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内容8篇

时间:2024-04-02 14:37: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内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内容

篇1

定价分析报告应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共同签署。在定价分析报告中应对影响发行价格的因素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详细说明商定股票发行价格的依据和方法。报告所引用的资料必须真实并注明来源,运用的价格测算方法应科学、合理。定价分析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行业分析

1.公司所属行业概况。

2.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前景。

二、公司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1.公司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包括生产能力、前三年净资产利润率和利润总额的行业排名、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在同行业中的技术领先程度等)。

2.公司主要产品国内、国外市场分析(包括营销状况、价格走势等)。

3.公司主要产品所处发展阶段,主要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能力及替代产品的研究、开况。

4.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情况(项目规模、产品方向、建设工期、工程进度、预计的盈利能力,如属新产品应对该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和投资风险分析)。

5.公司资产流动性和财务安全性分析。

6.公司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分析。

三、二级市场分析

1.沪市、深市最近15个交易日与最近30个交易日的平均市盈率。

2.本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场分析。

(1)行业面分析。本行业上市公司的数量与名称、按上市地分别计算的本行业上市公司最近15个交易日与最近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格、平均市盈率(附表一)。

(2)可比上市公司分析。选择属本行业、流通股本相当、盈利能力接近的10家可比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应提供可比上市公司的名称与代码、总股本、流通股本、上市地、经营范围、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上年度净利润、上年度每股盈利、上年度净资产利润率、最近15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与市盈率、最近15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格与平均市盈率、最近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格与当时平均市盈率,还应提供原发行时间及当时大盘指数、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上市时间及当时大盘指数、挂牌日平均涨幅、挂牌后15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格、平均市盈率及当时大盘指数区间(附表二);对于可比上市公司不足10家的行业,可选取行业相近、流通股本相当、盈利能力接近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

3.对预计发行时间内二级市场大盘分析及本行业上市公司的二级市场走势预测。

4.近一个月已发行股票的中签率。

四、发行价格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详细说明发行价格的测算方法、二级市场的定位、商定的发行价格和市盈率倍数,并编制盈利情况和发行价格测算表(附表三-1,附表三-2)。

附表一:本行业上市公司价格统计表(略)

篇2

关键词:财务报表;企业管理;会计主体;报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3-0105-02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指分析主体根据企业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等资料,应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剖析。其目的在于确定并提供会计报表数字中包含的各种趋势和关系,为各有关方面特别是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财务信息,为报表使用者进行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提供依据。

一、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是企业信息披露的核心,也是分析企业基本面的最重要资料,它对所有投资者都是公开的。财务报表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但是,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还不能直接或全面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大小,只有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有关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所处的地位,因此,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及其方法的适用性

财务报表分析是由不同的使用者进行的,他们各自有不同的分析重点,也有共同的要求。从企业总体来看,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权益的结构、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资产的分布情况和周转使用情况、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等。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内容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可以综合的描述出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基本需要。其中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稳健保证,而营运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盈利能力则是前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前两者的增强起推动作用。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其中,比较分析法中财务比率的比较是最重要的分析,它们通过相对数比较,排除了企业规模的影响,使不同比较对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行业之间建立起可比性,反映了各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偿债能力分析。通过财务报表反映的资产、负债、盈利和现金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反映了企业经营风险性,同时也体现了企业是否善于利用负债为企业获取更大的收益。包括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率、现金流量负债比率等。

2.盈利能力分析。通过报表反映的企业利润构成情况并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可以发现各项业务对企业利润或企业价值的贡献大小,便于管理者采取措施改进业务结构或业务模式。包括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盈利现金比率等。

3.资产营运能力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情况、规模变化、结构变化来分析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通过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发现并改进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各项资产的利用状况,从而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主要包括资产周转率、现金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

4.现金能力分析。现金流量表信息在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支付能力、财务灵活性、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有着修正作用。因此,从现金流量着手来分析企业的现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1)现金流量指标的比率分析。通过现金流量指标的比率分析可以分析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质量和营运效率。具体指标有: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比率、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比率等。(2)现金流量结构分析。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姿活动现金流量,通过分析构成现金流量的这三个项目的方向,可以分析诊断企业的财务状况,见表1。(3)现金流量纵横比较分析。将本期现金流量与以前年度的现金流量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现金流量的趋势,从中找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所处的阶段,预测企业未来的经济前景,揭示企业资金的使用方向及其主要来源渠道。此外,将企业现金流量构成及现金流量各项指标与同类型企业进行比较,可以分析企业在同类型企业中所处的水平,从而找出差距,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现金流量管理水平。

5.可以运用百分比法对利润表中各相关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其他报表中具体项目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取一些有用信息。例如,现金流量表中可围绕“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进行分析,该指标表明企业经营活动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如果企业的净利润大大高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说明企业利润的含金量不高,存在大量的赊销行为及未来的应收账款收账风险,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操纵利润之嫌。

三、分析财务报表时应注意其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制定经济决策,都有着显著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会计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对报表可比性的影响。会计核算上不同的处理方法产生的数据会有差别。

