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01:51: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七夕诗句经典古诗,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中语文 李商隐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40-01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是国人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如何正确地阅读古代诗词与领会古诗词所特有的涵韵,增加学生文化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探究的问题。这里以高中人教版教材中李商隐的《诗二首》为例,谈谈古诗词的教学欣赏模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李商隐吧。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作品收入于《义山诗集》。他一生作品颇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留得残荷听雨声” 、“春蚕到死丝方尽”、“此情可待成追忆”等等。他的诗以新奇的构思、丽的格调自成一派,就算在诗人大家林立的唐朝,也难掩其独特风采,成为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一、剖析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每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都是作者思绪精华的高度浓缩,来自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因此每一个诗歌作品都有其创作的背后故事。我们只有通过追溯作者当时的创作环境,感悟他的创作意图与创作心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到诗歌作品中所要传达的内在涵义,捕捉到隐藏作者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因此,教师在诗词的教学时应该首先介绍的就是作品的创作背景,把诗词还原到当时当地历史环境中才能找到根源。那么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锦瑟》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李商隐生于晚唐时期,这时候盛唐的繁华已去,余韵犹存,社会开始动乱,藩镇割据,党争派立,敏感抑郁的诗人处于乱世之中,夹缝生存。李商隐生于落魄家庭,早早撑起门户一心光宗耀祖,19岁入仕,25岁中第,颇有才名自视甚高,雄心壮志,却屡屡遭遇坎坷,一生疲于奔波辗转流离,始终没能大展宏图。在创作《锦瑟》时,他已经是中年,体弱多病,心境低沉,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豪情壮志已经流逝,只留下对繁华青春往事的惆怅追忆。因此《锦瑟》全篇,就弥漫着淡淡的感伤之情。但诗人的眼界与心胸高人一筹,使他没有一味地留连沉溺于自怜自伤的低等情怀中,而是以一种超脱与距离的心态,把回忆与现实、理想与梦境区别开来,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别开生面、超凡脱俗。
二、解析诗中典故,追溯影射涵义
中国古诗词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的含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很多诗词作品中讲究典故的运用。一首诗词中典故运用得是否巧妙、是否恰如其分,往往代表诗人创作水平的高低与文化造诣的深厚。越是巧妙的典故,越能创造出回环往复,带来朦胧诗境,越能让人细细品味、心神领会、产生顿悟。不可否认李商隐是运用典故的个中高手。李商隐的作品中很少采用全景式呈现,让人一览无余,而把许多相差千里的经典史故串联堆砌一起,借用典故的象征意味,以象征手段作印象式、片断式的表现,构成多棱面、意蕴复杂的境界。例如《锦瑟》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连用四个典故――庄生梦蝶、望帝化为杜鹃啼血、南海鲛人泣泪成珠、紫玉韩重恨别情事,营造了如梦如幻的仙人意境,充满理想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伤感情怀,也表现了普罗大众对美好事物的心生向往,也传达了诗人求之不得的遗憾心伤。四个典故的片断式连接,情调意境的内在统一,构筑起全诗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朦胧画面。同样在另一首诗《马嵬》中,李商隐也是一连串用了“虎旅”、“鸡人报晓”、“七夕牵牛”、“莫愁”等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典故,来表达唐仁宗今非昔比的,恩爱转眼成空的悲悯可笑境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这些典故仔细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创作用意。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营造韵意氛围,品味诗意真章
中国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韵律、兴发转承、脱俗意境。越到晚唐与宋朝,诗词越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格式的标准。如果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也过于强调以上这些条条框框,那么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欣赏能力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真正的诗歌是散漫的、自由的、挥洒自如的,诗词的对仗与词汇的堆砌那都是一个优秀作品的枝末小节。真正的好诗最重要的就是意境,而不是拘泥于工工整整、平平仄仄这些条条框框。因此在李商隐诗词欣赏与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诗意的韵味氛围,才能带领学生品味诗意真章。例如《锦瑟》的起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就用非常平淡的语句,突显诗人睹物思人,借物抒情的表达手法。整首诗词起调平平,却在最简单的语句中,勾起了读者对年华易逝、青春难再的感伤,这种淡然的回味悠远而持久,因为追忆似水年华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诗人用凝练的词语轻易把读者带入了美丽而忧伤的回忆之中。《锦瑟》的收尾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更是挥洒自如,没有一丝穿凿的痕迹,《马嵬》的尾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也是随意之至。如果从对仗和平仄看,这些诗句全然没有遵守七言律诗的规格,但《锦瑟》的尾句却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之前的平淡与中间的华丽,都是为了最后的铺陈:当时这段往事非常值得珍惜,可是年少的我们哪里懂得呢,最终在懵懵懂懂中,一切都流逝于时光之中了。至此全诗意境的已经得以升华,使之成为传世之作。
总而言之,通过对李商隐《锦瑟》、《马嵬》二首诗的教学赏析,我们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时,应该注重作品背景的挖掘与典故的品味,但是真正的诗境是超脱平仄、韵律、对仗与转承这些规格的,妙手偶得的佳句,根本不拘泥于固有形式。因此学生在品味经典诗词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一词一句的工整合规,而应着眼于在整体诗境上捕捉诗人灵动的思绪、把握全诗意境与领会诗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诗歌品鉴水平,从而感受更多古诗词独有的美妙体验。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璀灿辉煌,传统节日异彩纷呈。传统节日、节气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通过构建校本课程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体验传统节日、节气,进而在经典诵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培养身体健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中华文明自信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一、诗意耕种,亲近自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流淌在历史岁月中的古老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的现代文明形态中,人们逐渐疏远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很多人都不知道七夕、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不知道谷雨、芒种、寒露、霜降这些节气,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们以普及耕种知识为起点,研究农耕活动内容,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式耕种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身体、人格的健康健全发展。
(一)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美好
学校开展的种植活动注重将科学课与劳技课相统筹,学生吟诵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在学校的“开心农场”里种下果树苗、点下牵牛花种、撒下青菜种……学生可自由组合分小组承包。每组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浇水、施肥、松土、间苗、灭虫等,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劳作技能、体验耕种的喜悦,给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的孩子多提供一些亲近自然与土地的机会。当孩子们看到播种的菜籽在自己的呵护下发芽出土,看到细如蚂蚁触角的小苗一天天长成绿油油的青菜时,他们会由衷地感叹生命的奇妙。更重要的是,种植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呵护生命、爱护花草的责任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家在耕种过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共享自我成长的乐趣
