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摆渡老人阅读答案8篇

时间:2022-04-11 18:41: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摆渡老人阅读答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摆渡老人阅读答案

篇1

行动起来,还我们家园以绿色 张春玲

协调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胡炳清教授 于立有

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 沧海

风雨后的彩虹--《木偶奇遇记》赏读 书峰

冬日香山 梁衡

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弗朗斯·比·恰奇

雪夜 莫泊桑

女孩子的花:唐敏 顾迎新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成功的公式 罗为辉

斑羚飞渡的背影,是个发人深省的大问号 萧明光

是悲是壮还是美 王士玉,王斌

未来的对话--科幻幽默一束 付鑫

校园文学月报

《童话短路》(选) 萧言中

放松心情走进双语吧(五) 杨思晴

梦开始的地方 招斯喆

妈妈那一瞥 佚名

钓 应唯

半份礼物 罗伯特·巴里

校园惊奇事件簿(续六) 彭柳蓉

"说"出来的语文能力 李镇西

2003年中考满分作文展评(四) 晓君

试看"凤头"如何扮--2003年中考满分作文开头举隅 吴卫新

可歌可泣的英雄可恨可怕的失误--《悲壮的两小时》阅读训练 雨田

神奇的『刁尼秀斯之耳--认识椭圆

学人风采

读写训练如是看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汽车等着的时候 欧·亨利

地铁中的幽灵 简·德·哈托格

白菜汤 屠格涅夫

最贵的蛋是"笨蛋" 张宗明

光明和声音 海伦·凯勒

生命的意义

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摆渡自己 吴芯雯

心中有光 黄松海

远逝的岁月 张行健

月迹 贾平凹

我走的路 李泽厚

感激 梁晓声

走是灯笼 张宗明

萤火虫--生命素描之一 贾祖璋

苍蝇

一棵树能孕育多少生命 徐(王华)

奇怪的渔场 雷宗友

青蛙

论解嘲 林语堂

鲁讯之死 林语堂

林语堂,幽默的智者 清秋思幽

我若为王 聂绀弩

拨云见日事半功倍(一)--浅谈杂文的阅读和答题技法 董磊明

跳高者 安徒生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毕淑敏

假如我能呼风唤雨 詹姆·米斯

拨云见日事半功倍(二)--浅谈寓言、童话的阅读和答题技法 董磊明

鲁迅先生记 萧红

后花园、祖父和我 萧红

萧红,我的姐妹 辛茜

我不像张爱玲 王安忆

拔云见日事半功倍(三)--浅谈名人传记的阅读和答题技法 董磊明

合欢树 史铁生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宁静的史铁生 蒋子丹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真实结果的往事 阿健

拨云见日事半功倍(四)--浅谈抒情美文的阅读和答题技法 董磊明

早恋 苏拉

把握青春 佚名

生命在你手中

一次成功的把握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那永远的心灯

红绿灯的痛述

每个人都是天才 刘墉

生命的掌声

"佳作" 刘斐

用掌声撑起一片蓝天

农家 黑塞

天堂里没有硝烟 文静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冯曼

和平 万里玲

2003年中考模拟作文评分细则

课内文言文选段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

课内文言文选段阅读(参考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心烛 鲍吉尔·原野

讲台上的"业余作家" 孙丽

青春的赞歌--《青春之歌》赏读 郝蕾

路 荒煤

五四断想 老舍

红的雪花 鲁藜

"生就"的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 刘健平

鲜花与孤儿 洛奇,小苏

立志格言补给站--关于"时间"的诠释 杨思晴

加菲猫--有猫的夏天最灿烂 兰婷

《鲁侯养鸟》双解 洛美

《范进中举》《孔乙己》比较阅读 姜树彬

校园文学月报

2005年第5期"我问你答"答案

民以食为天 李乐毅

漫画箴言 照心

光阴的故事 罗大佑

本期力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王昕

丑女宣言 雷雨虹

没话找话 雷雨虹

微笑,与阳光同色 张戈亚

布斯先生的计划--逆时间飞行救总统(十三) 彼特里斯·乔牧雷,阎春来

无名之物 欧文·托马斯

中考开放型试题解答方法摭拾 梁云堂

点击中考成语题设题形式 罗磊琳,邓细干

六把叩开作文理想分数的金钥匙 周远喜

我问你答初中语文规范化基础知识测评(一) 吴幽

2005年第6期"我问你答"答题卡

时光倒转之谜 戴岷

贝壳 席慕容

勤奋·人生·学习--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心田访谈 李焱

英雄的成长史《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赏读 杨珍,安玉民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生命壮歌 秦牧

