时间:2022-08-21 04:13: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公平;均衡;差异;个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46-02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县、地区、省的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教师资源方面,实现相对均衡,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和公平。均衡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质量的均衡,其外延主要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
均衡发展不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它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向所有人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的途径。不能把均衡和优质对立起来,即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也不能追求低水平的均衡。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是统一的。均衡发展的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通过普遍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为实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
2.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
就层次而言,教育公平可区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这样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平,各自表现为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均等(即:每个人都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从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到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均等,这个演变的序列代表着“教育公平”的不同尺度,标志着“教育公平”的不同程度。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平等是实现受教育者成就机会均等的条件,而受教育者成就机会均等则是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平等的最终目标。
就性质而论,教育公平可分为均等性的公平和非均等性的公平。均等性的公平,即平等地对待相同者,是一种水平性的、横向的、平均性的公平;非均等性的公平,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是一种垂直性的、纵向的、不均等的公平。教育权利平等属于均等性的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是均等性公平和非均等性公平的有机结合;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均等主要是非均等性的公平,即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前提,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使其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这样的公平,是教育发展的目标。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
(1)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都是相对而具体的
长期以来,因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教育的地区差别,因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而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别,和因贫富差距与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教育的群体差异已是我国社会的一种现实存在。所以,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发展是相对均衡,是指要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能片面追求平均主义。我们不能人为地去限制高水平区域和学校的再发展,既要鼓励强者再接再厉,又要帮助弱者尽快地迎头赶上,通过教育的梯度发展,逐步地消除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相对性。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其教育公平就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在义务教育还未普及的地区,通过普及教育,扩大受教育机会,使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
(2)均衡发展是手段,教育公平是目标
为了保证国家主办的义务教育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世界各国均不遗余力地推行缩小教育差距、均衡发展教育的策略。以教育公平为目标,以均衡发展为手段,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均衡发展作基础,那么在办学条件、教师资源落后的地区,就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实现受教育者成就机会均等更是不可能。如果不是以教育公平作为最终目标,忽视每个人都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那样的均衡只能是低水平的均衡,必将阻碍教育的发展。均衡发展实质上是手段,教育公平才是真正的目标。换言之,即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利与机会,那也只是形式上的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是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使其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二、实现教育公平的举措
1.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依据
第一,统一考核学生水平,使教育行政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测试结果反映不同学校的办学状况,主管部门可以据此发现学校的优势和不足的方面。对于优势,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对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提高。而且,测试结果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合理调配师资的依据。这样,可以整体提高本辖区的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第二,统一考核学生水平,提高办学质量,确保教育公平。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可以对把握学校工作重心起一个导航作用。虽然,考核结果不能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但它毕竟是反映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测试,校长可以发现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真正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有些地方只对学校进行笼统的综合评价,胡子眉毛一把抓,忽视了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全日制学校以教学为主的学校性质,加上有的学校存在着教学薄弱的问题,为了使学校在社会上能有一席之地,校长轻视教学,另辟蹊径。结果,教师无法保证将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教学质量下降。试问:一个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缺乏的学生,怎能拥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第三,统一考核学生水平,切实发挥家庭对孩子实现成就机会均等的作用。学生的成绩属于个人隐私,不能随意透露。但学校的总体情况应该向社会公开。家长将子女送入学校,他们有权知道学校教师是怎样开展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他们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这是家长的义务。了解学校存在的不足,家长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孩子提高。事实上,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发展非常关心,许多家长为孩子请家教,让孩子参加器乐、书法、绘画等辅导班的学习。但是,有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对孩子不甚了解,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盲目跟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结果,事倍功半,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多大益处,反而产生负面影响。确保家长行使知情权,让家长了解孩子,了解学校,才能真正发挥家庭对孩子实现成就机会均等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担心,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会出现学校轻视其他工作,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死读书的现象。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对要不要考的质疑,而是提醒我们考什么,怎么考,一定要慎重。