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8 23:00: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嫦娥奔月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4日傍晚,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群山中高耸的乳白色运载火箭,托举着体重2350公斤的嫦娥一号卫星。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10、9、8……3、2、1,点火!起飞”18时05分,就在发令官喊出点火口令的同时,发射控制台操作手皮水兵用力地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 火箭忽然喷出熊熊大火,渐渐升空,不到十几秒,嫦娥1号就消失在天空中了。
这次发射,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次发射,是中国人的自豪!这次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啊!为你欢呼,我为你自豪!我们难道不感到骄傲吗?。
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嫦娥奔月实现了科学技术进步、国力富强的美好局面。目前中国人已享受到人造地球卫星在通讯、气象等方面带来的实惠,分享载人航天技术等方面的好成果,“探月计划”将会给中国人带来更多幸福,也是中国人进一步了解太空知识的好方法。
“玉兔”在月亮之上的沉睡与唤醒,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时髦话题,此前很少有科技新闻能像娱乐消息那样在普通百姓中间大面积传播。这归功于“玉兔”的情商过人,用超萌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眼球,把一出本该是正襟危坐观看的主旋律大戏变成了喜羊羊式的卡通片,竟然让收视率一路飚升,达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45年前,另一部美国好莱坞式的英雄史诗大片在月球上演,观看直播的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6亿,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那句“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成为人类向浩瀚宇宙发出的最经典的台词。美国在向全世界彰显其国力的同时,也赢得了与前苏联太空竞赛的重大胜利,最有意义的是为后来美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难怪中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称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探测计划”。
中国人虽然是探月的后来者,时隔几十年后才开始自己的登月表演,但对于一个贫穷落后了上百年的国家来说毕竟是迈出了一大步,有此国力者在全球来说还屈指可数。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来说,我们从来不缺乏对月球的渴望与想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随手翻翻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戏曲、小说、传说,月亮几乎是中国文化中被描述最多的对象,以月亮为主角的中秋节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重要民俗活动。
苏联
世界上第一个进行绕月探测的国家
探月初期,苏联领先于其他各国。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的“月球一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二号”探测器并撞击月球,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1968年9月,首次实现无人飞船绕月球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
据统计,从1958年到1976年,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64个探测器。为了实现登月计划,苏联设计了N1巨型火箭,共试射了4次,都以失败收场。在美国成功登月后,苏联的登月计划于1976年取消。
美国
将人类脚印留在月球上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这也是人类月球探测最辉煌的成果。美国之后又多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对月球进行了探测。
由于财政预算紧缩等原因,“阿波罗计划”之后的近30年间,美国的探月步伐大大放缓。1986年,美国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美国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轨道器和“月球勘探者”号轨道器对月球进行探测,为日后建立月球基地探路。
欧洲
希望在月球建立“诺亚方舟”
20世纪80年代,由欧洲17国组成的欧空局开始探月研究。2003年9月27日,欧空局将“智能1号”探测器送入太空并完成了多项探测任务。
欧空局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弗英曾表示,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
日本
世界上第三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1990年1月,日本成功向月球轨道发射了“飞天号”科学卫星。但这一小型探测卫星很快失灵,最终于1993年4月坠毁在月球上。
2007年9月14日,日本成功发射“月亮女神”绕月探测卫星。2009年6月,“月亮女神”在完成了调查任务后撞向月球表面,完成最终使命。发射“月亮女神”也是日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月球探测的开端。
作为“月亮女神”的后续卫星,日本预计于2015年、2025年分别发射“月亮女神2号”、“月亮女神3号”。
印度
探月道路历经波折
印度于2008年10月22日发射了第一颗绕月飞行器“月船1号”。
印度原定在2011年向月球发射“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并使一个登月机器人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由于种种原因,“月船2号”被迫推迟至2013年发射,之后又推迟至2014年发射。
中国
起步晚,起点高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绕月探测工程。根据规划,嫦娥工程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原则进行。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一号”。
2013年6月11日,在历时“神九”飞天短短的一年后,“神州十号”又在中国九泉发射区成功发射。
这次的“神十”飞天,宇航员们首次在天空上完成了太空授课,这次授课的老师是王雅平,通过这次授课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物理原理,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失重环境下奇特的物理现象。
从“神五”飞天到“神十”飞天,中国的航天科技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而在这些荣誉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努力着,他们是科学家与航天员们。科学家建造的每一架神舟飞船都需要花上很长时间,实验,改良,整修等等步骤,他们的苦与累无人知晓。航天员在大多人眼里是很光荣的职业,其实,他们在登上天空之前,都经过了仔细地选拔和艰苦地训练,不是谁都能担任的,航天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还要在训练中出类拔萃,才能在航天员中脱颖而出,这样精挑细选出的航天员得多优秀啊!不仅如此,航天员们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各项任务,他们承载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目光,不能有半点差池,看着他们圆满完成任务走出舱门时人们的心才算放下。有这么多伟大勇敢的中国飞天人,为了我们的飞天梦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国的飞天科技怎能不取得骄傲的成绩呢?