白露过后,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梦田农场”,帮助农民收花生。当孩子们来到花生地,看到丰收的景象,充满好奇,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在收花生的过程中,学生们秩序井然,拔得起劲、摘得仔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在劳动中,孩子们却热得满脸是汗,有的还吟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来。孩子们在品尝劳动的快乐时,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寒露过后,学校又组织学生们一起去挖红薯。在主持人激情澎湃地布置任务后,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生龙活虎地奔向自己的责任区域。他们或用铲子挖掘,或互相协作拖拔红薯秧。他们在劳动中分享快乐、学会感恩、收获成长。
在丰富的农耕活动中,学生们发现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关于天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关于地利: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关于人事: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孩子们吟诵着、劳动着,心中油然升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建构课程,传承经典
学校开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为节点的主题式研究活动,课程分为《清明春雨》《夏至纵歌》《秋思绵绵》《冬日恋歌》4个单元,共24个篇目,对应24个节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不是来源于教材,而是自己围绕节日、节气进行构建与探索,挖掘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如在《清明春雨》一章中,一是要探究清明由来,认识晋国名臣介子推,了解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高风亮节。二是制作家史。孩子们手工制作纸花,拟制挽联纪念祖先;制作“家族树”、续写家谱,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挖掘潜藏在自己家族血液中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由此学生初步形成尊亲敬祖、孝老敬贤的传统伦理观念。三是继承英烈遗志,践行家国梦想。“烈士陵园英雄小传”的写作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们追念先辈和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了解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种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比如,子剑同学的《清明》就记录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
清 明
天阴浓雾醇,
回乡扫墓尘。
夜来思先辈,
哀思悼英魂。
学校开发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通过开展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渊源,寓德育于生活。
三、诗意经典,弘扬文化
为了深入开发“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学校派教师分赴焦作、石家庄、鄂尔多斯等地参加新教育年会,购买有关教育著作,开展校内论坛,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了“听风沐雨过清明”“中秋诗会”“我们的端午节”等经典诵读活动和“青青园中葵”等系列晨诵活动。
(一)经典诵读
学生诵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古诗文。立春,学生读“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雨水,学生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惊蛰,学生读“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春分,学生读“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学生用节气诗闪亮每一个日子,诗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轮回与更替之中。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亲近母语,亲近文学经典,不断升华爱国情感。
(二)闯关激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让孩子们爱读、乐背,老们想了很多办法。闫老师的晋级闯关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晋级闯关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摘选有关某一节日节气的诗歌。然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积累活动――“节日节气经典古诗文积累大闯关”,以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为三关,每关设固定字数的经典诗文积累为过级挑战,逐级晋升。闯关游戏吸引着孩子们热情主动地参与经典诗文的积累与感悟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仿写创编
开展“我是小诗人”活动,结合节日节气及物候特征仿写自创诗歌,逐步回望汉语魅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现撷取几颗稚嫩的“果实”,以飨读者。
小暑・农家乐
温风汩汩挟热浪,
荷塘漾漾采藕忙。
农家声声碾稻谷,
消夏口口新米香。
处暑・观小儿吃西瓜
处暑正午流火天,
空调屋内也流汗。
最妙小儿吃西瓜,
飞涎三尺湿肚圆。
关键词:诵读;传承;文学素养;创新
现在的中学生因为生活单调,学业压力大,他们的情感世界极为荒荒,常沉迷于网络、韩剧、动漫世界中,可以说中学生的感情空白,语言苍白,课外积累少之甚少。为了应试的压力,常常把诗词弄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诗词的画面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诗词没有了律动,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生命,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呢?学生只能是记笔记、背笔记,无法进入文本,更无法与作者倾心对话了。因此语文基础薄弱,诗词鉴赏水平低,写作能力差。笔者认为从诗词教学入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内涵,提高语文素养,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读出一片新天地。那么,如何从诗词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累诗词常识
1、知人论世。
由于诗歌作品年代久远,后人要欣赏它,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才会感悟作品。比如,在读李清照的作品时,要了解李清照创作分为两个时期,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受自然风光、别思离愁,风格清丽明快,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而后期多概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如果不了解作者创作时期,是难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内容。又如读杜甫诗,要充分了解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当时创作诗歌时的心境,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诗的用意。因此,要让学生收集著名诗人的历史资料,如苏轼、李煜、韦庄、陆游、阮籍、左思等,以便扫除鉴赏障碍。
2、积累意象含义
通过熟悉传统意象含义,便于领会诗词的主旨,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梅有着“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那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
3、积累典故含义
弄清典故含义,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分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等几种情况:
如:借用神话传说入典的常有:“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表示男女爱情的忠贞;“天狼”借指进犯的敌人表示战事;“女娲补天”比喻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示怀着思恋家乡的心情久别重归,故乡依旧,而人世变迁很大。表示人生变幻,反映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登科第等。历史故事有:“燕然勒石”对大将武功的推崇“廉颇”老骥伏枥,尚思立功报国;“封侯”报效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壮志;“新丰客”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楚狂”“接輿”不满现实,佯狂处事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青冢”即昭君冢,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南冠”“楚囚”指被羁縻的正义之士,或诗人身陷囹圄;“王谢堂前燕”以王谢家族盛衰为喻,寄托吊古伤今的情怀;“高山流水”“伯牙琴”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在才学技艺方面的互相了解和合作。引用前人语句有:“冰心”高洁的品质;“五柳先生”中“五柳”指高人隐士或高人隐士隐居之地;“归去来”表示归饮隐;“采薇”表示隐退之志以示高洁;“式微”表示国势或门柞衰弱,或自己政治上不得意,打算归隐田园;“登楼”表示登高远眺,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的情景,同时又唤起思念家乡、故国的人忧伤情绪;“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比喻活跃的思想、不羁的性格;“新亭泪”“新亭风景”表示对国事衰颓、山河变色的感伤,寄予爱国忧时的情怀;“玉树花中”“花”表示之音、亡国之音;“阳春白雪”用来称赞那些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作品等。
