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8篇

时间:2024-04-22 15:21: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篇1

一、主要工作内容

(一)实施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补短板工程。截止目前已完成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县污水收集管网、县农村生活了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项目,正在建设县城区(更庆镇)垃圾处理厂改造工程项目、县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厂工程项目、县污水管网恢复重建工程、县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正在建设县镇污水处理设施,该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开展设备安装,竹庆垃圾填埋厂正在建设;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省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20-2022年)>项目申报的通知文件精神,启动了我县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三年推进方案的编制工作。

17年来,我县实施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3个(2个新建项目,1个改造提升项目),为县城区(更庆镇)垃圾处理厂改造工程项目、县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厂工程项目、县竹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厂工程项目;实施污水处理设施项目4个(2个污水处理设施项目,2个配套管网项目),为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县污水收集管网、县污水管网恢复重建工程、县镇污水处理设施;实施了110个村村级垃圾池建设,配套75村垃圾转运车辆及垃圾箱;通过广东援建资金,为阿须镇、竹庆镇购买大型垃圾运输车一辆;新建农村公厕115座。

(二)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持续推进全县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回头看,加快入河排污口污水乱排整治,防止污水直排,确保全县范围内不出现黑臭水体。

(三)大力实施污水垃圾三年行动。按照《州城镇污水、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已完成县城区(更庆镇)垃圾处理厂改造工程项目、县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厂,加快推进县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力度,提高我县污水、垃圾处理能力。

(四)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竹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厂,县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力度,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合理规划建设一批适度规模的乡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服务周边乡镇;规划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提高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和处理能力。

(五)加快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配套设施建设。推动老旧污水管网和河流排水管网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对接入河排污口工作,防止污水直排;完善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对县城附近的村庄,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处理。对州级“百镇”附近的村庄,按照“户分类、村收集和转运、镇处理”的模式处理。对高山半高山和偏远、人烟稀少的村庄,采取低温热解等方式,实行就地分散处理。对相邻较近的村庄,建立相对集中的垃圾处理站,采取卫生填埋、低温热解等方式,实行就地联合处理。

(六)开展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根据我县污水处理厂实际位置情况,结合实际,计划将污泥转运至垃圾厂处理进行填埋处理,并制定污泥清运方案,确保污泥日产日清。

二、存在的问题

(一)、我县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多,资金量大,我县为深度贫困县,县财政资金缺乏,垃圾污水建设项目资金短缺,导致项目推进缓慢。

(二)、垃圾、污水处理运行维护需要专业人员,我县与之对应的专业人员少,存在困难。

(三)、根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将推行自动化检测,在线监测等相关配套实施的建设,但县财政财力有限,无法支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装饰装修;绿色环保

前言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于建筑室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建筑室内的装修是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措施,现代建筑装修的形式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丰富,满足了现代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但是,如果装饰不合理,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也逐渐增强,这种理念也逐渐引入到室内装修设计中,下面主要就绿色环保设计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一、建筑工程装饰装修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当前,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而建筑工程的装饰装修工程更加注重环保节能,但我国的建筑环保理念发展较晚,且不是很成熟,缺乏建筑环保概念,装饰材料的环保标准与国外先进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在我国的环保装饰过程中,装饰装修产业的状况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市场模式,很多装饰装修环保技术无法被很好地运用,对我国的建筑工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在建筑装饰装修环保技术上停留在发展阶段,尤其是在技术和建材上还是处于研究阶段,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国加大了对装饰装修环保产业的管理力度。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在该领域的软实力还有待加强,环保产业设计与社会建设之间相互冲突,且在装饰装修的环保规定上与实际环保装饰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很多环保指标都无法满足装饰装修工程。比如在建筑材料中,有害指标与国家相应指标没有统一,需要我们对技术和材料进行相应的创新。

二、建筑装饰装修中绿色节能环保设计的必要性

伴随人们对于住宅建筑要求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设计理念被不断应用于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目前人们对室内装修设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就需要采用一些化工材料,像油漆、涂料等等,这些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给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其次,一些建筑物本身的材料也具有一定危害性,如家用电器、卫生器具等,都可能会产生噪声污染或者放射性污染,也会给人体带来极大的损害。但是建筑室内环境又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果人们长期呆在这样的环境下,肯定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室内装修中,应该积极采用绿色环保的建筑装饰材料,不断改善室内装修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够给人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空间和学习工作空间。

三、在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加强环保设计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装饰装修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落实节能环保设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践行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设计理念

现如今,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就必须更好地在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践行节能环保理念,必须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并以节能环保理念作为根本指导方针,不断促进设计策略在工程中的实现,以便能更好地开展相应工作,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同时,只有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加强对资源的重视程度,可有效降低高耗能的装饰装修,而在设计方案中,设计人员必须有效依托建筑工程结构,尽量避免拆散墙体,以免出现不必要麻烦,最大程度地降低资源的消耗,从而为人们提供最舒适的居住环境。

