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工商管理就业状况8篇

时间:2024-04-06 09:45: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商管理就业状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商管理就业状况

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

一.背景简介

目前我们国家设有管理专业的高校有两百多所,在校的管理专业学生数量也高达一般多万,且这样一些数据在最近几年来还在持续处于上升状态,伴随之而来的也就是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针对于此,社会不同层面的人对其有不同的态度,专家主要认为高校在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时候要对数量进行适当的控制,并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践过程当中不难发现,招生规模的减小并不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措施,就业压力也并没有随之变小。在这样一种现状下,企业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从众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而学校所考虑的则是尽可能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水平并对其进行有效推销。具体到我们国家的民办高校,则在认识民办高校办学特点的基础之上来对其应对措施进行说明和分析。

二.民办高校办学的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在我们国家有着相对特殊的历史成因和生存环境,因此在对民办高校内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分析民办高校本身的特殊性。一是非常明显的应用型,这几乎就是民办高校的招牌,这样一种性质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在我们国家,民办高校的生源不如公办学校,师资力量不如公办学校,且科研力量也和公办学校有着较大差距,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之下,民办学校得到的社会支持和学生认可也就小的多,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够通过应用性质来突出自身的特点和强项,基于此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二是生源的地方性,民办高校生源地方性的形成也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就是我们国家体制的限制和约束使得民办高校通常只能够招收本地的生源,其次较高的费用也是导致外地生源少的重要原因,最后考虑到即便是有外地的学生进入到学校内,在毕业之后通常也还是会原籍工作,这实际上就意味着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为当地企业进行人才供给。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评估和对策分析

到目前为止,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课堂的设置还是过于理论化,对于实践性质课程的安排达不到现代教育和市场需求的实际要求,除此之外,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学校硬件配置的不足也是导致民办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的原因,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竞争力不足。下文当中主要对其处理对策进行说明和分析。

3.1 明确就业方向

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明确首先就要弄清楚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状况,在此基础之上正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一般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较为对口的专业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和公关管理等,而这样一些门类还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如人力资源管理就还可以深层次的划分为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或者是招聘选拔工作等,总之,可以看到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实际工作当中的覆盖范围还是十分广泛的,民办高校就应当在控制自身不足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理想和愿望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较为严重的不足之一就是师资力量的不足,这对于高校这样的教育机构而言是十分致命的,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当中就应当在认识到这样一种不足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采取措施来进行补救和处理。具体到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民办高校就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这样两条途径来实现优化加强,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为学校内的教师提供到企业内部进行进修的机会,使得教师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和素质,也能够在学生的学习效果当中有良好的体现。这同时也是希望教师能够对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和状态有所认识,使其自身完成理论型教师向应用型教师的转变。而另一方面则是强调学校还需要邀请企业内的人员到学校来为学生进行分析和讲授,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态,保证学生和企业之间更加直接的接触和面对。事实上,在这样一个措施的落实上,很多国家已经处理的非常理想,经常会请企业家来为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这对于学生而言,说服性更强,且也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可和共鸣,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就非常有必要在这样一个方面下功夫来实现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3.3 强化教学实践过程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还是非常强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良好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方面是希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工作环境当中去。在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实践性课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步骤:一是加强学校内部的培训基地,这样一种基地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完全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来设计实践和操;二是要多进行企业内部的综合实训,这是因为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工作和社会,正是因为这样,学校才更加有必要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来为学生联系适当的单位进行培训,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对于工作的熟悉度和实践的能力。

3.4 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代社会,完全可以认为企业的需求才是人才市场上的晴雨表,因此民办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既是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也是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民办学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时,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非常良好的措施之一,具体的实施过程,就是首先由学生和企业进行联系并尽可能采取措施与之建立起长期而良好的关系来,具体到学校而言,就是要对政府以及企业等机构进行走访和交流,使其充分认识到学校的性质和实力,并掌握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实际状况,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当尽可能的把握政府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基于此来根据市场需求来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调整。总之,就是要加强双方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反馈,企业明确需求,而学校加强人才储备,最终实现双赢。

