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14:35: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园环境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园课程等同于教师教材或者幼儿教材吗?将幼儿园课程看作教材的看法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有的幼儿园在介绍自己的课程的时候就说明的是自己采用的什么教材。但是,教材本身是静止的,其效用的发挥要依赖于教师、儿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一样的教师和儿童即使采用相同的教材,其过程和效果往往也有很大的差异。单纯的教材只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所有因素里的一个环节,无法反映出幼儿园对幼儿的影响过程。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不能够只通过教材来反映。
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吗?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有的幼儿园开始将课程改革的范围延伸到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有的人反对这种做法,因为在他们看来幼儿园课程就是指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超出集体教学活动的就不是幼儿园课程。这种理解放在中小学可能是适合的,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五大领域的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幼儿在园内的生活环节、游戏活动及运动来达成。因此,将幼儿园课程等同于教学活动的认识是偏颇的,不符合幼儿园教育的特性。
那么,幼儿园课程究竟是什么呢?
幼儿园课程这个词,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被我国幼教界使用,我国幼教先驱者曾对这个概念做过相应的解释。比如,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在《幼稚园的研究》一书中指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映和活动”,他明确指出了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从张雪门对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来看,他非常关注幼儿通过自己的行为(包括扫地、抹桌、熬糖、养鸡、种各种小花等)与环境接触,让幼儿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建国以后,我国学者没有停止对幼儿园课程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探索。关于幼儿园课程是什么,北京师范大W教授冯晓霞的定义是“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一件正在发生着的事。对于幼儿来说,学习就是行动,就是有事可做。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挑战的事、做需要思维和情感参与其中的事”。
从以上三组对幼儿园课程是什么的界定来看,虽然学者们的语言表述方式有一定的差异,但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本质基本是一致的,他们都把课程看作是幼儿的行动,这种行动往往表现为幼儿外显的身体运动,是儿童与外部环境,包括物和人的互动的过程。幼儿的行动不仅存在于集体教学活动中,也发生在就餐、午睡、区域游戏活动等环节中,因此,这些环节也隶属于幼儿园课程的范畴。当然,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园需要关注幼儿行动的意义,即幼儿的行动必须是对自身发展和周围环境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 行为地图;幼儿园户外环境;体育活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15-03
一、理解行为地图
行为地图(Behavioral Mapping)是1970年由Ittlelson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用于记录发生在所设计的建筑物中的行为,以帮助设计者把设计特点与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连接起来。行为地图方法是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并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各部分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先由研究人员对行为进行编码,并将行为发生的实际地点和频率标定在一个按尺度绘制的平面地图上,以帮助设计者将设计要点与行为的时间、空间相结合。这是一种记录物体的位置,并测量它们可引起的活水平的介入式、直接性的观察方法,Ittlelson(1970)认为,行为地图具有五个优点:(1)平面图清晰明了;(2)对目标个体的行为有观察、有数据、有描述、在位置上有明确的标定;(3)使用日常表,说明观察与记录持续的时间;(4)观察与记录均有科学的程序指导;(5)利用符号编码及统计、数据系统,以最少的时间和人力获得所需的观察记录。
早期的行为地图是通过纸笔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多用于较小尺度的环境,如对一个房间的观察。目前,行为地图的方法常被应用于研究学校、城市广场、博物馆等。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将行为地图应用于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设计中。
二、行为地图的理论基础
行为地图是建立在行为场景(behavior setting)理论和可供性(affordance)理论基础之上的。
(一)行为场景理论
行为场景理论认为,某一环境要素的功能特性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在相应的环境背景中才能发挥作用,许多共存的环境要素构成的场所可以产生特定的行为模式。行为场景是指特定的场所及其中人的行为构成的生态单元,由人、环境要素和行为三部分组成。行为场景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arker(1976)提出的,他通过对真实行为场景中儿童行为的直接观察,发现行为场景具有清晰、明确的空间性,邻近的行为场景中各部分可独立发挥作用。
对于幼儿园环境设计而言,这一概念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将游戏区视为适用于各种活的普遍环境,在进行设计研究时,应该将环境的各部分进行分解,如可以将户外环境分解为走道、游戏设备区、玩沙区、开放区、攀爬区等。
(二)可供性理论
可供性概念是Gibson生态知觉理论的一部分。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可以感知到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衡定的功能特性,如河湖可供人捕鱼、游泳、行船、取水,但不能供人睡觉和散步。支持个体行为的环境中可被感知的功能特性即环境的可供性。可供性曾被环境设计者及儿童环境研究者视为有实用价值的一个概念,例如环境心理学家Heft(1998)就开创了一种儿童环境可供性的分类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性和操作性的框架;Fjortoft(2007)用可供性的概念解释挪威学前儿童的运能力发展和健康是与当地的地形和植被相关的;Kytta(2002)在对芬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国家儿童的生活环境和运能力的比较研究中也使用了可供性这一维度。通过描述各行为场景的特征,可供性的概念还可以帮助分析各行为场景之间的异同点。
具体到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分析中,可供性的概念可以帮助分析每一个行为场景如走道、游戏设备区、玩沙区、开放区、攀爬区等各自的功能特性,以及各行为场景是如何刺激、吸引、支持、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的。
三、行为地图与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设计
(一)行为地图的编码与绘制
早期的行为地图法是通过纸笔记录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手绘图表来展示行为的空间位置。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和手持型数字编码设备被引入行为地图的方法中,Van Andel(1984)是第一位对户外活进行数字编码并将户外环境特征和相关的数据库联系起来的研究者。现在的研究者可以对更多的变量,包括精确的体育活的位置进行编码,这给环境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再现的有效方法。