2室内材料的选择

在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践行节能环保理念,必须选用经济、节能环保的材料,不仅要求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和耐久性,还必须关注材质问题,选用各种节能环保型材料,避免其对人体带来各种不利影响。同时,还应防止室内环境出现污染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下 2 个方面入手,才能在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实现环保:①选择少加工的材料,且材料材质一定要保持天然或可长期使用,且可回收利用。②建筑工程的装饰装修材料不仅应具有全新、独到的材质,还应具备节能环保、经济的特征。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在建筑装饰装修设计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家装墙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尽量不要选用木制板进行装饰,最好是选用刷水性涂料或者新一代无污染环保型墙纸,或者是采用棉麻、丝织作为天然墙纸。

3装饰设计中的灯光设计

灯光设计也是室内装饰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 LED灯的运用,这样不仅可起到节电的作用,还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从而实现室内灯光设计的环保模式。在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灵活运用灯光设计,这是因为灯光设计是建筑工程节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设计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根据建筑室内的特点进行设计,注重自然灯光,可进行直接照明,并选用节能灯具,淘汰现有的白炽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

4室内绿色植物的科学选择

适于室内种植的植物: 月季、玫瑰吸收二氧化硫;桂花有吸尘作用;薄荷有杀菌作用;长青藤和铁树吸收苯;万年青和雏菊清除三氯乙烯;银苞芋吊兰、 芦荟、 虎尾兰吸收甲醛。不适于室内种植的植物: 兰花的香气会令人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紫荆花所散发出来的花粉如与人接触过久,会诱发哮喘症或使咳嗽症状加重;含羞草体内的含羞草碱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人体过多接触后会使毛发脱落;月季花所散发的浓郁香味,会使一些人产生胸闷不适、憋气与呼吸困难;百合花的香味也会使人的中枢神经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

四、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方法

1.预防

在房屋建筑装饰中应尽量使用天然环保的装饰材料,对于家具的选用同等重要。一定要注意,在购买家具时,首先要看好其构成成分的污染含量证明,并对新的家具要等到有害气体释放完之后才能使用。在迁入新装修的住宅之前,首先应找专业检测人员对室内环境进行安全检测,等做好安全评估之后才能入住。

2.治理

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治理最关键的还是经常通风换气,尽量采用全面通风和定时通风策略,一般新家居室内,要等装修完半年才能达到符合标准。后期治理可以用植物吸收室内的有害物质和气体。另外还可以采用新技术、新型机器来净化室内空气,使有害物质或气体变成无害物质。建筑装饰装修设计行业只要把节能环保落到实处,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室内装饰装修整体水平的发展,减少施工成本,还可以提高装修效益,不仅对装饰企业效益有利,还对整个社会的节能环保政策的落实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房屋建筑装饰装修环保设计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无论到什么时候,节能环保的室内装修都不会过时。

结语

综上而言,在建筑装饰装修环保设计中,首先必须对装饰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是环保家装的关键,要想保护自己及家人在居住环境中健康的生活,对建筑装饰材料的环保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而言之,在建筑室内装饰装修中,合理地应用绿色环保理念,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室内装修对人们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能够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产生积极作用。

篇3

关键词:生态环保;建筑设计;节能;发展

自“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以来,环保理念开始在社会各行业渗透,无论是建筑行业还是工程建设都会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工作当中。但是,目前建筑设计行业还存在着诸如建筑材料不够环保、建筑标准没有固定、建筑施工工艺对周围造成的影响过于明显、建筑设计欠缺优化、建筑设计目标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也要融入生态环保理念,将建筑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建筑设计及生态环保理念的融入现状

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增加和城市建筑数量增多,城市居民居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越来越多齐全设备的城市建筑应运而生。但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师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建筑整体规划及外观设计、内部结构设计当中,忽略了建筑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在建筑设计中没有重点增添绿化景观设计,没有考虑到建筑设计对周边环境、绿化、地理的需求。不少建筑设计在最初规划时没有考虑到建筑房屋的朝向,在通风和光照方面没有体现到环保节能观念。从建筑角度出发,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环保节能需要在许多环节重点注意,包括建筑整体的选材、建筑设计所采用的技术、热环境选用的设备等。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环保理念不够深入,正是由于建筑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到上述问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仅仅针对居民条件等方面,并没有在设计过程中落实到节能减排等生态环保理念。

从当前我国建筑设计情况来看,生态环保节能设计还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节能生态环保型的建筑设计过程较为复杂、难度较大、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不够先进等。

二、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建筑数量及年新增建筑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日渐增加的建筑量增加了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同时导致我国建筑污染量逐年增加,每年会有数亿的建筑垃圾出现在我国,严重污染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此外,我国水、土地等自然资源能源逐渐短缺,而资源浪费现象有增无减,自然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意识缺失及资源短缺形势,“生态环保理念”、“节能减排设计”等成为社会上备受关注的焦点。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正是环保建筑的设计出发点,充分利用大自然可再生资源,并且尽量节约用水、用电,将绿色、环保、生态理念落实设计每一步骤,应该是我国建筑行业今后的最长远的发展方向。

建筑行业会涉及到太阳、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应用,建筑设计中体现节能是未来建筑业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中消耗的自然资源、能源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若要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环保,就需要从设计出发,在设计时体现出节能理念,建设节能型房屋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采用先进设计工艺,尽量从居住者需求出发,建设既拥有美观外部又具有生态环保功能的建筑,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可以促进我国各能源的节约应用,并能够缓解当前我国资源短缺的现象;还能够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不被肆意破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

