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城镇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4-04-03 10:55: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城镇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城镇发展现状

篇1

一、城镇发展现状

清溪场镇距离秀山县城12公里,全镇辖20个村(居)委会,126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2083人,城镇人口14580人。全镇幅员面积83.3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8659亩,镇内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国道326线纵贯全境[1]。该集镇发展现状如下:

一是高起点城镇规划。清溪场镇1994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小城镇,攀枝花规划设计院对清溪小城镇作了总体规划。1997年清溪场镇又被列为重庆市重点小城镇,2003年被列为重庆市百强镇和45个中心镇之一。由于1994年的城镇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变化中的清溪城镇发展需要,2004年根据实际进行了科学调整,再次对清溪场镇总体规划进行了扩编,形成了目前的"五纵九横三环"总体规划格局。近年来,清溪集镇建设主要是遵循这个规划严格执行。

二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清溪场镇以打造宜居清溪的"县城副中心、城乡示范镇"为目标,通过多方努力,让集镇面貌有了极大改观。集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完成升级改造,老区已建设完成多栋具有现代气息的大楼,并成功引进隆福商社;完成文化广场建设,成为了广大居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建成了垃圾中转站,购买了大型垃圾运输车和小型垃圾运输车,并200多个安装了垃圾箱等。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大改善了集镇的人居生活环境,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有效提升。

三是不断强化城镇管理。严格执行集镇建设整体规划,成立集镇建设办公室,确保规划执行不走样;城镇建房一律按规定程序、按要求办理,所有项目一律经过严格审查,近年来查处和纠正违规建房50多起;成立城管中队,加强集镇摊点设置、车辆停放疏通的管理,保证交通的畅通;成立集镇环卫队,脏、乱、差现象有了明显改观,树立了美丽清溪形象。

四是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发扬民族文化特色,利用好清溪场镇的渝东南历史文化古镇优势,弘扬土家、苗族文化,继承和创新了地方文化,如具有代表性的东林汉剧、寨种花灯等。展示建筑风貌特色,城镇建设以民族特色样式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建筑多以二至三层为主,绝大多数建筑采取坡屋式建设,青瓦白墙,成为了一道靓丽风景。凸显旅游资源特色,在清溪中心镇镇区周围有七大旅游景点呈环形分布,苗王墓、土司城、客寨桥、孔明洞、龙潮湖、古地道、红三军苏维埃遗址等,这些景点正在成为清溪场镇的宝贵财富。

二、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清溪小城镇建设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发展和不断完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集镇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城镇建设方面。清溪场集镇处于清溪大坝的中心位置,属于秀山主要的优质产粮区,土地资源约束较大,进一步规模扩展的可能性较小。历经近20年来的发展,小集镇房屋修建时间不一,居民的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不同样式的房子比比皆是,影响了整体美观。集镇电力、通讯、广播线路等未能事先统筹安排,遍布城镇街道上空,犹如一张张铺开的蜘蛛网。

二是城镇管理方面。清溪场集镇沿国道326线而建,每逢赶集日,由于街道狭窄,常常造成车辆堵塞,引起过往客商的大量抱怨;由于集镇经费紧张,聘请的环卫人员不多,环境卫生清理常常出现一些死角,加之一些居民卫生意识较差,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乱扔、乱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清溪场镇市场容量不大,为了展示和销售商品,一些商家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的现象时有发生等。

三是城镇产业方面。清溪场镇目前虽有一些水泥厂、锰矿厂、豆腐乳厂、榨菜厂、钓鱼竿厂等,但总体来看,这些厂规模不大,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集镇以商业经营为主,由于清溪镇的辐射面不大,规模扩展较慢,吸纳的就业人口非常有限。由于产业能力不强,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建房在清溪,务工在县城或者务工在外地的现象。

四是城镇投入方面。清溪场镇的集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投入主要靠政府财政支出,而镇政府可供投入的资金杯水车薪,往往靠上级政府的政策性投入,每年的资金非常有限,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争取的力度。渠道十分单一,投入严重不足。

三、对科学发展小城镇的对策思考

清溪场镇集镇建设是秀山自治县集镇建设的典型,其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为进一步加快秀山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秀山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作出有效应对。

一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准确小城镇功能定位,把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重要桥梁,坚持走集约化发展,有序引导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创业,将小城镇打造成为宜居宜业之地。注重可持续,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为城镇建设的价值目标,建设一切为了人生活发展更幸福的小城镇。

二是形成多元筹资机制。县级财力非常有限,"受国家经济政策影响,靠地方财力远不够满足建设需求"[2],必须不断拓宽投资渠道,破解建设资金难题。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居民投入和商业投入的三元筹资模式。特别是要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小城镇建设中来,如引导商业资本进入集镇社会建设中的学校、医院等领域,既能提高社会效率,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又能节约政府开支。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各乡镇(街道)城镇不能以简单的扩展为目的,应该依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做大做强产业经济,真正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或者兼而有之。通过实体产业带动,为居民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确保居民拥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愿意来、留得住、能致富。

