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5 16:14: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教学论坛,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沂市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论坛,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一些对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对本次论坛主要内容的几点汇报:
本次论坛有三部分组成,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
一朴园小学团队的实用语文实验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与教师互动。
二郯城团队的名师课堂读书论坛和青年教师语文素养展示。
三沂水团队的隋文识字研究成果及展示。
本次论坛由郭玉金致开幕词并介绍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论坛的发展史。罗庄举办第一次论坛。
一、朴园小学团队的实用语文实验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实用语文是朴园小学孙艳霞首次提出的,朴园小学团队的口号是合作创新永不言弃,他们对实用语文最大的感悟是让学生学会学语文,用语文,乐语文。他们的实用语文课课主要分四类:课内阅读课、课外阅读课、语言表达课、实践活动课。他们的主要教学方法是阅读导图,也就是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回答问题,把对对课文的理解用画的方式画出来,主要就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更好的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他们从大屏幕上截取乐几节典型课的阅读导图进行了展示播放,主要是几个学生画的作品,其实感觉对绘画要求还是挺高的,适合理解力强,动脑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课内阅读课具体介绍阅读导图的教与用。
第二个环节是实用语文论坛,教师和团队之间互动,交流学习。但是,本人感觉,阅读导图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不适用于日常教课,每周一次到两次的阅读课,调节课堂氛围还是不错的选择。
二、郯城县小语团队
这个团队主要讲两部分,一个是名师课堂读书论坛。这部分主要是讲解该团队优秀教师在学名师,访名师最后走出自己风格成为优秀教师的过程,告诉我们,应该多向名师学习,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其实我感觉这部分是本次论坛中我收获最多的环节,他们播放了一些经过截取的中国名师出彩的讲课的短片,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精神震撼,明白了原来课就应该这样上,这才是真正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很遗憾没能要到他们的课件,但是我记下了他们中的我印象较深刻的几个人的名字,比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孙双金的情致语文;张祖庆的灵动语文;周益民的画图诗;虞大明等等一大批中国名师的名字,你感兴趣的话可以从网上直接搜索人名就可以找到相关视频。
另一个部分是该团队青年教师语文素养展示。该部分非常精彩,以朗诵、舞蹈,歌唱等不同方式展示了该团队教师的综合实力和个人风采,也使我明白了,教师也要多才多艺,专业要强。对学生的个人魅力也不容忽视,做个有魅力的优秀老师。最后是互动环节。
三、沂水团队的随文识字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习识字,主要思想是以字代文,文中学字,字文不分家,加强文与字的联系反对文与字的分离式学习。以《四个太阳》为例进行讲说,引导老师了解什么是随文识字。由于我没有带过低年级的识字课,也不太了解低年级孩子的识字特点,但单纯从他们的理论介绍上听,个人感觉还是挺好的识字方法。
第二个部分是教研员与教师的对话。本部分以一个有着多年教小学经验的老教研员与一个新教师的对话展开,一问一答很实用。我们也可以多开展这种活动,学习老教师的教学心得,帮助年轻教师更快的进步。最后一部分是互动交流。
本次论坛的会议总结为陈中杰主任,他对三个团队的成果分别进行了点评。
《教育科学论坛》是由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四川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广大教师、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高校师生的综合性教育理论与研究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4289;国内统一刊号:CN51-1696/G4。
二、主要栏目
《教育科学论坛》主要栏目有理论视野、课改研究、科研导航、走进课堂、聚焦教师、教育管理、教育漫画、心理健康、德育视点、综述、信息快递等。
三、征稿内容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放权学校自主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教育观察、教育热评、教育批评及学术观点的讨论与争鸣;具有共性价值追求和个性特质彰显的区域课程、课堂改革思路、途径与实践经验;学校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的建设探索;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研究,教学经验、感悟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态,如学分制、选修课的开设、学科教学研究等;名优教师课堂实录与点评,课堂教学热点问题探析,典型案例与经验解读;教师队伍建设与名师培养机制创新,农村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的策略与经验;促进学校和师生差异性发展的管理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四、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要求“新”即观点新;“小”即切入点、关注点要小;“深”即论证深入;“精”即观点鲜明、行文精炼;“融”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做纯经验性的工作总结,也不做纯思辨性的探讨;“细”即规范格式,严谨写作,从细节做起。2.字数要求:感悟类稿件一般一个页码(1500字),其它栏目2-3个页码(3000-5000字)。3.稿件在2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4.稿件(正刊)不收取版面费,一经采用,付给作者稿酬。5.来稿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地址。
五、投稿邮箱
理论视野:;课改研究:;科研导航:
走进课堂:;聚集教师:;德育视点: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教育漫画:
《教育科学论坛》(增刊)是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正式刊物。为了满足我省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本刊决定编辑出版2014年增刊,并从即日起向社会征稿。
征稿范围:教育科研类、课程改革类、学科教学类、教师专业发展类、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类、幼儿教育类、职业教育类、教育管理类、高等教育类等论文。
征稿对象: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教科研人员、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学校师生及高校师生等。来稿经《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三审通过后,编辑部将向作者发出用稿通知,并注明费用,详细征稿启事,可登录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网站:查询。
