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8篇

时间:2022-06-28 21:55: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主招生教师推荐信

篇1

关键词:儒家;美国研究生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65-02

一、招生

伴随着教育的国际化,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也同步国际化,其表现之一就是研究生的招生办法趋向多样化。招考分离+综合素质选拔式的研究生招生以美国为代表。招考分离,指的是由第三方考试机构组织测试,学校自主决定选拔程序,确定招录名额,院校招生委员会拥有最终录取决定权;综合素质测试,指的是考生分数只是参考指标之一,申请材料质量和申请人综合素质测评占有更大的权重。美国高校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主要包括:(1)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GRE)是最主要的参考依据,不同于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着重于测试一个人已经发展和具备的能力,并不特别指向于某一学习领域的技能。它既有考查每个考生能力的一般测验,也有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专业测验。(2)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①大学本科阶段全科学习成绩,且GPA在3分以上;②数位知名学者或者老师签署的推荐信,推荐信中要对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给予客观评价,好的推荐信对考生的录取至关重要;③申请人的领导力、志愿者活动的证明、爱好及特长、工作或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都是综合素质的佐证。总体来说,实行招考分离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的体系,其优点是招生管理环节实行分权管理,各利益方的权责界定清晰。招考分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另一个特点是竞争同时使高等教育系统形成开放的传统:一是对知识研究的开放;二是对学生即教育消费者开放。竞争使高校关注大师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竞争使他们较好地做到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统一。首先,制度设计赋予学生更多的参与选拔和选择入学的机会。一次标准考试的成绩在有效期内可以申请多所学校,学生可以在拟录取高校和专业间做出权衡,高校为争取优秀生源展开竞争,使导师挑选到符合自己科研需求的生源。正是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模式,促使招生工作必须兼顾学生和导师的双方需求,服务更加人性,信息更加公开,程序更加合理。其次,导师能否招生与其职务、职称无关,主要取决于导师能否有足够的经费支撑科学型研究生的培养,是否有足够的意愿和精力去培养新的科研力量。所以,招生过程中形成开放格局,特别是给予学生对学校的选择权,会促使学校不断提高自身的软硬件水平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导师在面试挑选学生时也会更加认真,整个招生过程才会更加透明、公正。学生与学校双向竞争的机制有利于帮助导师建立对招生与培养的同等关注,形成报考、录取、培养、指导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我国也在逐渐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高校根据专业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积极试点自主招生方式改革,旨在通过不断完善研究生准入机制,真正选拔出优秀的苗子,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二、教学过程

篇2

[关键词] 美国高校 招生制度 入学考试 录取标准

一、美国高校的招生制度

(一)美国高校招生的入学考试美国高校虽然完全自主招生,但也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这就是由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考试机构“教育测量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简称ETS)“美国大学考试公司”(Americal College Testing Program简称ACTP)所主持的SAT、ACT和AT考试。他们提供的考试已被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所承认,并成为标准化的大学入学考试。

1.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AT即学术评估测验,它是由教育测验服务公司(ETS,Education Test Ser vice)提供的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源自于1926年的学术倾向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每年分别于1、5、6、7、10、11和12月份举行,共7次。考试旨在评价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与一般的中学教育内容无太大的关联。学术倾向测验于1994年更名为“学术评估测验”,每年吸引了200多万美国高中生参加考试,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其成绩多数为大学所承认。改革后的学术评估测验分为如下三项:PSAT(Preliminary SAT)、SAT—I和SAT—II。

PSAT即SAT的预备测验,每年12月进行一次,考试科目为英文与数学,命题形式与SAT相似,单科满分为80分。采用英文分数乘以2,再加上数学得分的方式,双科合计分数超过200分,则可成为国家优胜奖学金的候选人。学生参加PSAT的次数不限,但仅以11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中二年级)的成绩为优胜奖学金的审核依据。美国大学新生的选拔虽然并不重视PSAT的成绩,但对奖学金的候选人和获奖者资格十分看重,往往对获奖学金入校者给予四年的学杂费、食宿费等一系列费用全免的优惠。因此,PSAT测验吸引了众多优秀学生的参加。

SAT—I为综合部分,包括英文和数学,称为Reasoning.Test(理解测验),以测试学生的学术能力为主。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满分为1600分,英文和数学各800分。英文主要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量;而数学包括算数、代数和几何,测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简单计算能力。

SAT—II为单科考试,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因此又称为Susubject Tests(学科测验),主要测试学生在不同科目学习方面的理解能力和程度。考试时间也是两个小时,考试科目包括英文、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语五大主科,这五大主科又被细分为十几种不同的科目考试。其中必考的有三门:数学、英文(主要是写作),另一门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最擅长的科目选择考试科目,也可以根据大学入学后将要选择的专业选择考试科目。

就入学来说。绝大多数本科院校要求学生提交SAT—I的成绩,而一些一流大学一般都要求学生必须拥有SAT—H的成绩。考试每年举行7次,一般在星期六举行,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在某个时期参加考试。考试的次数没有限制,而大学招生时以学生所有考试中最高的那一次为标准。这类考试为美国多数大学所承认。

2.ACT(American College Test)。ACT即美国高校测试,由美国大学考试公司提供,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旨在通过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进入大学学习所必需的基本能力。1975年发表的《美国高校测验纲要》指出,美国高校测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与兴趣类型,了解自己今后需要受何等教育;为中学和大学指导学生提供可靠的、综合性参考资料;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外活动能力;向大学提供学生的中学学习成绩,供设置课程和分班作参考等。

现行ACT考试每年举行5次,具体时间分别是2月中、4月中、6月初、10月底和12月初。与SAT相比,ACT考试与中学教学的关联程度稍高一些。

3.AT(Achievement Test)。AT即学业成绩测试,是美国大学考试委员会(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简称CEEB)在1901年开发的一种成绩测验,由教育测量服务中心受托举办。其目的主要是测量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特定学科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此为学生选择大学和入校后选择专业提供参考,也可结合其他资料如学术评估测验成绩或中学成绩,预测学生将来在大学学习中的表现。因此,它多是为入学竞争较激烈和水平较高的大学所采用的考试形式。1994年后,AT考试并入SAT,使5AT考试发展为SAT—I和SAT—II。

在以上三种统一考试中,较为普遍使用的是SAT和ACT,其中SAT规模最大、考生最多。这些考试为美国各高校的招生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并非是招生的唯一标准,入学考试成绩高未必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因为就美国高校整体来讲,并没有一个固定或唯一的入学标准。

(二)美国高校的招生标准

美国高校招生标准是综合性的,不以大学统一入学考试的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全面考虑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群体性来确定是否录取该学生。一般来讲,综合性考察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大学统一入学考试成绩,即SAT,ACT等成绩,绝大多数高校都要求考生提交SAT或ACT统一入学考试成绩单。一般来讲,要想考入名牌研究大学,必须拥有很好的SAT或ACT成绩。例如,哈佛大学录取新生的SAT—I,SAT—I成绩是每门在600—800分之间。普林斯顿大学2002年秋季入学学生的SAT—I成绩为:语文770分以上的占25%,680—770分之间的占50%,680分以下的占25%:数学780分以上的占25%,690—770分之间的占50%,690分以下的占25%。但是有时拥有好的入学考试成绩不一定会被大学录取,因为高校招生时只是将这一成绩作为其中一项参考指标。例如,哈佛大学就曾据绝了165个“入学考试状元”,原因就是对分数背后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2.中学成绩。这里的中学成绩单,不只是高中毕业成绩单,而是整个中学的成绩(主要是9—12年级)。既要看考生平时的成绩,还要看考生的学习态度等,平时作业、实验、课堂讨论也算分,有时甚至连考勤情况也算分,因此对美国学生来说,要想考入大学,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表现。

大学对中学成绩看重的是成绩的走势和年级或班级排名。尽管各大学对中学成绩没有严格的要求,但从它们录取的学生来看,要想考入这些名牌大学,中学成绩的排名一般都得在班级前20%。如哈佛大学的招生网页上就公布它录取的大部分学生年级排名都在前10%一15%;普林斯顿大学则公布在被录取的学生中,95%的学生年级排名在前10%,99%的学生年级排名在前20%。”由此可见,在美国要想上好的大学不是靠最后阶段的冲刺,而是靠长期的学习态度、平时的成绩记录,特别是年级排名。

3.课外活动、社会志愿活动情况及其特殊才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要求考生提供课外活动及社会志愿活动情况的材料。哈佛大学招生院长在给申请者来信时写道:“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SAT—I或ACT和SAT一II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的因素诸如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通常美国高校所看重的学生综合素质包括:领导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特殊才能等。

4.个人陈述材料及论文(或文章)。关于个人陈述,要求考生能客观陈述自己的优缺点,使学校能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考生,从而有利于高校的招生录取。对此很多高校都明确声明;要求考生客观地陈述自己,展现自己的个性,不要对高校投其所好或不真实地陈述等,否则一旦查明,一票否决。如斯坦福大学要求:申请者自述自己的学术荣誉,列举自己参加的课外活动,撰写具有思想和深刻见解的文章等。关于论文,一般要求提交1—3篇,论文题目有时高校提供,考生在多个题目中选择,有时完全由考生自主命题。高校一般是通过论文来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思想水平和创造能力等,为录取提供参考依据。