"农民"作家:高晓声 邴绍明

派先生致21世纪初中国少年 老派

由『偶得到『偶数的解读--读诗之境二:知人论世 蔡伟潭

我想读书--《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 林林

小小少年--前西德电影《英俊少年》插曲

《扁鹊见秦武王》双解 白茹,李庆琦

快乐双语岛 杨思晴

校园文学月报

画说歇后语 林一,灵犀制作室

希望的田野 李乐毅

快乐10分钟 皮皮

落叶 陈望

风铃 陈望

2005年第3期"我问你答"答题卡

风中的白玫瑰 陈望

青春无悔 陈思

我非洲的"家" 克里斯蒂娜·施特劳赫,李庆琦

部长总是正确的--逆时间飞行救总统(十) 彼特里斯·乔牧雷,阎春来,安玉民

2004中考阅读题全方位剖析(四)--文言文篇 严敬群

2005年第1-2期"我问你答"答案

中考新题型:学科渗透 鲍亚民

牢记死者做出的牺牲 白求恩

篇2

“江苏好人”朱能养:坚守“孤岛”教学58年

1952年,朱能养考入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身为班长的他立下了“立志教育、教书育人、报效国家”的志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个只有1.8平方公里的小岛――三山岛教书。今年77岁的朱能养19岁登上这座小岛,从此便在岛上教书、安家,扎下了根。朱能养坚守孤岛58年,目前岛上80%的人都是朱能养的学生。他获得了“感动东山”、“最美苏州人”、“江苏好人”等荣誉。

上世纪90年代初,朱能养与几位退休教师一起,办起了校外辅导站,每到寒暑假,朱能养与老师们便义务教孩子们书法、绘画、作文。朱能养在村民中德高望重,邻里之间有纠纷了,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请“朱老师”调解;村里有什么重大事项,村干部也会找他支招……朱老师成了岛上村民们最信赖的人。

阅读点睛:朱能养作为一名老师,坚守在“孤岛”58年,他不仅为孩子们讲授着知识,传播着文化;他也为当地的百姓调解纠纷,为村中事情献策献计;他成了村里最可信赖的人。58年的时光,他的头发白了,他已不再年轻,但是,他让“孤岛”的孩子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让他们走出了“孤岛”,让他们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58年,他成了岛上的风景,成了爱与责任的代言人;58年,他无怨无悔,他乐此不疲;58年,他用精神撑起了生活,他用文明展现着明天;58年,他用行动诠释着爱的内涵,他用坚持谱写着生命的价值。

适用话题:坚守,传播,信赖,坚持,风景,爱心,责任,精神,文明,教育,生命,价值等。

六个“义渡人”免费摆渡村民56年

一片碧水,一条渡船,六个摆渡人,接力扬起手中的木桨,半个多世纪来,坚持义务护送水库周边村民过河。这份在渡口码头56年接力义务坚守的感动,发生在大足区珠溪镇玉滩湖水库旁。

1958年,退伍老兵冉华中当起了村里第一位“义渡人”。此后,村里的李益安、余登厚和贺家三兄弟先后接过“义渡人”的木桨,日复一日摆渡送人。其中,第5位“义渡人”――贺贤书摆渡24年。不惑之年的壮汉在船尾,一直坚守到了古稀之年。贺贤光是村里的第6位“义渡人”。今年是贺贤光当“义渡人”的第4个年头。4年多来,贺贤光几乎天天都要摆渡送人,少则七八趟,多则十几趟,一趟路程来回水路有4公里左右。贺贤光每滑动一下木桨,铁船前进约0.7米。按此计算,每出一次船,老人就要滑动木桨5714次。

