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9 14:35: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2月形势预期--寒冬吹来阵阵政策暖风
全球市场变化对A股影响:由于欧美经济全线衰退,2009年将成为外需最差的一年,并且09年的订单恶化将影响2010年的出口完成情况,由于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已从1998年的18%
上升到目前的37%,外需放缓对于经济的打击更加显著。大背景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将出现下滑。
中国经济下滑速度超过预期:而问题是一些重要的先行指标反映10月份以后经济下滑严重。如发电量指标:全国发电量作为重要的先行指标,历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今年以来,发电量指标呈现增速逐月下滑的特征,10月份出现负增长。如果根据GDP与发电量之间的关联性,即1:1.2的正相关比例,发电量指标无疑意味着经济增长不容乐观。另外如工业增加值:从10月份当月的数据来看,10月份,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比上年同期回落9.7个百分点,首次跌入个位数,下降幅度明显快于普遍预期。创2001年11月以来我国月度工业生产增速新低,是1998年以来为数不多的工业增速低于9%的月份之一。1998-2001年通货紧缩时期,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8%的月份也不多见。预计未来12个月将是全球制造业最困难的时期,中国企业概莫能外。当前我国工业生产正处于加速下行阶段,是经济自身运行规律、世界经济衰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先行数据急速下滑,反映经济下行的风险将会进一步放大。
11月26日央行大幅调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幅度之大远远超过市场预期。大幅降息反映了中央政府强调保增长“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此举是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平滑经济下降速度和幅度,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经济的严峻形势。11月28日收市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提出五大举措支持经济发展。其中逐步扩大指数化投资规模,同时追加部分股票投资,以稳定市场信心并追求资本市场长期发展中的稳定收益。将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支持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后续政策方面还可以继续期待,我们预期,未来类似的动作将更频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延期至12月初至12月中旬举行,因为会议后料有更多专门及紧急的进一步刺激内需的措施出台,以进一步刺激内需。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给2008年划上最强有力的音节。
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政府之所以在全球金融海啸尚未平息之际发生这种经济政策根本的转向,只能预示着两点:一是,“寒冬”已经来袭,要做好“过冬”准备,二是政府推出这些强力的刺激经济政策只是吹来阵阵“暖风”,但“冬天”仅仅只是刚刚来临,依然需要过冬。
12月A股走势展望:在政策利好支撑形成的底部支持下,出现有限冲高震荡局面
应该说政府对国内经济“暖风”促成了11月的反弹。但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A股市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来看仍处于“过冬期”。实体经济下行,资本市场很难摆脱探底格局。11月的反弹反映了财政刺激方案利好影响,但由于当前市场的弱势心态很重,仍处于惊恐未定的状态,易涨也更易跌。在行情的发展初期总是存在一种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这将导致大部分市场参与者犹豫和观望的态度。12月份市场将继续消化积极财政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央行大幅调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逐步扩大指数化投资规模同时追加部分股票投资等利好影响,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精神和新部署等新的驱动因素影响下,预计12月将会形成很强的政策利好预期,市场可能不断反复震荡,并将依托中期均线支持,出现有限冲高格局。
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及央行大幅降息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社保基金理事会逐步扩大指数化投资规模同时追加部分股票投资对中国宏观经济当前的不利趋势给与了有力的对冲,缓解了证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拉动了证券市场的投资信心,有力支撑了沪指1600区域。经过市场探低1802和1644,我们看到低点之间差距大大缩小,说明下跌抵抗力量已大为增强,意味下降通道的下轨倾斜度缩小。历史的统计发现,股市主要的下跌幅度集中在经济回落的时期内,进入衰退阶段后,在衰退初期,股市存在下跌趋势,但主要的下跌空间已经在前期完成;作为先行指标的股市,在经济衰退的中后期,市场的景气预期回稳,将会逐步积累上涨的能量,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股市会受到很多正面信息的影响,更多表现为结构性机会,结构性的方向主要是与政策对应的行业性的交易机会。绝大多数股票同时下跌的过程应该正在结束,并逐步让位于个股之间涨跌并呈的局面。市场整体在这段时间内较为宽松,风险来自于市场不景气导致的反复无常。市场策略可转为相对积极,基于对中长期中国经济仍乐观的观点,目前的危机总会度过。市场的极值落在哪里没人知道,但市场总归会回复均值。预计在年末的12月份,市场面临政策面和技术面良好支持,有望在今年的官子行情中取得积极进展,收复部分失地。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在未来09年公布年报的时间段市场可能再度面临基本面带来的冲击。国内外经济前景依旧处于下滑趋势,企业盈利依然存在下降空间的环境下,市场依旧处于寻底过程之中。总体来看,各行业的发展周期并没有发生改变。中国还将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经济形势。目前经济急剧恶化的局面刚刚开始,外需可能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出现剧降,而投资与消费的自然增长率也会在这段时间内下降。也就是说,未来上市公司利润下降将难以避免。
大调整以来下跌呈“戴维斯双杀”效应明显,利润下降和估值水平下降“双杀”,假定利润下降一半,EPS从2元降到1元,市场预期可以迅速回归,PE从60到15,那么股东的损失会非常大,也就是股价可以跌到原先的八分之一。其中估值水平下跌过程基本完成,上市公司利润下降带来的不利效应还没有完全体现,到目前为止,上市公司环比利润连续下降,但同比利润仍保持增长,利润下降影响还未真正实现。但是,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降带来的“戴维斯双杀”影响就非常大。从09年业绩预期来看,09年悲观预期整体利润下降10-15%,那么不排除相当一部份公司出现09年一到二季度出现利润下跌明显状况,那么对利润下降的相关个股而言,其股价面临的冲击仍然是巨大的。
12月份投资策略--波段操作,反弹高位适当减磅
在基本面持续向坏和政策面不断出台利好两者并存,决定12月份的市场特征就是一锅典型的"夹生饭":让市场反复振荡,让投资者左右为难--想买怕套,想空仓怕遇利好突降而踏空,想卖出却又于心不甘。展望12月走势,除了目前三大利好,后续政策方面还可以继续期待,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计对市场有一定支撑作用,我们认为12月份的市场继续延续反弹的可能性较大,但基于09年上半年业绩趋于恶化,反弹空间及持续性较差,运行区间可能在1800-2200点。
展望后市,权重和蓝筹股是大盘突破2000并有效展开多头攻势的关键。机构仍有年前做行情的需求,例如基金处于年末排名因素导致短期拉高其重仓股。市场要成功进入预期高位,关键要看基金重仓的权重股和蓝筹股在后期走势上能否形成合力。
对于趋势投资者,在适度的乐观中,择时,控制波段操作的风险依然很重要。基于当前行情特征低位可转向积极,但高位还是考虑适当控制风险,进行波段操作。由于09年一季度,预计经济数据将连创新低,上市公司业绩会呈加速下滑,在12月份的高点采取减磅策略更为合适。
对于价值投资者,行情可能结束了08年灾难性的单边下跌,进入了一个大的震荡形态,可以考虑总体上持战略做多观点。但市场仍缺乏趋势性发展机会,买入并持有的策略仍需要耐心,寻找低点更容易取得成功。
建议关注机会:
1、市场仍将维持政策题材特征,内需刺激政策缓解了经济的下滑趋势,固定资产投资相关度较高的板块如钢铁、水泥、煤炭、电力等需求也出现了一定的恢复,基建力度的加大有助于拉动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电力设备、煤炭、电力以及建筑服务行业的需求,相关板块继续保持活跃。建议重点关注铁路设备、电网建设、电力及电力设备、3G及通讯设备、医药。
××公司
一、面临的形势及问题
今年以来,××公司积极宣贯同业对标考核办法、“小机关、大供电所”实施意见、县公司月度绩效考核办法等核心制度,通过梳理各部门反馈的情况,总体来看,我公司员工对市公司各项核心制度的出台反映积极正面。但仍存在一些其他问题的不稳定因素,现报告如下:
(一)各项核心制度落地情况及反馈
1.优化绩效激励机制,“赛马”效应初步显现。××公司配套出台了《部门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及《城乡供电所综合管理工作评价办法》,建立了工作联系单机制,充分发挥绩效管理杠杆作用,“赛马”效应已初步显现,“业绩靠干出来”“工资靠挣出来”的理念在干部员工心中不断增强,主动作为意识不断提升。
2.理顺机关与基层业务边界,主从关系开始异位。开创了机关服务基层的工作新格局,职能部门的“服务员意识”和供电所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双提高。基层员工普遍反映内部沟通较以往更通畅、更高效,职能部门员工为争取月度绩效排名靠前,主动服务基层意愿增强。
3.加大岗位交流,树立基层建功的用人导向。在人员调配方面向供电所倾斜,从薪酬待遇和职业通道上向供电所管理人员倾斜,截止到4月底,已有6名农电工纳入职员职级管理序列,7名六、七级职员在乡镇供电所工作。目前在我公司内部,尤其是在职能部门优秀青年员工中形成了主动要求下供电所的氛围,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导致职能部门出现难以承载上级单位交代的各项工作任务的情况。
(二)其他思想动态问题
1.员工工资按上年度总额85%预发的问题。按上级要求,县公司2020年工资发放按上年度总额85%预发,××公司经测算,并于4月份开始将员工月度绩效基数下调1800元,员工月收入下降明显,部分员工怨声较大,给员工队伍稳定带来了一定影响。
2.女职工退休身份的问题。县公司女职工是按身份确定退休年龄,即女干部身份55周岁,女工人身份50周岁。2019年2月12日起(赣人社发【2019】4号文),企业女职工改为根据岗位性质确定退休时间。女职工年满50周岁时,在管理(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退休年龄按年满55周岁确定;在工人岗位上工作的,退休年龄按年满50周岁确定。女职工退休年龄的确定关键由“身份”转为了“岗位”。集体企业在机构设置和岗位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管理,这就给女职工退休年龄的确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主业支援集体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的确定直接影响其切身利益,退休政策执行到位与否也关系到员工队伍的稳定。
3.离退休员工统筹外月生活补贴的问题。××公司于2020年1月正式开始执行省公司下发《关于退休人员统筹外补贴的有关政策》,我公司现有全民离退休职工140人,其中,离休干部2人(补贴待遇不变),退休合规可发放按月补贴人员67人(每年减少补贴3600元左右),取消统筹外月生活补贴的退休人员共计71人(每年减少补贴7200元左右),上高××向离退休人员进行了政策的宣传和思想的沟通,被取消统筹外月生活补贴的退休人员情绪激动,特别是2008年—2011年期间退休当时执行企业内退人员,此次又取消统筹外月生活补贴人员,产生舆情风险较大。
(三)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1.先锋党支部创建、先进典型选树培育宣传方面存在差距。打造电网先锋党支部工作力度不够,培树、策划、宣传不够,可说、可看、可讲的东西不多;“江西好人”、“最美国网人”、道德楷模等先进典型的选树成效不理想。
2.党建、宣传方面人才储备不足、培养不够,能说、能讲、能写的党建专业人才溃乏,导致党建岗位人才青黄不接,党委党建部定员定编人数少,许多工作只是疲于应付;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均为兼职岗位,日常多忙于行政工作,加上缺乏党建工作经验,“”只是按部就班,创特色、出亮点、抓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二、下一步工作目标和思路
1.严格落实公司领导双重组织生活,使用好支部“”平台。常态性通过这个平台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及时宣贯核心制度的关键举措,梳理并及时化解工作推动中存在的问题,助力各项核心制度的落地,通过党建切实抓好员工队伍的稳定。
2.以“三亮三比”活动来推动支部党建引领作用,实现“三无”(党员身边无违章、无违纪、无责任投诉),以此为切入点,促进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推动公司业绩的提升。
3.推动党群共建,加强基层单位的团队建设。以党建工作为依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文体活动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将工会工作与党建“三比”(比技能、作风、比业绩)相结合,合力推动中心工作同时,营造良好团队氛围。
4.深化公司发展战略、政策主题和亮点工作的宣传,围绕当前公司改革工作和相关政策,正面宣传公司改革之后涌现出来的新气象、新变化。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彰显榜样力量。
5.增强团员青年的培养与推优,建立公司团员青年推优积分管理办法,推动团员日常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激励和提高团员青年的责任心、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成为公司发展的生力军。
三、重点工作措施
1.梳理公司领导各类业务基层挂点工作,党建联系点结合业务挂点进行合并,切实推动公司领导带头履行“一岗双责”,党建结合中心工作抓队伍、抓思想、抓作风。
2.加强党支部建设。统筹考虑党支部书记设置,选好配好“火车头”。完成5个党支部支委的改选调整工作;围绕安全生产、优质服务、“小机关、大供电所”建设开展党员主题党日活动。
3.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开设核心政策工作推进及成效展示专栏(已在内网开展“小机关、大供电所”看落地和亮点工作两个专栏)。力争在“江西好人”、“最美国网人”、省公司道德楷模等先进典型的选树上取得突破。
4.围绕省公司全员培训抽考的工作要求,为激励员工苦练业务,自五月开始,组织开展“赛技能,强素质,当专家”的系列岗位技能竞赛。(5月12日已完成“三大员”系列之安全员岗位技能竞赛)
5.加强团青管理,激发青年活力。已推行上××司团员青年成长积分管理办法,将团员青年成长评价日常化,团员的年度积分情况,作为公司团委向公司党委推优的重要依据。
四、工作建议
一、我市污染减排工作现状
__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污染减排是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倒逼杠杆。“十一五”前两年由于多种原因,我市成为全省唯一未完成两项污染减排任务的市,欠账居全省之最,省环保局对推进__减排工作高度重视。针对__减排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将污染减排工作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的“牛鼻子”来抓,坚持科学治污、铁腕治污,并明确提出了“让达不到节能减排要求的增量项目进不来,让不重视节能减排治理的存量企业立不了足,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县(市)区坚决实行一票否决”,而且经常调度减排项目,为完成我市污染减排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加之总量控制目标过低、排放强度居全省之首,污染减排工作任务仍异常艰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压力很大,“十一五”后两年污染减排形势异常严峻。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污染减排工作,工作缺乏连续性,环境统计与总量控制脱节,对上争取和衔接不够,致使环境统计数据失真,总量控制目标过低,污染减排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存在以下现状:
(一)上报基数虚高。20__-20__年我市环境统计数字明显失真。环统显示:cod排放量从20__年的38937吨猛增到20__年的60103吨,净增21166吨;
so2排放量从20__年的23458吨猛增到20__年的39607吨,净增16149吨,两项均不符合环统数据每年相差10%以内的要求。如,根据实测,从20__年到20__年,__石化cod实际排放量年均仅为728.4吨,而20__年环统数字15740吨,为实际排放量21.6倍。
(二)排放强度过大。由于20__年的上报基数虚高,测算得出:工业cod排放强度为52.37吨/亿元gdp,为全省(25.
