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素质拓展论文8篇

时间:2022-04-05 12:38: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素质拓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素质拓展论文

篇1

1.2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卷中将课程设计定义为:“课程设计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它取决于在两种不同的编制水平上的决策:一种是概括水平,在这一水平上要做出价值选择;另一种水平是具体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涉及有关课程因素的技术设计和实施问题”。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提出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目标有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包含教材、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1.3心理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

心理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式教育。杜威所倡导的“从做中学”的思想对后期的体验式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体验式教育的理论代表还有皮亚杰、库伯等。皮亚杰的学习和认知发展模式把学习看作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辩证过程,即经验被同化于概念之中,同时概念也要对经验做出顺应。库伯通过对杜威、勒温、皮亚杰的学习模式的回顾,把学习描述为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但学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在形式和内涵上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延生。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从最初的“团康模式”向“综合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已经不断的完善并丰富。“团康模式”最初是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培训模式,是一种旨在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快乐开心的培训方式。“团康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开心、刺激、好玩、新奇和惊险。它通过简单的活动,营造快乐、活跃的现场气氛,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训练模式”是指通过有挑战性、趣味性、震撼性的训练项目来达到学员体能上的锻炼、精神上的震撼,同时考验学生的应变及团队的协作、组织领导、危机处理等能力。目前很多社会上的拓展训练学校多半是采用“训练模式”。“认知模式”实质上是指通过项目的体验实现有意义的教育,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或者启发学生的情感。“综合模式”是学校心理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在经历了一要素论、二要素论、三要素论之后所出现的多元要素构成的教学模式。

2.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的思路构建

2.1课程目标设计

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开展强调了对课程目标的重视。有学者认为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以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实现及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被定义为目标模式,其经典形式为“泰勒原理”,即通过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的回答,构建课程设计的模式。美国课程理论专家蔡斯(RobertS.Zais)将课程目标划分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目标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上的课程目标是指课堂教学的最近成果。本文采用第三层次的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目标理解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预期学习结果”。

2.2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基础类项目、破冰类项目、激发类项目和升华类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主要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每次课程的具体目标选择适当的项目进行组合,以实现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3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实例分析

大一新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带着期望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彼此渴望交流,但是常常不知如何迈出第一步。相对与中学的课程,大学的课堂相对松散,没有固定的教室和时间让同学之间有更多频繁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让班级同学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本文以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为例,就课程目标、班级规模、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分析。

课程目标:从个人层面上,提高新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团队层面上,增强班级同学熟悉度、集体凝聚力、提升团队意识。课程班级规模:30—60人。

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主要选择破冰类和基础类的项目,项目的选择遵循有的放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体验学习”的方式,动静结合,训练体会与思考领悟相结合,从身体到心理,从感受到认知,由外而内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达到课程目标。

篇2

1.1计划理解不透彻

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时普遍存在理解不到位问题。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时,各班往往采取划分素质拓展小组的方式进行训练。而很多学生对素质拓展训练的认识和理解不当,无法准确掌握其内涵和特点,并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规划,直接影响了其最终的训练结果,不利于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1.2活动组织盲目性

由于学生缺乏系统完整的素质拓展训练计划,其活动组织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训练重点不突出,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难以实现。在组织活动时,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一味增加班级活动数量,而不重视其举办质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没有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产生实质效果。素质拓展计划沦为学生获取学分的一种手段,违背了其计划制定的初衷。

1.3申报项目简单化

在进行素质拓展项目申报时,各类单位、社团、班级等必须要填写项目申报时,确定其项目类型和提升目标。但目前各申报主体的申报项目过于简单化,项目类型填写错误率高。同时,整个项目实施计划过于简单,缺乏统一思想,没有突出项目设计重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活动策划者的策划水平不足、活动组织不到位。

1.4参与活动被动性

对学生而言,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学分,而不是培养和提升其综合素质。在活动参与上,学生对学校、院部、班级等组织的精品活动了解不足,只是从自身特长和喜好出发,随意参加各类素质拓展活动,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方案。另外,由于素质拓展培训效果的保持时间较短,无法马上产生绩效。因此,很多师生在活动结束后没有看到预期效果,对这类活动失去了信心。

2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训练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选择