太空之旅是漫长的,每一次飞天,都意味着我们又解开了一些太空之谜,如果我们想解开更多的谜团,就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坚持和付出。虽然我们知道,太空的谜团是永远解不完的,但只要我们努力,每解开一个谜团,都会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每一次飞天,都意味浩瀚的太空中又会留下中国人深深的足迹,也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又迈出了稳健的一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世界则国屹立世界。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我们既然知道了中国航天技术是从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那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就应该从零做起,做好每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寸进尺退,相信我们都会做好。
2013年6月11日,在历时“神九”飞天短短的一年后,“神州十号”又在中国九泉发射区成功发射。
这次的“神十”飞天,宇航员们首次在天空上完成了太空授课,这次授课的老师是王雅平,通过这次授课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物理原理,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失重环境下奇特的物理现象。
从“神五”飞天到“神十”飞天,中国的航天科技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而在这些荣誉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努力着,他们是科学家与航天员们。科学家建造的每一架神舟飞船都需要花上很长时间,实验,改良,整修等等步骤,他们的苦与累无人知晓。航天员在大多人眼里是很光荣的职业,其实,他们在登上天空之前,都经过了仔细地选拔和艰苦地训练,不是谁都能担任的,航天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还要在训练中出类拔萃,才能在航天员中脱颖而出,这样精挑细选出的航天员得多优秀啊!不仅如此,航天员们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各项任务,他们承载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目光,不能有半点差池,看着他们圆满完成任务走出舱门时人们的心才算放下。有这么多伟大勇敢的中国飞天人,为了我们的飞天梦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国的飞天科技怎能不取得骄傲的成绩呢?
太空之旅是漫长的,每一次飞天,都意味着我们又解开了一些太空之谜,如果我们想解开更多的谜团,就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坚持和付出。虽然我们知道,太空的谜团是永远解不完的,但只要我们努力,每解开一个谜团,都会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每一次飞天,都意味浩瀚的太空中又会留下中国人深深的足迹,也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又迈出了稳健的一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世界则国屹立世界。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我们既然知道了中国航天技术是从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那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就应该从零做起,做好每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寸进尺退,相信我们都会做好。
在红色星球的一处山坡上,出现了一个脑袋大大的黑绿色“火星人”,它像是挥着手臂走下火星山坡,又像正坐在石头上休息。
英国《每日邮报》幽默地评论说:“她坐在一块岩石上,像在等一辆公共汽车,不过如果真是这样,她可能得面临永无止境的漫长等待。”《泰晤士报》则将这个“火星人”比喻成是“藏得无影无踪的本・拉登”。
但天文学家最后出面澄清:那只是一块岩石。
这种幻想性错觉情有可原,因为孤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渴望在灿烂星空中找寻“同伴”。
嫦娥“绕”月=修两三公里地铁
到太空去,中国已心中有数。
《中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勾勒了一幅“上九天”的愿景:2030年实现首次载人登月,2040年建立短期有人值守的月球基地,2050年具备首次载人登陆火星的能力。
这是中国首次宣布载人登月计划,距离1969年“登月第一人”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左脚踏到月球上,已整整40年。
上世界80年代,在欧洲空间局空间技术中心工作的中国人吴季,从一位意大利工程师那里知道了一组4格漫画:
第一格,一个美国人登上了月球并插上了美国国旗;
第二格,美国看到一个苏联人在不远处也登上月球并插上苏联国旗;
第三格,当身材魁梧的美国人和苏联人握手致意时,远处有一个瘦弱的中国人举着中国国旗也登上了月球;
第四格,美国人和苏联人问:“你怎么上来的?”中国人转身,指着远处一个从地球通到月球的人梯说:“One Chinese,two Chinese,three Chinese……”
意思再简单不过,美苏实现登月靠的是技术,而中国当时航天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人海战术。