结语: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在民办高校内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这是由民办高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状况所决定的。到无论怎样,我们国家的民办高校是教育体系内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民办高校内的教育工作者还是还是应当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之上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进行处理,尽最大努力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科技向导,2013(8)

篇2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综合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涉猎知识和内容又广又杂,但学习的各种理论往往和实际结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工商管理专业是专业名称好听,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但究其核心能力又陷入难回答的尴尬。本文立足市场需求和社会实际,分析和探讨高职院校工商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希望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所帮助。

一、专业培养概况

1、岗位定位与需求状况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工商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定位在中小型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大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于省内,学生就业也主要面对地方,从笔者所处浙江省范围看,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在全省的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并且还有很强劲的增长趋势。地方经济的发展给高职教育以就业保证,中小企业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高技能的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学生比本科学生培养周期快、岗位适应性强、技术运用能力有明显优势,就业心态相对平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就能很好的胜任部门主管的角色。所以,对于高职层次而言,工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比较稳定、就业状况也比较理想。

2、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要区别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并举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等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具有高度团队精神和强烈工作进取心,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能在生产和商贸类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应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企业职能管理部门进行课程重组,以岗位驱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培养企业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典型工作任务,指的是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它描述一项具体的、完整的工作行动过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核心,是从现实的工作中寻找出一系列具有职业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工商管理专业是管理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一个集合多门学科的大类专业,它的存在也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标。该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包括:生产计划编制与执行、市场预测与营销、质量管理与控制、财务管理、采购与配送管理、仓储管理、门店运营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培训与激励、企业文化建设等。

2、课程体系结构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本着学时少而精的原则,以综合能力为导向,以“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规划。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应用、外语、思想道德、体育与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专业基础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中必须学习的通用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数量统计与分析、经济法、会计学、市场营销等。根据学生方向的不同又可设置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与客户拓展、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同方向,每个方向都有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实践课程平台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使学生就业后能具有很好的岗位适应性。这些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实习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等环节。

3、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实践当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分析判断能力是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但大多文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机会比较少、实际技能偏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多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体系沿用一般本科院校,教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毕业后遇到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和处理。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高职工商专业面对的首要问题。首先,在职业技能教学环节,我们可以采用专业认识实习来初步了解企业的性质、形成专业认识。然后在专业课程当中进行实训,在校内实验室初步认识和掌握各种管理模块理论。最后通过岗前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来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在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上,需要具有统筹意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各个实践项目的安排上体现出联系性和层次性。另外,要加大对于学生实践设备和内外部条件的投入,把从外部聘请企业指导教师和对校内教师进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切实建立起一批理论扎实且具有管理实践经验的合格高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就业能力;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41

1工商管理类专业及其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1.1专业界定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划分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和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共八个专业。本文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和江苏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设置情况,选择了三大高校交叉最多的,即: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五个专业作为研究主体。

1.2就业能力概念

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是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实践及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实现就业目标、满足社会需要、熟练应用本专业技能,并能持续学习的能力集合。本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涵盖就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前沿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社科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和就业素质(包括事业心、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与创业创新能力)两方面。

2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分析

2.1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剔除了无效问卷,包括不完全回答问卷、明显错误答案问卷、由于被访问人缺乏兴趣而做的搪塞回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达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中国矿业大学有效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37.31%,徐州工程学院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32.60%,江苏师范大学有效问卷83份,有效回收率30.07%。

2.2调查结果的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从就业基本情况、就业质量评价、对自身就业能力与知识的评价和对母校教学及就业工作的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就业基本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是受雇全职工作,工作类型为商业和服务人员且多为中小企业,就业地点多集中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其对自身的就业质量评价多为“比较满意”,且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度高的行业。对母校教学及就业工作的评价总体上也是“比较满意”,主要欠缺在于同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下面,我们重点对就业知识与素质进行分析。

