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8篇

时间:2024-04-17 15:35: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篇1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重要性

0引言

乡镇文化站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农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明的提高。建设发展乡镇文化站的目的在于对公共文化生活和服务进行提升。那么在乡镇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下面本文就对乡镇文化站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1群众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农村经济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由于存在着地理位置、文化环境不同,乡镇文化站的建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文体设备落后、文化资源不足等将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文体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贫乏。当前的群众娱乐方式只有看电视、打麻将、下棋等,没有别的活动形式可以进行选择,而且这些活动在农村的各个家庭小院中是随处可见。从这些比较盛行的娱乐活动中可以看出,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当前对于文化事业的建设没有经济建设受到的关注度高,在乡镇、农村发展中一些领导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展财政上面,对农村的经济收入进行重点的发展和提升,而忽略对农村文化的建设。由于文体活动设备缺乏,农村人员在闲暇的时候只有进行打牌、闲聊、搓麻将,这些增加了一些恶习的产生,比如说赌博,将农村风气进行败坏[1]。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重视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农村文化活动的建设有了初步的成效,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将农村文化发展进行提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建设发展乡镇文化站对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它也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重头工作,让乡镇文化站成为农村文化发展中心,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服务平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将其在农村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行展现,让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将农村文化进行发展。

2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必要性

(1)乡镇文化站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国家建设中的发展需求,将社会文化进行发展,但是在农村文化发展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不仅文化资源缺乏,一些文体活动设备、文化活动也缺乏,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慢慢的进行退化,为了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发展,将乡镇文化站作为文化发展的阵地,进行文化宣传,组织文体活动,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2]。

(2)乡镇文化站为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思想。农村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进行结合,农村文化的建设要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要将党的思想进行贯彻落实,乡镇文化站将党的思想、方针和文化发展政策进行宣传,让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认识、技术掌握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将其素质和道德素养进行提升,将农民正确的生活观和和谐社会的思想进行提高。

(3)乡镇文化站为农村群众进行服务。乡镇文化站为农民群众进行服务,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将文化服务进行落实,对社会主义文明和文化的繁荣进行加强和促进。动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文化教育,实现自我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并带着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参与。

3乡镇文化站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1)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国民经济在不断地增长,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必然产生的,文化活动中心从基层进行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根据乡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等条件,进行多样、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发展和农村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就会更高,乡镇文化站结合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将群众的生活进行丰富,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节目演出等[3]。

(2)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基础。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长期进行的产物,它为农村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文化活动中心的负责人要有一定的艺术认识,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是将乡镇文化发展和农村特色进行结合,创建具有合作、团结性的文化活动,将农村不同方面的文化进行结合建设,为建设特色乡村文化奠定基础。

(3)体现对公共文化活动进行的多元化构建。在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中,可以将群众文化活动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活动,一个是阵地文化活动。阵地文化活动主要是对老年休闲文化、儿童艺术文化、知识讲座等,而社会文化活动主要是针对一些风俗、节日庆典等进行文化活动的举办。乡镇文化站的作用是进行普遍性和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现行的面貌进行改善,形成特色文化。

(4)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音符,为群众建设文化净土。文化活动中心按照不同年龄的文化需求,举办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群众文化学习的中心和场所,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将一些不良习性进行改善。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市场配合,将盗版的教材、读物等进行清除,对群众的文化生活环境进行净化[4]。

4结语

乡镇文化站在群众文化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将群众的思想文化、精神文化进行提升,还可以对农村文化进行建设和促进,帮助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晓艳.乡镇文化站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剧影月报,2010(06):6768.

[2] 吴学锋.试论乡镇文化站现状及文化建设工作[J].丝绸之路,2011(24):5152.

[3] 汤忠民.浅谈乡镇文化站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163164.

