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09:18: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创业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1年5月,武汉大学在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和创业教育)理念,并将“三创教育”作为长期的办学指导思想。2001年9月,武汉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武汉大学已探索并建立了立体交叉多元型的创业教育体系。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作为武汉大学的创业试点单位,在贯彻“三创教育”指导思想的同时,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经过几年地努力,我们形成了一套确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教学过程对于创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敢于张扬个性、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与人合作等,这些通常是创业成功者所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理工专业学生重要的教学环节。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只偏重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认识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而未重视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1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是让学生分为若干组,学生自行设计,拿出方案后经小组讨论,各组从学生各自的方案中优化出最佳方案,在小组之间比较哪种方案设计得最好。我院还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推出部分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作为学生综合性、设计性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种实验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既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既学到了专业技能,又提高了综合素质,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创业是非常有益的。
1.2在教学实习中,寻找创业切入点
几年来,我院老师带领学生到当地各种体现专业知识的基地去参观并现场教学,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新的知识。例如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工程》的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带着学生去参观武汉市污水处理厂,对于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方案、污水处理流程以及成本方面做了深入的学习。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现场学习可以更直接的结合实际,使他们的头脑中对污水处理厂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后来,该专业又在《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学习中去了武汉市砖厂,对于如何利用废弃物制造建筑材料有了全面的了解,不少同学表示,这是一个不错的领域,可以减轻环境负担、防止污染物的继续扩散和为国家创造效益。经过实践教学后,通过这样的专业实践,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本专业与生产生活的结合方式、涉及本专业的产业现状和前景、相关企业的管理方式、产品的销售等创业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
另外,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我院实践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将生产任务、科技开发项目作为实习内容,让学生利用集中的实践教学时间去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三创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2年学生利用实习完成了中国地图出版社委托的中国大地图部分图幅横向项目武当山旅游规划地图。2003年,完成深圳市宝安区发展地图集、深圳市龙岗区资源环境图集的生产和研究工作。2在第二课堂中加强创业教育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等,主要包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
我院很早就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已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业家座谈,参观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其发展和运作进行调查分析,结合专业背景对该企业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既为许多地方和单位解决了不少生产问题,又使学生“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院曾组成四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分别赴陕西、襄樊、天门、郧西等地。以赴襄樊社会实践小分队为例:该小分队参观了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通过与其负责人的座谈,了解到这个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所的基本运作模式,包括企业内部模拟股份制改造、岗位股份与分配股份的实现形式、中俄合作交流情况、资金筹措方式、管理机制等等。通过学习交流,了解了模拟股份制改造的具体做法和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基本经验。同时我们也对其实行统一管理为主、以个人独资或者与投资方合资的形式为辅助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讨论。在学生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来渗透创业思想,培养提高创业素质是实行创业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学院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改革管理模式,给“学生社团组织”提出了“自我管理、自我引导、自我服务”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各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会、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总支、各种社团等)来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管理水平越高,说明学生受到学校教育影响力越大,成才的氛围越浓。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围绕教育培养目标,构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并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我院的“学生社团组织”先后开展了“俘特拉糖果派送活动”、“环境日徐东平价广场宣传活动”、与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栏目合办节目的活动、“新点子”大赛活动、“校园歌手大赛”活动等等,每年以一个主题活动为载体,再分出若干子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既创造了学生成才的环境,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今后创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创业教育的一个实践形式。
3鼓励、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计划是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创业计划大赛是以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业素质为目的的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即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思考和动手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
我校从1999年开始在学生中举办了创业计划活动。我院学生均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加上学院的支持和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李智勇同学,在刚刚结束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能源化工类)一等奖。通过这次组织参与全国“挑战杯”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的经历,使我院同学受到了鼓舞,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这些势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我院创业教育更好地开展。
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成立创业团队,申请业余项目。2003年,我院有16项本科教学成果获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本科生还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大赛和学科竞赛。今年申报科研立项45项,较去年申报的人次有大幅度增加。
第一,创业教育是关于创业的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创业知识,其中主要是关于企业的创办、管理、运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其中很多知识来源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系统。这种知识本位的创业教育具有学科教育的特点,不强调实践操作,但作为一种全新类型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历史不长,并没有自身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作根基,工商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创业活动不一定能有效匹配,而且掌握创业知识并不意味着成功的创业实践,因此这种创业教育目的观的局限是明显的。
第二,创业教育是为了创业的教育。这是一种实践驱动的创业教育目的,导向明确真实的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直接创办、运作企业,在创办企业的实际活动中习得创业知识、增长工作才能。这种观点不重视以书本为载体的、学科性的创业知识,强调在创办企业的实践中学习,重视所创办企业的状况或结果、企业的发展、利润等指标是衡量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种目的观有混淆“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嫌疑,或者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商业教育。实际上,创业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洞察机会,整合资源,自主创造价值,而商业教育的目的侧重于已有商业的发展。
第三,创业教育是通过创业而进行的教育。这种观点认为创业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包括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主要指强烈的创业动机与持久的热情,创业能力主要指在变换不定、充满风险的市场中寻找、识别、把握、利用机会的能力,整合资源去创造价值的能力。具体而言,创业能力主要包括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的意愿、有效管理团队的能力、整合多元资源的技能、制定并执行创业计划的能力、在混杂无序的环境中辨识机会的能力等等。可见,创业教育主要涵盖两个层面的活动:其一,对学生进行创造创新精神与态度、独立与冒险精神、事业心、进取心等心理品质的教育;其二,给学生传授有关事业、企业、商业等活动的知识,培育他们规划、创办、管理、发展企业的能力。创业是一种充满挑战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是极富价值的教育路径,通过创业活动能够发展学生在传统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难以获得的素养。
[关键词] 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机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30?03
在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从不为人知到政府、高校积极推进,其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过十多年。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积极开展了创业教育,尽管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总体上还存在着制度体系不健全,课程体系不科学,师资队伍缺乏等诸多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创业教育的定义
创业教育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定论,国内外诸多学者都给出了解释。一般来说,创业教育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要教会学生如何经商,并能创办企业的教育[1];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组织资源和进行团队合作的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2]。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应主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创新思维、传授基本的创业技能、了解创业环境和创业方针政策,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定位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借鉴,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