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低"门槛"准入政策、鼓励引导农民进集镇的同时,要切实解决农户进入集镇的后顾之忧。一方面要明确让转户农民拥有与过去市民的平等地位,充分享受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就业、入学、就医、住房、保险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形成集镇居民生活保障的良性长效机制。

五是不断创新城镇管理。创新城镇的社会管理,要加强政府主导,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让进入集镇居民迅速转换角色,实现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增强公民意识。与此同时,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制度渠道、对话平台和物质保障,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城镇居民成为了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后,城镇管理才能更加高效、有序,居民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秀山政府网:清溪场镇简介

篇2

关键词:城镇交通;综合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洪梅镇处于广深港经济发展带,目前由于镇区偏离广深高速、广深公路等区域交通走廊,与西南片区各镇相比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交通成为阻碍洪梅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梅镇镇内交通存在过境交通与生活通功能混杂、与周边镇区交通衔接不足、镇域内部路网的系统性较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城镇的对外联系和自身的良性发展。

因此,随着洪梅镇周边区域性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洪梅镇与区域高快速路的衔接处理问题以及镇区道路网格局的合理完善,都是镇区近期交通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事项。

2、洪梅镇交通发展现状

2.1洪梅镇交通区位分析

陆路方面:北距广州35公里,南距深圳特区80公里,东距莞城22公里,镇中心距广深高速公路1公里,107国道6公里,有望洪公路与北部的广深高速和107国道相联接、望沙公路与南部沙田镇相通、道洪路与西侧的道镇接通。

水运方面:洪梅镇河流属东江南支流水系,洪屋涡水道、北海水道和太阳洲西海水道等多条东江南支流的干流水道,可通航1000~5000吨船舶,直达伶仃洋和东江各港口,由北向南在镇区腹地贯过;区南有立沙港,水路北距广州65公里,南距香港82公里,蛇口港75公里,西距澳门86公里,与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水系相通,可达香港、澳门及华南沿海诸港。

2.2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1.公交建设概述

公交线路与车辆配置:洪梅镇现状镇内公交以及毗邻镇、毗邻市公交共有7条线路,镇内公交现有运营车辆12台。

公交线网:洪梅镇内主要公交道路有洪梅大道、望沙路等南北向城镇主干路,以及部分东西向道路,与镇外公交各线路的走廊一致,不同线路间客流竞争严重。

中途停靠站:镇外公交线路与镇内公交线路共用停靠站,镇内已建成公交站点数量为:站亭31个,站牌1个,其湾式候车亭为18个,一般站间距离300-500米,但公交车也可随意停靠。

2.公交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本次居民出行调查设置了调查对象对洪梅镇公交发展建议的提问,间接反映了居民对洪梅镇公交发展现状的看法,问题主要集中在提高车辆的服务水平、增加公交线路和提高发车频率以及增开夜班车上,共占总建议的80%如表1所示。

表1洪梅镇公交发展建议调查结果

2.3道路建设现状分析

城镇对外道路网。洪梅镇由于受河道限制,镇区呈带状分布,对外通道走廊有限,因此道路结构已基本确定,主干路网基本形成。现状对外道路南北向有望沙路和洪梅大道,东西向有西部干道和厚洪路。

城镇内部道路网。近些年,洪梅镇全面完善镇内道路交通系统,大力推进镇际、村际联网路的建设,完成了洪梅大道、洪金路等镇际联网路的升级改造建设,建成了黎涌路、桥东路等一批村际联网路,道路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镇、村公路基本联网,形成“四横”和“三纵”的主干道路网格局。

从洪梅镇自身角度来看,由于洪梅镇现状城镇空间开发有限,因此整个镇域的现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网现状线网密度基本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要求的小城市干路网密度要达到3.0-4.0 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网密度要达3.0~5.0 公里/平方公里要求,分别为3.42、0.87、3.87公里/平方公里。

2.4 静态交通发展现状

洪梅镇由于机动车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停车设施以建筑物配建和路内停车为主,部分村庄统一开辟空间作为公共停车场。其中,路内停车主要集中在洪梅镇中心区主要路段,包括桥东路、建设路、商业街、环萦路和中心路上,共划分停车泊位220个。

本次开展的居民出行问卷调查中对洪梅镇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停车情况进行了问询,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洪梅镇停车带有明显的村落发展特征,居住地点停车以自家庭院和路内停车为主,占到了近50%左右,而工作地点停车以单位配建停车为主。