三、生态环保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保理念的重要性,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的建筑设计也成为建筑的绿色发展趋势。当前,建筑设计当中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应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凸显出先进科技元素

建筑设计从刚起步到如今,并不能仅仅体现出建筑基本功能,而应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推动建筑生态节能设计,并且运用先进设计工艺创造性实现具有生态环保理念的建筑设计:首先,按照建筑设计基本要求,做到不污染周围环境,做到在设计中应用节能减排建筑材料。其次,设计单独建筑时,尽量避免对周边的建筑物造成影响,包括噪声污染、施工影响、交通影响等。再次,对建设工艺技术进行升级,运用智能化方式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来促进建筑设计的生态环保,比如自动化警报、灭火装置等建筑设备。

2、凸显出节约土地和能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筑在城市用地中的占有面积越来越大,因此,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大城市的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土地资源应用,首先,在设计之前,对建筑的地理、地质、水文环境进行考察,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选择建筑用地,考虑到土质问题,在选择时一定要慎重考虑方方面面,为后期建筑施工顺利奠定基础。此外,还要缩减建筑用地面积,合理规划建筑的施工面积,避免建筑用地铺张浪费,在规划用地时贯穿生态环保理念,为建筑建设减少用地造价,为建筑设计增添更多生态色彩。

3、凸显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

生态环保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应该科学合理规划设计目标,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多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建筑材料,避免使用能源耗费量大、产生污染物较多的建筑材料,积极推广绿色节能环保建筑。在建筑中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出节能环保:在建筑的环节使用采暖节能、绝热、制冷节能设计等,还要将节能减排技术利用到建筑设计当中,选择无污染、少辐射、少公害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当先可再生利用资源,在建筑设计中凸显环保、绿色、高效、节能等生态理念,从而满足当前生态环保建筑设计的发展需求。

4、凸显出环境美观

城市的发展需要尽可能多绿色景观的衬托,因此,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适当融入绿色理念,进行建筑的绿化设计,深刻凸显生态环保理念。首先,要遵循原有的建筑设计原则,即从建筑的构架、规划、布置上凸显建筑设计的美观,这些由建筑设计人员来完成。但是,基于我国建筑生态环保理念的融合程度还不够,建筑绿色景观应用范围还不够宽广,先从美观做起,在建筑中增加绿化景观点缀,从而进一步对建筑进行节能减排设计和改进,为建筑设计的生态环保体现提供条件。

四、总结

绿色生态环保乃城市发展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伴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更多生态环保理念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将“生态环保”谨记心中,保证建筑设计对居住环境造成的影响逐渐减小,保证人们能够在居住环境内能够安心、健康的生活,保证用最少的用地、能源材料设计出最具人性化、生态环保理念的建筑群。今后,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应采用节能、先进的建筑设计技术,从而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保证城市经济、环境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虎.生态建筑观与环保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7)

[2]刘强.张豫.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理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1)

[3]孙建.浅谈现代化建筑中对节能环保电气新技术的有效应用[J].科技资讯,2010(29)

[4]吕赛男.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优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刘春香,刘红艳.节能设计――实现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0(2)

篇4

关键词BOT;投融资;环境基础设施

一、引言

在许多亚洲城市中,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发展,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废物管理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亚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目前还处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中期左右的水平。巨大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已对中国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形成了“瓶颈”障碍。因此,中国急需大力建设和发展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快速城市化和滞后的处理设施,使中国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突出。

2.设施短缺和处理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和运营效率不高。具体表现是:一方面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设施,建成了又没有充足资金来维持设施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由于运营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不少运行中的设施,并未发挥出设计的处理能力、效率和质量。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打破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立多元投资主体模式,实行建设与运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BOT是一种以私营力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在提高政府部门效率、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而且也是目前在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方式。

二、BOT融资方式概述

1.BOT的概念及特点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称,即“建设-经营-移交”投资方式,是一种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形式。这一投资方式是指政府以契约方式将通常由政府部门或国内单位承担的为某重大项目进行设计、施工、融资经营和维修的责任让渡给国外投资者,该企业在负责建成此项目后,在协议期内拥有、营运、维护该项目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和服务费来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特许权期满后则将该项目无偿转让给当地政府[1\2]。BOT模式主要用于收费公路、电厂、废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BOT模式将是我国今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

2.BOT融资模式的优点与风险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对政府而言,BOT项目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融通社会资金来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政府对项目的支付不再是一次性巨额财政投入,而是通过出让“特许经营权”,用污水和垃圾费(以及少量财政预算)分期支付给投资者。

对企业而言,由于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做担保,所以BOT项目具有风险低,投资回报稳定的优势。表面上,BOT项目由于民营企业介入后需要有一定的利润回报而使项目的总成本增加,加大居民和政府的负担,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民营企业的介入,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与政府建设和运营的项目相比,BOT项目实际成本增加与否取决于上述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OT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隐患。