在对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环境采用行为地图法进行直接观察时,首先,要根据研究需要对户外环境的行为场景和幼儿的体育活进行编码。如依据被观察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行为场景编码为1-游戏设备区、2-开放区、3-走道、4-过渡区、5-玩沙区、6-表演游戏区等,以方便在平面图中进行标注和区分。然后,根据研究目标对幼儿的体育活水平或体育活类型进行编码,如将幼儿的体育活水平分为安静、轻微活量、中度到高度活跃的活量三个等级,或将体育活的类型分为走、奔跑、攀爬、跳跃等;并在绘制平面图时选择不同的标志来表示。在研究过程中,观察者要对行为场景和幼儿体育活的编码有清晰的了解,熟悉行为地图绘制工具的操作;要选择在时间充足、气候温和的日子进行观察,时间段应主要是幼儿的自由体育游戏时间,以减少教师指导或课程要求对幼儿体育活的限制。最后,观察者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使用电子设备将幼儿园的户外行为场景编码和幼儿的体育活编码如实标注在平面地图中。
这种编码方法可以涵盖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的所有行为场景和幼儿的各种活状态,使得观察者能够将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详尽、清晰地绘制在行为地图中。
(二)行为地图的分析
对行为地图的分析应涉及到每一种行为场景中幼儿体育活的水平差异,或者活类型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帮助环境设计者设计出更加有利于幼儿体育活的户外环境。Cosco(2010)等人通过行为地图法对两所幼儿保育中心中户外体育环境及其幼儿活进行直接观察,绘制出两所保育中心的户外环境与幼儿活量的行为地图,并分析出由不同行为场景或相同行为场景的不同特点所引起的,幼儿活量的差异和每个行为场景的可供性。他们的研究表明:第一,走道是适合相对活跃的体育活的场景,但其可提供的活水平还要受到走道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地面质量(软、硬)、材质(塑胶、沙质、柏油、混凝土等)、走道宽度和走道形状(直线形、曲线形)等的影响,幼儿似乎更喜欢表面硬的、有弯曲的走道,因为这种跑道适合幼儿奔跑和骑车等;第二,多个游戏设备的综合可供性要高于单一游戏设备的可供性;第三,宽敞的玩沙区可以增加幼儿的交往机会,比较适合建构游戏等相对安静的活等。
在对行为地图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环境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等多学科,详细分析每一种行为场景中幼儿的活量或活类型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可能性原因,从而帮助幼儿园管理者和环境设计者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体育活的环境特点。如,当前很多幼儿园在设计户外活环境时,更多的是从色彩视觉秩序、建筑风格等方面人手,根据建筑面积、安全性、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幼儿园管理者或环境设计者的要求,安排活区域、放置体育游戏器械,使得整个户外环境设计更多是符合成人的思想,而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行为地图方法通过清晰的平面图、详尽的数据帮助成人真正地了解幼儿户外体育活的需要,以设计出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需求的高质量活环境。
(三)行为地图的适用性
除了对幼儿园特定户外体育环境进行观察和分析之外,行为地图还适用于一些纵向研究,如使用行为地图来评价季节性和气候(如太阳的方位、降水、种植特点、气候带等)对全年体育活的影响;使用行为地图还可以分析性别、年龄、师幼互等个体和社会因素对幼儿体育活的影响,以及分析不同民族或种族背景的幼儿对行为场景使用的潜在差异等。进一步细化,行为地图还可以帮助分析每个幼儿在各种体育游戏中需要的平方比率,还有每种行为场景成本的有效性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纵向分析时,还需要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各个要素分别进行编码。
可见,行为地图在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的观察和设计中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这些横向和纵向研究不仅可以指导环境设计者的具体设计,还可以帮助幼儿教育者加深对每个幼儿特点和需要的了解,加强师幼互,优化师幼关系,以及帮助幼儿园管理者提高环境创设的成本效益,甚至还可以指导幼儿园户外设计的政策法规的确立等。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年龄差异;主体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
要。”可见,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而且还有益于身心发展。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幼儿园的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泛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人的成长是在环境中,同样幼儿的成长也需要一定的环境,而且幼儿时期的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幼儿园环境是幼儿依赖和接受的硬件设施。如果不重视环境的建设,就无法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内的良好环境建设,不但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且可以促进孩子对各种信息的接受,形成各种信息的刺激。环境也是幼儿获得情感体验的途径,直观、形象的环境因素,可以启迪幼儿的思维,启蒙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目前幼儿园环境建设的问题
1.环境创设的目的不纯
部分幼儿园由于管理工作的缺陷,对环境建设没有从促进儿童发展的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强调环境的整洁和美观,没有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着眼。追求装饰效果,注重外在的感觉,没有将环境作为幼儿教学的一部分去对待,不注意发挥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2.环境创设单一片面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内容存在单一片面的弊端,缺乏整体设计和布局,没有一个系统性,更没有科学性。只是为了追求环境的布置而进行创设,没有考虑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和教育因素。
还有一部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单纯考虑了室内和墙壁,园内的其他空间则相对考虑较少,尤其是一些隐性环境因素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使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教育作用减弱。
3.环境创设没有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一部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都是大人的作品,是老师和学校的单方面心愿,没有体现学生本位的主题。幼儿作为一个从属,没有机会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幼儿只是环境的读者,由成人随意处理和安排。这种环境创设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更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
1.体现幼儿特色
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的成长服务的,所以创设要以幼儿的心理特点为主,同时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特点。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无意注意是心理特点的主要表现,所以,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应该体现色彩鲜艳、形象鲜明、新异多变、生动直观的设计特点,以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为主。比如,那些色彩鲜艳的游乐设施,夸张的、卡通的人物形象,都会让幼儿耳目一新,并且身心愉悦。购置的儿童游乐设施,一定要注意色彩,醒目鲜艳才是
首选。