7吨/亿元gdp)的两倍多,我市城镇人口cod排放强度高居101克/每人每天;so2排放强度为10公斤/吨煤,为全省(6.9公斤/吨煤)之首。由于考核方法是:当年度的cod排放增量,是将排放强度分别乘以当年新增的gdp和人口增长数;
so2排放增量,是将排放强度乘以新增的燃煤量。因此,排放强度越大,增量减排压力越大。
(三)so2总量指标过低。我市so2减排目标是,从20__年39600吨减到20__年22900吨,减排率为42%,是全省平均减排率4%的10倍多,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异常困难。压力更大的是,由于对上争取和衔接不够,20__年省环保局下达给我市20__年so2总量指标仅为2.29万吨,其中1.29万吨分配给电力行业(皖江电力、石化热电),全市非电及生活so2总量控制目标只有1万吨,只占全省1/30。从市政府下达给各县(市)区总量指标可以看出,有的地方只分配到so2总量指标70—80吨,严重困扰项目的申报。
为了完成20__年的减排任务,市环保局领导亲自坐镇,精心部署,在各单位各部门全力支持配合下,举全局之力,强力推进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局就全市的减排工作,专题向市人大、市政协、市派进行了汇报,省人大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分别带队对我市的减排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我局的努力下,大观区政府、市人行、银监分局及各商业银行召开了__减排工作座谈会,并多次向省政府、省环保局有关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向环保部汇报我市污染减排工作的重大举措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客观困难。20__年12月8日至9日,环保部总量司刘炳江副司长一行亲自来我市,对20__年的减排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就20__年的减排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今年,市环保局共安排减排项目99个,其中cod
削减项目37个,so2削减项目62个,减排项目申报数量为全省最多。20__年上半年,__省17个地市中仅有6个城市完成减排任务,__为其中之一。20__年1月9日至10日,环保部专家组来__,对我市20__年的减排项目进行了全面的核查,充分肯定了我市20__年的减排任务。20__年,全市cod、so2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首次完成了年度减排目标任务。
二、污染减排工作问题和困难
污染减排工作政策刚性约束越来越强,既有期内目标的总量控制,又有年度任务的严格考核。虽然完成了20__年污染减排任务,但是,我市减排工作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偏差。主要有: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主观认为污染减排
是环保部门的事情。二是由于环保职能部门宣传和汇报不够,多数对国务院批转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个办法的内容没有系统学习研究,没有认识到考核给我市带来的严峻减排形势。三是规避检查的情况比较普遍。从3月下旬国家环保部华东督察中心来我市督查看,一些地方仍然热衷于违规环评,热衷于应付检查,甚至帮助排放不达标的所辖企业逃避检查。有些企业被查出问题后,甚至态度蛮横,对抗执法。在4月1日召开的全省环保工作会议上,就通报了我市个别地方帮助企业胡弄检查组的情况。这些不得不引起高度警觉。
(二)责任落实不力。市委、市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十分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汇报,朱书记专门在工业振兴大会上,提出了“坚持科学治污、铁腕治污”,“让达不到节能减排要求的增量项目进不来,让不重视节能减排治理的存量企业立不了足”。但是多数地方对如何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尚没有完整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的工作部署。一是缺乏必要的责任落实,有减排指标设定,而无相应的落实到具体企业和工程的跟进措施。二是缺乏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通盘考虑,针对
“十一五”前两年留下的减排欠账,尚未形成补欠的具体推进方案。三是缺乏系统的工作部署。20__年各县(市)区上报减排项目76个,都是环保部门的自行上报,多数地方没有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节能减排工作缺乏具体部署和强有力的落实措施。节能减排作为“四个一票否决”的工作,各县(市)区还没有像抓计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那样抓节能减排。
(三)减排措施不硬。严格的考核决定了完成减排任务,必须靠过细的工作、过硬的措施。目前的问题在于:一是工程减排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撑。我市在手的污染治理项目数量过少,缺少资金支撑。8县(市)至今仍无县城污水处理厂,离省政府设定的70%县城有污水处理厂的“十一五”目标存在很大差距。城东污水处理厂自20__年3月投入试运行以来,由于排污管网不配套(进水的cod浓度低、污泥产生量少、检查用电量、排水口在线监测等),无法办理环保竣工验收,国家总量办在核查中对我市城东污水处理厂20__年的工程减排量不予认定。二是结构减排难以确认。结构减排必须有政府相关部门权威的破产、关停正式文件及相关停水、断电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相关证明,但由于难以及时取得相关证明,致使一些实际结构减排项目没有得到国家认可。如__华邦特种纸业有限公司于20__年4月全部停产,但由于相关部门不愿提供证明材料,认定手续不齐全,致使该企业20__年实际形成的cod和so2的削减量,也没有得到认可。三是管理减排难以到位。由于多数企业仍局限于达标排放,在没有政策的激励和制度的强力约束下,企业投入资金推进管理减排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排污设施运转需要成本,加之在线联网监测设施不配套,仍有一些企业存在偷排和漏排行为。
(四)执法环境不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项目准入。新上的项目能否得到环保准入,主要依据和程序是:①产业政策的导向,②区域规划的要求,③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决定属于哪一级审批,④要有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的环评(根据监测勘察)形成环评文书,⑤组织专家召开环评会议,⑥是否有总量指标,决定能否进行审批。二是建设验收。主要内容是“三同时”建设,即主体项目与治污设施建设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项目竣工后,①企业向环保部门提出试生产申请,批复后可投入试生产,不超过三个月,特殊情况可以延长;②试生产期间企业委托有资质的监测部门进行监测,并形成监测验收申请报告;③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三同时”验收,④到监察部门申报排污登记和许可证管理。三是执法监管。主要内容:①日常监管。根据项目准入和建设验收的内容和程序进行监管,如环评和环评审批情况、“三同时”执行情况、治污设施运行情况、偷排漏排情况等;②环保专项行动。重点对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化工、造纸、炼铁、饮水安全等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挂牌督办(国家、省、市三级)区域限批、流域限批;③后督察工作。对挂牌督办的企业,区域限批的地区,以及重大环境案件和严重违法地区进行后督察;④案件的查处。
(五)执法力量偏弱。环保执法内容具体、程序严密,不仅对单个违法企业处罚严格,而且影响全市的减排考核结果。由于执法力量偏弱和存在地方护短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违法排污、关停措施无法到位,被上级督查后,就会降低我市减排监察系数,考核时就会直接扣减我市的实际削减量,这又加大了减排压力。如查处一次,监察系数就会降到0.8,查处两次,就降到0.5。我局以我市每年cod减排任务6000吨计算,如果查处一次,就要多减排1200吨,这样就要多投入5000—8000万元。
(六)我市已被列入重点监管地区。由于:一是国家、省批转的量大,今年1—3月,就受理上级批转件40多件,全省第一;二是去年专项行动中有88家企业被责令限期整改,20多家实施停产治理,33家企业被省、市挂牌督办;三是城区饮水源整治被挂牌督办(今年底必须完成);四是年初核定,我市去年减排考核全省垫底。仅今年3月以来,国家和省就连续4次到我市检查,迎检工作压力大、成本高。
三、意见与对策
污染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环保工作的核心。针对我市目前面临的污染减排严峻形势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对策:
第一,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经济与环境保护问题,通过解决污染减排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始终把污染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核心、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减排工作的新突破,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二,建立强有力的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领衔推进重大减排项目制度,保障减排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完善《__市总量减排考核办法》,把总量减排工作作为县(市)区 党政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县(市)区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主要污染物减排协调例会制度,每年的5月份、11月份市政府各召开一次减排工作协调会,及时解决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各部门联动责任制,重点是:环保部门与发改委联动,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与总量控制“双前置”的核准机制,保障增量排放及时消化;环保部门与供电、供水等部门联动,对关停企业实行断电断水的约束机制,防止关停企业“死灰复燃”;环保部门与招商部门联动,严把高排放项目引进关;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联动,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政策,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上马和扩建。
(一)城镇就业总量增长总体稳定,就业任务指标完成大部
2013年1—6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5万人,同比增长4.5%,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80.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8万人,同比增长1.4%,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59.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4万人,同比降低0.1%,完成全年100万人目标的94%。城镇登记失业率4.1%,与一季度和去年同期持平。