政府面临的主要风险有:①当政府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市场潜力和价格趋势把握不清时,可能对投资者盲目承诺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加大居民和政府负担;②如果政府管制不佳,容易造成民营企业的不规范参与和竞争,甚至造成私人的垄断经营,将损害社会公平,并使得政府丧失控制权;③少数不具备资金和技术实力的环保企业,为在建设期获得巨额收入,不顾建设质量和建成后的运行状况,采用不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把设施的运营风险全部留给项目本身,实际上是留给了政府。

项目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①政府不讲信誉和政策不稳定,它是民营企业介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最大障碍和风险;②项目设计和建设中的风险,包括项目设计缺陷、建设延误、超支和贷款利率的变动;③项目投产后的经营风险,包括项目特有技术风险和价格风险等。

3.我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发展BOT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据分析,GDP要增长l%,基础设施必须至少增长1%作保证,并应适度超前。我国城市特别是西部城市在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步伐,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突出。通过BOT社会融资模式,利用社会资本直接投资和经营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可以弥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主要问题,大大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利用BOT融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私人资金增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减少项目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使政府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能上马一些基建项目。

(3)有利于改善投资结构,加快环境公用事业的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资体制格局单一,政府指令性投资比重大,资金缺口较大。采用BOT方式,利用国际和国内商业资本直接投资和经营环保基础设施,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我国环保基础设施产业的投资结构,有利于加快制度创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我国环保产业的生机和活力。

(4)有利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环境基础设施管理水平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中有许多属于技术密集型项目,而目前我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一些单项或成套综合技术还没有过关,一些先进设备还不能制造,在设备引进上又存在资金缺口。采用BOT方式,把私营企业的效率引入公用项目,可以极大地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加快项目建设进度。BOT方式由投资者负责项目的全部设计、施工和建设,这意味着对先进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技术的取得和先进管理经验的积累。

三、我国应用BOT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已有的BOT实践项目来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还远落后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环境设施建设领域中还存在一些关键性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认识、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这些制约因素成为BOT是否适用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应用速度的基本前提。

1.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今天,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正确定位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对二者在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定位问题,仍缺乏正确理解。目前,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

(1)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和对公共物品理论的片面理解,过分强调政府直接提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作用。这一认识在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

(2)没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清楚市场机制的实质和风险,片面夸大市场化的作用。与第一种认识偏差相反,一些人被少数成功的市场化案例和媒体报道上的渲染所迷惑,认为市场化方式是发展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主要办法,有的甚至将BOT项目误解为不是由政府和居民而是由投资者最后承担项目成本,有误导政府不发挥主导作用的危险。

2.现有政策还不能满足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1)现有有关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政策仅为部门指导意见,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政策的权威性和力度不够。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法律规范,以应对BOT项目投资数额大、在项目周期内不确定因素多、投资周期长等特点。我国当前还没对BOT项目专门立法,现有的相关法规各部门之间不协调、权威性差、操作不规范、透明度低,严重制约了BOT模式的应用。

(2)现有政策只是框架性的指导政策,对一些关键问题如企业改制和优惠政策,既缺乏可供操作的实施办法,也没有明确地方政府实施的权限,给地方政府落实相关政策带来较大困难,往往造成有政策无作为的局面。

(3)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和法规的关系未完全理顺,影响了标准的效力。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率先建立了禁止超标排污的法律规范,规定了超标排污的法律责任,但其他环境法律还没有建立禁止超标排污的法律规范。

3.地方政府应用市场化模式的能力严重不足

(1)缺乏统一有效的环保监管体制,横向部门责权交叉多,职能配置不明晰;缺少有效机制和监督力量,宏观调控能力薄弱,对一些跨区域重大问题协调困难。缺乏环境与发展议事协商机制。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基层环保执法监管手法落后,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问题。处罚力度弱,强制手段缺乏,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难以到位。目前,按我国法律规定,违法排污处罚多为10万元以下,最高额度100万元,与排污企业造成的损失相比微不足道,没有震慑力。

四、稳步推进我国环境基础设施BOT融资模式的几点建议

1.在推进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过程中,必须首先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市场化方式为辅,在中长期法律政策完善以后,可以期望市场化方式发挥较大作用。

2.建立较完善的法律规范,提高BOT投资保障制度,降低投资风险和价格要求水平。法规建设需要包括明确公私各方的责任制、界定产权关系、制定收费和补贴及自有资本与负债的比例、地方与外国企业的比例、项目的资金流的财务管理、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市场以及监管体制等重要因素。

3.切实加强在融资、收益等方面政策调控的力度,提供赢利的政策保障,创造BOT模式应用的基础条件。

4.政府要准确定位,发挥创建市场、规范市场和扶持市场的作用

在推进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三方面作用,即创建市场、规范市场和扶持市场:

(1)创建市场

通过严格执法,将污染治理的潜在市场转变为现实需求;按照“污染者付费”、“投资者受益”的市场经济规则,建立相关收费体系,并尽快将收费标准提高到微利水平;完善产权制度,改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纯公共物品属性,使之变成价格排他的准公共物品。

(2)规范市场

全面制定城市相关设施建设规划,避免市场化过程中设施建设的盲目性;清除行政性壁垒和地区分割障碍,实行项目公告和公开招标制度,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调控收费价格,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设施服务;严格监管,避免二次环境污染。

