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0 17:57: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信息安全
21世纪高校信息化飞速发展,保障高校信息安全成为了众多高校、专家关注的问题。沈昌祥院士提出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空前繁荣。然而与此同时危害信息安全的事件频频发生,信息安全面临巨大挑战。2012年2月,教育部计划用4年时间在100所本科院校中开展“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重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开展研究”。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信息安全,1995年,美国国家安全局成立了信息安全学术人才中心,以期培养信息安全教育的人才。2011年,英国政府将信息安全教育纳入所有中小学的必修课,使中小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1信息安全定义
1.1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定义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指为保护数据处理系统而建立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因素而遭受破坏、更改和泄露。
1.2美国定义信息安全
从技术和管理措施角度出发,NSTISSC将信息安全定义为对信息、系统以及使用、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硬件保护。从信息安全涉及的内容角度出发,将信息安全定义为保护存储和传输中的数据不被他人有意或无意的窃取或破坏。如信息设施及环境安全、数据安全、程序安全、系统安全等。
1.3资深专家定义
信息安全沈昌祥院士将信息安全定义为:保护信息和信息系统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修改和破坏,为信息和信息系统提供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2我国高校信息安全问题及风险
高校由于具有业务广泛、信息量大、人员众多等特点,信息泄露的风险也相应较高。2016年8月21日,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徐玉玉被电话诈骗事件,致使徐玉玉不幸离世。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徐玉玉的个人信息泄露,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2016年信息泄露报告显示,社交媒体MySpace42700账号被窃取。师生们与互联网的接触很频繁,他们的阅读习惯、检索习惯以及搜索习惯等都掌握在互联网商家手中,这些信息被大量收集后,个人隐私极有可能被暴露。2017年5月13日,全球发生了黑客劫持数据、勒索比特币的病毒事件。病毒通过校园网传播十分迅速。有报道称贺州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病毒攻击。据BBC报道,病毒攻击扩散到70多个国家,包括美国、英国、中国、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等。信息已然成为黑客追逐的主要目标,高校信息安全遭受攻击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以及高校发展,那么避免高校重要数据泄露以及保护师生个人隐私安全成为了高校的重要职责。
3高校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我国高校信息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美国高校信息化起步早,在信息安全领域技术成熟并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权限被滥用、盗用与数据库信息平台存在漏洞、鉴定机制不健全等。笔者根据专业知识以及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种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3.1不随意连接未知网络
对于师生来讲,首先要有保护自身隐私的意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设置钓鱼WiFi,一旦有设备连接到钓鱼WiFi不法分子就会扫描到,如果在使用钓鱼WiFi过程中输入支付宝、微信等的账号和密码,这些信息就会被不法分子获得,从而侵犯我们的隐私以及财产权益。
3.2提高信息安全技术
对于高校来讲,提升信息安全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高校可通过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升级软件来抵御病毒的攻击;通过加强认证系统,对访问进行筛选,阻断异常的访问和查询,防止重要信息泄露、被篡改或者被删除;选择性地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防止在线数据和备份数据的存储介质丢失导致重要信息泄露。
3.3增加人力、财力的投入
高技术水平的信息安全管理人才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解决一些信息安全问题,为高校信息安全保驾护航。高校信息安全问题多数是由于安全防护强度低引起的。高校应提供充足的资金,购买具有完善的网络病毒防御系统的产品,有效提高高校信息安全防护性能。
4结语
高校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信息安全。目前我国高校在信息安全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从培养师生信息安全意识、提升信息安全技术、加大人力与财力投入等方面,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建立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咨询等机制减少信息风险的发生,提高信息安全保障强度,确保信息安全快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昌祥.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J].计算机安全,2002(9).
[2]教育部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Z].2014.
[3]赵冬臣.欧盟国家的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代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9):12-15.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Z].2014.
[5]SurhoneLM,TennoeMT,HenssonowSF,etal.NationalSecurityTelecommunicationsandInformationSystems[M].2010.
