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8篇

时间:2024-04-13 09:12: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智力 素质教育

传统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价值和功能,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将知识等同于智慧,进而将智商的高低作为预测个体后天生活成就高低的重要指标。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许多智商高、学习成绩优秀者业绩平平,而智商一般者往往成绩斐然。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统计,提出了情商(即情绪智力)的概念,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有一定的智商,而且要有较高的情商。

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教育跟智商的开发一样,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非常广泛,但情绪智力教育跟智商教育又不同,因为情绪智力主要跟人的情绪的驾驭和环境的适应相关,培养的是学生的某些特质,如耐心、爱心、宽容、分享、自信、团结、协作、抗挫折能力、适应性、自控能力、责任心等。正是因为情绪智力教育不像智商开发那样便于操作,所以很多大学只是在情绪智力教育的某些点上做了一些工作,不具有系统性。

非系统的情绪智力教育的缺陷是,无法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教育的重要意义,因为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可能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具有不同的情绪智力特质,零散的情绪智力教育未必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把这些点连成线,再把这些线连成网,最后把这些网组成面时,才能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出其中的真正内涵,也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本文试图从大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意义、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构成、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养大学生开展情绪智力教育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教育,并将此作为办学理念之一,注入到当代人才发展教育的观念之中。因为人的发展教育必然是人的整体素质培养,以自强自立、适应社会为准则,根据青少年成长中心理、情感变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研究导致其生理、心理环境变化的诸多要素产生的根源,把教育从灌输转化为怎样让青少年幸福、健康成长上来。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规定,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是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情绪智力能给大学生带来健康的身心、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适应社会的竞争。情绪智力是一个人有效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障,因此。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的学习,还是对他们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其意义都是很重大的。

二、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构成

(一)大学生的自我感知力。

大学生已具备情绪的自我感知力,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大多具有移情的能力,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能用心灵去感受,但也存在一些自我情绪认识不足和自我评价有失客观的情况。如今,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是被宠爱的对象,到了学校后,没有了父母的照顾,难免会手足无措,对他人和环境持漠视态度,心理的包容性差,缺乏爱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随着自我认识的深化而调整和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大学生的情绪控制。

大学生能够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及时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但面对压力产生负面的情绪,甚至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素养,对于情绪情感体验深刻,加上社会和自我的高要求和高期望,因而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具有一定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情绪心理获得健康发展的大学生,总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为基调,能克服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心理未获得健康发展的大学生,情绪波动性较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由于对情绪情感缺乏妥善处理的能力而跌至失望的谷底,进而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的自我激励。

大学生能积极地进行自我激励,正确对待竞争。能够整顿情绪,让自己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但也有一些学生思想不集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多数的大学生乐于从事学习、工作和其他实践活动,能胜任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并逐步提高效率。也有一些大学生缺乏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缺乏自我激励或抑制冲动,难以集中注意力。他们的学习、工作效率低,往往容易半途而废,经常表现出对工作学习的厌倦情绪。在面对竞争时,他们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常常以消极情绪逃避现实,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惰性。

三、开展情绪智力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良好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与实现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要求,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其能否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和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增强自我激励和心理承受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是感受敏锐、情感丰富的青年群体。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物质文明上的实惠,而且由于社会利益的调整、竞争压力的剧增,也给他们的心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以促进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进而增强学生的耐挫力。不仅是情绪智力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有利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活动,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四)开展情绪智力教育,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

大学生受社会信息、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网络生活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给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也日益普遍和深入。因此,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开展情绪智力教育的有效途径。

(五)加强校园社团引导。

社团是大学生中一种自发的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组织形式。是大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为实现共同发展目标而组成的学生群众组织。它也是推动情绪智力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充分自由沟通、广泛交流,拓宽了交往的渠道,促进了良性人际关系的形成,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学生社团活动能使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得到全面提高,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篇2

一、音乐美育的概念界定

所谓音乐美育,指的是以音乐教育作为内容和手段,对人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实现净化人们心灵,促进其个性、人格和素质的全面发展。音乐有几个基本要素:音高,力度,节奏,强弱等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才能写作出优美的旋律。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荡涤人的心灵,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还能够起到鼓舞士气,唤醒民族团结的巨大作用。音乐美育的广泛功能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音乐美育能够培养人们的音乐感知力,促进其审美能力并激发形象思维以及其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杰出的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感同身受,进而达到共情的效果;最后,音乐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可以有无数种解读,既能反映个人情感也能反映历史事件,为人们重新认识和解读这个世界开启了另外一扇窗。