2.信息的时效性问题。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均是企业过去经济活动的结果。用这些数据预测企业未来的动态,只有参考价值,并非绝对合理可靠。

3.报表数据信息量的限制。由于报表本身的原因,其提供的数据是有限的,对报表使用者来说,需要使用的信息可能在报表或附注中找不到。

4.报表数据的可靠性问题。有时,企业为了使报表显示出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在会计核算方法上采用其他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

充分了解这些局限性,分析报表时注意它们的影响,才可以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

篇3

一、美国财务分析体系评介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然涉及对财务分析目的、分析方法、分析内容的界定与安排问题。从不同角度或不同的分析目的出发,可得出不同的财务分析体系。

(一)美国财务分析几种基本体系

目前,美国理论界关于财务分析体系的安排多种多样,可以说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体系,不同时期其体系也不相同。从现阶段总体看,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体系。

1概论、会计分析、财务分析三大部分。这种体系实际上是在总论财务分析目的、方法、资料、环境的基础上,将财务分析内容分为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两大部分。

会计分析实质上是明确会计信息的内涵与质量,即从会计数据表面提示其实际含义。分析中不仅包含对各会计报表及相关会计科目内涵的分析,而且包括对会计原则与政策变动的分析;会计方法选择与变动的分析;会计质量及变动的分析;等等。财务分析实质上是分析的真正目的所在,它是在会计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专门的分析技术与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成果进行分析。通常包括对企业投资收益、盈利能力、短期支付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企业价值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得出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成果的全面、准确评价。这种分析体系的典型代表是《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应用与解释》(LeopoldA.Bernstein&JohnJ.Wild)和《财务报表分析———一种战略展望》(ClydeP.Stickney)。

2概论、分析工具、分析应用三大部分。这个体系中的概论部分主要强调财务分析的环境与目的,而将分析方法问题专门作为一部分研究。可以说第一部分概论是一种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工具则是分析的方法论问题。通常包括分析的程序与具体技术分析方法。从方法论角度看分析程序,可分为经营环境分析(包括行业分析、企业经营战略分析等)、基础资料分析(主要指对财务报表的内涵与质量进行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包括预测分析与价值评价),形成完整的分析方法论体系。关于具体分析技术,则根据不同环节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如财务分析中的比率分析;前景分析中的预测技术、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评价技术和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评价技术等。第三部分是分析的具体应用问题,即上述分析工具在实践领域的应用。通常包括证券分析、信贷分析及经营分析评价在兼并与收购、公司筹资政策和管理交流等方面的应用。这种体系的典型代表是《经营分析与评价———使用财务报表》(Palepu,Bernard,&Healy)。采用这种理论、方法、应用体系的还有《财务报表分析》(GeorgeFoster,1986),但其分析方法部分介绍的不是按分析程序与内容划分的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而是按分析具体分析技术划分的横向比较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比率分析、实证分析等。他的分析应用部分,则从证券市场分析、信贷分析与财务危机预测、会计政策选择角度进行。

3概论、经营分析、投资分析、筹资分析、价值评估分析。这种体系的概论部分主要论述财务分析的内涵,通常从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三方面引出分析目的、分析资料及分析内容。在此基础上从经营分析、投资分析、筹资分析、价值评估分析几个方面,应用相应的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这种体系的典型代表是《财务分析技术———管理与计量企业绩效的实践指南》(ErichA.Helfert,1997)。

(二)美国财务分析体系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体系看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体系,无论其如何安排篇章结构,基本内容通常都包括分析理论、分析方法、具体分析及分析应用。但目前对分析内容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总体范畴问题;二是内容划分与地位问题;三是具体财务分析内容问题。

1财务分析总体范畴。传统的财务分析中的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或支付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或投资分析、筹资分析、经营分析,或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问题是财务分析应否包括以下内容:

(1)战略分析。在调查样本中,将经营战略分析作为独立章节,详细分析的较少,最具代表性的是《经营分析与评价———使用财务报表》一书。

(2)会计分析。在调查样本中,大部分都有会计分析的内容,而且有些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如《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应用与解释》;《财务报表分析———种战略展望》等都用较多章节进行会计分析。《经营分析与评价—使用财务报表》一书也突出了会计分析的位置。

(3)价值评估分析。在90年代出版的分析书中,大部分都有价值评估分析章节,但通常篇幅不大。将价值评估分析放在较突出位置的是《经营分析与评价———使用财务报表》一书。

(4)预测分析。预测分析的内容通常是伴随着价值评估分析的出现而出现的。预测分析往往是价值评估分析的基础。有些书将其作为独立章节存在,有些书将其放在价值评估分析之中。

2财务分析内容划分与地位。现代财务分析或多或少地包含有会计分析、财务分析、战略分析、价值评估分析、预测分析等内容,但会计分析、战略分析、价值评估分析、预测分析与财务分析是否处于同等地位呢?从上述体系与内容分析看,显然是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处理方法是将这些内容与方法并列,构成一个分析与评价体系。典型代表是《经营分析与评价———使用财务报表》一书。另一种处理方法是突出会计分析与财务分析,而将价值评估分析及预测分析内容放在财务分析内容之中,将经营战略分析等内容放在概论中,或不包括战略分析。典型代表是《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应用与解释》和《财务报表分析———一种战略展望》。第三种处理方法是突出财务分析,将会计分析、经营战略分析等内容简化在概论中,将预测分析与价值评估分析作为财务分析的一部分还是作为财务