表2 小汽车用户居住地点停车情况调查结果

表3 小汽车用户工作地点停车情况

根据调查中对洪梅镇停车存在问题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洪梅镇现状停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乱停车现象严重以及缺少路外公共停车场,其次是路内停车位不足和建筑物配建停车位不足的情况。

表4洪梅镇停车存在问题调查结果

2.5对外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洪梅镇汽车客运站位于洪梅镇中心区的迎宾路,是按照国家交通部二级车站标准建设的综合型车站,于2008年交付使用。洪梅汽车站占地总面积44.2亩如表2-13所示,建筑总面积17270.6平方米(其中停车场面积2360平方米,售票厅面积224平方米,候车厅面积961.66平方米,商业及办公用途面积7260平方米)。建成后的洪梅汽车客运站有站前广场、停车场、站务用房及生产辅助设施等,集公交客运、长途客运、旅游客运、快速货运、汽车修理及仓储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拥有司乘及服务人员200余人,共设有大车位76个,小车位120个,进出车辆150辆次/日,日发送旅客5000人次。

洪梅镇汽车客运站既担负着洪梅通往东莞市区及镇内公交班车的运营,又担负着洪梅至广州、深圳以及其它几十条长途班线的旅客运送任务,是洪梅旅客出行、中转、集散的中心之一。

3、洪梅镇交通发展存在问题

3.1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相互干扰

洪梅镇是沿着对外交通通道发展起来的,过境道路同时肩负城镇主要交通干道的功能,随着城镇规模变大,内外交通的干扰日益严重。例如洪梅大道、望沙路是镇内南北向主要道路,穿越中心镇区,过境性大流量交通影响到镇区的空间结构完整性以及镇内居民的日常生活。

3.2与周边镇区交通衔接不足

目前洪梅镇内并无直接高速出入口主要通过洪梅大道、望沙路与广深高速连接,通过西部干道与麻涌、道连接,但与沙田等南部城镇无直接道路联系。

3.3镇域内部路网的系统性较差

镇域主干路网尚不完善,多断头路、瓶颈路,通行能力有限。道路断面设计普通化,与河堤、水系等特色资源结合不够。

3.4交通安全隐患多

洪梅镇城镇规模较小,用地混合度较高,而道路的横断面形式较单一,人车混行,造成了小城镇交通事故日趋增长。

3.5交通意识淡薄

交通在发展,可是城镇居民的交通观念却仍停留在旧有的层面,交通意识淡薄,造成了交通管制的困难和交通事故的频发性。

3.6交通结构不合理

目前,由于不受外部干扰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受外部干扰的地面常规公共汽车仍是公共客运交通的主要承担者,而洪梅镇现阶段公交服务的滞后,使公共交通对客流的吸引力下降。

4、洪梅镇综合交通发展建议

应对洪梅镇现阶段所面临的交通问题,结合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实现洪梅镇交通发展战略任务,确定洪梅镇交通发展总体目标为:依托望洪枢纽建成东莞市西北门户枢纽,构筑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作的现代化一体化的绿色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洪梅镇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和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抓住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重视发展公共交通,依托轨道站开发公交综合枢纽,合理控制公交场站规模,加强场站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实行扶持政策,引导公交走向规模化、正规化,全面提高公交对个体交通的竞争力。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满足不同层次和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顺畅换乘。

篇3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状况研究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the flaws in the town planning work has appeared in the management work, there appears the phenomenon of make it rigidly uniform response problem. As a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the town planning work on regional economic accurate positioning, scientific planning, reasonable layout, should see the particularity, small towns has in the c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to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big city and small city both.Keywords: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research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加快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应有之义

自1979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乡镇企业和一些小型城镇的经济体制逐步转为了市场经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可以看到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尽管小城镇在综合效益以及社会经济水平上不能和大中城市比较,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阶段我国资本积累不足,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使我国的小城镇不能不转移富裕的劳动力,而唯一实践途径就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小城镇的发展。

1.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

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为1%,到末期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0%―42%。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1985 年为20%,小城镇占到这个总比率的12.71%,而十五年后的200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一年平均提高0.83%,而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每年平均提升0.46%。从上述所列数据反映,我国的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最终是依靠小城镇的发展。

2.小城镇的发展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人口众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发展农业本身仅仅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进城务工,但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够完全接纳“农民工”,这是由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模式所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民虽然打工但不挣钱,虽然增产但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 年,农村人均收入为2253.42 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6280 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79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如何用好小城镇这个市场如组织和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业发展走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最初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转型而兴起的一些手工作坊。到2000 年,我国的乡镇企业资产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是我国政府各种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的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活跃农村经济,推动乡镇工业化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必然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都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布局不合理等等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认识偏差