(3)扶持市场

加大政府财政扶植力度,建立污染治理专项基金;通过税收、土地、用电等优惠政策和技术及信息咨询服务,扶持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化;建立社会公益行业名录,对包括改制企业在内的所有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的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BOT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BOT作为一种有效的项目融资、建设、运营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开发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较理想的选择方案。

BOT模式对于利用社会资金解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应全面认识BOT模式,通过形成有利于BOT推行的政策、收费和监管环境,积极稳步地推进BOT试点,降低BOT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契机最终形成多种社会资金多种形式地进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局面。

总之,利用BOT方式进入环保建设项目,应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是我国投融资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在投资主体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引入国际先进的投融资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功效。相信它的引入,对于制止一直困扰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重复建设、乱上项目和严重浪费稀缺资源等现象,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增长,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学院:

土木建筑学院

姓名:

班级:

工程管理班

学号:

BOT融资模式在我国基础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中,中国遇到了资金不足和效率不高两个严重问题,它是造成中国相关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和处理效果不好的关键原因。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BOT融资模式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引言

在许多亚洲城市中,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发展,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废物管理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亚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目前还处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中期左右的水平。巨大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已对中国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形成了“瓶颈”障碍。因此,中国急需大力建设和发展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快速城市化和滞后的处理设施,使中国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突出。

2.设施短缺和处理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和运营效率不高。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打破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立多元投资主体模式,实行建设与运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BOT是一种以私营力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在提高政府部门效率、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而且也是目前在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方式。

二、BOT融资方式概述

1.BOT的概念及特点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称,即“建设-经营-移交”投资方式,是一种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形式。这一投资方式是指政府以契约方式将通常由政府部门或国内单位承担的为某重大项目进行设计、施工、融资经营和维修的责任让渡给国外投资者,该企业在负责建成此项目后,在协议期内拥有、营运、维护该项目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和服务费来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特许权期满后则将该项目无偿转让给当地政府[1\2]。BOT模式主要用于收费公路、电厂、废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BOT模式将是我国今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

2.BOT融资模式的优点与风险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对政府而言,BOT项目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融通社会资金来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政府对项目的支付不再是一次性巨额财政投入,而是通过出让“特许经营权”,用污水和垃圾费(以及少量财政预算)分期支付给投资者。

对企业而言,由于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做担保,所以BOT项目具有风险低,投资回报稳定的优势。表面上,BOT项目由于民营企业介入后需要有一定的利润回报而使项目的总成本增加,加大居民和政府的负担,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民营企业的介入,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与政府建设和运营的项目相比,BOT项目实际成本增加与否取决于上述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OT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隐患。

政府面临的主要风险有:①当政府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市场潜力和价格趋势把握不清时,可能对投资者盲目承诺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加大居民和政府负担;②如果政府管制不佳,容易造成民营企业的不规范参与和竞争,甚至造成私人的垄断经营,将损害社会公平,并使得政府丧失控制权。

项目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①政府不讲信誉和政策不稳定,它是民营企业介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最大障碍和风险;②项目设计和建设中的风险,包括项目设计缺陷、建设延误、超支和贷款利率的变动;③项目投产后的经营风险,包括项目特有技术风险和价格风险等。

3.我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发展BOT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通过BOT社会融资模式,利用社会资本直接投资和经营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可以弥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主要问题,大大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利用BOT融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私人资金增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减少项目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使政府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能上马一些基建项目。

(3)有利于改善投资结构,加快环境公用事业的制度创新。目前我国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资体制格局单一,政府指令性投资比重大,资金缺口较大。采用BOT方式,利用国际和国内商业资本直接投资和经营环保基础设施,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加快制度创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我国环保产业的生机和活力。

(4)有利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环境基础设施管理水平。采用BOT方式,把私营企业的效率引入公用项目,可以极大地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三、我国应用BOT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已有的BOT实践项目来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还远落后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环境设施建设领域中还存在一些关键性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成为BOT是否适用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应用速度的基本前提。

1.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今天,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正确定位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对二者在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定位问题,仍缺乏正确理解。目前,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

(1)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和对公共物品理论的片面理解,过分强调政府直接提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作用。这一认识在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

(2)没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清楚市场机制的实质和风险,片面夸大市场化的作用。

2.现有政策还不能满足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1)现有有关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政策仅为部门指导意见,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政策的权威性和力度不够。我国当前还没对BOT项目专门立法,现有的相关法规各部门之间不协调、权威性差、操作不规范、透明度低,严重制约了BOT模式的应用。

(2)现有政策只是框架性的指导政策,对一些关键问题如企业改制和优惠政策,既缺乏可供操作的实施办法,也没有明确地方政府实施的权限,给地方政府落实相关政策带来较大困难,往往造成有政策无作为的局面。

(3)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和法规的关系未完全理顺,影响了标准的效力。

3.地方政府应用市场化模式的能力严重不足

(1)缺乏统一有效的环保监管体制,横向部门责权交叉多,职能配置不明晰;缺少有效机制和监督力量,宏观调控能力薄弱,对一些跨区域重大问题协调困难。缺乏环境与发展议事协商机制。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基层环保执法监管手法落后,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问题。处罚力度弱,强制手段缺乏,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难以到位。