事实上,学生离不开考试,只要将学生水平测试与学期考核相结合,并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特别是初中,应该将一次次的统一考核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作为升高中成绩的一部分,这样还可以扭转一次中考定乾坤的不合理局面。而且,“以不同学科中对现实人生不可或缺的文化、知识、技术以及行为规范为内容”,“以合格为标准”的考核,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与“普通性”,为学校创造了较为宽松的课程背景,学校更有可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有真正教育意义的活动。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1)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保证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第一,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关于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规定,作为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依据,以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拥有大致均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政府首先应该针对办学条件低于标准的薄弱学校制定限期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积极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达标。同时,充分发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
第二,统筹教师资源,实现师资水平均衡。随着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差距方面的不懈努力,各地纷纷出现了一批校舍、教育场地、教学仪器设备相当不错的公办学校,但还是有一些家长宁愿出高价去择校,也不愿让子女就近进这些硬件设施现代化的学校。因为这些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优质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师资水平是关键因素。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师资。比如,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等项制度,以指导、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教育水平。在轮岗任教期间,他们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等仍然保留在原单位,奖金和福利待遇也不变。甚至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名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第三,切实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都能够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教育权利与机会平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弱势群体大致包含五种情况:一是外来民工子女;二是贫困家庭子女;三是单亲家庭子女和孤儿;四是残疾儿童少年;五是品德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学生都能够顺利而愉快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比如:1)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好民工子女学校,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吸收更多的民工子女入学。2)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助学机构。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校教师对品德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倍加关心,引导他们逐步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等等。
(2)珍视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确保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长期以来,我们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一方面极大地扩展了学校教育的对象,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氛围,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集体教育并不等于要以统一的要求、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由于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家庭和社会教育状况、社会实践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具体表现为理智、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性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内在资源。随着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社会越发展,社会对人的个性化要求越迫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品质,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而且要形成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
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在养成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品质的基础之上的,“全面发展”不等于“样样都要好”。对学生不要“求全责备”,应该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这方面行那方面不行,有的学生那方面行这方面不行,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行。“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对学生不要“抑长补短”,应该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落后一点,而在另外方面特别好一些,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结构、内容、形式多样化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和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发现、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机会得到不同方式的对待,支持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发挥个人所长,充分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全面实施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现有条件下,区域性教育公平的实现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通过普遍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师资水平,我们就能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接受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就能使每个学生的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最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收稿日期:2006-04-24
基金项目:2006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地区城乡集团化教育模式与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C06JY02)
作者简介:瞿瑛(1964-),女,浙江萧山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教育理论、教育法学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到今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首要的是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问题。
1. 如何澄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糊认识
1.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区域、高质量学校、高质量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发展,而是共同发展。不能“削峰填谷”,而应在“填谷”的同时,鼓励高质量的地区、学校都能有所发展,共同发展。
1.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绝对平均发展,而是缩小差距。有人认为:均衡发展就是绝对平均地配置教育资源、绝对平均地获得学习成绩。比如:生均教育经费,要做到城市小学与山沟里的小学教学点完全一样,一分钱不多一分钱不少,才算是均衡发展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均衡发展”就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伪命题。实际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理想,是一种奋斗目标,是一种基本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是要最大程度地缩小区域、城乡、学校、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并不是要彻底地消灭这种差距。
