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幼儿园大班学习计划8篇

时间:2022-07-18 11:35: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园大班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园大班学习计划

篇1

“望孙成龙”可适量辅助但不能全权做主

以前都说“望子成龙”,而今子女基本定型,老人也望不出啥变化,只好改作“望孙成龙”。这一点上,我的公婆也曾经像老王夫妇一样“苦心”,我儿子小学毕业前一直寄养在公婆家,公公家好歹算书香门第,但他3个子女学习都不出色,故而公婆看孙子的眼神难免有些“巴望”。

幼儿园大班开始,婆婆陪着孩子到青少年宫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班――小提琴、轮滑、画画、古筝……结果孩子一样没学成,婆婆自己倒成了半个专家。公公一看特长培训不行,就准备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还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教每天认识几个字。婆婆出招说:认一个字,给一块钱。可坚持了没几天,金钱诱惑也不灵了。

于是,我跟婆婆深谈了一次。我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现在他未开窍,就去背上沉重的包袱,会增加他的逆反心理。童年的任务就是好好地玩,同时在快乐中培养良好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受益终生的。(朱松/文)

欠儿子的给孙子,补偿心理难以助孙成龙

干休所里有个老领导,两个儿子都没考上大学。退休后,他就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孙子身上。老领导含饴弄孙之余,觉得孙子成龙成蛇全在他了。

孙子一说要画画,他立刻买来成套的画笔画纸,并请来家教。两三天后孩子没兴趣了,他又开始诱导小家伙学钢琴,孙子一点头,他立刻拿出积蓄买了钢琴。后来孙子又对飞机模型感兴趣了,他便带着小家伙到机场看飞机起飞降落,买的航模堆了半间房……然而,孙子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老领导便耐心地问孙子到底想学什么。小家伙不耐烦地说:“我长大了就退休,像爷爷一样。”把这位老领导急得直冒火。

其实,很多老年人和他一样,年轻时没能力和时间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一直耿耿于怀。打拼一辈子,终于有了殷实、安稳的家庭,对孙子的期望便特别殷切。这种或许出于对儿女的补偿的心理,却很难让孙辈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廖健民/文)

学会在孙子成长的历程中“润物细无声”

普天之下,谁家老人都为自己后代的前途着想。但选择什么样的前途,到底是谁的前途,很多老人都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更多的老人“望孙成龙”实际是为了让孙子光耀门楣,给家族争光。

60多年前,我的祖父为了我的“远大前程”,曾挖空心思、呕心沥血,教我死记硬背古诗词,希望我“学而优则仕”。这种渴盼其实是把孙子的未来和自己、和乡邻甚至和社会的关注度联系在了一起。“望孙成龙”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是奢望把孩子当作一种炫耀和攀比的工具。

篇2

幼儿园小班:让孩子快乐入园不是梦

从家里的绝对中心变成幼儿园里不起眼的一员,从狭小的天地进入陌生的大环境,它们带给孩子心理上的冲击常常超出了成人们的想象,哭闹、焦虑、拒绝入园......刹那间,你几乎被这些意想不到的事弄得焦头烂额。帮孩子做到如下几点,你一定会得到一个快乐的幼儿园小精灵。

1.适应环境

对新环境的恐惧心理是孩子不肯上幼儿园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孩子正式入园前的三四个月,爸爸妈妈们就应当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家附近的幼儿园里玩,让孩子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跟幼儿园里的阿姨适当接触。

2.接受分离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后反而变得更粘人了,这主要是孩子们还没有从心理上接受与家人的短暂分离。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们能否接受与家人们的分离是他们能否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关键。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应当常常告诉他们以后要上幼儿园,家里人不可能在幼儿园里陪他们的事实,让他们心理上先作好准备;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隔三岔五将孩子送到奶奶或姥姥家呆几天,或者自己离开家一段日子,让孩子逐步适应与家人的分离。

3.进入角色

有经验的老师总会在孩子刚入园时分配给他们一些小事情,让他们去学习或完成,以便使他们初步体会到自己在幼儿园里的角色与地位,从而能够很快融入到幼儿园这个集体里。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一些孩子难以学会老师所教的游戏或知识,这时,对他们一定要耐心,切不可随意斥责,以免使他们对幼儿园生活产生不快的情绪。

小学一年级:帮孩子度过“幼小衔接期”

在我国,每年都会有大量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因为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理、心理障碍。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您的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