2.注重艺术化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环境艺术化,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对于年纪尚小,懵懂无知的儿童而言,更应该注意环境的艺术性。所谓艺术性就是要将园内环境创设成一种符合幼儿审美的意境。给幼儿创设一种花园般的氛围中,怡怀愉性,在美中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3.重视三维空间的创设
所谓三维空间是指幼儿园室内外的地面、墙面和空间,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接受熏陶和教育的环境与机会,满足幼儿无意识学习的需求,利用园内环境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比如,在室内外的地面画上各种图形、迷宫,让学生走迷宫,开发智力;在走廊地面涂写上颜色或数字、字母,让学生随时辨认,启迪思维。利用节日促进环境的变换,各种不同的节日来临之际,在园内的墙壁上画上不同的特色图案,让幼儿根据图案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学生感到环境的常换常新,避免长期不变的乏味感。
4.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在教室内设置涂鸦板,学生可以自由涂画;设置活动角,学生可以在此期间自由拼图;让学生绘画四季不同的景色,春天的小草、夏天的树叶、秋天的果实等。学生亲自参与的环境创设,才更具有教育的实效性。
幼儿阶段是人体发育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早期教育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产生的暗示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地影响幼儿的成长。为此,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一直将环境创设作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园长的管理水平、教师的专业程度。
参考文献:
[1]郭星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04).
【关键词】教育环境 幼儿 语言
1 引言
如何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是今后幼儿教育关于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是以过程性质量为基础,从这个视角把教育环境质量当成指标,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希望熟悉一些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基本特征,以及对幼儿发展水平影响关系。内容具体为分析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与教育环境质量的特征,两者相关关系,教育环境质量是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等内容。
2 幼儿语言发展及与环境的关系
2.1什么是教育环境质量
幼儿园教育环境包含的范畴和其他学校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儿童与教师、儿童与儿童间的人际关系等;物质层面的设备材料和空间设施等,但它又并不属于传统教育环境中的概念。第一,幼儿园教育环境无园所、班级层面的区别,它是以班级为核心的整个幼儿园教育环境;第二,该教育环境不是指个体幼儿对园所、班级的知觉,它是儿童的整体经验,需要通过观测才能研究;第三,该教育环境不是某学科的教学环境,它贯穿在幼儿在幼儿园每一天的生活学习经验。
国外学者Harm把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学的环境层面,另一个是幼儿园提供的机会层面。然后他又把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详细划分为7个维度:设施与空间、家长与教师、语言推理、幼儿生活照顾、互动、活动、作息结构。国内的刘众教授把幼儿园教育环境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每一天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的、物理的以及心理因素的总和,包括生活活动、物质环境创设、课程、人际互动、每天活动安排等五个维度。本文研究就是以刘众教授的定义为基础进行研究的。
2.2两者之间的关系
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受到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对于在幼儿园生活学习的儿童来说,其教育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儿童在正式上学之前,通过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己获取了丰富的语言经验,这些经验对其后面的学习影响很大。这种幼儿园的语言学习更多的是属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属于经验性学习活动。幼儿园的儿童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当他们在自发地参加各种各样活动过程中,就开始构建了一定的语言概念并锻炼了一些语言技能了。而这些活动可以是听老师讲故事、和其他儿童玩游戏抑或是户外活动等等。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幼儿与其他幼儿、教师会产生互动,幼儿就会使用和感受语言,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和促进他们潜能的发展,为他们以后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研究表明,幼儿园教育环境中的丰富材料、充足空间及区角规划等可为幼儿提供进行活动的场地和机会,能有效促进这些幼儿语言水平的提高。当然幼儿教师在促进幼儿语言提高的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假如教师的教学用语能够甜美童趣、简明扼要,再配上表情、动作,便能吸引幼儿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倾听兴趣。
3 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与教育环境质量研究结果分析
3.1两者之间的基本特征
微观层面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包括设备设施、空间设置、材料等在物质环境方面的维度,也包括午睡、进餐、如厕等生活活动维度,情感氛围及教学活动维度、人际互动维度等。研究表明我国幼儿在“符号感知”和“阅读技能”领域的语言发展水平较高,“谈话”和“看图讲述”领域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
3.2两者之间的类别特征
(1)城乡幼儿园及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从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教育环境质量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城乡幼儿园教的差异。研究发现:1.城乡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有显著差异,不仅表现在物质环境创设方面,还表现在课程、生活活动、人际互动、每日活动安排等方面,城市明显好于农村;2.城乡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也有显著差异,城市幼儿在符号感知、阅读技能、听动转换、看图讲述等语言整体都要显著高于农村幼儿。
(2)办园性质对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影响的比较。研究发现:1. 办园性质不同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质量也明显不同,在每日活动安排和生活活动这两个方面表现较为明显,此外公办幼儿园在整体上要高于民办幼儿园,体现在物质环境创设、人际互动、课程等方面;2. 办园性质对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也有重要影响。公办幼儿园中的幼儿在语言在整体上要高于民办幼儿园幼儿,在“阅读技能”“听动转换”两个方面体现明显。
3.3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与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两者关系