1.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 “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的是教育机会的均衡、资源投入的均衡、最低教育质量和最低教育效果的均衡,并不是要抹杀在上述基础上的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
1.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整体发展。在实践中,有些人认为教育均衡只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但实际上,教育均衡应该是权利、机会、资源、过程、结果等的全面均衡。如果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均衡而忽视其他方面,势必会造成系统中各要素发挥效益时出现不协调,使整体最理想的效能难以实现。
1.5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断续发展、短期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低层次的义务教育均衡,强调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要“有学上”,主要解决教育机会的均衡;较高层次的义务教育均衡,强调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要“上好学”,要全面解决教育机会、资源、过程、结果的均衡;在更高层面上,可能还会有一个阶段——“上好的、有特色的学”,目前有一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该阶段。总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由不均衡到基本均衡,再由基本均衡到更高层面的不均衡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阶段交叉、综合连续、动态推进、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
1.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同步化的“一刀切”式的发展,而是允许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未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地区分阶段发展,但大家都要发展。
2.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1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因此,政府首先要组成调研组对学校布局进行专项调研,做出科学规划,从而使学校布局更加合理。
2.2 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不断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抓区域的均衡,同时也要针对农村的薄弱学校和接受义务教育的弱势群体,有更多的政策照顾和倾斜。加大农村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工作力度。
2.3 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2.3.1 城市的优秀教师、先进教学理念、经验与农村学校共享
2.3.2 城郊或农村学校组织教师到市区学校观摩学习
2.3.3 发达地区全面支持不发达地区,创造条件,为农村地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的机会,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3.4 成立课题组深入研究并着手解决存在的差异
2.4 均衡改善办学条件
改善办学条件要做到:一是均衡配置。城镇和农村,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二是适用够用。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的物质条件,如教室、桌凳、黑板、厕所及学生食堂、宿舍等,均确保需求,但不搞奢华;三是薄弱学校优先投入,凡争取到的项目,凡争取到的资金,均优先安排到薄弱学校。
2.5 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多形式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的基础上,将校本培训与集中脱产培训相结合,并把校长培训放在突出位置。研究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教师基本素质。强化政策引导,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鼓励现有优秀教师充实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力量,支持帮助农村、欠发达地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实施并推广各地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突出校长的交流任职,推动在区域内统筹配置校长。将评先评优等激励政策与促进教师流动特别是引导教师到艰苦困难岗位工作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教师流动的政策导向。
关键词 义务教育 社会公平 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国家始终都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高度关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6年国家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了法律条文,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更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原则,对保障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2010年7月,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等,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缩小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11月初,教育部提出到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发展目标。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资源配置不均普遍存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
硬件配置不均,经费标准不均,师资水平不均。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硬件设施配置标准不均衡的情况非常普遍。据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最高的北京市为 4271元、5797元,而最低的江西省为364元、583元,分别相差 11.7倍、9.9 倍。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县际差距很大, 有 2/3 省的县际差距在10倍以上,初中尤为严重。教师学科结构失衡;教师年龄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同级别教师收入在校际间差别较大,有的达到 2.5∶1, 个别地方甚至达到 3∶1 或 4∶1,教师工资待遇失衡问题突出。
2.生源总量减少但流动趋势分化,均衡发展复杂性加剧
各地学龄人口增减程度和集中程度不一,总量减少但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对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带来挑战。现阶段,义务教育在校生中随迁子女规模不断增多,且流向比较集中。预期未来,随迁子女在中西部中小城市落户就学比例将增加,远距离随迁减少,近距离迁移增加。预计未来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规模、 结构和分布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将加剧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复杂性。
3.评价体系不全且督导力度不够,均衡发展的政策执行力亟待加强
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已将近 4 年,但实际存在巧立名目的重点校、重点班仍屡见不鲜, 由此导致的择校风愈演愈烈,五花八门的课外辅导班生机勃勃。 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无疑与政府部门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对学生素质的衡量标准不科学、对规范办学行为的督导监管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分析
1.政府责任要落到实处
建议分解明确各级政府目标责任,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 提出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差距的具体目标,限期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督导检查要有的放矢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议尽快完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县(域)内各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标准相当,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督导评估,定期向社会监测和督导报告;进行行政干预、处置整改等等。
3.薄弱环节要集中突破
一是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趋势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 二是把破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心要放到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和改造薄弱学校上来,政府着力“保基本、补短板 ”。 三是要关注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 农村留守儿童、城市下岗职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等弱势群体.