5.推荐信。一般来说,一流的大学都要求申请者提供至少两封教师或辅导员的推荐信,需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当然,每个考生必须清楚报考学校的具体要求,有的可能对写推荐信的人选有要求,一般情况下,都要求由比较熟悉考生的人来写。考生推荐信在录取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反映了最熟悉考生的人对其思想道德、学习行为、实践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评价,有利于大学选择能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的申请者。

6.面试。多数大学一般都提供面试的机会,方便的考生可以直接到大学来进行面试,不方便或国外的考生委托校友会进行面试。高校通过面试来更加全面地了解、考察考生。从美国各著名高校的招生声明来看,面试并不是必须的,而是自愿参加,不参加也不会影响录取。但通过面试,考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来向主试人员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总之,美国高校考虑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既要求考生有较好的学习成绩等智力因素,也要求考生拥有较强的非智力素质;既考虑考生的个人条件,也考虑班级乃至年级甚至学校整个集体的互补性。因此,就像很多著名高校所说:没有一个固定的录取标准。

(三)美国高校招生的类型

美国高校招生完全自主,高校完全按照自己的条件和需要确定招生计划与录取标准。按照招生标准,我们可以把美国高校分为两大类:有条件招生(细分为竞争性、选择性和最低筛选性三种)和五条件招生(即开放式入学)。实行开放式入学招生政策的大多为两年制的社区学院,适龄青年只要有中学文凭就可以入学,对SAT和ACT等考试不作要求,对申请者可以说是来者不拒。

对于有条件招生的高校,一般都坚持综合考察的原则。但由于美国高校具有明显的分层,因此各类高校的录取标准不完全一样,按照录取标准的高低可以将美国高校分为三类:

1.高选择的竞争性录取标准的高校。这类高校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塔尖,都属于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实行竞争性招生,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这些大学采取的是高选择性的竞争性录取标准,报考这些大学的考生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一般情况下,报名人数与招生人数的比例为5:1左右,有时甚至更高。而且各项标准比较高,比如拿统一人学考试来说,尽管这些高校一般都未对考生的SAT或ACT成绩提出一个严格的分数线,但从被录取的学生来看,要想考入这类顶尖大学,SAT或ACT的成绩都必须相当好,总分一般都得在1200分以上(满分1600),如下表,由此可见,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2.实行选拔性的招生政策的高校。这类院校在美国大概有300所左右,知名度和学术水平仅次于第一类。这类高校对考生的一般能力进行考察,其他要求也一般。比如对考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一般的要求,通常它们录取考试成绩在中等以上,即总平均分数达到C以上的学生(美国中学平均分数分为A,B,C,D,E,F6个等级,其中A为最高等级,F为最低等级)。因此,这类院校对学生的SAT或ACT的考试成绩要求一般偏高于美国大学新生的平均成绩。美国绝大多数普通州立院校属于这类院校。

3.实行最低限度筛选的招生政策的高校。这类院校占美国高校的大多数,它们对考生实行最低限度的筛选,录取那些符合最低入学标准的学生,对SAT和ACT的考试成绩要求也较低。通常被这类院校录取的学生的平均成绩要低于全国大学新生的平均成绩。这类院校的学生中途退学率也很高,有时在一、二年级时高达70%。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院校的筛选过程是在新生入学后开始的。

(四)美国高校招生的特点

1.招生标准综合化。美国高校招生总体上分两种:选拔性招生和开放式招生。对于开放式招生的院校(主要是两年制社区学院)一般不作入学要求,只要拥有中学文凭就可入学。对于选拔性招生的院校,也没有固定、单一的招生标准,一般都要求综合考虑考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录取。而不仅仅以考试成绩或某一固定标准为录取的标尺。

几乎所有选拔性招生的高校会参考考生的统一入学考试成绩(SAT或ACT)、中学成绩单(主要是9—12年级)、推荐信、个人陈述材料、课外活动及社会活动等,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考虑是否录取。另外很多高校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地区性、国际性、种族、文化背景甚至父母和家庭情况等。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招生政策,高校选拔的是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既重视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也兼顾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其结果是既为高校找到了合格、优秀的生源,也对中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避免了应试教育的出现和泛滥。

2.考试主体公司化、形式多样化。美国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不是由政府和学校部门来组织实施,而是由非营利性的公司承担。美国没有国家设置的高校招生考试管理机构,也不实行全国统一高校入学考试。目前,由非官方、非营利性的社会私人团体办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机构主要有两家,即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CEEB)和美国大学考试项目测试中心(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e,ACT)。这两家机构都是得到美国大学委员会和研究生委员会认可的,美国各大学招生所参考的量化成绩SAT和ACT就是分别由上述两家考试机构提供的。他们服务观念强,不但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还尽可能为各中学和大学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

另外,对于统一性入学考试,各高校并不作统一要求,有的高校要求提供SAT的成绩,有的要求提供ACT的成绩,有的高校不作要求。这样就使得统一性考试出现了多样化,考生可以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来参加不同的考试。

在考试时间方面,SAT和ACT测试都具有考试时间灵活的特点。SAT测验每一学年度安排7次,而ACT则为6次,时间跨度从1月到12月,不限考生的参考次数,而且除美国本土之外,在世界不同地区也设有海外考点。

3.高校招生自主化。美国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完全在高陵,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基本上不干涉,只是进行政策性指导。招生计划(一些高校需要州政府通过)和招生标准完全由高校自己决定。在美国,选拔新生是各大学自己的事,每所院校都设有专门的招生办公室或招生政策委员会和选拔新生委员会。分别负责制定招生计划、招生政策、招生数额、录取标准并甄选合格的新生。

这样,各高校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办学理念和条件的招生政策和规模,招收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既有利于高校发展,也有利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4.招生方式多样化。如前所述,美国高校招生完全自主,因而也使其招生方式出现了多样化。不同层次的高校有不同的招生方式,如社区学院实行的是开放式入学方式,拥有中学文凭即可入学;普通教学型大学实行的是选择性招生方式,入学不作太高的要求,符合不太高的最低限制即可入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实行的是竞争性的招生方式,要求考生不但有优异的学习成绩,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招生方式的多样化不仅仅体现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即使是同一层次的院校因为不同的特色也不尽相同,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存在差异,有时甚至同一所大学的不同院系也会有差异。另外,除了常规的招生方式,美国很多高校还采取其他几种招生方式,如早期决定录取(Early Decision)、早期招生(Early Admission)、中期招生(Midyear Admission)和延期入学(Deferred Admission)等。

二、对我国高校招生改革的启示

(一)高校招生标准应综合化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基本上以高考一次入学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可谓“一纸定终身”。这种单纯以考试成绩为入学标准,能否真正考察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选拔出适合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学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学生的能力是隐性的,一张试卷难以全面衡量他的能力,尤其是各种非智力因素更是如此。正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院长在信里所讲:“我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如果这样简单的话,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申请材料了……在阅读申请材料时,我们把每一个申请者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他或她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

因此,笔者建议,我们高校招生既要看考试成绩,也要参考其他因素,如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和特长等;既要将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招进大学,也要把有特长的偏才、怪才招进大学,通过因材施教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多种人才。同时,也可以避免饱受社会抨击的“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二)实施一年多次的考试制度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等院校入学考试制度以来,沿用至今的一直是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每年举行一次(部分省市举行两次,增加了春季招生),每年的七月7、8、9三天(现在改为六月的7、8、9三天)全国统一进行,除部分省市自主命题外,试题由教育部考试司统一确定。这种考试制度最大的优点是便于操作,效率高。但它的弊端也极为明显,那就是比较单一,只是考察学生高中所学的知识,出现所谓的“一纸定终身”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的其他能力尤其是创新与动手能力的考查,很难检验出学生的综合水平;每年只进行一次,容易造成考生发挥失常现象,未必能检验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因此,不妨学学美国的经验,高考每年举行若干次,而不是一次,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参加多次考试,将最高分的那次作为招生的参照标准;考试类型应多样化,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检测学生的发展潜能,甚至动手能力等。这样的考试制度既能保证学生的正常发挥,也能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向高校招生提供一个客观的依据。

(三)参照学生的平时成绩

高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招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的学生是必需的,关键是如何能客观检测出所招收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知识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其表现也是隐性的,如何招收到有培养价值的学生仅仅依靠学习结果的最终评价,难免有所纰漏,尤其是学生的潜力,有时形成性评价更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容量和能力水平以及发展潜力。而我们目前高校的招生仅仅以一次结果性评价的考试为标准,即便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唯一录取标准,也有很大的不合理性,鉴于此,我们不妨借鉴美国高校招生经验,高校要参考考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避免考生凭借一次的超常发挥进入高校,因为那不是考生的真实水平。

(四)将招生自主权还给高校

从法律角度讲,高校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拥有自主权,招生亦不例外。而且不同层次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定位,即使是同一层次的高校,每个高校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专业设置和培养要求方面,这就要求高校能按照自己的条件和定位招收适合自己培养的学生。但我们目前的招生制度是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统一录取,考试与招生权完全在国家和省级教育招生部门,高校所能做的只是按照所划定的分数线择优录取。表面看来招生权在高校,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高校无法招收真正适合自己培养定位的学生,只能招收符合自己所在分数段的学生。

篇3

出色的申请材料是能否通过自主招生初审最关键的一环,而在自招的六大材料中,自荐信和推荐信两部分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中央财经大学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自主招生自荐信1

尊敬的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领导、老师:

您好!我是来自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的___,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申请材料。

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对金融业有些好奇,有些紧张,有些期望,但最终变成无限的向往,企盼有一天自己能置身其中,体验那种扑朔迷离和跌宕起伏。而中央财经大学是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的财经类高校,曾经培养了一批批拔尖领军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也只有在中财,才能实现我的梦想!