研究显示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质量间都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都在0.5之上,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关系,教育环境质量越高,对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影响就越大,水平就越高。Burchinal等的研究发现,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不仅与幼儿语言呈正相关关系,还与其社会性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者认为,学龄前儿童大量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其教育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活动,所以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必定存在密切关系。对研究结果进行回归分析还发现对于幼儿语言整体和其他领域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的环境质量指标主要有三个:“课程”“人际互动”和“物质环境创设”,而其中的“人际互动”是主要的预测指标。
关键词:蒙台梭利 幼儿园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蒙台梭利教学方法是在“爱与自由”中学习成长,这种教育方式通过在实际操作中取得的成效来看,它是一种很成功的适合于幼儿教育的教育模式,能够对幼儿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这种更适合幼儿的教学模式被当前许多所幼儿园所采用,为当前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幼儿园教学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为大众认可与接受。本文就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以及对数学教学的启示和具体应用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讨论蒙台梭利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是以玛利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她是20世纪著名的意大利的教育家。她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幼儿教育,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
(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理念
蒙台梭利于1909年在《适用于幼儿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中首次提出了“蒙台梭利法”这一概念,蒙台梭利教育概念正式形成。这一教育理念主要是想保护儿童健康正常地成长,尽最大可能地去消除他们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障碍,避免他们遭遇任何危险。蒙台梭利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具体渗透到教学的目标、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和有可能产生的基本矛盾等三个方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环境、齐全整洁的教学用具以及专业谨慎谦和的教师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蒙台梭利所坚持所认同的观点。这三者其中,成功教学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可以供他们自由学习、自由活动的空间。教师是一种示范、观察、引领、解释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亲切平和有礼,对学生亲切有耐心,对家长有礼,做好家长与学校沟通衔接的桥梁,这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借助着齐全的教学用具,带领幼儿将知识传达、让幼儿接受吸收。
(二)蒙台梭利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在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创新的教育方法。她的教育方法总结起来,包含了系统教育方法、环境教育方法和主体教育方法这几个方面。虽然是几个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方法是统一的。其中,系统教育方法是针对儿童成长的系统性,按照幼儿成长认识中水平的差异、接受能力与动手能力的不同,分层给予不同的教学进度,使幼儿的身心都能协调发展;环境教育方法是通过选取合适的教学环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动手能力自由选择教学用具进行自由活动与作业。主体教育方法是说发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幼儿的自我感觉为主,让幼儿在自我养成中发展,在此过程中及时纠正幼儿成长中的一些错误。
二、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方法对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是在二十世纪初期传入我国的,但由于具体环境的不同,她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被推广开来。蒙台梭利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在自由中认识与发展自我,而不是压抑幼儿的本性得不到张扬,将教师与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幼儿。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方法对于当前教学的教育启示,尤其是对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启示表现为以下。
第一,教学环境是前提。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首要前提。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幼儿有更好的空间自由成长,这也为教师和幼儿之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与沟通平台,无碍于幼儿的自由健康成长。
第二,坚持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而蒙台梭利教育则改变了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鼓励幼儿自由学习、自由发展、自己动手,从而活跃幼儿的思维与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素养。
第三,发挥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蒙台梭利教育告诉我们,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幼儿做正确方向上的引导,而不是机械地传达知识,充分发挥幼儿在学习上的自主性。教师引导幼儿主动获取知识与实践经验,这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指导、分析,从而准确把握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而帮助幼儿健康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三、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主要是针对数字、字母和图表等之间的转换,进行数量空间等方面的计算推理训练,从而锻炼人的计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采用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不仅对于幼儿在数学学科上的兴趣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还能带领幼儿初步认识数的概念,从而挖掘幼儿的潜力。
(一)优化教学环境,增强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感官效应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比起奖励和惩罚带来的幼儿的学习努力成效,环境所起的作用更好一些。蒙台梭利认为,环境能够激发幼儿自主地学习。蒙台梭利的思想要求将数学教学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让幼儿通过接触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去把握数学概念中数与量的概念,从而提高自己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在幼儿园具体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认识不同数的概念,比如10,100,1000等数时,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让幼儿在色彩的感官体验中学会这些比较复杂的数学符号,这样不仅削弱了课堂的枯燥无味,同时还提升了幼儿在学习数学中的兴趣,减少了他们一开始对于知识接受的难度。这便是蒙台梭利的思想理念,充分增强数学教学的感官反应,优化教学环境与用具,便于幼儿在独立学习中对物体的分门别类以及数与量的认识中能够迅速有效的获取。