自从当起了“义渡人”,贺贤光赶集、走亲戚的时间都少了。无论严寒酷暑,或是深夜清晨;无论农忙时节,或传统佳节,只要有人要坐船,贺贤光都是随叫随到。

阅读点睛:几十年的时间,6位“义渡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村民一次次迎来送往。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不分寒暑。他们不求回报,不求索取。朴实的“义渡人”,他们用双手坚守着这份不可或缺的工作,他们用自己的默默坚持义务地摆渡。他们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很充实。因为他们知道,帮助别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他们的热心在相邻间传递着,他们的爱心在生活中延续着,他们的决心在船桨中滑动着。他们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也是我们值得尊重的人。

适用话题:坚守,回报,坚持,精神,追求,传递,爱心,尊重等。

为让儿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男子放弃国外工作到重庆定居

为让儿子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43岁的海归博士刘念,放弃了世界500强的医药公司,带着儿子和妻子回重庆定居。

刘念是四川泸州人,2003年进入坦普尔大学化学系研读有机化学博士,同时也进入世界500强的美国百时施贵宝公司,成为研发部的科学家。

刘念表示,他有一个马上就要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虽然国外的条件比较好,但身为中国人,我的儿子就该知道春节是什么,中秋该吃什么?唐诗宋词是什么?……”为此,他与妻子反复商量后,决定放弃美国的所有事业回国发展,让儿子能够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刘念称,虽然他是四川人,但他妻子是重庆人,而且重庆发展前景好,因此他们决定定居重庆。“到重庆也有一段时间了,我觉得这里确实是一个人美、山美、美食美的地方。我相信我儿子在这里能系统地接受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

阅读点睛:为了让孩子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为了让孩子不忘本,刘念辞去了美国的工作,一家三口回重庆定居。这份勇气值得鼓励,这种做法值得肯定。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更看到了他们对故园的无限依恋,对国家的无比热爱,这份情感让他们无法割舍。刘念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知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不能让他们远离祖国,疏远祖国,而回国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个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刘念也是一个敢于传承的人,他知道,祖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地传承中才能继续发扬光大,才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运用,才能更大程度地展示其内在的魅力。

适用话题:勇气,坚守,传统文化,热爱,责任,传承,执着等。

全民“谜思”让传统文化焕生机

在2月13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谜语大会》中,主持人周涛的一道谜语让另一位主持人撒贝宁迷惑了一晚上:“清明前夜,打一食品。”当周涛解释了答案为什么是“元宵”之后,撒贝宁才恍然大悟。

这档名为《中国谜语大会》的节目以及云南卫视的《中国灯谜大会》,以全新的形式,和观众一起体验快乐、分享知识,也让我国日渐式微的传统习俗“观灯猜谜”焕发出生机。

元宵节逛花灯、猜灯谜的习俗,在我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猜灯谜的传统习俗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年元宵节,随着央视和云南卫视两档节目的热播,猜谜热大有重焕光彩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安德明认为,谜语是一种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民间文学形式,在一些节庆晚会上都会出现,元宵节只是出现最集中的一个时间点。而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人人都是传承人。”

阅读点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谜语这一传统习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随着国家对民俗文化的重视,谜语大会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猜谜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开发了智慧,更体验到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有对知识的渴望,有对传统文化的痴迷。只有全民“谜思”,才能在生活的点滴中渗透出来,才能将这种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焕发出生机,才能成为我们民族不断发展下去的源动力。为了国家的美好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吧!

适用话题:传统文化,知识,共享,智慧,体验,快乐,传承,发展等。

六成小学生不掌握文明礼仪

调查显示,有60%的小学生并不真正掌握该年龄段应该掌握的文明礼仪要求。不少孩子在学校表现好,在家里和社会上表现弱。在学校遇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的学生占78%,而在家里进出家门主动向家长问好的占45%。低年段的学生比高年段的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表现得更好。

此外,在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方面,仅有8%的学校拥有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14%的学校设有文明礼仪教育专门课程,真正经常性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仅占23%左右。家长经常过问孩子文明礼仪习惯养成和日常表现仅占42%左右。