20多年后,已担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的吴季,在接受《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作为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三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同“大国崛起”形象相匹配的空间科学探测能力。
到太空去,中国的太空探测工作正有序推进。
正在进行的中国“探月工程”被浪漫地比喻为“嫦娥奔月”,“绕、落、回”则是“嫦娥”此次使命的简单概括。
2004年~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为期一年的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探测;
2007年~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
2012年~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耗费约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修建两三公里地铁的费用。”担任中国科学院月球探测工程总体部副总指挥、嫦娥一号有效载荷总指挥的吴季告诉记者。
“如果把人送入太空,就等于宣告国家的强大,”吴季说,“登月可以极大地增强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心。”
“微波月亮”里的财富
寂静荒凉的月球上,没有生命,没有空气,昼夜温差大,辐射强,月表凹凸不平,在这个荒芜苍凉的世界里,中国有何可为?
“中国的探月工程绝不重复别国的空间探测工作,”吴季认为,“到了月球我们可以做什么”,这是起步较晚的中国空间科学探测事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们可以在月球基地上安装大型的天文观测设备,除对天观测,还可以进行对地观测。”吴季说,月球没有大气层,不会吸收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因此没有在地球的观测“窗口”问题;此外,月球上没有人为的电磁波干扰,是进行射电天文观测的理想场所。
“月球是潜在的资源库。”吴季说,荒凉的月球并不贫瘠,月壤中蕴藏丰富的氦-3,这是一种宝贵的核聚变燃料。
事实上,根据搭载在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微波探测仪传回的数据,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绘制出全球第一幅“微波月亮”图,并利用实际探测数据反演出月球土壤层的平均厚度为5~6米,而氦-3资源量接近100万吨。
而且,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只是地球的1/6,这种弱重力场环境,使许多在地球上难以进行的研究与实验成为可能。
“嫦娥奔月”的同时,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我国计划发射2到3个空间实验室(目标飞行器),将有多艘飞船与之对接。2020年前后,我国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科学实验舱,开始建造空间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曾表示,空间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航天国力。空间站可以用来进行科学实验、生产、太空观测、侦察、在太空中储备物质等多种用途。在对地观测方面,当地球上发生地震、海啸或火山喷发等事件时,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可以及时调整遥感器的各种参数,以获得最佳观测效果。
“绕、落、回”探月三部曲先完成登月前的“踩点”,空间站的建成为登月搭建“加油站”,载人登月才获得了技术上的准备和支持。
“中国人绝不会满足于停留在空间站上,一旦空间站能力具备,向更深远的空间迈进是必然的。”吴季说。
火星,不是终点
自然环境跟地球最接近的火星成了中国太空探测的下一站。
近百年来,对这颗红色星球,人们充满了幻想:蔚蓝色的大海、纵横交错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植物,还有火星人……
有一种说法:早在1900年,法国科学院就悬赏10万法郎寻找“火星人”以外的外星人,因为当时人们坚信,在这颗和地球如此相似的“孪生”星球上肯定有生命。
百余年过去,相信“火星人”存在的信念已经动摇,但对火星的兴趣却从未消减。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航天大国派出了大批“火星远征军”――火星探测器,进行大规模的细致探测。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火星上曾经遍布着水,但现在其表面已经彻底干涸,被沙漠和岩石覆盖。“探索导致火星气候变化的原因对保护地球气候具有重大意义,”吴季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比较行星学。”
探索火星表面水的消失机制,因而成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的目标任务之一。2009年10月,这颗由中国派往火星的使者,将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去探测火星的空间磁场强度、电离层和粒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火星地形、地貌和沙尘暴,火星赤道区重力场以及表面水消失的原因。
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太空局后又一位“火星俱乐部”成员。
未来人类会移民火星吗?