(二)创业教育的目标
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主要由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三个方面组成。
1.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主要包含: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观等内容。创业意识集中表现了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者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与素养。创业者的知识素养决定着创业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要想创业成功不仅要有创业精神与意识,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开展各种创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内容通常包括:创业领域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
3.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要求创业者具备较高的情商和智商。专业能力是从事某一领域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创业活动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方法能力是指受教育者在创业活动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如:创新的能力,分析决策的能力,理财的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创业的过程中所有非智力因素有关的行为能力,如人际交往、合作、适应变化、自我约束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3]。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需要根据创业教育目标来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从课程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其中显性课程又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相关知识类课程、创业能力素质类课程和创业体验类课程四类。
1. 创业意识类课程
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就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有关的创业体验,更新学生就业观念,激发学生的创业愿望,形成从事创业的内在动力的教育活动。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多种方式,如:开设创业大讲坛、推介创业典型、校友创业报告会等。
2. 创业相关知识类课程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学生除了要掌握本学科专业技术知识如:创业学、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心理学、法学、人际交往、公共关系以及外语、计算机以外,还需要掌握创新战略、组织设计、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电子商务、税务制度、知识产权、合同与交易、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等内容。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具备未来投入创业行动所需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的机会。
3. 创业能力素质类课程
创业能力类课程主要学习将创意发展成创业的流程、新公司的建立开办、信息搜索与处理、团队组织、应变能力、管理沟通、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内容。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相关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创业的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
4. 创业体验类课程
创业体验又称为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也是理论课程学习的延伸和深化。该类课程主要学习商业机会选择、制定商业计划书、资本筹集、创业竞赛、组织创业团队、创业企业的建立、创业经验的积累、危机管理等内容[4]。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现有师资多是理论传授者,在学术研究层面有造诣,并不意味创业知识和经验同样富足。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的背后则是创业教育力量的薄弱。这容易出现教育中创业理论过多而实践经验缺失的情形[5]。目前,我国从事创业教育的主讲师资主要来自“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口和“负责商业教育”的教学口,或者是学生辅导员。这些师资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无法把握创业的精髓和实质。一些高校虽然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者担任客座教师,但由于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加之外聘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待提高[3]。
(二)创业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规划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上与学科专业教育相分离,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一定程度上只是存在于“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创业课程是零碎的,缺乏作为一门学科的严谨性和系统性[6]。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虽然开设了简单的创业方面的课程,但对创业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方法、主要分支等关注较少,某些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大学,也主要将注意力停留在对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上,没有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无法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7]。
(三)学生缺乏创业意识,校园缺乏创业氛围
完善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学生创业的基石。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环境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校园里就不会形成高涨的创业热情。受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创业氛围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是奔着就业、升学、出国这三种传统目标进入大学之门。由于高校大多不重视创业教育或仅仅把创业教育看作少数人的创业活动,很多大学生把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看作与己无关的活动,甚至根本从来没有参加过本来少之又少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四)创业活动流于形式
国内一些高校虽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不会将创业计划真正的付诸实施,学校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即使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创业,但由于学校没有针对这些学生如何完成学业做出规定,致使这些学生不仅得不到应有鼓励,面临的最终结局是开除等处分。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师资素质的局限性是当前创业教育发展的阻碍,仅凭高校现有力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师资需求。高校要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一方面重视对现有师资的创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努力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创业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引进成功企业家、社会各方面创业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导师,优化教师结构,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8]。
(二)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一个合理、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业教育的整体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首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将《创业学》《创业教育概论》《大学生创业导论》《创业法律基础》等作为基础必修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创业的视野,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步骤、政策法规等,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其次,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不同的学生开设不同的选修课。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开设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这类课程要注重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个人的发展需要,满足不同学生对选修课的需求。再次,开设创业实践活动课程。在进行上述的创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相辅相成地推进高等教育阶段中的创业实践教育。可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合作共建创业基地、以创业项目招标为依托,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组建创业团队、开办创业企业,以创业企业运营的实践效果为尺度,评选优秀创业者或优秀创业团队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创业理念、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要加强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体现创业教育思想,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体现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突出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建设有利于创业的校园舆论环境,广泛利用校报、板报、广播、网络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创业的重要意义,宣传创业的经验,成功创业的典型,在学校形成讲创业、想创业、崇尚创业,以创业为荣的校园舆论氛围。
(四)完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高校可成立创业教育委员会、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和创业教学研究机构等组织机构,并完善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①创业教育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制定和落实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配置全校各部门的资源,对创业教育的实施实行管理、协调和监控;②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和捕捉市场计划和创业信息;③专门的创业教学研究机构,主要围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践基地的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进行工作。
(五)健全创业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等院校的工作,而是社会、政府、高校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高等学校要参照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推进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如: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为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一个孵化基地,为其他学生提供提高动手能力的实践场所;为学生搭建校园网络平台,使他们可以利用校园计算机局域网了解到更多的关于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创业资源、创业资金等信息。
参考文献:
[1] 李洁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2] 沈黔.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3] 施梅.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0.
