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8篇

时间:2022-05-23 05:18: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当前国际形势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

篇1

论文摘要: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已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为早日实现图们江地区“东北亚物流中心”这一目标,需要采取相应的的对策。

当前,进一步加快以珲春为核心的我国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进程,对维护国家安全、繁荣少数 民族 经济 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深化振兴东北老 工业 基地战略、推进全面小康 社会 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形势

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始于1992年,到1994年以前,进展情况较快。之后,由于受国内经济形势和亚洲 金融 危机 的影响,开发停滞,经济也处于低速度运转状态。近年来,由于周边 环境 的变化、地方干部群众的努力以及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协调与推动,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形势开始好转,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周边及国际形势趋向好转

1、当前的国际环境为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提供了难得的 历史 机遇。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各国的经贸协作不断深化。比如,中俄贸易额已达290亿美元,2006年被确定为“

二、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图们江地区对我国 经济 社会 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由于图们江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缘 政治 与地缘经济 环境 ,其合作开发必然具有战略性、国际性、复杂性和机遇性等特点,从而决定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同周边国家一起,经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促成其目标的实现。

篇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经济学家协会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曾在《美国经济评论》、《欧洲经济评论》、《比较经济学》、《兰德经济学》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我国存在着复杂且多样性的社会矛盾,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挑战。

如今,我国已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均GDP达4000美元。伴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大范围的争议局面就愈发明显;而国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以及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均导致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同时,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社会上的不满情绪被放大。因此,出现在住房、腐败、收入分配、教育公平等问题上的矛盾成了此阶段的主要矛盾,呈现出多样性、激烈化、全面化的特点,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矛盾被激化。但事实上,社会矛盾的激化正是下一轮改革的推动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金融危机过后,依靠吸引外资以及出口这条路在我国显然已走不通。

由于我国在全球劳动分工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当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表现非常突出之时,这就值得全球各类经济体反思: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确实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担忧,因此中国在国际上承受的压力迅速增大。而中国在外贸领域遇到的一系列摩擦和矛盾,都是因依赖于过去吸引投资用于出口所带来的。此模式若继续延续,势必会造成更大的国际矛盾。因此,利益的多元化,不仅要求中国妥善解决沿海及内地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要将产能充分利用,不断满足各类利益诉求,而非单纯考虑出口带来的利益。

30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依靠不断地改革,抓住每个时期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而取得了成就。如今,面对国内社会矛盾和国际压力,中国仍然需要进行改革。改革就是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改革不是革命,不是把整个制度,而是在不改变现有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进行制度的改善,这是改革的本质。

当前,国内外形势较30年前有了巨大变化,因此,此轮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呈现新的特点:改革的方向和技术路线不明确、多元化导致社会争议增多、改革机制不同,以及以民生推动为主线。

中国过去改革的经验证明,改革需要经过一系列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方可成功。如今,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不能走回头路,而需要实施新的开放战略,即“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包括资本走出去与形而上的走出去。资本走出去就是要在全球范围之内配置资源,谋划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粮食的难题。当然,这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有国际化管理的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胸怀。其次,形而上学的走出去,就是思想、意识要走出去。在全球规则发生变化的时代,不仅需要人才、生意走出去,还需要让研究走出去。

此外,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远远超过了学术的、理念的和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而我国的教育在国际化上还没有完全转向,如何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评判现行的国际制度,教育年轻人学会辩论,学会去说服别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亟须要做的。

同时,如何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制度制订过程中的讨论,关系到中国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个在国际上站得起来的大国。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订,在国际范围内据理力争,树立中国的理念,这是我国下一步要下大力气做的。

倘若要让国际社会承认中国名副其实的大国地位,就需要做到中国人在国际上具有发言权并具有绝对的说服力,同时,独特的管理方式、改革办法以及社会管理体制也是我们追求大国地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在国家全面复兴的过程当中,总结经验,营造新的理念,并将其上升为在国际上具有感召力的新的价值观、新理念和新的管理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3