二、音乐美育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1)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音乐美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通过聆听经典来感受词曲作者当时的时代风貌和高雅意境,进而实现自身情感的合理抒发,并提高审美意趣以及对高雅艺术的认同感。在音乐的长期浸润下,大学生在表达个人情感的方式上就会更为理性和合理,这对于塑造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融合思想情感、形象思维、以及艺术等教育形式于一体的音乐美育,在春风化雨中实现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2)推动德育与智育,促进人文素质全面提升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德育、智育和美育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三种教育形式各有侧重,缺一不可。音乐美育因其在塑造健全人格和陶冶性情上的独特作用使得它在当下更被人们提倡和重视。当下大学生很多时候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高智力的情况下文化水不平,存在一定的性格上的欠缺。在音乐美育的辅助上德育和智育才得以有效开展。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这三驾马车却必须齐头并进才能达到预想的培养效果。

三、当前高校音乐美育的现状与特点

(一)音乐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当前高校音乐美育的主要阵地以公共选修课为主,课程大多安排在晚上,而且班级规模较大,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教师现场授课很难进行课堂互动以及实践环节。大多数在校大學生都是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参差不齐的水平使得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受教情况。高校音乐类公选课大多没有专门教室,而音乐类课程带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操作性,学生接受音乐课程的学习还是以聆听鉴赏为主,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音乐美育方式与当代大学生诉求脱节

高校音乐美育的教育方式大多延续既定的教学大纲实行,教学曲目以及谱例解说一尘不变或风格单一,中外杰出的作品很多但尤其是多数欧洲古典音乐作品学生欣赏起来有难度,而教师又多为专业音乐院校毕业长期收到正统音乐的熏陶和我们的受众学生审美情趣上略有出入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并且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当下大学生生长在网络高速发达的大环境下,对流行音乐以及通俗歌曲尤为喜爱,这些流行的音乐也有很杰出的代表作品,教师和相关课程组研究人员可以给予一定的重视,在课程设置方面也紧跟当代大学生的诉求。

四、高校音乐美育的培养路径

(一)构建良好的音乐美育校园环境

高校音乐美育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在课堂,可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校园文化方面着力营造音乐美育的大环境,开展校园社团的广泛性活动或演出,以及学校团委或有关部门和地方演出剧团的有效沟通,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及学生社团进社区等等。在这些诸多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参与度高而且积极性强,既活跃了校园文化也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切实体会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自信。

(二)将办学特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

大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整个教育经历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笔,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这四年里增强对自己大学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校歌的合唱比赛,五四青年节的团歌竞赛以及红歌传唱等等,这些歌曲既包涵正能量又极富鼓动性,对青年学子的影响是深刻而又持久的,合唱的群体性很强,适合学生广泛的以班级或学院的形式开展活动,这些途径有效的把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文化认同传递给学生。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问题;就业竞争力;提升措施

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在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增长的同时,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目标。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毕业=失业”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面临的不争事实。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无法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对此,高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强化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述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各方面的素养的综合,包括文化知识、专业能力、道德修养、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属于个人自身所独有的,在生理和心理、外部形态以及内在修养方面相对稳定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素质。而在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了品德、能力、问题和成绩四部分,也有部分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加具体、更加详细的分类,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七个方面的内容。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

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教学模式僵化、课程结构单一、校园文化缺乏活力等,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欠缺

当前,由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对自身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缺乏相应的认知能力,没有充分考虑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想要在哪个领域发展,也无法分析所处的环境是否与自身的条件相适应,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没有追求长远发展的眼光,影响了个人的长远健康发展。

2、集体观念缺乏

在大学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上学生自我意识以及私人空间意识的强化,注重自我保护,在与同学交往时往往都是小心翼翼,缺乏集体观念和团体意识,在思想层面上缺乏对于社会的适应力,影响了其自身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人际交往弱化

不可否认,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现有教育制度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学生从上学起,就一直被教师和家长灌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上重点大学出人头地的观念,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提高分数上,严重影响了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在进入大学之后,受思维习惯的影响,没有形成与他人进行交际的习惯,加上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进入社会后,无法与企业领导和同事进行有效沟通,无法快速展现自身的能力和优点,失去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4、心理素质较差