分析的基础,如《财务分析技术———管理与计量企业绩效的实践指南》就属于这种方式;而《财务报表分析》则很少谈及经营战略分析、价值评估分析,会计分析融和在分析方法与分析应用之中。

3财务分析具体内容。从具体财务分析内容看,分歧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否划分财务分析与财务分析应用。传统的分析中很少单独将分析应用作为一部分,通常从会计报表种类或分析技术入手进行财务分析。现代财务分析中通常是区分财务分析与分析应用。财务分析往往介绍财务分析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分析应用则突出各实践领域的财务分析,如证券市场分析、兼并分析等。当然,现代财务分析也存在不区分财务分析与财务分析应用的情况。

第二,如何规范财务分析内容与财务分析应用内容。严格区分财务分析内容与财务分析应用内容是很困难的。如有的书将财务分析方法作为财务分析内容,将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预测分析、价值评估分析作为分析应用;有的书将盈利能力分析、风险分析等作为财务分析内容,将企业重组分析、证券市场分析、价值评估分析等作为财务分析应用。

二、财务分析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

任何一个学科体系与内容的建立都不能离开其应用领域的目标或目的。财务分析作为对企业财务活动及其效率与结果的分析,其目标必然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一致。目前,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提法或观点较多,如股东权益目标、企业价值目标、利润目标、经济效益目标等。

要研究企业财务目标,首先应明确企业目标。其实,企业的目标从根本上必然与企业的所有者目标相一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企业目标应与企业资本所有者目标相一致,即资本的保值与增值。

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目标与企业财务目标是否一致呢?回答是肯定的。无论是股东权益最大化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还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都是如此。追求股东权益或股东价值增加是企业财务的根本目标,它与追求企业价值或其他利益方利益并不矛盾。股东价值增加,从长远看,必然使企业各利益方同时受益,不可能以损害其他利益方为基础。股东是公司中为增进自己权益而同时增进每一人权益的唯一利益方。同时,股东价值目标与利润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也不矛盾,利润是直接目标,经济效益是核心目标。

(二)财务目标与财务活动

企业追求财务目标的过程正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图1反映了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与财务目标的关系。

企业筹资活动过程是资本的来源过程或资本取得的过程,包括自有资本(所有者权益)和借入资本(负债)。企业在筹资活动中或在取得资本时,要考虑资本成本、筹资风险、支付能力、资本结构等因素。筹资活动的目的在于以较低的资本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本。

企业投资活动过程是资本的使用过程或资产的取得过程,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企业在投资活动过程中,要考虑投资收益、投资风险、投资结构及资产利用程度等因素。投资活动的目的在于充分使用资产,以一定的资产、较小的风险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

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是资本的耗费过程和资本的收回过程,包括发生各种成本费用和取得的各项收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考虑生产要素和商品或劳务的数量、结构、质量、消耗、价格等因素。经营活动的目的在于以较低的成本费用,取得较多的收入,实现更多的利润。

企业分配活动过程是资本退出经营的过程或利润分配的过程,包括提取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向股东支付股利和留用利润等。企业在分配过程中,要考虑资本需要量、股东的利益、国家政策、企业形象等因素。分配活动的目的在于兼顾各方面利益,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财务活动与财务报表

企业的基本财务报表是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财务报表来体现,如图2所示。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资本来源和资本使用情况,它是企业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具体体现。损益表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期的收入、成本、利润及利润分配情况,它是企业经营活动和资本活动的具体体现。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期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情况,它以现金流量为基础,是企业财务活动总体状况的具体体现。

可见财务报表从静态到动态,从权责发生制到收付实现制,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综合的反映。

(四)财务报表与财务效率

财务报表,包括动态报表和静态报表,它不仅能直接反映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的状态或状况,而且可间接揭示或通过财务分析揭示财务活动的效率或能力。财务效率指财务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其他比率关系。通常可通过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反映企业财务效率。

盈利能力根据不同的资源投入,可分为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即利润与所有者权益之比;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即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即利润与成本费用之比。

营运能力根据不同的资产范围,可分为全部资产营运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等;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如固定资产收入率等。

偿债能力根据偿债期长短可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长期偿债

能力,如资产负债率、利息保证倍数等。

增长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持续发展或增长的能力。根据影响增长能力的因素可分为销售增长能力,如销售增长率;资本增长能力,如资本积累率及资本增长率;可持续增长能力,如可持续增长比率等。

上述各种能力是企业财务运行效率的体现,而财务效率的计算与分析离不开财务报表。

(五)财务效率与财务结果

企业各项财务效率的高低,最终都将体现在企业的财务结果上,即体现在企业的价值上。企业价值是企业财务效率的综合反映或体现。同时,企业价值的高低正是评价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程度的根本。图3可直观反映从财务目标到财务结果整个企业循环过程的情况。