一、相关工作

在文本情感分析成为一种时尚的分析法时,对于金融证券域的分析,需要立足金融证券的实际展开。一是,对各相关的对象展开分类。不可能面面俱到,主要立足当前国内的主要证券实施。二是,要确定时限。就是在什么时间段内去提取那些文本信息,才能达到对于各种经济指标的平衡性,而不至于因为短期国内国际形势造成的昙花现象。三是,抽取多少文本信息,即是量的选择。如何才能把握好抽取的量与文本的质的问题,即要在相对的量内选择尽可能展现情感倾向的典型文本来。因而,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首先,要全面地阅读与学习,阅读相关的情感文本,阅读关于文本分析的案例及相关的理论,获得学术上的支持。其次,要注意甄别,尤其是相关的文本信息时段的甄别、信息真伪的甄别、主体的甄别,以确保全面性,才能获得较为公正的结论来

二、基于语素的文本情感分析

(一)框架

任何工作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既定框架内实施,因而,该情感探测也同样需要建框。一方面,要针对金融证券域建框,即要针对那些金融证券产品实施文本情感探测。不能没有目标,也不能目标太多,因而要注意其典型性、代表性。另一方面,为探测内容建框。既然是金融证券域,就应该主要是以企业的经济数据为蓝本,立足金融证券域的各种相关的评价、评论以及预测,在其中发现那些情感倾向性明显的文本信息,进而去归纳、综合、分类与提取

(二)种子集选取

在上述框架内,通过有针对性地选取,如相关各种典型的预测、企业走向较为理性的稳定的评价,及立足企业不稳定的各种元素基础上的悲观的预测等,在其中选取甄别,进而在较多的信息中,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来,进而指导各相关主题的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尽可能地把各种情感倾向都有代表性选取。尤其需要注意的原则是,在选取情感文本时,切记加入自己的情感倾向,务必保持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文本

(三)文档情感倾向性计算

这种倾向性,主要各相关主体在对相关经济形势理想观察下,带着个人情感的评论等,虽然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有着各种利己的祈祷式的祝福,但是,其中还是有着较多的理性成分。在通过其文本的词汇、语句及整个文档的格局等,都可以获得相对文档且可靠计算值来,进而结合企业发展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因而,在计算中要以文本的细粒度为基本,进而展开情感属性的研究,尽可能地把设计相关政府舆情分析、企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及其他主体的个人追求分析,都计算入内,才能得出经济的综合运算结果来。

三、试验结果

(一)试验数据集

为获得较为科学稳定的数据,作者分别各抽取股票、期货、基金等三项常见的金融证券域语素一百份展开研究,利用web情感探测进行分析。(如表所示)

此表,可以看出,越是变化多、不稳定且难以把握的金融证券,各主体投入的情感越多。同时,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那些跌入谷底,且暂时没有希望的金融证券,人们投入的情感相对较少,或者是根本的放弃

(二)评测方法

词数据的获得,就是针对上述三种金融证券采取随机分别抽取一百份文本,进行逐个的统计获得。集中地运用文本情感分类、情感信息抽取、情感倾向自动摘要等评测方法。其中,“积极”、“消极”与“淡定”比例,是在总情感比的基础上展开的计算,获得了相关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基本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种情感倾向性,进而对企业的相关发展趋势展开新的预测。

(三)实验结果

该实验结果,基本上能较为直观地反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其中,不仅可以看到企业发展的现状,也可以观察到他们近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诸如经济的好转,或者继续在短时间内恶化。当然,对于一些较为敏感的企业,如茅台酒等,由于受到国内节约形势的影响,其股票也受到了重创,在情感倾向性的分析中尤为突出