(二)善于积极引导,增强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激发效应
蒙台梭利理论中,幼儿是有学习的主动性的。因此,在幼儿园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具体到幼儿园数学教学中,这里以“0”的概念来举例:“0”的概念的教学可以采用“纺锤棒箱”的方式。在这个活动里,数字固定排序,数量则装入另外一个箱子。另外一个箱子中10个格子标上不同的数字,而箱子里的纺锤棒表示数量,让幼儿根据格子里的数选取对应数量的纺锤棒,这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幼儿认识到“0”所表示的就是一个数量也没有的概念。这样做,由于道具的缘故提升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另外通过感官上的体验与接触,使得幼儿的思维得到充分开拓。
(三)加强体验环节,增强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整体效应
心理的活动与身体的动作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是蒙台梭利的观点,幼儿的成长无论是心理的还是身体、能力的成长都有一定规律。只有将影响幼儿学习成长的各个因素考虑进去,使得各方因素都能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个因素对幼儿成长所起的作用,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健全地成长。
蒙台梭利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将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相信对于以后幼儿数学教学乃至整个幼儿教育教学都有一个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慧娟.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宋一,王艳.蒙台梭利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4-56.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家庭教育 家园共建 对策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长辈的言行身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新《纲要》将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提出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同时帮助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也就是加强家长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意识,让幼儿在渗透教育的环境下茁壮成长,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学习共同体。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对学前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教育属于学校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体现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幼儿家庭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特殊的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想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其完整性、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
三、家园合作共育对策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接受的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和经验的系统、连贯。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效用。
(三)创造完美的家庭教育环境。
幼教专家陈鹤琴认为父母亲应该为孩子提供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一是游戏的环境。游戏可以给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孩子不仅可以在游戏中发展各种感觉能力,可以锻炼体质,学习社会风俗和习惯。二是劳动的环境。父母应提供适当的劳动机会,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提高其独立自理的能力。三是科学的环境。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为他提供各种机会和设备,以发展其关于科学的技能和兴趣。四是艺术的环境。包括音乐的环境、图画的环境和审美的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课程政策文本;终身教育;比较分析;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3-0020-05
从国际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过程看,对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界定和价值取向一直呈现“结果”与“过程”、“知识”与“经验”两个不同阵营此消彼长的态势。本文选取英国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Curriculum Guidance for the Foundation Stage)、新西兰的《早期儿童课程》(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Te Whàriki)、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要领》(Course of Study for Kindergarten)、新加坡的《幼儿园课程框架》(Nurturing Early Learners:A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Kindergartens in Singapore)、美国加州的《学前儿童学习基础》(The California Preschool Learning Foundations)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共6个具有一定区域和文化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幼儿园课程指南(有的称框架、标准、基础、大纲等,以下简称为“课程政策文本”),从课程定义、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国际范围内的幼儿园课程内涵界定,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定义比较
综观6份幼儿园课程政策文本,有关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均体现了过程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特点,也即幼儿园课程不单纯追求学习结果,不要求整齐划一,但重视情境创设。
1.过程性
过程性特点说明相关国家和地区现阶段的幼儿园课程在理念上都趋向于强调幼儿的学习经验,但对幼儿学习经验的理解则比较泛化。6份幼儿园课程政策文本均将幼儿在环境中直接或间接感受到的一切都称之为课程,凸显了幼儿园课程的过程性特点。例如,英国的课程政策文本指出,课程是指“幼儿在所处环境中所做、所见、所听、所感受的一切”;新西兰的课程政策文本提到,课程是“在为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所创设的环境中发生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活动以及事件的总合”。
2.生成性
6份课程政策文本反映了同一种理念,即有没有计划对幼儿园课程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进一步扩展了课程的外延,也即幼儿园课程不仅包含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活动,还包含教师预设以外的各种活动。这里反映的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性。新加坡和英国的课程政策文本对课程的定义都强调课程既包括计划内的(planned)活动,也包括未经计划的(unplanned)的经验、事件等。例如,新加坡的课程政策文本将课程定义为“在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创设的环境中发生的所有计划内和计划外的互动、经验、转变和常规”。
3.情境性