高中的紧张和压力似乎激发了我的潜能,点燃了我学习的热情,我的成绩一直排在年组前列,各科成绩均衡,更加偏爱数学、物理和英语,高中数、理竞赛内容丰富,层次深广,让我有相见恨晚,如鱼得水之感。由于学校没有开设数学竞赛辅导班,高二开始我主攻物理竞赛,自己暗暗确立了非拿一等奖的目标,可能是太想得这个一等奖了吧,考试那天,我还是败给了紧张的自己,最后仅仅获得一个二等奖。想到自己泡在题海里的节假日,想到自己不远千里参加的培训,想到自己奋战在书山前的日日夜夜,更想到了那些没有付出太多,却和我取得同样结果的同学们,我心中有万般的委屈和无奈,付出了太多,失去了太多,也辜负了太多——紧接着就是数学竞赛,经历了挫折的我似乎已经释然,轻松应对,结果却以我们学校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二等奖。能在这块我未主抓的领域中脱颖而出,让我找回了自信。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轻松面对,往往会更好。

我待人热情,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一直认为朋友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非常珍惜和朋友的友谊,有快乐,我总与他们分享,有烦恼,我和伙伴们一起分担。

我爱好广泛,电影和书籍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现在还保持着每周看一部原版英文大片的习惯,在那里我能听到最纯净的英语;我喜欢读能引起我深思的书,最喜欢的便是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每天我都会抽时间收看央视的财经频道,常常就一些热点问题与同学们侃侃而谈。篮球场上常会看到我的身影,班级篮球队“得分王”非我莫属,我喜欢打篮球,这是项优雅的运动,是项可以和伙伴们分享的运动。

我的家庭和睦,家是我一切烦恼与忧愁的终点。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有深深爱我,我也深深爱着的爸爸、妈妈。在爱中长大的我懂得去爱别人,学会感恩社会、承担责任。我曾多次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一些商家宣传活动的舞台我上过,清洁工学徒我当过,有一次还帮我在农村的初中同学卖过菜。我也曾多次跟老师、跟父母去福利院、孤儿院看望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我曾获得“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等多个称号,是老师欣赏,同学喜欢的好学生。

高中生活,让我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爱思考、有思想、有抱负的青年学子,将来如果能有幸走进中财校园,我将会选择中财专业方向设置最为齐全的金融类专业,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将为金融类人才创造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中财“严谨踏实的学风,潜心治学的大师,知行并重的教育,身心和谐的生活”,这些都为我点亮了追梦路上的明灯,恳请老师给予我追逐梦想的机会吧!

自荐人:_X

20_年x月_日

自主招生自荐信2

尊敬的招生办老师:您好!

我叫_,今年_,是来自_省_高级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感谢您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看完我的自荐信。

贵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社会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有许多专业是在国内名列前茅。我的许多师哥师姐都不约而同的选择贵校为第一志愿。我也渴望能在明年夏天拿到贵校的录取通知书,我期望成为贵校的一名学生,希望在贵校深造,渴望成为一名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希望成为贵校光荣历史的见证人。我希望这次自主招生考试能够改变我的人生轨道,让我投入到贵校的怀抱,我希望被贵校录取。

我选择贵校,正是认为贵校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人才培养方式。我认为我个人很适合在贵校接受教育。

我来自_高中理科实验班,在这个高手如林的班级中,我的学习成绩总能略占上风。这样的成绩,让我稳稳扎根于全校学习成绩前列中。事实上,我的潜力还很大,我的分数还有升值空间。我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并没有完全反映在我的卷面上。有很多时候,我的答案正确,但解题过程并没有被阅卷老师所理解。有时候,过程明晰,但结果却因一个微小的错误而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令我颇为自豪的还有奥赛上的成绩。怎么说呢,成绩不是最好,但足以令我引以为荣。高一的时候,我就参加了化学竞赛,获得了市三等奖。当时我只是初试牛刀,小试身手。高二,开了生物课,对生物的兴趣使我毫不迟疑的参加竞赛班的学习,全心全意投入到“生物”的广阔海洋中去,其实,那时离市赛只有十多天,距省赛仅有半个月可以准备。我如饥似渴的仅用不到十天时间就把一本六百页厚的〈生物奥赛教程〉啃完,同时又做了几十张的习题。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以_市市赛第二的身份进入省赛。为迎接省赛,我自学了大学生物课程,做了近五年的奥赛试题,每天忙到深夜,一大早又急急赶到学校图书馆。那个时候学校正开夏季运动会,运动员在赛场挥汗如雨,我在闷热的房间汗流浃背。我准备的很充足,踌躇满志,势在必得,我甚至夸下海口:“争省一,保省二”,现在看来,那时的我就像一把弓,无论精神上还是体力上都张的过满,连日的疲惫像洪水一样漫过了警戒线。结果,我没有把梦想带入现实,我以二分的差距与省二等奖无缘。我只得了省三等奖。当时我非常难过,为自己的付出而伤心,妈妈解劝我说:“这个努力的过程是一笔不小的人生财富。”现在看来,即使是省三等奖,在自主招生中不是也有很大的作用么?不是也帮助我向心仪的大学更靠近一步么?我觉得奥赛是我很难忘的一次经历,它让我知道了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我是学理科的,做事讲究有理有据,我不只是重视智商,在开发大脑智力资源的同时,我也非常注重情商的发展。我在高一的时候就担任数学课代表,那个时候我每天收、发作业,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高二文理分班,又被同学们推举为生物课代表,在学习之余,我也经常帮助那些生物较弱的同学,给他们解释疑难题目,我因此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被多次评选为三好学生。我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曾编排历史剧《虎符》、《雷雨》,受到同学们热烈好评。在学校组织的辩论大赛中,我帮助本班六战全胜的不俗成绩,挂起了“第一名”的锦旗。我对文学的爱好,让我的眼界更宽广,让我的思维更加广阔。我在省、市报刊发表过十多篇作文,在_原创文学网站有我好多文章。我想一棵大树,不管有多么大,它的根总是深深扎在大地里的。文学的根就深植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我喜欢〈西游记〉,尤爱〈三国演义〉,酷爱〈红楼梦〉。我爱〈三国演义〉就爱它的简爽干练,我喜欢〈红楼梦〉就爱它的温柔可人。我读到诸葛亮陨落五仗原,总有无限哀叹。我每次读到林黛玉临终前的那一幕,那竭尽全力的一句“宝玉,你-------”都忍不住替她接一句“宝玉,你好狠心。”然后心痛不已。我想,〈三国演义〉教会我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而〈红楼梦〉教会我用理想的眼光去解决问题。我用传统名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构建统一的桥梁。

在我看来,高中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中培养出来的不仅仅是拥有大量知识储备的“材”,更应该培养出的是能充分灵活运用自己知识储备的“人才”。我高中的标不仅仅是考入像贵校这样的名牌大学,以后衣食无忧。我的高中目标是成为一名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技能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我想让自己投入到火一样的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去。我不想变成一个空有满腹经纶,却没有什么作为、碌碌一生的人。对我而言,贵校就是我心中的长城,我想,只有进入贵校,才能“英雄有用武之地”吧。期待您的认可!

此致

敬礼!

自主招生自荐信3

尊敬的考官:

您好!

我是一名申请参加北京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自荐信。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之家,母亲是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父亲是也曾经是教师,后来经历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考入法院,成了一名法官。父母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挫折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形成了我自强不息、不轻言败的性格。

中考的教训,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脚踏实地,什么叫不图虚荣,什么叫谦虚谨慎,什么叫取长补短……高中三年,我努力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而且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夷陵中学严谨的学风塑造了我朴实、稳重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精英云集的地方,我学会了在竞争中挑战自我,在合作中欣赏他人。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成绩逐年上升,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蕴藏着的无限潜能,它让我相信——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也能撬起整个地球!

