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05:25: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科研工作经验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 科研素质 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从事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对院校科学决策、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以研促教,不断创新,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现状:
我们对10所高职院校近200名教师科研素质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如下:
1. 科研观念不强、科研动机不端正。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只要把书教好, 科研工作是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的事情, 没有意识到科研是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有力促进,单纯把科研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和取得经济效益的手段。特别是从企业来到学院的“双师型”教师,科研概念比较模糊,对科研工作感到十分陌生和遥远。
2. 固守传统观念,缺乏创新精神。当今高职院校对科研意义缺乏正确认识,不少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教学才是中心工作,科研是研究机构和专家的事,不是教师必须做的工作。没有真正把科研看做衡量办学水平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标准,不少教师安于现状的传统教育运作方式,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提升自身科研素质。
3. 科研合作意识不强、研究水平层次较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中普遍缺乏团队合作,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现象十分普遍。科研论文大都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上, 很少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对专业领域的研究少之又少。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策略
1. 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科研激情。激励包括情感激励、待遇激励、目标激励与环境激励。前三者是管理工作者都知晓的激发员工作激情最常规的方式, 环境激励则是激发科研激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高职学院要善于创造最优的科研氛围和环境,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
2.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具有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一名普通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改变长期以来只重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忽视科研工作的传统教育观念和习惯。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个不能相脱离的基本职能。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统一起来,通过开展科研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
3. 优化服务,增强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管理部门要改进服务质量,加强对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科研管理人员要做好与教师的沟通,充分了解教师的科研诉求,增强科研信息的搜集与,开展科研论文写作、科研课题申报、专利发明创造等方式方法的培训与指导等,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聘请学术界科研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学者和行业企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给教师讲授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与体会,传授进行科研的方法与手段,指导教师科学有效地开展科研。
4. 加强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构建高职教师科研评价与奖惩机制。高职院校要努力营造科研氛围,积极创造科研条件,着力创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依据“服务于行业、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与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实质性合作,从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实践中找项目、找课题,抓好立项管理和项目过程管理,全面掌握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同时要加强科研成果管理,着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及时有效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 加强学习培训, 提升能力水平。高职学院教师要通过自我学习和专家辅导相结合的办法, 不断强化科研理论与专业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从文献检索、项目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多途径的学习, 同时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带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科研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及途径
1.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对市场,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学生,就需要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科研素质势在必行。
2. 在高职院校内,相当一部分“双师型”老师教学前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师培训,在科研意识和科研投入方面严重不足。他们根据来学校之前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进行教学,缺乏深厚的理论作基础,教学效果很难符合院校的要求。
3. 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基于“双师型”教师较为雄厚和成熟的校企合作资源,鼓励他们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深入行业企业,与企业工作人员合作进行技术改进、设备改造,吸引企业的经费投入,拓宽科研资金的来源。
4. 为“双师型”教师开展科研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对立项的省市级课题、国家级课题予以配套经费保障,对教师、获得科研奖项、获得职务专利授权等予以经费资助。
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言:“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就不可能配演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也就不可能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我国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科研的创新。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增强高职教育科研实力对实现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运用知识、学有所用。尤其是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我们的责任是不单要让学生学会做人也要让学生学会做事。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的素质是学生迈入社会获得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必然性
教师之所以要专业化就是要具备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素质。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知识是教师基于实践的主观构建和整合,而不是仅限于知识的传递,它更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操作能力的培训,并且使这种操作能力与相应的专业理论有机结合,更注重突出在各个教育环节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习惯的渗透,以培养出具备专业操作技能、专业创造和专业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由此可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是由于教育培养目的不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是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相互结合,也只要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提高和健康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体现