现有的教育模式中,缺乏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工作中无法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控制,遇事不沉着,处事不稳重,很容易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部分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和自信心,没有努力拼搏的勇气和信心,在工作中存在着说话不诚实、作风不踏实的现象,稍有不满就跳槽,没有工作经验的积累,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在大学教育中,高校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强化专业素质培养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身所学的专业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走入社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些专业知识也会对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所学专业知识的不同,侧重不同,其对于事物的观察方式、思考模式、知识结构乃至个人的性格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无论是何种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都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即不同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以及从业人员自身所具备的各种条件。无数成功的例子表明,许多人在非本专业的职业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学习,从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因此,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专业,使得其了解到,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在学校学到的各种知识都能够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运用。

2、重视思想道德素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许多消极思想在社会中盛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部分大学生在这些消极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对于学生的教育。首先,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包括了诚实、信用、勤奋以及各种良好的品行等,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思想道德素质放在了最为关键的位置,大学生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起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基本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公平正义理念,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然后,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针对当前大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注重对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构建相应的实践基地,或者采用校企联合的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互结合起来,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培养其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良好的发展。

4、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教育、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工作等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意志、丰富情感、发展才智,促进身心素质的共同提高。应该确保学生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强烈的意志,对事物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到遇事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思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积累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释放出去,实现个人的长远健康发展。

5、提高学生求职技巧

良好的求职技巧,是学生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也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中,通常都要求应聘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特殊的求职技巧展示出来,才能使得用人单位清楚地看到。求职技巧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了人际交往技巧、书面沟通技巧、组织策划技巧、设备及软件运用技巧等。在求职前,应该首先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以此为依据,对材料和语言进行组织,对简历和求职信等进行设计,对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展示。良好的求职技巧能够帮助求职者直观、有效地将自身的才能和综合素质展示给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其所涉及的能力不仅在择业时有着良好的作用,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对自身进行全面准确的审视和评估,认识到自己对于求职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缺陷,督促自身不断进行改进,增加求职的成功机会。

综上所述,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需求,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得尤其重要。针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高校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以往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日趋积累的职场竞争中,把握主动,获得良好的发展。可以说,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其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最为有效的对策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丽华.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3)90-91.

[2] 张炳武,张毅.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7)65-66.

[3] 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08(34)184.

[4] 赵毅.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才智,2010(22)251.

篇4

关键词:素质课堂;大学生;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62-02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而经济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相对优势。大学生是未来国际竞争中主要竞争力量,我国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权,就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1]。

素质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除专业技能以外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年来,北京城市学院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即四个教育的理念:有效教育、适合教育,实用教育和全人教育),以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分”为杠杆、“理论授课”为基础、“社会实践”为载体,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的素质课程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的城市建设人才。

一、加强思想引领,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素质以培养大学生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素养为目标,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当代大学生要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理想和实现“中国梦”的远大志向;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和热忱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当今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尤其是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接收到的各种舆论信息更为复杂,除第一课堂中的思想政治课以外,我校在素质课堂中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及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及学生骨干开设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政解读等课程,更加深了“90后”大学生对党的理解,引领他们学会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变

人们的能力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同志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素质课堂根据课程的特点设置实践环节,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即间接经验用在现实活动中内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在素质课堂的实践环节主要培养了以下能力。

1.学习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会产生一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影响,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更新,也会同时产生一种边际效用。学习能力的提升会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反过来这种促进又会促进学习能力的增强,使学习能力始终保持持续提升的状态。

社会实践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的体现在对于教师教授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方面,而社会实践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困难和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要独立思考,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提高自身的洞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既包括创新的潜力又包括创新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捕捉到新颖、有价值的信息,根据事物的本质,寻找新的方法、方案、计划或观点[2]。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我校在素质课堂中开设了学术科技及创新创业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给予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及兴趣爱好,将创业的理念付诸于行动,积累经验,为毕业后顺利的融入社会,更好的实现创业梦想打下基础。

3.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在校园中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主要有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但是步入社会后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包括同事、领导、合作伙伴、社会人群[3]等。我校的素质课堂中开设了人际交往课程,理论授课主要涉及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原则、注意事项等,但是仅凭教师的讲授就如同在岸上学习游泳、纸上谈兵一样。因此在理论授课结束后以学校各种社团为载体,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大胆走出校门,有机会与社会各种阶层的人接触,学会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进行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能力等一系列互动过程,同时不断的发现自身的不足,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增强社会适应性,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3]。