三、中国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

在研究、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基础上,依据构建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的理论基础,我们可将我国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构建如图4所示。

根据图4所示,我国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可归纳如下:

(一)分析原理

本部分要解决为什么分析、分析什么、怎样分析及依据什么分析等问题。财务分析基本理论、财务分析基本方法与财务分析基础信息构成了财务分析概论的整体构架。

财务分析基本理论包括界定财务分析内涵、目的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探索财务分析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说明财务分析的供给与需求对财务分析发展的促进及影响;介绍与评价西方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了解西方财务分析发展动态及现有状况;研究财务目标、财务活动、财务信息、财务分析的关系,构建了我国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明确财务分析的基本形式、基本条件与基本要求。

(二)会计分析

财务活动是由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组成。会计分析通常由阅读会计报告、比较会计报表、解释会计报表和修正会计报表信息四个步骤组成。财务活动的会计分析就是要从各项财务活动特点出发进行会计分析,本部分包括对筹资活动会计分析、投资活动会计分析、经营活动会计分析和分配活动会计分析四方面内容。

筹资活动会计分析,首先分析企业全部筹资规模及结构变动情况;然后分别对负债筹资、权益筹资按类别或项目进行会计分析;最后对负债结构优化、权益结构优化及资本结构优化进行分析。

投资活动会计分析,首先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规模及结构变动情况;然后按资产类别及特征分别进行会计分析,研究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变动对资产的影响;最后分析资产的使用情况及资产结构优化策略。

经营活动会计分析,首先从企业利润的形成入手,对各种利润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利润进行结构分析,研究各种利润及成本费用在收入中的构成情况;最后对经营活动中的收入与成本费用分别进行会计分析,研究收入和成本费用变动的会计影响。

分配活动分析会计,首先从利润分配的步骤入手,分析净利润的分配去向与结构变动;然后对利润分配各项目进行会计分析,研究会计政策与财务政策对分配的影响;最后分析股利政策及对企业各项活动的影响。

(三)财务分析

分析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及运行效果。通常企业财务状况可从盈利能力状况、营运能力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增长能力状况四个方面来体现。因此本部分包括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增长能力分析四个方面内容。

盈利能力分析,首先对一般企业资本经营盈利能力进行比率分析与因素分析;其次对资产经营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商品经营能力并影响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主营业务利润进行因素分析;最后对股份制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了分析。

营运能力分析,首先对全部资产营运能力进行分析;然后分别对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和固定资产营运能力进行分析。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重点,主要包括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分析,对各项流动资产周转率分析及流动资产周转加速对资产及收入的影响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包括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两部分。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在明确影响短期偿债能力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状况。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及其财务风险性程度。

增长能力分析,首先分析企业产品生产周期各阶段的增长能力特点;其次对增长策略,包括竞争策略和财务策略进行分析;然后对增长能力指标进行分析;最后对企业增长的来源进行分析。

(四)综合分析

分析与综合通常是相对应的,有分析就应有综合。分析揭示了企业在各个领域或各个环节的财务运行状况和效果,综合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企业整体财务运行状况及效果的结论。综合分析有利于说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状况。本部分包括财务综合分析、财务综合评价、财务预测分析和企业价值评估四方面内容。

财务综合分析,首先对全部资产及相应权益变动情况和结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企业利润与现金流量状况进行的综合分析;最后应用杜邦综合分析体系对企业综合能力进行分析。

财务综合评价,分别运用综合指数法和综合评分法或功效系数法对企业经济效益或企业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财务预测分析,首先明确预测分析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然后分别对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现

篇4

[关键词]成本;精细化;管理思路;运用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07 — 02

长期以来,在特有的运行机制下,我国银行业逐渐形成了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的经营特点。随着国际大融合的趋势,管理手段和工具相对落后的建设银行面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推行成本精细化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构筑行业竞争优势,成为现阶段建设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拟通过介绍SAP系统如何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对建设银行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成本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建设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一种“费用控制”方法,费用控制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采取减少预算、节约开支等方法实现。这种做法存在一定主观性,未考虑成本的引发因素,难以长期奏效。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进入步伐加快,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一形势,追求多方位的客户关系管理和产品个性差异化管理已成为建设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建设银行需要对每一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环节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根据成本收益比来确定每一笔业务、每一个部门(网点)、每一个员工的取舍、进退。因此,产品创新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市场化要求使建设银行成本管理逐渐转向全方位、多方面的成本核算,进而实现对产品、部门、客户乃至员工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全行产品定价、计划预算管理、业绩考核等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建设银行在实现系统电子化后,积极进行了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尤其是建设银行股份制后在第二阶段的信息化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数据管理的集中存储和分析,为系统地将基础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决策信息,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SAP系统简介和基本概念