从表1可看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等就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大都集中在4分,其次是3分,说明其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扎实。

而对专业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评价在3分的占大多数,由此可知:大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掌握一般,但专业前沿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使其对专业基础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能够更理智的选择以后的学习研究以及工作方向,因而学好专业前沿知识对提升就业能力至关重要。

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熟练程度的一种能力,是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而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对其掌握程度仅3分,大学生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还远远不够。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的事业心、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大多数持“较强”的观点,达到“强”程度的比例微乎其微,可见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的这些能力素质有待提高。然而,令人可喜的是,被调查者在事业心、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上,持有“强”和“较强”观点的人数比例占大多数,说明大学生还是肯吃苦的,并且有一定的事业心、责任心。此次调查虽然没有结合系统的企业视角,评价可能有失偏颇,但作为此次调查主体,站在大学生视角下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3就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前沿知识掌握不达标。学科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淘汰迅速,工商管理类又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型学科,大学生如果不能掌握其专业前沿知识,在职业道路上无法长远发展。

(2)专业技能不够。专业技能在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和个体发展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用人单位访谈发现,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不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表现在无法适应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技能要求上。

(3)团队合作精神薄弱。所谓团队合作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团队合作能力层面,企业最为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责任感,是否有为团队服务与奉献的意识。根据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过于拘泥责任归属,缺乏团队服务与奉献精神。这使得他们不善于解决团队内的冲突和处理人际关系,也不能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这成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走向成功的绊脚石。

(4)组织管理能力不强。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访谈调查发现,很多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公司布置的任务,过于依赖他人指导。之所以企业青睐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中的党员和学生干部,看中的就是其组织管理能力强。

(5)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实际动手能力就是实际工作能力即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理论为生产服务。实际动手能力欠缺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在工作中的通病,根源在于其在大学生活中缺乏实践操作。

(6)创业创新能力不足。创业创新能力一直被高校老师,用人单位及国家所看重,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仍存在着创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不强,创业创新素质和技能不足等。究其原因,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缺失和传统就业观念的羁绊使得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创业创新意识和创业创新信心。

3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这些不足,本文给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应解决措施,为工商管理类高校寻求适合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优化课程模式,扩充专业前沿知识。高校要优化课程模式设置,在教学内容上考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前沿性,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精英人士或有相当资历的教授来学校进行讲座。如:请高校有关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院院长、当地知名企业高层(徐州有徐工集团、维维集团等)来校开展讲座,他们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所学专业的兴趣,更多地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以此加强其对本专业前沿知识的学习。

(2)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学校管理层,一方面应继续推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更应该加强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对模拟公司的管理决策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提升其专业技能做好高校管理工作。

(3)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建立小组合作考核模式。学校应积极开展相关专业素质拓展活动,从而加强小组成员间专业知识的沟通与互动,并把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期末考核时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以此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要过分强调管理的一致性即以辅导员为代表的管理人员的行政化训导管理,而应当把焦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另一方面,提升工商管理类本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鼓励其主动参加学生会、社团等校园组织,把握当“官”的机会,开放思想,积极组织校园活动,如组织排球赛、举办节日晚会,或寝舍之间友谊竞赛活动等等,参与到活动策划、组织、总结的全过程,锻炼个人的组织管理能力。

篇4

关键词:林业院校 工商管理专业 就业

充分就业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大学生就业日趋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人社部统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将成为城市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就业的总量压力依旧很大[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是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十位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名第六位[2]。作为全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之一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国内研究现状

自1996-1998年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学术研究基本上很少。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从整体上来说,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并不高,社会对大学生还有很大的吸纳空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不是很严峻。2000年以后开始有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升温。主要围绕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就业政策的扶持来进行。

在就业服务体系研究方面,国内最早文献是1993年发表在《南方经济》第四期的《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问题》,文章主要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和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使它更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表了一些看法。而最早研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文献是2001年刘和忠的《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3]从2005年开始出现有关“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硕士论文形式的研究文献 [4][5]。

