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06:18: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办高校学生虽然在生源质量上相对普通高校较为薄弱,但也具有自己的个性优势。1.思想活跃,思维开阔,有所特长。在学习成绩上民办高校学生虽然无法与普通高校学生匹敌,但是他们思想活跃,对社会和人生都有着各自的认识。此外,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开放性使得他们在形象思维、动手能力上有所发挥,不少学生在文学、艺术、技艺等等特长方面有良好的表现。2.竞争失利,但少负担。民办高校大学生大部分都经历了高考失利这一人生的重大挫折,大减娇嫩之气,在心理上更趋于成熟;另外能够在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心理上相对于公立高校有较强的优越感。因此大多数学生都能客观的认识并评价自己,因而求职与生活的目的比较实际,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与生存发展能力。3.乐于交际,富有情感。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相对普通高校来说,他们少了更多的课业压力,因此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所以他们乐于交际,富于情感,善结人缘,这也是在实习与求职时,用人单位容易接受民办大学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认知存在偏离
民办高校大学生初衷思想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弥补不足,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创新、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很多外在因素,如社会评价、自身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期望和现实之间有落差,生活和学习的热情逐渐消减,开始抱怨学校环境差、师资力量薄弱、同学不友善等,面对诸多的不满意,部分学生随波逐流,无法看清自己的定位与未来,形成了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偏离。
(二)不同层次生源的心理差异
民办高校的更加注重招生的数量,而生源的质量问题相对忽视,所以生源分为几个层次: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无奈报考民办大学;部分独生子女,生活相对优越,不愿远离家乡求学;部分学生是本来就不爱学习,随便有个学校读书,混个文凭就好。每类学生的出发点不同,就会导致相应的心理问题,由于高考失利的学生中不乏有一些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面对昂贵的学费,觉得愧对父母,再加上家人的埋怨,思想上容易走极端,认为只有学习成绩提高了才能改变现状,不参加任何的集体活动,形成了自我封闭、内向的性格,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对于不爱学习,混文凭的学生来讲,民办高校在管理上更加严格,这些学生不喜欢受约束,喜欢挑战“极限”。
(三)心理健康意识差
对于心理健康这个话题,部分学生会选择逃避,不喜欢谈论,怕和自己扯上关系;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心理老师可以看穿学生的心思,不愿意和心理老师交流,认为心理有病才需要去咨询心理老师。正是这种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偏差,无法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许多心理问题形成的初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干预,变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危害到身体健康。
三、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民办高校生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较优越。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只身一人来到新的环境。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作息时间、方言、地域等差异,从而引发许多问题,加之不善于自我调节或寻求帮助,久而久之,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民办高校政策扶持较少,所收取的费用较高,加之总体教学质量相对不高,社会声誉不高,就业问题对许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患。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而言,各高校虽然都十分重视,但实质效果并不显著。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过大,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较为频繁地更换,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学校产生不安全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因此,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获益也非常有限。
(二)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刚经历过紧张的高考,心理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欠缺,习惯依赖他人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如:不会计划经济开支、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不会安排、情绪不懂得控制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民办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在新生刚入学之际,建立全面的学生心理档案,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完善档案,做到随时跟踪、随时记录、随时引导。民办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心理老师和辅导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指导,多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性格,抓住问题所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分析心理困扰的具体原因,提供社会支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在生活中对心理困扰学生进行帮扶,使他们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心理学进课堂
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是实现以全校学生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这样不仅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化、常规化、专业化。也使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消除心理顾虑,鼓励学生参加心理培训课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掌握自我心理调适与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组织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自信,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专职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走出去、引进来,多去老校、名校观摩课程、交流经验,同时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进行培训,使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性、联动性和整体。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寓教于乐,以学生普遍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分学年、分专题、分层次,有计划和针对性开展各类活动。大一新生,注重入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把期望和现实相结合,健康快乐地成长;二、三年级学生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要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处理学习与学生工作的关系;四年级学生则以就业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就业指导、交流等方式,在他们步入社会之前,为他们传授一些必不可少的社会常识。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人际关系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考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成绩开始下降。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点
