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护理管理实践8篇

时间:2024-04-02 14:37: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护理管理实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护理管理实践

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实践应用

风险管理是在经济损失中发现、评价风险,并采取良好对策进行科学管理,达到较少法律诉讼和经济损失的目的,而医疗风险为:医院机构或者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体有医疗侵权行为,而应负的经济赔偿和法律风险[1]。而进行相应的医疗风险管理,可使医院有系统、有组织的减少医疗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危害。针对具体医疗风险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出现医疗风险。又因为我国人民对护理质量有更高要求,造成近些年来护患纠纷、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因此要在护理管理中广泛应用风险管理。选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337例患者进行护理研究,观察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337例患者进行护理研究,实验组患者192例,男性109例,女性83例,年龄26~70岁,平均(48.39±7.36)岁,基础疾病:9例患者有高血脂,5例患者为冠心病,8例患者为糖尿病,12例患者为高血压。对照组患者145例,男性88例,女性57例,年龄范围:24~71岁,平均年龄为:(49.16±7.19)岁,基础疾病:7例患者有高血脂,4例患者为冠心病,6例患者为糖尿病,10例患者为高血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而实验组在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风险识别、评估 因为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个科室都要对本科室的护理标准和内容充分了解,对工作中可能会有的风险能够明确识别并评估,制成风险报告,在护士例会或者晨会中告知护理人员[2]。还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避免出现安全隐患。护理本身就存在风险,但因为患者不同的病种和身体素质,也就有不同程度的风险。同时护理人员一定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降低护理风险。

1.2.2风险预防 在风险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为护理风险的处理,而其包括风险预防与风险处置两部分。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的教育,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并讲解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预防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知识,护理部要有严格的质量监督,一旦发现危险程度较高或者高发的护理风险,就要进行通报,并组织护理风险的理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3]。同时加强对护理风险的监控,针对医院的服务范围、规模大小和服务对象,制定相应的审核和监督制度,主要采取三级质量控制、资深护士长承担督导工作。成立专门的风险控制小组,针对不同科室的情况全面分析,并制定方案。并定期根据反馈信息来改善风险管理的制度,并采用激励和考核机制,将护理人员的工资与风险管理内容挂钩。同时还要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因为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心情较为烦躁,有些护理人员就是因为言语态度上的欠佳,导致纠纷事件,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亲切的态度,关怀患者的身体情况[4],即使患者存在态度较差的情况,也要体谅患者身体不适等情况,不要与患者发生正面冲突。

1.2.3加强管理护理记录 当出现护理纠纷时,护理记录为重要法律文件,在出现护理纠纷的诉讼时,就会封存护理记录,不可修改,在相关的研究数据中发现,护理记录中有较多缺陷,有些关键内容没有记载或者记录不全,在记录中有涂改现象等。为减少护理纠纷以及经济赔偿,要加强对护理记录的管理。对护理人员给予护理文书内容、书写格式和要求的培训,并进行护理部、科室和病案室的三级管理,并聘请老护士长,对病案室的护理文书进行督察,当做培训素材。护理表格要制定5种标准样板,规定病理不合格不出科。要求达标科室护士长在全院会议上介绍经验,促进全员各个科室的护理人员都能得到较好的学习。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χ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1.4效果标准对所有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的主要内容有:护理的服务水平、技术水平、健康教育和风险管理,对问卷结果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88分以上为满意,75~88分之间为一般,不足75分为不满意,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192例,护理满意133例,所占比例为69.3%,护理一般54例,所占比例为28.1%,护理不满意5例,所占比例为2.6%,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4%。对照组患者145例,护理满意58例,所占比例为40.0%,护理一般59例,所占比例为40.7%,护理不满意28例,所占比例为19.3%,护理的总满意度为80.7%。两组患者护理的满意度,有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风险护理存在于所有的护理操作中,抢救、处置每个患者的过程中都有危险因素,有时会因为患者本身或者护理人员等因素,使危险因素变为风险。所以要在对患者的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提高护理人员的总体素质,以及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等预防风险的措施,减少事故出现,并降低风险后果[5]。在护理风险的管理中,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护理的服务水平、技术水平,管理和分析患者、物资和护理人员。所以要在医院建立专门的护理风险小组,对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法律法规、护理记录、思想政治等多项内容进行培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使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实验组的护理人员都经过全面的培训,并采取风险管理,而对照组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后对所有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实验组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4%,对照组护理的总满意度为80.7%,两组患者护理的满意度,有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应用风险管理,能够减少护理中不必要的护患纠纷等,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程红群,陈国良,蔡忠军,等.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3,28(19):106-107.