素质拓展训练也称户外拓展训练,是一种集人格、体能、心理、管理等众多训练类型于一体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提升训练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目前,素质拓展训练已被广泛地应用至心理素质、领导力、决策力、沟通技巧等的培训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提升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2.2是构建高职院校特色课程的需要

当前,各高职院校均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突出其办学特色和教学优势,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并制定相应的素质拓展训练计划,以保证其人才培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2.3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拓展运动作为一种新型培训和教育手段进入我国,并呈现出高速发展状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可。目前,国家机关、外企以及其他一些现代化企业纷纷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其人才培训体系,并制定了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计划。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升其就业能力。对高职院校而言,将专业与素质拓展这二者相结合,对培养社会以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实际意义。

2.4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身素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

效能感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品质为深入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和联合推出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其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训练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启发其想象力,对于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科学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拓展训练计划的有效途径

3.1搞好宣讲培训,重在计划指导

素质教育与拓展是什么与有什么作用应当在学生的思想里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分或者其他。学生对素质教育与拓展的理解不够透彻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一个发展障碍,老师或者学院应当对学生进行一个素质拓展的介绍和阐释,以保证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3.2大力打造品牌,营造良好环境

学生会、共青团、各类学生社团应该立足当前高职学生的共性特点,积极开展符合本校学生的特征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和锻炼其综合能力,激发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搭建平台。

3.3拓展课程多项化,项目创新化

一方面,学校可以围绕职业素质培训这一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拓展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素质培训方式和手段,提高其培训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各院部可以通过选拔的方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艺术团,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文艺骨干队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文艺表演和素质拓展训练当中,并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实践社会,丰富生活体验。此外,学校还与有关企业开展多领域合作,联合举办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干部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可举办或参加国家或省级的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苦练专业技能的动力。

3.4抓好素质拓展证书这个载体

篇3

【关键词】消防 抢险救援 单兵素质 战勤保障 要求作为公安机关一支重要的现役警种,拓展职能后的消防部队承担着社会抢险救援的重要职责,如何着眼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根据几年来的基层岗位实践,笔者认为在以消防官兵单兵素质为主的软件上,除具备听党指挥的政治觉悟、服务人民的思想品德、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外,在专业技能上尚应具备一专多能的经验积累、与职能匹配的文化程度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包括从容的心理状态和坚定的心理意志。在以救援装备为主的硬件上,则应不断完善与现代灾害现场相适应的战勤保障机制和保障体系。以下几点认识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消防同仁商榷。1.多角度、全方位磨砺公安消防单兵素质。

1.1直面困境,高点思维。《消防法》的修订把消防部队的抢险救援行动由过去的好人好事转化为份内的天职,随着消防官兵作为一支骨干力量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现场越来越多的走向前台,使他们成为和平环境中经受鲜血、危险、灾难和恐怖考验的最大人群,而现阶段的士兵又正是我国出生人口高发期的独生子女,先天的优越环境和现实的特殊职业经历形成了强烈反差;警力资源的有限与现实任务的繁重受经济发展形势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救援装备的量少质差与救援现场的复杂多变又形成了第三个剪刀差,而随着火灾、建筑物坍塌、车辆事故等一系列事故的发生,落实“救人第一”的方针,迅速、安全地解救被困人员又成为抢险救援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站高起点,科学谋划,才能运筹帷幄,打赢实战。

1.2强化素质,破解难题。实践证明,在抢险救援现场,被困人员生命受到的威胁较大,在时间紧迫、行动困难的状况下,及时了解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掌握一定的心理安抚方法和技巧,可为营救被困人员赢得时间,为此,消防指战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素质和能力:

1.2.1较强的心理素质。

对消防指战员本身而言,在灭火战斗过程中,危险、紧张、复杂、困难和突变性等因素会对消防员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刺激。面对不同环境下的被困人员,消防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品质,克服惊慌、恐惧、丧失信心等消极的心理状态,避免判断失误,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为被困人员提供积极的帮助。

1.2.2足够的心理学常识。

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帮助消防指战员迅速的掌握被困人员的心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反应,并积极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相反,如果消防指战员对心理学知识一无所知,就有可能会做出影响被困人员情绪的举动,进而使救援过程变得复杂甚至阻碍救援。

1.2.3敏锐的观察判断力。

通过观察被困人员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眼神,来察觉、判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正确的判断可以促使消防指战员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安抚,配合救援工作开展。