与幼儿在托幼机构之外获得的各种经验不同,“环境”确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边界。幼儿园的环境是有所预设的,是为促进幼儿发展而有目的地设计和呈现的。这体现的是幼儿园课程的情境性。在新加坡和新西兰的课程政策文本中,对幼儿园课程的定义都使用了“创设的环境”(environment designed to)这一个词,“创设环境”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课程之所以强调环境的作用,是因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例如,英国的课程政策文本描述了多种“情境”(context),包括幼儿能探索、学习、讨论诸如数字、测量、形状、空间等知识的情境,能试验、计划、质疑、解决问题的情境,能学习和使用文字的情境等。又如,我国台湾地区的幼儿园课程基本理念是幼儿“需要亲身参与,和周遭的人、事、物互动,在其中观察、感受、欣赏与领会”。新西兰的课程政策文本更是自始至终强调环境的作用――环境有助于幼儿达成相关的发展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比较
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学前教育特定价值观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体现。
1.核心目标:为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虽然6份课程政策文本对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略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学前阶段的学习是为幼儿后续的学校生活做准备,是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日本的课程政策文本指出,“幼儿园为义务教育及其后的教育奠定基础”;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政策文本提到,“幼儿教育是各教育阶段的基础”。新西兰的课程政策文本还具体阐述了幼儿园课程各领域的目标与下一阶段教育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美国加州和英国的课程政策文本名称中就包含“基础”一词,美国加州的课程政策文本还对此作了专门解释:之所以用“基础”而非“标准”一词,是想表明“各领域的学习会影响幼儿为升学所做的准备”。
6个国家和地区课程政策文本对幼儿园课程核心目标的一致界定,体现了当前视学前教育为终身教育起点的观点已成为国际学前教育界的主流价值观,学前教育质量与幼儿后续教育成就之间的联系日益受到关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学前教育对终身教育的基础性价值被明文写入课程政策文本中,正是学前教育价值受到充分重视的体现。
2.具体目标:对核心目标作进一步细化
围绕核心目标,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政策文本进一步阐述了相对具体的课程目标,使核心目标更加细化。例如,日本的《学校教育法》(该法案2007年重新修订,是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的上位法案)在幼儿园部分共提出五条目标,即日常习惯与身体机能、集体生活的精神和规范、理解周围世界的态度和思考力、理解和使用语言、感性及富于表达;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政策文本将幼儿园课程目标细化为九条具体目标,分别是“维护幼儿身心健康,养成幼儿良好习惯,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增强幼儿伦理观念,培养幼儿合群性,拓展幼儿美感经验,发展幼儿创意思维,建构幼儿文化认同,启发幼儿关怀环境”;新西兰的课程政策文本将幼儿园课程目标细化为“成长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交流者,身心健康,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知识”。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比较
综观6份课程政策文本,都以学习与发展领域的形式规定了幼儿园课程内容,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幼儿所需具备能力的基本一致的价值判断。
1.领域设置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政策文本对幼儿学习与发展领域的分类及界定并不完全一致,不过除了新西兰的课程政策文本差异较大外,其他5份课程政策文本对幼儿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设置较一致,大致可概括为“认知”“情感与社会性”“语言和读写”“身体发展与健康”“艺术表现”等,具体表述则存在一些差异。从这些领域名称可以看出,在“幼儿到底该学什么”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上,大部分的幼儿园课程政策文本目前仍主要依据发展心理学理论设置领域(发展心理学一般把幼儿发展划分为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身体动作等维度),具体分析如下。
在发展心理学理论中,认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认知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在6份课程政策文本中,除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政策文本使用“认知”这一名称外,其他文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名称。例如,美国加州以“数学”“历史文化”和“科学”三个领域详化“认知”领域,而英国以“数学”和“认识理解周围世界”详化“认知”领域,新加坡以“对世界的认识”和“计算能力”详化“认知”领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国、英国、新加坡都将数学单列出来;我们更可以看到,传统的“认知”领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世界”“环境”等概念包含人、事、物、文化等丰富的内容,幼儿的思维品质、问题解决能力更加受到重视。“认知”领域发生的变化是对“以昨天的知识,教给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去面对明天的挑战”这一传统观念的超越。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前人提炼总结的已有成果,但“世界”“环境”则是幼儿置身其中的动态情境。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已有知识常常面临不适用的尴尬,甚至可能成为应对现实挑战的桎梏。基于此,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幼儿园课程政策文本努力尝试将幼儿应学的知识放置于变化的现实背景下,以引导幼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情感与社会性”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幼儿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关注幼儿自我肯定、自我控制、与父母和同伴等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多元文化的相关内容也出现在幼儿园课程政策文本中,体现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理念。
在“语言和读写”领域,笔者发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美国加州、英国和新加坡的课程政策文本中,“语言和读写”领域的主要内容为听、说、读、写,而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政策文本中,这一领域更主要地被表述为要努力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被视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础。6份课程政策文本均强调要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提高幼儿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艺术表现”领域强调审美和创造性表现两方面内容。6份幼儿园课程政策文本均认为,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只是活动载体,对美的知觉与回应、富有想象力的创造与表达才是幼儿在该领域学习与发展的重点。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课程政策文本的领域设置不同,新西兰的课程政策文本设置了五个领域的课程内容,分别是:①福利:保障与促进幼儿的福利与健康。②归属感:让幼儿感受到与家庭间的联系是紧密的。③贡献:为幼儿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并肯定幼儿的贡献是有价值的。④沟通:促进与保护幼儿的文化脉络。⑤探索:让幼儿通过积极探索来学习。从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赋权”意味,即课程必须赋予幼儿学习和成长的权利,这是新西兰幼儿园课程的首要原则。