[2]王俊君,叶红霞.不安全因素讨论制度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9(27):152-153.

[3]徐丽蓉,李桂萍,任传斌,等.实施手术室风险管理提高手术护理质量[J].护理杂志,167-168

篇2

关键词:精细管理;护理质量;临床意义

精细管理是企业管理方法经推广后应用于医学卫生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方式,在护理管理基础上,增加应用细节管理模式,降低护理错误和失误事件的发生[1]。由于护理人员从业资格高低不一致,新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临床经验缺乏,导致护理质量下降。本文研究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精细管理,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以及2013年1月~2015年1月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院于2012年1月起调查、统计护理质量管理方法以及不足之处,制定并引用有精细管理的护理质量管理新方案,于2013年1月起正式实施。本文进行回顾性分析。外科在职护理人员34名,其中女性33人,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3.5±4.5)岁,工作年限:1~10年,平均工作年限:(5.2±1.8)年,学历:中专8人、专科16人、本科10人、期间内外科护理人员不进行岗位调动和人事调整。

1.2 方法

1.2.1护理管理 经调查常规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部分护理人员护理技术不熟练,临床经验缺乏;缺乏针对性、个体化护理服务。

1.2.2精细管理 建立护理部主任-护士长-质控组长护理人员三级护理质控网,护理部每月一次抽查,每季度进行一次护士长交叉大检查,护士长按照周质控计划完成每天质控。对检查中问题及时反馈并落实整改。针对护理工作积极性整改,护士长检查科室交接班工作、危重症患者抢救情况、病房消毒工作以及不良事件及时上报是否落实到位。规范晨会交接流程,明确护士长工作重点,实行护士长一日四查房,力争30 min内与患者见面,抓好重点环节管理;在病区管理中引用五常规法管理,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和消毒管理。针对缺乏个性化护理方案进行整改,加强对住院患压疮、坠床/跌倒、管道滑脱等风险评估,落实好防范措施,作好各项宣教和告知风险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主动配合,病房内放置警示标语,对高风险隐患患者患者和家属进行个性护理,避免患者坠床、滑倒、导管滑脱等,指导或辅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功能训练。针对护理人员临床经验和操作技术进行整改,护理人员交接班时,做好危重患者、大手术患者、新入院患者及特殊检查患者交接班,做好危急值报告登记,对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总结并报告。定期进行临床护理内容学习和考核。根据护士能力,学历等情况合理排班、工作经验缺乏的护理人员值班时,必须同时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一同值班,保证应对突发事件。

1.3护理质量评价[2] 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危重一级护理质量、护理病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病房消毒隔离管理,护理安全与管理每项满分100分,按照各分项护理质量评分加权除以检查项目数之后得出护理总质量评分,护理总质量评分满分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使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7.0处理文中所有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记录,进行T检验。统计学结果中P

2 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1月护理质量总评分为(86.33±0.19)分,2013年1月~2015年1月护理质量总评分为(97.17±0.25)分。实施精细管理后,护理质量总评分显著提高,各个护理质量分项评分均显著提高,护理质量评分差异具有临床指导意义(P

3 讨论

护理工作直接面对患者,患者病情变化需护士及时观察并做汇报[3]。由于护理人员工作队伍年轻化,刚进入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临床经验、护理技术有待提高和熟练,护理质量很难提高[4]。本次研究中发现,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护理技能水平差异太大、护理工作安排不合理等都是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院通过总结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在护理质量管理中运用精细管理模式,实验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可见,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精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龙红梅,谢水琴,王湘华.精细管理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0(23):69-70.

[2]苗春霞.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20):1852-1853.

[3]刘宝凤.基于PDCA循环管理法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应用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256-257.