(二)人力资源市场总体求大于供格局依旧,但同时呈现供需“双降”迹象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4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2013年二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09.2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569.6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7,比上季度下降了0.03,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0.02,说明岗位需求有所减少。在本季度与2012年第二季度相同的94个城市中,本季度的需求人数减少了34.8万人,下降了5.7%,求职人数减少约40.7万人,下降了7%;从分区域情况看,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均同样呈现出供需“双降”迹象。但人力资源总量求大于供的供需格局依然得以延续。“双降”现象的出现,从用人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速放缓是主要原因,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业的转型减产及市场不振,以及部分服务业受政策因素影响出现下滑。与上季度相比,制造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0.5、0.1、0.2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需求比重与上季度持平;与去年同期相比,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0.2、1和0.5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0.9、0.2个百分点。而从求职人数出现下降的情况看,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不排除劳动年龄人口尤其是适合于生产一线的年轻劳动力供给总量开始减少的因素,加之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带来更多的当地就业机会吸引部分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使到省外求职转移就业的人数减少。
(三)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显现,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就业态势反差显著
将1—6月份的中国制造业PMI与非制造业PMI及其从业人员指数对比来看,上半年中国制造业PMI尽管都在高于临界点之上,但始终在51%以下徘徊,6月份为50.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而其从业人员指数继续延续2012年6月份以来在临界点以下的走势,且低于历史同期均值,6月份为48.7%,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连续1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而从中国非制造业PMI来看,2013年上半年各月份均明显高于临界点,6月份为53.9%,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指数表现良好,新兴服务业表现突出,邮政快递、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58%以上;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均稳定在临界值以上,6月份为51.5%,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持续3个月稳定在51%以上,其中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总体呈缓步上升态势,6月份达到50.0%,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继续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攀新高,达到699万规模,与往届积累下来的待业学生数量叠加,就业压力加大。腾讯和麦可思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届毕业生中,硕士、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分别为26%、35%和32%,与2012届同期相比,分别低11%、12%和13%。从求职人员结构看,2013年一季度,应届毕业生所占比重为10.7%,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7个百分点。而据教育部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2013年这些单位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15%,供需缺口加大。
二、对2013年下半年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判断
(一)对下半年就业形势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增长速度: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将会有所减弱
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就业形势变动情况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总量有所影响,但主要比较集中在沿海对外加工制造业,影响人群更多的是出外打工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因此对城镇就业的影响表现不甚突出。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速是呈缓慢波动式放缓,尚未出现大幅下滑迹象,并且预计下半年中央将会采取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经济增速的举措,因此,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将会继续减弱。
2、产业结构调整和既有产业格局:服务业带动就业和加工制造业“缺工”将同时显现
可以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对国内就业形成重要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影响,受国际市场需求下滑、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波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地方产业转型力度加大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外向加工制造业企业向境外迁移、关闭或转产转型,信息通讯、交通运输、金融、居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愈益显著,对就业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几十年形成的以加工制造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的产业特征,以及以东部经济为依托的区域经济格局在相当时间内会继续存在,由此产生的大规模一线加工生产线普工和熟练技工的用工需求、以东部地区为劳动力主要流入地的劳动力市场特征仍会继续延续一个时期。因此,总体上看,制造业就业在下半年将不会出现大幅下滑,但服务业带动的就业增速将会继续保持平稳上升势头,成为今后就业的新的增长点,同时加工制造业“缺工”现象仍将继续显现。
3、人口及人力资源构成:普工技工“缺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将持续并存
当前,受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构成、职业技能构成等人力资源供给结构的制约,在产业结构转型加速的情况下,一线普工和技术工人的“缺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将会持续并存。与就业总量问题相比,结构性就业矛盾愈显突出,失业问题将更多地体现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同样会在下半年有突出表现,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存在始终,并会对2014年产生后续影响。
(二)对下半年总体就业形势判断
根据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走势,以及对下半年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预计下半年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态势,全年目标任务有望如期完成,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会依然突出,并会对就业形势产生深刻影响,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更加复杂。
三、下半年就业工作建议
(一)开展用工和失业动态监测,研判地区就业失业形势
建立健全就业监测制度,对地区用工量较大的单位,进行就业动态用工监测,掌握入职人数、入职人员结构、入职原因等信息。做好企业用工招聘服务,并通过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及时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同时,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加强失业动态监测,及时、准确掌握监测企业岗位增减情况,分析、判断监测地区就业失业总体形势。以电话随访、情况报送等形式与监测单位建立用工情况监测机制,按月或分季度报送在职人数、在职人员结构、离职人数、离职人员结构、离职原因等信息。
(二)与社会稳定工作相结合,把对就业影响评估纳入相关工作体系
要重视各级政府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项目等的实施对就业的影响评估,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把对就业影响评估纳入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和社会效果评估体系之中,作为具有高权重的一级指标执行,并对其不同等级风险制定防范预案。尤其是要对征地拆迁造成的失业风险要慎重对待,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吸纳就业责任制度,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失业风险,促进社会形势稳定。
(三)把扶持中小企业政策落到实处,提高就业稳定性
要认真落实中央和国务院扶持中小企业相关政策,对高风险投资的、新兴产业的创业型中小企业和营利率较低的中小企业,应通过财政税收优惠减免、减息免息小额信贷等信贷手段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鉴于目前中小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较重的情况,可以参照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五缓四减三补”的经验,对吸纳就业较为明显的中小企业予以社保补贴或岗位补贴,减轻其社保缴费负担。
(四)切实加强重点人群就业培训,积极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要充分认识就业培训对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的积极作用。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鼓励其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企业新录用的人员,要结合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师傅带徒弟、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岗前培训;对退役士兵要积极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要强化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培养,使他们掌握中级以上职业技能。促进人力资源供需衔接,满足产业升级和城市化发展需要,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五)进一步整合现有政策,开发扶持青年群体创业就业
政府要统一规划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就业促进政策,整合各部门出台的针对不同人群的就业促进政策,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措施要具体化、规范化,减少模糊规定,细化各项措施的实施内容和程序。加速“简政放权”,通过转变职能、减少审批环节,继续清理不必要的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充实完善对网络商务产业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将现行的积极就业政策和对实体经济的创业扶持政策向网络商务产业的创业就业延伸,提供资金、信贷支持政策和税费减免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拓展网络创业就业的渠道,强化网络创业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建立网络创业就业管理服务平台。