投稿联系人:朱雪林李春刘莉莉
摘 要 交往教学理论是一种新型教学理论,与之相对应的是灌输教学理论,前者更加关注师生互动交流,而后者仅仅是教师的一种单向行为。交往教学理论的精髓是师生交流和谐互动、共同发展,它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提供了全新理论,极大提升了体育教学质量。本文对交往教学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交往教学理论 体育教学 探究 师生互动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师生沟通与交流的缺乏,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这不利于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助交流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和谐的关系能助推体育教育的高效进行,故巧用交往教学理论改善体育教学效果很有必要。
一、明确交往教学理论内涵及其应用原则
在我国体育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校体育教学,一般将灌输式理论作为体育教学所秉承的基本理论,更多教师对交往教学理论一知半解,不加重视。所谓交往教学理论,即一种尊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理念,它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互相理解,真诚交流,平等沟通,教学相长。在交往教学理论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真正得到了自由发展,这极大改善了体育教学效果。
高校体育教学要想高效运用交往理论提升教学质量,必须掌握一定的应用原则。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第一,合理性原则。所谓合理性原则,即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自己置于合理的位置,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师者姿态去面对学生,而是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去接触学生,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与其进行深度、平等、和谐的沟通与交流;第二,合作性原则。交往教学理论表现为较强的合作性,它强调师生相互合作,而非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命令式和灌输式教学。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足够的合作成就感,激励其合作、探究;第三,差异性原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性“交往”教学。
二、不断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恰到好处、科学完善的教学过程以及多元高效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效率的提升起到关键性作用。在交往教学理论的引导下,师生关系理应更加和谐,教师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应完全基于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需求,让学生在一种温馨和谐、活泼生动的体育学习氛围中享受到体育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诚然,只要是充斥着交流气息、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信心的教学方法均符合交往教学理论。
基于交往教学理论,教师应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丰富体育教学过程,营造师生交往、互动的学习氛围:第一,合作探究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是符合交往教学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交流与合作,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第二,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堂中抽离出来。例如,在讲解“篮球技巧”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NBA球赛”视频,并让学生就其中一个球员所运用的篮球技巧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作“评析”;第三,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践行交往教学理论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一定要进行有效提问,做好与学生的灵活、真情沟通。
三、采用基于交往教学理论的科学评价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体育教学成果。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价主要为终结性评价,即由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进行一锤定音,通过一次终结考试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且不符合交往教学理论。于是,在体育教学中,要倡导一种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强化师生在评价过程中互动交流与合作。
在交往教学理论下,体育教学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除了教师之外,还应该有学生。评价方式也由原有的由教师统一评价拓展和转变为学生自评、他评以及教师评价。毋庸置疑,这种评价方式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全方位、近距离地交流与讨论,是深入渗透交往教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方式。另外,在评价之后,教师要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对评价内容进行反馈,以便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总之,教学评价之于体育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懂得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心里想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改善教学效果。
综上可知,交往教学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意义。毋庸置疑,要想将交往教学理论渗透于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首先要明确交往教学理论内涵以及应用原则,继而不断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最后,还要优化教学评价方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化、创新性等的综合类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苗旭峰.交往教学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101-102.
