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林业工程就业方向8篇

时间:2024-04-09 14:35: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林业工程就业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林业工程就业方向

篇1

基础课程广泛撒网,专业课程重点培养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属于农学门类,是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下的二级学科,涉及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生态等各学科,综合性很强。由于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因此在高考招生中只招收理科生。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这个专业名称听起来十分具体,给人的感觉是口径较窄,但事实上其培养思路基本上是“宽进窄出”。“宽进”即“基础课程广泛撒网”,该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林学、生态学等基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林业、生态环境大学科的理论素养、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一般开设地质地貌学、土壤侵蚀原理、林业生态工程学、工程力学、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小型水利工程学、农田水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该学科注重理论和实践同步培养,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野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迅速、生动并且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窄出”指的是“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在综合知识背景扎实的前提下,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荒漠化防治等专业主干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快速上手。

闻道广博,术业专攻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个十分实用的专业,其就业主要方向为承接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各类公司、企业。出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与区域重大工程建设、低碳经济发展和城市开发与建设项目对水土保持行业的需求,加之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的细化完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工程实施、监理等行业的前景还是较为光明的。此外,水利、电力、国土资源、铁道、公路、交通等部门的设计院及规划院等事业单位或国企也都设有专门的水土保持科室或办公室,但这些单位门槛较高,一般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如果博士毕业,就业可以考虑水利、农林、各大河流委员会等单位的科研院所,或到高校任教。

据调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近十年的平均就业率为89.5%。但由于工作方面大多涉及工程项目,因此具有一定的性别要求。但总的来说,更注重个人能力。

历史沿革固然重要,发展空间亦不可小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每年高考分数线都不高,除了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几所重点院校,其他开设该课程的院校普遍在二本线内招生。近几年由于国家、社会对水土保持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开设这门专业的大专院校也逐渐增多。而由于这一专业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学校专业侧重方向差异甚大,也十分值得考虑。下面笔者将针对不同院校的特点,给读者做一些简要介绍。

北京林业大学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国内业界知名度高,该校也是全国最早设立这一专业的院校,中国工程院水土保持学科唯一一个院士关君蔚先生就来自北京林业大学。该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历史悠久,师资雄厚,对国内水土保持行业有深刻的影响。且由于地理优势,其科研经费比较有保障,就业面比较宽。

虽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式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因其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发展势头良好。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起源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可以说有“贵族”背景。由于其地处大西北,对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有先天的优势条件,近年科研进展很快。但相对的,由于地缘因素,其本科就业有较大限制,学生多往科研方向发展。

其他设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传统院校:

(1)南京林业大学:该校是我国南方唯一能够授予水土保持学科博士学位的单位,拥有完善的仪器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成熟的教学方法。但因为其发展时间较短,且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因此在我国业内知名度较低。

(2)东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发展源自“三北”及西部地区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同时也限制了该校在专业上的拓展面。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虽没有在本科专业中设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但是也有相近的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北京师范大学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两所学校的偏重不同,前者主要着重于农田水利及相关水土保持工程,后者在河流、水文方面近年有很大成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市房山区建有风动实验室,近年在风沙物理学方向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两所院校由于其综合条件优良,基础学科强势,研究经费充足,因此学科上升空间大、进步快。

最后,笔者要提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专业选择最重要的是能把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专业的前景好或某一高校在各方面具有优势就草率地做决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需要大量的野外实习、试验,涉及植物、生态等各个方面,有的同学会认为这些都是很辛苦的“体力活”。可是也有同学对此非常热衷,把野外作业当做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好机会。而工作以后,若从事方案编制方面的工作,多为工程现场考察和室内方案编制相结合;若从事科研工作,野外考察也较多。

专业揭秘主持人:N层眼皮

悟 道:专而为业,业成则专

专业窍门:在专业的丛林里探险,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对 联: (上联)专业丛林深几许,灵气幽幽;

(下联)莘莘学子学无尽,之气汤汤;

(横批)专业揭秘。

篇2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employment;enterprise deman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183-03

0 引言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同时2015年就业季,估计将达到749万人。面对巨大的就业需求,却是就业市场的疲软。例如2013年赶集网的《赶集网2013应届生就业报告》中指出,截止2013年5月31日,83.2%的应届生未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有88.2%的企业希望招收到应届生。这样的反差不经使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各位老师开始反思: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真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的培养方案是否适应企业实际的需求?