Abstract: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the region addressed the nation from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民族地区 经济背离 湘西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areas; economy from; Xiangxi
作者简介:向明贵,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研究方向:金融经济。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38-02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同时金融与经济又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两者一旦相互背离,将引发深刻矛盾。湘西州作为民族落后地区,多年来金融机构积极进行信贷投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湘西州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是,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转型,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朝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相关的配套政策没有跟上来,金融扶持民族经济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弱化。民族地区经济要发展,企业要壮大,缺少资金支持,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时候衍生出另一种现象-民间融资因此产生。
一、湘西州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情况
过去,湘西州金融业积极支持民族经济发展,使全州经济初具规模,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培植了一大批如花垣采矿业、泸溪冶炼业龙头工矿企业;二是培植了一批农业产业,扶持了如泸溪15万亩年产量8.2万吨柑等农业产业;三是支持了一批湖南老爹、新世纪等重点产业,如湘西州建州50周年州庆项目、吉首大学、州人民医院等;四是集中开展交通道路建设、污水处理等基本建设项目,改善了全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到2008年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28.97亿元。“九五”期间累计发放贷款115亿元,“十五”期间累计发放贷款155亿元。近五年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232.13亿元,新增贷款46.42亿元贷款。
二、金融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瓶颈
随着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化的发展,信贷资金逐渐流向低风险、高效益的地区和项目,加上2004年来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处于民族落后地区的湘西资金越来越紧张,经济发展遭遇诸多瓶颈。
(一)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1、法制环境较差。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存在,湘西金融执法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金融胜诉案件很难执行到位,不仅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也影响本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总体改观。如2007年湘西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仅70%,低于省标准10%。
2、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湘西州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44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5866元;年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20.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29.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8.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81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347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25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649元。
3、社会诚信意识不强,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一方面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企业改制、解体遗留下来的不良贷款较多;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诚信意识较差,逃废银行债权情况严重;到2008年6月末,全州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高29.88%,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高达40.21%。2007年行政事业单位拖欠银行贷款占不良贷款比例1.31%,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清收率仅80.3%,历年企业借改制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占比35%。
4、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与国家产业政策相背离。近年来,湘西州以锰、锌、铝等矿产品加工为主的重化工业发展迅速,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但是,这些重化工业都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不仅受煤、电、油、运等基础产品制约,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限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信贷壁垒。
(二)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1、金融服务面持续萎缩。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精简、效率”原则调整经营战略,重点向大中城市转移,机构纷纷从县及县以下区域撤退,金融资源配置软化。据统计,湘西州金融机构网点从2000年的151个减少2008年6月末的62个,减幅达59%;从业人员减少1027人,减幅43%;虽然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民族贫困地区因地域限制和通讯信息影响,机构大量流失,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直接缩小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
2、信贷资源不断流失。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全国一盘棋”的考核模式。为了追求资金的效益性和低风险性,他们将落后地区吸收上来的资金转移到发达地区的大项目中,使一些县级金融机构演化为上级行的储蓄所,不但没有了“造血”功能,还沦为当地信贷资源的“抽水机”。导致当地金融机构大量资金上存,存差急剧扩大。
3、信贷投入积极性下降。虽然随着金融电子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但在金融改革深化过程中,把金融改革与支持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没有实现金融改革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
4、信贷支持力度递减。表现有:一是贷款增速长期落后于存款增速。二是贷款增速明显落后于GDP增速。三是存差扩大。
(三)金融优惠政策不足
1、民族金融优惠政策不增反减。一是载体不断萎缩。随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逐步退出市场,享受国家民族金融优惠政策的载体不断萎缩,如湘西州原定民族优惠利率贷款贴息企业最多达500多家,目前能享受的仅234家,下降50%左右。二是政策有名无实。民族优惠利率贷款政策虽然继续沿袭,但发放的力度和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如234家进入民优贷款贴息范围中实际贴息仅40多家企业,贴息企业率仅20%不到。三是“优而不惠”。如中央扶贫贴息贷款由于实行与常规贷款捆绑考核,期限较短,严重影响了农业银行投放的积极性。
2、信贷审批权不断萎缩。集中表现为信贷权限上收和业务遭遇停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移和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基层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了贷款审批权。如湘西州建设银行的公司贷款业务全部要由省分行审批;工商银行因不良贷款比例偏高,其总行2002年以来对该行公司贷款业务实行全面停牌,贷款只收不放,致使湘西州一些优势项目、好的产业难以进入信贷政策的笼子。
三、金融与经济对立的后果影响
(一)引发高息非法集资扩张
由于信贷支持持续下降,湘西州企业长期来贷款满足率低。据调查发现,湘西州企业的贷款满足大约在30-40%。地方经济要发展,企业要壮大,加上湘西州居民投资渠道单一,一些企业老板把目光投向了民间融资。湘西州民间融资萌芽于1998年,发展于2003年,到2006年后,一些不法企业私欲开始膨胀,为了肆意掠财进行奢侈挥霍,开始向社会广泛进行非法高息集资,回报率逐渐由18%左右提高到96%,甚至100%以上,从而成为一颗毒瘤,危险着湘西州经济社会稳定。
(二)导致社会隐患剧增
由于长期来湘西州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不足,企业正规融资困难,部分企业长期来依靠非法集资维持运转,社会经济呈畸性发展,并逐渐演变成社会重大隐患。最近,部分集资企业因回报率超过利润率,加上投资失误、管理混乱、企业主肆意挥霍浪费,造成资金断链,于今年8月奥运期间集体爆发支付危机。导致集资户资金血本无归,引发了9.4、9.25一系列重大群体性公共事件。近万人多次围堵政府机关,拦截公路、铁路,打、砸、抢商店,围攻国家公职人员,导致大量商铺关门、金融机构停业、学校休课,严重危及湘西州经济社会稳定。
(三)冲击金融秩序稳定
一是引发金融挤兑。在民间非法集资爆发和处置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借机发挥,制造谣言,引起吉首地区的集资户开始集中挤提存款,随后蔓延到凤凰县、古丈县、永顺县、保靖县金融机构部分营业网点。二是导致部分金融机构网点关门停业。由于在依法处置非法集资期间,众多集资户集中到州政府大门上访,造成吉首市区部分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几次关门停业。三是金融资产面临风险。据调查,非法集资企业涉及金融债权8亿元左右,公职人员贷款2.5亿元中一部分、另外一些个体户贷款、农业生产贷款、农业开发贷款等也卷入非法集资。随着非法集资案件的爆发,部分企业和个人贷款将形成不良,使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四是对金融生态遭遇恶化。金融生态环境涉及经济基础、法制环境、信用环境、金融环境等各个层面。非法集资案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将带来中长期影响。
四、对策选择