“这是在很遥远的未来才有可能发生的事。”但吴季认为研究火星或者宇宙中的其他星球,是为了更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地球,而不是抛弃地球。
当夜,“嫦娥”携带着“玉兔”,在亿万国人的注目中,安全平稳地着陆月面,至此中国成功实现了地外天体的软着陆。按照中国科学家的说法,其落月地点虹湾恰好就是中国古人所称的广寒宫所在地,而古老传说中的嫦娥正是广寒宫的主人。
2013年12月14日的夜,给古往今来无数中国人带来美好情思遐想的广寒宫不再清虚寂寥。中国人千百年来期盼登月的梦想,终于由“嫦娥”变成现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如果宋代诗人苏轼在世,至少在当晚,他的诗句或许不会如此惆怅。
在随后一段时间,嫦娥三号探测器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一系列科学探测任务。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人对月球充满幻想与渴望。从上世纪50年代起,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人类便开始着手探测月球。
与苏联、美国相比,中国一直都扮演着探月“追随者”的角色。虽晚,但持之以恒。
从1991年,中国科学家提出中国也应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建议,到2000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度披露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到2004年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再到2007年10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2010年10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先导星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20多年间,中国科学家用坚持和努力,终于等到了探月工程中的关键一步——“落月”。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嫦娥”,由此成了绝对主角。
欧阳自远,一位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而毕生付出的老科学家的梦想,也得以实现。
神秘的月球:“僵死”的星体
探测神秘的月球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梦想。
自古以来,月球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就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中国很早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其实除了中华民族,世界上其他民族都有月亮神的传说。所有的月亮神都是女性,代表了人类对女性的崇敬和对于女性的依恋。但月亮在从事专业研究的欧阳自远眼里,远没有这样撩人、神秘,“月球表面的环境最大特点是真空,这样就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就是没有声音传导,因此在月球上是听不见任何声响的:第二就是没有热的传导。所以在月球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能照到太阳的地方温度高达110到130摄氏度,而没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则可以低到零下130到零下150摄氏度”。
欧阳自远认为,月球是可以被认识的,并且人类已经对月球取得了一些认识。他以对月球演化历史的研究,得出月球是一个古老的“僵死的”星体。月球的“地质时钟”停滞在31亿年之前,这对研究地球早期和地球未来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月球的能量时,欧阳自远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日本一位科学家建议给月球系一个腰带,将太阳能输送到地球就可以解决地球的能源问题。因为只要系一个全球性腰带就永远有半个球暴露在太阳之下。哪怕地球人口增加到100亿,这样的能量还是绰绰有余的。”
中国20年前开始论证探月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对于月球的探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8年到1976年掀起的探月,第二个阶段是1976年到1994年的宁静期,而从1994年以后,人类又开始重返月球,重新掀起一场探测月球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类重新对月球探测产生兴趣?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国把探月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于这个问题,欧阳自远有着自己的理解。
人类重返月球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月球上有着丰富的资源。这些能源中不但包括太阳能,还包括可控核聚变发电能源等。欧阳自远认为,氦-3可以作为可控核聚变的能源,而月球上氦-3储量丰富,至少可以提供整个人类今后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能源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要重新认识月球和探测月球。
人类重返月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开发利用月球特殊的环境。月球表面引力只有地球的1/6,没有污染,没有磁场,因此可以生产许多地球上无法生产的产品。此外,欧阳自远还认为,人类重返月球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目的就是占领军事制高点。他指出:“中国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否则对于月球各种各样的利益,中国就没有话语权。”
其实早在20年前,中国就开始了月球探测工程的论证。欧阳自远回忆说:“从1993年起,我们就向国家提出我们能不能探测月球的问题。国家要求我们提出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论证了3年,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完全有本事搞。”之后探月工程的论证进行得非常顺利。1999年欧阳自远和他的同行们完成了《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并提出了现今被广泛接受并作为立项目标的“绕、落、回”三步走设计思想。