篇2

1运营市场化

从国家对公益文化产业发展的改革方针来看,资源投入与服务改善是其中两项重要的指导思想,而这两方面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乡村广播电视具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性质,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文化性与市场性,为适应未来越来越显著的市场化发展趋势,必须采取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运行机制上,借鉴乡村文化产业开发的经验,创新体制,面向市场,以大众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乡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市场化运营。乡村广播电视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满足公益性与经济型。乡村广播电视是国家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信息传播媒介,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与国家政策性,同时其必须保证足够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资金支持和良性循环发展,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

2内容多元化

从目前我国乡村广播电视发展的国家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来看,乡村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是“三农”。因此,其服务内容也应该满足“三农”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为主。在这个政策的引导下,乡村广播电视节目应充分体现农村文化特征与农村文化产业开发的特色,以多元化的节目形式满足“三农”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与沿承的根基,呈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形态。因此,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构架多元化的乡村广播电视节目,为“三农”提供更好的需求服务。

3乡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路径选择

乡村广播电视业的长效发展是乡村广播电视业服务市场以及第三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应努力创造乡村广播电视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从文化产业视角来看,广播电视的发展应体现出三种基本属性,即公益性、经济性与文化性,因此在长效发展路径的选择方面,应突出这三个属性的特色。

3.1公益性发展之路

从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来看,处于基础层级的乡村广播电视组织仍存在大量的问题与困难,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广播电视台的组织属性不明晰,运营混乱,无法准确理清公益性与经济型之间的均衡关系。多数乡村广播电视台的运营资本缺口较大,财政拨款不足,同时市场经营收益有限,导致乡村广播电视台长期处于多困难经营状态,这不利于公益性的发展。因此,从文化产业公益性属性的视角出发,必须对乡村广播电视的组织属性进行界定,要么政府投入来实现公益性发展,要么放权给电视台,改革节目形式,以经济带动公益的模式促进乡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公益之路发展。

3.2市场产业化发展之路

市场产业化石按照目前乡村电视台所属的行政区划分而成立的广播电视台全面推向市场,按照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完成广播电视台的整合重组,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广播电视的整体质量,又减轻了财政负担,一举两得。依托乡村文化产业资源,实现广播电视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的融合,构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适应农村市场的真实需求,这样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又符合乡村广播电视未来发展的趋势,是目前较为实际、较为有效的发展路径之一。

3.3公商并存的发展之路

篇3

传统的农村乡土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农村乡土文化逐渐被外来的文化所取代,那些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也渐渐被摒弃。当前,我国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兴起的农村乡土文化发掘工作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乡土文化主要是指存在于一定地域和环境中的,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族群内以维系乡村、宗教、社区生产生活秩序和国家基层稳定为目的的,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将物质遗产与精神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性文化。比较典型的农村乡土文化有民俗风情、村落建筑风貌、民俗饮食文化、竞技游艺等,这些都与当下的城市文化明显不同,充分表现出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成果,并呈现出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魅力。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农村乡土文化可以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乡土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如果对乡土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并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就可以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乡土文化。这样,既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可以使农村形成和谐的生活氛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传统乡土文化的缺失以及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很多农民在农闲之余只能靠赌博等方式来打发时间,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而农村乡土文化建设可以向农村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农村乡土文化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农村乡土文化除了具有文化价值以外,还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农村乡土文化的经济功能。农村乡土文化来源于原生态的农村生活实践,体现着我国独具特色的农村生活面貌。如果可以将代表农村乡土文化的特色产品、古镇建筑风貌、特色生活体验等加以产业化开发,会推动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农村既可以通过为农村乡土文化的开发开展各项工作,进而为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又有利于我国农村乡土文化的开发和传承。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乡土文化发展既要继承和保留乡土文化中的传统和精华,又要结合现代社会实践进行创新。具体对策如下:

(一)对农民进行引导,使其成为农村乡土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

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就是农民,他们既是农村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因此农村乡土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才能有深厚的群众根基。农村乡土文化体现在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农民也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逐步培养农民的文化内涵,从内到外接受农村乡土文化的核心精神。但是,从目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少数农民对农村乡土文化感兴趣,愿意接受和学习这些文化,大部分农民仍然是一种观望心态。这就需要政府在推动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对广大农民积极引导,建立农村乡土文化传承专项基金,构建农村乡土文化宣传平台,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和熏陶。同时,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创作能力,鼓励农民将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事物与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的艺术作品。

(二)推动农村乡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篇4

[关键词]乡村;电影;场景;乡村之美;现实意义

乡村题材作为一种具体的电影类型,其创作总量和影响力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思考当下的乡村题材电影,除了娱乐其还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愁”。为什么会产生乡愁?如何发现和认识乡村之美?乡村题材电影在我们回味乡愁过程中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一、我国乡村题材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回顾

思考我国乡村题材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发现,其总是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紧密相关。纵观我国乡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逐步经历了从到沉寂,而后进入到缓慢的发展期,总体面貌如下: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中国乡村题材电影创作的一次,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让整个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变,乡村题材电影在当时电影市场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赵焕章的乡村三部曲《咱们的退伍兵》《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是那一时期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胡柄榴的《乡音》《乡民》和《乡情》系列。相比而言,前者多以喜剧的方式反映当时乡村社会的变化,而后者更侧重于从知识分子的视角,对当时乡村文化的发展与沉淀进行思考,强调对乡村“诗意境”的追求。对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样轻松而贴近生活的电影很容易引发其心中的“乡愁”。

2.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乡村题材电影的创作进入了沉寂期,虽然这一时期推出了一批以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部分作品,但相比同时期其他题材的电影而言可谓进入到了一个没落的时代。这一时期乡村题材电影的显著特征是纪实性降低而创作性增强,如电影《黄土地》中那一望无际的大场景、滚滚而来的腰鼓声,求雨、红喜轿、红嫁衣、红对联;《秋菊打官司》中的房子在一串串红辣椒的装点下显得格外耀眼,为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电影场景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夸张。与其说这再现了当时的民俗,倒不如说是导演们创造了一种新民俗;与其说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倒不如说是导演们创造出来的乡村奇观。但正是因为经过艺术加工过的场景,也才更加容易撩起我们当前内心的“乡愁”。

3.新世纪以来乡村题材电影的缓慢发展,相比这一时期极度繁荣的电影市场,乡村题材电影的数量虽然还在进一步增长,但总体上只占极少的比重,这一时期乡村题材电影表现的重点已不再仅仅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客观描写或是相对单纯的艺术创作。喜剧化、娱乐性与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类型并存,如《春娥》《十八个手印》《洒满阳光的路上》《鸳鸯村的故事》《大学生小村官》等。总体而言,影片内容、风格及创作者的多元化是这一时期乡村题材电影创作的主要特点。

透过以上乡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相比其他电影类型,乡村题材电影虽然不是电影市场的主体,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热衷于此类电影的创作,究其根本在于艺术创作除了商业经济方面的诉求,还有推进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其他方面的追求。而当前人们从此类电影中能够感知到的除了离我们越来越远、模糊不清的故事情节外,就是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且挥之不去的“乡愁”。

二、公众对“乡愁”的情感需求分析

为什么我们都怀有各自的“乡愁”?其根本上取决于人的“社会性”。

1.从整体上看,“乡愁”是整个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存在与超越》中写道:“当代世界面临着历史连续性断裂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审慎地把握以古建筑、古村落、古代文化样式等文化遗迹遗址形式存在的历史记忆,发现养育我们现代人的生命源泉。”作家冯骥才也说过:“乡愁的载体是历史传承。”如果任古建筑、古村落、古代文化等文化遗迹遗址毁弃、消逝、湮灭,那么,历史的断裂就会成为事实,我们就会毁灭自身,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就会变成一片荒芜。因此,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只要是正常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沉淀,都会产生对自己以往生活的怀念,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乡愁”,这种情感不会因民族和文化差异而不同。