篇3

关键词:门诊;应急预案;医院感染;行为礼仪;患者满意度;护理管理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门诊护理工作的优劣、服务态度的好坏、护理技术的高低不仅反映门诊护理管理水平,还会影响整个医院的声誉[1]。门诊护士是患者就诊时首先接触的专业人员之一,与病房比较,门诊患者流动性大、流量大、病种杂、高峰集中、候诊时间长,同时受诊断不确定的影响,患者情绪更易急躁焦虑,这些特点不仅要求门诊护士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需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做好门诊护理管理至关重要。有研究提出,按JCI标准实施护理服务和评估,对门诊护理质量提升有重要价值[2],但需更加重视员工资格及培训、公共设施及其安全性、信息管理等[3]。门诊护理管理的重点包括转化服务理念、沟通技巧、健康教育、创建良好的就诊环境等[4-5],但如何提升及培训未涉及具体内容,未见可借鉴的门诊护理管理规范。鉴此,笔者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6],于2015年3月对门诊护理进行规范及精细化改进,经9个月实践,效果良好,并顺利通过三级综合医院复审。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编制床位3300张,注册护士1500余人。日门诊量约6000例次;门诊有护理人员63人(包括护士长1人,副护士长1人),男1人、女62人;年龄22~54岁,平均38.0岁;学历:大专26人,本科36人,硕士1人。护理业务范围包括导医、伤口/造口诊疗、门诊消化内镜中心及各专科(内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整形科等)治疗等。

1.2方法

1.2.1门诊护理管理措施改进前的门诊护理管理:按门诊护理常规,以科室为单位由门诊护理人员自行管理,管理标准各科自订。门诊护士长负责门诊相关行政管理,保证各科诊疗用品齐全,安全开诊。规范改进措施如下。1.2.1.1医院层面的准备工作成立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办公室,组建由院领导负责的院级内部审核小组,抽调部分骨干人员担任院级内审员,每一病区设1名内审联络员,完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对照相关文件,解读《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对标准进行梳理与归类,并分解至各相关职能部门及科室,制定等级医院评审条款责任分工及目标。明确检查方式,包括查阅资料、跟踪核实、现场核查、访谈调查、模拟演练、考试考核几种形式。1.2.1.2门诊护理管理改进准备笔者依据医院及护理部的分工,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中筛选与门诊相关的条款进一步解读,整理待完善的资料及培训学习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包括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护理规章制度、护理工作手册、优质护理、护士绩效考核、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常规、护士在职培训教学记录、健康教育、应急预案流程、仪器管理、患者评估随访资料、院感职业防护、护理文化及科研。后续对15个资料的内容结合门诊工作性质进行补充及完善,完善的过程也是痕迹管理的过程。1.2.1.3完善门诊护理职责及管理制度①相关制度的修订及完善。修订及完善门诊工作管理制度、治疗室工作管理制度、发热门诊工作管理制度及门诊各诊区特殊工作制度等7项。②门诊护士职责的修订及完善。修订及完善门诊部护理人员工作职责,更新门诊各科护士岗位说明书,使每名护士明确岗位职责及工作质量标准。③门诊护士职业形象礼仪培训。邀请院外培训导师(中国形象设计协会职业资格认证高级形象礼仪培训师)进行职业形象礼仪培训,内容涵盖医院服务理念及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医务整体形象塑造、主动服务、医护服务用语、打造标准化医务服务之各窗口人员行为规范、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接待礼仪等。④操作常规的修订及完善。在上述培训的基础上,组织门诊各科护士对本专业操作项目进行梳理,修订操作常规,各常规中除操作程序和要求外,增加了护患沟通的比重,规定在每项操作前、中、后的告知、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以期达到门诊护患沟通标准化、专业化,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治疗内容、程序及作用,充分配合治疗,减少医疗纠纷。1.2.1.4安全管理①门诊查对制度管理。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所有操作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为执行原则,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同时制定并实施身份识别流程:执行各项操作前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或出生年月、门诊卡号如收到患者明确肯定的答复则执行操作;如患者提出疑问,立即复查,再次核对无误执行操作。特殊操作核对时让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对有疑问医嘱必须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②门诊急救车配置及管理。为保障就诊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时的急救,将门诊急救车、除颤仪进行重新配置:a.为保证急救效果,每层楼配置急救车,按就近原则使用。b.除颤仪使用规定。就近使用。以保证当医院内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时3min内除颤仪到位。c.门诊大楼发生应急情况需紧急施救时第一目击者务必首先评估患者并给予必要的处置,立刻就近呼叫医生,同时其他人协助电话通知急诊科及门诊办公室,以快速启动急救反应系统,保证患者及时救治。急救车及除颤仪责任人落实到科室个人,以保障以上生命支持仪器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护士长定期督查,同时将以上配置挂院内网予以全院公示,要求人人知晓。③门诊备用药品管理。门诊负责人反复与护理部质控人员、药学部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及护士沟通门诊各科备用药品种类及基数,整理出门诊各科备用药品清单,根据门诊药品管理特点制定门诊备用药品接班及管理登记本,便于规范门诊备用药品效期检查、基数管理、高危标识、药品存放等。1.2.1.5医院感染管理门诊患者具有流动性大、病情复杂、诊断待明确等[7]特点,感染管理难度大。鉴此,开展以“提高门诊护理院感管理的规范性”为题的PDCA循环。①原因分析。从人、法、料、环四方面因素进行问题分析。人:医护人员院感管理相关意识欠缺,不熟悉感染控制程序与规范,工作繁忙等;法:院感相关制度较零散,未进行系统培训;料:院感管理部门要求的配置或设施不到位、耗材使用不当;环:布局不合理。②制定改善计划并实施。a.整理各科院感控制规范并汇总,便于护士学习并遵照执行。b.与院感办沟通,联系厂家完善门诊各科洗手设施。c.培训门诊全部护士手卫生知识并进行考核。d.针对门诊各科布局问题,指定各科院感负责人开会,邀请院感办主任,讲解布局方面院感要求,并要求各科1周后上交本科室布局整改方案,方案经审核后各科启动布局整改工作并不断督促按计划落实。e.成立6S管理小组,确定各科负责人。组织全体门诊护士学习6S管理规范及要求,进一步改善门诊环境、物品、药品等管理。f.协同护理部每月对门诊各科进行院感质控专项检查,检查涉及门诊各科布局、物品管理、洗手设施及洗手依从性、正确性、废物分类及消毒剂的使用等方面,并对院感管理督查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1.2.2培训及演练本次制定了门诊护理培训及应急预案演练计划。①培训计划。包括护理管理制度、门诊相关管理制度、护理安全相关管理制度、院感管理各类规范、各类文件、门诊医护人员须掌握的技能,如徒手心肺复苏及简易呼吸器的使用。②门诊应急预案及演练。预案包括应急预案、公共预案及专科预案[8-9]。应急预案:主要包括突发呼吸心脏骤停、癫痫发作、急性心肌梗死、低血糖昏迷等抢救预案及流程,其原则为诊区护士发现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就地救治、就近负责。公共预案:为门诊护士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停电、停水、火灾、泛水、失窃、地震、遇暴徒或冲突、患者跌倒坠床、职业暴露、信息系统故障等。专科预案:包括过敏性休克、误吸、人流综合征、术后出血倾向、输液反应、空气栓塞、肺水肿、低血糖、中心吸氧故障、中心负压吸引故障、用药错误、治疗错误、标本错误等。针对上述项目,每项编写详细的应急处置流程,集中全体门诊护士对所有预案进行专项演练,演练包括从第一目击者发现到在急诊医护的配合下,护送入急诊科进一步救治整个完整的过程。