[4] 尚恒志.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7-9.
[5] 胡文华,张金凤,等.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24-25.
[6] 李小娟.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追因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8(15):152-154.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开放教育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创业教育符合“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能力为本”的育人理念,“实践为重”的职业需求,实现创业教育的根本转变需要依靠创业文化这一力量引擎。文章以湖州广播电视大学(简称湖州电大)为例,阐明构建崇尚创业的价值文化,推动创业的行为文化,激励创业的环境文化的有效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开放教育创业文化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众创时代;开放教育转型发展;创业教育;创业文化;品牌建设
当前,我国已进入众创时代,创新创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根据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都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校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具体意见。开放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如何主动顺应众创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把“加强创业教育建设创业文化培养创业人才推动大众创业”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深化探索,更好地满足普通民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创业需求,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保障,既是开放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基本目标。
一、创业教育、创业文化与开放教育转型发展
开放教育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是应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战略重心转移急需各类人才而产生,也应以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变化。广播电视大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开放教育的功能定位也逐步从以学历补偿为主向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重要支撑转变;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开放教育更应着眼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自身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按照差别化的思路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家园”建设,让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
(一)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大学生创业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首次引入了一门叫做“新创企业管理”的创业课程。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创业学成为美国高校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1]6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倡导创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1998年,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提出,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内容[2]6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逐渐引起我国高校教育界的关注。1998年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肇始。2002年,由教育部牵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启动实施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06年,教育部对试点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推广,并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出版《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一书。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实施阶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高校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层面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驱动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进入深入推进阶段。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不断推进创业教育改革,纷纷推出新的举措,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构建基于创业意识与价值教育、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创业文化与创新教育、实训模拟与实践教育、孵化培育与实战教育环环相扣的全链条式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生动的工作局面。
(二)创业教育的内涵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者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和观点表述不尽相同。2006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一书,强调学校创业教育从教育对象看是全体学生;从教育目的看主要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创业兴趣,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主;从创业教育的特点看具有实践性、持续性和终身教育的特征[3]1417。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开放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指向,是素质教育的本源回归。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办学精神;既是一项教育内容,也是一种教育模式。它改变了过去重业务教学轻思想教育,重书本理论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播轻技能培养等弊端。具体体现了以下特性:1.创业教育凸现“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创业教育契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核心理念,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坚持思想引领是前提。个人创业梦汇聚就可成就“中国梦”,个人创业梦只有助力中国梦,才能事半功倍、梦想成真。对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只有始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心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受教育者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进取意识,心系国家和民族,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唱响时代主旋律,才能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创业的持久动力;只有将社会责任的基因根植于创新创业的实践土壤,强化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的优秀创业观念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形成高尚的创业境界和道德人格,为梦想助力。2.创业教育强调“能力为本”的育人理念能力为本教育思潮,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初介绍到中国。它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具有实际职业能力的劳动者为根本目的[5]6872。开放教育主要面向普通社会民众,属于职业教育、终身教育范畴,不但注重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取,更加注重受教育者职业发展能力的后续培养。而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加贴近,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差距。总之,创业教育与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思想教育有区别,是一种基于综合素质基础上的开拓性素质的发掘与提升[6]2833。3.创业教育符合“实践为重”的职业需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创业人才,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教育的责任。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而创业教育体现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实践导向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既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也体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基本要求。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方法,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路子;比如,倡导和推动教师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再比如,要求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实训环节,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技能。
(三)创业文化的育人功能
加强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实现创业教育的根本转变需要依靠创业文化这一力量引擎。创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普遍认同的与创业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环境氛围和制度机制的总和,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具有价值导向、目标激励、人格完善、开发潜能等功能,在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发挥引领和驱动作用,是诸多育人要素中渗透力最强、作用持久的一种教育力量。(1)创业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创业文化的指向是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这对于引导大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增强强烈的创业意识,培育浓厚的创业兴趣,激发持久的创业动机,增强由内而外的创业自觉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2)创业文化的目标激励功能。创业一旦成为职业生涯目标,创业文化一旦被受众接受,就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牵引力和内动力,激发和促进大学生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并以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自觉投身到大众创业的洪流中去,增强“追逐中国梦、实现个人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自豪感。(3)创业文化的人格完善功能。创业艰难且极具挑战性,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对创业者的适应性、合作性、坚韧性、抗压性等心理品质有一定的要求。一个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情感体验和心理品质,从容面对竞争与挑战、成功与挫折,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创业文化的潜能开发功能。创业文化环境是重要的隐性课程,是潜能开发的重要条件。多样的创业训练活动、丰富的创业实践体验、深厚的创业文化熏陶,对于锻炼大学生的创业心智,开启他们的创业智慧,激活他们的创业潜能,促进他们创业能力的提高,将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往往起到教学主渠道达不到的意外效果。