1 卓越计划与就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工程类教育人才需求日趋旺盛。同时我国所开设工程教育的高校也非常多。截至2010年底,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

而近几年的就业季却凸显出了这样的矛盾:高校培养的工程类人才存在着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弱的情况,而社会的需求恰是看重实践能力。这种矛盾不断的凸显,导致了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提升高校工程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在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2]。卓越计划的提出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该计划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企业进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两部分,通常为三年的校内学习和一年的企业学习。通过这种“3+1”的模式,不仅使得高校的教育更贴近企业的需求,而且也推动了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曾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了供需矛盾。

2 以企业需求与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2.1 企业因素

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其中“行业指导”就来源于企业。高校在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的考虑因素就需要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纳入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此外还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和区域特点等因素[3]。

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云南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该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2.1.1 以招聘为导向的行业指导

企业时时刻刻都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他们对本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最为了解。此外企业在每年的毕业季中都会招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招聘中所释放出的人才的需求信息(例如人才的层次、类型、结构和规格),都反应了该行业的最新信息。这些来自企业的反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指引。

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在每次的招聘中,学院都有专业负责人和就业指导老师和企业充分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5、6年的累计,学院发现企业对IT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以下明显的变化:

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在过去几年中,来学院招聘的企业最开始需要的专业技能集中体现在Java和.Net方面。而最近2年,专业方面的需求扩展到计算机网络、安卓开发、前端设计,游戏开发和嵌入式等方面。

2.1.2 网络方向和电子商务的岗位增速较大

这两个岗位的迅速增加也反映出目前IT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和4G等技术的普及,来校招聘的企业更青睐于在计算机网络方向有专长的同学。很多企业直接希望学院能推荐网络方面的学生或者在招聘信息中指出有“网络工程师”或CCNA认证的同学可以免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也逐渐增多,因此在面试中企业的面试问题有50%左右偏重于用户体验、网站运营和商品推广营销等非专业技能的考察。此外,这两个行业的薪资水平都比其他行业高30%至50%。

2.1.3 政府事业单位对IT类人才需求增多

随着政府和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加快,都需要大量IT类人才去开发和维护。这类岗位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符合了目前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热潮。

2.2 就业因素

截止到2012年,在194所参与“卓越计划”的学校中,“985”大学有27所,“211”大学有38所,普通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共计129所。这其中地方院校有138所[2]。由此可见,“卓越计划”更注重于普通院校、地方高校发挥出自己区域特色和学校的背景特色。

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的企业,89%都是云南的本土企业,在本土企业中昆明的企业占91%。同时学院的生源85%也来自于云南。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来自云南的学生绝大部分会选择留在本省就业。这些现状使得“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必须面向本土的IT企业,这样不但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且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3 学校因素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具有较强的林业背景,在地里信息系统,林业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此外云南省各州县都林业单位对林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因此学院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林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服务于林业系统。

3 “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3.1 培养目标的选择

根据前文的分析,同时结合按照“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要求,学院制定了“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地方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要以非同质化的理念为指导,同时突出学院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使工程教育的层次、类型、内容更加丰富[4]。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的卓业工程师主要面向云南本土企业,以培养Java和.Net软件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为主。在与招聘企业调查与分析的过程中,云南本土的IT企业主要采用了Java或.Net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同时本土的很多从事网络工程和建设的企业也非常需要计算机网络的人才。这三个目标的确立强调了毕业生在软件开发领域专注擅长于Java或.Net或者是网络工程,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承担IT及相关行业领域的开发、和管理等工作职责。相比于“985”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通用类、科研强的毕业生,该培养目标更强调专一化、工业化的人才培养。虽然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学生会缺失部分科研能力,但可以获得更多的工程能力,使其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快速解决现实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2 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

相应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方案来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表1简略描述了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不仅继承了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保证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训课程的开展。

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理工科中必须的数学物理知识,也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入门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立主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工科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还优化整合了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尽早的开设专业课,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第三学期末,学院对学生进行一次卓越工程师班级的选拔,主要采取类似本科毕业设计的形式,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制定的项目。第三学期末,学生成了大部分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通识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两门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但是缺乏所学知识的整合和工程开发的能力。这次选拔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开发协助的能力。

相比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有明显的方向性区分:卓越网络工程师参考CCNA的认证和RHCE认证的要求,开设了网络路由技术,网络交换原理,Linux基础等课程。卓越软件工程师也按照学生兴趣和擅长,分别开设Java或.Net的高级课程,强化学生在Java或.Net方向的开发能力。