1.培养能力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后,不适应的真正原因是其能力发展水平低,主要包括以对符号学习感到困难为表现形式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以主动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不强为表现形式的社会适应能力差;此外,还有部分孩子由于手部小肌肉锻炼不够,动手能力差,无法适应小学书写汉字及字母等符号的需要。针对此情况,在孩子们尚未进入小学前,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们应当教孩子学会用笔画些图画、写些简单的汉字等,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通过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讲故事等形式,教孩子学会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类、讲述,以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孩子遵守一定的规则如家里的规矩、适当做一些家务事等,以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2.加强沟通

家长们在孩子上小学前后,应当密切与幼儿园、小学的联系,可以通过电话交谈、约请老师见面、和别的家长交流、看一些介绍小学一年级的书籍等方式,了解自己孩子对小学一年级的适应情况,了解一年级孩子所应达到的各项具体要求,了解自己孩子在群体里所处的位置等,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也使家长、幼儿园和小学校在处理孩子幼小衔接问题时的努力成为一股合力。

3.减小坡度

小学一年级与幼儿园大班虽只有一个暑假的相隔,但它们之间在生活条件、教育内容、规则意识等方面却有着巨大差别。如幼儿园里有专人负责孩子的生活事项,而小学却要求孩子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里孩子们所学的知识大多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而在小学里普遍采用学科课程,强调孩子的认知发展。家长不可从孩子一进入小学,便以小学生的标准对他们进行要求,而应允许其有一个适应过程。此外,家长们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适当对孩子进行陪读,以减少孩子独自学习的难度。

初中一年级:陪孩子叩开青春的大门

从进入中学大门的那一刻起,孩子与无忧无虑的童年作别,跨入了多彩却又青涩的“青春期”。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孩子变得情绪反复无常,顶嘴、逆反、自作主张……不要烦恼,下面的招数会让你与孩子平稳度过初中第一年。

1.正视性教育

上初中一年级的孩子基本上都在十三岁左右,正处于性发育的高峰期,家长应当通过给他们购买性知识读本、观看性教育碟片、大胆与孩子探讨性方面的问题等形式,让孩子懂得男孩与女孩的性差别、性器官有哪些作用、怀孕是怎么回事、性严肃与性自由的关系以及一些性疾病方面的知识,从而让孩子从容地面对“青春期”的到来。

2.让孩子学会独立

同小学生相比,初一孩子的自尊心、荣誉感、表现欲迅速增强,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拥有成人一样的权利,于是,我们常常会发现,初一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严重。渴望独立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正常的心理现象。家长们应当减少或停止陪读、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在讨论与孩子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上网、踢球与学习的关系)时,减少指令式的话语而代之以商量、谈心式的口吻等。

3.引导孩子正确交友

初一的孩子正处于半儿童半成人时期,他们情感外露、渴望与同龄孩子交往,但他们思想单纯、片面,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且易受同伴的影响。家长们在支持孩子积极大胆交友的同时,应当通过鼓励孩子将朋友带回家、和孩子交谈、留心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等方式了解孩子所结交的朋友,对那些品行低劣的朋友,应当坚决杜绝孩子与其交往。

高中一年级:听孩子吹响高考号角

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变得明确和直接起来,那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可是,令家长们难以想通的是,常常是家长们在干着急,这些上高一的学生们自己却像没事一般。可对这些半大的人儿,你又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采取“强制措施”,于是,你便行使了你的另一项特长―――不停地在他们的耳边唠叨,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孩子已经听不进你的任何话语也不愿意主动跟你说任何心里话了。其实,对这些高一的孩子们,你只需做到以下三点便已经足够。

1.填补代沟

其实孩子比你更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他对你的意见置若罔闻,只是因为你们之间存在着距离隔阂。虚心向孩子学习当前流行的事物,没有什么比谈论孩子喜欢的事物更能拉近你与他们的关系了;和他探讨他的理想,倾听他的心声,你就走进了他的内心;和他讲述你曾经的年轻时代,说不准你们还能产生共鸣呢。在你的“和平演变”之下,不知不觉间已经填平了你与孩子之间的代沟,这时,你就可以实施蓄谋已久的计划,向他表达你对他在学习上的要求,而把你引为“同志”的他,不欣然接受才怪!

2.适时鼓励

相对于初中的教材来说,高中的教材叙述严谨,对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要求明显提高,而课堂教学密度、深度和广度相对初中课程更是次飞跃。如果仍然用初中那套被动的学习方法,往往会在学习中出现困难和不适应。家长们此时应当理解孩子的处境,帮助孩子调整学习方法。此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轻易服输的心理,家长们可利用这一点,给予积极的鼓励,让他们憋着一股劲发愤图强。

3.加强督促

篇3

什么是乐观的孩子,什么是悲观的孩子?让我们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吧——

一位父亲想对一对孪生儿子的性格进行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另一个过分悲观。有一天,父亲买了许多色彩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的孩子,又把那个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货仓里。过了一会儿,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你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孩子哭道:“玩了就会坏的。”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货仓,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挖着什么。“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藏着一匹小马,我要把它挖出来!”