在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问题和影响。张秋莹从政策设计和执行方面谈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的原因[6]。杨伟国基于“就业政策矩阵模型”,从就业政策发挥的功能的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促进就业政策的三大支柱:战略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和保护性就业政策[7]。杨歌舞认为在政府就业政策影响上,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和就业能力。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均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8]。刘克鹏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如政策规划缺乏统一性,可行性不强、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9]。陈海林从公共政策供给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政策。张凌云认为需要在规范各行动者的行为和加强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性上进行制度创新[10]。徐燕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短期性和有限性,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并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就业信息体系方面构建了长效机制[11]。

现阶段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文献大多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从学生层面、高校类别、具体专业等研究视角的成果鲜有。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林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

二、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西林)工商管理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属于二本招生。在林业院校大背景下,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以下对2009-2012年该校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西林2009-2012年向社会输送了262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四年该专业毕业生人数出现了下降趋势,2012年有小幅增加。

图1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从上图可以看出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的一个变动趋势,年终就业率呈现出先下降后逐年上升的趋势,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在2010年为近四年最低。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大环境因素导致。

为便于分析林业院校就业现状,本文选择云南大学(一本院校)及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三本院校)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1.初次就业率处于云南省中间水平

图2 西林、云大、师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对比

注:此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处

从整体情况看,西林工商管理专业近四年的初次就业基本处于中间水平,稳中有升,而一本院校的该专业初次就业率有下降趋势,三本院校则稳步上升。

2.以云南为主要就业区域

经整理近四年的年终就业统计数据,按生源地情况(省内外)分别统计了就业地区,得到如下数据。

表1 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

从上表数据看,整体而言,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四年来74.78%的毕业生在云南就业,超过云南籍生源的占比约10个百分点。进一步结合生源地情况分析,云南籍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人数非常少,四年仅有10人离开云南就业。而省外生源四年共有35人留在云南就业,由于云南经济不够发达就业岗位有限,外省学生挤占了云南就业市场,导致就业压力加剧。

3.以大中城市为主要就业地

图3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毕业生就业地

根据09-12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汇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是大中城市。总体比例在70%以上,但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中小城市的就业人数逐年呈现增长,说明大学生就业开始趋于理性。

4. 以私企为主的就业结构

由下图可以看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09-11年人数比例均在一半以上,11年达到最高值62.5%。12年呈现大幅下降。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就业方向开始分散,就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图4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以私企为主的人数比例

5.自主创业及考研人数较少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掀起了我国第四次自创创业的。近四年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极少。平均每年1人创业成功。

该专业考研升学比例也较低,09年3人,2010-2012年都为2人。

三、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为探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就业期望、就业管理等问题在该专业应届毕业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问卷,有效回收48份,问卷整理出如下存在问题。

1.学生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主动性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就业信息很了解的仅4 %;41.6%的毕业生对就业信息了解;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就业信息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学校对就业信息的频繁性与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麻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2.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但现实经济社会中,企业的财务岗人员需要财会专业毕业生;人力资源岗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行政管理需公共事业管理或文秘等专业毕业生,因此,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市场营销岗位寻求就业。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在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尚有47.6%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3.学生就业期望值高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如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等。由网上薪酬数据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2011年的平均起薪点是2900元左右。云南等二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薪资状况,刚进入企业的薪资一般在1500-2000元[13]。而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见下图),73.8%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2000-3000元。被调查人群中超过半数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偏高,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愿性失业,或者产生更多的摩擦失业。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该校在就业工作中采取措施,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设立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西南林业大学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赢在协诚大学生创业文化交流中心、昆明创业青年俱乐部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们对学校的就业指导看法不一。9.6%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重要作用。65.4%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有一定作用。21.3%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太大作用。3.7%的同学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作用说不清楚。从这个数据显示结果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部分同学仍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存在一些看法。由此看来,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四、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专业特点,林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全方位的就业扶持体系的前提下,林业高等学校应该从教学培养目标、人才定位方面寻求自己的特色,并从以上基于学生视角的就业调查中得到启示,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1.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大多是在高年级中进行,但就业理念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抓起,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就应该具有就业引导的意识,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分析专业出路,了解职业空间,另一方面将职业指导渗透入各门专业课程中,任课老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做好职业规划指导。