[6]沈昌祥.关于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3,(6)6:16.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履行学校法定义务的重要体现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要求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为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同时规定,高校对在校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是保护大学生免受非法侵害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履行学校法定义务的重要体现。
(二)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以法律法规教育、人身财物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安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安全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竞争力,为大学生走出校园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特点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显著改善和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市场经济对利益价值的偏重,使得无论高校内的师生员工还是高校外的社会人员都把个人利益最大化视为个人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加快,来自家庭、学业、工作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特别是安全知识和技能匮乏。
2.高校开放办学和后勤社会化
高校开放外在表现为高校趋于“泛社会化”,即高校逐渐与社会融合,高校在人员、科研成果、资金等诸多方面与社会交流密切;在深层次上则表现为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互动增强。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开放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对高校影响较大的一种趋势。高校的开放和后勤社会化,在给高校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资源、减轻高校管理负担的同时,也加大了学校安全管理的难度,对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1.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在家庭的溺爱中长大,生活自理和独立能力差。在进入大学之前,与社会接触很少,对社会上存在的安全风险没有正确认识,无法恰当处理与规避可能对自己造成侵害的人和事。
2.法律维权意识普遍增强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在大学期间接受过相对比较系统的法律基础教育,这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法律维权意识。然而,由于对法律内容理解的偏差,部分学生在维权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应尽的义务,这样可能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麻烦,同时也为他们走入社会埋下了一定安全隐患。
3.心理压力大和心理承受力差
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大都刚刚开始独立生活,心理也处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正确的调节方法,在面对外界压力和挫折时,常常会选择用极端方式处理。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愈突出,因学习压力、就业竞争、经济困难、精神疾病、情感挫折导致心理障碍而自杀自残的案例增多。
4.情商与智商发展不均衡
目前,大学生情商和智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人际关系紧张和心理调适能力差的现象。造成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因缺乏与人相处和沟通交流的机会,不懂得分享、谦让和包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问题所致,即从小学至高中,学校往往只片面的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
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基于新时期高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特点和大学生所呈现出的新特点,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贴近大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的大学生学业和就业压力大,除了学习,很多学生更愿意把业余时间用在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上。而安全教育所能提升的安全素质虽然贯穿于人的一生,但由于一直以来都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尴尬处境下,把安全教育与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然选择。另外,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还应注重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案例的特点是生动、形象,易于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往往能对他们产生深深地触动,引发对某一安全问题的思考,便于吸取经验和教训,达到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的目的。传统的安全教育常常采用集中授课、举办专题讲座、展板宣传等方式,这些方式方法由于各有局限,宣传教育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安全知识属于应急知识范畴,是一种人们在非紧急情况下通常不会主动学习的知识。因此,一直以来,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被动接受较多,主动学习较少,这也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了改变安全教育的这一现状,需要调动大学生自己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在大学生中推广并深入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
传统的安全教育主体是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主要采取集中性说教的形式。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曾发挥过很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呈现出诸多与高校实际和大学生特点脱节的问题。传统安全教育模式已趋于形式化,教育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上面来。这一方面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要求自主和参与的时代精神,也顺应了高校民主改革的趋势,体现了高等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价值目标。通过探索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工作模式,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安全管理、服务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达到教育自己和他人的目的,以点带面,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学生的安全素质,减少各类案(事)件的发生,维护好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同时,这也利于从根本上减轻学校的管理负担。随着教育和管理效果的逐步显现,也利于化解学生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误解,将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引入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探索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安全教育内容涵盖面很广,包括治安、交通、消防、保密、法律法规、国家形势政策、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凡是与安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安全教育的内容。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如果说学科专业教育是掌握一门知识和技能、成就事业的基础,那么安全教育则是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每位大学生受用终生的财富;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安全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安全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安全教育普遍受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教材体系和专业、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实际脱节等问题突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系,并将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统一规划和实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新媒体;安全教育;创新;问题;对策
一、新媒体的概念以及应用现状
当前对新媒体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新媒体指的是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型媒体形式。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网络交流平台、网站,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但新媒体也包括很多其他类型,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本身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新媒体当前在社会很多行业中都有应用,比如教育事业、卫生事业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各种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加强新媒体的应用,对于高校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都意识到新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意义,开始加强新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这使得当前的高校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当前各个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沟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反映,也便于教育管理者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
二、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教学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教学的作用
安全教育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安全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比较枯燥的理论性教育,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厌烦的情绪,而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发展,拉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让很多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界限,使得不同区域内的学生都可以积极进行交流和沟通。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成本也低很多,快捷性和同步性较高。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使得学生在安全教育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水平。具体说来,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1)新媒体的出现为安全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安全教育是一种即时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以对各种安全问题进行预防,防止自身受到人身伤害。新媒体的出现,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快,而且形式多样。当前出现较多的网络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安全学习,高校学生可以选择的范围比较大,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新媒体参加各种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换言之,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丰富了安全教育的资源和内容。
(2)新媒体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新媒体的出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查询、了解、学习等,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和背景下,高校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学习,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学会如何进行各种信息的查询以及独立自主地学习,并且要学会如何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实处,从而使得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2.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新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
(1)对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存在问题
在当前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过程中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存在偏差,这是导致高校安全教育质量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理念比较陈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向学生传输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比如安全小常识、如何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等,真正的实践性教学不够,对新媒体的应用也不够,没有意识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导致学生对安全教育宗旨的理解不够,也不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规避。究其原因,是由于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对安全教育与新媒体应用进行结合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导致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各种现代媒体的应用不够,甚至没有对各种新媒体进行应用,导致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习变得更加呆板。
(2)对新媒体应用技术掌握不够
在当前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使得安全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新媒体融入到课堂中,比如安全教育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网络教育,可以利用微信或者微博平台进行推送,每日推送一些与安全教育相关的小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也能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识别各种安全威胁,并且进行积极的预防。但是在实际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对这些新的媒体形式的应用还不够,应用的技术也不够成熟,因此使得安全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兴趣度不高。
(3)缺乏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重要力量,当前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教师自身对新媒体的掌握能力也不够,比如有的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认为新媒体教育带来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新媒体进行应用与结合的掌握程度不够,还是习惯性地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能结合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缺乏双师型教师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安全教育体制创新
1.加强对新媒体在教育过程中应用的认识
安全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应对能力,能够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辨识各种安全隐患,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应对。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老旧,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各种理论性的知识,尤其是对于安全教育而言,其本身的理论性就比较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传统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新媒体教学意义的掌握和了解,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新媒体进行高效教学。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定期对教育教学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念,对新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特点进行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促进教职人员的思想逐渐转变,促进包括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内的所有教职人员能够加强对新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为现代化、信息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高校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组建专门的安全教育队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语言应用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针对性的解决,利用新媒体的特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安全教育的宗旨。
2.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
安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育,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首先,要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各种新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利用,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频率;比如在高校安全教育课堂上规定必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且要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以提高新媒体平台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再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各种电子资源的利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电子课件等形式,对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这些方法都是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都与新媒体有紧密的联系。
3.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融入新媒体教育,需要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提高自身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应用能力,从而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应用新媒体对传统的安全教育进行变通管理,与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教师对各种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掌握以及操作能力,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组织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参加相应的培训,比如加强教师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方面的了解,使得高校安全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应用各种先进的媒体和技术。在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定期组织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讲课交流,可以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能够对彼此的思维方式、讲课方式中的优点进行有效的借鉴和学习,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是为了不断提高学生对安全威胁的掌握和预防的能力,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对自己进行保护。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新媒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对高校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促进新媒体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课程以及教师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安全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加强教师对各种新媒体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
[2]张岳君,陈锦,刘志伟.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
[3]李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9(12).