四、结论和展望

篇4

协同创新高校基本要求创新能力协同合作关于协同创新,多见于国内外的论文报告,也曾以指导理念的形式纳入地方或行业规划。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协同创新是指在创新系统中,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创新主体,在国家的引导支持下,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围绕同一目标,共享优质资源,展开深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合作,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更多的创新成果的过程。高校协同创新无非就是更为强调高校的主体作用,高校基于其应有的职能,利用其优势资源,发挥参与、指导、调控等主导作用,与其他创新体进行协作创新的过程。

2011年,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上,总书记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就协同创新问题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并且,从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和格局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面对这种局面,为促使我国掌握国际竞争主动,采取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总书记还重新阐释了我国高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特别强调了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同其他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的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教育部立足于国家战略层面首次明确、及时地推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是我国高校继“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所面临的新一次挑战与机遇,为了能够应对世界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抓住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契机,高校当务之急应该是准确、深刻地把握协同创新对其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观念与时俱进是前提

协同创新是新时期我国立足于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所以当高校作为协同创新体发挥主导作用时,前提应该是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不仅要深刻掌握国家当前的迫切需求,而且能够及时了解国际的发展态势,以便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的进程中针对发展需求与形势,随时转变观念,做出应对策略。高校也只有以“国家需求、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汇聚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的创新成果,才能最终实现既满足服务国家当下重大需求的任务,也达成以广阔的国际视野,依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塑造自身优势与实力的目的。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是不相匹配的,并且在诸多领域里的科研成果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这显然不利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从而也就会影响推动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在举国倡导“协同创新”的新形势、新背景下,高校首先应转变思想,跟进观念,依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我国发展的现状,同时以需求为导向,增强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并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应该本着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的原则,在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使然,更是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所以,高校拥有与国际发展动态、国家战略需求同步的先进观念意识,是实施好协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创新能力提升是核心

国家立足于战略层面实施的协同创新,是希冀凝聚我国科技创新力量围绕世界重大科技问题和国家当前的迫切需求,最终达到创新能力提升的目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不仅造成了我国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更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高校只有牢牢把握这三个基本创新要素,以提高创新能力发展为导向,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才能在解决国家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以及参与国际重大科学问题方面有所突破,增强服务社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水平。因而,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是协同创新战略对高校提出的核心任务与要求。使协同创新体之间的创新核心要素形成有机结合,不仅仅是理论认识上的提高,多年的实践也同样有力地说明,高校要实施好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研成果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首先,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如果没有具有创新意识、能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的实力雄厚的人才,想要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举步维艰的。在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也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放在了第一位。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培养,对高校教师的培养也不能忽略。因为只有当拥有了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优秀学生人才。因而,高校要努力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增强其创新意识与能力,最终达到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

其次,增强科研实践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支撑。高校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人才,不但所培养的人才会具有高质量,也同时可以加强人才培养的成效,最终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故高校要围绕国际形势与国家需求,结合自身优势,继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应用开发研究,努力挖掘跨学科研究,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平台,并实现在理论前沿创新的同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带动国家产业技术的腾飞,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科研水平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伯顿·克拉克曾说“如果让学术工作者在学科和单位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他或她一般都选择离开单位而不是学科。一个人离开他的专业领域要比离开他所在的大学或学院代价高得多,因为一个人的高等教育层次越高,其专业在决定任务时的重要性越明显。”这足以可见学科的重要地位。就目前高校实施的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而言,其核心和关键也在于学科的建设。学科是培养人才与进行科研的基础内容,高校在继续优化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应该深层次地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唯有突破原有的学科框架,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对科技及知识的多元视角,才能开启创新基因,激发创新活力,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校因其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优越的科研条件,并且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无疑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高校必须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三、加强协同合作是基础