二、熟读成诵
古典诗词很讲究声律,学习有感情地吟诵,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要轻声舒缓的读,具有轻细而凄清的感觉,才能体会诗人惆怅茫然无助的感情,再如读李白的《将进酒》,要充分把握诗中句式长短变化,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的得法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节奏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忽高忽低,奔涌着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真正体会到诗人余光中评价李白的一句经典“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当然,读有多种方法,可借助多媒体选择经典朗读视频,也可以让个别朗读较好的学生展现自己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读诗带来的美感、带来的愉悦,激发读诗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齐读,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在吟读过程中,诗情被得到反复领会,诗意也渐渐被意会,从而培养了诗歌的语感。
三、积累巧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诵读积累古诗的好处。这就要求学生积累诗句,丰富知识,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诗的积累,诗文名句的积累,这是丰富学生知识,扎实学生语文功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积累,可以分类积累,如写“月、水、春、秋、冬、山、雪、梅、柳、爱国、气节”等一些经典名句,经积累反复成诵,也刻在学生的脑海中,随时信手拈来,终身受益。
巧用可分为引用和化用。
在写作中就可以引用诗句,丰富文章的内涵。如学生习作:那些具有崇高人格美的古典诗文,长期熏陶着人们的精神品格,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深情;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豁达和自信,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英雄气概,无不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
“化用”指的是化用原来诗句,自己遣词造句。如:“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
“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有听一曲琶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中淹;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唐宋文学又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捧出这部宝典,我们能感觉到它的份量:刻写历史,它刀刀见血,鞭笞黑暗,它字字带泪,思索人生,它笔笔入理,憧憬光明,它声声不倦。含英咀华,我们也能体味到它的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是千里茑啼的锦绣江山卷,也是宫庭王朝的血雨腥风图;它的大漠孤烟,它的塞外鼓角,它的新坟旧鬼,它的金风玉露,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界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以上都是学生化用诗人的诗句,自己遣词造句,丰富了语言内涵,丰富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创造出新
再创造是在学生深入领会诗歌意境,再创诗歌。教师在教学诗歌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让学生感受欣赏诗歌的美,还应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创作激情,再创诗歌,再创美,从而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笔者开展了诗歌创作竞赛活动,如学生自己写的诗:《品读历史》
是谁,拨弄起边塞的琵琶/是谁,舞动着华清宫的霓裳/又是谁,浣洗过溪畔的轻纱/历史的年轮/转过尔虞我诈的宫墙/转过金戈铁马的沙场/但最美的历史也已是昨天的一页/历史的青碑/自古为贤者所驻留/一代天娇/绝命君王/豆蔻词工/风流才子。
琵琶声美/霓裳翩翩/轻纱飞扬/最美的历史也最无情/我们不问江南江北/是何人的故里/我们谨记的/是历史的功绩/我们膜拜的/是千秋的伟业。
而历史/则更像一方竹筛/鉴定你我的分量/于是,我们背上行囊/迎风歌唱/坚定地朝前路迈进。
No.1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No.2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No.3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
No.4 别后不知君远近。——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No.5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No.6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No.7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No.8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No.9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春景》
No.10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No.11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No.12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辛弘智《自君之出矣》
No.13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 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No.14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No.15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No.16 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No.17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No.18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No.19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No.20 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No.21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No.22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No.23 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朱彝尊《忆少年·飞花时节》
No.24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留别妻》
No.25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No.26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No.27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No.28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No.29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
No.30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No.31 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牛峤《忆江南·红绣被》
No.32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No.33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No.34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No.35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No.36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西宫秋怨》
No.37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答施》
No.38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No.39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No.40 琵琶弦上说相思。——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No.41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No.42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No.43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 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No.44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其一》