在实际环节中,分为校内的实训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校内的实训强调工程化的特点,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按照软件工程或网络工程的标准执行。实训环节以学生为本,推行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方试进行,教师只做一些指导工作,教授学生如何以工程化的思想标准来开展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等知识。通过该阶段的实训,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为后续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做好准备。

企业实践环节中,学院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这些项目都要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去,因此对开发时间、代码质量、系统的稳定和文档的规范都有严格的要求。学院与北大青鸟、达内和昆明浩辰等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大四时都进入这些企业直接参与项目开发。

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的成果

虽然在2013年,学院才申请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但从2010年开始,学院就开始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准备。首先对2010级和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课程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将部分选修课提前开设,这样到大四时,学生有更多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第二,引入了校企合作,目前引入的企业包括云南新锐和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北大青鸟、达内、昆明浩辰和昆明天龙经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最后还引入了企业教师,昆明浩辰和北大青鸟的5位老师都在高年级开设了3门专业课。

经过改革,学院在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2011年和2012年的泛珠三角地区“安利杯”计算机作品大赛中分别取得了三等奖和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认证考试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从2010年通过CCNA认证考试的学生只有2名发展到今年毕业的2011级通过CCNA和网络工程师认证的学生达到8人。

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增强也提升了就业率和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在2013年,就业率只有88%,但在2014年就业率就提升到92%。同时在2015年毕业生中,薪资水平也有大幅的提升:拥有网络工程师认证或CCNA认证的毕业生取得了4500元左右的薪资;签约电子商务类企业的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稍高,从5000到6000不等。

篇3

【关键词】中职 高职 林业专业 课程 衔接 标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14-02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理念下产生的,它有利于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完善,为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均衡发展提供条件。针对中职林业专业和高职林业专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象,本文从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等方面探讨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衔接问题。

一、中高职林业专业培养目标

(一)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现代林业技术(Modern forestry technology)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林业行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林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林业行业从事育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调查及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及利用等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和具有自主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林业技术(Forestry Technology)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与林政资源管理专业方向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3S”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条件下的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管理、森林保护、林业行政执法基本理论与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林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中高职林业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重复。高职院校招生主要生源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对口升学招生中职生的比例在10%到15%,中职生单独开班的专业不多,只能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一起开班。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没有考虑到中职生的情况,这样中职生进入高职后,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阻碍了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从桂林林业学校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业衔接课程及课时来看,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重复率85.7%以上,具体见表1 中职和高职林业专业课程内容安排重复统计表。

表1 林业专业课程内容安排重复统计表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考虑到两种方向:一是学生的就业教育方向,二是学生升学教育方向。但中职学校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没有定位升学考虑,这样的体制不仅使中职学校无所适从,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包括升学和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影响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安排。

(三)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高职教育以普高生为参照设置的课程体系存在问题,例如,高职文化基础课设计对普高生源的毕业生来说,内容简单、重复,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而对于中职生源的毕业生来说,则难度较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挫败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对口招生的中职生源来说,是重复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设想

(一)以职业岗位开发课程。职业教育实质就是为某种职业培养具有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合格的劳动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否成为合格的职业者,关键要看是否达到入职匹配要求。因此,岗位要求成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必须摆脱传统教育的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因此,应结合林业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让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课程无缝衔接,解决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与断档的问题,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性。

(二)以学分互通设置课程体系。根据林业行业用人要求,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互通,设置相互结合的课程体系,创建互认学分的办学模式。从专业学分互通、过程到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体系互通、学分互认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行校际间学分互认,防止学生学习重复课程与内容。

(三)以职业资格证书设置课程体系。林业行业准入资格依据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鉴定,中职学校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中级,高职院校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中级、高级类型。中职主要以林业生产一线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高职主要以林业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等,让学生的在设计、管理、施工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结合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选择部分选修课来弥补。

四、课程体系的衔接

(一)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依据中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文化基础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林业专业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由中高职院校统一设计五年制的方案,让文化基础课培养目标和内容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文化基础课程中职设计成两个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高职设计成两个模块:规划设计模块、拓展模块。具体见图1。这样既保证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同时又能体现林业职业特色性。