中小学校园里都有《文明礼仪规范》,规范别提出了“八礼四仪”。其中“八礼”主要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主要是以7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节点,分别组织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阅读点睛: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六成小学生不掌握文明礼仪,这个数据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未成年人之所以不能真正掌握文明礼仪要求,不仅仅与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关,还与我们的学校、社会是否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有关,还与在我们成年人中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是否在我们的社会中形成了良好的风尚有关,而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孩子们能在学校表现好,可在校外却差很多,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在教育、引导方面是否欠缺,是否坚持。我想,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文明礼仪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加强引导,才能真正改变现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认识,才能提升社会风尚。

适用话题:规矩,文明,礼仪,反思,教育,践行,习惯,坚持,改变,风尚等。

让善心善念成为社会风尚

“警察爸爸”陆泉良13年默默守护车祸遗孤的爱心故事触动人心。宁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月26日在宁波日报作出批示:陆泉良的善行善念令人感动,这又是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希望每一个人的善心善念成为引领我们前行的社会风尚。

连日来,全国各地的网友都在为这位“警察爸爸”点赞,赞扬他是一个诚信友善、书写大爱的人。网友说,“警察爸爸”的故事无声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他诠释着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深沉的父爱!有网友感慨地说,在这对特殊的父女面前,血缘只是名义,无私的爱是通透灵魂的温暖。网友认为,如果我们每一位社会的成员,在履行各自职责时,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存着这样一份善念,对他人多一份力所能及的帮助,社会就会多一分温暖,少一些冷漠。

(2014年2月28日《宁波日报》)

阅读点睛:一个人,13年,默默坚持着,用自己的爱心守护着车祸遗孤。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信誓旦旦,他用自己的善心温暖着一颗受伤的心灵。13年风雨无阻的背后,是他对生命的呵护,是他对生命的尊重。“警察爸爸”陆泉良的故事传递着爱心,传递着感动,更感染着你我。陆泉良是朴实的,是善良的,他的善念让这个社会感受到了一份温暖,一份震撼。人们在为“警察爸爸”点赞的同时,也一定能触动自己内心的那份善念,从而让这份爱“遍地开花”,让这份情布满天下。还记得当年的“小悦悦事件”吗?路人的冷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如果每个人都能向陆泉良学习,我们的社会将会怎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我想,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吧!

适用话题:坚持,守护,善良,生命,尊重,传递,爱心,感动,点赞,反思,和谐等。

济南最美妈妈:可贵的个人文明一小步

一位年轻的妈妈,为捡回宝宝丢进水池中的一个塑料酸奶盒子,想尽办法,借来一把伞最终将酸奶盒捞出。

一个小小的举动,竟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天天微公益为此发起微博寻找,愿意为她的正能量奖励2万元。网友称其为父母言传身教的典范,孩子最好的第一任老师,更有网友戏称要抄送给梦鸽,希望她能从中有所领悟。

为了一个酸奶盒,耗掉大把的时间,借用陌生人的物品,尝试各种打捞方式,苦口婆心地教导尚在婴儿车内的宝宝,计算起来,这一切是否值得?这位妈妈是否有些小题大作?一个酸奶盒难不成能影响孩子一生?我们要看到,事情由酸奶盒而起,意义却远在打捞酸奶盒之外。这位妈妈打捞起的是一位公民的社会公德,是一位市民的文明素质,更是一位母亲的以身作则。

这位年轻妈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没有放过个人文明的每一小步。不要忽视你那迈向文明的一小步,要知道后面孩子们的眼睛正看着你,你的这一小步,正是他们即将迈出的那一步。

阅读点睛:这位年轻妈妈在捡回垃圾的过程中,她的认真与执着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公德课。要知道,在我们身边,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但是,很少有人能像这位年轻妈妈一样,把丢掉的垃圾捡起。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公德意识的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环境保护,那么,“垃圾满天飞”的情况还会出现吗?当我们在抱怨的时候,是否想过这其中也许有我们的责任呢?