SAPR/3系统是国际领先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标准软件,是一种集成化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它主要包含财务会计(FI)、管理会计(CO)、人力资源(HR)、物料管理(MM)等模块。各模块间紧密集成,可实现数据的一次性输入和信息共享与交流。另外,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SAP提供金融业等专门的行业解决方案。在SAP金融业解决方案中的盈利分析器PA,能对银行每笔交易进行集成化的成本归集或费用分配,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有关金融业务盈利情况信息。为更好地了解成本精细化管理如何实施,现将SAP系统中几个主要的基本概念介绍如下:

成本要素:是成本控制范围所使用的会计科目表中的具体科目,用于控制收入及费用分类和分配。当使用成本要素时,必须附加一个账户分配,如:成本中心,一份订单等。

内部订单:是成本控制区域中的一个组织结构单元,用以收集、监控和报告内部任务的成本。内部订单将定期结算到工作明细结构、成本中心、订单、总账科目或资产。

统计指标:是一个可测量的数量,用于成本中心和内部订单的统计数值,如:成本中心的雇员人数。它可以分配到成本中心、作业类型、间接费用定单、业务处理以及利润中心。它在间接成本分配中作为一个分配基数使用。

三、建设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的基本框架

按照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结合SAP系统的功能模块,其应用主要分为成本归集、预算控制和效益评价三部分。

(一)成本归集

成本归集的基本内容包括产品成本归集、客户成本归集、部门(网点)成本归集、项目成本归集和人力资源成本归集等,产品成本归集为其核心内容。

1.产品成本归集

(1)产品分类

近年来,随着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针对产品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建设银行基本上已建立起统一的产品目录雏形。在SAP系统PA中,可根据现有的如:个人业务、公司业务、同业和投资业务等四个产品大类建立对应的产品组,然后按树状结构实行产品细分。如:个人业务细分为个人贷款、个人存款和个人中间业务。个人贷款又再细分为个人住房按揭、汽车按揭和抵押贷款等底层的明细产品类别等。

(2)产品成本的确认

1)产品直接成本在PA中可按照每笔业务交易的产品类别、期限(FTP段)、本息收付的方式、利率条件等进行判断后,再确定相应的FTP或相应的数据需求计算直接成本。如存款的直接成本体现为利息成本,而贷款的直接成本由资金转移价格成本计算而得。在SAP中产品直接成本也包含直接记入获利能力段的营业费用。2)产品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加上产品应分摊的营业费用、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全面成本,得出各类产品或产品组的全成本。

(3)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

所有未直接计入PA获利能力段的间接费用都要进行分摊处理。在SAP管理会计模块(CO)中可将间接费用分为人工费用、场地费用、设备费用、营销费用、行政费用和运营费用等6类次级成本要素,然后设定车辆行驶里程数、部门人员、占用面积、设备价值、营业收入等统计指标,将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到产品组以及明细产品,具体分摊路径和标准为:1)公共分摊部门向业务部门、业务支持部门和管理部门分摊:对于车辆折旧、维修等费用,按照行车里程数摊入用车部门;对于营业用房等折旧和水电等相关费用,按照部门占用面积进行分摊;对于人员费用,按照人数进行分摊;2)总行业务支持和管理部门到分行的业务支持部门、管理部门及总行的业务部门的间接成本按营业收入分摊;3)分行管理部门6类次级成本要素,根据费用类型按照人工耗时、占用面积、设备价值、营业收入等摊入支行;4)分行业务支持部门费用和支行费用向所支持的产品组的分摊,按照各类产品的人工耗时摊入;5)产品组向其明细产品分摊,根据6类成本类型按活动账户数、新增账户数、营业收入等统计指标分配到明细产品中。

(4)资本及风险成本的分摊

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间接成本可根据风险程度在产品或客户间分配。分配到业务单元的资本取决于业务规模(如资产)和风险程度。因此,一个规模小但风险高的单位所承担的资本,可能与规模大但业务风险低的单位承担的一样或更多。

产品成本归集和分配后,结合产品的收入情况,可计算各产品的经济附加值(“EVA”)或经济利润,然后通过PA或商业智能集成(“BW”)生成标准或更高级的盈利分析报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在产品盈利能力分析中,同时可以增加产品分销渠道和载体等特性,从而能够依据产品不同的属性进行全面的盈利能力分析。

2.客户成本归集

客户成本通过全行统一且惟一的客户号进行归集,方法与产品成本归集类似。在SAP中,可将所有的客户按照公司客户、个人客户、同业客户定义客户组。然后按照公司行业、个人职业特性,金融机构类别等对以上客户组进行成本归集,然后结合客户信息系统、核心账务以及资金交易系统的数据进行盈利情况分析。

3.部门(网点)成本归集

归集部门成本,首先要涉及到整个银行内部组织机构在SAP中的设置,比如公司代码和集团的定义以及成本中心结构和利润中心结构的设置。对于分行为独立向外出具报表的单位,可将每个分行作为公司代码单位,所有分行汇总为集团,集团出具合并的统一报表。每个支行网点作为公司代码下的最底层单元,分别对应一个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