二、构建创业文化助推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路径
近几年来,湖州电大高度重视开放教育创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形成了“学历+技能+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发挥创业文化的育人功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注重从思想引领、活动推动、氛围营造等方面着手,不断深化探索,统筹推进创业价值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湖州电大“创业家园”入选全省电大开放教育文化建设品牌。
1.培育形成“崇德尚能”校训与“学历+技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崇尚大学生创业的价值文化
从大学创业教育的内源性要素来看,具有创业精神的历史传统及其办学理念毫无疑问构成了创业教育发展的文化核心,也是构成整个创业型大学的精神内核,制约着一系列制度、物质和行为等文化要素的发展,是大学转型发展的内因[8]3439。湖州电大在办学过程中,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培育形成并一直秉持“崇德尚能”的校训。学校结合开展“深化改革改什么,转型发展转什么,服务地方做什么”系列教育思想大讨论,始终把强化实践性和职业性作为开放教育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加强创业教育、强化技能素质、引导推动创业作为衡量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创业实践相结合。2010年,针对中央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项目,学校提出“学历+技能+创业”的多元化培育模式,把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人才培育体系。目前,这一模式已覆盖开放教育全领域,崇尚创业的价值理念和育人模式已扎根于教学双方的思想和行动。当前,学校根据深入推进创业教育的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正在筹建创业学院,将进一步把崇尚创业的价值文化弘扬光大。
2.搭建“综合素质+创业能力”提升的活动载体,构建推动大学生创业的行为文化
创业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素质培养最直接的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对创业文化最直接的体验[9]6569。近年来,湖州电大以“创业人文教育课程化、创业技能培训证书化、创业实践活动基地化”三位一体的主题活动为抓手,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1)把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创业教育课程化。通过开设第二课堂、网络课程,积极构建形式多样的创业课程,并把创业课程纳入课程教育体系,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2011年,学校面向在校大学生及社会民众,推出“创业大讲堂”普训式项目,编排形成了创业意识类、创业技能类、创业知识拓展类课程菜单百余讲,邀请院士专家作“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专题讲座。到目前为止,累计举办“创业大讲堂”500余场,开发网络教育微课65门。比如,2015年,学校引进了尔雅通识创业类在线课程,创设了开放教育大学生专利发明兴趣班,开展创新思维系列讲座。(2)把创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推动创业培训证书化。积极鼓励开放教育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考试,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面向在册学生,每年组织开展物流师、营销师、心理咨询师、机修钳工、焊工、汽车维修工、维修电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考试,仅2014年,就有226位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学校面向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在读大学生,开展IYB创业培训及鉴定工作,2013年有22名创业基地负责人获得相关证书。(3)把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创业实践活动基地化。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把推动创业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土壤。一方面,用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实训平台资源,同时按照产业功能、地域分布、教学项目等要求,遴选出一批龙头企业,作为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另一方面,自2011年以来,在大学生经营实体中遴选、培育、认定了48家创业实践基地,在创业指导、实验设施等方面给予扶持,使之较好地发挥孵化辐射作用。
3.营造“创业舆论引导+创业群体示范”的良好氛围,构建激励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文化
文化的功能在于能把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蕴含教育意图的环境氛围,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此,学校注重在创业宣传、标识凝练、群体选树上等方面,加强环境文化建设。(1)加强正面宣传引导。通过校内外各种媒体宣传、组织开展校内主题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创业理念、创业形势、创业政策和创业典型的宣传。2015年,学校结合毕业典礼,隆重召开了首批“创业之星”评选表彰大会。学校校长专题作“引领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主题报告,进行宣讲推动。(2)注重文化标识凝练。文化标识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的具体体现。湖州电大与湖职院共建以来,学校标识由“品”字形的三个方块构成,既体现了“立德树人、质量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也强调了“学历+技能+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标识造型底部的蓝色方块庄重沉稳、如同基石,寓意创业离不开坚固的基础。两个红色方块富有朝气活力,如同扳手和灵动的双翼,既寓意着创业之精神,也体现了创业技能之要求,是“崇德尚能”校训的高度诠释。(3)重视创业群体选树。制定了“开放教育创业之星评选办法”“农民大学生新苗奖评选办法”,通过发掘、培育和评选,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创业先进群体,编辑形成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激扬青春首届领军型农民大学生风采录》《创业典型案例》等教材,作为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必备教材。并组织相关活动,让大学生创业典型进行“现身说法”,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比如大学生创业典型费明峰,2009年创办明峰湖羊养殖场,后成立湖羊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从8名社员发展到118名社员,带动了470户本地农户创业致富。2011年注册了“明峰”牌湖羊商标。2014年还把湖羊繁殖到新疆阿克苏地区,成为远近有名的土专家和带头人。2014年,被农业部确认为“全国十佳农民”候选人,中央电视台对他的创业事迹进行了录播。
三、加强开放教育创业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
创业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表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学校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开放教育创业文化品牌建设要有生命力、推动力、聚合力、支撑力,必须紧贴时展和人才成长需要,找准短板,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目标引领、整合资源、协同推进、要素保障,积极回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共同将创业教育引向深入,奏响创新创业的时代主旋律。
1.创业文化品牌建设要有生命力,必须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坚持目标引领、立德树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任何一种教育具备合法性的重要前提,它决定着一种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式。”[10]2943对应于创业文化的培育与建设,也必须以解决这一基本问题为出发点。针对时展对技能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人才成长的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才成长作为首要追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业实践能力,使创业教育成为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走出一条与技能素质提升、社会实践结合的差异化办学路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针对开放教育成人职业发展的需要,坚持把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创业服务贯穿于育人工作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念、健全的创业人格和高尚的创业追求,强化创业在助力中国梦中的社会责任,发挥文化在引领大学生创业中的导航作用。
2.创业文化品牌建设要有推动力,必须以矛盾问题为导向,坚持深化改革、补齐短板,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坚持从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目标不优化、内容不系统、机制不健全、特色不鲜明、整合欠有力等问题出发,找准创业文化背后隐藏的短板,以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为动力,从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指导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加大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力度,全方位优化推进,着力重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一步彰显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特点。通过创业教育机制得到最优化设计,通过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得到最优化定位,通过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得到最优化处理,通过创业教育方法得到最优化选择,通过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得到最优化利用,通过创业教育环境得到最佳改善等,实现更高的创业教育质量[11]119124。只有坚持改革推动,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教法、加强师资力量、改进帮扶指导,并以教学实践基地与创业基地为平台,放大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突破人才培养短板,创业文化建设才有生机活力,才能取得实效。