4.大力开展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适应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解决当前出现一些新问题,需要对一些不适应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大胆改革创新,破除存在的体制,从制度层面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动态的监测管理机制。
四、结语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长期任务,它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也是政府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也是我们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相信今后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将更加的合理。
参考文献:
[1]李利芳.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社会发展论坛理论研究.2011(2).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18-02
我们崇阳县是鄂南地区的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县,近几年来,克服了自身劣势,加快了教育发展。通过先后实施教育城的标准化建设、力争创建教育强县等系列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崇阳县中小学学校的面貌。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舍焕然一新,漂亮、安全、舒适,各类设备现代一流,跨进了全省义务教育发展的先进行列。是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点县。然而校舍好盖,设备好配,要真正做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却不那么容易。所谓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县(市区)政府树立均衡发展理念,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调整义务教育发展思路,实现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建设上的相对均衡,确保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确保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在接受教育权利、教育条件等方面达到相对平等。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均衡,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第二,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第三,师资培训水平不均衡。第四,师生精神层面不均衡。上述的教育投入水平不均衡、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以及师资培训水平不均衡、师生精神层面不均衡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而且在校际之间也非常明显。如果这些现象不能有效、及时地消除,就容易在教育领域产生资源的垄断与恶性竞争。其结果将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不仅会对教育系统内部的稳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因此,教育行政机关除了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外,还必须确立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观念,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来说,要想促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化地发展,我认为应在全面跟进中走重点提高的道路。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公平、合理、科学、有效地配置,并从宏观的角度缩小城乡之间教育水平以及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学校的作用主要是充分地开发校内外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筹措办学经费,提高师资素质,使学校的发展能够获得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社会的作用主要是争取社会公众能够与国家的政策理念、政策目标达成共识,并通过社会捐助、参与管理、转变机制等方式,重点向城市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提供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以切实地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可以通过无形手调节教育资源配置,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影响。总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建设鄂南教育强县的目标,按照“城乡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来全面促进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面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因此,在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不能把短期目标定得过于理想,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多。目前,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仍是农村教育问题。虽然,无论是哪一个区域、哪一所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可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困境,但是,相对来说,落后区域的农村学校和一般学校在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因此,从教育发展的格局来分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应该重点解决的是落后乡镇的农村教育问题。对于办学经费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适当增加对这些农村乡镇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教育行政机关可以建立县域师资力量合理交流与沟通机制,并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建立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乡镇学校短期服务的制度,推行教育以强带弱的制度等。师资培训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让这些教师也走出县市,去参加对口岗位的高端培训学习。通过增加师资培训经费和免费培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要注重农村教师精神层面的均衡。我们说到教育均衡,一般都讲的是教育资源、师资配置的均衡,却很少提到教师精神层面的均衡,我觉得讲均衡不能不关注校长、教师精神上的均衡。不仅要为农村学校校长、教师,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实现物质上的均衡,更重要的是要为农村校长、教师,提供精神上的支撑和支持,使他们和城区校长、教师一样少几分烦恼,多几分自信。要注重关心农村校长和教师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在城区建设有教师小区,可在农村中学教师却无住房。教师不得安居,就增加了能够全心乐业的难度。我认为应该在各直属学校为农村教师建房,让他们在农村能安心任教。在职称评定、评选县级以上先进时应向农村教师适当倾斜指标数量,给予适当优惠条件。同时,要注重树立农村教师形象,利用本地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广泛宣传他们中的先进事迹,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教育局机关要为基层,特别是要为农村学校校长、教师服好务,下去检查工作,多支持鼓励,少指责批评;多帮助扶持,少打扰、麻烦,让农村教师能从心里感到,教育局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局长是他们的知心人。
其次,也应注重农村学生心理的均衡。长期以来,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生存环境的不同,不少农村孩子都有一种自卑感。和城区孩子相比,往往自信心不足,性格不够开朗,个性得不到张扬。作为教育部门,在实现了城乡学生学习条件的均衡后,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农村学生心理的引导和培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性格、张扬各异的个性。同时,开展城乡孩子结对子活动,让农村孩子到城区家庭,体验城区生活;广泛开展县级阳光体育、艺术展演等活动,搭建城乡孩子同台展示交流平台;在农村广泛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活跃农村学生校外生活;发挥农村的优势,搞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锻炼,受陶冶。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决定》先后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因此,政府必须更好地完善义务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与评估。保证相应措施能够得到真正、有效地实施,在县域内实现学校建设的标准化、师资配备等均衡化以及教育质量的优质化。促进县域义务教育更好地均衡发展,整体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真正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友发.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9).