孩子在母亲的举动中,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言传身教,这样的以身作则,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让孩子真正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从而真正促进社会文明。年轻妈妈的举动可能就是出于对孩子的教育,可在无形中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树立了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改错的榜样。这是社会需要弘扬的一种文明。

适用话题:执着坚守,社会公德,环保意识,担当责任,面对错误,养成习惯,社会文明,教育方法,榜样的魅力等。

文明是一场愉悦体验

近日,一则“武汉游客在回国航班上打架”的新闻,成为舆论关注热点。

中国正成为世界最大旅游输出国,出境游人数接近9000万,武汉出境游人数也破百万,在这样的背景下,“航班上打架”虽是极端个例,却分外突兀。因为,在地球村语境中,个人的言辞和行为有可能被放大,牵系着对国家的认同与尊重,正如读者乐伟麟所说:“我在外地就代表武汉,我在国外就代表中国。”

这些道理,人尽皆知。但是,知易行难。出境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大多源自细节和琐事,多半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冲动使然。以这起斗殴的当事者为例,他们想必也不是刻意破坏国人形象,而是一时冲动。他们能从冲突中收获什么?不外乎愤怒、沮丧、懊恼、噩梦般的回忆,还有额外的物质代价吧。

去年秋天,新《旅游法》出台,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会议〖HJ4.6p〗也在国家层面召开,旅行社义务、经营者义务、法律规范等正在逐步完善。但是,行为是内心信仰与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全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最终仍取决于个人的自律。让文明成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仍是一个长期工程。

阅读点睛:随着出境游人数的增加,国人不文明的行为越发凸显出来。不管这种行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国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不文明行为产生的根源,同时,国人不注意细节,缺少必要的自律意识,不能时刻注意保持形象,约束自己的言行,这也是客观因素。要知道,走出去自己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国家。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快乐而将自己置身于被谴责的位置,从而有损于国家形象,这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国家而言,应该加强对公民的文明素质教育,让文明成为一种意识,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现状,才能改变别人对国人的看法,才能让出境游真正变成愉悦的体验。

适用话题:文明行为,学会反思,养成习惯,注重细节,国家形象,自觉意识,改变看法等。

汉派漫画打造“萌系文明宝典”

生动展现文明规范

“一赤膊老汉在前面跑,他的婆娘在后面边追边喊:站住!穿衣服!”昨日,极具武汉特色的漫画版《武汉市民文明规范百例》首次亮相。

中国式过马路、武汉式翻栏杆……“文明宝典”的内容涉及语言、仪表、餐桌、乘车、民风民俗、志愿服务等21类文明,135句话,每句话配有漫画,图文并茂,生动地展现了文明人的行为标准。

“一座城市,因文明而美丽。一个市民,因礼仪而优雅。”武汉市长唐良智专门为此作序。他在序言中写道:“文明始于细微。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文明体现在每位市民的举手投足间,当我们在游人如织的景点,面对地上的果皮纸屑,文明就是一个简单的弯腰;在繁忙的路口,面对亮起的红灯,文明就是一次耐心的等待;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面对站立的老人,文明就是一个主动的让座……只要我们大家都从点滴做起,即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乘以1000万,就会积水成川,积沙成塔,汇聚成温暖人心的文明清风。”

阅读点睛:一幅漫画是一种生活,一句话就是一种标准,它揭示出一种生活的准则,它揭示出一种文明的规范;一个城市的文明,一个城市的底蕴,需要我们每个人注意细节,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一个懂规则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规则来约束生活,用规则来考量行为。我们知道,行为是一时的,而规则是永久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自我的素养,才能成就城市的品味,才能成就城市的文明。

适用话题:文明,规则,底蕴,细节,约束,素养,提升,生活,品味等。

实现“文明过街”需要几味良药?

作为交通参与者的行人,应该明白,乱穿马路不仅仅是坏习惯,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更是引发交通伤亡事故的主因之一。

如何解决行人乱穿马路这一顽症?许多人指望于公民素质和自我约束力的提高。其实,这只是一方面。一些在国内从来不看红绿灯走路的国人,为何到国外后就遵规守纪?一些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人,为何在自己家里十分讲究?除了个人素质的差别,恐怕还有守法环境的迥异,营造好的遵纪守法环境,需要市民的自觉配合,更需要城市保持一以贯之的严格管理。