参加自主招生就是想给自己一个机会,寻找一个“支点”,选择北京交通大学我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是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拥有研究生院,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的全国著名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有着坚实的学术基础和严谨的治学传统,校园环境优美的大学。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会受益匪浅。

二是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大学,这符合了我的学科兴趣,我是一个理科生,尤其以数学、物理学科见长,这次推荐我参加自主招生的就是我的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我喜欢在这样自主开放的环境里学习,希望可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是北京交通大学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新措施包括:名师上讲台工程、中英文双语教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本硕连读制度等,还有一系列的完善学分制管理的制度,包括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第二学位制、优异生培养制度等。

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这也将是我今后不能回避的,但我想,这是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大学是一个可以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是一个沟通社会的平台。我希望这里掌握生活技能,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使自己能承担社会责任,权利和义务,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现在的科技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我的学习是要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和方法,将来利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再去学习新的东西。我们不可能靠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来维护一生的,以后如果不再学了,照样会落后,所以,本科读什么专业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我希望根据我的学科特长,选择适合我的专业,但是我不会太在意专业的趋向,绝对服从学校根据我的情况进行专业调剂。

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自主招生只是一次机会,无论这个机会是否垂青于我,我都不会气馁,我会全力以赴,备战高考,去迎接六月的彩虹(我的六月不是黑色)!

此致

篇4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校招生 个性化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肩负着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个性化教育。而现行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已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中学素质教育改革的体制性障碍。因此,发展个性化教育,建立健全有利于选拔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多元招生录取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承认差异、重视个性、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认同个体生理基础的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和权威挑战的精神,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造就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个体。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身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的教育。 

一、现行高校招生录取制度的弊端 

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中学的教学。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以单一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特色化发展。 

1.现行招生录取制度强化应试教育,忽视个性教育。“一考定终身”的高校招生制度无法改变以考试为手段,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的应试教育。为了应对考试,高中长期沿用教师单向授课的方法,学生一直被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没有被当成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这种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丧失了个性和创造性,也无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和发展潜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由于他们在遗传基因、成长背景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别,因此他们在诸多方面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教师机械地将课本内容“转交”给学生的做法,不利于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造成了“千人一面”的现象。同时,由于在课堂上缺乏思维训练,以及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思维探索的忽视,就会导致学生判断、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思维僵化。 

2.现行招生录取制度不利于高校的特色化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招生考试仍然沿用精英教育时代的一元化考试模式,强制性地为学生的发展划定方向,而高校为了确保优质生源,无法彰显各自的特色,呈现出“千校一面”的局面,这其实就是高校的“去个性化”。统一考试和按分数录取的政策在剥夺了高校生源选择权的同时,也摈弃了高校的特色。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院校,无论是综合院校还是专科院校,无论是学术性院校还是职业性院校都用同一把标尺(分数)去测评并选拔学生,导致高校无法彰显各自的特色并选择符合其特色的生源,这对高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极为不利。 

二、构建高校多元化招生体系的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五种招生录取形式,即择优、自主、推荐、定向、破格。但这仅仅是录取形式的多元化,而不是对高考制度的实质性突破,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更应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而不是录取形式的多元。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录取,应当是建立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 

1.统一考试与多元化考试相结合。尽管统一考试有其弊端,但统一的入学考试减少了各高校单独命题和施测的繁重工作,能确保考试的质量和权威性,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备考的负担。统一考试应倾向于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增加个性成分;增加题目设计的灵活性,加强学科间的综合性;增加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和应用题的比例;增加附加题的比重,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附加题,应用能力强的考生可以选择操作性内容的题目,学术能力强的考生可选择论述性内容的题目。统一考试应当成为一种基本能力考核,而不应是高校招生的唯一依据。中学会考应该实行社会化,成立专门的社会考试机构,每年可举行若干次,学生可以多次申请,或以最高成绩为准,或取几次考试的平均值。会考合格才能报考大学。高校每年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举行若干次入学测试,对报考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考核,让每个考生充分展示自身潜力和兴趣特长,从而有效地考查学生的个性特质。 

2.评价多元化。实施“多元化评价”,首先要做到评价指标多元化。高考分数不能作为选拔录取的唯一标准,高校可降低高考成绩的比重,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为学生高中阶段所学的课程和高中毕业会考成绩、班级排名、面试情况、社会实践、个性特长、论文写作、推荐信、身体状况等不同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制订评价方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潜力。其次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高校、中学、学生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高校在评价过程中起着核心及决定性作用。中学评价则注重对学生综合情况和长期学习情况的考查,动态反映学生的素质状况。而考生主体的参与可以变单向选择为双向选择,通过对评价方案的选择,考生可以自主申请、自主择校、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决定申请学校的数量,最终选择自己最为满意的学校就读。 

3.录取标准多元化,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目前我国高校的招生录取执行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而制约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使得高校不能按照自身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来选拔录取符合本校要求的学生。为了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就应让高校拥有更大的录取标准制定权,实现录取标准的多元化,让高校可以在高考成绩之外自行制定一些符合本校实际的录取标准。部分制度完善、管理严格的高校可以遵循标准刚性化、程序规范化、办法公开化、结果公示化的原则来制定招生办法,在一定的招生数量范围内,在高考成绩达到批次投档线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自主选拔的试点。对中学阶段表现优秀、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在人文科学、体育、艺术、科技创新等方面成绩优秀、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学生,具有学科特长、高考单科成绩特别优秀和具有明显发展潜质的学生,都可以成为自主选拔录取的对象。开展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工作,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高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对策 

正因为多元化招生能为高校输送了不同特质的学生,这就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不仅是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还应从高校定位、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入手实施个性化教育。 

1.学校要走特色化办学之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现代大学应该要为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创造有利的条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高度集中的办学和管理体制下,形成了整齐划一的局面,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着很强的“趋同化”特征。高校只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实施个性化办学,首先要找准个性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不仅要培养各类学术精英,还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各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办学的内在条件,找准自身定位,挖掘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一流的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其次要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多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针对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化培养模式,使学生的成长具有目的性和目标性。要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营造宽松的人才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环境,促进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最后要建立个性化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要突破以往的学科和专业界限,拓展课程内容,为学生以特有的方式组合知识、发展能力提供更广阔的课程平台。课程结构要实现多样化,提供灵活的课程组合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此外,还要增强课程形式的灵活性,减少课堂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性、活动性、操作性、自主性的课程和环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篇5

公共管理研究的兴起在西方国家已达半个世纪,政府治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是其主要研究领域。在研究发展过程中,公共管理曾被不同学者冠以“政策管理”、“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等不同称谓,也被赋予相应的理论内涵。如英国学者胡德认为公共管理属于国家管理的艺术,研究政府如何设计与提供公共服务,强调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1〕。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主张将对公共事务的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移到社会,倡导参与式的管理〔2〕。在我国,公共管理是改革开放后引进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陈庆云将公共管理学定义为一门研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拥有公共权力的公共组织,在维护、增进与分配公共利益以及向民众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所进行的管理活动〔3〕。汪玉凯指出,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要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所实施的有效管理〔4〕。综合分析各种学术观点,可以概括出公共管理的四个基本特征:利用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分析高考制度,就会发现它具有公共管理活动的特点。

首先,高考制度具有公共权力的性质。《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高等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或者本科生入学资格”。这是高考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高考管理属于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这些法律授权而实施的公共权力。其次,就高考所涉及的社会事务的深度而言,无论是从参加高考的考生规模,还是从组织考试所参与的政府部门的数量,以及引起的广泛关注度和社会影响,高考无疑属于公共事务的领域。第三,高考的结果不仅关系每一位考生的学习、就业及个人将来的发展方向,影响国家的人才培养计划、人力资源规划等发展战略问题,而且会对基础教育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关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况且在高考过程中所展现的公平正义原则也有利于弘扬国家倡导的基本价值观。

所以,高考制度的实施也是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最后,就高考组织行为及应用性质而言,它不是行政部门内部简单的权力传递与执行,也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是由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及专门考试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高考制度作为一种公共管理制度,其核心研究内容是政府如何有效地向社会提供高考这种公共服务产品。公共服务产品是西方经济学中相对于具有独用性质的私人物品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公共物品是指这样一类商品: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5〕公共物品由于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品利益边界不清楚及投入产出效益难以精确计量等特殊性,主要通过政治制度安排实现需求与供给,往往由政府供给或在政府主导下由公共组织或特定的私人机构进行供给。“公共服务主要指由公法授权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6〕

由此可见,由政府相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而进行的高考管理属于公共服务,而高考事务的组织与活动则是一种公共服务产品。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讲的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在制度设计上由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两部分组成,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具有不同的运作机制,在制度实施上执行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的政策。并且,高考制度中的考试和招生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公共服务产品,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就考试来讲,它具有纯粹公共物品的特征,由政府统一组织,对所有人开放,考试机会均等,考试内容、形式及考试实施过程讲求公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且考试结果不受个人身份、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就招生而言,则体现俱乐部产品的特点,考生在具体的高校录取机会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而没有排他性,即考生均可平等地报名任一所高校,一旦高校录满名额后,其他报名考生则失去该校的录取机会。