[2]戴亦明.论教育法制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评论,2009,(7).
一、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强制性的,是民主性和福利性的,在本质上,它的发展是均匀的,是平衡的,不平衡的义务教育实质上不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非平衡性就需要我们在教育的投入经费、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具体表现在基础教育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质的发展的不平衡,期主要是教学的质量和受益不均衡的状态。所谓义务教育,是指教育在一个区域内,例如:县、省范围内,义务教育的教育设施、宿舍等等的投入方面,国家或者地区政府投入的相对比较均衡,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而实现比较均衡、标准,从而使得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前实现教育的平等性。二是量的发展不均衡,如区域基础教育和各校的升学率、师生比例、学生经费和图书的不均衡,实质上,义务教育是解决一个基本教育的问题,而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政府部门必须要保证的,因此,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之所在。
二、义务教育的提出
1986年,我国提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2011年,我国所有的省、市等对九年义务教育进行了验收,我国用了25年的时间来普及城乡的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率由2000年的84%提高到98%。从而使得义务教育在我国基本得到普及,从而使得广大城乡儿童有学上,上的起学,进而人们开始追求如何上好学了。
三、师资均衡——对英语教育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我国城乡英语义务教育的教学现象分析,从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器材等等各个方面,我们很容易就能刊出我国的个英语教育在城乡之间发展极为不均衡。如何使得我国的城乡儿童都能够更好的受到基本教育,这也是我国教育研究者和执行者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一系列的个人看法。
(一)缩小差距,完善教育资源配置
针对我国现在的义务教育的不均衡性的特点,各个教育管理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的促进教育的均衡性的发展,努力的缩小城乡的差距,努力的晚上教育资源的配置。首先,应该合理的配置农村的教育资源,尽量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我国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可以给予农村教育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资源的倾斜,积极的引导农村各个地区努力的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从而使得避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其次,努力的优化课堂和教学设计,我国推荐课堂改革和教材改革在不少的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新教材因为其内容比较新颖,适应性也比较强,灵活而又多样,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加主管的去学习,进而探究学习方法。
(二)转变观念,提高学习能力与水平
师资均衡配置就是配置主体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对师资的合理分配与安置。师资配置的均衡状态可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教师的素质达到一定时期国家提出的质量标准;二是教师队伍的结构与教育发展需求结构相符;三是合格教师的数量能够满足教育发展整体需求。
(三)增加投入,壮大师资力量
现在教育的主题是教师,其对现在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城乡英语教育阶段的教学水平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其背景具有差异的情况下,努力的改善和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使得教师队伍的力量不断的提高,是我国城乡英语发展的重要策略,广大的教师应该努力的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工作观。积极的加强专业知识的修养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学习,促进教师质量的提高。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义务教育的发展不均衡性我们可以得出,我国英语教学想要均衡性的发展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但是只要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团结起来,积极的为我国的教育的均衡性的发展做出贡献,一定能够使得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的均衡性的发展,从而尽快实现均衡性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田丽慧.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2
[2]范其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3]伍家文.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赖秀龙.区域性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何晶.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财政政策选择[D].中国海洋大学,2014
[6]王瑜.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
[7]钟祯祥.广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初探[J].教育导刊.2010(01)
[8]韩学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实现途径分析[J].商业时代.2009(34)
[9]李良.广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模式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15-0009-05
在我国,教育公平作为政策议题缘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学术界的讨论,这个讨论也转变了我国教育学研究的学术生态,使其由宏大的理论体系架构,转向了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关注,教育政策研究由此破土而出。教育公平的话题也从“教育公平是什么,教育公平为什么”的学理追问逐渐转向了教育公平如何实现的实践思考。而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则是实现教育公平必经的阶段和不可回避的命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三大差异”显性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教育话题,它是政府、学术界、业界和民间的责任。这也是中国教育创新的难点所在。因而,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成为我国的一项政策议题,成为政策目标。形成政策文本,绘制政策路线。形成政策绩效,以此来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的年度扫描
在我国。政府作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央政府层面的教育均衡发展是宏观的,是以点带面,以东带西,以发达带欠发达,以中央帮地方为主要思路的。在中央政府层面上,一般不提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更多提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央政府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实现的必要环节,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失衡、东西差距加大和贫富分化显性化的主要手段,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中央政府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通过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2011年,教育部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及201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制订了义务教育分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分规划,与有关部门一起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深化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教师国培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了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支持力度。