2.社会转型发展对乡村文化传统带来的冲击是我们呼唤乡愁的直接原因,也让我们对乡愁有了更加迫切的追求。具体表现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乡村的规划建设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在道路与社区命名上普遍放弃了原有的文字符号和文化传承,被洋气十足的“某某国际花园”或“某某城”取而代之。千城一面的评价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领域形成了广泛共识,虽然部分专家学者在为本土特色的居住环境进行着努力,但在发展欲望面前,特色文化正不断地淡出我们的视线。新型的居住方式改变了乡村原有的邻里关系,“乡亲”之间的心理距离被逐渐拉远,这使曾经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怀旧情绪越发强烈。

3.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愁”产生的另一原因,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人心中渗透着强烈的家庭观念。中国人对家所怀有的特殊感情是其他地区文化所无法相比的,例如,在每年中秋或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数以亿计的人们不远万里返回自己的家乡,除了和自己父母的短暂团聚,还有内心深处的“归乡”情结。作为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叶落归根”“父母在不远游”“宁念家乡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的传统观念已深深埋在了国人心中,这都是当前人们会怀有乡愁的原因。

因此,从人的社会属性、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看,“乡愁”是当前我国社会居民普遍存在的情感需求。然而,当下我们的乡愁,却只能如我们的父辈所言,“原来的很多东西只能在电影中才能看到了”。

三、乡村题材电影场景中的“乡村之美”

1.村落之美。乡村电影中村落文化的多重意蕴与独特魅力的彰显,既是物质文化层面民族生活与状况的折射,也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民族文化和美学精神的传演。千百年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因为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大量独具魅力的乡村村落。村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内部的空间格局、宜人的空间尺度都在详细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如村头处、大树下、谷场旁、邻里间共同度过的闲暇时光等。当然,电影中的村落之美还表现在建筑上,建筑也是电影表达村落美的主要对象,不管是江南的临水宅第、东北的农家小院还是陕北的黄土窑洞、闽南的夯土土楼等都在静静讲述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动人故事。如电影《暖》中徽派建筑的尊重自然、融于自然又创造自然的美学特征;《那山那人那狗》中的吊脚楼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意象等,这既是建筑美的表达,也是电影意象美的组成部分。

2.院落之美。所谓“田园”生活,其主要指“耕种的田”与“生活的园”,其中“园”即意指“院落之美”,院落之美具体表现在它独特的空间结构,即前庭后院。例如,我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皖南地区的天井院、客家的围屋以及云南一带的一颗印院落等。院落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且是家的核心部分,院落一方面为家庭生活创造了相对独立的物理与心理空问,也反映出儒家的道德观以及在这种道德约束下的家庭生活。另外,院落作为乡村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单位,也创造了邻里间难以言说的亲情,正是这种院落的间隔和比邻才在乡村居民中间形成了所谓“远亲不如近邻”的情感纽带,这在乡村题材电影中是非常多见的。

3.农耕之美。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依靠自己劳动创造自身所需,一直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这种观念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都有大量描写,从古代隐居于深山的文人志士到如今生活在别墅豪宅中的成功人士,其相同点是都对农耕活动有着相当的兴趣。对他们而言,农耕本身提供的物质并不是其从事农耕活动的主要原因,对农耕文化的依恋与体验才是他们乐于劳动的主要原因。原始的镰刀斧头虽然在效率上远不及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但它带来的生活体验却是现代机械所无法替代的,这就是农耕之美的独特魅力。作为个体,在社会生产让我们逐渐远离农耕文化的今天,电影中的农耕场景还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美,也可以让我们回忆起曾经有过的农耕体验。电影《白鹿原》中那大片等待收割的金黄色麦浪以及《红高梁》中随风舞动的高梁田,在这种电影场景中既能让我们感受到油画般的艺术气质,又能让人感受到农耕所带来的特有的艰辛生活。