2结果

改进前检查无菌物品管理、手卫生、空气质量、消毒液、医疗废物处理合格率分别为84.88%(73/86)、81.05%(77/95)、86.67%(39/45)、84.06%(58/69)、77.33%(64/75),改进后合格率分别为96.59%(85/88)、98.10%(103/105)、96.15%(50/52)、98.61%(71/72)、95.18%(79/83)。参与2次考核的50名护士,理论与综合平均成绩分别从89.1、83.8分提升到改进后的95.9、91.1分。门诊患者满意率从改进前的90.24%(抽查205份问卷)提升到改进后的93.41%(抽查167问卷)。规范化改进稳定扎实地实行9个月,顺利地通过了三级综合医院复审。

3讨论

篇4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某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04%(2/98)、护患纠纷投诉率1.02%(1/9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7.98±1.31)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极大地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增强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加强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护理

风险事件高发的科室之一是心血管内科。通常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年龄比较大,并且病情相对比较严重,同时有很多并发症也随之出现,病情发展很快,如果对病人的护理方式不正确,很容易导致患者心力衰竭或心跳骤停。随着医护人员护理理念与护理模式的改变,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即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为了明确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取得的价值,现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96例,均为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86例;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64.2±4.5)岁。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无认知功能障碍,无精神疾病,且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对象确定为对照组的患者。常规护理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检查患者的各项机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治疗过程中配合医生工作等。观察组患者的风险管理是以常规护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工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健全

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与防范发生差错事故纠纷是具备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该制度的确定有利于保证医疗安全。由于心血管病房存在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需要建立多项制度加以管理,如病区安全管理与突发抢救制度;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护理的管理制度;护理零缺陷管理制度;年度风险管理与风险事件上报制度;专科培训考核与专科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制度等。如果有差错事故的出现,必须向上级上报,特别是如果出现了护理缺陷问题以及意外事件,必须及时承包,避免出现投诉或纠纷。