现实生活中,悲观的孩子并不鲜见,他们不管面对什么,总倾向于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做什么事都不积极,提不起精神,成功了总是把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失败了总是把原因归结于自身,对未来没有信心。调查数据显示,相对于乐观的孩子,性格悲观的孩子更容易在学业上遭受失败,也更容易生病。所以,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

悲观的三种表现

孩子的悲观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家长多半认为是基因遗传的问题,其实,基因遗传只是因素之一,孩子的悲观性格更多是后天形成的,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以下三个案例,是幼儿悲观性格的主要外在表现,从中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的失误:

【案例1】父母溺爱,孩子不知足

5岁的欢欢上幼儿园大班,是个爱生气的娇气女孩。生日那天,妈妈在家里给欢欢操办了一个聚会,邀请幼儿园和小区的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又唱又跳地玩了整整一个下午。等小客人都回家睡觉了,欢欢和妈妈一起拆看收到的礼物。妈妈问欢欢:“宝贝儿,你觉得今天的聚会怎么样?高兴吗?”“没意思,”欢欢撅着嘴说,“卡卡说好要来的,可是她没有来。”妈妈安慰道:“她不是打电话了吗?她感冒了,怕传染大家。再说,她说已经准备了生日礼物,回头补给你。”欢欢不但没开心起来,反倒抽泣起来,说:“不可能!卡卡从来不生病的,她不来是因为她根本就不在乎我!”

【分析】不知足是悲观孩子的突出表现。俗话说“知足常乐”,反之,不知足则不乐,经常不知足则经常不开心。有不满足心理的孩子人际关系通常不好,因为他们很难相处。他们凡事喜欢比较,坚持认为朋友有的东西他们也必须有;如果偶尔遇到小麻烦,自己的利益受到别人无意的侵犯,他们便郁郁寡欢,甚至夸大事实,大发脾气。孩子之所以不知足,可能是父母溺爱孩子的结果。父母过于关注孩子,让孩子过于关注自我,把自己看成最重要的人,其他人都要围着自己转。孩子需要知道他们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的中心,他们需要善待自己,也需要对别人的付出表示感谢和欣赏。

【案例2】父母期望高,孩子消极

4岁,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但芹芹的小脸上整天愁云密布。她特别在意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她的评价,但长辈的好评似乎并不能使她开心。比如,老师表扬她字写得端正,她会怀疑老师的诚意,别的家长夸她画画得好,她却听出了反意,认为是在挖苦她。甚至妈妈的夸奖她也不相信,认为妈妈在骗她。所以,芹芹天天闷闷不乐,总是紧绷着小脸,凡事都往坏处想。

【分析】像芹芹这样的孩子,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找自己的缺点和毛病,从来不看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满眼都是负面信息,看什么都持否定态度,怎么会快乐起来呢?这样的心态发展下去,很可能形成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悦纳自己、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障碍、做事消极、不信任别人、没有幸福感,甚至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孩子消极、悲观,很可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各方面期望过高造成的。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看待自己,父母夸孩子聪明、懂事,孩子就认为自己聪明、懂事;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的努力总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甚至说孩子笨、傻、没出息,那么孩子同样会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悲观心理。孩子一旦形成悲观心理,别人的夸奖统统无效,因为消极的认识已先入为主,难以改变。

【案例3】父母专制,孩子畏难

6岁的然然明年就要上学了,爸妈给他报了英语启蒙班,希望他有一个较高的起点。爸妈给然然买了好多学习资料,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为了练听力,还买了录放机和磁带。但是然然似乎不大热心,耐着性子学了一个月就打了退堂鼓。妈妈问然然为什么不好好学,然然没好气地说:“我太笨了,学不好英语,你们就别操心了!”启蒙班的老师反映,然然其实挺聪明的,英语发音也挺准,就是不大自信,上课发言不积极,总说自己笨。

【分析】然然说自己笨,一定是受父母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刻意贬低自己,甚至害怕自己不如别的孩子,但是,如果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孩子,向孩子灌输负面信息,孩子就会接受这种评价。为什么父母要贬低孩子?一是父母期望过高,二是父母太专制,有关孩子的事情不问孩子的意见,代替孩子做决定。比如,然然可能不喜欢学英语,起码没有做好准备,他看父母张罗得挺积极,便不敢反对,只好消极应付,哪里还有快乐可言?这样的事发生得多了,然然就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难免形成悲观性格。

克服悲观并不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