3.创业文化品牌建设要有聚合力,必须以协同整合为导向,坚持多方发力、整合资源,解决好“如何联动推进”的问题
创业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社会、高校和企业各个方面的支持,必须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集聚社会各方面创业教育的优质资源,统筹推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只有完善协同联动的推进机制,大力推进教学单位与用人单位“双元制”办学,加强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走政产学研、产教融合的协同路子,才能为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资源,进一步把创业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形成内外协同、共同推进开放教育创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合力。
4.创业文化品牌建设要有支撑力,必须以服务支持为导向,坚持政策帮扶、要素保证,解决好“如何扶持保障”的问题
制度文化是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围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从创业师资队伍、创业资金引导、创业制度支持各要素,健全完善支持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制度,这对于保障创业教育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以及大学生创业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注重总结已有的经验,对创业教育实践的好做法,要以制度的形成固定下来;另一方面要加大并鼓励对创业相关政策的研究和推动力度。比如,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短板’就是创业师资匮乏”[12],“专业类创业师资的缺失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2]147153,迫切需要健全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办法。通过选送教师到境内外知名高校进修、企业见习锻炼等方式,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科研交流,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强一支专兼职的创业导师队伍,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从技术咨询到管理创新的全方位指导,以强化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比如,会同财政、金融等部门,制定出台大学生创业金融扶持计划,解决创业引导资金问题。再比如,探索将专利发明等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转换成学分的机制,以及扶持创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实实在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初创期遇到的各种困难。
作者:叶主 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丁钢.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5(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13)[2016-03-02].
[5]姚纪欢.新思路、新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及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6]罗志敏,夏人青.高等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1998-08-29)[2016-03-16].
[8]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
[9]芮鸿岩,杨桂元,林刚.大学创业文化的培育路径探析[J].文化建设,2010(9).
[10]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1.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高校对创业教育还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认为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认为创业教育仅开展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即可,且大多数还停留在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简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校园小店铺,从事营销练摊活动等基础层面上。创业教育只是开展一些“创业计划大赛”,举办一些“创业设计活动”,设置一些“创业中心”就可以了,这种“创业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这种创业“实务”教育因缺少创业理念的指导而只能局限于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是“看客”,这种创业“实务”教育只属于精英化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与此同时,学生与家长也对创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创业,或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大公司,开商店、办餐馆是从商,不是创业,觉得自己距离创业太远,根本不能实现创业梦想,对创业敬而远之;家长认为找到一份安逸、收入高的工作才算没白读大学,才够体面,而创业就是失业。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相继开展了创业教育。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加开几门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虽然有些学校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程,面向各个专业开设,但大多数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还有的学校开设了大量的创业方面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但这些创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编写与选用的教材普遍是将各类创业活动实践资料稍加整理而成的,有些课程只是请专家或成功创业者做报告与讲座。开设的创业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显然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不利。
3.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创业教育要求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但能够两者兼备的教师较少。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从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就业指导的教师,他们既缺乏创业经验,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创业教育训练,他们的教学只能是以理论传授为主,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自然欠佳。还有些高校聘请成功创业人员做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这些人虽有创业经验,但创业理论功底不足,且忙于公司经营,对创业教育难有深入研究的精力,其创业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待全方位提高。
4.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落后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创业教育的目的应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实现,说教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学生只有通过创业实践实训,才能获得经验与教训。创业实践实训需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其中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必备的条件。近几年,我国有些省、市纷纷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也有一些企业成为创业实训基地,还有一些高校也建立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但这些创业实训基地的数量远远不够支持创业教育,创建创业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大量的资金。因各个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不能大力投资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全国除了极少数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办得较好外,其他地方,尤其是西部落后省份的高校的创业实践基地的底子相当薄弱[3]。
二、培养创业精神的重要性:高校创业教育的本真目的
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他指出未来的人都理应拥有三本“教育护照”,即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和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护照。198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这也就是后来我国提倡的“创业教育”[4]。这样,创业教育就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不在于创建企业,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生存能力,在于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任何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育人。当然,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只不过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再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都不到1%,那么剩下失败的99%,如何进行再次就业?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创业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创业教育本身,也不在于以创业解决就业,而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其中包括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合作协同能力等等,以达到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的目的,最终实现就业。而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中,创业精神是核心。创业精神是指创业所需要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因而,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创业精神的培养,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不只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创业精神,会像创业家、企业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与面对问题。就如同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并不是成为教育家,而是要像教育家那样去思考。创业精神是创业教育培养目的的本质追求与理性诉求,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理应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创业教育理应以培养创业精神为主导。