No.45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其二》
No.46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No.47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No.48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No.49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No.50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No.51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No.52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严蕊《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No.53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No.54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No.55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No.56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No.57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No.58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宫词》
No.59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No.60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朱庆馀《宫词》
No.61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
No.62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No.63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No.64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No.65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No.66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No.67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No.68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郑谷《淮上渔者》
No.69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No.70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李白《杨叛儿》
No.71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No.72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No.73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No.74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No.75 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 工夫咒你。——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No.76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No.77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No.78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是相对于新诗而言的。诗和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类型。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
2.整合
整合,就是对资源的获取、组合和利用。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主要是利用小学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典诗词的魅力、作用,将资源优势互相渗透、融合,协调一致,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人文涵养提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课题简介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系列化的方案。
(2)分别设置实验班与对照班。具体研究:①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途径。 ②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一般模式(课程结构)。③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活动开展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出适合实际情况的一些新思路,便于大面积推广,为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开展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供示范。
(2)提高小学语文诗词学习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职业技能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做好前期调查。在实施课题之前,课题组教师对学校全体学生古诗诵读基础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古诗及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低年级学生限于背诵类似于《 鹅 》《 静夜思 》这样传诵极广的诗篇;高年级学生最多能背诵十来首,但对诗题、作者、所在朝代的认识就没有那么清晰与准确;大多数学生对诗题记忆模糊,对于诗人及所处朝代的认识一片空白。
(2)召开实验班级家长会,营造研究氛围。课题组教师在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后,又召开各实验班级学生动员会,精心准备一些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观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草拟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定稿,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调查学情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小组的研究方案。方案确定后,制订课题计划,课题研究全面启动。
2.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普遍层面上横向展开。
(1)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活动开展。① 区别对待,分层次要求。首先,我们对《 语文课程标准 》规定的80篇诗目分年级要求,努力形成“人人诵读、遍地诗声”的良好风气。其次,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每日一诗”活动,采取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学习形式,力争把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② 创设氛围。各班都要开设自己的“古诗文诵读”专栏,每周抄上一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背;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和中午预备铃前5分钟,开展集体诵读活动,巩固诵读成果;板报、橱窗经常刊登古诗词;“红领巾广播”开辟诗词欣赏栏目,广播播放诗词曲赋或诗词音乐,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学校每学期还开设“古诗词诵读日”,在这一天对各班级的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激励先进。
(2)开展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诵读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诵读形式、方法、技巧、激励手段等方面勤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经常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另外,学校和一些班级也采用夺红旗、争红花、奖贴纸、评明星、光荣榜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走近古代诗词文化。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一是讲述古代诗人的趣闻逸事,这些故事往往融文化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易于从故事本身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靠直觉捕捉古代文化气息。二是撷取古诗中的名言名句,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让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三是从诗词本身出发,使学生逐步感悟到古诗有咏物、抒情、吊古、伤怀等思想内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让学生知道,古诗词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镜子。
第二阶段:纵向深化,开展专题研究。
为了把研究细化和深入,研究的后半段,我们把课题定位为一项具体的研究,一个具体的课程,最后选定为“农历诗词课程”。