2.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

目前许多高校都是通过网络、飞信或qq进行就业需求信息的,而如前分析,目前的现状是学校信息密集而学生视而不见,信息越密集,学生越过滤各种有用信息,因此,应该加大学生对就业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教育,变被动接纳信息为主动寻求信息。当然,意识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应渗透到各项学习和生活当中。

3.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选拔与培养相互渗透

用人单位如果仅通过面试和简历选拔人才,可能导致对招聘人才的不满意,从而导致学生暂时性失业,而学生仅通过招聘宣讲了解企业,也可能导致后期人才流动的普遍性,继而产生较多的摩擦失业。因此,如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企业尽早引入学校,通过实践活动、竞赛活动、论文指导、奖学金设立等多种形式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邀请用人单位进行求职前的模拟面试,既可以使企业做到早选苗、早培养,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可度,提高初次就业的比例,更减少后期的摩擦失业。

4.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就业过程是从职业理想走向社会现实的转变过程,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难免出现患得患失、急躁焦虑、自卑自弃等异常的求职心理,从而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制定一个相对明确、合理的求职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郗杰英.当代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研究报告[D].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

[2]陈光金、李伟.2010年学生就业蓝皮书麦可思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刘和忠.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1,28(5):42-45

[4]吴薇.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邬红波.宁波、香港地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张秋莹.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原因及对策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4(4):43-46

[7]杨伟国.中国就业促进政策的三大支柱[J]新视野,2008,(2):18-20

[8]杨歌舞.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9]刘克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向导,2012,(8):78,121

[10]陈海林.公共政策供给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J].决策与信息.2012下,(7):28-29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工商企业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72-02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社会的企业行业当中得到广泛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很好地服务了社会工商行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理知识,掌握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备企业管理能力,能胜任工商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几家高职院校能真正达到培养目标。主要根源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和落后,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彻底。为了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向应用型人才,探讨适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1运用信息技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众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了一个创新探索及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比较偏重于理论知识,淡化了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

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理论课程占整个课程体系的份额较大,有的甚至达到100%。有的院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较多的实训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课程也很难真正开展,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的深度认识,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学校应该把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放在信息技术上面,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走出学校能够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所长,在企业管理这个领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结合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定位

信息技术的日益壮大,给企业带来了深刻且多元化的影响,为了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在社会在崭露头角,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这也要求了学校必须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就要充分学习好信息技术,为以后做好准备。因此,要给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了解该专业的就业现状。其实这个行业的就业是很复杂多样的,这也导致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复杂多样,不仅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饮食服务业需要众多的工商管理人才,金融业(含保险与证券业)、农业、养殖业、信息产业等都需要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大部分毕业生主要以市场行政管理人员、市场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及传统的管理岗位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而且很多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强,学生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严重,在企业管理人员中只有少数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其他人员都属于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培养。企业现有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如:知识面狭窄,对英语会话、电子商务、推销技巧、商务谈判等方面的技术技能比较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顺应这个信息化的历史潮流,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新的适应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想,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拓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用知识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锻炼,关注多行业对工商人才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就业时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金融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这既给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也给该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

3信息技术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得力助手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强大的系统,它能把所有的网络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系统,因此被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广泛的运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摆脱了传统的模式,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收集。但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应该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以往,学生的学习地点基本上集中在校园内,即使有的学校有一些实训教室或基地,也与在企业实际操作存在很大不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应改变学习环境,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应控制在30%,其余70%的时间都分配到实操环节中去。培训实操能力主要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实操环节不仅包括到实训室或实验基地学习,也包括联系企业,到企业去亲身历练。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质量意识。