【关键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在互联网和通讯设备的普及下,我们国家的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不仅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大都是九零后和零零后,在物质生活都有极大提高的生活环境和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吃苦耐劳等优良的品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致使部分高校学生在价值观取向和判断是非上都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让自己或他人陷入到一些危险的事件中,这种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因而,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并且需要对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深化对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1、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高校的教育是为了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融入社会提供一些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学生融入社会之前必须要适应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这个时间段内他们必须适应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解决,实现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学习与其他同学的相处,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安全意识和知识的普及,同时也需要注重建立和培养安全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对于高校学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2、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校园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
现在的高校管理内容是十分宽泛的,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是比较充足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校学生会因为自我控制在能力较差和缺乏社会阅历的影响,极易受到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并且,每年都会在校园中出现一些恶性事件,致使校园的安全教育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3、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履行学校法定义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
科学的进行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高校应尽的义务,并且保护高校学生的安全也是高校的责任,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普及安全教育常识也是高校的教育内容之一。这既可以很好的提高本校的安全教育水平,便于校园的日常管理,同时也是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并且对于我国的相关法律常识的普及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贴近实际,提高针对性。从实际做起,从学生的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才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方法。相交于传统的安全教育而言,现代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了不少,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有了极大的转变,同时,枯燥的校园安全知识的讲述无法提高学生对于安全意识的重视。因此,需要我们的教研人员在实际的课堂实践和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隐患着手,并加大安全知识的推广力度,让安全成为校园教育和生活中的重心。
2、反复宣讲和演练,保证经常性。根据学生的流动规律,在新生进校的时候重视安全知识的讲解,并制定相关的安全教育小常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并通过对往届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真实性的安全案例进行分析,引发学生的共鸣和重视,并就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实际的演练,让学生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了解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3、以生为主,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应变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逃生能力和自我救援能力,实现在紧急状况下的自我保护和帮助他人。引导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位置的转变,让他们了解对于安全知识的掌握是为自己在危险情况下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重要工具,从而真正的实现安全意识的普及。
4、积极运用网络媒体手段,体现时代性。可以通过对学生比较信赖和关注的信息传播路径的了解,进行适当的安全知识普及的方法,在各种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各大网站的的帖子都受到了高校学生们的极大关注,我们的高校也可以联合起来在网站上安全知识问题的讲解和安全知识小测试来实现一些安全常识的普及。
5、构建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注重系统性。安全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对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高校学生为人处世,甚至是后期的社会实践的影响都是极大的。但是,目前的高校在安全教育问题上却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并且缺乏专业的教材和人员进行指导,因此,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这也是实现有效进行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想要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必须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比较正确的安全意识的学习态度和自我定位,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责任意识,减少对其他人的依赖程度。同时,重视安全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演练,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全面的总结,让学生充分的了解紧急事件发生之后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来有效的缓解问题或降低安全隐患。
2、运用新媒体手段,丰富安全教育形式
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覆盖率高、互动性强、推广方便、精准到达等特点深受当今年轻人的推崇,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就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点,对高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而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正在高校中广泛流传着,通过打造品牌微博,让微博成为高校学生安全信息宣传教育的大课堂,能迎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取得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3、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价值取向的建立
当前的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在繁杂的网络信息的影响下,部分意志力较为薄弱的高校学生受到了侵蚀,从而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帮助他们进行心理上的疏通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于正面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时刻以崇高的思想道德和生活中的光荣事迹来进行熏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积极的价值观并充分的发挥它的导向作用,确保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进行。
4、增强高校安全教育队伍建设及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在今后的工作中,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专职队伍建设,培养安全教育的专业人才,提高专职人员的素质及技能。使他们娴熟有序的应用多种手段开展安全教育,具备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时改进基础设施设备,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更新陈旧的基础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和完善安全防控监控体系,加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科技化的力度。
四、小结
鉴于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我们的高校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然后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改变停留在形式上的安全教育现状,实事求是的开展现阶段的安全教育工作。积极的开展相关的校园安全的讲座,或者在学生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进行安全教育知识和影片资料的播放,从而引起学生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一旦发现有什么异常需要适当的进行引导,并陈述其利弊。相关部门也要重视对于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在高校,安全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首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增多,高校应着眼于新时期校园安全特点,从整体安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出发,增强整体安全意识,不断拓宽和丰富安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