2.领域内容
综观6份课程政策文本,对幼儿在每个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都有明确表述,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其中,英国和美国加州的课程政策文本对领域内容的表述比较严密。例如,在美国加州的课程政策文本中,“历史文化”这一领域下设“个体与社会”“成为社区的学龄前公民”“时间(历史)概念”“位置(地理)概念”“市场(经济)概念”等子领域,每个子领域下列举了更具体的知识点。有些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政策文本还列出了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学习与发展要求。美国加州、英国、新西兰和新加坡的课程政策文本还有配套的案例说明,英国、新西兰和日本的课程政策文本还提供了对教师的建议。这些明确的领域内容表述,为教师制订活动计划提供了依据,案例说明则为教师开展活动和实施评价提供了参考,对教师的建议提示了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新加坡的课程政策文本对“认识四种基本形状”这一内容提供了具体的案例说明:引导幼儿认识活动室和周边环境中不同物品的基本形状并命名。这一案例说明提示教师可以在幼儿的日常活动环境中投放包含四种基本形状的物品,方便幼儿探索。又如,英国的课程政策文本中,就“尝试不同形式的书写,如表格、故事、说明”这一内容,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建议,包括教师在平时书写时可有意识地告诉幼儿自己是怎么做的,如“我在写……”“我打算用……字(词)”等。这些对领域内容的具体表述、案例说明及对教师的建议,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提高了课程政策文本的实践指导价值。
四、启示
怎样的幼儿园课程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世界?怎样从发展的角度帮助幼儿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局主席的Clementina Acedo在一次儿童教育与心理专家论坛上指出,早期教育课程正面临以上两大挑战。〔1〕从上述对6份幼儿园课程政策文本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1.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内涵基本符合国际共识
虽说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对儿童经验的关注存在“钟摆现象”: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推崇,到四五十年代的忽视,再到八十年代的回归,〔2〕但“经验”仍为我国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关键词之一。〔3〕应该说,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不论是理念还是实践,都越来越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儿童身上:尊重儿童活动的权益,满足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活动的过程,强调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运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将社会认定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儿童。〔4〕
目前,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主导性的定义是“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它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5〕这一定义与上述6份课程政策文本中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界定内涵是一致的。以上海市的幼儿园课程政策文本为例。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在二期课改中编制的《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体现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课程”的思路,凸显的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的是环境与幼儿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幼儿的互动。〔6〕教师用书和幼儿用书的编写整体上淡化结果,注重过程,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贴近,内容选择和活动提示都突出幼儿的直接体验。〔7〕
2.幼儿园课程应进一步注重面向未来的顶层设计
幼儿园课程应当面向未来,这是由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面向未来的幼儿园课程设计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基于终身发展的理念。从学前到大学乃至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应当是互为基础、不断递进的。这应是一个目标体系,幼儿园的课程目标是最基础的,同时也是影响幼儿终身的。新加坡的幼儿园课程政策文本专门用一张图呈现了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发展目标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目标的衔接关系,以此阐明不同教育阶段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已意识到应进一步强化幼小衔接,也即关注幼小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8〕但还需从终身教育角度来考虑幼小衔接问题。这不仅需要幼儿园课程设计者进行深入思考,更需要得到不同教育阶段课程设计者的共同支持。
二是幼儿园课程的内容选择要关注知识和经验的时效性。上述6个课程政策文本中,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领域设置都有一个“数学”领域,这可能与数学知识受社会发展影响较小有关。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上述国家或地区大多强调要将知识置于幼儿体验的情境中。在认知领域,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非常强调培养幼儿的探索发现能力和思维品质。这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的教育价值导向是一致的。在我国的幼儿园课程设计中,已有学者在积极探索走向生活世界的课程设计。〔9〕当然,这方面的思考还有待深入。
当前,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建设趋向整合,这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课程虽然给了教师极大的专业发挥空间,但也有教师会因为选择太多而无所适从。〔10〕在整合课程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学者借用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理论,提出幼儿园教师须掌握各个领域的核心知识(关于内容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不同领域出发,寻找各个领域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将知识和经验组织成一个整体,引导幼儿去感知、体验和建构。〔11〕笔者认为,若能在幼儿园课程设计阶段,将PCK理论所提出的学科知识、关于学习者的知识和关于教学的知识与幼儿的发展相融合,也许能让幼儿园课程本身成为提升教师PCK水平的学习资源,也能成为教师促进幼儿个体发展的有效凭借。
参考文献:
〔1〕张韫.“顶层设计”与“着眼未来”:早期教育课程发展的两大挑战〔EB/OL〕.〔2015-08-06〕.http://.
〔2〕林兰.从历史视角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回归儿童经验的必要性〔J〕.早期教育,2013,(12).
〔3〕刘小红.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6〕何幼华.上海学前教育二期课改五年回眸〔J〕.幼儿教育,2005,293.
〔7〕〔8〕周洪飞.上海市二期课改幼儿园教材的编制与管理〔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493(11):30-34.