2011年3月,教育部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省部级层面上进一步强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年7月,教育部还与浙江、贵州、陕西、山西、湖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到2011年底,教育部共与2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备忘录中。明确了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责任和任务,绘制了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的蓝图,一省一个特色,突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省承诺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按年度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具体情况见表1。
通过签署备忘录的形式,省部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2020年战略目标的重要机制。
二、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力度,
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各省以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为契机,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地对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部署。在各省、市、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中可以清楚看到各省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与教育部签署共同推进教育均衡的备忘录之后,许多省也与县签署了责任书。下一步要强化各级政府的督导和评估。像对义务教育“普九”督导验收一样。对基本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进行验收。
地方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上,主要是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平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受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非民族地区相比,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更加不均衡的状态。笔者近期到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调研,在分析临夏州义务教育的基本概况、义务教育取得的成绩、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等的基础上,对临夏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临夏州义务教育基本概况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省城兰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临夏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另一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临夏州下辖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州址在临夏市。临夏州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方,自治州现有总人口200.01万人,回族在临夏州境内的总人口约64.67万。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占全州人口的56.4%,土族、藏族和部分汉族信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天主教。保安族、东乡族是临夏州独有的两个民族。临夏为回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影响最深的地区。
截止2010年底,临夏州有小学114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初级中学71所,完全中学12所。与2005年相比,小学减少3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增加4所,初级中学减少1所,完全中学减少5所。教职工20137人,其中专任教师18492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8.7%、96.6%、86.3%。与2005年相比,教职工增加了2440人,专任教师增加4264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了1.8、8.9、29.3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入学率98.36%,女童入学率98.11%,初中入学率95.5%,青壮年文盲率4.6%。与2005年相比,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了0.93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提高了24.96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下降了3.4个百分点。
2 临夏州义务教育取得的成绩
(1)“两基”攻坚成效显著。通过州、县、乡(镇)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底,全州8县(市)已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全州整体已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全州129个乡(镇、办)已全部实现“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
(2)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全州1243所学校拥有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设备,远程教育覆盖率达98%,拥有计算机13936台,277所学校建成计算机教室,168所学校建成多媒体教室,37所学校配备了互动式电子白板教室,全州中小学生机比为27:1;全州初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接受率分别达100%、95%。
(3)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州共完成各类项目建设投资10.2亿元,新建、改扩建面积96万平方米,建成了和政中学、和政龙泉小学、康乐一中、积石中学、积石山吹麻滩初级中学、永靖水乡中学、东乡民族中学、临夏县土桥中学、临夏市实验小学等一批学校,使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明德项目、危房改造等工程。
(4)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州教师队伍得到有效补充,教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一是通过考录和特岗计划,将3434名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缓解了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州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教师培训工作,各级各类学校也把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为教师培训工程提供了经费保障。三是加强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州教师队伍中有专业技术人员1527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44人,中级职称教师5033人,初级职称教师9596人。四是实施了骨干教师带动战略和“名师兴校”战略。通过评选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表彰奖励优秀教师等,培养了一大批学科骨干教师和带头人。目前全州有在职特级教师20名,学科带头人11名,省级骨干教师118名,州级骨干教师378名,省级青年教学能手77名,州级青年教学能手135名,拔尖人才23名。