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涉及的行业广,学校可以多和企业对接,给学生提供更多在企业学习的机会,形成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教———企业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弃———过多不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未走出校门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以后工作可以用得到的,必须多学多练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培养起来经常会出现侧重点不明确的问题。学校应在学生入校时就给学生派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就业规划指导,使学生更早的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学习的侧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给学生进行课程设置。

4信息技术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技术的支持源

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现代化崭新的技术和手段,大大加快了传统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进程。如今,工商企业管理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促使企业可以建立模拟的ERP实验室,从而建立一个ERP沙盘课程内容,更便于更好地培养人才。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顺应信息化潮流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分析,积极进行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5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象征,如何更好地通过信息技术来开拓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人才的自我创新意识,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进步,才能与时俱进地走在市场的前端。所以,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只有更好地利用起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走到最前沿,这样才能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好地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理论渗透。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注重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地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最后,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通过充分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职能要求,有计划的培养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综上所诉,为更好的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必须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在专业知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更好的让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管理上的规范化,并且还需要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社会经验、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落伍。

(西安翻译学院诒华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参考文献:

[1]周堃.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2]陈晖.基于高职院校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课程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12).

[3]浙江商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和企业需求状况调研报告[R].2009.

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1-101-02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及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具有企业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及生产运作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能胜任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各个商科院校对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比较深入,开展了多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等。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体系不清晰;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经费不足,专业实验室建设落后等。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实践教学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体的过程,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二)实践教学的方法体系

实践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4个方面。(1)课堂实践教学是以课堂为教学场所,以深化理论教学、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所进行的专业技能基本训练。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情景模拟,即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开展某项经营活动。比如:模拟公司组建、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市场调查等,这种方法的生动性、趣味性较强。同时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另一种是案例分析讨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特殊情景进行讨论。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点评,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21现场实践教学是以实习基地为教学场所,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当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总结、发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所学理论提出相应解决措施的教学方法。(3)课外实践活动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4)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它是学生理解、深化、整合、应用所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分布在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中,专业基础课中管理学、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等课程都有实践环节要求。专业课中生产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投资分析等课程有实习、实践环节要求。管理专业开设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表所示。

(四)实践教学的条件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首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选用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又有启发引导作用的适用型案例,这些案例的收集和整理需要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需要投入一定经费鼓励教师自行制作相关案例教学教材,以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及教学效果。其次,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需要投入较大的经费,如软件的购买、设备的配置、实验室人员的培养等。以保证正常试验教学的顺利实施。第三。在现场实习环节中。学校需要建立较为稳固的实习基地。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而实习基地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分批分期选送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调研学习或选送到大中型企业中挂职训练,以更新教师的知识,保持最优良的师资。同时选聘企业中实战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者作为学校的兼职老师。

(五)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过程式、成果式、取证式、综合式。过程式评估强调管理过程,有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实施,对教学过程的每一项活动现场记录,保证每一项数据与材料的真实性,为考核激励提供依据。这种方式为多数高校所重视并应用,成果式评估是根据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作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成果来检验其运用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实践教学当中最简单易行且效果较好的评价方法。为多数教师所采用。取证式评估指学生通过实验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这种证书既表明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也体现了其实际应用能力,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实践教学的考评中。评估方式即综合式评估,综合运用过程式和成果式或取证式评估,给出学生及教师一个合理、科学的评价结果,这种评估方法比较客观、公正、合理,易于被被考核者接受。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考核方式,都需要对教师和学生双方进行评价,以保证质量评估体系的全面性、完整性、准确性。在评估中要注意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方法、手段、态度等方面,对学生的评价重在实践能力及效果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篇7

【关键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商学交融

目前,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人数激增,竞争激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成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任务驱动、商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旨在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课程设计,改革课程教学,提升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1.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任务驱动、商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1有利于完成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任务驱动、商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对学生学习基础的调研,分析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适时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进行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使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完成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就业能力