从世界发展态势来看,如今人们预想解决面对的各种问题,仅仅依靠一门知识和技术,运用单兵作战的模式是不可能的了。并且在协同创新的理念中,创新系统中有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创新力量等多个主体,因而协同创新战略大力倡导协作攻关的新观念,要求打破条块分割、撕裂组织内外部边界的局面,实现资源在协同创新体之间的无障碍流动,形成无边界的柔性组织。高校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正是并非一校一院之所为,需要多个单位,多种人员,多样资源的协作努力,这就对高校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基本要求—协同合作。

协同合作是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基础。当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作为主导力量时,不仅需要在内部实现自身的协作,同时也需要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其他创新体达成合作。首先,在校内,高校可以通过建设跨学科科研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会议、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等举措,促进校内协同合作的实现。其次,在校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行业间协作可以采取共同建设研发基地和实验室、共同组织科研团队、共同申报重大项目等办法,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同时,达到协作的目的。再次,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等其他创新体的行业间协作,可以实施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组建科技园等措施。

协同创新战略,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及时实施,必将成为高校与其他创新体间实现共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与必然选择,达到塑造高校真正成为创新的主要阵地并服务于国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

[2].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3]焦新.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提高高教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2-4-21.

[4]陈亚珠,唐炬,肖登明.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需要什么[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1-5.

[5]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5.

[6]汤其成,周继良.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3):1-5.

篇5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22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和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教育应该以加强实践教学为基本理念和制度规则,并在有关理念和规则框架下,建立合理的教学方案和培养体系,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计划制定

为了掌握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可以在学校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基础之上,以西方经济为理论基础,以国际贸易原理为核心,以国际经济学为发展来制定教学内容;在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方面,围绕进出口业务这个中心,设置国际贸易实务核心课程,同时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可以辅助国际贸易实务的衍生课程,如“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物流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等,另外通过实训课程、毕业实习和毕设制作等环节来加强;由于国际规则及保护手段的变化对微观主体的经贸业务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国贸专业学生还必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本国对外经贸相关政策法规,可以通过设置WTO规则与运作、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金融管理和国际形势等专业课课程实现。

2课堂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专业其课堂教学不能仅培养只懂理论,不懂应用的学生。但当前的情况是多数教师受传统教学思路和方法影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方法落后、重理论轻实践以及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不少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知识空洞,因此学习目标不明确而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教师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注重教学内容、方法与技术的调整和创新。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多数教师会以货物进出口为主线,重点讲授贸易术语和惯例以及进出口实务,而对其他贸易方式、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及WTO规则的影响涉及较少,对押汇与议付的讲解也通常脱离国际惯例,这样的内容设置是不符合当今贸易实践对教学的要求的,应该对课程的内容设置作部分调整。其次,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推行模块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以及体验式等新的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际经贸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另外,应该对所有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和信息教学的知识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新的教学模式。

3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然而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从事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构成,大多数教师取得相关学位后直接在高校任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虽然各高校也会对教师提出挂职实践的要求,但往往时间短,机会少,落实差。

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问题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各个学校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加大对已有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包括与国内相关企业合作以及鼓励和提供保障条件让教师到国外去进修。二是从校外乃至国外引进先进的教师,使教师队伍复合化和国际化。三是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充分调动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4实训室建设

一般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设有国际贸易模拟实验中心,通过计算机上的模拟仿真环境,学生可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提升。国贸专业的实训软件必须包括一套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案例,使学生通过模拟环节,体验一笔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在一个虚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较系统全面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建议此部分学时应不低于28。另外,在加强国贸专业本身的模拟操作软件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把国际贸易业务与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金融等专业的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校的“电子信息”资源充分利用。

但目前实验室教学存在的一个很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学习缺乏激励,彼此之间不存在竞争压力。与课堂教学相比,实验室在学习意识、学习动机和学习氛围方面并没有很大变化。很多学生在最初的实验室学习阶段后,就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急剧下降。从而使实验室教学的效果往往在开始阶段成效比较显著,但难以持久。