在治理行人乱穿马路的问题时,提升交通硬件设施、提高人们对交通法规的认识与遵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目前过低的行人乱穿马路违法成本。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规定,“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这样的惩处力度,恐怕难以起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

(2014年02月27日《长江时评》)

篇3

关键词:小说 欣赏 学习 活动

小说是什么?我更愿意听学生来理解:

小说是虚构的故事;小说是有主人公的有情节的能吸引我读下去的作品;小说是读着读着会想到自己的生活的故事;小说是我很想写但是又迟迟不肯动笔的我老了以后会写的故事;小说是用文字记载的连续剧……

小说课程的目的是什么?我更愿意听小说家来理解:

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小说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小说的一些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认为,小说教学活动的目标可以定位在:培养学生小说阅读的兴趣和以小说引发和形成的文化视野。了解外国小说的基本知识,如叙述角度,虚构等,让学生构建小说文体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多元对话,培养学生小说阅读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如能否对作品人物、情节、场景等产生具体的感受,能否在阅读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尝试小说评论和小说创作。

在小说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不在于对文本的精细分析,因为这种差强人意的精耕细作,有时候会造成对文本的颠覆性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乏新课程追求的创新性,但是对一些经典文本破坏不如供奉,反复阅读常在手边比突然心血来潮的强说愁似乎更重要。引导学生进行学的活动是体验发生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途径。因此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发学的活动的有利向度是比较好的方法。

知识迁移,基于学生只会“看小说”,不会“学小说”,因此,把小说的文体知识引入对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重要作用。但要注意实现“知识”和“文本”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设计课堂文体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要巧妙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情境体验,“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课文;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李镇西)读小说就是读人生。文学和生活的本质,在情感的体验上是共通的。小说表达的一些永恒的母题,如“英雄”、“梦想”、“母爱”、“战争”、“爱情”等,学生在生活或文学艺术世界里感受或思考过,只要我们能找到共通的东西,就给文本和学生这个阅读主题找到了联系的纽带。

探究思辨,小说教学尤其要注意给学生的阅读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学会课堂留白。毕竟文本的解读没有固定答案,不能只注重教学内容的落实,而要引导学生体悟思辨,多元解读,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外在输入转化为内在输出,由体验升华到体悟的境界。

创作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在选修课程中,学生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也能使学生将初步的体验转化为深层的内在体验。阅读小说使学生收获了一种审美体验,而评论、创作小说无疑是一次“生命摆渡”,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阅读、思考、评论、创作,把心灵的激荡付诸实践。

在笔者以学的活动为核心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的做法:

一.建构知识,提升阅读效能

小说有特定的文体知识体系,围绕文体知识引导学生感知小说,可提升学生阅读领悟小说的能力。

案例一 《桥边的老人》

一.初读小说,认知“视角”

师生交流。明确:故事的“角色”是谁,在“我”的视角之下的“知道”与“不知道”。

作为战士的“我”所知:老人坐在桥边没有逃离,他在挂念家乡的小动物。

作为战士的“我”所不知的:老人的过去和未来的一切经历。

小结:第一人称叙事,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属于“有限视角”。

二.再读小说,通过叙述视角探究海明威小说“冰山理论”,体验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叙述风格。

教师引导(板书展示):“冰山在海里移动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作为有限视角的小说叙述,海明威只用“八分之一“来呈现小说内容,其余的需读者体验想象。

学生活动之一:从“我”的视角体验故事,发挥想象,去推理、判断,从而丰富小说内容。

1.“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探究结果:老人舍不得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让自己心爱的动物遭受炮火的摧残,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内心的无奈和悲哀。

2.“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探究结果:“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个“只是”隐藏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学生活动之二:学生小组讨论,评价叙述效果

小说叙述简洁,但蕴含了大量生动的细节,呈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对话很有张力与表现力。

二.延伸路径,深化阅读感受

以一种文体知识为导引阅读文本,由浅入深,进而关联起其它内容,建构小说阅读的知识体系,达到深度解读文本的成效。

案例二《清兵卫与葫芦》

一.教师创设情境:生活中父母不理解孩子而粗涉,从而两代人产生矛盾,在本文中是否有类似的冲突?