在一定条件下,如当录取机会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时,就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性。然而,并非每所高校的录取机会都会竞争激烈,对于难以足额招生的高校,则不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只有一个作为底线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俱乐部门槛)而已。在我国,由于受科举考试一试定终身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下高考作为民众改变阶层身份的一种工具,以及诸如国家统一分配高校招生计划、高校缺少独立招生标准以及选拔监督机制的缺失等原因,致使政府在较长的时期内将考试和招生两种制度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传统的高考制度。这种考试、招生一体的高考制度,不仅能够体现政府治理中的公平、经济、效率等基本原则,而且有利于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并实现对不同人群在招生政策上差别对待,进而达到实质上的公平,更能够体现在传统行政管理学意义上的全能政府的特点。然而,长久以来形成的这种复杂的高考制度,导致考试与招生作为公共服务物品的特点不清,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不明,改革措施举步维艰,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难题之一。

二、美国和英国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教育考试制度特点

(一)美国高校入学考试———市场主导型公共服务

美国实行分权式的联邦政治体制,政府权力受到制约,许多公共服务由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提供,具有市场主导型公共服务的特点。在这种公共服务模式下,私营企业或者非营利性组织成为教育服务产品的供给者和生产者,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重视自由竞争为教育带来的积极效应〔7〕。教育体制规定了考试的特性,美国高校入学考试属于市场主导型的公共服务产品,具有多样性、竞争性的特点。美国的教育行政主体是州一级政府,联邦政府不指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及管理标准,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高校入学标准,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的全国统一考试之说。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不一定需要得到政府的同意,但必须获得相应的法律支持。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私人机构或非营利机构必须根据有关法律的要求进行,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政府不予干预。美国对教育及考试的供给与需求和其他社会公共服务的特点相一致,属于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强法制。

在考试服务活动中,各考试机构依据法律独立按照市场机制运作,考试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发展并且规模如何,主要取决于顾客的欢迎程度,其顾客主体为学生和大学。政府一般不关心考试的设计、组织及实施效果,考试机构必须在考试质量上下功夫,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性能,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在美国教育体制中,高校入学考试和招生完全分离,专业化的考试机构组织考试,高校独立自主招生。在美国,高校入学考试项目主要有两项,分别是由大学理事会(CollegeBoard)主办、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承办的SAT考试和由大学考试中心(ACT)举办的ACT考试〔8〕。ETS和ACT都是以提供教育考试服务为主营业务的非盈利性机构,两者在高校入学考试项目上展开激烈的竞争。SAT一年考7次,ACT一年考5次,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考试成绩在一定时期内有效,高校自主选择考试项目及成绩作为入学参考。美国政府未制定统一的高校招生政策,也没有按照类别划定SAT或ACT的考试分数线作为录取标准,而由各高校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完全自主招生。

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申请大学,一般需要提交的材料有SAT或ACT的成绩报告、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单(GPA)、个人特长或有关竞赛的证明、推荐信、自荐信(小论文)以及其他材料(如AP成绩)等。由此可见,高校入学考试不是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心仪大学的惟一依据,考试成绩高低也不是决定高校是否录取的当然标准,并且,各参考项目在录取中也没有固定的、量化的权重比例,自然也就不存在统一折算后的分数报告,录取与否完全取决于各高校的招生委员会对学生综合情况的研判。

在美国教育体制中,校外考试与校内测验严格分开,校内测验与校外考试属于性质相异的两个评价系统,所用的测量工具及结果用途有着明确的界限。高校入学考试功能单一,仅为大学录取新生提供一个参考,考试成绩不得作为他用。中学很少用学生的高校入学考试成绩来考核教师的教学绩效,地方政府也没有用大学升学率来评价教育质量,更没有当作行政官员的政绩标杆。对于学生来讲,可以多次参加SAT或ACT考试以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并用之来申请学校,但高校在评价审核学生时,则可以从考试机构调阅到该生的各次考试成绩。因此,虽然学生可按最高分申请,但大学未必按照最高分录取。

(二)英国教育考试———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服务

英国教育考试实行课程资格考试认证制度,考试与教学密不可分,考试管理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相类似,属于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1979年撒切尔首相上台以后,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学界称之为新公共管理运动(NPM),其核心是主张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及公共物品的垄断,加强市场导向、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明确掌舵与划桨的职能。30多年来,英国的教育考试制度也处在连续不断的变革之中。1984年,英国政府宣布建立普通教育中等证书考试制度(GCSE),并改革普通教育高级证书考试制度(GCEA-LEVEL);1985年,颁布实施《GCSE国家标准》;1992年,成立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负责监控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督导;1997年,成立资格与课程管理局(QCA),负责国家课程(考试)标准开发与评价监控;2009年,QCA又被分解为教育质量与课程发展局(QCDA)和资格认证与考试管理办公室(Ofqual),QCDA负责课程(考试)标准开发及维护,Ofqual负责课程考试与质量监控。英国通过成立这些官方或半官方的办公室或事务局,将课程标准与考试评价事务从政府中分离出来,并通过绩效合同明确责任,提高了考试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英国实行课程(考试)标准制定、考试认证与招生录取相分离的制度,不同职责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负责。英国政府的儿童、学校和家庭部(DCSF)主管学前教育的发展与评价,负责制订教育发展战略及政策、分配政府教育经费等宏观管理职能。QCDA向DCSF部长负责,主要研究课程设置与教育教学标准,并进行推广与维护。Ofqual向国会负责,主要研究制定考试实施规程及监管办法(法规),指导考试机构的考试实施,并监控具体考试项目的质量。考试机构作为具体的课程资格考试认证实体,根据QCDA和Ofqual制订的国家课程标准与考试实施规程编写课程考试说明、命制试题、制作试卷、组织考试、阅卷评分、确定分数等级、报告结果、授予证书等。与其他国家的考试机构不同,英国的考试机构还编写教科书,并负责对教师教学的培训与引导,使其能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以保证教育质量。高等院校招生服务中心(UCAS)作为全英统一的高校招生服务机构,是采用公司化运作的非营利性机构,主要提供高校入学申请服务。

UCAS拥有一套学业成绩换算系统(UCASTariff),能够将不同来源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并换算成具有可比性的分值,协助高校在录取时平等地对待所有入学申请者〔9〕。英国高校享有包括招生在内的很大自,对于入学申请者,除课程考试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外,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还有各自的特殊条件。英国教育考试制度中的国家课程标准既是该课程教学的教育标准,也是评价学习成就的考试标准,考试的宗旨是“为了学习的评价”,即通过考试促进教育和学习。在这种考试制度下,课程教学与考试认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习累积证书,没有一次性的单独为大学招生而设置的统一科目考试。英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教育及考试经费由政府财政承担,学生免费接受教育和参加考试。就具体考试费用而言,政府通过专门机构监管考试,向承担考试项目的考试机构购买服务,根据考试科目、考生数量及服务质量等情况向考试机构拨款。因此,考试机构间的竞争激烈。在英格兰地区有评价与资格联盟(AQA)、卓越教育委员会(Edexcel)和剑桥评价委员会(CA)三家考试机构提供GCSE和GCEA-LEVEL等考试服务。

虽然他们的管理模式不同,但主要工作内容却是相似的,除了重视考试应用研究、考试实施规范和考试证书质量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外,还特别强调要做好客户服务、利益相关者关系维护、市场推介与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以广泛吸引学生参加其考试。由政府确定教育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制订考试规程并监控质量(掌舵),在提供考试服务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能力不足的服务领域通过对外承包和市场检验的方式推向市场,由专业化的考试机构负责考试实施(划桨),是英国教育考试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

三、推进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策略

根据高考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借鉴美国和英国的教育考试制度,为了实现《纲要》提出的“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的高考运行机制这一目标,我国在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政府在高考制度改革中的主导性

高考制度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负责提供高考这种公共服务产品。由于公共服务产品使用的共享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容易导致“搭便车”或产生供给不足的现象,对于高考的旺盛需求而言,更容易导致供给不足,所以必须加强政府在高考管理中的主导性,保证公平有效供给。按照新公共管理的要求,政府在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时,应更多地关注管理的效果,重视对政策绩效的考核,将高校、学生及社会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而且,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也要加强对高考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控,并及时进行调整,不应只发放政策,不进行评核与清理。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回应性,负责高考制度改革的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还应该加强调查研究,与高校、中学、考生及家长等保持沟通和交流,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凝聚他们的需求和利益,提升高考改革政策的公平性和正当性。在高考制度改革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充分依据法律法规,发挥掌舵作用,利用招生计划、经费配额、行政管制等工具,提高高考制度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二)拓展考试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

考试机构作为高考制度的行为主体,直接承担命题制卷、考试实施、阅卷评分和招生组织与监督等功能,具有公共权力执行部门的特点。不同于政府部门在高考制度上的宏观管理职能,考试机构作为直接面对学生和高校、服务政府的公共组织,应该按照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高考运行机制,为“顾客”提供充裕的考试及评价信息,服务考生、服务高校、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拓展考试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应以“四个中心”为建设目标:一是考试理论研究中心。加强高考的教育测量学性质及理论研究,侧重高考的难度、效度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查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深入高考的考试内容、形式及与评价关系的理论研究,丰富和完善高考的测量理论及模型;二是考试技术研发中心,着重于高考的题库技术及应用、信息化考试与管理技术、考试数据采集与评价工具研发,探索适合多次考试的等值模型及成绩报告形式;三是考试政策研究中心,主要进行高考科目设置、考试时间安排、招生评价方式、考试与教学的关系等方面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四是考试评价服务中心,深入挖掘考试数据,研究数据所包含的信息,根据不同“顾客”群体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评价信息,完善与高校、学生及政府、社会的沟通服务机制,为高考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尊重并发挥高校的招生自