整体安全;安全教育;高校
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安全工作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节点,也是保证大学生个体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国家安全工作的整体部署,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转变观念、革新思想、提高警惕,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保障校园内部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仅要求全面覆盖传统安全领域[1],对非传统安全,高校也不可忽视,必须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赋予安全教育工作新内涵,形成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校园安全以及个人安全于一体的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理念。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特点
高校是国家安全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育青年的重任,有其相对封闭性,高校校内人员也有其人员结构、社会地位和基本素养等与外部社会不完全相同的独特性,因此高校校园安全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
高校校园是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同时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内部个体各方面素质水平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再加上外部环境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必然导致校园安全问题多样化的特点[2]。
(二)阶段性
校园安全具有十分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出现的安全问题类型、各类安全问题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频次都具有相应规律性。
(三)突发性
高校整体安全环境优于社会,在校师生素养也普遍较高,瞬时矛盾不容易产生,但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由于长期压力的积累,矛盾的升级,当达到临界状态时,矛盾会突然爆发,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
(四)破坏性
高校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待塑造阶段,当出现安全问题而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则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冲击日益严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安全问题的看法仍局限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受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冲击,近年来涌现出一些高校大学生凶杀案件、重要机密泄露事件、网络攻击事件等严重安全问题,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重新审视。
二、整体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是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将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传统”安全,政治安全、法律安全、道德安全、声誉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整合并有机统一起来的新的安全教育观念。整体安全教育旨在全面系统地教育大学生群体,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国民的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水平[3]。高校应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逐步推行新的安全教育内容,养成在校大学生新的安全意识,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有机结合,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水平和增加其内涵。结合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实际,笔者将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指将国家政治系统置于不稳定状态的安全问题。政治安全所包括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执政党、、国民意识形态等。本质上来说,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有交叉的地方,但是结合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际,在整体安全框架下,包括影响国家稳定、损害国家、怀疑抵触国家政治制度、影响国家政治秩序的各项不稳定事件。
(二)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社会基本生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民族语言符号系统、民族知识传统、民族等。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西方文化、普世价值的渗透宣传,对国家传统文化安全的冲击不可小觑,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文化安全也是思维活跃、意识先进的大学生受侵蚀影响的一个方面。
(三)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即对社会个体、社会组织安全有影响的各类安全现象的总称。在高校安全工作范畴内主要分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名誉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妨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以及个人人身安全、个人财产安全和个人生活安全等都属于传统安全领域范畴。涉及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有:违反实验室设备管理规定;违反校园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违规明火作业、违规驾驶机动车;参与极端事件、故意伤害事件、非法社团活动,赌博酗酒、寻衅滋事等一系列违法行为,以及食品安全、疫情传播、校园施工意外伤害等其他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在整体安全教育内涵下,名誉安全也是社会安全的一种,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新的安全环境下极易造成个人及他人的名誉损害事件。
(四)科技安全
高校是国家高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大学生泄露科技秘密问题,科技安全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科技安全从国家安全的视角,其内涵主要是保护国家科技视域免受侵害,国家科技利益得到维护,国家科学技术能够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从高校实际来看,科技安全应该定义为与院校科技生产管理活动相关的科技失密、科技窃密、知识版权侵害等科技不安全事件[4]。
(五)信息安全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大学生是接收信息、处理信息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高校信息安全可以分为公共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公共信息安全包括网络攻击、信息破坏、信息内容安全、设备设施故障、灾害性事件等,个人信息安全则包括个人信息泄露、诈骗、敲诈等涉及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
(六)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在整体安全教育理念下的新要求,结合校园实际主要包括校园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态破坏事件,主要现象有实验室废弃物污染,校园自然景观人为破坏,环境引起的校园生态灾害等。
(七)心理安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校园安全事件呈现出阶段性、频发性的特点,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安全稳定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成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将心理安全纳入高校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必要且迫切。
三、高校开展整体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安全教育水平,系统化安全教育内容不仅是外在要求,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走向社会以后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一)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完善拓展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高校安全教育重点在于“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而对“非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法律安全、信息安全、声誉安全、政治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关注非常少。根据的新安全观,整体安全统筹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构建了全面的安全体系,完善了高等教育安全教育内容,拓展了安全教育内涵,形成了高校新的整体安全教育观,有利于高校安全教育向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二)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科技安全等其他非传统安全因素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安全、社会安全、心理安全等安全因素息息相关。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是一项全面的、长期的、动态的工作,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三)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安全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以生为本、安全育人”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管理,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社会经验少、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单纯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体安全教育不仅重视大学生个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对非传统安全也有涉及,旨在帮助他们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使得他们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以实现健康发展。