学生感知小说矛盾冲突:清兵卫热爱葫芦,父亲揍清兵卫并砸碎了他的葫芦。

二.葫芦被砸碎的余波之后,情节并未结束,意外出现葫芦卖出高价和清兵卫喜欢上了绘画但最终被阻止的两个情节。为什么故事内容会有这样的延伸呢?

学生思考探究: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曲折意外。

学生思辨:如果小说仅止于“父亲砸碎葫芦”是否可行?

学生讨论:情节有多重意味:葫芦卖出高价说明清兵卫的追求是有价值的。清兵卫新的爱好又被父亲中止,说明孩子要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很艰难。这里面包含着作者的价值取向。

小结:学生这一层面的思辨讨论,不仅落实了“情节”的知识内容,同时连接了情节与主题。情节曲折延伸,可以多层次丰富文章主题,多侧面揭示主题,使主题丰满。这样的课堂活动深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激发体验,鼓励个性解读

有些小说文本情感主题鲜明,学生读后一目了然。但在情感内涵背后却有很多值得咀嚼品味的细节,也可作不同角度的多元多义的,符合情理的个性化鉴赏解读。

案例三 《礼拜二午睡时刻》

过程方法目标:思辨母亲形象,体验情感力量。

在这篇小说阅读中,情感目标是阅读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小说所呈现的母爱是鲜明的,学生也是易感知的。但这份母爱又有特性,在细节上可引发学生思辨,作多维度的理解,从体验上升到思辨,阅读就具有了纵深度。

课堂活动:讨论思辨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

“我就是她母亲。”

神父:“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母亲:“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

这组对话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学生甲:这个母亲袒护自己的孩子。

学生乙:她不责怪自己的儿子,也没有因为儿子的死感到羞辱,这是一种有力量的爱,是一种坚定的生命意志。

学生小结:巴尔扎克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她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日本谚语:“道德在母爱面前相形见绌。”母爱是无边的,母爱是包容的。面对逝子的伤痛,母亲依然坚强,依旧温暖。

感受体验:文章中还有其它关于母亲的描写,我们再次感受这个母亲带给我们的感动。

感受细节:“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

“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学生表达感动:这个贫穷的母亲,面对被枪杀了儿子这么一种巨大的伤害,同时面对可能源于无聊的围观者的窥探,她用“爱”去直面无情冷漠。这是一个自尊坚强的母亲,她面对苦难体现出伟大的承受力。

四.读写结合,加强实践

“语文是我们日常应用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灵活性。‘情景作文’'、‘续写’等方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意识。”(曹文轩)

课堂之外可安排与小说元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国小说的体会、对小说这一文体的感悟,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的小说篇目还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或评论。

案例四 《素芭》

小说结尾:“这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学生活动设计:你认为素芭是遭受不幸还是获得幸福呢?请续写故事。

续写梗概一:素芭能被她的丈夫理解,生活幸福。

续写梗概二: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

在续写的故事里,我看到了学生的笔触探究到素芭的心灵深处,或幸福美好或无声哭泣。因文本阅读的感化而使笔触生动,因笔触深入细腻而深化了对文本二度感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相得益彰。

【经验与反思】

1.学的活动的成效。

在教学中选择一个角度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内容和情感迁移,这样的思维活动能有效使学生正确读解文本。

小说教学突出了学生“学的活动”,学生习惯于主动、积极地去解读小说文本,在解读小说文本的过程中学会感悟,获得积累,并提升了视野,滋润其阅读灵性,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评论或原创,从而成为自信而有见地的读者。

在阅读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这种民主实际是张扬学生阅读自由,找回文本被放逐的诗意,培养和树立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而这也真正回到了教育的起始点——立人。

2.学的活动的反思。

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有时注重情节,停留在浏览层面,沉不下心来与文本接触,更无法直击心灵深处的共鸣。受自身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的限制,特别是当代社会许多流行的价值观念的异化,对地域不同年代久远的经典名篇会感到隔膜,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把握还不够精准或深刻,甚至出现较大偏差。

参考文献:

[1]张影 新课程背景下的外国小说欣赏课教学探究(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朱成广 选修教材的实施策略——外国小说欣赏 (讲座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