(一)遵循科学发展观,树立双活意识。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金融部门要突破固有思维和传统观念,牢固树立湘西州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两个离不开”思想,全面树立经济活则金融活的“双活”意识,把经济决定金融的观念贯穿金融工作始终,主动贴近经济发展思路,合上经济发展的节拍,正确处理金融改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完善政府职能。建立政府、财政、金融、扶贫开发的联合组织体系,加大对民族地区金融工作的领导,及时调整民族地区的有关金融政策;政府带头讲信用,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个人失信惩戒处罚,抓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一批有实力的贷款担保机构,完善保险体系,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优化民族地区的信贷环境。
(二)突破政策瓶颈,增强发展活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出台民族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建议一是加大实行金融服务民族经济优惠政策。人总行继续加大区域性的货币政策的力度,建立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优惠政策措施,准许民族欠发达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和享受民族优惠政策。恢复民族金融优惠政策措施,扩大受惠面。二是建立专门扶持民族经济发展的专项贷款。由基层人民银行直接管理和发放,财政部门贴息和补偿。三是政策性金融及时补位。在民族欠发达地区增设政策性金融机构,扩大政策性业务。如专门设置区域性的民族地区经济开发银行或借鉴孟加拉国“穷人银行”作法,加大财政支付转移力度。
(三)突破机制瓶颈,畅通投入路径。一是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工作。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公司经营,部门配合”的模式,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增加信贷投入。二是建立货币回流的长效机制。根据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湘西大开发的精神,引导和督促各金融机构积极争取上级行的支持,探索金融机构在当地吸收的存款用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资金回流机制,新增存款除留足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必要的清算资金外,应全部投放当地,保持信贷投入合理增长,减少资金外流,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三是按照少数民族政策,扩大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经营自。在信贷权限审批上,扩大审批金额,简化报批程序。四是加快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开拓,突破现有资金发放渠道,完善资金运作机制,使邮政储蓄资金有效运用于本地经济建设。
[关键词]过渡期 碳交易 发展路径
一、过度期的界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突出。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过度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生大量温室气体(GHG)。GHG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单靠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不可能解决的。国际间已经开始在这个方向上寻求解决途径,从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到每年举行的公约缔约方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已经推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政治、经济、环境等多个层面向纵深发展。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所列缔约方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即在2008到2012年的第一个减排期内,发达国家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国家减少8%,日本减少6%,俄罗斯维持在1990年排放水平。
2008-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个减排期,无论2012年中国是否强制减排,这个时期对于中国都是碳交易市场制度构建与完善的难得的缓冲期。南京林业大学的付玉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2007年6月)中将2008-2012年这个阶段作为中国碳交易市场成熟之前的过渡期来研究,初步讨论了过渡期的一些政策安排与企业策略。本文采用这一说法,将2008-2012年作为一个过渡期,初步地研究过渡期内中国碳交易市场建立路径。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
为了帮助发达国家完成减排任务,降低减排成本,《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 JI)和排放权贸易机制(Emission Trade, ET),其中CDM与发展中国家联系最为紧密。 中国目前的碳交易主要局限于CDM碳交易领域。
从2005年中国开始CDM项目以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2月,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获得联合国“核证减排量(CERs)”达360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第一位,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碳市场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发现目前市场存在的很多问题。
第一,CDM项目结构严重不合理,没有达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CDM Bazaar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CERs绝大部分来自非二氧化碳、非甲烷气体减排项目占项目总数的57%,大大高于印度的34%;而来自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项目的CERs相当少。实施非二氧化碳、非甲烷气体减排项目只能带来减排量上的收益,很难引入先进的技术,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不明显。CDM碳市场的急功近利行为阻碍了一些资金密集型、减排量较少的能效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
第二,从涉及的部门来看,目前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针对家庭终端用能、交通用能和建筑用能等对象的CDM项目,尽管其总体减排潜力巨大,但因为其活动高度分散,单项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有限,在正规的CDM制度框架下项目交易费用较高,导致此类项目难以开发。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问题,目前平均一个CDM项目的前期费用都在10万美元以上,CDM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或者较发达地区,而真正惠及贫穷地区的项目较少,对就业的促进也不是很大。
第三,从交易方式来看,按现行规定,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将配额出售到西方市场,这些企业卖出的减排额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这些投资于“减排权”转让的公司或基金可以从中赚取利润差价。我们没有定价权。碳交易价格一直是由发达国家的中间商和购买减排份额的企业所主导。国际市场上碳排放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17欧元左右,而国内的交易价格在8至10欧元左右。市场混乱,主体分散,议价能力弱,中国碳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相比差距不小。而建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形成合理价格,则被认为是一个更有利参与国际市场的途径。因为,建立碳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还将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以上这些问题,实际上最根本之处就在于目前没有一套合适的碳交易制度安排,碳排放权交易渠道比较单一,没有通过市场去配置碳排放权。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 将有利于碳排放权交易的规模化发展, 同时也将促进碳排放配额的出让方以更加低的处理成本和更成熟的污染处理技术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有利于环境容量资源使用的最大化。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经验, 在发展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为代表的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的同时,应积极准备成立基于配额交易的主体市场的建设, 利用市场化的手段配置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
三、过渡期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路径选择--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到202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达顶峰。在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之前,做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承诺是非常困难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77国集团认为减排应该是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与现实义务,坚决反对发展中国家过早地强制减排。这就决定了要解决中国碳交易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必须走自愿减排之路,力争在2012年之前建立起自己的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体系,促使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市场中,逐步增强国际市场中中国的声音,为以后中国减排期到来做好细致周到的准备。我国企业没有强制减排的义务,所以类似欧盟的ETS体系很难建立,但是这却有利于我国自愿减排市场的形成。
笔者认为要采取如下措施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能源交易所。
全国范围内交易市场的形成对于目前还处在启蒙阶段的碳交易最直接的意义是,提高中国作为卖方信息披露的能力,使得中国的卖方企业更多的了解国际市场的规则和国际买方。同时,也告诉国际买方中国的项目的位置和价值。从而降低交易双发信息不对称以及所带来的成本。尽早建立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为全面参与到全球市场做好准备,避免重蹈我国由于没有石油期货市场从而丧失国际石油定价权的覆辙。
第二,建立与完善与碳交易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保障交易的顺利实施。