过去各级政府不够重视农村建设,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对贯彻国家提出的“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决策尚未落实到农村规划建设层面,缺乏实质性措施。同时,村委会本身更缺乏对村庄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无序建设严重,往往既浪费土地,又破坏资源与环境。此外.基层方面把农村建设由村容村貌建设,片面理解变成了拆旧房、建新房等简单建设行为。而村庄的规划和建设,可使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治理,农村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并且使得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农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得以提高。

2.缺乏对村庄规划和建设的财政长效投入机制

目前,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困难,无力拿钱或不想拿钱做村庄建设规划,上级政府对村庄规划的政策缺乏落实措施,以及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用于农业项目的专用资金主要针对种、饲养和加工等产业的支持,缺乏对提高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资金,缺乏资金支持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设过程中资金是个大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建设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而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因此,对农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3.村庄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

传统的村庄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那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的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等较低层面上。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篇4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湖北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三大战略之一,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扭在一起抓,使全省小城镇迅速崛起,一批各具特色的明星城镇已成为新的区域中心,全省城镇化水平极大提高。到2000年底,全省已有建制镇846个,比1978年的105个增加近8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3%,比1978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小城镇已经成为全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产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务工经商农民集聚的中心,成为湖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

总的来看,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在解决人口聚居、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农村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1、新的农村人口聚居点。教授早在改革初期就认为,新型的小城镇可能成为防止人口过度集中的“蓄水池”,今后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释放出长期关闭的传统农村的大量人口,如果没有缓冲和蓄积这股息流的中间体,势必引发显而易见的社会恶果,何况中国在几十年里也决不可能有足够的财力建成十多个人口在千万上下的现代化大城市来容纳这股人口巨流,因此新型的小城镇正可以发挥拦阻和蓄积人口流量的有效作用。

2、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重大影响。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农村经济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对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我们也深知,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乡镇企业虽然已经完成了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创业时期;但分散、粗放经营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目前我省乡镇企业分散化、小型化在许多地方带来了环境污染、滥占耕地、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社会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限制了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阻碍着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甚至危及着乡镇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乡镇企业迫切要求集中联片发展,从而客观上要求发展小城镇。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和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更好地积累资金,而且可以成为乡镇企业摆脱分散化、粗放型生产困境的重要途径,对于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和提高,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3、对经济体制转变也有重要作用。小城镇是传统计划体制的末梢和薄弱环节,小城镇建设一开始就面向市场,既很少享受计划体制下的优惠,也较少旧体制的负担,因此,可从这个环节着手,用改革的办法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按新体制运行的小城镇。如果新型小城镇都能建成政府精干高效、政企职责分开、企业运行规范、市场竞争有序、社会保障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这将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4、小城镇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小城镇处于城乡接合部和城乡融合的交汇点,是一种承上启下,兼有城乡特点的基层城镇。小城镇与农村相近,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建设费用低,恰好适合我国人口众多,建设资金紧张的国情。在乡村向城市过渡的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由小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再变为大城市的成长发育过程。因此,发展建设小城镇,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完成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

5、可以完善城市化建设网络。小城镇的发展对于建立一个健康、持续和均衡的城市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地区的城市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小城镇是这个网络上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在城市体系的发育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城市倾斜”政策,即将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发展大城市,结果在短期内造成大城市工业表面繁荣的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滞后必然要拖大城市发展的后腿。小城镇作为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大城市与乡村联系网络的中间环节,对于打破城乡分割状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包括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小城镇作为其中的商品供应地利商品交换的市场;城乡交通和运输一体化,小城镇作为既连接大城市又连接着周围集镇和广大农村的交通运输中转;城乡工业布局一体化,小城镇中的乡镇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发展,与城市大工业形成协作、配套的工业格局;城乡建设一体化,小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使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形成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网络;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小城镇可将城市文明迅速向农村传播,较快地改变周围农村愚昧落后的状态,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化转变。

6、小城镇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小城镇的发展除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乡镇企业一小城镇一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众多农村人口由农民转变为工人的过程,是一个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人口压力转变为发展工业的动力的过程。当小城镇中的乡镇企业和其它所有制经济将众多长期从事分散劳动的自给自足经济的农民逐步变为掌握一定工业生产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自觉遵守纪律、有组织的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时,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将会实现新的跨跃,而实现这一跨跃的载体是小城镇及其企业。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的许多观念和习俗以及价值取向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二、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成因分析

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的促动。改革之初到80年代中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是以为主的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湖北,农业户所占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产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逐渐下降,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逐渐增加。1990年湖北乡村劳动力1791.30,其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仅占18.8%,到了1998年,这一比重达30%以上,这还不包括兼业的农户。由于农村非农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小城镇集聚,客观上要求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而促进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2、乡镇企业的推动。乡镇企业是继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革命。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经济单一的格局,缩小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推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80年代中后期,省委、省政府着力于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乡镇企业得以迅猛发展,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提高,并形成一定的集聚规模。到2000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076亿元,近五年平均增加14.9%;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5.2%。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过5亿元的乡镇、过亿元的村分别为75个、234个、315个。近年来,乡镇企业正迅速突破“三就四为”、分数布局的模式,向农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乡镇企业进城办企业和异地办企业6923家,创增加值24.35亿元。全省70%以上的乡村企业集聚在小城镇,已设立乡镇工业小区78个,一批经济发达的乡镇以企业为支撑,把发展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