(1)为什么一定要选和农历有关的诗词?我们生活在空间与时间之中,但很少有人对空间与时间进行反省。从存在主义意义上讲,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空间)中的,生命是一个偶然,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无家可归的,因为一切所谓的家园都是不稳定的。但是,人类必须努力地为自己寻找家园。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就是我们最后的家园,是谁也掠夺不走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守住我们最后的家园。
首先我们追问自己:作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古典诗词与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有人说过,我们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中华民族何以伟大?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年前的诗人们一同呼吸?才能拥有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后来我们决定带着学生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秋分开始,跨越四季春夏秋冬,直到下一个秋分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
(2)课程内容及操作。这一课程是一年漫长的穿越,在这一年中,我们将带着学生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学习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① 节气诗系列。在农历二十四节气当天,以节气特征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节气,走进诗歌。
② 农历节日诗系列。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是我国传统的农历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这些节日诵诗也是农历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③ 季节组诗系列。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诗人的咏物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为每一个季节安排一个季节诗之旅,为每一个节气选择其中一种花来进行吟诵。
④ 走进名人系列。诗歌总是与诗人紧密关联的,在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背后,究竟站着一位位怎样的诗人?而这些诗人的性格也如同四季一样各不相同。因此,在每个季节中,选择一位与之气质相同的诗人,走进他的诗词,走进他的灵魂。比如春天——走近陶渊明,“但使愿无违”;夏天——走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秋天——走近杜甫,“竹石如山不敢安”;冬天——走近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⑤ 实践活动系列。农历节气中有很多传统习俗,让学生跟随节日诵诗,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会中感受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农历课程,如春风竖蛋,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重阳赏菊。
四、课题实施效果
通过一个实验周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验效果。
1.学生层面
(1)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在第一阶段的“调查、整理、分析”阶段,我们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到:①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98%的学生不但喜欢读诗,而且经常摘抄并能记住一些精美的诗句;80%的学生都曾萌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② 95%的学生对诗词虽有兴趣,但认识肤浅,兴趣基本由冲动的情绪支配。学习中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但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发浓厚。尤其在第二阶段的“激趣、阅读、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在大量的活动引导下,学习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2)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和阅读、鉴赏能力。在大规模的“阅读、赏析”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对大量的优秀诗作进行解剖、赏析。通过赏析、品悟,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诗歌的特点(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鲜明、饱含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情感等),并通过对诗歌和小说、童话、故事等的比较,对诗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析、感悟与学习。同时,我们还把研究与课堂教学接轨,并利用综合活动时间,大量阅读、品悟、积累诗歌语言。从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协调发展。我们发现,学生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都得到了协调发展。其间,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引领学生亲近自然、回归生活、感受真情,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心智得以开启,心灵得以陶冶。
2.教师层面
(1)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帮助实验教师加深了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令人惊喜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得到更新,而且逐渐将新理念内化为个人自觉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能真正被教师内化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研究的探索,我们得出结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是教师培训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首先,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有教师的参与过程,有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能有效弥补目前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种种不足。其次,教师在“研究”中学会了“研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教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2)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显著增强。教育是集体智慧的劳动。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同年级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共同在研究中成长。实践—反思—总结—实践,这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题组努力营造好研究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性,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同时,在讨论会上引导教师积极反思。教师对研究中的问题、难题的思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过程。
3.教学层面
(1)课题活动开展模式的构建。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小学古典诗词阅读学习的课题活动开展模式。
(2)探索了不同形式的活动专题,主要构建了“农历诗词”课程。
五、课题的思考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古典诗词资源丰富,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以立足校本进行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了专题活动形式,为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阅读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行性。下一步的研究,我们要思考如何构建评价机制,以保证目标的“达成”,真正落实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 《玉台新咏》 编纂思想 文学本体 价值
[中图分类号] G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4-0017-03
[Abstract] The codification of Yu Tai Xin Yong “love song” ten volumes, selected poems focus on female subjects, is the first female poetry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It hightlighted a respected female culture of thought,had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itself, such as“ Lyric Poetry”,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literature, saving document collation of ancient books.