在《京都议定书》框架内,我国并没有明确的减排义务。这意味着,国内企业在理论上并不需要通过购买排放权指标来补偿自身的碳排放。在我国减排目标确定后,如何将数量极其庞大的所有企业囊括在一个统一的减排指标内,其操作难度不言而喻。此外,即便有部分企业愿意以自愿的方式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减排联盟”,确定自愿的减排指标,并在此约束上进行排放额度的交易,但这其中谁来监督企业的实际减排效果,以及企业减排量的起始标准,还需要明确的制度安排。政府应尽快推动碳交易机制的设计,完善交易场所、交易平台和交易产品等,理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关系,并且针对未来碳交易形势的发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机制的安排。
参考文献:
[1]《京都议定书》全文. 省略
[2]十七大报告.省略
[3]碳交易催建市场平台.上海国资,2008年07月16日省略
[4]魏一鸣. 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 :P165-167
[5]苏伟.规划方案下的清洁发展机制. 2008年5月: P2-3
[6] 碳交易催建市场平台.上海国资. 2008年07月16日省略
2013:地区格局悄然变化
世界经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一是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首超发达国家。IMF最新估计,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3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的50.4%(汇率法为39.4%),历史上首次超过发达国家,预计2018年将提高到53.9%。二是发展中国家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2012年下半年高达91.9%,2013年上半年降至82.4%,预计2013年下半年降至74.6%。
主要经济体形势继续分化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分化主要表现为新兴经济体和美国强、欧日弱;2013年则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扩大:发达国家内部继续分化,美国继续温和复苏、进入持续复苏轨道,量化宽松政策(QE)迎来转折点;日本货币和财政刺激“猛药”起效,经济复苏加快;欧元区艰难摆脱衰退,但全年仍为负增长;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而脆弱五国(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南非)受制于内、外经济失衡,加上资本外流的冲击,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贸易保护加剧
2013年,不仅诸如保障、双反、进口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以及政府采购、自动配额等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有增无减,主要经济体还竞相组织排它性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并力争主导权成为贸易保护的新手段。从2008年以来,美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为代表的“东线”,以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为代表的“西线”和以TISA(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服务贸易协定)谈判为代表的“中枢”。从截至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TPP有望于2014年上半年率先达成,TTIP和TISA谈判也在积极进行中,美国主导的新型贸易规则的影响力已经初步形成。以GDP占全球份额衡量,TPP、TTIP和TISA分别高达40%、50%和65%,其对于全球贸易的影响巨大。
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取得进展,发展中国家进展迟缓
“过度的杠杆化”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家庭、企业、金融业、政府部门“去杠杆化”均取得不程度的进展。其中,美国企业和家庭部门债务负担已降至长期水平之下,政府财政赤字已从2009财年10.1%的二战后峰值降至2013财年的4.1%。欧盟通过严厉的财政紧缩措施遏止了财政赤字上升势头,通过财政联盟、银行业联盟以及欧洲稳定机制等措施打破了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的传播链条。欧元区15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2009年的6.4%降至2013年的2.9%。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杠杆刺激后,正在逐步转变宏观策略,朝着去杠杆化的方向发展,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才刚起步。
发达国家政策动向导致世界经济波动
首先,美国政策动向牵动国际金融市场。2013年5月下旬美联储释放可能提前削减购债规模(即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信号,由此至8月份,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逐步退出QE的预期导致发达国家长期利率上升,促使国际投资者对于资产重新估价并调整资产组合,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五国流出。由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未能在9月30日的最后期限前就政府预算方案达成妥协,陷入国债上限僵局,美国联邦政府被迫在10月1日~16日关门16天,这是17年以来的首次停摆。10月17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为政府拨款”的议案,该协议将美国举债能力延长到今年2月7日,并为政府机构提供资金到今年1月15日。12月17日,美联储决定从2014年1月起,将月度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减少到750亿美元。
其次,美国政策动向对发展中国家外溢效应巨大。美联储提前削减QE的预期已使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五国”撤出,造成相关国家本币大幅贬值、输入型通胀压力上升,五国央行在经济疲弱的情况下被迫连续升息来加以应对。其中,巴西在5月30日起的半年内5次升息,累计升息250个基点;印度在9、10月份两次升息,累计升息50个基点。
2014:增长动力略有增强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经济增长动力略有增强。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将有所加快。
经济增速将略高于上年
按照汇率法计算,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0%,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联合国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0%,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全球贸易增长将有所加快
据IMF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4.5%,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6%,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据联合国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7%,加快2.4个百分点;据OECD2013年11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8%,加快1.8个百分点。
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级产品价格低位徘徊
据英国共识公司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消费价格将上涨3.0%,比上年扩大0.3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将下降1.1%,非能源价格将下跌2.6%。
美国和日本失业问题将继续缓解
据共识公司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美国失业率为6.9%,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日本为3.8%,降低0.2个百分点;欧元区为12.2%,上升0.1个百分点。
应对外部环境稳定我国经济
外部需求回升有利于我国出口稳定增长
随着美国引领世界经济向好,外部需求回升,给我国出口的稳定增长带来了较好的机会,有利于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相应的政策建议是要特别注意巩固发达国家出口市场,扩大对其出口。
发达国家正在致力于营造不利于我国的全球经济新秩序
美欧日紧锣密鼓地进行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的谈判,这两个占全球GDP四成以上的协定均将中国排除在外。奥巴马总统计划在2014年完成TPP谈判。此外,日本充当了反制中国的急先锋,不仅通过我与中国大打口水仗,还试图联合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孤立遏制中国,近期又试图投资非洲抗衡中国。相应的政策建议是: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亚太经合组织(APEC)、金砖国家(BRICS)、上合组织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好相应平台,扩大务实合作;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动向对于我国的外溢效应
一旦美国量化宽松收紧过快,可能造成以下不利影响:一是全球资本异常流动扩大,国际资本可能大量撤离发展中经济体;二是促使美元较快升值,导致人民币随之相对于其他货币升值;三是其他经济体被动应对,可能产生第二波冲击,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相应的政策建议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关注美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动向,做好应对准备;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努力利用人民币升值倒逼提质增效。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广东外贸企业;发展;战略
外贸企业是创造国民生产总值、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给我国的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而广东省作为外贸大省其外贸企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使广东省外贸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市场竞争中长足发展,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广东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2011年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经济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不利因素仍然很多:外部需求依然疲软,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价格降幅大,量价齐跌,进出口额难以恢复高位水平;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导致我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结构调整,订单转移,带来短期阵痛;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风险增大。