四、稳步推进我国环境基础设施BOT融资模式的几点建议

1.在推进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过程中,必须首先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建立较完善的法律规范,提高BOT投资保障制度,降低投资风险和价格要求水平。

3.切实加强在融资、收益等方面政策调控的力度,提供赢利的政策保障,创造BOT模式应用的基础条件。

4.政府要准确定位,发挥创建市场、规范市场和扶持市场的作用

五、BOT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BOT作为一种有效的项目融资、建设、运营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开发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较理想的选择方案。

篇6

一、世界城市背景下北京市环保设施建设现状

多年以来,北京市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了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部门联合开展垃圾检查,垃圾处理能力得到提升。北京将用3年时间投资523亿元推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23100吨、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2750吨。工商、卫生、环保、城管等部门将餐厨垃圾和餐厨废弃油脂管理纳入对餐饮服务单位的日常监管和执法范畴,定期开展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综合执法检查行动,开展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和餐厨废弃油脂排放登记等工作,推动专业化收运队伍建设,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北京将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能力充足的垃圾处理体系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级统筹、属地负责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据统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从2001年的6750吨/日增至2011年的16930吨/日,生活垃圾产生量、清运量、无害化处理率均呈现上升态势。

第二,水资源供给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提升,再生水的推广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用水困难,也促进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了城市用水环境。2012年,北京在供水、排水和节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据统计,北京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达到473万立方米/日,比2010年提高了28万立方米/日;2011年污水处理能力为369万立方米/日,比2010年提高了4万立方米/日的处理能力,污水年处理量2011年为118884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81.7%,节水量为8951万立方米。

第三,加强煤改气工程建设,加大供热供气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或缓解了环境污染问题。北京全市集中供热管道长度从2005年的6272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1734公里,供热面积从2001年的14729万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50794万平方米。液化石油气销售量每年有所波动,从2001年的182188吨增加到2011年的394437吨。天然气销售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150585万立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690922万立方米。截至2012年10月16日,北京市共完成9700处、1.8万项较大规模供热检修和维修。市政供热管网系统2012年完成翻修24项、改建13项,共完成大小修76247项。市政热网供热面积近2亿平方米,分片打压试水,2012年冬季消耗68亿立方米天然气。北京市宣布到2015年五环内的燃煤设施将全部消失,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将取而代之,这将一定程度上减少燃煤对北京空气的污染。

二、北京环保设施建设与雾霭问题

从以上现状分析来看,北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与贡献。但人口膨胀、机动车辆增长、能耗增强、资源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依然严重,环保设施建设水平与人民的期待、与世界城市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北京环保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北京污染物排放量大,包括燃煤污染、机动车排放、工业污染和扬尘,是造成雾霭天气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2012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20万辆;全市燃煤总量仍保持在2300万吨,汽柴油消费总量达到630万吨;全市建筑施工面积仍高达1.9亿平方米,这些使得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时,污染物难以扩散,空气污染会随之加重。2013年1月,北京市各项污染物浓度上升,特别是PM2.5上升尤为明显,空气质量恶化速度非常快。另外,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形成重污染的直接诱因。由于北京大气整体处于静稳状态,地面基本静风,湿度接近饱和,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在空气中持续积累,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水平不断升高。

第二,北京在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世界城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北京发生的“7·21”特大自然灾害,全市受灾人口160.2万人,因灾造成经济损失116.4亿元。此次灾害,反映出北京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标准不高,防汛指挥运行机制不畅,缺乏防汛减灾知识普及,社会动员能力不足等问题。北京尽管加强了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标准设置不高,设施更新不足,规划不够合理,区域差别较大等问题还严重存在,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部分区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特别是排水系统还相对较为脆弱,雨水收集系统还须进一步提升。

第三,北京能源环保设施建设不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和新能源设施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尽管北京的能源结构已经由煤炭消费为主导转变为以天然气、石油为主,但传统能源的消耗总量仍不断攀升。据统计,北京在能源消费总量、终端消费总量等指标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能源消费总量从2001年的4229.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6995.4万吨标准煤。北京尽管加大了新能源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但投入和建设力度还不够,对加油充电综合服务体系、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厂、风能、地热能等设施建设不足。从全市范围看,新能源设施建设的覆盖面不广,投入力度不大,社会影响不够,能源改造和利用效率不高,可再生新型能源利用不足。

第四,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机制不够灵活,雾霭治理缺乏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和政策执行机制。北京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很大,但是与实际的市民期望和公共服务需求还差距很大,资金缺口非常严重,缺乏高效、灵活的发展机制,特别是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环保设施建设的诸多问题。北京雾霭天气的形成,既有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中的成分(主要是燃煤和工业排放),也有美国南加州烟雾事件的成分(柴油驱动的载重货车、船只和列车尾气造成空气烟雾),还有中国北方特有的沙尘。为减少雾霭天气的发生,北京市政府已经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包括停驶公务车,停产重污染企业等。但由于是短期行为,加上周边地区没有进行联防联控,有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很难从根本上减少雾霭天气的发生。