4.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学业和事业的基础,也是日后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前提条件,因此,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根据学生特点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素质课堂教育,在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验证、巩固、深化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使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使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强化,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位置和将担负的社会责任,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责任感,从而合理调节自我期望值,纠正自我意识的偏差和失误,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

三、加强自我认知,为职业规划能力奠定基础

本校素质课堂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授课形式上,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较高,在知识向能力转变的过程中,通过素质课堂的实践环节,学生对自身性格、兴趣、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有了直接的感受,这些感受便是自我认知的初步概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了对职业、岗位需求的感性认识,结合第一课堂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系统的学习,将自己和职业联系在一起,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高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但要培养青年人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专门技能,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4],素质课堂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的优势,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立足在校期间的能力提升,更要注重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城市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吴威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3]徐超,罗燕.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工作研究版),2008,(10).

[4]李和生,蒋霞敏.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8).

篇5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评价;校企合作教育;就业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nvestigation on 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pilot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the employer

Wang Xiaolu, Shi Xiuli, Du Shujun, Xie Dankun, Ma Ruiq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110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pilot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the employer, it shows that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a key factor that related to 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Employer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trai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students who had inter-ship in enterprise can quickly adapt the work in enterprise after they graduate, and can involve in project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not only the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but also can benefit both school, enterprise, and students. The increas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need the joint effort of university, government, enterprise, society, family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vestig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mployment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论述,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高校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把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大学生就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用人单位关注的主要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为了了解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对就业影响的认识,我们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挑选了48名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48名毕业生就职于3个用人单位: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北京中元环试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他们为接收我院毕业生较多的单位,同时都为我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图1为被调查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类型及学生人数。

图1 被调查毕业生用人单位类型及学生人数

其中,在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及北京中元环试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就业的毕业生,全部经历了从校内培训模拟课程、校内培训考核选拔、进入企业实习、完成企业项目、进入企业工作的过程。参加追踪调查的毕业生基本情况见表1。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任职的职位情况见表2。

表1 被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表2 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任职的职位情况

2 追踪调查情况分析

2.1 毕业生对个人综合素质与作用的评价

表3是被调查毕业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感受,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及大学教育对该因素的影响进行的评价。

表3

表3(续)

领导能力 5 14 27 2 15 18 10 5 9 12 22 5

创新能力 6 14 22 5 1 15 26 7 9 14 22 3

篇6

[关键词]学分制;综合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50 — 02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对现代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分制改革在国内高校的全面深入开展,这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背景和条件。那么,大学生究竟应当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特征是什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如何?学分制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那些关联?在学分制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特征

素质,也称为能力、才干等,一般是指一个人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品质等。〔1〕对于什么是素质,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体现于人的思想品质、气质修养、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也有观点认为素质是人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还有观点认为一个人的素质有潜在的部分和显现的部分,潜在的部分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具有潜在特征的个人特质。从不同层面分析,对素质会有不同的理解。素质概念及理论的应用经历了从内涵分析到实际运用的发展过程。在实际运用当中,有学者从素质与人所从事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角度研究的,也有从个人成就发展角度研究的,还有从个体工作要求角度研究的。这样,通过将个人素质与职业发展、工作要求、组织环境、个人品质、心理特征等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从而拓展了素质内涵,并有助于设计培养和提升个人素质的理论模型。

由此而言,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显性要素,又包括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要素;大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等素质。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单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专业知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本学科、本专业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等;(2)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大学生结构化地运用专业知识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3)心理品质,主要是对大学生个性、态度与动机等的基本要求;(4)道德责任,可以从大学生对其个人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两方面去理解;(5)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集合而成的,会随着时间、空间、任务、环境和要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第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大学生综合素质由主、客观等多种因素构成,既有个人的个性、态度、动机与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同时又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客观因素,难以依据单方面因素来进行单向的评价。第二,大学综合素质具有动态性。除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特点外,更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大学生素质的构成要素中属于表象部分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相对比较容易被培养和提升的,如通过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就能获得;而属于潜在部分的心理品质与道德责任等则是难以改变和短期培养的。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在部分既和主体因素有关,又和客体因素有关,既和家庭教育有关,又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关,还和组织群体活动与教育模式设计有关。潜在因素既受到个体过去与现在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与其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他人的观念有很强的关联,它是大学生自我认知、组织规范与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和内在逻辑的体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才会更具实践性和指导性。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等方面。在实施学分制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在教育理念创新、理论探索、课程设置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规律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实施,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当前,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形成共识,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内容构成以及提升途径等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受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仍然偏重知识传授,轻综合素质培养。有的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单纯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才艺教育,也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单纯以提高学生自主选课、不受约束的学习模式,还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单纯工具性教育。