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3.社会环境污染
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只重智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转变。
(2)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
(4)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学生
心理健康指有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避免因过于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病态症状,与人相处可保持融洽互助的状态,有进行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有从事工作的能力,能正常地爱别人与被爱。
一、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目前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比较普遍。近年来经常出现学生犯罪、自杀和杀害他人等现象,曾经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一案给人们带来巨大震撼,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思。该案是一桩典型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恶性事件。据相关材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3.6%的小学生,18%左右的中学生和大约23%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杀率甚至占自杀人群的25%,这说明学生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成员的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家长的品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对孩子的品德和心理成长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单亲家庭的影响。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缺少一方,有些作用都难以代替。夫妻离婚,受害的是孩子,其幼小的心灵将受到严重的打击。
(3)独生子女的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的爱和保护,使孩子对挫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外,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态,盲目地开发智力,不顾子女的个体差异和兴趣,致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反而伤害了孩子。
2.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现在还有非常多的地方依然奉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学习和辅导,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感。据国家教委有关人士调查,目前中学生厌学率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
3.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严重,社会上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场所大量出现,如歌舞厅、酒吧、游戏机房以及现在正兴旺的网吧等,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健康
心理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应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小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对子女应有耐心、和蔼可亲。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应倾注极大的关心和爱护,这是儿童成长的坚实基础。
2.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主要场所
①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②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让家长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③学校还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程,聘请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就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空气,创造一个和平、民主、安定的社会环境;要树正风、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我们还应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谌业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
途径[DB/OL].,2009-02- 07.
[2] 甘吉良.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B/ OL].省略/lunwen/2007/ 200711/120482.shtml,2007-11-09.
[3] 李雁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三位一
报上曾经登过这样的一则消息:一些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或因为和父母、同学有了小矛盾或被老师批评或考试成绩和自己预定的目标有距离,然后就选择了自杀。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立因其父母的“专横”“唠叨”而弑母,黑龙江七台河高二学生王洋因追求本校一个女生不成而跳楼自杀。类似这样的消息,报上比比皆是。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无不为那些早逝的花季生命而感到痛心,惋惜,那些孩子仅仅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轻生,怎能不让人震惊。孩子们的心怎么变得这么脆弱,他们怎么会如此不珍爱他们的最宝贵的生命?孩子怎么会变得如此残忍?难道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真的值得探究吗?在他们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代中学生心理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和错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忧。
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有关专家认为,中小学生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现象,其比率高至50%。各种严重的精神失常如精神分裂症等当然很少,但大多数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症。如强迫症、恐惧症、忧郁症、焦虑症,还包括神经衰弱等。在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如迷茫、失落、孤独等心理脆弱的问题。以上情况说明现在的中学生明显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因而聚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目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能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孤独处事的学生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方法,显然舍本求末。因而通过多种方法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势在必行。加强对学生自身、个人、内在的道德培养,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辅导至关重要。笔者呼吁,应加大力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注意和指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呢?