1.2.4一定的生理医学知识。抢险救援现场越来越趋于复杂,消防指战员必须能够应对多种条件下的困难。大多数被困人员心理上受到惊吓,身体也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消防指战员要对人体被毒烟熏烤、中毒、缺氧、虚脱、骨折、软组织挫伤等现象发生时机体的状况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观察被困人员与正常人的表现差异、行为的改变,通过其意识紊乱、语无伦次、烦躁不安、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现象,及时掌握其“动态”,防患于未然,使被困人员得到及时救助。

1.2.5广角度的专业视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传统”消防安全与“非传统”消防安全的界线被打破,“非传统”因素的影响更加广泛,破坏力也愈加明显,对部队现有职能的发挥提出了严峻挑战,最为突出的是如各种新型石油化工、能源、皮革等污染性危险产业急剧扩张,城市规模、城市容量急剧扩大,各类建筑物的安全荷载成倍增加,城市灾害应急防控功能的不足更加凸显,消防官兵必须具备广泛的专业涉猎和常识积累,以应对各种突发现场。

1.2.6临机应变能力。面对各种化学灾害的相继频繁发生,特种救援装备的量少质差和功能欠缺,无法实施科学有效的施救。据统计,化学侦验车等消防部队特勤装备配备缺口达60%以上,一些先进的化学侦验、探测设备、特种器材更是寥寥无几。20__年在处置河南省某二甲酯槽车翻车事故时,因无侦检设备,无法确定物质属性,导致现场5名消防战士中毒。因此,必须立足现有装备和条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临机应变,及时采取简便易行的土办法、土设施快速展开施救,尽力挽回损失。

1.3立足现实,提高独力处置能力。尽管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地方应急联勤联动机制,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逐年增多,社会应急救援任务明显加重,政府危机管理职能相对滞后,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保障的需求不断增长,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上,体制分割、力量分散,应急响应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公安消防部队警力、装备、训练以及处置能力必须尽快适应,完成独立情况下的抢险救援任务。胡主席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十二字方针中包括英勇善战。其中英勇是精神,善战是技能,要靠过硬的职业素质做保障,回应人民新期待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2超前发展,纵深完善现代战勤保障体系。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救灾现场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抢险救援的成败。建立消防机关级战勤保障机制(一级保障)早已成为业界共识,在此不作赘述。为适应日益复杂的现代灾害现场的救援需要,应本着全纵深、广角度的战略发展原则,逐步建立县(市)、区级战勤保障体系(二级保障)。

2.1建立二级保障的必要性。有专业学者曾做过调查,如果一级战勤保障消防部门所有车辆一起出动(包括油罐车、炊事车、器材车等),到百公里外的地区支援,油罐车在装满油料的条件下行驶速度不能超过50公里/小时,到达目的地至少需要2个小时,且如果一次补给不足还需返回基地再次运输,仅从时间和油料消耗上来看就已失去现实意义。如果在当地建立相应的组织,则可随调随到,真正提升战勤应急保障

和快速反应能力。2.2建立二级保障的优越性

2.2.1便于管理,战备性强。建立二级保障站,将过于分散的单位、人员和物资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并作为实战单位昼夜执勤,既增强了后勤保障人员的执勤战备观念,又可减少管理层在时间、精力、费用上的消耗,更便于装备器材的维修保养和存储点验。

2.2.2反应速度快,保障能力强。二级保障站接到增援命令后,不用临时组织,减少了中间环节,可以快速出动。尤其在大型现场,二级保障站可根据平时制定的保障预案,各类人员按部就班地实施展开,快速为现场提供有力的初期保障,为消防机关级保障消防部门到达现场争取了宝贵时间。

2.2.3配置合理,机动性强。二级保障站在人员和装备器材的配置上更贴近实战、立足于实战,着眼于本区域的初期保障,合理的配置了救灾现场后勤保障方面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装备器材,战时可根据不同的现场、不同的需要合理补给,避免了盲目行动所造成的浪费。日常备战时二级保障站则是一个流动的补给站,可随时或定期为中队服务,保养维护车辆器材,运送各种物资,为一线部队的执勤备战提供可靠保障,真正做到“粮草先行”。