创业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创业精神是当代最重要的时代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本真目的,也是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和价值追求。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之上的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属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教育。培育创业精神可以在深层上改变大学生的心智结构,创造出大学生所期望的价值,创业精神的培养和追求是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好诠释。创业教育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成长的创业氛围与环境。创业精神已成为维持组织、经济和社会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主要动力。创业精神应当成为推动我国富民的精神动力[5]。创业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6],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意味着创新,意味着突破,创业精神的培育是创新型人才培育的主要途径。创业精神不是大学中少数人所拥有的精神,也不是一种高高在上脱离实践的理论,而是可以转化为所有成员的思想与动力、演变成整个高校的文化、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精神。渗透到高校师生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统一认识和共同的理念,这样创业精神就发展成为创业理念,创业精神是创业理念的核心。创业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创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过来,创业实践又进一步强化了创业理念,深化了创业精神,生成新的创业理念,进一步推动创业实践的发展。
三、以“创业精神”为主导的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营造创业氛围,转变创业教育理念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这其实需要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形成一种合力,这样才能激励高校在竞争中寻求创新,并为高校创业精神的培养提供便利的条件和适合的环境。我国创业教育始于创业大赛,自始就刻有精英教育的痕迹。高校设立的创业机构,不管是“创新实验室”与“学生创业俱乐部”,还是“科创中心”与“21世纪人才学校”,它们本质上都属于精英化机构,创业教育一开始就将大多数学生排挤在门外,大多数学生只能是袖手旁观,因而必须改变创业教育的理念。创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同时,创业教育不等同于就业教育,不是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塑造精英培养“老板”[7]。将创业教育视为老板成长的摇篮并没有错,错在创业教育将培养老板作为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老板,更要培养具有老板素养的人才,培养成为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是创业教育的终极追求。
(二)完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要处理好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须将创业课程建立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处理好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关系,使它们有效地衔接,以专业为基础,将创业教育的精神融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之中。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从而使创业课程有一定的专业课程作为基础与平台。将创业课程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创业课程经验,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高质量创业教材,杜绝简单采用国外创业课程的拿来主义,避免创业课程教材水土不服。一方面通过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创业学、创业文化之类和有关经营管理、成本核算、工商、税务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在创业学科课程中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有关创业的知识与理论;另一方面开设大量的创业实践活动课程,在创业实践活动课程中丰富学生的创业生活,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
(三)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提高创业教师的待遇,鼓励优秀人才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从严把好创业教育的师资关,坚决杜绝一切不具备资格的人进入创业教育队伍中来,建立创业教育准入制度。二是对于已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定期培训;丰富其创业实践经验,强化其创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研发经典的创业案例,不断提高教师的创业研究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要为教师到企业中学习锻炼提供各种机会,出台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的各种优惠政策。三是高校还要对聘请的兼职创业教育教师进行创业理论知识培训,使其丰富的创业经验有一定的理论厚度支撑。四是逐渐建立创业教育教师团队,促进创业教育的成长,进一步解决创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四)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还涉及到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国家要鼓励多方融资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国家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建立具有示范性的国家级创业实训基地。地方政府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学生实习孵化基地,建立地方创业实训基地。同时,企业也要参与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建设的主体之一。高校提高自身努力建设,多方筹资,建立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保障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
(五)提高创业政策支持力度由于经验不足,我国的创业政策操作性不强。应该逐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使制定出的政策能够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落实与完善现有的创业教育政策。中央政府要出台一些促进创业的财税和信贷政策,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大学生创业的专项资金。此外还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筹建“大学生创业启动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体制。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银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由财政承担50%”等有关国家政策规定。同时,高校要设立创业平台,提供初始创业资金支持和创业导师的智力帮扶,促进大学生创业。
结语
关键词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教学过程第二课堂创业大赛
2001年5月,武汉大学在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和创业教育)理念,并将“三创教育”作为长期的办学指导思想。2001年9月,武汉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武汉大学已探索并建立了立体交叉多元型的创业教育体系。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作为武汉大学的创业试点单位,在贯彻“三创教育”指导思想的同时,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经过几年地努力,我们形成了一套确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教学过程对于创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敢于张扬个性、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与人合作等,这些通常是创业成功者所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理工专业学生重要的教学环节。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只偏重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认识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而未重视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1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是让学生分为若干组,学生自行设计,拿出方案后经小组讨论,各组从学生各自的方案中优化出最佳方案,在小组之间比较哪种方案设计得最好。我院还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推出部分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作为学生综合性、设计性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种实验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既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既学到了专业技能,又提高了综合素质,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创业是非常有益的。
1.2在教学实习中,寻找创业切入点
几年来,我院老师带领学生到当地各种体现专业知识的基地去参观并现场教学,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新的知识。例如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工程》的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带着学生去参观武汉市污水处理厂,对于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方案、污水处理流程以及成本方面做了深入的学习。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现场学习可以更直接的结合实际,使他们的头脑中对污水处理厂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后来,该专业又在《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学习中去了武汉市砖厂,对于如何利用废弃物制造建筑材料有了全面的了解,不少同学表示,这是一个不错的领域,可以减轻环境负担、防止污染物的继续扩散和为国家创造效益。经过实践教学后,通过这样的专业实践,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本专业与生产生活的结合方式、涉及本专业的产业现状和前景、相关企业的管理方式、产品的销售等创业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
另外,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我院实践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将生产任务、科技开发项目作为实习内容,让学生利用集中的实践教学时间去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三创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2年学生利用实习完成了中国地图出版社委托的中国大地图部分图幅横向项目武当山旅游规划地图。2003年,完成深圳市宝安区发展地图集、深圳市龙岗区资源环境图集的生产和研究工作.