4.项目成本归集

项目是指建设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投入大、范围广、涉及多项成本要素产生的一揽子经营管理活动,如某个营销活动,包括参与的人员费用、广告宣传费和客户维护等成本。在SAP中,项目成本归集通过内部订单来实现,对每个活动项目分别建立内部订单,在项目发生过程中分别将成本要素记入内部订单,为每个项目的效益评价提供依据。内部订单的预算功能,同时可以实现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的目的。

5.人力资源成本归集

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归集,可以为建设银行人力资源的利用、员工绩效评价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人力资源成本通常分为:人员获得(招聘)成本、员工增值(培训)成本、日常使用(工资和福利性支出)成本和业务开支成本四类。

(二)预算控制

投资管理、基金管理模块和内部订单等功能可使SAP在资产采购、项目及部门费用支出等方面实现事前控制。例如,在进行固定资产、广告宣传和耗材采购时,如果超过部门或项目预算则不能进行采购订单创建。

(三)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主要包括对支行及部门业绩评价、对经营对象即产品和客户等获利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员工和项目的投入产出评价。例如对支行、部门的效益评价,可依据系统提供的成本基础资料,计算分层次的盈利指标,如边际利润、营运利润、网点利润和利润贡献(分、支行经营利润减分摊的总行费用),评价经营单位的创利水平、淘汰利用情况等。

四、建设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SAP系统是遵循国际企业的管理实践和经验而设计和开发的。因此,其功能设计和方案可能与建设银行的管理现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要使SAP更好地服务于建设银行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盈利能力分析与建设银行业绩考核的关系

SAP PA模块的功能定位于分析对象的盈利能力分析,并不构成全面的业绩考核,不是一个独立、完整意义上的业绩考核管理系统。例如:新产品处于推广阶段,对新产品的评价不能仅看其盈利能力,应主要关注其市场渗透能力和对其他产品的服务功能。如果仅以盈利能力等财务成果作为退出或进入等决策依据,可能会造成战略性失误。因此,如果进行全面的业绩考核,则必须再选择SAP的其他模块或依靠专业的业绩评价和考核系统。

(二)FTP和资本成本确定中存在问题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影响

FTP资金转移价格是建设银行管理会计意义上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SAP系统PA中用于确定每笔业务交易资金的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或收益,主要按照资金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但由于国内资金交易品种不全,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之手”和市场操纵行为等容易导致FTP数据失真,因此,应考虑有关异常因素加以调整。

篇5

一、财务精细化分析概述

(一)财务精细化分析的定义 财务精细化分析并非仅指分析细节,也不是越细越好,而是强调有意义、有价值的分析。而财务分析的根本意义和最高价值就在于为公司各个层面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财务精细化分析的视野远远超出传统分析的视野,它将财务分析与公司的管理决策明确联系起来,通过精细化分析形成和改变企业管理决策。

(二)财务精细化分析的内涵 财务精细化分析是基于战略管理的一种财务管理方法。“精”:财务分析要突出重点,分析的内容要与战略管理息息相关,且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细”:财务分析覆盖的内容要全,超出财务报表的视野,与行业分析、战略分析相结合;“化”:财务分析制度化,财务分析流程和步骤形成一种制度,将复杂的财务管理过程简化为分析方法。管理会计是应用于内部管理决策,财务会计服务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的最终产物,是沟通企业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桥梁,是利益相关者透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先进流量的窗口。财务分析可以用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也可以用于内部利益相关者。传统的财务分析主要用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概况,本文所论述的财务精细化分析财务精细化分析是将精细化的基本理念融入到财务分析中,是基于内部战略管理的,是内部决策分析,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所以,本文所探讨的财务精细化分析不仅仅是针对财务报表本身的分析,而是对企业的现状,将行业分析、战略分析、报表分析等相结合,通过各个方面的充分兼顾的内部分析,以此来解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机会与威胁。

二、财务精细化分析的必要性

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是针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的,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制定经济决策,都有着显着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分析中,应注意这些局限性的影响,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压力,缺乏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民营企业就必须实现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资本专业化,坚持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精细化”的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将精细化理念应用于财务分析个战略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必然趋势。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增强了掌握这种精细化分析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出色的数字分析使得企业在本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多世界500强的企业更是把财务精细化分析作为战略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财务精细化分析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它将行业分析、战略分析与报表分析相结合,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利用企业内部资料,透过数字看本质。财务精细化分析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服务于内部战略管理。因为是内部分析,所以资料数据会比较齐全,而且资料真实可靠,分析人员和管理者都会为了企业的整体利益,从全局出发,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三、财务精细化分析的内容

(一)行业宏观经济分析 行业宏观经济分析是为了把握行业整体运行概况,综合分析一个行业的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等,主要分析指标(包括但不仅限于)如表1所示:

(二)战略分析 研究战略定位分析的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波特提出分析竞争对手和产业结构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著名的定位学派。波特认为,战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ing)是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内容,形成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要在企业与企业所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战略定位方法就是企业为了分析和明确自己在行业中面临的机遇,面对的威胁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对战略环境的分析和调查,对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进行判断,从而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战略定位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行业吸引力分析模型和SWOT分析法。