5通过竞赛平台提升国贸专业技能

目前,国内外针对本科学生的有关各种专业技能的竞赛越来越多。大多数专业技能竞赛参加方式简单,受限制因素较少,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机会参与。由于这类的专业技能竞赛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体验专业职业技能的实践标准,又能检验和评价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所以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参与到其中。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技能比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摆脱其专业技能学习方面的缺陷,而且通过专业技能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技能竞赛通常是竞争非常激烈的。

对于国贸专业来说,专业竞赛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目前比较受欢迎和影响较大的有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和POCIB大赛等。但是,不管哪个专业的竞赛,各高校在参与竞赛过程中普遍存在专职指导教师缺乏、技能培训时间有限、职业技能比赛专门教材短缺和竞赛激励资金不均等方面的困难。所以高校要想通过竞赛平台有效提升专业技能要在这些方面突破。

6拓展实习基地

通常高校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学校出面,校方职能部门负责联系和建立;二是由教师出面,通过教师私人关系以院系的名义负责联系和建立。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多数高校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校外实习基地的延续性和可靠性不高,进而导致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难以长期持续进行。另外,企业也普遍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而那些有心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所提供的岗位数量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日益供大于求的毕业生人群。而对于国贸专业来说,有些企业即使具备接纳毕业生实习的能力,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企业也会因为出于经济效益、商业机密以及生产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而不愿提供实习岗位。所以,当前各高校不能抱着希望企业能无偿地提供实习基地的传统的思想,而是应该在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同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构建互利互惠的利益机制。另外,学校还应与企业的沟通,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需求的相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找到高校和企业的利益融合点,双方的合作才会走得更远。

最近几年,在推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教育部已经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对高校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国家已经在政策层面进行引导,教育主管机构也在负责具体落实,这对今后的校企合作式教学提供的良好的宏观环境。高校应该抓住机会,积极行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7毕业设计环节

各高校国贸专业普遍采用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综合成果的一种方式。毕业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某些社会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也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是当前国贸专业的毕业论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选题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操作的检验;研究问题单一,无法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对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不清楚,态度不认真积极,抄袭他人文章,缺乏创新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毕业论文并不能作为评判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好标准。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用人单位看中的不是科研方面的能力,而更多的是学生对工作岗位业务流程熟不熟悉,在业务风险上是否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专业写作交流技巧。所以,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毕业论文写作逐渐向毕业设计过度。

篇6

为探究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运用科学计量学的前沿研究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领域主要期刊数据,应用CiteSpace信息软件系统,就关键词、作者及机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就业指导、求职过程等问题为我国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等为被引频次较高的经典文章。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机构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温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研究热点;作者分布

大学生就业是目前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2014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突破700万,就业问题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相继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本文选定近10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期刊做计量研究,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梳理,为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提供学术支持。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运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下载近10年来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1472篇文章,包括《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等基本载文信息的多个论文指标进行文献分析。

二、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对数据的热点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4181个。通过相近词合并,在关键词排序当中,大学生(644次)共现词频最高,排在第二位的关键词是就业(390次),这表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大学就业,有高度聚焦性。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创业教育(159次)、创业(76次),排在第五、六位的是高校(75次)、就业指导(66次)。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创业、用人单位情况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中高校扩招和就业为研究热点运用软件的因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聚类,该领域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

因国际经济危机持续,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加之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众多,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学者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等都有直接影响[1]。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的七大诱因为大学扩招导致论、体制弊端论、劳动力市场结构缺陷论、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局限论、结构性或摩擦性失业论、高端产业发展不足论、就业能力欠缺论[2]。九个因素为团队合作、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内省性、专业技能、实践经验、职业动机、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方法及自我定位[3]。四个维度即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4]。还有学者认为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与合理应用、指导内容的多样化与方式创新、主体需求的个性化与互动交流等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5]。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影响,环境因素的引入对预测个体创业意向有增量效度[6]。