(一)专业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不同于普通教育教师的重要原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各州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纷纷实施了教师培训计划,包括了普鲁士计划、慕尼黑计划、符藤堡计划、巴登计划。在慕尼黑,所有职业学校教师都来自产业界,并受过教育学培训,他们是成功的技师;在美国,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应在他们所教范围取得学士学位,并对所教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但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经验的可以代替学士学位的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中等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面向就业,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则直接影响着教授学生实践能力的水平。企业用人要求是毕业就马上能上岗的学生,中等职业教师要具备行业专业操作能力,又必须了解行业前沿信息,掌握一线工作的技能和了解企业工作具体情况。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就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关注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并不断的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学校与企业的桥梁。
(二)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中等职业教师必须具备应有的教育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及其实践能力。与普通教育相似的,我们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两者的不同在于中等职业教师传授的是专业知识,而普通教育教师则要求具备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师范技能。由于中等职业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面对的受众不同,传授知识面也是涉及较广,要求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这样才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所谓的教育教学能力,则主要指对教育教学进行加工和传导的能力、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能力、在获取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不断成长的能力以及适应个别差异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不仅是要将专业理论知识简单化,将知识转化成实践工作去教会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要扎实,并且要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去总结经验,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才更有针对性,也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特性。
(三)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质。教育部部长在召开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表示,做学问要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哗众取宠,反对生吞活剥的照搬照抄。他同时指出“教育科研最重要、最困难,同时也是最急迫的。中等职业学校以学习技术来推进就业,而现在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入学门槛降低,国家给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入学的优惠,很多初中生都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就读,那如何能让本学校的学生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要靠学校专业品牌创作。而这就要求学校的专业老师具备一些与别的学校教师不同的能力――研究能力。专业的建设只有是跳出了照搬照抄,才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我们的学生要获得社会的认可也要靠老师的精心辅导,引导他们成为企业急需人才。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那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跟普通高中的学生出发点也是有别的。面对这样一个群体,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他们最频繁的职业活动有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联系、教学实施、学习指导、学生分析、改进教学实践、教学设计、企业实践、教学评估。
(四)管理能力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入学已经取消了成绩认定,而是变成注册入学,这样就意味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源上基本是在初中阶段成绩不好或者违纪学生。据方芳、王雷的调查,普通高中66.37学生来自农村,而中等职业学校学校这一比例高达94.99。另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普通高中学生,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相对处于社会底层。从以往经验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纪律散漫、缺乏信心、家庭条件较差等。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较强的学生管理能力,而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教师要倾注更多的关注,可以说是特殊的管理。
三、如何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
(一)入门阶段
如果年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时会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当做大学生去进行授课,这样肯定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生也会感觉学习很困难,产生厌学情绪。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其实重在操作,而大学教师则是侧重研究,所以在这个刚刚踏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这个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先要将书本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熟悉自己所在的环境,教授学生接受能力水平,以及本专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适应阶段
经过前面一个阶段的摸索与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很快明白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需要。这一阶段开始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喜欢那种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授方法学生最容易掌握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开始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实际分析,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企业的要求,老师与学生思想交流更多,并开始根据学生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那教师授课的心理压力也会减轻,进而能达到师生共赢的状态。
(三)反思阶段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反思是要我们的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让自己的教学实践更符合职业教师的行为。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尤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是学生来说,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让他们继续成长。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那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学生和家长也会把中等职业教育看成是“托儿所”,将学生放到中职学校只为了让学校管小孩。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既要经验积累,又要学会反思经验,而“反思”作为优秀教师的标准之一,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面对特殊的中职学生,中职教师反思尤其重要,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要比普通教育的师生关系来得微妙,如果中职教师不能反思得出自己一套教学方法,那么你将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进而失掉自己的教学信心,甚至耽误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胜任阶段