3、特色产业、专业市场的拉动。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日益活跃,富有湖北经济发展特色的专业市场逐步繁荣起来,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九五”期间,许多地方把发挥地方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色产业正在形成,第三产业方兴未艾。全省乡镇企业中,年经营额过亿元规模的专业市场420多个,如:刘河鞋业、府场化工填料、仙桃钱沟市场、和平大世界、竹叶山汽车市场、宜昌石料市场等。这些市场不仅活跃了一方经济,同时也拉动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商业城区和现代化集镇的相继形成。

三、湖北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小城镇发展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等原因,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城镇规模偏小。目前,全省小城镇的平均规模,建制镇只有8599人,非农业人口4731人。大多数镇区人口不足1万人。由于规模小,小城镇整体素质比较低,大部分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乡镇企业的能力较差。这种“微型”集镇在不少县市仍在重复,导致全省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成本过高,不利于集中财力配套建设。

2、城镇布局过密、过散。由于湖北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建制镇数量过多,造成小城镇分布过密、过散。江汉平原、长江汉江沿线、国道省道沿线城镇间平均间距只有5—6公里,而湖北省的西北、西南部小城镇分布过散。

3、城镇建设水平低,品位不高。主要表现在:(1)不少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和环卫等配套设施。不少小城镇的基础与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狭窄,镇貌依旧。(2)缺少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城镇的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都十分单调,品位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许多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

4、城镇功能弱,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小城镇功能的提高。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发展初期受客观条件所限,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主要还是政策环境和体制性矛盾所造成的。

政府宏观控和规范指导力度不够。许多地方对发展农村小城镇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位置。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农村城镇化规律和城镇规划工作等缺乏研究和重视,不少地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尚未正式开展,致使城镇间在布局、规模、职能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缺乏宏观调控和协调。

2、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以行政职能划分地域,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虽然不少地区城镇密集,呈带状发展,镇与镇间仅有几公里,有的甚至已连成一片,但是由于分属不同城镇,致使规划建设各自为政,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行政区划不合理现象,不仅在县(市)域范围内存在,在县(市)域间也有这种情况。

3、建制镇设置标准偏低。目前国家规定的建制镇设置标准为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在2000人以上或占全乡总人口10%以上。因标准偏低,使得全省建制镇数量增长过快。由于新设建制镇并非由上一级中心城镇的功能扩散发展起来,所属农村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与转移仍然比较有限,相当一部分建制镇的设置只是行政建制意义上的升级,非农产业的基础仍然薄弱,造成小城镇规模偏小、功能较弱,造成了城镇化表面快速发展的局面。

4、相关配套改革滞后。城镇现有政策体制环境已日益不能适应城镇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小城镇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管不了”;协调解决难。另一方面,城镇政府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行政效率不高。(2)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如户籍政策、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制度壁垒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3)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和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农民离开社区不再享有集体经济、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各种权益,由于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两栖”现象较为普遍。此外,乡镇财政体制不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都影响了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

四、加快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各级政府要从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对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村现代化和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村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把握小城镇发展规律,协调和处理好有关农村城镇化研究、规划、建设和政策等问题,改变目前多部门管理状况。同时,结合加快推进湖北城市化进程,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2、科学规划。做好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先发展市县城首位镇,重点发展中心镇,加强对区域范围内城镇的宏观调控与协调。湖北农村城镇化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在市县域一盘棋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城镇的整体布局,对城镇密集的区域,可进行乡镇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以经济区域代替行政区域,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使城镇在空间地域上形成有机整体。在现有建制镇的基础上,全省可选择100—200个镇重点发展,争取到2010年建设成为镇区人口5万以上,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小城镇。同时根据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城镇职能分工,明确城镇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

3、体制改革。其一,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小城镇政府管理权限。按照政企分工、政事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健全和完善与小城镇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根据城镇发展的需要,赋予城镇尤其是市县域中心镇在计划、规划、工商和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部分县级管理权限。按照分税制原则建立新型的财政分配关系,从财政体制上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更充足的资金。其二,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小城镇建设中,既要政府增加必要的投资,也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优势,建立以集体和个人出资为主,国家、集体、个人和外商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其三,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改造,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探索以社区股份合作制形式改造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组织,实现集体资产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工权分离大终改变外出人口对社区的人身依附关系。