图1 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结构体系图

(二)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基于林业行业工作要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学习认知的现状,中职开设专业课程包括林业信息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木材检验。高职开设专业课程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区公路设计、数理统计分析、森林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GIS软件应用、林权。通过对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的生产环节以及生产工艺的调查,林业工作全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与逻辑关系是: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高专业课程模块衔接方式主要通过3个逻辑关系设计课程,让学生进入高职教育,提升专业素养能力。

(三)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岗位层次、职业能力层次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衔接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衔接,进而实现中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的衔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为:森林培育工程技术人员、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技术人员、林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营造林工程监理员。专业技能模块主要指职业通识能力课程,中职对应的技能课程应开设初级种苗工、造林工、抚育工等模块教学。高职可以按照林业工作岗位对各项技能的要求,分别开设中级种苗工、造林工、抚育工、规划设计员、林权评估师等模块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中高课程实衔接首先要正确定位,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以职业教育为中心进行衔接,采用就业岗位群方式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

课程衔接要以就业岗位群的要求来设计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必须建立合作关系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共同研发课程体系。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就业后的首岗适应能力的教育,加强学生在工作以后的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拓展模块的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模块,在设置课程体系中必须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范辉君.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

[2]贺胜军.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10)

[3]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4]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

[5]毛越华.MES视角下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策略论[J]. 教育职业,2013(6)

[6]祝士明,马东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

[7]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8]庄小红.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9]刘海燕,田家富.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10]汪丽,崔彤.浅谈中职学校林业专业的教学改革[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5)

[11]刘国强.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对策研究――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6)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40129)

篇4

Abstract:Implementing the Natural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Engineering brings some problems when it benefits mankind. Th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关键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问题;对策

Key words:Natural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Engineering;problems;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05-0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给人类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林业经营史上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然而它也给林业带来许多的问题,下面就这几点问题提点建议及其对策。

1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给林业带来的问题

1.1 木材产量调减后,利润减少,经济效益下滑,富余人员增多,加大了再就业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1.2 长期以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的林区下岗职工,由于天保工程的实施,超坡土地逐渐被还林,由于转产缺乏资金及技术,生活困难,也会给林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1.3 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观念陈旧,短期利益思想严重,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给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一定困难。

1.4 由于传统的习惯,林区职工日常必不可少燃料以大木头为主的方式,在短期内彻底改变还存在一定困难,给资源保护带来一定难度。

上述的困难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可能出现几种结果:一是由于投入不足,个别企业迫于生计,暗地偷采资源,解决工资问题。结果投入的资金花了,林子也照样没保住,背离了天保工程的初衷,适得其反。二是迫于生计,部分转产和下岗职工由于无事可做,回过头来可能继续毁林开荒,盗伐木材,滥捕滥猎野生动物资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加剧了天保工程实施的难度。三是个别企业领导,由于观念陈旧,受短期利益支配,挤占挪用天保工程资金,影响天保工程顺利实施。四是部分企业存在“等、靠、要”和盲目乐观思想,不是主动挖掘内部潜力,单纯等待上面投资,等投资结束,还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不能借此契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建议和对策

2.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转变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把以生产木材为主要标志的产业转移到以森林的多功能利用并把森林生态环境功能作为林业产业的主要标志的轨道上来;要以追求林业的短期经济效益为主转移到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的轨道上来。抓好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全方位宣传,统一每个公民的思想认识,造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天保工程的社会氛围,抓住主流重点宣传,形成共识,克服“等、靠、要”等盲目乐观思想。各级领导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明确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全力实施天保工程。

2.2 加强领导,强化监督。天保工程实施的好坏,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应该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全力以赴抓好这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把保护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建立目标责任制,把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定期检查,严明奖惩,责任到位。建立监督机制,把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组织监督结合起来,逐级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定期向社会公布。

2.3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林。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以法律为依托,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强化法律监督。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应依法严惩,决不能估息迁就,以罚代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有关规定,坚决禁止毁林开垦,对过度开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还林,全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坚决按《森林防火条例》规定,严格执行,否则天保工程将毁于一旦。

2.4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科教兴林。要大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与省内各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科研联合体,加强人才培养,应用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绿化步伐,避免走弯路。加快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全力搞好后备多种经营,非林替代产业,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篇5

随着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投资逐年增加。一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的生态建设投资机制;另一方面,我国生态建设投资也存在着“政府失灵”的现象。因此我们应针对当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现状,采取必要的对策来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加以引导。