1.2.2安全用药相关制度

每种药物的使用都要注意其规定的注意事项。如硝酸甘油的使用之前,医护人员必须将服用该药物后出现的副作用(头痛、心悸、颜面潮红等症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清楚。如果硝酸甘油是静脉输注,必须严格控制输液泵的速度。若患者服用某些药物,医护人员必须告知患者服完药物后要卧床休息,以防止患者用药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1]。使用洋地黄类药物之前,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的心率进行监测,等患者服完药后再离开,与此同时,对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密切观察,床头交接班的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对病情进行仔细记录。

1.2.3加强仪器管理

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操作仪器,为了保证仪器能正常运转,医护人员必须定期保养和维修治疗仪器,使治疗仪器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护理人员操作医疗仪器的技能的提高是医院必须要注重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因仪器操作不当影响临床治疗与抢救工作,仪器操作培训及考核要定期进行。

1.2.4增强安全护理管理

将护栏与防护栏杆分别安装在病床旁和走廊上,洗手间的地面必须保持干燥,为了避免出现患者坠床或摔伤等意外事件将扶手以及防滑装置等安装卫生间内。同时,将“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等护理警示标识悬挂在患者的床头。护理人员工作的警惕性可以被规范、醒目的护理标识唤起,护理风险被降低,并且护理出现差错的概率也被大大降低。医护人员告知患者的家属将防范措施做好,最好是有人陪伴患者上厕所,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便秘,家属需要及时报告给医师,为了避免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等症状,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指导患者排便。

1.2.5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与处理制度

护理风险事件一旦发生,护理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一方面是获得他们的谅解,另一方面是做工作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为了利于风险管理小组及时分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对护理人员上报护理风险事件的行为要鼓励,并且实施无惩罚性的措施,有利于实现护理模式的整改与护理流程的改善。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中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因护患纠纷发生的投诉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综合满意度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控制评分进行综合比较,全面评价风险管理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x±s)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发现,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4%(2/98),护患纠纷投诉率为1.02%(1/98)以及护理满意度为(97.98±1.31)分;对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12%(6/98),护患纠纷投诉率为5.10%(5/98)以及护理满意度为(88.49±2.15)分。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讨论

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相应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一般的病情都比较严重,所以医护人员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很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风险事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质量直接受到较大的影响[2],所以将风险管理制度应用到心血管内科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将风险事件的事后处理转变成事前的预防就是风险管理。如果要防止不良情况的出现,就要施识、预见、评估护理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地防范措施[3]。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是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护理风险管理,因此,为了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使其要求得到满足,就需要护理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健全与完善,因而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就会提高。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04%(2/98)、护患纠纷投诉率1.02%(1/9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7.98±1.31)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极大的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增强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加强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郑建萍,吴欣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护理管理杂志,2013,(48):37.

2万淑芳,万晓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中外医学研究,2014,9(32):89~90.

篇5

【关键词】 综合管理;集中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实践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1.206

集中消毒供应室是进行医院各个科室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物品、器具的清洗和消毒的科室, 其目的在于为院方各个科室提供无菌物品, 因此, 集中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工作对预防出现医院感染事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以本院集中消毒供应室实施综合管理前后的2个阶段进行对比, 探析综合管理在集中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实践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6月本院集中消毒供应室应用常规管理阶段作为对照组, 随机抽取12名集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和其他临床科室工作人员进行调查, 以2015年7~12月应用综合管理阶段为观察组, 随机抽取12名集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和其他临床科室工作人员进行调查。

1. 2 方法 2013年度本院集中消毒供应室应用常规管理。2014年度应用综合管理:①成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 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 对集中消毒供应室的改革工作环节进行全方位监察, 采用全程监控的方式以便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并且对新入职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制度、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岗前培训;②环境管理, 针对集中消毒供应室的不同区域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案, 合理防治科室内的各类型设施、用物, 加强与相关科室的合作, 确保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质量;③物品管理, 遵循分类回收原则, 根据物品的性能等采取合理的清洗方式, 并做好记录工作。

1. 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科室满意度;②集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安全意识、防范意识, 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其中科室满意度以科室人员对集中消毒供应室的服务质量、护理质量、收回供给及时度方面的评分进行评定, 临床科室满意度和集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安全意识、防范意识指标均采用0~100分的计分制。

1. 4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科室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服务质量评分为(94.5±17.8)分、护理质量(91.5±15.8)分、收回供给及时度(96.5±16.7)分, 对照组的服务质量评分为(77.5±5.8)分、护理质量(74.3±6.1)分、收回供给及时度(80.2±6.7)分,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421、7.181、6.405, P