2.3二级保障的基本模式

2.3.1机构设置:在相临的县(市)、区里每3个消防部门设1个二级保障站,人员可从地方聘用。

2.3.2装备配置:主要依托地方单位,建立长期支援合同,随时听从二级保障站调用。

篇4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钟楠)11月19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学生考核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公布。该校首次把惩治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写进了校规,严重者将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

武科大中南分校2005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的《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侧重于对学生各种考试中舞弊行为的处理,对学生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如何处理没有明确规定。而新近出台的《学生考核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在明确对日常各种考试舞弊行为处理的同时,也首次以校规的形式明确了“实践课程及素质表现考核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

武科大中南分校在新颁布的《学生考核违规处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和课程大作业、实训、素质拓展、军训、入学教育、一笔字、一口话、一手文章、读百本好书、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以及创新、特长、行为表现等素质表现,其考核违规行为的认定和处理,类比理论课程考核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执行。

该校在新规中明确,提供虚假读书心得笔记、虚假实习材料的,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500字以上或雷同率15%以上,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由他人毕业论文(设计),情节恶劣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采取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成绩的,视其情节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处分;有违反学术道德或学术纪律的其他不端行为,依情节轻重,给予记过至开除学籍处分。

为改变学生大四时才开始写论文存在的弊端,武科大中南分校今后本科生将从大二时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写作,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大三开题并开始搜集资料,大四上学期要完成初稿的撰写,大四下学期进行结题答辩。答辩委员会则从论文选题、撰写过程、论文质量、答辩情况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篇5

中新网武汉11月19日电 (艾启平 朱建华) 11月19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学生考核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公布。该校首次把惩治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写进了校规,严重者将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

武科大中南分校2005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的《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侧重于对学生各种考试中舞弊行为的处理,对学生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如何处理没有明确规定。而新近出台的《学生考核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在明确对日常各种考试舞弊行为处理的同时,也首次以校规的形式明确了“实践课程及素质表现考核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

武科大中南分校在新颁布的《学生考核违规处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和课程大作业、实训、素质拓展、军训、入学教育、一笔字、一口话、一手文章、读百本好书、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以及创新、特长、行为表现等素质表现,其考核违规行为的认定和处理,类比理论课程考核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执行。

该校在新规中明确,提供虚假读书心得笔记、虚假实习材料的,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500字以上或雷同率15%以上,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由他人毕业论文(设计),情节恶劣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采取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成绩的,视其情节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处分;有违反学术道德或学术纪律的其他不端行为,依情节轻重,给予记过至开除学籍处分。

为改变学生大四时才开始写论文存在的弊端,武科大中南分校今后本科生将从大二时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写作,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大三开题并开始搜集资料,大四上学期要完成初稿的撰写,大四下学期进行结题答辩。答辩委员会则从论文选题、撰写过程、论文质量、答辩情况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完)

篇6

[关键词] 文科研究生 学术技能 科研素质 训练

研究生是一个以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为主要学习、生活方式和内容的一个群体。它必须具备更为可信的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但是,从事文科研究生课程教育和指导研究生多年,我们却愈发感受到在校研究生尤其是文科研究生在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方面的粗浅和薄弱。无论是素材积累、信息捕捉,还是论文写作、项目申报,也或者是学术研讨等,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非道德性错误与技术不当。因此,以特定的课程为依托,推进文科研究生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教育、训练,是提升研究生总体素质水平的重要环节和层面。

一、现实需求:加强文科研究生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训练的必要性

根据我们的现场体认和抽样调查,发现文科研究生在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也是很真切的。它们的存在一方面,显示出在校研究生的学术修养基础令人忧虑。另一方面,也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工作内容和训育任务。因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而逐步改变或养成的。

第一,从反面来看:文科研究生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亟需提升。

课堂教学中科研素质展现令人沮丧。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选课,我们会经常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也必然会让学生各抒己见,一方面,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深广度,另一方面,也借此把握学生的科研组织能力。但是,结果往往令人沮丧。具体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①不能把口头语变成书面语,不能把日常语言转换成学术语言;②发言常常偏离主题,逻辑思路不清;③训练论文框架结构搭建时,层次混淆,递进关系不清;④训练制作论文大纲时,不懂得上级标题的包容性、总和性规则,也不懂下级标题的同一性、均衡性规则,更不清楚同级标题之间要做到互斥和对称,等等。