篇6

关键词: 高考测评方式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高考一直是我国为高等学府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制度,也是现阶段最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自高考诞生以来,最主要的测试方式就是纸笔测试。纸笔测试的优点在于易于操作,也相对公平公正,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一则难以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二则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因此,单一的纸笔测试已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选才需求,高考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测评方式。目前,世界各国的考试测评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纸笔测试,是目前各国主要采取的测评方式。二是面试,国内多数自主招生的高校会增加这种测评方式,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还尝试了以面试取代传统高考的改革。三是推荐。在国外,推荐信是多数大学必备的申请条件之一。我国北京大学从2010年开始也采取了由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大学的方式。四是校本评核,即由学校任课老师评核本校学生的表现,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教师的主观评价综合打分,计入学生的公开考试成绩。目前很多国家的高考方案中包含校本评核成绩,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美国。我国香港在中学会考和高级程度会考中都推行了校本评核。五是自适应测试(简称CAT)。利用项目反应理论建立考试题库,以人机对话的方式的答题,计算机根据答题者的答题水平自动抽取下一个与考生水平相近的题目,以测出考生的真实水平。CAT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大型考试中得到应用,如TOEFL、GRE、美国的医生护士资格考试及军事服役职业能力测验等。而在我国CAT还处于技术开发阶段,许多学者预测随着我国高考题库的建成,未来高考有望实行自适应测验。究竟哪种测评方式最适合中国的国情,能最大效度地选拔高等人才?我们通过建立高考测评方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这五种测评方式进行分析。

一、建立高考测评方式评价指标体系

本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结合国内学者在考试评价方面的学术成果,我们拟定了五个一级指标,即公平公正、科学组织、利于选拔、正确导向和成本代价。五个指标的具体内涵为:(1)公平公正:考试的内容、形式公平。政策平等,统筹城乡差异;考试的过程及结果公正公开;无,考试成绩可比较、调剂。(2)利于选拔:测评方式既注重基础性又突出选拔性,能有效测出考生的素质、特长;利于高校选择不同的人才。(3)科学组织:测试的形式科学,易于组织;测试的内容科学,紧扣教学大纲;测试的方法科学,便于识别人才。(4)正确导向:引导中学实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教育观、善于自我评价;引导高校、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正确、全面评价人才。(5)成本代价:考试组织方和考生个人付出的考试成本,包括经费、时间、精力投入以及为准备考试而牺牲的机会成本。

二、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

尔菲法又称专家咨询法,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具有权威性的方法。它采用通讯方式分别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单独发送到各个专家手中,以打分的形式征询意见,然后回收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出综合意见。随后将该综合意见和预测问题再分别反馈给各专家,进行第二轮咨询。这样多次反复,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本研究选择了省内外的24位专家、学者,包括江西师大的教授、南京师大的相关学者、在教育第一线的校长和高中教师等。进行三轮咨询后,指标权重分布见表1。

三、层次分析法优选高考测评方式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由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提出,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在确立了高考测评方式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优选。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研究,我们建立了如下三级层次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各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构成判断矩阵,便可得出判断矩阵对于总目标决策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根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统计结果,对于高考测评方式总目标的决策而言,各一级指标的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2:

对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5.1854;CI=0.0414;RI=1.12;CR=CI/RI=0.037<0.10。(注: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CI为一致性指标,RI为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的指标,当CR=CI/RI<0.10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以下相同。)

下面从这五个指标依次比较各种考试测评方式。

1.公平公正

我国人口众多,每年有上百万的学生参加高考,公平公正是人才选拔的首要要求。最早诞生的纸笔测试因为采用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考试的时间和地点,集中的阅卷方式,考试结果向全社会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具备公平和考核的双重作用,沿用至今。面试是伴随着高校自主招生而诞生的,多数由招生的高校自己组织进行。在中国这个历来重视人情关系的社会中,很难做到避开人情、背景、权利等因素完全依据考生面试表现做出公正的评价。推荐方式自2010年北京大学首次推行后,得到了一定的舆论支持,但也遭了不少的非议。从公平公正方面考量,一是具有推荐资格的都是教育强省的重点学校,边远地区的普通学校没有推荐资格,造成了招生不公平;二是中学校长的权利过大,给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容易导致招生腐败,给候选学生带来不公正的入选结果。校本评核主要在英国、澳大利亚等教育发达国家实行。普遍认为由学校任课教师来评核学生的平时成绩的公正性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诚信制度和法制制度之上。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在人机测验的过程中是每个人对应不同水平的试题,题库具有全面性、保密性,考试过程相对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城乡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不同会影响答题速度,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公。

相对于公平公正而言,各测评方式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3:

对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5.1898;CI=0.0424;RI=1.12;CR=CI/RI=0.0378<0.10。

2.利于选拔

纸笔测试采用或全国统一或分省命题的试卷,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以测量考生的素质、个性和特长。且考试方法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选拔需要,不利于考生和高校的供需匹配。面试的选拔标准和形式灵活多样,最能反映出考生的真实信息,既有利于学校根据需要选拔合适的目标人才,又有利于考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推荐产生的宗旨即是“不拘一格选人才”,目的就是推荐“怪才”、“偏才”上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特殊人才的选拔效率。但由于多种原因,最终选拔的结果并不全是真正的有特长的人,且选拔的范围和名额也有限,难以兼顾所有符合条件的考生。校本评核体现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施的是全方位、个性化的过程性评价,提高了测评的效度。由于详细记载了考生的平时成绩和社会活动等,有利于高校选拔到全面发展的学生。自适应测验相当于为每个考生“量身定制”一个测验,从而对考生的能力水平进行更为精确的测量,有较大的区分度,但该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除了能力水平以外的其他技能还不能全面测量。

相对于利于选拔方面而言,各测评方式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4:

对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5.1830;CI=0.0408;RI=1.12;CR=CI/RI=0.0364<0.10。

3.科学组织

纸笔测试在我国高考中的组织形式为统一高考,即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这种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能确保考试的信度、效度及权威性,但囿于测试内容的局限性、测试方法的单一性,难以全面测量考生质量。面试的时间、地点、人员都不统一,给学校、考生双方灵活性的同时,也可能存在组织管理上的漏洞,不够公开透明。考官和考生的面对面交流更有利于发现考生的素质特长,从而提高选拔的效度。推荐的程序相对而言比较简便易行,但各推荐学校实际的操作方式并不一致,有的甚至缺乏科学性。而由最了解考生的中学直接推荐其上大学,再由大学来审核,是一种便捷有效的选拔方式。校本评核实施的过程较为复杂,涉及考生高中三年全部的学习成绩、课程作业、社会实践、考试成绩、个人表现等多方面信息,而由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汇总评价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工作量。也正是因为此种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对考生的考察比较全面细致,因而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便于高校根据不同标准选拔人才。自适应测验简单来说是将纸笔测试的卷子经过加工搬到了计算机上,考试的组织形式和纸笔测试相似。但不能排除计算机程序出故障或人为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损失。

相对于科学组织方面而言,各测评方式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5:

对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5.2419;CI=0.0540;RI=1.12;CR=CI/RI=0.0482<0.10。

4.正确导向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下,高考采取单一的纸笔测试越来越遭到质疑和反对。“一考定终身”必然导致中学迫于压力试行应试教育,学生负担沉重,身体和精神都备受压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面试在人才交流频繁的当代社会是用人单位和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选拔方式,也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测评方式。它侧重衡量除知识水平以外的个人素养、技术专长,利于引导学校和考生自己进行情商的培养。推荐这种特殊的选拔方式是对传统高考的改革。它给学科平均水平偏低但是有专业特长的人提供了一条成才之道,有利于学校和社会培养、接纳多样化的人才。校本评核对考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既可以反馈高中教学质量,又能为大学提供资料参考。对平时表现的注重必然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也缓解了考生一次高考的心理负担,也有利于诚信制度的完善。自适应测验的试题内容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的压力,也让中学没有了应试的方向,只能同等注重考试大纲的所有内容。

相对于正确导向方面而言,各测评方式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6:

对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5.0680;CI=0.0152;RI=1.12;CR=CI/RI=0.0136<0.10。