2. 2 两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防范意识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服务意识评分为(96.5±18.8)分、安全意识(93.5±15.6)分、防范意识(97.5±16.8)分, 对照组的服务意识评分为(67.5±4.6)分、安全意识(68.3±4.8)分、防范意识(67.2±4.3)分,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95、10.917、12.355, P

3 讨论

集中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医疗器械消毒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工作任务是确保医院的医疗器械卫生和安全, 由于医院的诊疗器械和相关物品需要重复使用, 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携带一些病菌, 集中消毒供应室需要对上述器具进行严格消毒, 为了避免出现院内感染, 在管理方面, 需要严格做好质量监控工作[1]。

常规的管理模式未重视就科室内不同的功能区进行相应的管理, 对科室的各个工作环节

监管工作力度不够, 也未充足的重视和采购科等相关科室之间的协调合作, 造成医护用品质量难以确保, 临床科室的满意度较低等现象, 本次研究在集中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是从工作人员入岗位之初, 就对其进行专业的工作制度、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岗前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为其优质工作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且通过成立管理小组, 切实的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并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 针对集中消毒供应室的各个功能区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针对物品管理, 依据其性能做好消毒清洗, 从而达到为各个临床科室提供无菌的诊疗器械和相关物品的目的[2, 3]。

根据研究结果, 实施综合管理后, 观察组的临床科室满意度(包括科室人员对集中消毒供应室的服务质量、护理质量、收回供给及时度方面的评分)、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安全意识、防范意识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集中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综合管理, 能够有效的提高科室医务人员认可度, 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安全意识, 防范意识, 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金凤, 冯章伶, 洪锦兰, 等. 循证在消毒供应室集中式管理模式转变中的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22): 5093-5095.

[2] 魏碧. 消毒供应室集中式管理对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促进.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1, 20(12): 981-982.

篇6

1.1人性学特点人性学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包含人的生理、心理、心灵层面即:人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社会属性包含对自己行为后果、对长远目标及对人生价值考虑。人性学理论的应用,是一种按照人性基本属性进行管理,是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1.2行业的特殊性根据欧洲著名管理学家凯文·汤姆森的著作《情绪与资本》。医院特殊场所外在情绪资本是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内在情绪资本是医院内部员工的忠诚与感受、服务是一种感受,患者需提供超期望服务,员工工作需要激情。

1.2.1专业特点需轮流值班,长期生物钟紊乱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睡眠、生理功能紊乱的问题,造成心理压力。

1.2.2多重专业角色多重的角色使护理人员力不从心,身心疲惫,职业压力感增力目。

1.2.3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倒位临床工作超负荷、强度高、责任大,护士易产生精神紧张情绪。

1.2.4社会地位低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的观念,护士收人与繁忙工作程度不成正比,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感。

1.2.5社会对专业期望值高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人,患者和社会对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护理人员承受的各种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风险。老百姓将看病等同于普通消费,对治疗护理的期望值高,护士职业风险大。

2应用人性学理论的举措人文关怀不仅要体现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服务过程中,同样要体现在护理队伍的内部管理中。

2.1人性学理论在护理队伍中的应用:管理者应以人为本,首先使护士满意感动,护士感动了,才能因感而用心去做,继而使患者感知到真诚的爱心。

2.1.1满足人性自然属性中的基本需求人总有拥有快乐、被尊重的需求,应关注护士利益、理解护士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真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正从内心深出去理解她们,满足其生理、心理、心灵层面的需求。

2.1.2使人的社会属性组织化护士长应成为支持领导型和沟通型专家,支持是影响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即是服务者的思想,实行人性化的弹性排班制,努力为护士们创造培训、提升、展示各种才艺搭建资源平台。工作中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培养人人都有责任感,成就感意识,鼓励全员主动参与科室管理,使她们为组织目标共同努力达成一致的共识。

2.1.3制度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结合人性化护理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有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及监督机制,从而保证其顺利开展,在制度管理中,应以人为本,不要把人看成是工作的一部机器,要重视人的心理需求,启发员工的工作创新思路,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让员工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发其更大潜能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2.1.4管理激励机制

工作中从感情激励、需要激励、竞争激励、典型激励、机会激励、利益激励等六个方面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内在动力。

2.1.5自然属性和其心灵意识中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天性

护士长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品德感染下属,营造科室良性竞争,提倡关爱、理解、尊重有利于团队成员成长的和谐氛围,把握压力与竞争动力并存的平衡点,鼓励大家采取多渠道不同形式学习;最终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觉与医院、科室荣辱与共的好风尚。