〔9〕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0〕华爱华.学前教育改革启示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11〕黄瑾.学科教学知识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532(12):26-2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Policy
Texts and Its Enlightenment
Pan Qiong
(Shanghai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hai, 200032)
关键词 幼儿园环境 环境创设 环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问题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今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正在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形成方面,越来越多地引起学前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被誉为“幼儿的第三任老师”。然而,目前也有许多幼儿园在环境创设的实践中显示出了一些问题:
1.1 对幼儿园环境及环境创设的有关概念理解不清
说起幼儿园的环境,我们的头脑里立即会出现一副活泼可爱的画面:逼真的卡通动物“活跃”在幼儿园的大门口;阳光下色彩斑斓的滑梯、木马;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区;一幅幅赋有智趣的图画……其实,幼儿园环境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里讲的“环境”,主要指广义上的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它是由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幼儿、各种物资器材、人际环境以及各种信息要素,通过一定的文化习俗、教育观念所组织、综合的一种教育的空间、范围和场所。这种空间、范围和场所既是物质的,又是人文的;既是开放的,又是相对封闭的;既有保育的性质,又有教育的性质,因此说,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部分。通过一系列调查发现,许多幼儿园教师片面地将幼儿园环境理解为物质环境。因此他们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只注重有关活动室、游戏场、教室、科学发现室等的墙面、窗户的装饰和布置,割裂了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从而忽视了环境创设中人文环境的部分。殊不知,从某些方面来讲,人文环境更能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1.2 以教师的制作和布置为主,忽视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幼儿园中一提到环境创设,许多教师就开始抱怨,又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来进行环境的布置,他们将幼儿园环境创设当做了教育教学以外的工作来完成,因此大家显得很忙,也很累,有时结果还不尽如人意,幼儿仿佛不领情,教师也常常会为自己精心布置的环境不受幼儿喜爱而大伤脑筋,这些方法往往都是错误的,教师出了不少力气,却没有讨到好的结果。走访了许多幼儿园后笔者发现,许多幼儿园在进行环境创设时,教师们主要依据自己教育教学方便来考虑环境创设,他们毫无根据地凭空想出一个环境创设的主题,较少听取孩子们的建议。更有甚者,连一些最基本的创设原则都不清楚,创设的环境既不能够吸引儿童,又不能够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适应。他们所进行的环境创设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混淆了环境创设主客体的关系,忽视了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重要地位。
1.3 不注重环境的变化,认为环境创设可以一劳永逸
幼儿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的成长环境应具有弹性,应不断地变化,让幼儿在变化中与环境“对话”。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我国许多幼儿园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每月都有主题墙的布置,但不可避免,仍有一些幼儿园的教师认为环境创设可以一劳永逸,从幼儿小班入园一直到大班毕业,教室里的装饰自始至终就没有更换过。参观过中学、大学的人们不难发现,这些地方的主体环境布置一般不会经常变换,因为这些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已经具有了较强的稳定性,很明显他们与幼儿是不同的。试想,幼儿园的小朋友整天生活在一种不变的环境当中,每天面对的是同样的东西,时间久了必然感觉乏味,这怎能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2 幼儿园环境创新的几点思考
2.1 掌握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创设方法
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包括幼儿园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内涵和灵魂,是人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的一种氛围,它看起来不像物质环境那么明显,但它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彻底改变将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割裂的现象,全面地去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真正含义,不仅为幼儿创设美好而丰富的幼儿园物质环境,更要为他们创设爱与宽松的人文环境,学会将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创设方法,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从而多方面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2.2 尊重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参与其中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分析“布置时应注意的弊病时”曾指出:“不要教师自己来做,让学生们自己来设计,自己来布置,这才格外有意思,也才更有教育意义。”“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加深认识,也更加爱护。因此,做教师的应当学会如何引导儿童运用大脑和双手来布置环境”。的确,幼儿才是环境的主人,体现在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参与、自由结伴、自定主题、自选材料、自己探索、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发进行交流、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过程,使情感得以激发,社会交往能力得以培养。这对幼儿增强探究周围世界的意识、主动获取经验、扩展兴趣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幼儿参与设计、创设环境。引导幼儿参与墙饰、活动区域、游戏环境、节日环境等方面的设计与创设,帮助教师收集游戏材料,准备制作工具,变教师操作为幼儿自主。玩具是游戏的物质支柱,高价格玩具不一定有高价值。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是制作玩具的好材料,让幼儿收集制作材料,进行简单的制作,既能解决游戏材料的来源问题,节约资金,又能提高幼儿的参与意识。
(2)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可以设立“材料仓库”的形式,师幼共同收集材料,把使用材料的自交给幼儿。活动和游戏中供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启发幼儿以想象的方式使用游戏材料,给予幼儿发挥和创造的机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人。
2.3 让环境在变化中灵动
生命的本质在于“动”,只有变化的环境才是生生不息的。幼儿园的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它不仅属于硬件层次的一个空间,也包括了时间运用方式以及环境中人的期望。因此幼儿园环境是根据课程内容、季节变化、幼儿兴趣和心智不断变化的。此外,由于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得到发展的,所以环境的建构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它总是伴随着幼儿活动的展开而变化,并不断重新构造,使之始终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我们可以说,环境是一个变化着的“会运作的生命体”,它时刻激励着幼儿探索事物的愿望,因此,根据环境变化和幼儿发展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内容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在幼儿的周围环境中,蕴藏着大量的教育信息,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观察和倾听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以便与幼儿共同建构新的、有趣的方案和内容。
如春节后,有两位幼儿穿着唐装来到了幼儿园,有几个女孩就围绕着这两个小朋友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这个漂亮,有的说那个漂亮,唐装引起了幼儿的议论和兴趣。老师因势利导,以“唐装”为题和幼儿一起讨论起中国的服装国粹,又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了解中国文化。幼儿不断从不同渠道了解了京剧、昆剧、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窗花……教师根据幼儿不断生成的兴趣创设各种活动区域,和幼儿一起用蓝色印花布、旗袍、唐装、京剧脸谱等装饰墙面。由此生成“我爱祖国”的主题活动,以及以“京剧脸谱”、“我爱长城”、“剪窗花”、“中国结”等为分支的活动方案。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总之,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幼儿每天都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个性发展及社会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调动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引导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在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学习到宝贵的知识与经验。不同地区的幼儿园都有其自身发展的优势,教师充分开动脑筋,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挥本地优势,认真探索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念,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星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4).
[2] 陈艳颖,冯旭芳,牛俊杰.关于幼儿环境教育的思考[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
[3] 刘洪岩.探索新时期幼儿园的环境创设[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4] 奚文君.幼儿园环境布置的现状、问题及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
[5] 张同梅.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教育,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