日常学术论文写作漏洞百出。除了学位论文之外,研究生还要不断地撰写各种小型学术论文,如课程论文、参加学术研讨的参会论文、比赛论文等,这是开展学术训练的基本方式,多写多练,才能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和科研素质。然而,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实在让人难以恭维。主要有:①不会撰写“内容提要”,充满主观性词汇,动辄“本文”、“笔者”“我”等;②混淆注释与参考文献,或标示缺项、顺序失当;③行款格式紊乱,页面不留天地,段落开头不空格;④不会正确使用层级递进关系表示法,等等。

项目申报无从下手。申报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或课题,不是在校研究生的强项,但却是他们必须学习、摸索的未来科研形式和学术路径。他们往往在经过了系统的训练之后,还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下列问题:①主题不鲜明,或者阐释的时候南辕北辙;②“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不清、不全,缺乏现实支撑;③“研究意义”表达不到位,或拔高过度;④分不清“重点”、“难点”与“关键点”;⑤研究思路表达不清,采用的方法不切实际,等等。

学术交流表现蹩脚。参加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学术研讨会等,是研究生走向学术界、展示成长、领略更大范围的学术氛围的必经之路,是他们获得锻炼而不断进步的必要形式和重要舞台。然而,现有的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规则等,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悟和体验,这样显然是不够的。依然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化。我们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有:①准备不充分,导致现场发言机会难以确切捕捉;②不懂学术交流与人际交往、感情联络的共生性,往往失去整合学术资源的主动性;③缺乏语言表达技巧,难以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和关注;④盲目自信或过于自卑、胆怯,失去学习的大好机会,等等。

第二,从正面来看:深受学生欢迎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等课程折射出客观的需求。

较高的选课率。自从2006年我校学院为研究生开设院内选修课《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以来,选课率一直很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基本原理两个专业都在90%以上。也有部分经管学院的学生选修,还有一些学生主动二次选修。而且,同学们高度认同该课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该课程的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研究动态的梳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图书馆、档案馆、网络等资料路径的开发与利用,学术背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论文的选题、构思、行文与文献征引规范,课题项目申报规则,参加学术研讨的基本要求,学术刊物定位、分布与投稿惯例,学位论文的撰写规范等。这些都是日常学术活动中的基本要领和操作规范。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开设三年来,师生反映良好。与此同时,作为众多训育形式中的一种,我们还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专家专题教授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投稿技巧、学术动态把握等重大问题。这些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们更是热烈欢迎,不仅增长了他们的学术兴趣,也实际提高了他们参与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课程后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表现良好。根据学生在后期的学术论文写作包括学位论文写作、科研成果课堂呈现和投稿、学术研讨活动的积极作为等诸多方面和环节,进行综合考核,在经历过以《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教育为主体的学术技能训练和科研素质拓展之后,实际的参与能力和呈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最有力的说明是,该课程教育结束后,学生投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命中率也明显提升,而且还有部分学生积极参加了国际或全国性学术研讨活动,并且都争取到了发言、展示的机会。以事后回观和倒叙的眼光来看,研究如何提升文科研究生的学术技能水平和科研素质,的确是一件意义真切和深远的工作。

二、崇高目标:加强文科研究生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训练的多重意义

实际地解决文科研究生的学术技能欠缺和科研素质低下问题,不仅仅是增长目前的综合素质,提升因对各种学术行为能力的需要,更是建构未来学术品质、度过漫长学术生涯的前提。

第一,引导并切实增进文科研究生的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

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是从事研究性工作的重要前提。研究生必须具有可资信赖的科研素质和学术能力,这是他们未来走向学术殿堂的必要准备和基本“体能”。退一步讲,无论将来是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在研究生阶段,他们都必须掌握真正的学术能力。这是硕士学习阶段所追求的综合技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他们与本科阶段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文科研究生而言,具备高强的学术能力和科研素质,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并非天生,需要后天的训练和教育。一般来说,人们的语言能力往往与天赋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从事学术研究的诸种能力却往往是后天教化和熏陶的结果。只要开展系统而扎实的教育、训练,走入研究生群体的人们往往能够获得学术的拓展和科研的推动。而且,天分好的人,可以走得更快,做得更好,天分稍差的人,也可以获得基本的技能技巧和操作要领,从而渐次增长从事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文科研究生的主要学习手段和成长展示方式,就是不断涌现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活动品质。正因为如此,他们更需要以语言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技能、技巧和规范、规则等,实现自己的学术进步和科研提升,他们更需要系统的学术技能训练和科研素质培育。