2.2人性学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2.1关注全程护理在临床实践中,一切护理活动都要体现出对患者的价值、生命与健康、权力和需要、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规范工作职责、流程,重视过程管理、环节管理,制定文明用语手册、人院介绍本、图文并茂的健康指导书,术前、术后访视制度,术中关怀制度,科室每月召开工休会,护士长每天早晚查房征求患者意见,对出院患者发放满意度及健康知识知晓率的调查表,并跟踪电话随访,每月反馈薄弱环节作为下月整改重点。

2.2.2关注护理服务细节护理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如在临床工作中不分轻重缓急,工作就难以突破。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本着方便患者,从细微之处人手,换位思考,避免本位主义,充分应用移情为患者解决实际困难。

2.2.3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患者住院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俱、孤独等心理问题,在住院期间给予他们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以严谨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获得患者的信任。

2.2.4关注患者敏感问题治疗费用、效果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医护人员应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病情,提供多种治疗方案,分析各自利弊供家属患者选择,建立良好的医护沟通,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3讨论:

3.1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使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人性化护理理论阐述了人性的特点,为人性化管理提供了循证理论,为护理管理奠定了基础,实施后激发了护士工作热情、积极性、创造潜能,增强了护士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感、归属感和进步感。使患者及家属在就医过程中被尊重、主动参与管理治疗的全过程,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护理差错,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篇7

关键词:体检护理;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112-01

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众对健康的需求也逐渐成为社会和体检机构所应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了解自身身体素质、及早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体检护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改善体检护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体检质量、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是体检机构所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我院就此进行了各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体检护理工作直接面向个人,体检者的体检体验将成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最直接标准。体检中心的护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以体检对象为中心、以体检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热心接待、耐心讲解、细心检查,为受检人员营造温馨的服务氛围,让受检人员有宾至如归之感;为了更好地提升服务氛围,体检中心还应在导检接待、检查分诊等岗位设置专职护士,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二、实行特需导检服务

为了避免受检人员对体检流程不熟悉,同时提升体检护理服务氛围,在特需岗位安排特需导检服务便成为必然。特需导检服务要求导检护士在受检人员进行各项检查时全程陪同服务,在受检人员需要时联系安排专家咨询或特殊检查;同时向特殊体检人群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检查。

三、帮助选择合理套餐

性别、年龄、生活水平、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不同会造成体检人员体检需求的差异,体检中心应据此设计制定相应的体检项目,并在接待受检人员时主动介绍中心的基本情况、发放宣传册,使受检人员了解特色、明白消费。当受检者有特殊需求时,应尽量予以满足并由导检护士合理安排。

四、健全体检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完善体检护理管理,就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管理制度要强调环节管理、明确岗位职责。

环节管理上,首先在导检接待环节,导检护士应熟悉医院情况,了解体检项目的意义,能做到对用户的问题应对答如流;其次在抽血采样环节上,护士除专业技能外,应学会熟练使用计算机绑定采样条码;最后在体检信息录入、资料汇总环节上,必须做到认真细心、一丝不苟,杜绝工作失误。

岗位职责上,要严格制定护理常规操作规范,杜绝一切护理隐患要求;各级护士必须分工明确,落实到位,体检中心要定期对其工作考核评价,奖罚挂钩。

五、规范体检护理行为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自我要求,做到服务态度好、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拔尖、专业操作规范;同时在服务中要时刻谨记相关制度,严格执行,确保检查进程准确无误、护理行为标准规范。

六、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还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以向受检人员传达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体检中心应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树立健康意识,了解并实行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等手段提高生活质量。掌握这些知识后,护理人员在面向受检人员的服务中才能更深入、更体贴地为受检人员提出建议、制定计划。

七、培养专业体检护理队伍

合格的体检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热爱本职工作,为受检人员服务;二、具备熟练的业务技术。此外,体检护理人员还需要了解相关人文社会学、公共关系学、保健知识等,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自身内涵。因此,体检中心必须定期组织人员培训,聘请专家授课,使护理体检人员能从容面对各类各项复杂的专业问题,起到辅助体检医生的重要作用;并同时开展强化绩效考核,从政治思想、工作绩效、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四个方面对体检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年度的述职报告、群众点评、领导评议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对考评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对考评一般者着重培养,帮助其找出差距,激发他们完善业务能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专业素养的体检护理队伍,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改善用户体验。

此外,为了开拓体检市场,体检中心还必须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加强追踪随访工作,并将追踪随访结果记入绩效考核,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发挥既有优势,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要想不断的加强体检护理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的转变护理观念,向体检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彻底的打破以往传统性的就医模式,为体检者提供温馨和舒适的体检环境;重视健康方面的教育,加强体检中的健康指导,强化体检者的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对体检工作当中各个环节的护理流程的管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体检流程,使体检护理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和有序化。

参考文献

[1]吴利茹,杨坤.加强体检中心建设确保查体质量[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6):543-544.