(四)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总体来说,我国的安全形势是好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新形势下各类不安全不确定因素也日渐增多。高校是构建国家安全的重要阵地之一,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减少外部不确定因素对校园冲击的重要条件。
四、整体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途径和方法
在整体安全教育体系框架下,高校安全教育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根据高校校园安全的特点,通过国家、社会、校园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高校可以从显性教育和隐性培养两个方面加强整体安全教育工作。
(一)加强高校安全制度教育
当前,我国的高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以及高校自身的要求下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制度。但是相应的安全制度宣传教育却没有跟上,高校安全管理人员不重视,学生不在意,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屡见不鲜;另外,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还沿用过去的“老一套”,对安全教育敷衍了事,对新的安全形势认识不足,没有对新的安全问题引起重视。因此,高校需要真正将整体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必须认清形势、革新思想,深刻认识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将其汇编纳入新的高校校园安全制度、规定以及预案演习中,同时加强宣传,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使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为师生熟知,并被自觉遵守和应用[6]。
(二)加快高校整体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整体安全教育进课堂
其一,要构建和完善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融于一体,形成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其二,要认真加强非传统安全教育,在教材中增加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及时关注国际动态与国家安全建设整体要求,做到将最新的安全信息实时有效地传递到高校校园。其三,要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使他们成为整体安全教育的典范。其四,要将整体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在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的引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规范化地进行整体安全教育。
(三)逐步加强高校整体安全实践教育
整体安全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同时还必须逐步加强实践教育,增强高校师生在面对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危机时的实际应对能力。一方面,高校应以大学新生军训为切入点,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融入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为以后的整体安全教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开展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模拟演练。要加强对于高校校园各类事故灾难、暴力恐怖、极端事件、生态食品安全、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疫情等非传统安全事件的演习管控,加深学生的切身感受,提升高校师生应对突况的能力。
(四)加强安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大纲中的必修课程,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安全意识也是思想政治素养的一个方面,高校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观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用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方法来认清判断解决整体安全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五)加强安全教育在高校第二课堂的灌输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教育意义深远。高校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教育与校园第二课堂中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建活动以及专家讲座和知识竞赛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将非传统安全意识培养,整体安全教育理念逐步根植于师生的平时生活中。
(六)加强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培育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在生产生活、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创造形成安全行为习惯与安全思想意识为一体的活动结果与活动方式的总称。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校园内与校园安全文化相关的活动无处不在,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渗透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培育整体安全意识对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凸显了整体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是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体系的必然要求,将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化安全教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将整体安全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应在国家安全稳定工作的整体部署下,提高政治敏感度,转变安全概念意识,从全局出发,从学生个体安全意识培养出发,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理念根植于高校全体师生心中,逐步建设整体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国家安全稳定建设最为坚固的一环。
作者:雷玉江 王英国 闫亮亮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本文系2016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大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育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BJSZ2016YB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水库,刘伟,满园春,王晨.校园安全及其特点分析[J].安全,2015,(3).
[2]蒋利平.国家安全视野下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刘义.高校安全稳定下分类指导工作探究[J].求知导刊,2015,(11).
[4]李旭,谢友平,周而明.基于安全防控网建设的高校安全问题内涵与分类标准[J].教育评论,2015,(12).
[5]陈志辉.高校校园安全长效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非传统安全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和今后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的增多,安全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安全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大幅的扩充和加深。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范围,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开始对高校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应在大安全观的框架下,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结合,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
非传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但直到目前,学术界对“非传统安全”尚无被统一认可的权威定义。通常认为,相对于以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外交安全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安全而言,非传统安全更关注那些由非政治因素、非军事因素和非外交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的生存、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的稳定发展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和威胁的安全问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一方面,部分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从传统安全中演化而来,只是各自的具体成因、安全主体、涵盖范围、关注重点的不同。另一方面,两者研究的主要焦点和由此形成的路径却有本质上的差异。余潇枫、林国治认为,传统安全更关注“战争现象”,主要是通过技术来应对安全的挑战,形成“战争—和平—不可持续安全—战争”的循环式路径。而非传统安全则更关注“非战争现象”,主要是通过价值来应对安全的挑战,形成“发展—和谐—可持续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上升式路径。