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资的对策研究

1、稳定和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数量首先,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通过多种渠道,多元化和多样化地解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来源。例如:以附加税的形式向全社会征收,通过财政举债、发行生态彩票等形式获得。或者对依托森林获得收益的单位,如水利、水电、旅游等部门,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受益单位的性质和经济能力以及森林资源状况,征收生态补偿费。其次,运用政策调控手段,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国内外的企业及个人、金融机构、出资公司积极参与生态林业建设。动员人们自愿为生态环境建设捐款。采取一定的灵活政策,如通过授予冠名权,树碑、建亭留名、种纪念树、认养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多种形式,拓宽社会捐助渠道。吸引外资和社会各界资金用于公益林建设。最后、通过产权的确认和分配,积极培育薪林生态效益交易市场,从市场交换的角度实现生态林业发展的资金自积累。

2、调整投入方向,创新投入机制首先,调整投入方向,在投资结构中,以工程建设为主,如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和森林管护,而对于职工就业、社会保障以及企业转产项目投入相对薄弱,更不用说涉及天保地区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因此,必须调整投资结构,建议将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公益性投资和产业性投资,对不同投资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投资渠道和方式,包括政府直接投入、税收优惠、贴息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其次,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为主、多方参与”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方参与的灵活的投入机制。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地区协调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和生态公益性为主的发展项目,建立“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的机制,发挥政府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地区协调发展相关的产业性为主的科技,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按照市场取向引导经济主体的行为,鼓励和推动经济主体投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地区建设。

3、完善“政府提供+市场生产”的投资运行机制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应当按照购买者和提供者分离的方式,加快推行“代建制”,实行政府投资,市场化运作,工程化管理的模式。如通过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设计单位,选择有资质的造林工程队承包造林,同时,聘请具有造林监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全过程的监理,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在这一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只要按照报账制的要求,验收造林公司提报的造林成果,再按合格的造林面积兑现资金即可。生态林业建设政府提供资金、公司企业化经营的运作模式,实现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政企分开,企业化市场化经营,不仅能够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林业建设,也提高了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得建设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4、健全资金安全运行和绩效评价机制应认真构建包括从发现警情、分析警兆、寻找警源、判断警度以及采取正确的预警方法将警情排除的全过程的预警机制,使决策部门对资金安全态势进行跟踪监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不断完善和健全资金安全运行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以确保资金运行的安全、高效。另外,只有合理有效的使用好资金才能真正确保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应形成一套健全的资金运行的绩效评价机制,分别不同层次确定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客体,制定评价的方法、标准和指标体系,逐渐健全政府组织评价与非政府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机制,以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

篇6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成效;对策;河南卢氏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29-01

1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概况

卢氏县在河南省西部地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中山、低山、丘陵以及河谷盆地组成,主要有褐土、棕壤、黄棕壤与潮土4个土壤类,自然植被发育良好,是全国南北森林植物混生区,森林植物种类超过2 400种,其中木本植物400余种,药用植物1 225种,森林覆盖率为 69.34%,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卢氏县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432万hm2,完成造林8 586.67 hm2、森林抚育和改造6 400.00 hm2,顺利通过省林业厅核查和稽查,并在国家林业局开展的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中取得优异成绩。

2 工程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卢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调减木材产量,停止采伐天然林,木材的开采量大幅度降低,修复了森林资源;安排专业人员对卢氏县天然林加强管护,层层落实责任;对林业局的员工进行妥善分流和安置,使林场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活有保障[1-2]。

2.1 生态效益

卢氏县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林业的经营方向不断发生转变,由生产木材为主向以森林保护和发展为主的方向转变,森林资源的恢复速度不断加快,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9.34%,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1 076万m3;森林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树木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完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变,石漠化严重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都得到明显改善,各种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也有所降低。

2.2 经济效益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卢氏县的林业总产值得到了大幅度增加,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开发森林资源,开展林下种植业,使林区的经济结构以及经营方式不断发展转变,林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林场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卢氏县的核桃种植面积近 3.33万hm2,极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3 社会效益

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对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增强,愿意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乱砍滥伐森林以及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案件降低,卢氏县天然保护区的秩序逐渐得到稳定,林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县、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县和“南北水调”工程水源保护区。

3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不足

在对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建设时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但是在卢氏县的部分地区,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地方政府只有提供有限的资金,如果仅依靠国家的资金支持是根本不够的,由此不难看出,资金不足是制约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木材市场萧条,经济效益下滑

由于国内木材市场价格趋于低落,成交数额不断减少,人们的收入水平减少,使得资金较为紧张。而物价以及人工费用飞速增长,造成各项配套资金以及扶持相关企业的压力增大,企业资金周转不开,对企业的转型发展十分不利。