三、北京环保设施与雾霾治理对策

基于以上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应该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高度,提高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领域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北京建设更加和谐、宜居、生态、低碳的世界城市。具体而言,应重点采取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绿色公共交通系统,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自行车建设,鼓励电动汽车、混合燃料汽车发展,并增加充电站建设,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雾霾尘粒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汽车尾气,因此要重点治理尾气排放问题。北京核心城市圈人口密度过高,交通过于拥堵,急需建立起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要将轨道交通尽快延伸到城乡结合部、远郊区县和周边城区;提早规划北京市远郊区县、北京市与天津、河北等交界区县的轨道交通建设,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试行征收城市交通拥堵费,以控制中心城区汽车数量,提高燃油标准。加快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增加充电站,鼓励发展电动或燃气机动车。加快油改气进度,力争在未来5-10年内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全部实现油改气或电动化,尽最大努力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第二,树立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模式,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和依赖,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建设低碳、绿色、美丽的世界城市。雾霾天的产生与每个北京市民都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是汽车尾气的排放,还是垃圾的制造,或其它排放物的产生,均对雾霭天气和环境污染产生影响,因此要鼓励每个市民树立环保意识,参与低碳环保事业。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倡导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绿色环保的行为模式,畅通与市民交流沟通和为环保事业建言献策的渠道与平台,及时主动公开信息,鼓励广大市民直接举报身边的环境问题。根据北京市日照时间长、雨水少等特点,鼓励广大市民参与首都屋顶绿化工程建设,在自家屋顶或公共屋顶开辟绿地。

基于北京雾霾天气的频发和影响,应该从转变和优化能源结构等层面加大能源低碳化治理,降低燃煤总量,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制定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政策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和低碳发展的合作互动机制,有效提升和改善空气质量。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充分发挥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集聚的科技资源优势,围绕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加强低碳绿色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破解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难题,提高低碳技术支撑能力,有效解决首都环保、绿色、低碳发展问题。

第三,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以建设绿色低碳的世界城市为基本理念和战略要求,加强能源的集约化利用,加强对传统资源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强化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减少燃油和燃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提高补贴标准,鼓励居民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加快分布式电源系统建设,促进电网与太阳能发电的融合,建设高科技、大功率、快效率、稳供应的智能电网,提高其软硬件装备水平。开展煤改气的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在城乡结合部和远郊区县加强集中管理和淘汰“小煤炉”,削减农村炊事和采暖用散煤,放开罐装液化气供应,鼓励农民使用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农村能源消费绿色低碳化。

第四,强化垃圾分类回收,加强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在人流密集处增加垃圾回收箱,扩大再循环垃圾种类,设立家庭危险品再循环项目,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新技术在垃圾处理中的应用,减少垃圾填埋,提高生化处理能力和比例,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处理能力。此外,重点控制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加强工地扬尘防治,增加清洁燃料车,加强市区锅炉改造,扩大无煤区规模,在雾霭天气建议在核心城区主要路段加强洒水频率,减少道路扬尘。提高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水平,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

第五,加强供水、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水务环保设施建设。根据世界城市标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强现有设施的检查、更新、维护和建设,淘汰落后的基础设施,采用现代高端技术完善基础设施装备,确保供水、排水的安全、快捷、高效,提高供水、排水重大安全事故的预警能力。进一步健全供水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加强防洪减灾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提高协统应对和应急处置能力。保护饮用水源,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对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强城市中心区水系综合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鼓励使用中水,鼓励节水,建立综合型、功能强、覆盖面广的污水处理厂,促进污水回用。

第六,增加环保设施建设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构建首都环保的联防联控机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在“以政府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出现了BOT、TOT、ABS、PPP等项目融资方式。北京环保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原则,建立环保设施建设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为评价标准进行城市科学规划。基于北京雾霭天气形成的多种因素,应该建立跨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职能整合与资源共享,解决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加强在区域生态文明和环境治理工作中的联动配合,建立各方面工作无缝衔接的工作机制,强调周边区域的减排和雾霭治理责任,建立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雾霭治理领导小组,强化首都环保的合作治理与责任追究,形成雾霭治理合力和长效机制,促进绿色北京和美丽北京建设,促进整个首都经济圈的环保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梁琦.北京打响环境治理攻坚战[N].北京青年报,2013-3-29.

[2]北京计划用3年时间推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N]. ,2013-4-27.

[3]王东亮.本市2012年冬季供热准备就绪 提前供热将进行气象会商[N].北京日报,2012-10-17.

[4]污染物排放量大是北京空气污染根本原因[N].北京晚报,2013-1-31.

[5]北京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薄弱环节[N].北京晨报,2012-7-26.

[6]苏民.未来五年北京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N].经济日报,2011-12-5.

[7]王斌,蒲晓磊、郝斐然.北京人大要求加强首都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N].法制网,2012-7-26.