(二)非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
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社会公共安全、金融经济安全、科技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以及其他安全领域。一般认为,第一,社会公共安全指社会全体成员公共生活的安全,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和重大等内容。第二,金融经济安全指国家金融经济秩序正常,根本经济利益不受损害,以维护国家经济正常运转为核心内容。第三,科技信息安全指国家科技发展、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安全。第四,生态环境安全指人类的生产、健康和生存环境等的安全。第五,能源安全指为保障一国的国防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通过维护能源供需渠道,规避对本国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的重大威胁。第六,文化安全指维护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及核心价值体系,防止其遭到外来破坏和颠覆。第七,其他安全领域。如人口安全、宗教安全、生物安全等。可见,非传统安全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因此,掌握包括非传统安全在内的一定安全防范知识和方法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的过程中获益良多。同时,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显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现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材时代性、现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稍显欠缺,内容也不够完善。二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体系急需更新。目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体系基本还属于传统架构,并没有从整体上完成对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和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理论构建。三是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传统的安全防范教育,对新出现的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问题探讨不透彻,对如何开展这方面安全教育的研究也显得模糊。因此,将非传统安全的内容纳入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一般认为,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构成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尤其是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非典”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加强非传统安全的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与时俱进,主动地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更密切地关注和应对当前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的威胁和影响。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活可以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思想单纯,安全意识淡薄,往往不太关注自己的安全,对各种安全隐患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这当然也包括了非传统安全问题。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相关安全常识和社会经验而处置不当,给自己、学校、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提供安全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学会在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更好地保护自己,防范各种对自己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临危不乱,逐一化解,确保自己的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战略机遇期,综合国力发展迅速,GDP总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有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风险在等着我们去克服。从国家安全领域来讲,当前我国的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许多复杂、瞬息万变的因素,切不可掉以轻心。从高校的安全稳定来讲,境外敌对势力以高校大学生为重点目标,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手段,加紧各种渗透破坏活动。例如,通过互联网络对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和价值观进行宣传,散播诋毁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煽动民族分裂等破坏活动等。可见,高校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仍然较大。因此,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将有利于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有效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
三、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主要策略及途径
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各高校需要转变安全教育观念,积极扩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优化非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强化非传统安全的实践演练,全面提高大学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转变观念,增强大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
“学生安全无小事”。安全是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应首先转变观念,增强大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在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非传统安全的研判,做好教育,备有预案,深入推进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建设。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特别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对高校的新威胁,在思想、安全层面上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切实担负起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学校保持安全稳定。
(二)与时俱进,积极扩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
以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关注传统安全问题。但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的新形势下,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却未能及时纳入我们的安全教育中,这就使得高校的非传统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给大学生的个体安全和校园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因此,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影响的扩大,应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拓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1)经济安全教育;(2)生态环境安全教育;(3)信息安全教育;(4)流行疾病安全教育;(5)科学文化安全教育;(6)校园恐怖暴力安全教育;(7)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安全教育;(8)重大事件、敏感日期、个体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等。既要关注国家安全,又要关注个体安全、社会安全、地区安全和全球安全等,使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实现常态化、系统化。
(三)优化方式,构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将大学作为一种生非传统教育现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抓,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逐步构建起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第一,加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第二,渗透于“两课”教学。“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要结合“两课”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 “两课”的教学中。第三,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可以根据这些特点, 通过主题班会、特色活动、专家讲座、图片宣传、播放相关教育影片等各种形式,对其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此外,还可以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爱国爱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感恩教育之中。