4.人性之美。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城里人,大都会对乡村中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记忆犹新,而在影视剧中也时常反映出城市与乡村公共生活的这种差异。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那近乎迂腐的主角人物、《边城》中的老船夫等,虽然这些人物在性格方面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属于乡村人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传统、朴素、真诚、善良以及一根筋似的坚忍性格。这些人物角色的性格如此相似并非只是巧合,它是千百年来建立在农耕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基础之上的必然产物,在当前社会虽然无法绝对判定这种性格的优劣,甚至其是否还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都值得怀疑,但值得肯定的是,它仍然是人性当中的闪光点。乡村人对城市人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批判,也许能再次看出乡村人坚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而正是乡村电影中显示出的这种最为朴素的人性之美,才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始终怀有一份对这个庞大群体的认同。

5.文化之美。中国当前的快速发展不仅从物质层面迅速改变着乡村,更从文化层面对乡村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乡村生活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如传统饮食、社会伦理、民风民俗、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等,而所有这些既可以作为乡村题材电影故事的背景环境,也可以通过这些间接传递出独有的乡村特色文化,当然也可以用电影独有的方式去反思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表达出乡村独有的文化之美。如2016年由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既是一部全面反映乡村文化与发展现状的电影,也反映了当前的乡村文化形式、社会生活和人的道德品质方面发生的变化,深刻揭示了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大量有关乡村文化传统的细致描写,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即将不在的“乡愁”。

相比城市,当前乡村的物质条件与生活环境还相对滞后,或者说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总体发展,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节奏。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乡村美的客观存在,特别是从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需求角度看,乡村题材电影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思乡的满足感,这也充分说明了乡村美和乡村题材电影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

篇5

摘 要: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和乡村文化的结合,是一种不可再生甚至走向濒临灭绝的资源,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由于许多民族地区的乡村比较贫穷,在进行文化保护时可以结合文化开发,通过文化开发带来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基础上进行文化保护;而文化的保护又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开发。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文化产业;乡村旅游

一 乡村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对“文化”进行了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乡村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同样具有文化的特性。

(一) 乡村文化的定义及构成

乡村文化就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2]。乡村文化的各构成要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构成乡村文化整体的有:第一,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第二,建立在这种生态之上的村民们自然的劳作与生存方式;第三,相对稳定的乡村生活之间的不断孕育、传递的民间故事、文化与感情的交流融合。

(二) 乡村文化的特性

1 自然性

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生产性

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且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核心思想指导着村民的生活和生产,而且文化可以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如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

3 脆弱性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加快,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的也加快,如旅游。在这个交流过程当中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相互接触、碰撞、取舍和融合。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文化”作为“文明”、“舒适”、“便捷”的代表,而“乡村文化”则被定义为“保守”、“落后”、“偏僻”,在交流过程中“强势文化”会对“弱势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

二 茂县坪头寨、黑虎寨和牟托寨的乡村文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茂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距离省会成都193公里。茂县近90%的居民是羌族人,占全国羌族人口的30%,是全国四大羌族聚集地之一。本文选取笔者前去调研的茂县坪头寨、黑虎寨和牟托寨为研究对象。在黑虎寨、坪头寨和牟托寨都可见羌族传统的民居平顶庄房,屋顶皆有用来辟邪的白石,在房屋的墙壁还可见用白石砌的各种图形,不过图形竟然有白鹤和花朵等汉族人常用的吉祥图案。目前黑虎寨村民交流的主要语言仍然是羌语和四川话,而坪头寨的许多羌族村民已经不会说和听不懂羌语。在黑虎寨村民自发组织的传统活动大量减少,只有偶尔村委会组织跳舞。在坪头寨的游客中心,售卖东西的妇女们在没有游客时,仍然从事传统的羌绣,不过多数是绣鞋垫。坪头寨中,村民门口挂着一些刺绣,但这些刺绣并不是羌绣只是一些比较流行的带有民族风格的披肩。