篇5

[关键词] 发展趋势 城镇 体育消费

一、前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人们在积极创造财富的同时余暇时间也相应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着简单的物质化标准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化、内涵化、愉悦化方向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体育在人们心目中已不再仅仅意味着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及跑步、广播操等大众体育锻炼项目,而更多地是对高品味、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有效方式,是体现生命价值、享受生活快乐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敢于接受和应付各种生命挑战的象征。这就对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能够被“消费”的体育,才是真正被大众所需要和接受的体育。

二、我国城市体育消费的概况

1.体育消费的概念。所谓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及其家庭,社会的消费支出。体育消费包括狭义的体育消费和广义的体育消费,狭义体育消费是指那些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广义体育消费包括一切与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及其家庭、社会的消费行为,是作为社会一般消费者及其家庭通过支出货币所得到的各种体育效用,即各种体育的(包括物质的、劳务的、精神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体育消费的增长促进了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反之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推动了体育消费的增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经济的繁荣促进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健康的话题为人们所关注,空闲时间进行适当的运动也为人们所接受,体育运动可以说无处不在,在家进行运动健身也是一种时尚。我国有6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有相当多的人从农村到城市中去,小区将成为这部分人新的生活环境。小区的建设也将会成为我国经济消费主要部分,而小区的体育设施场所是不可缺少,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小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也是我国体育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场馆设施的建设带来的体育消费。经济的发展,直接给人们带来的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冲击,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节假日或其他空闲时间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西方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我国的体育健身服务行业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在城市中的健身场所也越来越多,像健身房、旱冰场、网球场、羽毛球球场等等这些都为爱好休闲体育的人们提供了场所。体育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直接作用面对的是场馆设施的建设。这些对体育消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直接参与体育运动所必须的消费。观看比赛,到休闲健身场馆的体育消费(包括培训指导陪练等)体育旅游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观,到现场去观看比赛或者通过电视录像、网络去观看比赛已经成为一部分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周末到一些体育场馆去,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能更好的体会休闲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可以说体育场馆的气氛比较好,更让人能充分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这是人们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与体育运动,自身所必备的简单的体育用品(如运动服装、鞋、球等)参与体育运动,需要体育用品与之相匹配。在学校中你可以看到打篮球的学生几乎没有不穿运动服的,运动服装的设计就是为体育运动做准备,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运动能力。现在市场上的体育品牌的运动系列很多,如国产李宁、康威、安踏、特步等等,国外的知名品牌也非常很多,如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随着参与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体育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不光是服装鞋类这些,还有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球拍、球、护腕、护膝、运动包,以及一些碟片等等这些都是体育用品的部分。它也是体育消费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对全民健身的影响

1.体育健身器材进入家庭使得家庭体育的到了一定的发展,也活跃了社会体育市场。家庭体育的开展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庭体育的开展在社会上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加入到这个潮流中来,参与家庭体育健身运动,所以说体育健身器材进入家庭,不但推动了体育市场的消费,也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运动规律、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体育市场体系也逐步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它也会推动体育消费的增长,活跃繁荣体育市场。休闲体育事业在我国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也开阔了我国的体育市场,休闲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体育环境(场馆、器材、体育氛围等),从而达到休闲娱乐健身的目的,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全民健身运动添砖加瓦,为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人们直接参与体育消费的方式是就是购买体育用品、观看体育比赛,到休闲健身的体育休闲场所去。现代的体育用品,品牌众多引导世界潮流,对爱好体育运动的人具有十足的诱惑力。近几年运动服装风靡全球,在我国运动服装的产销也相当的快,上海、天津等地的高档运动服装已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育市场的繁荣,对体育消费产生有利的影响,也为体育运动人群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为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增添了活力,为参与健身运动的人群带来了活力。体育对人的诱惑力无处不在,精彩的表演,让喜欢体育的人不愿意错过,观看体育比赛购买体育杂志,也是人们休闲消遣的一种方式,无论通过杂志、电视、还是网络、录相或者到现场去看比赛。现在的周末通过电视转播可以看到意甲、英超、法甲等足球联赛,通过电视还可以看到NBA、拳击比赛等等。现在是信息时代,体育媒体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体育知识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人们认识体育,参与体育运动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帮助。

四、促进体育消费的出路

1.观念上的转变是重中之重。在这个由消费所推动的时代里,需要中国体育管理机构从过去以运动会为周期,片面追求成绩的“应试体育”的观念误区解放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动体育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与引导人们进入健康活力的体育健身健美娱乐文化消费活动中去。