(一)出口竞争力差,传统的出口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一直以来,广东都是中国出口的龙头,年出口额约占全国的30%。珠三角地区很多出口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很高,有的甚至全球第一。然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是,广东省的外贸出口缺乏竞争力。广东的经济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比重小,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内资出口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引和再创新能力不强;服务贸易发展缓慢;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偏小,跨国经营水平不高;同时,还面临着资源、技术、人才、体制等制约。因此,广东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就是尽快实现以技术创新主导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由自主创新为主要力量推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二)经营成本上升,企业融资遭遇“瓶颈”
多年以来,综合要素的成本上升造成外贸出口压力的增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可堪比压死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日益上涨的成本已达到广东省一部分外贸企业无力承担的边缘。物价上涨引起原材料、生产及加工费用、员工工资等生产经营和销售成本大幅上涨,加之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使其发展更是举步维艰。面对高成本支出,许多中小出口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周转困难,经营效果不佳。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广东省外贸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由于外贸企业一般规模相对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信用度较低,资本运作能力差,使得金融机构对其惧贷惜贷的现象一直存在。因此,如何积极地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已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贸易壁垒增加,出口困难重重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势力不断抬头。迫于国内就业形势,为缓和国内矛盾,美国不断以人民币汇率、“双反”等手段对中国出口施压,为美国重新工业化开路。欧盟也不甘落后,2009年7月下旬开始,对中国产品连连发起“反倾销”行动。除发达国家外,其他发展中国家也纷纷以各种借口阻碍中国出口,且贸易保护措施更趋多样化。一些国家大幅提高进口关税,还对部分进口产品实施最低限价;一些则以食品安全、气候和减排问题为借口,主张实施包括碳关税在内的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危机的持续蔓延,中国正遭受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强度最高的一次贸易“围堵”。广东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近30%,各种对华贸易制裁,几乎都波及广东出口企业和产品。
二、广东外贸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出口竞争力仍有待提升,出口增长仍存在不确定性
事实上,广东省外贸企业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较低,新技术革命带来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使广东省一部分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外贸企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的优势。同时,由于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低,也就导致了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使产品缺乏创新性和差异性,从而引起恶性循环。同时,部分出口企业不惜竞相压价来获取订单,不是将目标对准国外企业,而是瞄准国内同行,让国外竞争者有机可趁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国内中小企业的整体利益。此外,由于目前我国传统出口市场欧美地区失业率仍处于高位,其市场需求仍恢复较慢,据生产企业反映,目前所收到的订单普遍在1个月左右,在西方国家的圣诞节销售旺季过后的4季度,国内传统产品出口存在回落的压力;同时统计数据也表明,出口迅速回升仍主要依赖数量的快速增长推动,依靠粗放式经营和低价竞争的出口格局尚待扭转,出口总体竞争能力仍然较弱。
(二)出口成本明显提升,产业内地转移存在困难
近年来,作为传统产品出口主要聚集地的珠三角地区,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提高,今年以来占总成本约四分之一的用工成本就上涨了10%左右,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受到明显影响,加上“民工荒”、“招工难”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传统产品出口仍主要走廉价路线,企业接单趋向谨慎。对此,部分企业存在向省内其他地区和国内中西部转移生产的动向,但由于这些地区生产配套能力仍较差,铁路运输能力较弱,交通运输主要依赖公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也难以保证,生产的规模仍难以扩大,企业向内地转移步伐较慢,观望心理较重,这又导致企业经营稳定性降低,弱化了产品出口竞争力。
(三)新兴市场开发不力,绿色壁垒防范意识不强
广东的出口市场单一,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东盟、韩国、港澳等国家或地区。最近几年,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设置的绿色壁垒涉及农产品、食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玩具、医药产品等等众多产品类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势力不断抬头。随着金融风暴的持续,各国面临的经济压力不断增大,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转嫁国内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各国都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频频出台。各国贸易保护的苗头纷纷对准中国。而作为国内的外贸大省,广东也首当其冲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省份。
三、后危机时代促进广东外贸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政府应努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助推出口企业转型
一是加大政策对出口行业扶优扶强的力度。大力支持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树立等,助推出口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那些产能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污染大的出口企业坚决不扶持,并强制关停,腾出更多的资源和空间让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大服务的力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形成有利于加速通关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利用自身的特长和条件,协助企业解决面临的难题。当发生贸易争端时,经贸部门要及时反馈信息,支持有关企业积极应诉,争取商务部的大力支持,努力保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等。三是通过金融制度创新,推出有利于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环境。一方面,为具备一定资质和信用等级的企业提供创新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出口信贷支持和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企业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鼓励风险投资创新项目,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提供渠道。同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联合科研攻关。
(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加工贸易在广东外向型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加工贸易企业订单大量减少、外商投资规模逐渐收缩。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的机遇与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挑战共存。因此,不仅要重视加工贸易的作用,更要以市场为主导,以是否提高出口竞争力为标准,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并确保实现一定的增长速度;要树立传统产业并不等于低端产业的观点,挖掘传统优势产业潜力,做大做强,由标准制造转向制造标准;要推进广大的加工贸易企业由单一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由单一的加工制造功能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领域延伸。为此,政府应不断完善有关制度,积极引导鼓励推动出口企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出口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广东省外贸企业的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开拓新兴国际市场,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过多地依赖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将使国民经济面临较大风险。要及时关注各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新动向,科学分析国际贸易结构和方向的变化趋势,在危机中寻找新机会,开拓新市场。政府和企业要采取投资办厂、举办经贸交流活动等措施,大力开发中东、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开放经济下提升外贸竞争力,一方面,只有更加密切与其他国家贸易联系,在“双赢”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外贸体制运转高效,外贸增长方式科学协调,产业结构合理且有竞争力,才能使外贸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广东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东盟、韩国、港澳等国家或地区。金融危机以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设置的绿色壁垒涉及农产品、食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玩具、医药产品等等众多产品类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东省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因此,外贸企业必须增强绿色贸易壁垒的防范意识、重视技术创新,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以冲破绿色壁垒,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曾志颖.广东省外贸依存度分析与建议[J].2008
[2]刘丽萍.广东省外贸发展模式的SWOT分析[J].时代经贸.2012(1)
[3]葛佳,汪蓉.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路径选择[J].改革与开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