2003年,兼具地质学和核物理双重专业背景的欧阳自远被任命为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2004年总理亲自批准了我们首次月球探测。我们当时向国务院报告的总经费14亿人民币,我说相当于北京市修2公里地铁的全部经费,我们就可以建设全球月球探测的基础设施。”
我国的登月历程
围绕我国探月工程的推进,欧阳自远院士娓娓道来,在探月一期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我国曾遇到过四个方面的难题。“第一个难题是轨道怎么设计?卫星第一次跑38万公里外的太空,我们还没有相关经验,就先让卫星绕地球旋转,然后再不断的加速,稳扎稳打,积累经验。”据欧阳自远介绍,一期探月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三轴稳定的问题,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随时都在变化,所以计算难度非常大。第三个难题就是38万公里的远程精确测控。欧阳自远和他的团队经过科技攻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我们在北京、上海、昆明、乌鲁木齐建立了4个观测点,这样我们就有4个三角形来精确布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38万公里的数据接收问题。“无线电传输的能量衰减非常厉害,我们经过很多技术改进,这个问题完全解决了,用40米和50米天线直接接受数据,非常成功!”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探——就是无人探测:登——就是载人登月,精细探测月球;驻——就是常驻月球,并建立基地,开发利用月球资源。
欧阳自远介绍说,嫦娥二号的使命是演习嫦娥三号要完成的各种动作,所以是嫦娥三号的先导星。嫦娥二号的科学目标主要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以及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
据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二号传输的数据量非常大,其速度可达每秒12M。嫦娥二号上装备的相机有两个视角,非常像人的眼睛,尽管相机只有数码相机那么大,但拍出来的照片却非常清晰。
“目前我们已圆满实现嫦娥三号登月在月面上软着陆的目标,中国人不仅能够降落在月面,我们还要在月面上用着陆器挖掘周围的土壤,选择一些地方打钻、取样,然后把所有样品装回返回仓。”欧阳自远说。
欧阳自远说,探月工程第三期需要发射的东西太多、太重,因此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新型火箭——五号现在已经在天津滨海新区研制。此外,火箭较大的直径也增加了运输的困难,只能采用海运,因而我国在海南建设了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发射场。
对于中国探月工程的未来发展,欧阳自远充满了信心:
“探月工程第三期将证明,中国人第一能够到月球,第二能够降落在月球,第三还能安全返回地球。把这三部分做完了以后,我们要把中国宇航员送上月球,要实现载人奔月,甚至进一步建设月球基地。”
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
对于我国在空间科技领域面临的形势,欧阳自远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用8个字来形容我国的处境:“前有阻击,后有追兵。”
欧阳自远把目光聚焦到了美国的空间发展计划上来,指出美国的计划是继2008年将无人驾驶的探测器送上月球之后,在2015到2020年之间让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并在那里建立美国的月球基地。继而以此为跳板,在2030年后将宇航员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美国有三个目标,第一保持美国空间科技的引导地位,第二控制未来的能源,第三占有能源的优势。”
与之对比,俄罗斯、印度等国也都制定了各自的登月计划。俄罗斯计划利用10年时间(2010-2020年)探索月球资源,并在2020年至2050年实现载人登月并建设常设基地。而印度媒体则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卫星发射技术的成熟,印度将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将比中国早4年,可以夺回主动权。
面对“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的形势,欧阳自远把希望寄托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嫦娥一号的任务是全球性、整体性的探测月球,我们要建设全部的基础设施、工程设计,还要培养一批嫦娥工程的人才。这批年轻人是完全值得信赖的,他们一定会挑起重担,而且会比我们这帮老头子做的更精彩!”
不会停息的探月步伐
嫦娥三号的成功登月意味着,中国航天器实现了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此前,全球只有美国、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
这意味着,中国成功加入国际“深空探测俱乐部”,终于有权力与发达国家共享月球上的资源。
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
相较于过去的月球探测,中国迈出的这一步,蕴藏着巨大的突破。如嫦娥三号有80%是全新的科技,而它所携带的“玉兔”月球车更是百分百中国造,显现出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度自主性。
当然,中国航天人不会忘记,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突破层层阻力的背景下换来的,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自身科研能力的修炼。
事实上,早在中国探月工程立项时,就有科学家担心,美苏两国的宇航员和探测器,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登月,中国今天走这一步会不会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为何中国不能跟其他国家合作共享月球探测资料?它的科学与工程目标是否得当?