对于体育投入的选择面也应该更加趋向理性化与效益化。体育的真正财源在市场,体育的巨大市场潜力告诉我们,体育是组成完整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体育行业”、“体育消费”成为全社会惯以使用的概念,让体育经济成为经济学家们十分关照的领域,让体育及其产业,与家庭消费、生活方式沟通起来,让人们到体育市场消费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2.进一步进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里,大众体育要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确实的遵从市场规律行事,应当建立政企分离的管理机制,政府不直接参与体育产业部门的具体事物,不按事业机构来管理体育产业,消除上级主管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干预体育产业部门日常事物的状况。使中国的体育产业真正独立的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早日的腾飞起来。

3.体育资源的重新再分配。体育产业里的资源一般指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指能够保证该项运动正常进行的场馆设施和相关器材;软件则是指能够推动和指导该项运动告诉发展与推广的专门人材。场馆与设施的建设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投资,其间只须符合两个观点:第一,必须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第二,要将建设好的场馆与设备切实的投入市场经济流通体系中去,由工商部门进行管理,依靠税务部门得到利润回报。专门人材的分配要打破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有体制,把原本高密度集中起来运动员教练员等重新发送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角落,让他(她)们作为中国体育的先锋,把健康激情活力的体育之美,传播到这个消费时代的每一块地方,生生不息。

五、结束语

体育消费的增长,客观上反映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作为一个产业,它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离不开的,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是现代生活的一种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体育消费的快速增加,加速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全民健身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口号,全民健身的实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它的实施将推动我国体育消费的增加,为体育时常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连桂红:中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与CIS战略[J].体育文史,2000(1):24-25

篇6

一、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320国道为轴线,山门、黄桥、江口、高沙、又兰、竹市、石江、醪田为外环、平均镇距20--30公里的“米”字型格局。目前全县共有建制镇9个,城镇建成区面积为1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近20万,共有道路103条。各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城镇道路总长7.58公里,面积130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2.2平方米,自来水厂5座,日供水能力达到2.8万吨,建成高标准下水道40余公里,修建人行道16万平方米,广谱照明高杆灯3盏,路灯512盏,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不仅大大增强了城镇的经济辐射功能、商品集散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也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全县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3.75万人,年社会商品零售额3.5亿元;交通运输、文化娱乐、饮食住宿、房地产行业蓬勃兴起,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8亿元。小区建设有声有色: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小区30余个。一是工业小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共吸引工业企业18家,有效地解决了乡镇企业布局松散,技术、资金接纳能力弱,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形成了规模效应;二是畜牧小区,我县通过发展畜牧小区建设,实现规模养殖,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三是住宅小区,全县累计新建住宅小区4个,解决住房1600余户,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市场建设成效显著:目前修建各类市场57个,总占地面积9.7万平方米,其中小商品、药材、仔猪、木材、煤炭、耕牛、粮食等专业市场12个,全县基本上形成了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大中小市场相配套多层次市场体系,市场的发展,不仅给城乡交换方式注入了新的内容,改便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单一模式,而且通过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给富余农产品开辟了一条吸收、消化、增值的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商品粮、瘦肉型猪、速生丰产林、蜜橘、茶叶等传统农副产品和特种水产、特种蔬菜、“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据统计,市场的兴建使全县的农产品商品率由1994年的58.1转化为1998年的77.8。为政府培植了财源,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二、我县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载体,加快小城镇建设,既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进一步调整农产品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最近以来,中央提出扩大内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管齐下,这为我县的城镇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目前我县城镇布局合理,发展基本平横,已成为或逐渐成为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配套服务设施已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我们须当:

一是高起点规划,找准城镇建设的定位。规划是城镇建设工作的龙头,科学合理及时规范为城镇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是高效能管理,摆正城镇建设的地位。城镇建设历来是“三份建,七份管”,实行全社会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城管体系,是实现城市文明的必经之途。

篇7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咸阳市概况及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了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咸阳市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要编制科学的小城镇发展规划;以产业建设为中心,努力增强小城镇的聚集能力;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小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关键词】 咸阳市;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对策

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文化、卫生、科技水平,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1]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这为咸阳市的城镇化发展既带来了政策支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未来咸阳市的城镇化进程更加健康顺利,本文将对当前咸阳市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区域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能推动咸阳市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希望为将来的小城镇建设提供参考。

一、咸阳市概况

咸阳市地处陕西省关中盆地的中部,南北长123公里-145公里,东西宽65公里-106公里,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高差明显,界限清晰,高原、平原居主导地位。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37毫米-650毫米,平均温度9.0℃-13.2℃, 水资源地表径流5.43亿m3。2011年全市有耕地面积38.82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8.01%;园地12.01万公顷,占11.78%;林地20.21万公顷,占19.82%。咸阳市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是陕西省重要的工业城市,能源、化工、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等产业有较强的竞争力,2014年全市常驻人口为495.68万人,城镇化率为47.62%,国内生产总值为2077.34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9%。