(四)提高能力,强化大学生非传统安全的实践演练
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安全教育当代大学生的专业及社会生活知识日益丰富,但安全事件却屡有发生,究其深层次原因,我们既要关注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更要关注他们的社会支持资源,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做到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形成家庭与高校、高校与学生社团、高校与精神卫生机构等合作机制,提升大学生群体预防、处置危机的能力,减少大学生安全事件。
一、解决大学生安全问题需要利用社会支持资源
大学生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例如,2013年4月,发生在南京某大学的安全事件,大学生袁某在宿舍玩游戏,遇宿舍蒋某未带钥匙敲门,袁某没有及时开门,双方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在冲突过程中,袁某将蒋某捅伤,后蒋某抢救无效死亡;又如2016年3月,四川某大学学生芦某在宿舍被室友用菜刀砍50余刀身亡,遇害的原因是和室友因生活琐事不和。
我们从社会支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事件,实际是相关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全,挫折承受能力弱、情绪调整能力差,社会支持资源有限导致人格发展狭隘,在遇到矛盾时在行为上容易走向极端。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来分析大学生安全问题具有现实作用,我们整合各种大学生社会支持资源,引导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危险防范意识、安全危机应急能力,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家长满意、学生成才的目的。
二、社会支持的内涵
社会支持最早应用在社区心理学等领域,它原本指与个体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后来扩展到了社会学等领域,它建立了以“社会互助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支持概念,支持社会个体与弱势群体建立良好关系,提供各种救助及服务;但有所区别的是,这种服务不是单向的,它更多地是支持者和被支持者间进行“社会互助关系”建构的过程。在这里,弱势群体内化了社会支持观念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按照社会支持的主体,我们可将它分成四类:由政府等正式组织主导的社会支持;以街道、乡镇等社区主导的社会支持;由个人社会关系网络提供的支持;由高校、医疗机构等专业组织提供的技术性支持。针对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范围,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等三个方面对其社会支持资源予以分析。
1.社会方面的支持系统
社会是一个广泛概念,大至整个世界,小及大学寝室。社会方面的支持系统指的是大学生在学校、家庭之外、个人主动或被动接触的交际行为。学校的社会支持是大学生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构成要素,学校需要帮助大学生构建包括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心理咨询师以及朋辈这四类人员提供的社会支持资源。
2.家庭方面的支持系统
家庭是一个大学生在成长、生活中受到极大影响的环境,对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决定性作用,溺爱、家暴等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可能使大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甚至有时产生危害他人的想法或行动。
3.个人关系网络的支持系统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关系网络。个人关系网络,在此定义为家庭、学校之外的社会支持资源,这些社会支持在大学生面临安全危机、处理紧张事件时会发挥潜在作用,如果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发挥这些社会支持资源,就可能及时化解安全风险。
三、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引导大学生对愉快、美好、有意义生活的追求,培养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格特质,同时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为使社会支持系统能更好地发挥安全教育的作用,必须整合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资源,在家庭与高校、高校与精神卫生机构、高校与学生社团、高校内部资源等形成相互补充,发挥高校、家庭、朋辈群体等主体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群策群力的作用。
1.完善家庭与高校合作方式
高校和家庭之间应该进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机制的渠道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大学生安全教育。首先,要有家庭与高校合作的意识,充分认清现在部分大学生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安全教育存在部分缺位的现状,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健全高校、家庭之间的沟通机制,如建立家长QQ群、微信等,传达和分享安全教育知识;第三,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支持系统。
2.完善高校与精神卫生机构合作
高校与独立的精神卫生机构在个体的社会支持、安全教育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当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程度超过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能力,危害大学生自身安全时,必须引导学生到独立的精神卫生机构就诊,实现高校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首先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两者之间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合作目标、权利、义务和程序;在日常工作中,高校也可以邀请精神卫生机构的专家进入校园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咨询等,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識和危机处置能力。
3.完善高校管理者、专职教师与学生社团合作
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管理者、专职教师和各学生社团之间要形成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工作机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培育力度,在安全教育资源方面给予投入、活动经费等方面要有保障;尤其鼓励学生建立心理社团、安全知识传播社团,开展朋辈辅导活动,组织专家对学生社团成员进行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社团深入大学生群体开展安全教育,形成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品牌活动,形成人人都是安全知识宣讲员,处处凝聚社会支持正能量,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高校内部社会支持资源的衔接
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强调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社团等主体资源之间的衔接,同时也要特别强调高校内部社会支持资源之间的衔接、配合,如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相关的教职员工相互配合,这一才会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氛围。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物质资源、信息支撑、心理健康咨询和教学资源支持等。
大学生安全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整合围绕在大学生周围的社会支持资源,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挖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社会支持潜能,实现对大学生安全困惑问题的交流澄清,才能避免大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君林.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社会保障再认识[J].苏州大学学报,2013,(01):42.
[2]郭洪芹.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构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03):93.
[3]顾玲玲.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交通职业教育,2012,(06):33.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2-0027-03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目标,通过入学教育、课堂教育以及日常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对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以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法制观念、安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1]
一、发现问题
近年来,随着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安全教育的内容也不断完善,2011年,我校还曾为安全教育分配了0.5个学分。目前公开发行的安全教育教材内容一般都涵盖了法制安全、实验(实习)安全、运动安全、饮食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求职就业安全、社交活动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安全救护常识、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等等。然而,这些安全内容却并不是高校安全教育急需解决的。笔者曾对往年校园报警案件进行了整理(这些案件来源于公安机关警情通报),发现每年校园盗窃、网络诈骗给师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较大。以2013年为例,全年涉校案件73起,造成经济损失合计301444.99元,折算下来平均每5天就有4129.4元的损失(盗窃33起,案值161590元,占53.6%;诈骗38起,案值139854.99元,占46.4%),如表1所示。安全教育内容的面面俱到同高校多发的侵财类案件“一枝独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二、分析问题