三 茂县坪头寨、黑虎寨和牟托寨的乡村文化分析

乡村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种类,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它的变化有几个方向:继续存在并发展、退化到消失和被同化并失去自有的核心价值。目前这三个羌寨遇到的文化危机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城市文化的冲击。

(一)地震带来的文化危机

在2008年5?12汶川中,茂县属于重灾区,全县房屋100%受损,县城房屋80%成为危房,农村房屋80%倒塌,死亡和失踪人数达到1600多人。 许多羌族的传统民居和一些碉楼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如茂县黑虎寨。在死亡、受伤和失踪人口中有不少羌族文化传承者,释比。由于羌族没有文字记录,文化传承全靠唱经的口耳相传,传承羌族历史的人便是释比,他们是羌族中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的集成者。由于地震破坏了当地村民的基础设施,村民们顾着灾后重建,许多传统活动被搁浅。目前仍然能在黑虎寨中看到正在进行的碉楼加固和居民房屋的建设。据当地村民讲,他们的传统活动减少许多,只在有采访时才会聚在一起跳舞。地震对当地乡村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俩个方面:一,地震破坏了乡村文化的载体:标志性的传统民居和碉楼;二,地震中失去许多释比,对乡村文化的继续传承造成了影响。

(二)城市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流,乡村与城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级差性,城市代表着现代的文明,发达的经济,便捷的交通,高质量的生活,而乡村则带有相对的保守性,比较落后的文明,居民生活的贫困等,正是这种巨大的级差性导致了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并存中的弱势性,而这种弱势性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表现得愈加明显。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弱势文化自愿或被迫走向了被同化。当地村民对电视、网络等媒体所传播的城市中的舒适、便捷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他们开始离开乡村努力去实现这种“理想”;即便他们已经没有能力,也在尽力使下一代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乡村。此外由于交通带动旅游的发展,当地居民为了迎接外来游客,开始学习普通话甚至外语等,久而久之许多羌族村民已经不会说羌语,有的甚至听不懂羌语。

篇6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其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状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具体而言,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从城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突出表现在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农村文化建设状况也有很大差别。经济发达县和落后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及土地贫瘠,条件恶劣的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首先是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其次是农村文化单位业务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证。第三,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建设投入明显偏低。

(三)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在和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了很快发展。但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首先,由于市县乡各级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其次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面积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四)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偏低

目前很多农村文化站专干仍然年龄偏大,大多数已40多岁以上。这些文化专干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也偏低。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

(五)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目前很多县乡财政非常困难,再加上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资源十分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乡村农民每年用于订书报刊物的支出少之又少。各县乡级图书馆、乡镇图书室藏书量普遍不高,而且多为旧书,新书很少。农民急需的科技图书很少,看书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解决。

(六)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农村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的现行体制,不利于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目前,农村文化站都是由乡镇进行管理的,县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对文化站只有业务指导关系。

(七)农民自办文化缺乏明确的政策保障和引导

目前,在自办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农民自办文化的定位不明确。第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政策尤其是经济优惠政策制定较为滞后。第三,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使各级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农村县乡村文化建设及文化服务保障机制,逐步增加农村文化投入,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进一步引进和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增加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现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对现有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的陈旧设施加以改造完善,使之正常发挥其功能,尤其要加快建设农村农家书屋和文化站的建设步伐。

4、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特别是开展更多的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把先进的文化精神产品送到农村送到偏远山区。

5、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作为国家办文化的补充,进一步促进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

篇7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繁荣

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一、现阶段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现实困境。

(一)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性和认识不清是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根源

一是传统的农业文化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思想意识具有保守的特点。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二是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农村,经济上的脱贫致富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参考,而文化建设尚未纳入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基层领导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二)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使文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甚至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使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使农村文化出现盲目的仿效,势必造成农村文化与地方特色相脱节,出现“亮点不亮,特色不明”的混合局面。二是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三)文化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据统计,我国个别乡镇存在图书馆、文化站,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而难以开展有效的文化活动。有些地方的图书馆常年不能保障购书经费,多年无新书入库;文化馆常年无业务经费,很难开展有效活动;一些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名存实亡,很多只有一块牌子,一间办公用房,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成为“空壳文化站”。