(二)高校扩招背景下用人单位意向和就业指导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良好趋势,但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总体上不容乐观[7]。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规模日益增加,从2000年开始,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2000年时,我国高校仅毕业107万人,到2015年毕业生规模达到749万,增长达到7倍。从招生规模来推测,2014年以后五年内,应届毕业生规模都在700万人以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许多地方凸显出来,每一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8]。因此国家必须调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适当控制招生比例,保持适度规模,从而降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风险[9]。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很多大学生把报考研究生当成了规避就业的理想选择,大学生毕业行为选择受到社会、家庭、同龄群体和个人实际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10]。

三、作者与机构统计分析

(一)研究作者统计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研究团体日渐扩大,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作者及作者发文频次进行统计发现,CSSCI数据库共收录了1921位作者(含合著作者)的1472篇论文,其中发表过2篇论文的作者有169人,发表过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有72名,黄敬宝发文量最多,黄兆信、曾尔雷和施永川组成团队,徐小洲和梅伟惠组成团队,再加上孟大虎和岳昌君这两位作者,是近几年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人物。

(二)研究单位统计

研究单位分布能反映出我国不同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通过统计,在2004-2013年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发文27篇,居载文作者机构发文量之首;温州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共发文20篇;浙江大学发文16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发文15篇;中国人民大学发文13篇。由此可见,研究该领域的核心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力量聚集在北京,西部西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略显不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稳居机构发文之首,核心作者群的实力最为雄厚。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近几年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机构。

四、发表期刊被引用统计

据数据统计,《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三大期刊的文献被引用的频次较高。在作者发表的论文中,由曾湘泉独自撰写的《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一文在《经济研究》发表,被引用421次,是就业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文章认为,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的局限,客观上夸大了这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程度[11]。排在第二位的是谢志远刊登在《教育发展研究》上的《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97篇论文引用了该文中的数据或观点,该文指出大学生出现“就业鸿沟”的根源在于院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脱节,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真正原因是学生就业能力不足[12]。而木志荣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一文,则从大学生创业的角度指出了当前推动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的两个重心,一是建设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二是组织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13]。此外,吴志功和乔志宏的《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房国忠和刘宏妍的《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等高频被引文献对美国的大学生生涯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模式等进行了阐述,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五、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信息软件系统进行科学计量统计,通过对我国高校近十年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①关于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学术研究紧扣新时期国家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政策调整、就业指导与求职过程、劳动力市场与专业设置、用人单位的调查、职业选择及影响因素等主题,这些学术研究也为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思路。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单位。③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呈多学科交叉趋势,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紧密,与时代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剑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5(4):317-319

[2]边文霞.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4):92-97

[3]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0(1):74-77

[4]李恩平,牛冲槐,董国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0(3):168-170

[5]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40-142

[6]陈丹,王文科.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13-119

[7]刘大为.全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1

[8]周骏宇.大学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J].社会,2004(6):1

[9]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J].河北学刊,2005(6):205-208

[10]徐晓鹃,冯刚,马宏.大学生就业与报考研究生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地区某高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7):45-48

[1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5

[12]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92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 水产养殖 创新思想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16-02

一、创新思想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创新思想在大学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由当前国际形势、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培养目标决定的。当前国际形势,可以用“大整合、大博弈、大冲突”来高度概括。[1]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列世界第二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商品市场。但发达国家围堵、约束、钳制中国的策略从未改变,贸易壁垒、“”、“纠纷”等均为此策略下的产物。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由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数量型增长方式片面追求数量、产值和速度,致使经济增长质量低、效益差和结构失衡;质量型增长方式则改变这些弊端,注重经济增长中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协调。[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主要的是依靠科技,依靠人才。[3]大学生是整个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对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投入和贡献程度,是关系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问题。[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5]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是由水产养殖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决定的。在我国南方,每年的3月是整个养殖生产季节的开始,延续到11月。而我国北方海水育苗是从每年的11月份开始,至第二年的7月份左右结束,跟南方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安排实践教学时间上,就需要把课堂教学内容、生产实践时间和养殖生产时间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生产实习和实践。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水产养殖对象包括“鱼虾贝藻”,种类繁多,且技术环节较多,如人工繁育、养殖、营养、饵料、疾病防治等各环节。所有的生产技术环节在有限的实习实践环节均要涉及,这对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实习内容、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效果评估均有很大考验。