2在第二课堂中加强创业教育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等,主要包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
我院很早就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已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业家座谈,参观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其发展和运作进行调查分析,结合专业背景对该企业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既为许多地方和单位解决了不少生产问题,又使学生“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院曾组成四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分别赴陕西、襄樊、天门、郧西等地。以赴襄樊社会实践小分队为例:该小分队参观了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通过与其负责人的座谈,了解到这个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所的基本运作模式,包括企业内部模拟股份制改造、岗位股份与分配股份的实现形式、中俄合作交流情况、资金筹措方式、管理机制等等。通过学习交流,了解了模拟股份制改造的具体做法和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基本经验。同时我们也对其实行统一管理为主、以个人独资或者与投资方合资的形式为辅助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讨论。在学生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来渗透创业思想,培养提高创业素质是实行创业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学院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改革管理模式,给“学生社团组织”提出了“自我管理、自我引导、自我服务”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各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会、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总支、各种社团等)来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管理水平越高,说明学生受到学校教育影响力越大,成才的氛围越浓。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围绕教育培养目标,构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并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我院的“学生社团组织”先后开展了“俘特拉糖果派送活动”、“环境日徐东平价广场宣传活动”、与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栏目合办节目的活动、“新点子”大赛活动、“校园歌手大赛”活动等等,每年以一个主题活动为载体,再分出若干子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既创造了学生成才的环境,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今后创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创业教育的一个实践形式。
3鼓励、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计划是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创业计划大赛是以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业素质为目的的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即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思考和动手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
我校从1999年开始在学生中举办了创业计划活动。我院学生均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加上学院的支持和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李智勇同学,在刚刚结束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能源化工类)一等奖。通过这次组织参与全国“挑战杯”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的经历,使我院同学受到了鼓舞,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这些势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我院创业教育更好地开展。
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成立创业团队,申请业余项目。2003年,我院有16项本科教学成果获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本科生还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大赛和学科竞赛。今年申报科研立项45项,较去年申报的人次有大幅度增加。
1.1创业教育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创业教育是指依据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对中职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和能力、创业思路、策略等的教育,以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适应各种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为中职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国家和地方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合理配置,使他们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否则就谈不上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1.2中职学校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创业教育基础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为薄弱,教育体制改革也相对滞后。大多数学校对有关学生创业的专项研究不多,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就我校农业专业而言,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尚未普遍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即使开设了有关课程,课程设置也十分不合理。如只有一些有关创业的公共课程,而没有与农业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课程,学生只是空谈理论,没有直观的创业实践感受。这是一种封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需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的创业教育大相径庭。此外,缺乏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师资队伍,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并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2.中职学校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2.1开展创业教育是中职农业专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职农业专业似乎缺少吸引力,办学规模逐年下降,虽然2009年国家对农业专业实施免费教育而略有回升,但情况仍不容乐观。现在的农业专业大多为对口高考而设立,专业设置狭窄,缺乏特色。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滞后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而且难以适应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林类专业应该瞄准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方向,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农业人才。
2.2开展创业教育是中职农业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在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学习创业知识和锻炼创业技能,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
3.中职学校农业专业创业教育的实施
3.1调整培养目标
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中职教育办学终极目标。中职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就业者,还要培养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业者。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尝试并推进创业教育,通过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2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关键。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缺乏职业指导知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强的学生。较有效的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竞争机制。加快内部改革步伐,完善教师聘任制,采取竞争上岗,能者上、劣者下;形成团结协作、积极上进、不断创新的动力与压力。二是鼓励自学和进修,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实行奖励制。三是设法让研究教师与专任教师接触社会,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亲身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形成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任教师队伍。四是聘请专家来校作职业指导专题报告。五是请创业成功者来校讲课,用他们的实际经验、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这是在校老师所不可企及的。
3.3构建新的创业指导课程模式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课程模式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而相对忽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工贸一体化,农业生产经营者既需要具备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又要具备市场营销、信息处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才能。面对这一新变化,农林类专业课程体系要从狭隘的农业观转向大农业观,从以农学科为中心转向综合化教育,从学科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和学科性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学生就业和升学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专业课程体系要由纵深型向复合型转变,从单独的职业知识传授向创业谋职方向发展。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淡化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保证技术性课程,强化实践性教学的相对系统性,开设专业关联课程,开发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适应各生产环节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具有复合性与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建立系统、简练、实用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安排教学内容,并力求贴近生产前沿和改革前沿,使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以生产项目为单元构建模块式专业教材,关注农业行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加强与农业高校、龙头企业的协作,组织开发和编写引领性、实用性、信息化、网络化的专业校本教材,将学生培养成能生产、懂经营、会管理的,具有过硬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