[Key words] Yu Tai Xin Yong Thought of codification Literature itself Value
编纂作为古代编辑活动的一种方式,为实现一定的著作目的,以特有的编辑体例编成新的书籍。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大量占有古籍文献的基础上编辑成书,如司马迁论述孔子删诗成《诗》;二是既编且“纂”通“撰”,显然,《玉台新咏》编纂属于前者,其目的“是为后宫妇女编选的一部读本”[1],其实就是“一部宫教读本”[2]。
现存《玉台新咏》(以下简称《玉台》)选诗起于两汉止于南朝梁代,现能够查阅版本均题为陈·徐陵撰,受命太子萧纲为代表的萧梁文学集团心仪宫体诗“以大其体”(刘肃《大唐新语》卷三《公直第五》),这是一个类似曹氏父子的又一个文学家族,《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两书的编纂作为文化坐标为其奠定了基础。这两部文献一度成为文学批评一正一反的参照物,就其编纂标准而言,前者因“略其芜秽,集其清英”(《文选·序》)获得诗教正统的赞誉,而后者却以“艳”斥之,原因就在于公元六世纪编纂的《玉台新咏》“撰录艳歌,凡为十卷”(《玉台·序》),故而古代治学读书褒《文选》贬《玉台》成了常态。新时期以来,文学终于放下了所不能承担的“文以载道”过火的政治维度回归了文学本体,《玉台新咏》的研究也迎来了诗学探讨的原有面貌,探究它的编纂思想及其价值有着极大的学术意义。
1 编纂思想:对女性文化的推崇
《玉台》(据寒山赵氏覆宋本)集诗计有六百六十首之多,诗歌、小说等剖析鉴赏是为文学批评,而议及《玉台》从历时性的向度爬梳,主流声音是做到了“文学批评”意义上的一片“批评”,有毫不客气地指责:“《玉台》陷于”(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序》),有不屑一顾的:“赏好不出月露,气骨不脱脂粉,雅人庄士见之废卷”(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或集中抨击的:“所录皆靡靡之音”(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四)等。个中原委所辑诗歌为“艳歌”:“《玉台》但辑闺房一体”(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此书之例,非词关闺闼者不收”(清·纪容舒《玉台新咏考异》卷九)。所言不差,全书诗篇选材无不与女性相关,有直接描述女性花容月貌、相思爱恋、婚姻家庭感受,又或以女性细腻独特情感寄托人生境遇等内容,“是一部女性的诗集,一部情爱的宝典,一部唯美的乐章,主要反映女性的生活,表现女性的情思,描绘女性的柔美,吐露女性的心声,自然也表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欣赏、爱慕,刻画了男女之间的爱恋与相思”[3]。就诗遣词用语营造的审美意境来看,形似女性情爱作品,“文学史上开创了妇女爱情诗歌专集的前例,为后世同类诗集导乎先路,这自然有其进步的作用”[4]。纵观我国文学史是不是可以说继《诗经》——第一部现实主义诗集,《楚辞》——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之后,《玉台》——第一部女性化诗集,无疑是可以的。换言之,亦可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爱情诗集。这自然涉及编纂此书的女性观思想,是对女性文化的无比推崇。
1.1 对女性诗人作品收录持有平等的思想
《玉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集中烙上女性标记的诗集。从中完全看到女性诗人活跃的身影:秦嘉妻徐淑、徐剧妻刘令娴、刘勋妻王宋、无名女诗人以夫名代之(范靖妇、徐悱妻刘氏、苏伯玉妻、王叔英妇)。贵人有皇室成员:乌孙公主、皇妃班倢伃、甄皇后。比较而言,女性诗人为数不多,这是由当时社会实际造成的,其时女子读书之人本来就不多,并不是编者刻意为之。从女性诗人身份来看,没有区分出身贵贱,而是从所作诗篇内容着手,秦嘉妻徐淑《答诗》有“恨无兮羽翼,高分兮相追。长吟兮永恒,泪下兮沾衣”。夫君赴京公干,从诗中看出徐淑因病不能同行表达的感人情意,女诗人后也因秦嘉病亡感伤而死。金枝玉叶的乌孙公主《歌诗》首句:“吾家之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国兮乌孙王。”远嫁异域,哀怜之情溢于言表。《玉台》正是在这点上集中了我国公元二世纪到六世纪止的诗中的妇女表现,“这书不是只表现旧社会轻视妇女的思想,反而包含为妇女申述怨恨的思想”[5]。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一样都曾经有过男尊女卑的岁月,汉代董仲舒完善了“三纲五常”的伦理社会规范,女性要从属于男性才能成为社会认可的女性,魏晋南北朝,“人”的存在意义被作为整个社会意识表现出来,用文章释放人的正常心理、情感、体验,所以有“文学自觉”的说法,从这点上说,女诗人作品入选就有了视女性与男性诗人一样的进步思想。