随着国家现代农业和蓝色海洋战略宏图的发展规划的一步步展开,现代水产业和蓝色海洋正以高于以前十倍、百倍的速度快速发展着,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的优良养殖品种的培育,现代化养殖模式的出现,与产业相关的药物、饲料、装备、养殖技术及水体生态控制技术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水产养殖的实践技能教学必须紧随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和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

三、培养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创新思想的几点措施

(一)注重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认为,知识多并不等于能力强,有时甚至要警惕知识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他认为:“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但是很容易被扼杀。”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6]水产养殖是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注重实践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的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除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以及专业实践的锻炼外,还可通过学院网站,成立水产养殖科普网,结合海洋资源、海洋保护、蓝丝带行动等,广为介绍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将学科发展与趣味知识以及国家战略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关键因素。[7]所以,在教学环节中要时刻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助学者”,教师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主。学生的搜集资料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要在日常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受到重视和加以锻炼。

让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专业内容进行自由讨论。在讨论之前,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掌握讨论方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并从现实角度论证其可行性,一旦“虚拟走向现实”,对学生创造力和自信心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

(三)加强创新教育基地建设,优化创新教育环境,提升创新教育氛围

在现有教育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等)基础上,建立讨论(辩论)教室、案例分析室、情景模拟室等;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热爱科研、参与科研的兴趣;利用或共享社会非教育资源,如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装备条件来建设校外的创新教育基地。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可经常与水产经营性企业单位沟通、研讨,将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与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建多种形式的水产科技讨论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提出科研小问题,展开讨论,查阅资料,确立研究方法,立项实验,最终获得结果,从而收获小发明、小专利等。

(四)在人才培养环节中设置素质拓展能力培养模块,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强化培训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考模式,学校并没有相应的课程培训,因此应该设置专门的一个环节,将学生的哲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技能、个人性格品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加以贯通,从而体现出学生的创造力。

在具体实施方法上,可为学生设立创新创业训练课程,鼓励学生凭借兴趣,撰写创业计划书以及创新科研小项目,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支持,提供专业教师指导。同时组织联络往届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师兄、师姐以及社会成功人士,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鼓励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并支持其自我发展,积极参与“挑战杯”等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计划竞赛。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此背景下成立了“大学生水族科学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鼓励大学生自建团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五)正确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评价方法较单一,在必修课中仍然采取期末考试的评价方法,在选修课中采用开卷考试和课程论文的形式,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多地考虑了课程知识体系,而对知识的创新性应用和综合性应用评价则没有体现。而且,在专业知识中,很多体现为实践性技能,这些知识在综合评价中并没有一个妥善的评价机制,可以考虑将实验实践课单独划出,通过一些实验操作或综合应用能力检测对这一环节进行单独考核。总之,在评价时,要尽可能针对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环节进行评价,而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将现实水平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考核方式、考核评价制度要以培养目标为参照,既要有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也要有体现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核。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和核心,素质教育则是实现创造性的理想途径。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重点是以德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水产养殖是应用科学,重视实践,离不开实践。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实践性环节作为规律性的突破口,使“素质――能力――创新”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注 释 ]

[1] 郑洁.2011大动荡大变革 2012大整合大博弈――国际形势年度展望[J].理论导报,2012(1):7-8.

[2] 马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7年会上的演讲[J].中国有色建设,2007(2):30-31.

[3] 翟悦,宁永红.经济转型时期高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1):9-11.

[4] 李凌,俞宁.基于我国国情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2(7):63-66.