3.3 技术力量薄弱

管护森林的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紧缺,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现有管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技能都比较低。管护技术人员队伍的年龄分布不合理,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亟需引进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以及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森林培育工业队伍的机械设备数量较少,机械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管理森林的需要。

4 发展对策

4.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时所需的资金大都是依靠国家拨款以及地方性投资,这些资金根本不能使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常实施。卢氏县委、县政府应与当地的企业加强联系,争取地区企业投资,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及个人投资,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进行[3]。

4.2 加强学习,提高护林员自身素质

根据卢氏县森林管护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护林人员进行相关林业知识的培训以及林业法规的学习,确保护林员熟练掌握管护形式、管护内容以及管护对象,进而提升自身的管护水平。林业站要针对每个护林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定期检查护林员所辖管护内的实际情况,实行奖惩制度。

4.3 积极构建和谐林区

天然林保护工程属全面、系统的社会工程,管护人员应积极开拓创新,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并加强推广应用,不断推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升天然保护工程技术含量。完善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信息网络,建立天然保护林工程数据库,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动态监测。加强林业管护人员技术培训,提升工程科技管理队伍人员素质,推动工程和谐、持续发展[4]。

4.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卢氏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林区内生产生活水平,应将林区内的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纳入到行业发展规划中来。将林业工作人员以及林区内的居民纳入到卢氏县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对于失业以及退休人员等加强再就业培训,结合多种措施,实现林区人员再就业。

5 参考文献

[1] 龚兴琼,李浩.叙永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成效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198-199.

[2] 包健.乌尔旗汉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效益分析及建议[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6,39(3):38-39.

篇7

关键词:农村;林业;经济

发展农村林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同时发展农村林业经济也为粮食生产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发展林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林业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随着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各地农村通过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实行农林间作、套种等立体林业开发措施,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茶、桑、干鲜果品、森林蔬菜、食用菌类、中药材、竹藤和花卉等生产,林业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种植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由传统的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野二元结构冶向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并举的野三元结构冶转变。野三元结构冶种植,是在确保粮食生产,统筹兼顾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种植格局。在构建种植业野三元结构冶体系中,林业的作用非常重要。

2林业为粮食生产提供生态安全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历年不完全统计,年均流失土壤50亿t,损失耕地7万hm2,造成生态恶化,洪涝灾害连年发生,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在含蓄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林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一是森林改善环境的功能,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1-2]。二是农村林业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农田防护林和实行野四旁冶绿化,不与农作物争水、争田、争肥,林中落叶及林下微生物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三是国家相继开展的生态工程及绿色通道建设项目,是农业发展的有力促进因素。国家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等生态工程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生态治理,改善了生态与环境。沙地变成了农田、牧场和果园,过去受风沙侵袭和干热风危害、产量低而不稳农田受到林网的保护,粮食产量普遍增长,使退化、沙化的草场得以恢复。实施的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将林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建立了一批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好。在阻挡风沙侵蚀和降低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保护公路、铁路、河渠、堤坝,保障通道畅通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增加木本粮油和绿色食品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丰富食品结构

林业在增加优质木本粮油产品和绿色食品供给、优化和调整食物结构、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耕地少、人口多,因此粮食的安全供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林业不仅在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确保粮食稳产和增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提供木本粮油、干鲜果品、森林蔬菜及食用菌等绿色食品,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和改善国民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可食性生物资源,野生淀粉植物约300种,如橡子粉;已经开发利用的木本粮食100多种,如板栗、柿子、枣等;野生油植物约有400种,初步查明含油40%以上的约有300种,能够食用的约有50种,如光皮树、核桃、油茶、橄榄、文冠果等。叶蛋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豆科植物有1252种,禾本科植物约有1200种,主要有刺槐等。此外,油橄榄、棕榈等经济林可以利用条件较差的宜林荒山荒地种植,投入比粮食生产成本低,效益较高,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可观的优质木本粮油产品。