1.2 视女性美貌为审美情感的诉求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除了直接描写,还借助侧面烘托:“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该诗曹植直接题为《美女篇》,自然是对心中美丽女神的刻画,清代叶燮推为“汉魏压卷”。从写作技巧看,相当于《陌上桑》对罗敷的塑造,留给人们一个秀外慧中的丽人佳影,诗篇后面强调,“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却是“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授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慕之情焉”(元·刘履《选诗补注》卷二),这种情形属于文人墨客借心中美人表白志士怀才不遇。逆向来想,诗人塑造美丽女子,类似女神,写的服饰,容貌,就是女性美貌的赞美。“于是,写自然景色的美、歌舞的美、人体的美等等,就成为一时风尚。……就是这样一种致力于创造美的文学”[6]。同样,也借助男女之情直接表达爱恋之情,和女性一样追求美好、真挚、甜蜜的婚姻生活:“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用“黄鹄”“比翼”忠心赞扬美满婚姻、向往温馨情爱的家庭生活,从诗句塑造的形象很能触动读者的心扉,没有想到这是最高主宰皇帝吟诵的诗歌——魏文帝见拉纤的士兵告别新婚妻子情景生情所作。文本上至达官下到无名诗作,这类思想倾向的作品很多。
2 编纂价值:本体论的文学观
2.1 以倡导情感为诗学本体
《玉台》编纂问世留给文学史的有两个密切的术语:宫体诗和玉台体。什么是宫体诗,这与昭明太子病死其弟萧纲入主东宫有关系:“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姚思廉《梁书》卷四)这是受其师徐摛侍读的影响,“以摛为侍读……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兼掌管记,寻带领直。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始”(姚思廉《梁书》卷三十)。从中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宫体诗产生在《玉台》成书前,而书中十卷主要收录在五到八这四卷中。玉台体最早出现中唐,是后人学习《玉台》南朝歌行、古绝句等属于拟乐府诗的范畴,虽然严羽指出其风格(“或者但谓纤艳者为 ‘玉台体’,其实则不然(《沧浪诗话·诗体》),后学还是很多把宫体诗等同于玉台体,就是因为二者具有共同的审美情趣:以美女为描摹审美对象、追求感官的美艳形式意味、构造了诗歌音韵的音乐美等。给人强烈印象的是,这两种文体在《玉台》一前一后指向的都是“诗缘情”本体言说。《玉台》编纂也就是体现了本体论的诗学主张——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哪怕是以男女之情吟咏物象。
汉代“独尊儒术”,通过国家权力把儒家定位为正统礼教,没有想到很快居然走向固步自封的僵化程度。东汉中后期以经学考为主导,“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这造成当时士人极大的反弹和抵触,就有了魏晋玄学清谈“道法自然”对抗儒家名教,诉求放情任志、顺乎人性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为佛学兴起打开了一扇门,光西晋译出佛学经典达上千卷有玄入佛,到了南朝梁武帝本人就舍身佛寺数次,把个人的情感需要寄托佛法发挥到了极致,佛教享有国教的地位,这样儒道释三家融汇求变的观念投射到诗歌创作上来。萧子显认为以萧纲为代表的新变派“雕藻艳,倾炫心魄,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沈逢春评《玉台新咏》云:“诗不一代,代不一人,人不一诗,总之,情不为气格役而妙乎气格者,斯罗括焉,虽略气格而第言情可也。孝穆以情汇,中郎以情鉴赏且品题之、序之,世有能解是集之不离乎情者,可以读是集矣”(沈逢春《沈刻本玉台新咏·玉台新咏附录》)。可见,收录乐府诗、拟乐府诗以及大量宫体诗的《玉台》是以倡导情感为诗学本体的,这是编纂的第一点价值。