3.4改革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农林类中等职业教育要改变因对口高考而设、应考试而教的现象,而应为“农”而设、为“农”而教、为“农”服务,真正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升学导向转向就业创业导向,将人才培养场所从学校课堂延伸到生产经营场所,完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学校+公司+基地+农户”、教产研推一体、农科教结合等开放式培养模式,实现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就业创业紧密对接。与农业龙头企业举办冠名订单班,优势、特色专业“上挂”高等院校开办“3+2”高职班,与农函大、农广校、成人高校合作举办学制弹性、学习方式灵活、教学模块化的成人教育,与农业、人社部门、农技推广机构及乡镇合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农业技术推广等,从而使办学形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化,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短期培训、业余教育相结合,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跨行业、跨系统、跨层次合作相结合的多样化办学格局。同时,办学实力强的骨干示范学校要以专业为纽带牵头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使存量有限的教育、科技、产业资源通过联合,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为广大农民展示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样板,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培养的人才从低层次适应型向高层次带动型发展。
关键词: 顶岗实习生 频繁离职 职校就业创业教育
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之后教育部又相继出台了职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相关规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走向社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既锻炼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为将来就业与创业奠定基础,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却出现频繁离职的现象。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而且导致了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的质疑,堵塞了今后学生的顶岗实习渠道,同时也使不少家长对职校产生偏见,形成“职业教育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势必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查找分析学生“高就业率”外表下“低稳定率”的原因,积极采取对策,切实提高顶岗实习的巩固率,为职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顶岗实习生频繁离职的原因分析
顶岗实习生的频繁离职,有企业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关键还是学生自身素质不高、综合能力不强。譬如2007年我曾带33名学生到江苏南京某公司顶岗实习,该公司劳动强度大,两天一倒班,无集体住宿,除工作餐外学生需自己解决食宿,顶岗实习后学生纷纷离职,5个月后仅剩下了会煮饭、吃苦耐劳、有高度责任心、能团结协作的9名学生,稳定率不到30%。其实学生的离职,职校也有责任,我根据做班主任几年的经验,结合带学生顶岗实习的经历,分析职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缺失。
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中职学校都应该围绕这个宗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但中职学校在不少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如职校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最低教学总课时为40学时”[2],在实际教学中基本上都压缩在一学期不超过34学时中,删去的往往是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很有价值的教学课程,如课堂大讨论、第二课堂、社会大调查、找成功人士谈创业心得等,将这门应“具有教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课程”变成纯理论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待改善。
二、对职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浅见
职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困难家庭,希望学成早就业,脱贫致富。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职业教育必须对当今不适合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针对当今学生的实际学力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业与创业教育就应该成为能够把学生素质和技能融为一体的必修的应用型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针对职校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中应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强化吃苦难劳、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和训练。2005年我做班主任时,学生经军训后半天能跑20多千米,且没有多少学生掉队的,而2008年我再做班主任时,不少学生军训跑不到1600米,脚趾就流血了。“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名人在少年时代或青年时代都受过艰苦磨练,也有不少国家和企业发达了和富有了仍然坚持这种精神。美国这么强大富有,它还提倡奋斗、勤俭等精神;经济实力雄厚的松下公司规定员工用过一面的打字纸另一面还要利用;亚洲首富李嘉诚,要求其在美国读大学的儿子节假日和休息天到麦当劳打工,赚取零用钱,以至于同学们都不知道这位勤俭朴素的同学是大富翁的儿子。我们国家没有美国那么富强,我们单位没有松下公司那么富有,我们个人没有李嘉诚那么富裕,但他们还提倡和实行节俭和奋斗的精神,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呢?职业教育应将这种精神贯于始终。
2.强抓习惯教育。顶岗实习期间许多学生因网瘾不想甚至不去上班;也有同学因工作餐“差”而不吃,饿得工作不了;甚至还有同学因不打扫宿舍导致宿舍卫生极差,最后不愿住集体宿舍,这些都是无良好习惯的表现。我任班主任期间要求学生将军训的要求贯彻到底,并严格检查;常和有网瘾学生的家长共抓学生;常提醒学生富日子往穷日子过――难过,相反就好过;并经常上“习惯”主题教育课,告诫学生好的习惯能形成好的品质,而好的品质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香港商业泰斗李嘉诚,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感慨地说:“我的成功多半来源于我少年时代在茶楼的吃苦打拼,那时每天十五个小时‘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的工作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使我养成了珍惜时间、对待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的好习惯。”
3.强化就业创业实践。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最不适应公司(企业)的轮班制,生物钟一时难以调整,还有动手能力差。学校应根据创建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建立校办或校企合作工厂,让学生参加校内实践,提前接触轮班制,既增加技能,又培养综合素质。
我校学生的毕业证书的发放不与学生的实践或顶岗实习挂钩,不利于学生将来沉淀在企业里。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和社会适应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很值得借鉴,用这种方式培养的职校生,即使顶岗实习离职也能及时找到工作,甚至找到创业的机会。
4.加强对家长的联系和教育。以上几项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只靠一方是不能完成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如吃苦难劳、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有不少父母尤其是祖父母不认可:“家里没什么活,还要他们做什么?孩子把学上好就行!”“我孩子是来上学的,不是来劳动的,在家里都不让他干活,送到你们这里来受苦!”这时我们就得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做好家长教育会赢得家长对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支持,降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离职的几率。
5.对学生进行苦乐观教育。苦乐观是人们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所经历的过程或结果的不同体验或看法,它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只有人们树立了正确的苦乐观,才能生活得快乐,工作得有劲头,也才能不怕困难,敢于克服困难。
人们在追求成功的途中,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都会有精神上或身体上的劳累。如果我们从消极的一面去看问题,会认为克服困难的过程是痛苦的,感到“太糟了”,从而选择逃避困难;如果我们从积极的一面去看问题则是快乐的,认为“太好了!又多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必然选择挑战困难。对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趋乐避苦”,从积极的一面去看问题,引导他们在学习或工作(实习)劳累时向积极的一面想,使他们把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或企业(实习)管理制度看成是培养自己良好习惯的难得场所;把按时作息和适应工作(实习)时间看成是磨练自己毅志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莫务海.中职顶岗实习生频繁离职透析.高教论坛,2009.10,(10).
[2]中等职业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大纲》(试用).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网站(jsve.省略).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创业行动工程的意见.苏职教[200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