行业吸引力模型也称为五力分析模型。五力分析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力分析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外部环境力量包括政府管制、社会环境、科技环境、全球化以及经济形势。内部环境力量包括购买方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同业竞争。内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企业的行业吸引力。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SWOT)分析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明确企业可利用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将这些机会和风险与企业的优势和缺点结合起来,形成企业成本控制的不同战略措施。

(三)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告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它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

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当前年度公司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主要财务指标;增长分析;盈利能力以及收益质量分析;资产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运营能力分析;企业价值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财务综合分析——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简介企业的基本财务现状,然后针对各个模块进行精细化分析,最后通过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进行综合分析。

篇6

关键词:智力资本 价值 财务分析

在新经济时代,能否有效发挥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随着公司业绩的不断提高,两者的影响分别表现出逐步增强和减弱的总体趋势。

一、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

许多研究者认为智力资本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价值,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和最有利的竞争武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将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创造联系得最为紧密的是著名学者和智力资本实践的倡导者Patrick H.Sullivan。Sullivan认为智力资本作为公司现金流的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是公司利润和价值的主要制造者。Robin Berglun等(2002)运用回归分析,以瑞典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了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并提出了加强公司结构资本建设,提高企业价值的建议。陈劲(2004)等人利用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技术,验证了智力资本和企业业绩正相关;万希(2006)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我国2003年运营最佳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和企业绩效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贡献,但是结构资本在统计上不十分显著;傅传锐(2007)运用分量回归方法研究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智力资本导向的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分析体系的框架

以智力资本为导向的企业价值分析首先是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分析。企业价值有历史价值、现时价值和未来价值之分,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也有历史、现实和未来之分。若想在准确分析历史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未来,有必要将以历史成本法编制的财务报表,采用诸如物价指数法、市场价值法、重置成本法等不同方法调整转换为以现值表示的财务报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从投资者和债权人角度看,企业未来价值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于企业的未来价值受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予以分别考虑。对于外部环境因素,应作为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的制约变量处理,客观评价其对企业未来价值的有利或不利影响。而对于企业的内部条件,则必须作为企业未来价值分析的基本要素。可见,对企业未来价值的分析,实质上是宏观环境分析与微观条件分析的有机结合。

(二)财务分析体系构成

1、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主要是以传统财务分析的指标为主。获利能力指标有:权益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营运能力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运资产周转率等。偿债能力指标有:偿债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市值杠杆比率等。

2、现金流量指标

现金流量信息可以避免权责发生制下对会计盈余的操纵,反映的信息更为真实和客观,它反映的角度是不同于传统财务分析的,因此,现金流量的分析是现代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金流量指标包括:(1)偿债能力指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总额,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等。(2) 收益质量指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营业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来自持续经营活动的收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资产总值等。(3)现金充足性指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长期债务偿还+资产购置+股利支付),长期债务偿还/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股利支付/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现金再投资比率,现金债务保障比率等。

3、辅助指标

辅助指标主要是指对企业那些无法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重要因素进行评价, 这些因素影响到对企业的整体评价,不同企业在这方面的指标会有所不同。主要的指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公司内部的指标:公司的经营策略,领导层的整体素质,公司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等;公司的外部指标:公司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关系,对社会的责任感等。

三、以价值分析为核心的财务分析的基本内容

财务分析理论框架的内容应包括财务方面的信息以及能影响到财务状况的重要非财务信息。

(一)经营环境分析

经营环境分析包括经济环境分析、行业分析和企业经营策略分析。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大方面是指国家乃至国际的宏观经济状况,小的方面是指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它们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竞争的活动范围。

(二)基础资料分析

基础资料分析主要是进行对会计报表生成的相关因素分析,比如会计政策分析等,众所周知,会计报表的生成是经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编制的。在这中间包含着诸多的估计、判断,特别是会计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会计报表的数据,从而影响到由此所作的报表分析。

(三)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指依据主要的会计报表, 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所进行的相关分析,它能够揭示出企业的经营趋势、资产与负债、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增长能力的分析。

(四)相关非财务分析

相关非财务分析主要是指那些不是财务方面的信息,但是却能影响到财务分析的直接结果,比如公允价值的判断等,它们虽然不是财务信息,去能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客观性。

(五)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指依据上面所作的分析,对企业的前景预测和价值评估,它是我们对企业所作的财务分析的终极目标。它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总体变化的性质、趋势进行的分析。进行系统分析,正确和完整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和长期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篇7

一、成本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一种“费用控制”方法,费用控制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采取减少预算、节约开支等方法实现。这种做法存在一定主观性,未考虑成本的引发因素,难以长期奏效。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进入步伐加快,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一形势,追求多方位的客户关系管理和产品个性差异化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银行需要对每一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环节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根据成本收益比来确定每一笔业务、每一个部门(网点)、每一个员工的取舍、进退。因此,产品创新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市场化要求使银行成本管理逐渐转向全方位、多方面的成本核算,进而实现对产品、部门、客户乃至员工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全行产品定价、计划预算管理、业绩考核等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实现系统电子化后,都积极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第二阶段的信息化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数据管理的集中存储和分析,为系统地将基础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决策信息,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年来,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等银行业“新锐”,在对外营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继引进SAP公司的ERP软件,实现了成本核算、控制和分析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为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保证银行“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SAP系统简介和基本概念