第二,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培育高尚的学术品质,拓展强劲的科研能力。

学术品质、科研能力是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训育的最高追求。掌握学术技能,增进科研素质,这是浅层次的追求。对于研究生而言,在此基础上,锻造并培植出支撑未来长期人生发展的学术品质和科研能力,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而且,掌握学术技能,增进科研素质,可以通过教化和熏陶而获得。但是,养成学术品质和科研能力,却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践、积累,才能逐步达到。

学术成就和科研辉煌起步于基本的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训育。可以相信,研究生尤其是文科研究生要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科学研究领域,并力争在奋斗中创造辉煌的学术成就,没有渐次而系统地掌握学术技能,不能切实培育出基本的科研素质,这些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学术品位创造,几乎是不可能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朴素的技能训练和素质熏陶,早已成为文科研究生学术人生舞台的起点。

第三,捍卫汉语的语法、逻辑和修辞,培养良好的文风。

语言是展示科研成果和学术品质的工具,必须使用好,掌握学术技能,增进科研素质,还必须首先建立在熟练而规范的语言能力之上。如何呈现科研成果和学术产品,语言成为最主要的工具。这里面就要涉及到语言规范、习惯等,对于我们民族语言汉语而言,还要掌握系统的语法、逻辑和修辞。只有这样,而后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风。

无论是写论文、报项目、作报告、参加学术研讨会,都要使用语言,都要借助语言来传递自己的学术追求和科研成绩。如果缺乏过硬的语言能力,即使有一腔学术热血,满怀科研情怀,也只能烂在脑子中,死在心头里。

文科研究生在使用汉语开展科研中,承担更多的责任。相对于理工科而言,文科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开展科学研究的最基本途径,就是使用语言,用话语和文字展现自己的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因此,文科研究生必须在通过语言文字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严格履行汉语规则,培育良好的文风,捍卫汉语的品质和尊严。

三、可行道路:加强文科研究生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训练的思路与对策

根据上述思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找到了对文科研究生开展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训练的信心。以笔者个人指导的6位研究生为例,除研一学生之外,他们都有,其中4位学生参加了不同层次的校外学术研讨会,更有其中一位07级研究生在经过训练之后,学术参与能力尤其是论文写作能力提升非常明显。目前,他已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篇,位居我院所有研究生的发文量的首位。同样是这个学生,被外派参加大型学术研讨会包括全国性研讨会3次,1次大会发言,2次小组发言,并且,2次参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因而,显示出了令人振奋的学术修养。从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目前,全院研究生都已经发表了学术论文。其中,在一级期刊发文的有4位,在核心期刊发文的有12位,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3人次,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4人次,获得各种科研奖励6人次,举办各种学术讲座15人次,8位学生成功申报了省部级和厅局级项目。如果从投稿率与发文率的角度看,全院两个专业的二、三年级研究生投稿率已达98%,投稿成功率几乎达到60%。由此,我们愈发体会到,加强文科研究生的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训练,是大有可为的。

第一,弄清楚学术行为、科研活动中技能混乱和技术失误的表现方式。

比如,我们常常采取这样的方法,让一系列学术规范、技能方面的具体毛病和问题在课堂上集中爆发,现场比对,即时示范。这些方式方法主要有:讨论发言、现场制作PPT、即时搭建论文框架结构、学生作业文本解剖、范文讲解等。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解剖,文科研究生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的确不容小觑。如有的人不会使用标点符号,有的人完成文稿后从来不标示页码,有的人行文不讲格式和规矩、随心所欲,有的人多种层级关系混为一谈,难辨轻重缓急;也有的人根本不懂得文稿的文面基本要求,把学术论文搞成了广告或张贴物,有的人不会撰写内容提要和关键词,有的人不清楚时间、数字、专有名词等的使用规定,如错误地把“十月革命”或“俄国十月革命”写成“苏联十月革命”,有的人不会使用简称,如把少数民族“蒙古族”简化为“蒙族”,把蒙古人民共和国简称为“外蒙古”而不是蒙古;有的人不会使用注释和参考文献,有的人征引混乱,有的人连文献标识码、中图分类号都一无所知;有的人不会正确使用信息搜索、采集渠道,有的人连《中国出版年鉴》、各种地方志等工具书都没听说过;有的人从来不使用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或《新华文摘》的目录索引;有的人不会论证项目,要么主题昏暗、中心偏离,要么队伍整合乏力;有的人在学术研讨中表现不佳而痛失良机,要么缩头缩脚,不敢展示自己,要么言辞失当、行止不雅,造成无法弥补的形象损失……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问题既可以存在于日常的素材积累、信息捕捉活动中,也可能存在于论文写作、项目申报,间或学术研讨中。它们对于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和学术品性的危害性,是不言自明的。