我个人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细心和耐心,细心是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一步,耐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一个人的心理变化总是有个时间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总是有一个缓慢而微小的重复,而我们也常常在悲剧面前惊叹:他怎么会变成这样?他可不是这样的人,平时怎样怎样。就是因为我们平时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细微变化,所以,在其悲剧发生后才吸取教训,不如及早作好预防工作。需细心的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尤其是学生的微妙变化,耐心地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化解烦恼。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做到:
(1)转变只重分数,忽略做人的思想观念。
(2)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注重对孩子在“德行”方面的培养。
(3)理智地看孩子,大文学家高尔基说过:“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
(4)多与孩子沟通,常言道,要知心中事,但听口中音,因而沟通至关重要。
总之,过高的期望往往带来孩子的无望,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度的保护,过度的保护会带来孩子的无能;不要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的溺爱会带来孩子的无情;不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指责,过多的指责会带来孩子的无奈。我个人认为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创设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氛围,培养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再次,社会环境的熏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都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朋友们,请聚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吧!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观念是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小学生思维和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到不良文化影响,很多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是在小学阶段养成。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学生性格和行为,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小学生人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且当前大多家庭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备受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宠爱,使得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很大一部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小学生不良心理的诱发入手展开分析,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关键阶段,影响着学生认知能力,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很大帮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心理状态决定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对事物对错的判断。想要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学会控制行为、控制情绪,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运用心理教育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起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还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实施途径有: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等。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具有一定的预防性和补救性,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想要实施具有实效性、有效性的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就要弄清引起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而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2.1心理受到伤害。
当前很多教师教学思维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尊重,教学过程中经常体罚学生,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内心受到伤害,易产生自卑、失落、逆反等心理,诱发心理健康问题。
2.2教育缺失。
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正确认识,教学活动开展中关注的往往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心理状态,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最终诱发心理疾病。
2.3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师综合素质往往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然而当前许多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不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力不从心,效果较差,无法取得预期教育效果。
3如何在更好的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想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健康,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较快教育知识,能够胜任岗位,能够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地位。
小学教育中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园教育当中,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
3.3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导致,教师应担负起“引导者”的责任,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与学生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小学生大多是天真活泼的,是乐于接受帮助和鼓励的,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成熟的心理。
3.4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
想要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就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或课堂模式,应积极转变教育思路,利用实践活动或班级文体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教育。小学生天性好动,死板的说教只会令学生反感,甚至一些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小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文体活动,从而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具体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教师的鼓励往往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成绩的提高都有着很大帮助。另外,文体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缓和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对于学生不良心理矫正有着重要意义。活动开展时应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各小组表现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小组,同时对活动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和总结,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完整的教育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递,更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关键。健康的心理是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蒋艳菊,时金献.《小学教育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3]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1).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正常心理为目的,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
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对老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1.2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创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庭中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会懂得关爱。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善于抓住机会,不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就能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成为一个能担当、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从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1.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当期的小学生大都心理不成熟,是非观不强,受挫能力低,不利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正确了解和认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对症下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厌学情绪严重
由于教育本身和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不及时,不喜欢上学,不喜欢老师等是其重要表现。
2.2心理发展畸
形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很多孩子处于单亲或留守儿童状态,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这造成了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畸形,这部分小学生性格孤僻、乖张,大都和同学相处较差,对老师的教育不合作,对家长不尊重,情绪波动较大,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2.3意志品质较差
由于家庭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班级中有些小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不会关爱他人,人生态度消极等。这部分小学生遇到一点失败挫折,就悲观失望,对周围事物不信任,对他人的关心怀疑戒备,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
2.4品行不端在班级中一些小学生的品行不端
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对成绩比自己强,生活比自己好的同学怀有很深的敌意。有的同学嫉妒心发展到偷取比人的东西,甚至打架斗狠,攻击他人。
3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期,由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亟需采取一定的对策,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全面了解小学生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迥异。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就必须全面了解小学生。全面了解小学生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小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只有全面了解小学生,才能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找到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才能进行因材施教,也才能拉近与小学生的距离,得到小学生的认可,从而受到教育的效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和小学生打成一片,把小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小学生,才能赢得小学生的信任,了解小学生的心声,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3充分利用主题班会