一、网络BBS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
基于BBS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校园WEB 、BBS论坛为教学平台,其它教学资源相结合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程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繁杂原始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加工与整合,利用BBS这种社会性软件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加工好的信息资源,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色彩、表格等,再让学生基于BBS共同学习、交流反馈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构建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网络环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BBS的课堂教学模式除了有一台计算机供老师集中控制外,还要求每位学生有一台学习机用来学习,很好的实现师生互动及师―机、生―机之间实时或非实时交互。在这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鼠标、键盘等在教师机上演示教学内容,或在BBS上发送本机上的屏幕信息;学生可以口头提出问题或在BBS上提出并请求帮助,教师可以巡视每个学生的屏幕,或在BBS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意见。学生既可以在校园网中进行学习,也可以在校外继续进行自主学习、交流,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延伸。从而使课堂同步交流和课外异步交流有机结合。
二、网络BBS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感觉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太少,学生很难全面理解。而网络中又有大量的素材可以利用。资源由课本的单一变为网络中的无限;资源种类由单一的文字变为文字加图片加视频的多媒体资源。在这一阶段的网络课的模式中,虽然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共享文件夹不好管理(里面的资料谁都可以修改和删除),经常会出现自己的文件资料被别人误删了;学生找完资料后,最终还要排队来展示自己的资料,太耗时间了。BBS具有时空的开放性、参与的广泛性、交互性、时效性、民主性、自主能动性、知识建构性等特性,教学资源将得到极大丰富,加上这种软件“零成本”的特点,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适宜于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BBS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基于BBS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可以同步学习,也可以异步学习;可以同步交流,也可以异步交流;可以同地交流,也可以异地交流。
三、网络BBS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顺利有序的实施进行,需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硬件的搭建、软件的筛选等,主要包括:
(1)搭建以动网论坛为模板的网络课BBS论坛学习平台网站;
(2)搭建局域网,通过局域网IP可进行访问,同时如需外网访问,还得申请域名。
(3)信息技术课上对学生加强BBS 操作的培训,包括: 注册、发贴、回贴,截图工具的操作及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软件操作等。
(4)在校本培训中同时也加强教师相关操作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5)校园BBS论坛网络课的教学模式流程:
四、网络BBS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
1.中小学阶段推行基于网络的学科教学的最佳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师生的信息素养在短期内就可以提高。在师生信息素养与学校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有了一个有效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不需要更多地考虑教学设计的因素,只需要考虑素材的选择,内容的整合,课件的制作等因素,教师的积极性就高了。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从推广的角度来说,更便于推广。如果提供一个比较有效的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还是愿意开设网络课的。
2.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有效性是瓶颈
网络课堂教学中的大量课例与有效性不相符,甚至不如常规教学。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总结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难,难的是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效。教师们能根据一定的理论,结合自己的理解开设网络课,并且总结出教学模式来。但是,从我们听课的感受,从大家评课的结果,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与反应来看,问题还是出在有效性上。我们也对别人的基于网络课堂教学的课例进行研究,甚至进行课堂教学的复制,发现许多课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尽管这些课例已经发表或者获奖,但是用我们研究的有效性的标准来衡量仍然属于低效课,如果采用常规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考虑有效性问题;无效的课堂如果推广,对教学的危害是比较大的,教师们也不愿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
四、研究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的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进度,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如果说过去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班级集体的教学模式,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在今天有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条件下,个性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的真正意义上实现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网络学习社区给的教学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教学模式并非无所不能。教师必须要对教师内容进行筛选,哪些内容适合于在网络BBS环境模式下进行教学,不摒弃传统的简单而优秀教育方式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它能将学科知识以多种形式呈现,并且能够为学生的一些需要提供一些帮助,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上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学生在解题时经常会想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也经常会产生一些预料不到的问题,而这些突发的想法如果只是通过在学习论坛发帖子的方式,那在耗费学生较长时间,把“想法”写成文对学生而言也是巨大挑战,加上课时的限制,从目前我校开展的教学实验中都暴露出了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益与效率。当前,如何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计算机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学习以及尝试网络BBS教学,不断提高网络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另外我们还需确立一个基本观点:计算机是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为教学服务的,网络教学应该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辅助,要把它用到恰到好处。在过渡阶段应该是在适当的内容、适当的课型开展尝试,网络BBS教学不能“一刀切”,只能在循序渐进中渗透、深入。此外,教学是互动性很强的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交流来推进,因此教师不能因为计算机的出现而放弃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与学之间的憎爱分明的交流,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教师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热爱,这些是在任何时候都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再者有时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件器材就能让学生明白道理,就无须用计算机来演示;总之只有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手段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课堂教学更扎实,更富有成效。
李鸣晓
尊敬的杨桦老师、各位语文教育界同仁:
大家上午好!