篇7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环境问题;对策

城镇化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其本质是发展小城镇。国内外实践证明,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有效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所以,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必由之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战略性选择。

一、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1)领导环境意识淡薄。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小城镇领导常存在重“硬”轻“软”的思想,即重视经济发展指标,轻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乡镇政府对小城镇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够,各项工作责任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的领导强调“项目立镇”、“工业强镇”、“商业活镇”,但对“环境兴镇”缺乏足够的认识,盲目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技术,不考虑当地环境容量小,结果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不得不停产。(2)小城镇建设中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然而,一些乡镇没有把优化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放到小城镇建设的首位,而是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致使一些小城镇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不能相应配套。由于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有些地方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小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有些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涉及行业广、技术水平低、管理较为落后,加之治污投入少,生产中排放的污水、废渣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污染小城镇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小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城镇没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所有城镇仍然是清污合流,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大部分城镇的垃圾收集营运跟不上小城镇的发展。三是面源污染日渐突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小城镇环境逐步恶化。四是监管不力。小城镇工业园区建设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的园区乱设排污口,威胁饮用水安全;有的小城镇取消环保前置审批手续;有的地方不按照规定报批环评报告,“三同时”制度没有落实。(3)环保投入与环保工作需要不相应。经济比较好的小城镇虽然刚刚对环保有所投资,但还远远不够,而经济欠发达的城镇根本谈不上环保基础设施,有的即使勉强建了,如建起了水厂,也是运转经费无依靠,只是开开停停,或应付检查而已。环保投入资金瓶颈制约了全市环保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使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以及环境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甚少,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步履维艰。同时,小城镇环保机构不健全,是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

篇8

基础设施:5年1万亿美元

2015年建成的泛亚铁路、越南的矿产开发、横跨马来西亚的输油管道……未来五年,东亚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超过一万亿美元投资修建道路、供水、通讯、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以满足城市迅速扩大、人口增加和私营部门日益旺盛的需要。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和世界银行3月的报告,目前东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基础设施融资的巨大挑战。参与《连接东亚:基础设施的新框架》研究的21个国家预计每年将需要2000多亿美元投资兴建和维护道路、电厂、通讯设施、供水和卫生系统。

对于东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兴起,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在东亚投资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了长足发展,但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邻国,基础设施建设却非常落后,而那里恰恰存在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的投资合作,将实现互惠互利。”

眼下,包括被预计将需要全部投资80%的中国也在积极介入东南亚的建设。

越南媒体日前透露,该国铁路局正在制定兴建2条连接越南与老挝和柬埔寨的铁路计划。目的是与泛亚铁路相连。后者连通亚洲大多数国家的铁路网计划,10年投资20亿美元。而中国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和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正对越南的铁路投资计划进行研究。

不过根据报告,东亚以及其他地区投资基础设施的企业都表示,他们迫切希望在政府政策和法规比较容易预测的地方投资。在投资制约因素方面,被调查企业列举了执行合同不力、法规和司法缺乏连贯性以及腐败等问题。

来自马来西亚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投资专家告诉记者,新型的东南亚国家需要外部支持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但他们需要处理一些“回报率”的问题。她认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回报率比较低,但如果长期投资,回报率还是比较高的”。

服务业有互补性

“第二大热点领域就是服务业。”吴建民说,中国经济增长目前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服务业发展尚有巨大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服务业增长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据估计,中国服务业每增长1%,便能减少2000多万吨标准煤的消耗。

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农业和工业相比只不过是“第三产业”。近年来,服务业迅速发展,年均增长率接近13%;外商投资中国服务业领域,也已由最早开始的旅游饭店业,逐渐发展到目前的涉外写字楼、旅游设施景点、中介咨询、商业、医疗、教育等众多领域。

“在服务业领域,东亚区域内的日本比较发达,可以借鉴和交流。”吴建民认为在服务业方面,东亚区域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

包括金融服务外包、劳工输出等合作正依赖各省市的自有资源和特色开展。由于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服务、商业、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陆续取消,这些行业的外资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包括工业部门在内的其他行业。初步估计,同时期外商服务业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可能达到10~15%的平均水平,新增第三产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事实上,包括港商在内的海外客商对中国内地服务业的热衷早已显露端倪。据统计,仅在北京市,去年服务业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就达737家,合同外资32.82亿美元,占合同外资总额的七成多,服务业吸引外资是第一、二产业合同外资总额的三倍多。

环保能源潜力巨大

第三大投资热点则被认为是环保和能源领域。

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说:东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在环保领域,发展会带来环境恶化。

“与环保同等重要的是能源。能源对于区域的发展非常重要,很多国家取得了非常快速的经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却面临着能源的短缺,除了油之外,需要很多电力,电力成为重要的能源不仅是必要的,也需要我们及时开始做。”

可替代性能源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和发展趋势,中国政府也积极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在这一领域内,中国潜力巨大。例如,中国有广阔的沙漠地区,据估计,如果这些沙漠地区有6%的面积可用于太阳能采集和生产,就可以基本解决中国的能源需求。

秦亚青表示,东亚国家需要开发扩展新的节能和清洁的能源技术,但同时,技术成为创造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瓶颈。而日本等国家拥有不错的环保技术,有最好的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类似中国和越南,区内的很多国家,能源消费国急需这样的技术,因此在这方面有很多投资机遇。

日前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日本政府已经成立了“碳基金”,对日本企业到海外投资节能环保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并可以进行排放权交易(CDM)。日本政府准备拿出1000亿日元,支持日本企业到中国搞节能环保项目,并专门成立了“日中节能环保协议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