[5] 刘云广,杨晶.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J].青春岁月,2012(7):129.

篇8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化 理论进程

回顾我国会计准则建设与会计改革的历史,会计准则国际化一直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国内会计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笔者主要对前人的研究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求能够直接指导下一步的研究。

一、国内学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理论研究的综述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阶段划分

综观我国会计准则发展进程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过程,经阅读发现国内众学者对其阶段的划分基本一致,个别年份意见不一。

1999年以来曲晓辉、陈少华、杨金忠、陈瑜等学者认为应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1年):局部借鉴国际惯例阶段;第二阶段(1992年-1997年):实施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制度;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构建按经济业务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阶段性研究内容综述

1、第一阶段(1978年-1991年):会计准则局部借鉴国际惯例阶段的研究评述。随着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财政部于1979年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并于1985年颁布实施,是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重要开端。经查阅发现该阶段基本没有学者就该类问题进行过专门的理论研究。

2、第二阶段(1992年-1997年):会计准则协调阶段的研究评述。从1992年学者开始关注该问题并作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我国三次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展开:

(1)第一次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1992年2月在深圳市召开。朱海林(1994)主要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美、英、法、新西兰、澳大利亚的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或草案进行了比较。

(2)第二次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1994年12月在上海召开。冯淑萍(1994),唐国平、施芸芸(1994),熊动员、唐国平、朱海林(1995)就研讨会讨论的一些问题和意见作归纳,阐述要正确认识五大方面关系,其中第一点即为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实现我国会计国际化。

(3)第三次会计准则研讨会。与会专家和代表普遍认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是我们改革会计制度、制定会计准则的出发点之一,但中国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江川(1997)主要从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利益关系人及其动机来分析财务报表的编制者、用户、审计者和政府机构对待会计准则的立场,对于如何长期有效地保证会计准则的质量进行了探讨。

3、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会计准则趋同阶段的研究评述。国内学者研究主要可以分为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两大方面:

(1)规范性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研究。葛家澍就高质量会计准则从1999年到2002年发表了三篇相关研究论文:

葛家澍(1999)针对1997年9月美国证交会主席ArthurLevitt在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的演讲《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评述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具有的特征,从而得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葛家澍(2000)系统评述两个方面的动态:一是FASB对于Arthur Levitt提出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反应,二是关于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葛家澍(2002)回顾五年前在美国讨论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继续阐述两个主要问题。

②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对策研究。盖地(2001)将中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对比表明中国企业会计标准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同时充分认识存在的“小异”,最后指出“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会计发展的趋势。对于其实质众多学者达成共识,差异原因、对策分析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实证性研究。我国从2000年开始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对国际趋同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对国际趋同程度和国际化效果的实证研究。

①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实证研究。王华、丁友刚、赖红宁(2000)突破定性分析,进行定量研究。以范,德,塔斯等欧洲会计学家的相关论文为参考,介绍国内和国际定量协调化的衡量方法。徐经长、姚淑瑜、毛新述(2004)以《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前后的2000年、2001年和2002年AB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净利润、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角度来判断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程度。

②会计准则国际化效果实证研究。王建新(2005)运用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公司2001年会计准则改革前后的经验数据,分别从国际化结果和过程角度就会计盈余质量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对改革效果做出实证性分析。曲晓辉、高芳(2006)首次系统探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量化研究,从编制的会计报表数据、会计信息含量和会计盈余质量四个方面差异,对准则协调效果量化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参考国际方面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结论和启示

(一)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结论启示

1、美国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主要有两股势力在推动。

2、在IASC改组前后,FASB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以前的被迫消极趋同变为主动积极趋同。

3、美国当前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计划的制定以及所采取的趋同措施都是非常实务的。

(二)欧盟会计准则国际化结论启示

1、掌握会计准则的最终采纳权和主动权

2、协调法则和准则的关系

3、积极与其他国家的协调与合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