(一)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是什么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际效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但是怎样才算有效教学,是以达到设定目标为标准,还是以技能取向为标准或者以最终成绩为标准,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对安全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主要有: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主要是安全教育手段落后和内容陈旧两个方面的原因[2];对于如何增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有学者从把握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平台、拓宽教育阵地四个关键点上提出了建议[3];对于改进安全教育实效性的范式,有学者引入了物理学“效能”的概念,提出了內外结合的改进范式。[4]
笔者认为安全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形式,安全教育是否有效并不是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或技能操作水平来衡量的,而是由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受到了人身侵犯或经济损失来衡量的,这一现象可以用公式加以说明,即100-1=0,意思是说日常安全工作再规范,在1起严重事件面前,所有的工作都是0。例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14年8月多起女大学生被害事件,人们在强烈谴责这些严重犯罪的同时,总会质疑大学生安全教育出了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事求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要真实反映学生案件防范需求,量力而行,不贪大求全。二是效果明显,要让校园发案率有所降低。
(二)什么样的安全教育内容能引起学生重视
安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而学生安全意识的得来不是凭空产生的。哲学上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套用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说,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安全事件在头脑中的反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安全案例更有存在感,因此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研究在对高校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对大部分普通大学生来说,未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不能给予他们直接的冲击和安全意识提高的正面刺激。对学生更多的刺激来自因财产安全意识薄弱、轻信他人、财务保护观念差等引起的身边发生的盗窃和伤害的事件。[5]
以往由于考虑到受害人心理影响,或者由于讲授安全教育的老师本身缺乏接警经验,以及对校园案件梳理不充分的原因,本校发生的真实案件没有在安全教育中得到详细的讲解,这也导致了某些诈骗案例在校园中“长盛不衰”。笔者认为,安全教育一定是“校本”的,本校反复出现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保卫干部要通过认真分析,将手法相近或案发地点相同的案件进行归类,把握防范要点形成安全教育材料,通过学工辅导员将警情及时通报给学生。以学生身边的案例为内容的安全教育或许效果更好,为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对如何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展开了行动研究。
三、实施行动
本次行动研究的目标是在教育实践中使保卫工作者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现实教育情境中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并由此做出具体的解释与指导。“改进”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它既能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6]
(一)行动的实施与改进
本次行动研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15年7月,主要对73起案件进行分类,从中筛选、组织案例教学内容,并于9月份开始在学校安全教育中增加了对校园案件的讲解,相关内容还由学工处筹集经费印刷成册发放至每一个宿舍。截至2016年4月,从公安机关反馈信息得知,2016年第一季度发案30起(盗窃9起、诈骗20起、其他1起),比2015年第四季度37起(盗窃8起、诈骗28起、其他1起)的发案量有所降低,我校保卫处也因此获得了驻地派出所的奖励。通过对本阶段工作的反思,对安全教育提出两个方面的改善建议:一是案例需要更新。第一阶段主要案例来源于2013年校园案件,是否能反映出最近2年内案件情况有待验证。二是校园案例防范材料需要印发到每位同学手中。第一阶段由于经费有限,仅能保证每个宿舍一本,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拿到材料。
解决了第一阶段发现的问题,我们着手开展第二阶段行动。第二阶段持续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第二次入选安全教育的案例是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发生的315起校园案件,安全教育内容时效性更强,更能反映出案件变化。第二阶段开展安全教育的形式仍然主要是借助新生入学开办安全教育讲座,辅助发放印刷材料供学生自学。学工处增加经费预算,将辅助学习材料《安全警示录》由原来的每个宿舍发放一本改为每位学生一本。
(二)行动结果与实效性的检验
2017年1月,针对我校2016年全年发案情况,我们对安全教育的实效性进行检验。2016年校园第一季度发案30起(盗窃9起、诈骗20起、其他1起),第二季度17起(盗窃2起、诈骗12起、其他3起),第三季度15起(盗窃8起、诈骗7起),第四季度18起(盗窃14起、诈骗4起)。这些数据经过Excel处理得到2015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四季度校园案件趋势图,如图1所示。从中我们得出结论:2016年诈骗案件连续4个季度下降,R2=0.9924说明诈骗下降趋势线非常可信。盗窃案件下降不明显,这种结果由盗窃与诈骗案件无区别导致。2016年校园发生的盗窃案件主要是办公室入室盗窃,主要问题并不是学生缺乏安全意识,而在于楼宇防范缺位造成的。诈骗案件主要是嫌疑人通过网络媒体、手机电话等媒介,通过一定“话术”,使受害学生陷入其预先编制的剧情比如冒充老师要求转账、冒充亲友汇款、购物需要重复交易等来完成犯罪,学生如果能事先了解剧情,就能有效识别诈骗。因此,以校园真实案例为安全教育的内容对诈骗案件防范的针对性更强。
经统计,2015年我校全年发案134起,涉案直接经济损失1421541元。2016全年发案79起,涉案直接经济损失442014元。总的说来,本次以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行动研究遏制住了校园案件高发的势头,如图1所示。
四、对策与建议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现实教育情境,改进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变革,最终实现研究成果的小范围推广。通过行动的实施与改进,降低了诈骗案件的发案,提升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拒绝泛化,构建安全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同“公共危机”应对的内容相重合的趋势,安全教育仿佛就是一个框,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面装,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泛化”,甚至一些专业性强的实验操作、食品安全、运动安全等领域出现的问题,也都归于安全教育。这种泛化的结果带给安全教育一些结构性问题,如“内容不完善、队伍不规范”。不仅如此,安全教育内容泛化还使安全教育脱离了具体教育情境,因此实效性很难提升。要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要使其回归具体教育情境,例如,运动安全要回归体育课程,实验室安全要回归教学科研管理。
(二)注重实效,重塑促进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的供给链
安全教育内容不是一场讲座、一次考试就能完成的,作为一个教育传播过程,安全教育内容的生产、传播、反馈应该形成一个环形链。学校保卫处要主动担当,发挥熟悉校园发案情况的优势,占据安全教育内容“供给侧”,遴选与编制安全教育内容,提供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能从中凝练出典型案例的防范要诀。目前安全教育内容良莠不齐,例如遇到火灾是“逃”,还是留在“火场求生”,网络上就有不同说法,这些都需要具体分析。我们期待高校保卫工作者在供给侧拨乱反正,优化安全教育内容。
(三)立足实际,探索孵化安全教育团队的新模式
應当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参与大学生安全教育,高校保卫处责无旁贷。但从规范大学生安全教育角度考虑,学校应该组建一支安全教育团队,除了负责制作优质安全教育案例,团队还要掌握教育“渠道”,能够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内容以公众微信号等“线上”方式或讲座、班会等“线下”方式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去。同时,团队要有“反馈”,既能通过安全教育竞赛、安全讲座认证、安全志愿者认证等形式给予学生激励反馈,又能接收学生的信息反馈。
五、结语
高校安全无小事。近年来,多起大学生受害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较为典型的有2014年多起女大学生失联被害案件,2016年多起大学生遭电信诈骗导致受害人猝死以及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如何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难题。本文结合安全教育工作开展了行动研究,进行了一些探索,截至2016年12月,笔者所在高校诈骗案件连续4季度呈下降趋势,可以说通过行动研究,达到了改进工作的目的。笔者认为行动研究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是推进大学生安全防范科学化的重要抓手,值得深入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蒋津辉,钟之华,胡俊杰.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41-43.
[2] 朱卫国,潘彬.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5(5):65-67.
[3] 安春元.新时期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4-46.
[4] 田虎.论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范式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1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