我是宁国中学高中部语文老师李鸣晓,非常荣幸能代表此次阅读教学论坛高中组做主题汇报。下面,我将从现状、困惑、尝试、建议与规划五个方面反馈我们小组的讨论心得。
此次相聚在一起的高中语文老师,来自浙江及安徽的各地市,学校几乎涵盖各类型,从省示范至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等齐聚一堂。在交流后,我们普遍达成当下语文教学现状的共识:一是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巨大,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在冲击高考分数的模板式教学下很难得到体现,语文教师心急如焚却无力回天。二是基于学科特点,语文学科在高考中很难拉开差距,各类学校中均有语文是“后妈生的”的感觉。有好事人为高中各学科排位:数学第一,理综文综第二,英语第三,语文最末。而在此情况下,学校的行政偏向性,班主任的重视程度都让语文学科走入不起眼的脚落,漠漠心伤。
我们全组老师讨论时无可奈何却又想力挽狂澜,是以在交流中形成诸多困惑点,特向杨老师及北大语文研究所提出:①从学校高考升学率角度考虑,如何在不影响整体成绩的情况下,让语文科目受到重视?②从日常教学角度思考,阅读欣赏与试卷训练所获成绩不成比例,高考能否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从评价机制上改变这种现状?③从教师成长角度考虑,如何练好语文教师内功,且能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得以彰显?④从学生发展角度思考,学生读书兴趣如何引导?如何让高中学生在短期时间内感受到实效?
此次为语文阅读教学论坛,单就阅读教学而言,我们小组又有以下困惑:①教材与配套读本如何协调处理?②阅读教学单独的评价体系怎么建立?③阅读教学实践的优秀范例又在哪儿?
我们的困惑太多,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困惑实在太多。其实,我们都曾努力尝试过。在小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浙江省的学校阅读课已开展多年,且已形成一定体系;安徽的合肥一六八中学等已将阅读课纳入高一范围。以我所在的宁国中学高中部为例,我们学校在09年分层教学后,14年借鉴江浙模式,开始将阅读课纳入高一及高三必修课程,并开设了二十五门选修课,其中包括《动漫·游戏与文学》《大师的爱情——民国那些神仙眷侣》等阅读欣赏型选修课程,初步尝试走班教学。我们努力的去做,正如小组中孙凯老师所说:“做该做的,做能做的,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
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才惶恐地向北大语文研究所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能不能从深度广度上加强对我们一线学校切实的指导,如开设教师及学生阅读的书目,给阅读以具体操作的指引;又如提供阅读评价表格,方便直观评价师生阅读效果;再如及时分享高考的前沿信息;还有更宏大遥远的念想,如高考语文考卷的调整以使阅读及阅读教学的作用真正得以显现。
我们一线语文老师知道,路还是要靠自己走出来,我们只是希望杨老师和北大语文研究所能成为这条路上的明灯,指引我们少走些弯路。
最后,向大家汇报一下高中组的初步规划:
我们拟定从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双方面入手,达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高度。教师角度,拟定依照北大语文研究所开出的书目,每月从中挑选一本教育教学名著精读,在QQ群中写下点滴感悟,一年后形成文集,力争出版;同时加强交流,不定期安排组员赴某校交流;此外,已先行的学校或个人随时在群中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学生角度,拟定用成果展示的方式将学生阅读效果呈现在组员面前,研讨改良,最后形成跨学校的学生文集。
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有幸亲临会场,目睹了名师的风采,受益匪浅。
受邀莅临本次论坛的有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地和河南各地市的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余映潮、王君、徐飞、周子房、董一菲等。
论坛由名师示范观摩课,说课评课,与老师互动,做报告几部分组成。首先“登上舞台”的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她由给我们上的《游山西村》这节课谈起,向我们提出了“对话激活课堂”的新理念。吴老师以示范课堂让我们明白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会对话可以激活课堂,实现高效课堂。
徐飞老师的八年级观摩课《舌尖上的人情》,生动地告诉了我们写作教学的情味视角,他说,语文就是你读过的书,语文就是你走过的路,语文就是你与自己最亲密的接触。
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君老师,她极具亲和力的课堂语言,缜密的教学思路,生动的教学方法和跳跃的教学思维,让课堂教学容量变得无限大,听她的课,仿佛有无数的知识点向海浪一样汹涌而来,让人应接不暇,精彩纷呈。她发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上千篇,出版专著19部,首倡“青春教育”“青春语文”教学理念,打通了教法和活法,让我受益匪浅。
上观摩课的还有一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育专业博士的周子房老师。这节课可以说是让我大开眼界。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情绪高涨,老师的评价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敢于畅所欲言。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周老师不像个语文老师,简直像是个相声演员,幽默极了!使我想到了一句广告语:“学习就像玩游戏,不知不觉长智力。”在随后的报告中,周老师和我们分享了故事,引出他正致力于研究的“写作教学观光”理念。
我还有幸观摩了董一菲执教的《诗意语文课堂》,余映潮老师的《细评陋室铭》,茹清平老师的《拳拳慈母心—散文群文阅读》。我渐渐地发现这些老师的课堂共同之处,学生方面:1课堂上有学生的对话(学生敢上台当小老师讲,学生问学生答,敢拿老师的粉笔板书)2黑板上学生的板书远远超出老师板书3学得轻松、愉快,普遍有成就感,课堂上充满笑声、掌声;老师方面:1老师功底深,课堂的调控、驾驭能力强,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打个比方:老师就像《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学生就像孙悟空,任你本领高强,再闹腾,也飞不出“我”的手掌心。2老师们都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关注学生的感受。
这次培训大部分专家讲课都采用了群文阅读的方式,群文阅读让师生回归生活世界的“阅读”状态。阅读主要强调的就是“读”“悟”结合。“群文阅读”开拓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在欣赏中阅读。过于精致细腻的传统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就不可能开发学生的阅读智能。而群文阅读就建立在多文本基础上的“读”“悟”结合学习,让学生在“读”和“悟”中提高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使课的内涵得以延伸。