正因为如此,可以相信,借助生动的课堂训育,把问题暴露出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增进学生对症下药、治病求人的主动性,使它们能够坦然面对问题,积极求医问药,更可以带来病因分析透彻、治疗对症深入、印象生动深刻的效果。

第二,明晰并逐步革除研究生学术行为、科研活动中的道德错误。

如果说上述所列各种问题和弊端是属于非道德层面的技术性错误或不当的话,学术活动中的道德错误更是必须高度关注的。甚至可以这么说,技术性错误或不当充其量是学术能力问题,属于浅层次的,而道德错误则是深层次的,属于思想修养上的问题。对文科研究生进行学术技能和科研素质训练,必然包含着这一层思想。

众所周知,学术不端、学术违规或学术失范,都是不同形式的道德问题表达。但是,并不是每个研究生从一开始学术活动都明了这个问题的,同样需要训练和教化。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清楚下列行为的“缺德”性: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打“球”,请“”文章,篡改、伪造研究数据,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搭便车”,一稿多投等。这是危险的,是作为教育者所不能容忍的教育失职。因此,无论采取什么办法,寻找逐步克服这些错误,培育研究生高尚的学术道德的途径和方式方法,都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学术技能训练和科研素质培育。

要卓有成效地从学术论文写作规范、项目申报惯例、学术交流章法、学位论文写作技能等方面,解决文科研究生的学术修养和能力问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在综合训练的理念中,我们认为,建构一个以《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为主体的学术技能与科研素质教育、训练体系,是最有价值的。其中,继续完善《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内容体系并推广该课程,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举措。在我们学校,完全可以把《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由学院的专业选修课推广成全校范围内的公共选修课,并在推广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其内容体系和教育、训练方法。

篇7

1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

1.1以理论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核.

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对抽象的知识进行闭卷考试的终结性考核模式,受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考试内容的限制,学生死记硬背、临时突击学习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学生知识储存和技能掌握的长久性。终结性考核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间断性或终结性,这与高职教育更加突出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的目标是相悖的。

1.2以毕业考试为导向的论文考核

对于高职院校的一些非主干课程的考核,往往借鉴高等教育毕业生提交论文的模式,学生提交的论文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和知识含量,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提问,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过分强调学术论文研究对高职生有些勉为其难,尤其是现代信息较为发达,照抄照搬论文、科研成果现象严重,淡化了考核功能和检测功能。

1.3以行业证书为依据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考核平台,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强化了学生实验实训的训练强度,促进了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能力。但是,受学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年限、最高学历水平和考试工种的等级所限制,阻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且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职业证书考试的功能,为应试考试提供了发展空间。

1.4以获取行业证书为主的替代考核

目前,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了教考分离的手段,利用行业证书的获得取代某些非主干课程的考核,高职院校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与同类院校在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上的差距并进行改革,但过分夸大了等级证书的考试力度,仅仅围绕考试相应等级的证书进行授课,忽视了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操作水平和素质修养的全面提高。

2基于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1)理论考试+实践操作,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体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大批量复合型专门人才,既不同于单纯的流水线技术工人,也不同于进行专门研究的研究性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应突出把握专业建设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知识,整合校企、校本教材,拓展专业课程所需求的综合知识点,进行试题库的重建与实时更新,优化专业课考试比例,增加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应用题,采用闭卷、答辩、论证等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构成和综合运用能力。

(2)集中考试+分散考试,体现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学交替时学生学习的时间可将考核评价划分为在校学习阶段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集中考试主要在在校学习阶段进行,学习相同课程的学生,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理论与技能考试,理论考试相对课程集中,技能考试相对工种集中。分散考试主要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根据实习地、实习时间等情况,由学生向学校定期提交异地考试申请书,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带卷或通过网络抽题实现异地考试的一种方式。