通过实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任务驱动、商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对毕业质量分析评价,对就业岗位、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训练,强化学生岗位实践技能;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逐步学习、领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增强实践技能,提高职业技能素质,培养自主创业能力,形成独立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增强了就业能力。

1.3有利于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实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任务驱动、商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形成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行动方案,在教育教学过程,不断评价总结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适时地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和设置专业,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更好地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现阶段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部分学校将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企业的管理人才,而企业的管理职能多样化、明确化,出现“管理人才”含糊不清,出现人才的培养上不能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来进行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过宽、过繁,人才的培养上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从而不能更好地体现个性差异,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2.2学生的职业技能低下

许多学校的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等陈旧的落后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学生很难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体系”,造成了很多学生职业技能得不到针对性的训练,总之,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现象,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低下,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真正的岗位技能的需求。

2.3人才的培养脱离市场

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着“闭门造车”的办学倾向,对市场调研和分析不够彻底,对市场的变化动向不敏感、不清楚,在课程设置上理论基础课程的开设的比较多,实践课程开设的比较少,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实践课程,也是在走形式,没有真正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在教材的选用上也比较落后,教材的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做到岗位与技能的匹配,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

3.构建“任务驱动、商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3.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任务驱动、商学交融”为主体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要注意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生情况、行业对人才需求、师资情况、实训条件等要素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通过岗位分析和能力分析确定学习内容,依据工作岗位中的职责要求来设计学习情境,按照“任务导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拓展”的逻辑来设计教学过程,保证学生既具备岗位所必需的最基础的知识,又能掌握最基本的技术和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全面实现培养目标。

3.2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增强职业技能培养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任务驱动、商学交融”的新型教学方法。首先要针对岗位职责的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任务驱动基础知识的学习、以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以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教学质量。其次要精心设计情景活动,根据实际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虚拟训练。如针对企业的招聘工作,让学生以团队进行设计招聘流程,进行体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深入企业,进行亲身体验,让学生真正了解本专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使整个学习的过程变成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实现“商学交融”。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和真实企业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与企业共同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了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

3.3构建课程体系,加强人才与市场的接轨

通过企业调研,掌握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标准和要求,构建以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社会上人才的动态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企业科研人员和一线高级管理者的作用。要针对企业岗位的需要,将课程体系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的培训结合起来,把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ERP信息化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纳入课程的设计中,融入课程的学习中,形成“能力为本位”、“商学交融”的课程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好学生创造性,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3.4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促进“任务驱动、商学交融”实施

教师是实施“任务驱动、商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建立好“双师型”队伍至关重要,要认真落实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锻炼一个月以上的要求,使教师对企业的岗位进行真实的体验,了解岗位的职业技能所需,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及时调整课程设计方案,制定适合企业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要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担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要加强兼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培训。通过“一帮一、一对红”等形式,建立起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的机制,促进“任务驱动、商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3.5完善教学条件,保障“商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ERP实训室加大校内的模拟演练,增强职业技能;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紧密型的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完成社会急需的应用型短缺人才的培养任务。 [科]

【参考文献】

[1]杨正校.走工学结合发展道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5+0.5+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OL].

篇8

2015年哪些专业不能报?哪些专业要慎重报?哪些专业可以报?麦可思研究院的这份报告一开头就给出了提示。

报告显示,2015年大学毕业生亮“红牌”的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与2014年部分一致,说明这些专业的就业状况具有持续性。2015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生物工程、美术学、生物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心理学、法学、音乐表演,其中法学、生物工程、美术学专业在2014年也是红牌专业。2015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有: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初等教育、投资与理财、应用日语、国际金融。其中法律事务、语文教育专业2014年也是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2015年本科就业黄牌专业包括:体育教育、动画、英语、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2015年高职高专就业黄牌专业有: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黄牌专业指的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