二、咸阳市的小城镇发展现状

咸阳市下辖2区1市10县,126个建制镇、25个街道办事处,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了47.62%,比1998年的28%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16年间咸阳市城镇常住人口和非农业人口都有显著增长,常住人口从1998年的145万增加到2014年的237.6万,非农业人口由1998年的92万增加到2014年的184.27万。根据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咸阳市正处在城镇化的中期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咸阳市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存在内部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咸阳市区,兴平市区发展水平较高,进步较大, 2014年两个市区的非农业人口占全市总量的50.57%;其次就是咸阳市的10个县城,作为各个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余的126个小城镇虽然在镇区建设,经济发展,人口聚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咸阳、兴平的市区发展速度相比落后较多,126个小城镇在全市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和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

三、咸阳市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对咸阳市小城镇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道路狭窄拥堵,环境卫生脏乱差,生产区、生活区混杂,人均占有的公共设施数量少,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天然气普及率和每万人拥有的公交车数量都低于全国及陕西省的平均水平。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咸阳市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长期投入不足,来源比较单一,建设规模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最终导致基础设施只能在原有基础上缓慢发展。

2、产业发展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由于咸阳市小城镇产业发展较为落后,食品加工、餐饮服务、日用品商贸流通等传统产业是大多数小城镇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扩张能力有限,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不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不能很好的发挥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3、城镇规划不全面,空间布局不科学,规模效益差

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的依据,缺乏规划的城镇,建设必定会混乱无序。咸阳市一些发展较好的小城镇制订了科学的发展规划,但是大多数建制镇、集镇缺乏完整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造成建设各自为政、城镇空间布局杂乱无章,大量土地被占用。一些小城镇内部工业区、商品区、住宅区、文化娱乐区等功能区域混杂;还有一些小城镇沿公路条带状延伸,结构松散,影响了城镇整体的外观,导致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投资过高,效用难以发挥。小城镇松散的结构,使得生产要素的聚集度降低,整体规模效益变差。

4、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严重超标,土地利用集约度低

城镇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合适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能够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标准规定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最高限额为120 m2,计算发现咸阳市各个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远远超过了这个限额,达到了180 m2以上,有的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甚至达到了250 m2。过高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使得咸阳市小城镇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 城镇周边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推进咸阳市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

1、编制科学的小城镇发展规划

城镇规划是指导城镇建设的依据,决定着小城镇发展的方向,科学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对提高城镇发展质量,避免乱占滥用土地至关重要。[2]编制咸阳市小城镇发展规划时,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确定合理的小城镇人口、土地和产业规模,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实用、够用为目标,防止搞形象工程。

2、以产业建设为中心,努力增强小城镇的聚集能力

当前的新型城镇化与过去的城镇化相比在思路上最明显的变化是强调了人的城镇化。只有让广大农民在小城镇有工作干,有较好的收入,他们才能够安心留在小城镇,才愿意转为市民,这就需要小城镇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有发达的产业。咸阳市各个小城镇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资源特色,以产业建设为中心,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特色手工艺产业,劳动密集制造业,吸引投资,发展经济,提高小城镇发展水平。

3、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

基础设施是构成城市面貌形象的重要方面,影响着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3]今后咸阳市的小城镇建设要重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重点是集中力量建设城区内的交通设施、电力线路、给排水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公共文化设施、体育锻炼设施,教育设施,改善城市的基础条件。同时要加强小城镇与大中城市间的公路建设,便利它们之间的商品、人员、技术、信息的流动。小城镇发展过程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项目选址应避开生态环境敏感区;加大环境保护宣传,使市民形成节水节电,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保治理标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营造出小城镇良好的人居环境。

4、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小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根据咸阳市未来小城镇建设规划,重视建设用地利用管理, 努力提高城区建设用地利用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率、生态效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产业规模,按照发展规律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加强工业园区用地和工业项目用地的管理,防止借园区建设之名圈占大量土地,新建项目用地一定要集约节约利用,坚决杜绝以地生财,以地引资,提高土地上的资本投资密度,减少土地浪费。

【参考文献】

[1] 马智胜,金亮.抚州小城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4(11)142-144.

篇8

>> 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浅论我国小城镇发展 浅析我国小城镇发展 我国小城镇发展研究综述 小城镇流动人口的包容性管理研究 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 浅谈构建我国小城镇体育管理的基本框架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考察与理论探析 金融支持我国小城镇发展的若干建议 大数据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分析 慢城运动:我国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国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包容性增长的影响 “新常态”下我国城市体育包容性发展路径的研究 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探讨 探析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 三十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法规发展历程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小城镇发展战略构想 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乡村发展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2-04.

[5] 杜世全,盛治进. 小城镇体育在中国的基本进程[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2):17-19.

[6] 王本兵.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7] 吕小黎,秦小平,王健. 对我国小城镇体育管理的理论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28-30.

[8] 高传胜. 论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核[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2-3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