4林业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

林业与畜牧业发展密切相关,牧区防护林,特别是速生灌木林可以维护和改善牧区草场的生态状况,增强抵御风沙干旱灾害的能力,为畜牧业的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发展牧区林业,以林育草,以林保畜,保障和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林业的发展对于农区、农牧交错区和纯牧区的畜牧业发展具有不同的保障作用。在半农半牧的农牧交错区,发展林草间作,以林育草,以林保畜。一般林地幼林阶段可以林草间作,割草舍饲,成林后可以在林下放牧,林地就是上好的牧场。林下种草放牧还可以促进林木生长。森林可以抗寒防暑,为畜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防风沙和抵御寒冷,又是防暑的有效屏障。因此,林牧结合是促进牧区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可靠保障。

5农村林产品加工业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机会

林产品加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林业发展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农村林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多层次加工利用,已形成了木材加工、造纸、人造纸、林产化工、林果及饮料生产、山野菜、食用菌、饲料工业等加工体系及产业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增收机会[3-4]。

6参考文献

[1]吕彪.龙江县六合村生态园区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6(5):54.

[2]卢林,王二强,庞静静,等.园林树木冻害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园艺,2007(3):33-35.

[3]彭扬,丁党生.论林业在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长江论坛,2009(1):32-39.

篇8

关键词 农村;林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09-01

发展农村林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同时发展农村林业经济也为粮食生产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发展林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林业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随着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各地农村通过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实行农林间作、套种等立体林业开发措施,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茶、桑、干鲜果品、森林蔬菜、食用菌类、中药材、竹藤和花卉等生产,林业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种植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由传统的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并举的“三元结构”转变。“三元结构”种植,是在确保粮食生产,统筹兼顾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种植格局。在构建种植业“三元结构”体系中,林业的作用非常重要。

2 林业为粮食生产提供生态安全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历年不完全统计,年均流失土壤50亿t,损失耕地7万hm2,造成生态恶化,洪涝灾害连年发生,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在含蓄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林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一是森林改善环境的功能,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1-2]。二是农村林业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农田防护林和实行“四旁”绿化,不与农作物争水、争田、争肥,林中落叶及林下微生物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三是国家相继开展的生态工程及绿色通道建设项目,是农业发展的有力促进因素。国家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等生态工程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生态治理,改善了生态与环境。沙地变成了农田、牧场和果园,过去受风沙侵袭和干热风危害、产量低而不稳农田受到林网的保护,粮食产量普遍增长,使退化、沙化的草场得以恢复。实施的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将林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建立了一批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好。在阻挡风沙侵蚀和降低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保护公路、铁路、河渠、堤坝,保障通道畅通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增加木本粮油和绿色食品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丰富食品结构

林业在增加优质木本粮油产品和绿色食品供给、优化和调整食物结构、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耕地少、人口多,因此粮食的安全供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林业不仅在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确保粮食稳产和增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提供木本粮油、干鲜果品、森林蔬菜及食用菌等绿色食品,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和改善国民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拥有丰富的可食性生物资源,野生淀粉植物约300种,如橡子粉;已经开发利用的木本粮食100多种,如板栗、柿子、枣等;野生油植物约有400种,初步查明含油40%以上的约有300种,能够食用的约有50种,如光皮树、核桃、油茶、橄榄、文冠果等。叶蛋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豆科植物有1 252种,禾本科植物约有1 200种,主要有刺槐等。此外,油橄榄、棕榈等经济林可以利用条件较差的宜林荒山荒地种植,投入比粮食生产成本低,效益较高,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可观的优质木本粮油产品。

4 林业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

林业与畜牧业发展密切相关,牧区防护林,特别是速生灌木林可以维护和改善牧区草场的生态状况,增强抵御风沙干旱灾害的能力,为畜牧业的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发展牧区林业,以林育草,以林保畜,保障和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林业的发展对于农区、农牧交错区和纯牧区的畜牧业发展具有不同的保障作用。

在半农半牧的农牧交错区,发展林草间作,以林育草,以林保畜。一般林地幼林阶段可以林草间作,割草舍饲,成林后可以在林下放牧,林地就是上好的牧场。林下种草放牧还可以促进林木生长。森林可以抗寒防暑,为畜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防风沙和抵御寒冷,又是防暑的有效屏障。因此,林牧结合是促进牧区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可靠保障。

5 农村林产品加工业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机会

林产品加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和林业发展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农村林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多层次加工利用,已形成了木材加工、造纸、人造纸、林产化工、林果及饮料生产、山野菜、食用菌、饲料工业等加工体系及产业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增收机会[3-4]。

6 参考文献

[1] 吕彪.龙江县六合村生态园区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6(5):54.

[2] 卢林,王二强,庞静静,等.园林树木冻害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园艺,2007(3):33-3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