篇7

关键词:教学方法;演练平台;任务型;教学实践;综合素质

一、背景和意义

1 地方工科院校人文交流氛围不足。由于工科院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及所学专业与课程的局限,工科大学生对外交流不够;工科院校人文类、艺术类等熏陶大学生情操的讲座及活动缺乏,工科大学生性格内向,举止矜持,不善交流,这一趋向增添了教师对工科大学生英语教学的难度。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强工科大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促进锻炼他们自由表达、生动展现的实际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一位外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2 当前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还较低。英语四六级统考以来,各校通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学生在真正的英语交际中仍然是“金口难开”,扩招以来,施行大班上课,学生锻炼的机会更少,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处于尴尬的境地;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加强训练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要发挥英语课的优势,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动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3 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许多大学生课外方面的许多社会知识欠缺,在公共场合时自信心不足。

英语教学具备先天性的语言、人际交流特点。如果搭建英语演练平台,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可达到事倍功半的目的。

4 构建课内外英语演练平台,有助于语言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以英语课堂为教学改革的主战场,重新认识和构建英语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地位、教学内容和展现程序,强化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演练”的理念。创建和实践综合场景任务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提出在课堂上引人多彩的教材活化内容,使课堂成为大学生锻炼英语实用能力和展现自我的舞台。在学习英语知识、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科技和人文知识,起到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作用。

二、研究与实践

1 任务型互动式课堂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任务型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和互动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互动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任务型互动式教学,在于通过给学生制定合理的“任务”,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教学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在互动中掌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赋予学生学习的冲动和创造性。学生登台讲课是我们研究实践的任务型互动式课堂英语教学模式之一。

我们遵循“兴趣第一、场景真实、任务具体、目标明确”的创建综合场景原则,制定“分组备课、轮流登台、限时限量、优胜劣汰”的演练办法,2006年首先在本校新生材化06-1、2和行政06-1、2两个大班进行了五轮学生讲课试点,使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精读课文)。学生在接受任务后,先分组备课,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选出代表(轮流制)登台讲课。教师作最后点评。前几次的登台讲课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学生自信心不足,缺乏讲课经验。在老师耐心点评和不断鼓励下,学生表现越来越好,不少学生表现自如,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风采。

2 任务型自主式课外英语演练模式研究与实践

自主式学习是指学习者能控制自己的学习,为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服务,能制定并完成学习计划、评价学习结果。

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强调学习者自己对自己负责。自主式学习模式重视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外英语报刊阅读是我们搭建的自主式课外英语演练的平台之一。在销售量较大的《China Daily》和《2ist Century》两份英文报纸中,选择了内容丰富、展现时代,难易适中的《2ist Century》英文周报,于2006年在本校大学生材化06-1、2班和行政06-1、2班进行试点。与讲课任务分配相类似,分组进行,两组一份周报,每组任务相同,以便组员能互相探讨。基本要求是“分解栏目、精泛结合、完成笔记、分享成果”。起初难度较大,生词较多,背景知识贫乏,不少同学有退却心理。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另一方面重点讲解,从而使学生逐步了解了英文报刊语言的特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开阔了眼界。

三、效果与价值

篇8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舞蹈教育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人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通过一些措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为媒介、用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无声语言,通过美的动作、美的姿态、美的造型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能使人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使人们在美的熏陶中感情得到提升。同时,在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舞蹈在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美的概念、美的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拥有矫健的形体、高尚的心灵、非凡的气质。舞蹈艺术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通过舞蹈教育所带来的身体律动教育、美学教育、表演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情感和灵魂,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审美修养以及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此外,由于人们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映,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人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二、如何使舞蹈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 

如今,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针对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因此,必须首先转变教师与学生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校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深化人文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专业课较重,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的思考能力,让大学各个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态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为方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并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动觉,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历史”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创办舞蹈社团,由他们自身去推广舞蹈,自己组织进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或组织到社区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活动既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开设舞蹈鉴赏课 

对于非专业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舞蹈课应偏重于赏析,即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大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4.重视形体训练 

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驼背、佝胸等),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加协调地发展。 

 

结语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艺术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应有的认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