(四)新农村文化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主体单一。当前,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投资者,而文化建设既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涵盖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形成多种主体共同投资的局面。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专门文化管理人才。据了解,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只有1名专职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能挑大梁独当一面的业务人员少,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的掌握比较欠缺。由于文化工作缺少人手,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①。三是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在当前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中,村民被放到了从属地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被很好的激发出来。四是在全社会没有形成一套包括文化产业运营机制、文化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和文化建设效果评估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和体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也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②五是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农科村和战旗村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但用途单一、使用率低。

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思路③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一)坚持正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

一是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

(二)加大对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

一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④。二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一是开展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二是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和社区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四)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探索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详实完善、切实可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二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着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实现向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模式转换,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三是呼唤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发挥主体积极性。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唤醒村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激发村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文化建设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使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进行、长期收效。四是完善新农村文化制度建设。要规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探索“三下乡”支农活动等一些村外支农项目的运营机制;要完善农村文化骨干培养、培训机制,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工作;要建立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估考核机制,将农村文化建设效果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官员将注意力投向农村文化建设。

注释:

①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②王国敏.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R]2007.2.

③王艳梅.浅谈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上旬).

④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N]. 光明日报,2006-2-1.

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6.2.16.

[2]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上)[J].求是.

[4]鲍伯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热点分析,2007.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问题;措施

群众文化建设是提升农村群众文化素养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积极解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

一、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简陋

由于农村发展起步晚,经济社会文化整体的发展水平不高,许多地区设置的文化场所(如文化站,文化大院、博物馆等)场地小、环境差、设施单一、设备陈旧,管理条件和使用条件差,对国家政策和时事动态的传播不及时,阻碍了群众对文化的获取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二)农民思想落后,参与度低

在很多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深入人心,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对新时期科学的精神信仰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没有正确、清楚的认识,观念落后,对开展的文化活动持消极、抵触的态度。

(三)文化建设中资金不足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基于农村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这一根本原因,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发展效果。其次,与教育、科研等其他领域相比,国家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资明显偏低,基础设施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导致农村文化“荒漠化”现象严重。

(四)基层领导班子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不作为

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教育,部分农村干部将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经济建设上,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低,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管理模式单一、宣传不彻底、落实不到位,很难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导致文化建停滞不前。

二、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

(一)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质量

资金是保障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国家和政府要立足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给予政策的鼓励和资金的支持。其次,国家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或社会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投资,从而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体系。如:思想道德教育、农业推广教育、科普教育、社会风气教育、乡村旅游等,提高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质量,加快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步伐。

(二)加强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

完善的基础服务硬件设施是农村文化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基础设施的设置,要在立足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统筹群众意见,满足群众最基本、最迫切的文化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如:乡村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运动健身场所等的设立。

(三)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素质

1、加强人才建设

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不注重活动成果,未从农村群众的基本需求出发,只注重形式、场面和数量,空喊口号、弄虚作假,资源浪费的同时造成人民群众文化的缺失和文化教育机会的错失。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中,我们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要正确解读国家政策,遵守政策法规,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转变服务意识,将各项文化发展措施切实落实到工作中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人民的好公仆。

2、加强基层领导的思想教育,建立一支“为人民服务的”领导队伍

党的工作宗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农村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的干部队伍要纯洁思想,想群众所想,谋群众所思,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切实所需,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提供群众需要的、喜欢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满足其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农村建设加砖添瓦。

(四)建立健全领导监督机制,建立明主、公平、文明的群众文化发展体制

我国农村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管理方式,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法规条例和健全的监督机构,这也是造成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完善落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考核制度,才能让基层干部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文化的洗礼,提高精神层次的认知,从而保障文化建设的稳步前进。

结语:

我国的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但受农村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困难,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党和政府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富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