进入此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一般都是在职教界驰骋多年,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和所扮演的角色,以教师职业为荣。这部分老师已经熟练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熟悉并了解行业内的技术和管理,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这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一般获得了高级讲师职称,是“双师型教师”,对本专业的问题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并能对本专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的反应和反思,善于经验总结。
(五)骨干阶段
进入该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获得了更多到校外培训学习的机会,他们获得了更多新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和看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他们不再受到学校教学任务的约束,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处于这一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他们掌握了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常,他们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及其实效,关注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发展及其提升,关注研究成果与研究行为的成效及其科学性等。处于骨干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是学校的中流砥柱,由于他们获得更多关于职业教育发展信息和社会企业发展动态,更关注本专业的特色发展道路建设,并且不断的推陈出新。
(六)专家阶段
经过了前面四个阶段的沉淀,教师对本专业知识和能力都相当自信,他们有着对本专业的创新能力,不再是熟练的技术工人,而是具备了研究开发能力。自己组织团队进行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他们视野开阔,新观点层出不穷,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这部分教师经常出差到别的学校或企业中进行经验介绍,走在行业的前端。
[关键词] 科研课题;选题原则;选题步骤;选题要求;资源查找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31-1
一、什么是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就是对问题作出科学的方法判断及回答。问题是构成课题的主要因素,提出问。题就是课题研究的开始。课题也来源于问题,课题中含有科研性的问题。究课题就是把某一领域内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特定问题,而且有明确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能够普遍反映某种现象,并可以通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最后行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什么是科研选题
总的来说,科研选题就是从战略上选择科研的主攻方向,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和方法。没有课题就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选题的过程也就是对探索者未知世界或已知世界重新诠释的方向,目标,模式的确定过程。它直接反应着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及其精神境界。大到国家一级的科研规划,小到科研单位或研究者个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要想取得较大的成功,选题策略不可忽视。选题的当,方向对头,可以捷足先登,后来居上,突破一点,带动全盘;而选题策略失当,方向有误,得不偿失,甚至虚掷光阴,劳而无获。把握方略,是成功选择科研课题的根本要领。
三、选题原则
科研课题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此原则是指选题要面向实际,着眼于社会的需要,将求社会效益,这是选题的首要和基本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即目的原则。这里所谓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是它的社会意义;二是根据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它的学术意义,或二者兼有。
(二)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在选题时要考虑现实可能性。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原则”。一个课题的选择,必须从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选择有利于展开的题目。如果一个课题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无论社会如何需要,如何先进,如何科学,没有实现的可能,课题也是徒劳,选题等于零。
(三)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指选题不但要考虑是否满足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具有实用价值;确实可行;而且还要看课题本身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性原则,也称科学原则。比如教育科研课题题目的选择就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等形成课题,切记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四)创新型原则。创新性原则,即价值原则。就是指选题要有新颖性、先进性,有所发明、有所发现,其学术水平应有所提高,以推动某一学科向前发展。选题要有先于时代的导向,目光应落在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领域。对某一领域的老课,题,则应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以新的视野去研究。即使是选择一些验证性研究课题,也应力图有新的发现。只有富于创造精神的课题才有真正地生命力。
四、选题步骤
(一)确定研究范围。选题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范围,即确定研究什么。研究范围通常由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确定。不要以为范围越大越好,小范围的东西往往可以研究得更加深入及透彻。
(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只是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围绕确定的范围提出问题。问题提的越多,找到适合的选题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动态,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前人或他人研究的情况。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有关的科研课题发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摸清进行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三)课题论证。论证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1.问题是否适宜作研究课题?它要考虑4个特征:即是否属于某个领域的问题?是否此问题具有普遍意义?有没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和任务?问题能否通过研究得到解决?2.问题是否适宜作研究课题?它需要考虑4个特征:即:问题是否有价值?问题是否有创新?问题是否有科学性?问题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上述两个问题都能得到肯定的回答,说明这个问题才是适合自己的好课题。
五、选题要求
1.明确所研究的主题和研究领域。
2.充分把握所研究主题的内涵。
3.要有创新意识与成分。
4.清楚掌握研究设计的逻辑。
爱因斯坦说:“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正确的提出问题。”正确选题,即一个好的科研题目要符合科学原理,符合研究者的自身条件(学术水平,地位;科研设备,经费队伍);在成果应用范围内要处于领先地位;要能解决生产,科研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六、资源查找
资料查找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作经验总结;2.新理论、新发现带来不少科研课题;3.时代变革与历史传统式科研课题的永恒源泉;4.认清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和积极发展科学文化;5.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优势;6.结合自己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林.教师研究简论[J].教育科学简论,2000,(3).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必发.成功选择科研课题“三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