“群文”更容易促进学生的自由探究。“群文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最大的真诚,充分信任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阅读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领了学生的阅读生活,为学生搭建了很好的阅读平台。同时我发现“群文阅读”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先学后教、互学互教”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形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也有利于在班级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品位。
关键词:工学结合 行动导向 项目教学 软件编程
2008年11月到12月,我们有幸到德国柏林参观、学习。在此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德国职教理论;参观了如德国电信、宝马和西门子等世界著名企业的职教场所;走进了德国职教学校的课堂,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感受最深的是走进过类似于数字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等多个不同专业的课堂,在这些课堂中,没有看见一个课堂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课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学习、讨论或准备汇报项目成果,教师作为辅导者在旁提供帮助。
这样的课堂对于大多数没有身临其境的教师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传统的校规校纪所不允许的:如果都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做,那么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无事可做了吗?还要教师有什么用?而事实是,在我们参观过的课堂,教师却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当学生尝试自己去解决新问题时,大多数时候是需要帮助的。虽然教师不再站在讲台上独自演说,但却在学生中间不停地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教师的责任是在课前给学生准备出充分的学习参考资料;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必要时,对某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成果汇报、相互交流等。
这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理论,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教学模式,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理论
“行动导向”一词来源于德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使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
如果对应于软件开发类课程来说,如java初级应用软件开发课程,资讯可以看作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阶段,计划可以看作制定软件项目开发计划,决策可以看作软件的设计阶段,实施相当于软件的编码阶段,检查相当于软件的测试和调试阶段,而评估相当于软件的项目总结阶段,即如图2所示。
“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也正是工学结合课程理论的内涵之一,工学结合理论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句话蕴含了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其内涵之一就是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另外,也包含了对工学结合课程的主要形式的要求:按照项目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
项目教学,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7.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如图3所示。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体会
依据以上理论,结合在德国柏林所学的理论和实地考察经验,在java初级应用软件开发课程中实施了项目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java初级应用软件开发是学生学过C语言课程之后,替代原来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一门课程,通过软件开发项目引导教学,该项目完全满足图3所述的八个特征,并按照上面图1所示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进行实施,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开展,以分组地形式组织教学,教学环境是在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PC机的机房。
1.分组
在课程实施之初,首先要进行分组,让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整个项目。考虑到学生之间相互最了解,因此,分组采取学生自愿原则,每组6人左右,由课代表和班长进行组织和安排,但是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每一组必须至少有1~2人在程序设计方面能力较强,能够带动整个项目组。
分组看似简单,但是却非常重要,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使小组效率更高,学生学到更多,如果分组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放弃学习。
在课程的第2周需求分析阶段结束时,第一组的2名学生要求换组,因为他们认为本组的其他4名同学能力太强(事实也是如此),主要工作都由他们做了,而自己只是做些简单的文字录入工作,没能真正得到学习和锻炼,而他俩选择这个组的初衷是知道自己能力较弱,希望跟能力较强的同学在一起,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这一组的日志中看到:其他4位学生都各自总结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而这2名学生分别写的却是“无聊”和“很无聊”。