[2]裴学荣.叶光明.加强医疗质量建设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0):926-927.

篇8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 实践 效果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是医院生存的根本。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2]。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倒置”的出台,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与开展,以及卫生部颁发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近五年来,我院护理部注重护理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将方法及体会报导如下:

1 方法

1.1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控制网络。

1.1.1我院护理管理实行院长—副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负责制,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设立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委员会,下设:病房管理小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消毒隔离管理小组、急救物品与技能管理小组、护理文件质量管理小组、护理服务品质管理小组。各质控小组按照《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有侧重点的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检查,每季度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整改措施、跟踪落实。

1.1.2建立护理缺陷、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实行“重原因、轻结果”的原则。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护理缺陷汇总、分析、讨论,通过总结经验来共同分享,避免类似缺陷发生。

1.2注重护理管理者的培训,注重安全的管理,提升管理技能。

1.2.1我院带教老师、副护士长、护士长岗位均实行公开竞聘上岗制,充分发挥了人的潜能及提高工作积极性。2004年起每年组织中层干部(包括护士长)至新加坡参加为期一周的高级行政管理培训,回院后书写心得体会,把新的管理理念与大家分享。护理部积极安排护士长参加苏州市及江苏省的护士长岗位培训。

1.2.2患者安全的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危重患者使用腕带;神志不清患者、老年患者、婴幼儿、危重患者使用床栏防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措施的教育;提供安全的环境,如呼叫铃、合适的床位高度、足够的照明,浴室厕所加上防滑地垫,执行跌倒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和程序。做好健康教育,告之患者不做突然变化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快速变化,引起晕厥等症状而发生危险。教会患者一旦发生不适症状,最好先不要活动,应按呼叫铃告知医护人员;防范与减少患者褥疮发生;认真实施有效的预防褥疮的具体措施,防范与减少护理并发症。执行褥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和程序。

1.2.3护士长在排班上实行弹性制排班,工作中严把重点人物(病人、护士)、重点时段(节假日有一日护士长负责)、重点环节(中夜班、交接班)的质量关,结合有效的时间管理,吸收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技能。转贴于

1.3每年举办2-3次的全员性护理安全教育。由业务院长、护理部主任、医院法律顾问主讲,学习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我院或兄弟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发人深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来指导我们的护理工作。

1.4严抓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1.4.1培训对象:新毕业来院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本科、专科毕业生(2004年至2010年共66人)。

1.4.2培训要求:大专学历3年、本科学历2年(在每个培训阶段内,病、产、事假超过3个月,延长培训时间1年)。

1.4.3培训时间、阶段设置:

培训分三个阶段:(具体时间安排)

通过对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使她们的护理技能在反复实践中得到提高,为护士队伍培养后备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方法,有利于年轻护士的发展和成长,推动了护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1.5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护理常规,规范操作流程。

护理部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考核的年计划,月重点,由护士长负责培训,科护士长抽查考核。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完善、细化操作流程,使护士新手能更快适应护理工作。

1.6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护理部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公开奖惩考核内容。每月对各护理单元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奖罚分明。

2 存在问题

2.1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的不足:我院临床床护之比达不到规定的1:0.4,护士超负荷工作,使护理质量下降,表现为沟通不到位,观察不全面,简化工作流程等。

2.2目前护士的综合知识水平偏低,在临床工作的护士多数年资较低,学历不高,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继续教育的机会。由于护理人员素质不高,护理业务知识欠缺,护理经验不足在护理工作中不能预见和发现问题。

3 体会

通过实施以上方法,实行护理安全管理以来,我院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明显提高[3],每月开展的“出院病人满意度服务调查”由2007年的96.24%上升至2010年的99.3%,每二月开展的“住院病人满意度服务调查”由2007年的95.31%上升至2010年的99.5%。护理缺陷积极上报,护理缺陷及护理服务投诉较前明显减少,护理部质控小组进行的护理质量考评充分显示综合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只有注重护理安全管理,才能保障护理安全,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服务。 参 考 文 献

[1]阎成美,翁庐英,李 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

[2]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