(3)企业考核+校内考核,实现学校与企业双重考核评价的优势资源。校内考核主要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采用试卷与车间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旨在通过安全规范生产,整合优势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企业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实习阶段的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生产水平、职业道德情操等内容,由校外指导教师或企业指导员共同参与的考核形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进行全方位的考试,体现校内考试+企业考核的优越性,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

篇8

关键词:工程应用能力;翻转课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人才跟踪评估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3-03

一、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教育部2009年明确指出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应用,为企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信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重心由原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正在向工程应用型人才转变[1]。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创建信息学科相应硕士点和博士点,我国信息学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研究,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个人学术能力的提高,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研究生专业知识面狭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不强;研究生的职业道德不高,缺乏诚信,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具有工程背景的研究生导师的稀缺;校企合作没有真正深入地合作[2]。

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常州大学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了以CDIO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思维活跃、发展潜力大、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常州大学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全方位、多角度对信息学科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进行改革和探索

1.全面修订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树立工程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信息学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能力,常州大学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围绕研究生素质拓展、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以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突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定位,以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对2013年制定的信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更能突出信息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开展研讨式教学。基于CDIO模式的信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合应用和课程的综合化,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以实用性、创新性、综合性项目为载体,训练研究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信息学科的研究生,不再适合传统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研究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切实可行。研究生导师以专题的形式要求研究生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文献,以报告会或研讨会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研究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经常举办研究生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等活动来促进研究生对学科前沿、学术动态的了解;定期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对研究生进行讲学和授课;利用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组织研究生短期访学和出国联合培养来增加视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思维。

通过组织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与学术交流活动,开拓了研究生的创新视野,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潜能,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意识,提高了信息学科高层次创新工程人才的整体水平和培养质量。

3.加强政校企深度合作,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全面构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平台。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是培养具有工程能力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3]。深入推进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常州大学与设站企业共同建设的研究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常州大学信息学科已拥有2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7个校级科研机构。

同时,常州大学与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双方共赢的合作,达成校企合作战略,研究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锻炼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了科研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信息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高层次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对研究生奖学金进行评定时,向承担过企业项目,有专利发明申请,完成产学研课题的研究生倾斜。

在政校企深入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设投入经费的匮乏;管理经验的不足;观念的误区等。产学研平台的创建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财政支出、制度保障,离不开企业对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的积极参与,离不开高校高瞻远瞩的深思熟虑,离不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工程能力的认可和支持。积极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利益共同体,政校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研究生工程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负责,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学科研究生的工程研究水平和工程素养。导师指导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选聘企业中有强烈责任心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吸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者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群策群力,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践证明,双导师制对于研究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工作经验,缩短了研究生创业就业进入社会的适应期限,提高了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推进了产学研更好地实现有机结合。

随着高校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生导师在具体指导实践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指导时间偏少;指导缺乏有效性;部分导师的责任意识薄弱;导师的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等。目前,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展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活动,要求研究生导师关爱学生,严谨治学,规范培养研究生;不断提高导师自身学术水平,在学术诚信方面率先垂范;导师要不断拓展学术思维,为研究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这进一步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健全了导师责权机制,完善了导师岗位管理,提升了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5.加强信息学科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规范论文的审查程序,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或专业实践的载体,是对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检验,是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4]。常州大学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理念,来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南京大学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建立了学位论文评阅和评议人专家库,研究生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宁波大学基于网络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平台的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规范工作流程起到积极的作用。法国对工科类研究生的过程培养、论文选题、遴选研究生导师三方面执行严格的淘汰机制。中国科技大学学位络评阅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加强了导师对研究生的过程指导,规范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6.创建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立跟踪评价反馈体系,是目前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高人才竞争力、实现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创建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对研究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后,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对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工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压能力等进行评估和检验,并将信息反馈给高校[5]。高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全面修订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加强政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创建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和改革,以培养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工程应用型人才。信息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和优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叶中.目标转换与模式重构: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57-59.

[2]刘建树.浅谈研究生工程教育体系的构建[J].纺织教育,2012,12(1):42-45.

[3]吕建平,崔鹏,魏凤玉.产学研合作培养化工专业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5):260-26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