5.成本代价

在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下,纸笔测试需要花费一定的组织费用。对考生来说比较方便节约,只需要在户口所在地参加一次考试且成绩可调剂,避免了跨省去参加考试的经济负担。高考面试除了要求考生的纸笔测试成绩外,还要由招生的高校单独组织面试招生,无疑是添加了一道考试程序,且标准不一,考生成绩无法调剂,增加了经济和心理压力。推荐在成本花费上是相对较少的,考生不需要参加专门的升学考试,招生部门也无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组织考试,而是由学校直接依据有关标准提供推荐学生名单给高校审核,省去了中间大量的备考、考试、阅卷的过程。校本评核因为需要统计的考生资料较多因而成本也较高。考生学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记录和整理每个考生的平时成绩及社会活动记录材料;招生学校也要投入大量人员、经费来审核考生的材料,工作极其繁琐复杂。自适应测验是无纸化、自动化操作,比较节省人力成本,但大规模的计算机的配置及维护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且不断进行题库更新、技术开发的成本也难以估量。

相对于成本代价方面而言,各测评方式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7:

对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5.1719;CI=0.0384;RI=1.12;CR=CI/RI=0.0343<0.10。

五种测评方式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见表8: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纸笔测试仍是最佳的选择,这是由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的。中国是世界考试的发源地,悠久的考试历史形成了中国人倚重考试的传统,留传了千年的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但中国同时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做事讲究“天理、国法、人情”三个方面,因此在选拔人才方面,受人情关系的制约,古代的察举推荐逐渐演变成植党营私的手段,“”时期的“推荐”几乎成为“走后门”的同义词,后来的面试、推荐、评核方式也因受人为因素干扰太大,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被推荐者的水平和表现。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一再证明,要维护社会的秩序,使人才能够通过公平的竞争脱颖而出,纸笔测试仍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三、结语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数据统计的结果,我们认为现代高考应建立以纸笔测试为主、多种测评方式为辅的考试测评体系。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公平公正排在首位。因为在我国,高考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甚至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统一的纸笔测试能保障所有考生拥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有利于教育均衡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但单一的测评方式有着不能全面测评人才质量的弊端,也不能满足高校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建议维护高考采用纸笔测试的主体地位,同时采取多种辅助方式。一是分学科测试,探索个别科目实行自适应测验等社会化考试。据预计,大学英语四、六级将实行自适应测验。在中学的学业水平测试中,部分科目也可以尝试自适应测验。例如英语测试这样实际水平稳定性比较强的科目,可以考虑变为一年多次的自适应考试,选择成绩最好的一次作为报考的依据。二是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试点采用推荐、校本评核。借鉴法国会考和澳大利亚的“全澳等级考试”,为避免一次考试的偶然性,应加强对平时表现的重视。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之所以能采用推荐信、档案袋、校本评核成绩等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是与社会的诚信程度分不开的。受观念、体制的制约,以及社会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的影响,中国社会目前的诚信体系建设仍不健全。因此,推荐和校本评核方式还不宜广泛推行,只能在法制健全和有条件的地区试点采用。三是规范面试程序,增强面试技术的可操作性。目前面试最大的争议在于技术层面可能存在不规范、不公正的地方。为发挥该方式的优点,应在出题方式和考务方面都要严格按要求进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提倡多元化、多素质人才的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也给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呼吁高考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高校选拔出多样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廖乃美,蔡烛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刘海峰.中国高考向何处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3]万文涛,李坦英.我国高考模式探究[J].考试研究,2007.1.

[4]罗贵明.高考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2.

[5]郑莹,宣力亢.“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1.1.

[6]蔡筱坤.香港公开考试的校本评核设计与推行[J].考试研究,2010.4.

[7]喻晓锋,秦春影.高校考试形式改革:从纸笔测验到计算机自适应测验[J].考试周刊,2009.9.

[8]温忠麟,罗冠中.高考方案:考试方式与计分方式[J].中国考试,2008.3.

篇7

从普林斯顿打道回府

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籍贯云南大姚。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给他取名施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自出生到上大学之前,他都在河南驻马店度过。施一公称 “不仅是地道的河南人,更准确点说,我是驻马店人。”

18岁那年,施一公从河南实验中学毕业,获得中国数学会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在清华园学习时,施一公学习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198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地完成生物系所修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学士学位。

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7年之后,在他还没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时,被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此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提供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近50万美元的启动基金。在9年的时间内,他成了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而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癌症,研究的课题为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

施一公有他的学术梦,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梦。在美国生活了18年之后,施一公于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放弃了美国国籍。在回国时,他给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写到:“我回到清华,对普林斯顿大学的贡献会比身在普林斯顿大得多。我希望将来能进行更多的学生交流活动,使普林斯顿、耶鲁、哈佛等这些名校的本科生有机会到清华来,到中国来。因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美国未来的领导者,我希望美国的这些优秀人才在年轻的时候能在中国呆上一段时间,真正了解中国。”

选择专业就像选择人生

施一公没有参加高考,因为数学成绩优秀,直接保送到清华。对于高考,很多人诟病其“一考定终身”。“高考需要持续下去。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高考是保证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途径之一,高考存在缺憾,现在不是自主招生了吗?将来会有更多的改革尝试。”谈起高考,施一公说道。

就在两年前的3月,位于深圳市的南方科技大学开学,迎接了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南科大自主招生仿佛一声春雷,惊起中国各界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土壤的热烈讨论。

考试,由古至今都是中国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到了现代,这种考试就成为了现在的高考。作为一种检验学生学习程度的手段,考试在中国的意义比起其他国家意义更大。高考通过一次考试挑选人才,注重考试结果这个数字。高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排除了很多可能性,在努力获取高分的情况下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受到发展限制,产生的结果便是学生都会学习缺少个体差异。在国外,高等教育体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以美国为例,整个高中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学生不同方面的爱好、才艺都可能为入学加分;互助或者参与社区劳动也可能计入入学考试分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一般美国学生会参加美国大学录取的标准化测试SAT ,一年可参加多次,成绩不满意可以重新考试。另外,来自任职教师的推荐信也会对学生的入学起到作用。

到了大学,国外高校大多“宽进严出”,要求学生提高实用能力,大都定位精准,各司其职,能够培养出很多专才。国内的高校注重“全面”,要照顾到各个学科,追求有用性,而忽略自身办学能力和最初定位。

事实上,高中毕业后,不少学生选择了出国。作为留学生中的佼佼者,施一公则不支持低龄学童出国,因为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如果这时出去,很难适应国外的生活,丧失成才的机会。

随着中国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中国的专业也出现了像动漫、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技与工程等所谓的红黄牌专业。虽然头衔、荣誉众多,施一公从不认为自己聪明,但他“从不放弃”。只要心中有目标,再苦也不觉得。在专业选择上,他认为“兴趣占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就业。不少家长和考生一味追求热门专业,结果可能毕业时该领域人才过剩,就业难。”

落选与当选

5月20日,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科学院院长施一公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3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中,在两年前落榜之后再次登上院士候选名单。就在此前一个月,施一公当选2013年度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于是,此事如坠河之石在中国教育、学术界激起波澜一片。

落选国内院士却当选美国双院士,施一公的经历引起了公众对于中美两国之间院士制度的思考。

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一次,在中国,这成了媒体炒作的固定戏码。施一公能否当选,这个谜团还要年底才能揭晓。

养活学术的制度

一位从事院士制度研究十多年的专家看来,无论是施一公还是其他人当选,都宣布了该人将获得“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将因此得到提高。在中国,院士评选的标准一方面应该是学界精英,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若是成功获选院士,各种福利待遇也就随其而至。首先,各级津贴将增加,医疗条件可提高至“副部级”,同时还可以轻松获得十个各类头衔,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求才若渴的单位和地方送上门的车子、房子和上百万的票子。

有人把美国的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翻译成美国国家科学院,但真正对其熟悉和了解的人会倾向于称为“美国国家科学学会”。这不只是名字上的差异,其实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与中国的两院和院士相比,成功入列美国国家科学学会的会员群体,既不代表实现了最高学术成就,也不意味着拥有了终身的荣誉头衔。由此就决定了他们的会员不仅没有各种各样的津贴,反而还要定期交纳会费,更没有参与科研投入决策、项目分配以及科技成果评定等大权,所以也就没有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问题。世界上除了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外,就没有中国意义上的院士。

其实,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早不是什么新闻。2003年,曾任卫生部长的陈竺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而他早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样,也确有早已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却至今与中国院士失之交臂的中国籍科学家——李爱珍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的本土人才从1999年起数次申请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今未入选;于2007年,她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其中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告诉记者,“我和施一公也是多年好友,其实对他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没必要太过解读,在我看来,中国科学院除了考虑学术水平之外,还会考虑对国家贡献等非学术因素,这与某个个人没关系,问题症结还是要回到院士评选的标准上来。”

他还告诉记者,与他们这些美籍华人都不一样的是,在参与中国的院士评选时,他们是“外籍院士”,而对施一公这样的科学家来说,就是本国的院士,他说,“中国要吸引更多一心扑在学术上的人才,针对院士评选的标准就要考虑予以修改。”

今年恰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年”,作为又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时未当选中国院士的中国大陆科学家,施一公会否成为第二个李爱珍?其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但不管如何,我们不希望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为制度而受到抑制,因为只有人才兴,国家也才能兴。

历程评述:

篇8

关键词:韩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10-02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对人才规格标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不断适应社会大生产的发展步伐。因此,重视研究生层次的高级人才培养成为各国的普遍的共识,其中韩国的研究生教育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逐步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众多的高层次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腾飞。韩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令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规格,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保障。这些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韩国政府于1953年颁布的《研究生院规定》,给予研究生教育以法律保障,至此韩国研究生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的发展历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韩国研究生不断的借鉴、探索与创新中逐步发展壮大,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韩国研究生教育概况

韩国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形成,1953年根据国家教育大法《教育法》(1949年)制定的《研究生院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研究生教育的应有地位。经过近60年的发展,韩国的研究生院制度日臻完善并呈现自身独有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历程从起步到发展再到逐步的专业化。韩国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在各个方面均表现出不均衡状态,如研究生院基本上都是普通研究生院(General Graduate School)且规模较小,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并且在学科结构上主要集中于医学、保健等传统科学,研究生培养机构几乎完全集中于汉城,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是主要的途径,这又造成了一股新式的"移民潮"。由于起步阶段的不合理,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局面,加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浪潮,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与调整专业方向成为韩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以培养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韩国研究生教育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改革,逐步迈向成熟,在此阶段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韩国社会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创新教育模式成为时代的必然。不光要满足高层次、研究型科技人才的需要而且要培养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其他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外,还要满足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需要,为此要在重点发展以研究生院为中心的大学的同时开辟研究生层次的继续教育[ ],基于社会各界对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的不同要求,韩国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逐步形成了普通研究生院、专门研究生院与特殊研究生院并存的"三院制"研究生教育结构,极大地满足了韩国产业结构变革和科技进步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韩国教育部2000年批准启动的"面向21世纪的智力韩国"(即Brain Korea21)战略计划,共有14所大学人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院重点建设规划、42所地方大学进人全国优秀地方大学重点建设项目与12所有传统特色学科优势的地方性大学被列人重点建设专门研究生院计划。"BK21工程"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作为一项基础结构建设项目,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院,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和人才;第二,有重点地建设一批优秀的地方大学,加强地方高校的竞争力;第三,提倡和鼓励大学教育机构广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评价某所大学不是以"名牌大学"为标准,而是要看学校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以及研究生的实际能力。该计划预计在7年中投资12亿美元(1999年一2005年),其中"发展世界级的研究生院"项目就占了11亿美元。"面向21世纪的智力韩国"计划将经费总数的70%以上投向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培养。预计到2005年以后,每年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培养的博士生将达到1300名。同时,为了提高研究生院的科学研究能力,韩国将在5年内投人1.27亿美元,优先发展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应用领域。

2.韩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韩国研究生教育自1953年起步以来,经过近60年的发展,逐步趋于成熟,也表现出自身所独有的发展特色。

2.1多样性与灵活性并存。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国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三院制":普通研究生院、专门研究生院与特殊研究生院。普通研究生院主要培养学者和研究人员课程注重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并针对不同的学科或专业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专门研究生院主要培养职业型和应用型人才、课程十分强调学术的实用价值;特殊研究生院的培养目标与专门研究生院相似,但学制更加灵活,主要为在职人员开设硕士学位课程、教育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由"三院制"为政策指导,使韩国研究生教育从培养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办学模式等各个环节均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就办学模式而言,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今,韩国在努力发展国立公立高等教育之外,还致力于办好私立高等教育,使其并行不悖发展,比如高丽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等私立大学只比汉城国立大学晚2-3年设立研究生院,韩国作为私立高等教育主导型国家,其研究生院也明显呈私有化发展方向。韩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大类,前者分为大学和学院(含大学、院的研究生院)、专门大学、教育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后者包括产业大学、广播函授大学以及虚拟大学。特殊研究生院主要以非全日制为主,是一种满足在职人员自我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

多样性中势必就包含有灵活性,针对在职人员的特殊研究生院应采取较为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学制更能吸引在职人员报考。研究生院开设了数量众多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指导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的选择,并不硬性强调学生所修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科目比例构成,学生只要所修学分和研究学时达到本专业要求即可。本学科内不同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可以一起上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计研究生阶段课程结构,有很大的自,对开拓学生学术思维和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交叉和融合极为有利。

2.2民族性与国际性结合。韩国有着高等教育民族化的传统,长期以来,韩国政府不允许国外机构在韩办学,使韩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民族化带来的是更多的民族归属感、社会使命感等,但同时也因为封闭导致了人才培养无法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使韩国研究生教育陷入困境。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高等教育交流的加强,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韩国研究生教育也力争走上国际化轨道。国际化的趋势促进韩国转变观念,调整策略以应对"地球村"带来的新变化。韩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私立大学延世大学(2002年各类在校生达5.10万人,其中研究生为1.30万)所确立的"BK21",是通过国际化、数字化和专业化战略在2010年进人世界大学百强行列。韩国制定了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开办研究生院的计划,推进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该计划的优先促进项目是与世界一流研究生院共同开设教育、研究课程,藉此取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划时代变革。例如,汉城国立大学、延世大学、成均馆大学等正在促进把哈佛、斯坦福的MBA课程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研究生院课程引人国内,使人们不用出国就可以以比较低廉的费用进行学习。韩国研究生教育在坚守民族化的同时,努力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与步伐,逐步融入国际化的大趋势中,并表现出强劲的实力。

2.3自主化与私立化交织。目前,韩国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发展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率从1975年的109%,1980年的145%和1985年的101%迅速回落到1990年28%和1995年的31%。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重心转向质量的提高。就研究生的招生制度而言,虽也有考试,但主要采取"申请+审核"的方式录取学生,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学生本人大学本科毕业或具备了相当于大学本科的学力(同我国的同等学力),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和要求,不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只需在规定期限内向希望就读的高校研究生院入学部门提交入学申请,由所在学院的专业指导教授进行综合面试,合格即可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申请内容主要涵盖申请者大学或者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外语资格证书、托福或者托业、社会实践活动经历、本专业的教授推荐信、财产证明及其他可以证明本人学术科研能力的证明。从申请入学上就可以看出,韩国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考试成绩,这点为我国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韩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令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体现出严格性。最为代表的便是2000年颁布实施的"面向21世纪的智力韩国"(KB21)。韩国近年来逐步实行自主招生制度,给予各研究生院更多的自,更有利于招收到优异的研究生。韩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国立公立与私立并行发展的过程中,更加侧重私立研究生院的发展,2001年,韩国共有研究生院887所,其中私立研究生院736所,占总数的83.0%;国立研究生院139所,占15.7%;公立研究生院只有12所,仅占总数的1.3%。

3.反思我国研究生教育

中国和韩国是一衣带水的东方国家,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起步都比较晚,韩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在社会转型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研究生教育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

3.1大力教育法规建设,为研究生教育顺畅发展提供保障。自1953年《研究生院规定》颁布实施以来,韩国政府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颁布了为数众多的政策法令,以法律的形式给予研究生研究外在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而我国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法令相比而言比较少,也没有形成如同"BK21"那样的长效机制,致使研究生教育在宏观发展层面缺失法律导引,而缺乏外在保障。如果说韩国研究生教育是外在保障与内在约束并存的话,那么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则是外在保障欠缺与内在约束不足,由于没有外在的法令规约,使得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众多问题而不得解决。同时,要给予研究生培养机构相对充足的办学自,包括招生自、管理自主、决策自主等的方方面面的自主,使研究生培养机构能够科学地遵照自身的发展逻辑有序的发展。

3.2开放研究生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目前的研究生结构没有韩国的灵活,层次结构上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这点两国几乎是一致的;类型结构上我国的研究生主要是学术研究生与专业研究生,而韩国的则是"三位一体"的结构,在特殊研究生院环节,我国是空白,即将众多的有学习意愿的社会人士包括家庭主妇、退休老人等排出在外,这显然不利于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要求研究生培养上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学术型研究生有利于推进理论的发展,但同时社会更需要更多的理论应用人才,因此加大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已成为世界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3.3改革研究生招录制度,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目前,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型研究生,我国研究生招生录取主要是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以笔试和复试(含面试)进行,笔试考察的知识主要是理论知识,只要记忆力稍好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一场单纯的笔试并不能说明考生的综合能力如何,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等,因此这就需要考生具有综合素质的。通观高等教育招录制度与实践说明"一考定终身"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无形中会淹没很多优秀人才。值得欣慰的是,我国部分高校的博士生招生制度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采取国际通用的"申请+考核"方式选拔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严把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永恒话题,"宽进严出"在选拔综合型人才上不失为是一种合理的招生策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元型的人才,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专业型人才,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不失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总之,我国研究生教育要在结合我国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他国先进的成功的经验,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孟建新.韩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论析[J].石油教育,2006,(1)90.

[2]李善雨.韩国的研究生教育战略:"智力韩国21工程"[J],比较教育研究,2011,(3)47.

[3]徐岚.韩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5)57

[4]张雷生.韩国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64.

[5]韩国制定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开办研究生院的计划[J].世界教育信息.2003,(l-2),19-20.

[6]徐小洲等.当代韩国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M],2007,29、33.

[7]徐小洲等.当代韩国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M],2007,3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