针对这种情况,及时组织了小组会议,跟组长和其他组员沟通,希望他们能考虑到2位同学的感受,分配一些难度稍微大一点的任务,并应该耐心帮助他们,组长和其他组员都表示同意;同时也告诉2名同学,这也正是将来他们到社会上,到工作岗位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因此要学会自己去解决,及时与组长沟通,说出自己的感受;另外,课下多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等。
在后续的课程中,作为教师要注意观察这一组的情况,看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2名学生是否得到了提高。
关于分组的问题还很多,比如组长能力不够,无法带动整个小组正确地完成工作任务;个别小组人员较多,会有个别人无所事事等。
根据经验,提出4点建议:
①每组4~6人比较合适,过多了人员会有冗余,过少了完不成任务。
②每组应最好有2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组能够及时正确地完成任务,而做得最差的那组是只有组长专业能力强一点,但是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带动和指导其他成员很好地完成任务。
③多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敢于不耻下问,同时乐于助人,上面提到的做得最差的那组的一名学生说,不是我不想做,可是只有组长能力强点,其他成员都比较弱,出现问题大家都去找组长,组长忙不过来,当找别的组问时,人家不是很愿意解答,经常是东拉西扯,最后也没说到点子上。
④要注意观察各组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比如看到某一组没能按照要求完成某个任务,就要及时追查原因,组织小组会议,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以使这个小组能跟上整个项目进度。
2.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按照行动导向和工学结合的教学理论,把教学活动可以看作工作任务或者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可以作为一个工作任务,一个工作任务可以分解到几次教学活动当中,但每个工作任务应该有相应的任务指导书,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描述,可选择的软件工具,完成任务的主要步骤,相关的参考资料等,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有了任务指导书,就可以实施相应的任务了,实施任务的过程,同样可以参照前文图1中的描述,该“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在宏观上适用于整个项目,而且在微观上,即具体到每一个工作任务,同样可以按照图1所示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实施教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对于本课程的第一个项目来说,即学生从未做过类似的项目,那么不能把任务书交给学生后就让他们去做,他们的能力是做不到的,因此一定要以一个类似的例子讲解,然后再要求学生去独立完成相应的任务。
在讲解过程中,要避免过多的理论,而是用实际的例子或直观的图形来表述。正如《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讲到的,“职业教育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又承载着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重任。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这段话讲出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指明了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记得有过这样一次教学经历:也是教java语言课,用的是英文教材,在那门课教授过程中,每次课都根据教材,使用很多图形化的直观的例子讲述,最后,班里课程设计做得最好的,是一个英语C班的学生。他根本读不懂教材中的英文课文,但是他说,“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回去后只要看教材上的图和程序就行了”。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多用一些形象化的、实实在在的例子,发挥和利用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对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结果进行及时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在展示成果时,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并且对于做得特别突出的地方,比如界面原型做得非常漂亮时,要让学生介绍一下使用的是什么工具,甚至演示一下做的过程,以让其他小组学习,共同提高。对于做得不对之处,及时予以纠正。
另外,要多观察各组进展的情况,如果有普遍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讲解,以使教学进度正常进行;如果课堂上不能完成任务,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成,并且还要自觉查找相关资料,为下次课做准备;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组人员问题,如进行人员调整,任务分工调整等。
总之,教师在项目教学法中应该做到如下工作,如图4所示,即:
(1)课前充分准备,考虑到课堂上的每一环节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准备出充分的解决问题的参考资料,让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独立解决问题;
(2)课上必要讲解,在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如果遇到普遍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必要的统一讲解;
(3)控制各组进度,教师在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要及时了解各组进度,对落后或者出现问题的小组提出改进建议或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4)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问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单个学生对话,引导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5)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员问题,当发现因人员分配不合理影响小组工作进度,或者小组成员之间不能协调工作时,应及时进行组织和协调,提高小组工作效率;