这一系列问号和困扰,曾让中科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如鲠在喉。
对此,他回应说:“虽然现在航天商业化了,但美国在航天领域禁止与中国合作是不争的事实,只要是含有美国敏感器件的卫星,他们都不会准许由中国来发射”,“中国曾经跟苏联关系那么好,而他们的月球探测器带回300克左右的月球样品,中国连1克也拿不到……”
中国人想突破的核心技术,只能“自力更生”。
与此同时,中国在探月工程中的艰难探索,却伴随着“太空”、“太空争霸”等“杂音”,发达国家习惯了独享太空这块“大蛋糕”,中国的后来居上,在他们看来显得“格格不入”。
如今,“嫦娥”如愿抵达“月宫”,中国的探月步伐,将迎来新的征程。而中国的神话故事,也将会有更精彩的续篇。
一、巧妙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1、停止于关键处,设置悬念。
平时只要有空余时间,我就会给孩子们读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小故事等等,并不失时机地给孩子创造思考、想象的空间,也就是让孩子边听边带着问题思考。这不,我又开始绘声绘色讲故事了,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告诉学生某某书中记叙了这个故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如向学生介绍中国童话作家孙幼军的童话故事《小猪唏哩呼噜》时讲道:小猪唏哩呼噜的腰带断了,正想把断了的腰带接上,忽然发现草地上丢着一条花花绿绿的腰带。这条腰带又新又漂亮,比他原来那条好得多。小猪就把新腰带拾起来,把裤子系好。走了一段路,小猪觉得裤子有些松了,他就使劲勒紧腰带,又加上了一个扣儿。
“想勒死我呀?”他的肚皮忽然说话了……
讲到这儿,我突然停下来,拿出一本书,告诉学生,小猪的肚皮怎么会说话呢?请大家课后阅读《小猪唏哩呼噜》。
2、介绍故事梗概,设置悬念。
介绍故事梗概或主要内容设置悬念,同样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科洛弟的《木偶奇遇记》,林格伦的《小飞人卡尔松》等等。
如:《木偶奇遇记》是科洛弟的代表作,发表于1880年。它叙述老人泽皮德把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雕成木偶,并把取得生命的小木偶当成儿子。老人卖掉上衣,供儿子上学。可是小木偶一心贪玩,为了看戏不惜卖掉课本。回家路上受狐狸和猫的欺骗,差点儿被它们吊死,幸亏巧遇仙女而得救。 后又被愚人国法官投进监狱里,小木偶的命运将会如何呢?请看《木偶奇遇记》。
3、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小学生往往好奇心强,对自己周围的事物或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从书本中寻找答案。
如: 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挂在天空,美丽极了。彩虹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彩虹呢?
为什么会出现日食和月食呢?
海市蜃楼是怎么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少儿百科全书》,在那里,你们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课内与课外结合,拓宽阅读视野。
北师大的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的,每学习一个单元,教师都可以围绕主题单元引导孩子进行延伸性阅读。
如:学了《植物》这一单元,引导孩子阅读关于植物的种子是怎样发芽的,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等等;学了《时间》这一单元,引导孩子阅读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和名人故事;学了《车的世界》这一单元,引导孩子阅读关于各种车的知识,认识各种车辆的外形和图标,了解车的不同种类、功能等特点;学了《星空》这一单元,引导孩子阅读关于太空、宇宙的书籍,了解近几年我国航天事业方面的新成就(神五、神六、神七的成功发射,嫦娥奔月计划),走进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等等。
三、巧搭交流平台,汲取阅读精华。
1、说出来。
书读了,还要能说出来。为此我为学生搭建了两个“说出来”的平台。一是利用每天晨读和中午静悄悄读书的五分钟时间,各由一名学生对自己一周内的读书收获进行汇报。汇报内容自主,只要健康、向上、有益就行。二是利用每月两节语文课进行全员读书交流汇报。先在小组内交流,做到人人发言,然后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最后评选出本月的读书之星。
2、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