(5)教育评价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制定对各县(市)教育局和普通高中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凡考必严,严抓考风考纪,特别是实施中考“五个统一”(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命题阅卷、统一登分录入、统一信息、统一考核评价)的要求,基本上建立健全了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的有效结合。
(6)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通过实施中小学校园“四项工程”建设(硬化、绿化、净化、美化)达标活动和“三线三级”(以学校品德教育线、教学质量线、后勤保障线为“三线”,以学校决策层级、组织管理层级、目标实施层级为“三级”)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使全州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逐步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逐步形成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良好态势。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均衡配置经费、设施、设备、师资等办学资源,缩小镇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重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发展目标
力争用3至5年时间全乡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基本实现全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基本解决镇内的择校问题和大班额问题。
三、具体措施
(一)改善办学条件
1.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义务教育公共财政经费保障机制。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加强学校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公用经费做到专款专用,逐步建立起学校电教实验维护费、计算机维护费保障机制,确保学校功能室建设所需经费。
2.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根据省、地、县有关规定,结合我乡实际,按照“合理规划、逐年实施、从易到难、整体推进”的原则,从2013年起,每年完成2所学校。统一制定学校校园建设规划,并按照规划严格实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3.整合学校资源,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抓好薄弱学校的建设。通过学校布局调整、闲置校产置换、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一是扩大中学、小学办学规模,消除集镇大班额现象,解决外来人口入学难的问题。二是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三是建成中学寄宿制学校。通过撤、并、建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四是处理好闲置校产。因学校布局调整闲置的教育资源,一部分用于学前教育,剩余部分可采取置换、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筹集经费,用于学校扩建。
4.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到2016年,建立远程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中心,实现中小学信息化管理。实施“班班通”工程,建立网上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互通互联的信息化资源共享。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1.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师德风尚。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
2.优化乡村教师结构。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为促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一是按照学科专业化、教育专业化的“两化”目标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创建灵活开放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教师在职学习提高的激励机制。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质量和学历层次。三是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的全员素质提高培训。五年内,每位教师完成不低于400学时的在职进修。培训的重点是“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确立终身教育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改革的能力,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显著提高。组织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四是建立乡内、校级间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促进教学水平均衡发展。五是组织实施中小学校长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通过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岗位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使中小学校长培训率达到100%。同时,建立校长考核长效机制和后备校长人才库。六是按规定配齐寄宿制学校的校医和学生宿舍管理员。七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新增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片区中心教师和农村互派交流制度。继续实行教师评聘中级职称必须具备在农村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的规定;实施乡属小学对口支援一所村级薄弱学校制度,要求乡属学校对所对口支援的学校从领导、管理、经费、师资、教研等方面给予帮助扶持。
(三)深化教育内部管理
1.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监督、流动等制度。为薄弱学校选派德才兼备、事业心强,有组织领导能力的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进一步强化薄弱学校的常规管理。落实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形成具有本镇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
2.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划片、免试入学,杜绝各类形式的选拔性入学考试,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重点班。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各校因校制宜,提炼办学理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建设好校园的人文景观,展示学校的文化魅力,逐渐缩小校际间文化差距。
(四)继续推进教学改革
1.深化新课程改革。各中小学必须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注重地方校本课程的研发;定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建立全乡中心教研组和镇属学校联系薄弱学校和送教下乡制度,每学期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上公开课、示范课,开展教学互助;充分探索新课程改革后的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坚持“健康第一”,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办好家长学校,实施家庭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