(6)及时评估反馈,在项目的每个阶段,要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成果展示,评估所做的东西是否符合要求,好的方面给予鼓励,做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更正,以确保下一个阶段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java初级软件开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行动导向”和“工学结合”教学理论所实施的项目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这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推广到高职学院软件开发类课程当中。
同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是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只能体验到某个任务的一部分,而不能体验到完整的工作任务,不能培养完整的专业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根据在柏林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解决办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介绍自己所完成的任务及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从而让未承担该任务的组员了解和学会相应的工具和方法。本人认为,在课程开课之初、设计项目时应考虑到这个问题,通过项目的精心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通过实践培养完整的专业能力,这也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工学结合的课程与教学,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资料[R]. 2007.10.27
[3]S, Indra Abeysekera , “Issues Relating to Designing a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rogram in an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Degree Progra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urriculum”[J].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Received 09 February 2006 accepted 28 March 2006。
[4]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06,2
[5]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1
[6]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二)[J].职教论坛,2008,2
[7]赵志群,王炜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5, 6/19(教科版)
[8]姜大源.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关键词]微课程 移动学习 理论力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93-02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和“微课程”(Micro Lecture)应运而生,这给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冲击。移动学习[1]被定义为一种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其中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和提供讲授者与学习者间的双向交流(可通过无线通讯协议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得多。由于在高等院校的学生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上网的普及,学生们可以便捷地进行移动学习,而微课程正是移动学习的重要教学资源。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2] [3]目前在对微课程的比较普遍的认知中,微课程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时间在10分钟以内;其二,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其三,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集中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这三个特征都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微”的概念。这是因为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较分散,其中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在“移动”中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即只能进行“片段”学习,很难开展大容量的学习内容。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们的移动学习,需要教师们开发更多优质的微课程。
为此,本文以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公认的较难理解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学”为研究对象,根据课程的特点,探索在移动学习和微课程的环境下“理论力学”教学方法的新模式。
二、“理论力学”的课程特点
“理论力学”是高等工科院校许多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
“理论力学”主要教学内容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篇章。[4]静力学篇章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一般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运动学篇章培养学生运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简单运动和平面运动的知识在具体工程环境和实际约束情况下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动力学篇章则培养学生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达朗伯原理(动静法)和虚功原理等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工程实际中物体的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的机理。“理论力学”中理论与方法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从工程实际到日常生活、从体育运动到儿童玩具、从古代器皿到现代科技、从自然现象到文学艺术,无所不在。[5]