2.2 文学发展史的价值
以上是从选诗的共时性上作的分析,从历时性上来看,首先是编纂体例按照诗歌发展的顺序:所谓一、二卷“词皆古意”;三、四卷“宫体间见”;五、六卷“宫体渐成”;七卷“君倡宫体于上,诸王同声”;八卷“臣仿宫体于下,妇人同调”;九、十卷“补遗然多古趣”(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卷二、卷八、卷九按语)。对此金克木先生赞为具有“文学史和文体史眼光”[7],各卷主要形式排序见表1。
表1 《玉台新咏》各卷主要形式排序
卷一到卷四全是汉代、晋朝、南朝宋齐乐府、拟乐府、古体诗,古典精华诗歌的集粹。卷五到卷都为宫体诗,卷九为杂言诗,多为七言诗,卷十是多古调古趣的五言绝句。从诗歌字数看,前八卷为自西汉至南朝梁的五言诗,包括卷十为五言二韵的古绝句,是诗歌的主要外在形态,卷九方为七言诗,主要收在卷五到卷八中的宫体诗在文本中承担了什么任务呢?刘肃曰:“梁简文帝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谓之宫体。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玉台集》,以大其体”(刘肃《大唐新语》卷三《公直第五》)。章必功先生在《玉台体》一文中认为选诗,“一般笔力纤柔,情调委婉 ,文辞清丽,形成了所谓‘哀以思’、‘香而艳’的特色”,将后来出现的玉台体与宫体诗一并总结表现形式为,“诸如描摹物色的逼肖,遣词造句的新颖,对仗的逐渐工整,音韵的日趋和谐等”[8]。把沈约的永明体大大推进一步,讲究声律、词韵、用典的技巧,从而为后来七言诗的创作发展和唐朝格律诗形成及唐诗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周建渝也撰文强调:“《玉台新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西汉诗歌到梁代宫体诗这六百年间我国诗歌发展变化的过程。”
2.3 保存珍贵文献和校勘古籍的价值
我国自古重视修史,许多归于文学的内容也编入史书,如《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所录文学总集 107部,2213卷,真正留存下来的诗文总集只有《文选》和《玉台新咏》。而《玉台》编选有求变的文学观念,走向世俗“吟咏情性”,收入流传乡野的乐府民歌,凸显男女情爱的《孔雀东南飞》为《乐府诗集》的“杂曲歌辞”共350多句、1700多字,属于难得长篇叙事诗,从华夏古代缺少叙事诗来看,价值可谓大矣。在这一点上,曹植的《弃妇诗》、庾信的《七夕》因其本集皆失,也全是赖以此书得以保存,比较《文选》文多诗少,专收诗歌的《玉台》就成为《文选》有益补充,并能够以此校勘古籍失误。“又如冯惟讷《诗纪》载《苏伯玉妻盘中诗》作汉人,据此知为晋代。梅鼎祚《诗乘》载《苏武妻答外诗》,据此知为魏文帝作,古诗《西北有高楼》等九首《文选》无名氏,据此知为枚乘作。《饮马长城窟行》《文选》亦无名氏,据此知为蔡邕作。其有资考证者亦不一”(《四库全书总目·集部· 总集类一》)。这样就能够比较客观地体现汉魏六朝诗歌发展的阵容。
《玉台》因其收入“艳歌”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地位,集中女性题材诗篇,当属《诗经》《楚辞》之后第一部女性化诗集。它的编纂较早体现出推崇女性文化的思想倾向,回归文学本体“诗缘情”,具有保存珍贵的古诗文献和校勘古籍的作用。在中古时期,开辟了以女性形体为审美、女性情感为寄托,塑造美的意象的唯美编纂之路。
注 释
[1]沈玉成.宫体诗与《玉台新咏》[J] .文学遗产,1988(6)
[2]许云和.南朝宫教与《玉台新咏》[J] .文献,1997(3)
[3]张葆全.《玉台新咏》译注·前言[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 [9]周建渝.也评宫体诗与《玉台新咏》[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4)
[5][7]金克木.《玉台新咏》三问[J].文史知识,1986(2)
[6]章培恒.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J] .复旦大学学报,1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