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效果不同,利用主题班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一些自信心、抗挫折等方面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激发小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4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问题
小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加强沟通,积极与小学生对话,及时了解问题小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让这些问题小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4、结束语
一、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活动中,要将人作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每个人。在教育中,人是被教育的对象,人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人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及个性,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在心理教育的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着人来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格按照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来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这些知识。教育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之后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愉悦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利用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育形式,以此来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到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愉悦的教学活动还可以缓解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确保初中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换句话来说,教育性与愉悦性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被看作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内容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总而言之,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二、预防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彰显人文关怀
预防性与治疗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发展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与预防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相结合起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既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以此来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将初中生的心理潜能开发出来。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其要发现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还要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减少日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预防、治疗与发展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目标:第一种目标,消极目标;第二种目标,积极目标。所谓消极目标指的是预防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治疗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所谓积极目标指的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最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遵循着这两个目标,按照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坚持人文关怀,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但是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关注个别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将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才可以推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确定与每一位学生发展相符合的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只有将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才可以顺利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重视个别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就会导致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将全体性与个体性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单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发挥全社会力量
所谓单一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学校是开展的主体。然而多样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真正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要想让初中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帮助,为初中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五、结语
社会转型、经济变革,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诱惑也不断涌现,小学生能通过社会交往、互联网媒体、电视电台等途径,接触或是了解许多新的概念和新的知识。也正因为小学生心理成熟度欠缺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好奇心强、喜欢刺激、喜欢冒险、喜欢新颖之物。因此,在小学课程教育中一定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学校应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活跃和美化学生身心;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其乐融融交流氛围;同时,通过增设校外实践活动、家校互通衔接关注和规导学生心理健康活动。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家校联动;互联网+心理教育
我国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的是身与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会对其性格的形成、品质的筑造以及兴趣的养成产生深远而有利的影响,让其以一颗自信之心、自强之心、上进之心和乐观之心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省会带来的压力。因此,在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下,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学校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活跃和美化学生身心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校园环境的打造,营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达到愉悦学生身心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规章制度的颁布,营造良好的“”校园,达到令学生信任的目的。具体而言,学校应打造优质的物质校园环境,做到活动场所卫生应洁净;学习教学楼应该新、亮、美、洁、齐;周边环境应该花草齐盛、茂林修竹;达到整个校园充满生机和绿色的效果。其次,学校应打造一流的文化校园,建设布置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名言文化长廊或是寓意梯间,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赛事或是文艺活动,美化学生生活,活跃学生身心,改善学生心理素质。最后,学校应打造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校园,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进而信任学校和老师,最后内化为自身进步的自觉力和进取心。
2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其乐融融的交流氛围
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严肃态度,代之以亲切的面容,采用平等的话语与学生交流,以此消除学生心中的压力。首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及成绩,教师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理解其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做人。其次,教师应该讲究公平,学生的思想与智力存在差异性,教师应该以公平的眼光看待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促进其健康成长。对于调皮捣蛋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对其好的行为应该进行鼓励,营造一种肯定的氛围,这种关心与肯定对于学生的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不少差生在受到老师特别的关心与鼓励之后,其参与到学习中的兴趣将大为增长。最后,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之外,还应该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心理世界,对其日常行为进行指导,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倾听学生心中的烦恼,为其提供帮助,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家校联动互通密切配合,适当辅之以个别心理辅导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应该让其学会去感受爱,通过和老师与同学的交流,让其对合作与尊重具有初步的体验,并感受到其中的真善美,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培养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良好生活习惯。学校也要向家长传达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法具有一定的了解,并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家校及时互通交流的信息分享平台(例如:微信群、QQ群、班级公众号等),旨在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通过校内教育资源的分享,提升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丰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家长自己的道德情操、端正家长的亲子沟通观念、改善以往老旧的教育方法。同时,针对小群体或单个心理健康素质较差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适当时辅之以个别开导,及时纠正其悲观情绪。
4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关注和规导学生心理健康动态
由于互联网世界具有开放性、宽容性、趣味性,小学生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不少小学生都对上网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网络也有利有弊,其既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会使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对此,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避开其有害的一面,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5学校为主,多方努力
学校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社会与家庭也要积极配合学校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老师应该与各科老师积极沟通,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心与爱护,保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其人格,使得其成长为有道德有素质的人。结束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其心理与生理都处于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出,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迫在眉睫。学校除了进行文化课程的教育之外,更应该腾出足够的精力进行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建设,预防与矫治学生的心理疾病,提高其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作者:杨朝霞 单位:宁县宁江小学
参考文献
[1]牟联发.网络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2009(5):5-6
[2]唐峰.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