由于“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力学概念、定理、定律和原理,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因此这门课程具有体系严谨、理论成熟、理论知识点高度概括、逻辑性强、内容丰富、问题灵活多变、应用领域广阔等特点。[6]也因此,在绝大多数工科高等院校中“理论力学”的考试通过率并不高,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能听懂,但习题还是难解决,即理论很难融会贯通、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理论力学”开展微课程的必要性
由于“理论力学”课程具有逻辑性强、问题灵活多变的特点,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局面;而运用力学原理解决问题遭受的挫折感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厌烦情绪。“理论力学”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则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们个性化的学习。
同时,“理论力学”中有许多学生们不易理解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够随着教师的讲授而同步学习和理解,因此针对这些主题设计较短教学时间和单一主题的微课程可以辅助学生复习和在课下异步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与需求选择相应的微课程,以及播放的次数。
综上所述,设计相关微课程对于更好地开展“理论力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四、“理论力学”微课程的设计
“理论力学”微课程并不是其传统课堂教学的切片或压缩。比如,将一学时的“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或者其中一半内容强行压缩到10分钟以内,这并不是微课程。微课程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单个的知识点,而并不需要像课堂教学那样考虑所讲授的所有知识点间的层次。
在“理论力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和内容都适合设计成微课程的。例如,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力学原理学生们完全可以直接看教科书,而不必借助视频资料。最适合设计微课程的课程内容应该是那些内容相对独立的单个知识点,对应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或者容易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兴趣点。如,静力学篇章中二力杆的约束反力,力对轴之矩的计算和桁架结构中零杆的识别等;运动学篇章中平面运动刚体的速度瞬心法,加速度基点法,点的合成运动的基本概念,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科氏加速度的产生等;动力学篇章中质心运动守恒定律,动量矩守恒定律,刚体在不同运动特征下对应的惯性力,虚功原理的应用实例等。
一段微课程的设计一般包括课程名称、知识点、授课对象、授课时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人等方面。考虑处在移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从实际工程中的小问题入手,对具体现象进行分析和梳理,导入新的概念、理念和方法,并加以总结。按照以上框架,以“理论力学”中点的合成运动的基本概念这一知识点为例实践本门课程的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这一知识点是“理论力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尽管只是基本概念,在教材当中涉及的篇幅非常短,却有着很容易让学生混淆的概念,而其中对于动点动系选择上的不确定也会大大影响后续运动学章节的学习。因此这一知识点非常适合设计微课程来辅助学生们课后复习。这一知识点的微课程的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其中微课程的录制可以采取智能手机或其他视频录制工具录制PPT屏幕,配以教师的实时解说来实现。这样设计的微课程与传统的授课视频相比,存在知识点少而精以及授课时长较短的优势,但与传统的授课视频一样,仍缺少师生的互动环节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监控,因此只能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理论力学”微课程的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改进。
五、结语
在“移动学习”时代来临之际,微课程正日益引起教育领域的关注。从高等院校到中小学,各门课程都在逐渐开展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理论力学”作为一门非常适合开展微课程学习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微课程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微课程的建设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理论力学”微课程的实践刚刚起步,随着微课程建设的逐步开展,一定会有更多的微课程可以分享。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不仅仅从事“理论力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为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把自己看微课程时的体会与问题,或由“理论力学”的学习所诱发的新思路、创造的实物及研制过程,制成微课程与师生分享,实现微课程互动,启发教学和教学相长,使得“理论力学”微课程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 注 释 ]
[1]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 杨元元.MOOC时代的教学模式革新[J].大学教育,2014,(7):49-51.
[3] 高强,冯志华,兰向军,等.理论力学微课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48-49.
[4]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