SAPR/3系统是国际领先的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标准软件,是一种集成化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它主要包含财务会计(FI)、管理会计(CO)、人力资源(HR)、物料管理(MM)等模块。各模块间紧密集成,可实现数据的一次性输入和信息共享与交流。另外,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SAP提供金融业等专门的行业解决方案。在SAP金融业解决方案中的盈利分析器PA,能对银行每笔交易进行集成化的成本归集或费用分配,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有关金融业务盈利情况信息。为更好了解成本精细化管理如何实施,现将SAP系统中几个主要的基本概念介绍如下:

成本要素:是成本控制范围所使用的会计科目表中的具体科目,用于控制收入及费用分类和分配。当使用成本要素时,必须附加一个账户分配,如:成本中心,一份订单等。

内部订单:是成本控制区域中的一个组织结构单元,用以收集、监控和报告内部任务的成本。内部订单将定期结算到工作明细结构、成本中心、订单、总账科目或资产。

统计指标:是一个可测量的数量,用于成本中心和内部订单的统计数值,如:成本中心的雇员人数。它可以分配到成本中心、作业类型、间接费用定单、业务处理以及利润中心。它在间接成本分配中作为一个分配基数使用。

三、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的基本框架

按照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结合SAP系统的功能模块,其应用主要分为成本归集、预算控制和效益评价三部分。

(一)成本归集

成本归集的基本内容包括产品成本归集、客户成本归集、部门(网点)成本归集、项目成本归集和人力资源成本归集等,产品成本归集为其核心内容。

1.产品成本归集

(1)产品分类

近年来,随着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针对产品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已建立起统一的产品目录雏形。在SAP系统PA中,可根据现有的个人业务、公司业务、同业和投资业务四个产品大类建立对应的产品组,然后按树状结构实行产品细分。如:个人业务细分为个人贷款、个人存款和个人中间业务。个人贷款又再细分为个人住房按揭、汽车按揭和抵押贷款等底层的明细产品类别等。

(2)产品成本的确认

①产品直接成本在PA中可按照每笔业务交易的产品类别、期限(FTP段)、本息收付的方式、利率条件等进行判断后,再确定相应的FTP或相应的数据需求计算直接成本。如存款的直接成本体现为利息成本,而贷款的直接成本由资金转移价格成本计算而得。在SAP中产品直接成本也包含直接记入获利能力段的营业费用。②产品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加上产品应分摊的营业费用、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全面成本,得出各类产品或产品组的全成本。

(3)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

所有未直接计入PA获利能力段的间接费用都要进行分摊处理。在SAP管理会计模块(CO)中可将间接费用分为人工费用、场地费用、设备费用、营销费用、行政费用和运营费用等6类次级成本要素,然后设定车辆行驶里程数、部门人员、占用面积、设备价值、营业收入等统计指标,将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到产品组以及明细产品,具体分摊路径和标准为:①公共分摊部门向业务部门、业务支持部门和管理部门分摊:对于车辆折旧、维修等费用,按照行车里程数摊入用车部门;对于营业用房等折旧和水电等相关费用,按照部门占用面积进行分摊;对于人员费用,按照人数进行分摊;②总行业务支持和管理部门到分行的业务支持部门、管理部门及总行的业务部门的间接成本按营业收入分摊;③分行管理部门6类次级成本要素,根据费用类型按照人工耗时、占用面积、设备价值、营业收入等摊入支行;④分行业务支持部门费用和支行费用向所支持的产品组的分摊,按照各类产品的人工耗时摊入;⑤产品组向其明细产品分摊,根据6类成本类型按活动账户数、新增账户数、营业收入等统计指标分配到明细产品中。

(4)资本及风险成本的分摊

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间接成本可根据风险程度在产品或客户间分配。分配到业务单元的资本取决于业务规模(如资产)和风险程度。因此,一个规模小但风险高的单位所承担的资本,可能与规模大但业务风险低的单位承担的一样或更多。

产品成本归集和分配后,结合产品的收入情况,可计算各产品的经济附加值(“EVA”)或经济利润,然后通过PA或者商业智能集成(“BW”)生成标准或更高级的盈利分析报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在产品盈利能力分析中,同时可以增加产品分销渠道和载体等特性,从而能够依据产品不同的属性进行全面的盈利能力分析。

2.客户成本归集

客户成本通过全行统一且惟一的客户号进行归集,方法与产品成本归集类似。在SAP中,可将所有的客户按照公司客户、个人客户、同业客户定义客户组。然后按照公司行业、个人职业特性,金融机构类别等对以上客户组进行成本归集,然后结合客户信息系统、核心账务以及资金交易系统的数据进行盈利情况分析。

同时,对客户区域、VIP和普通客户等特性的设置,将允许对不同地区以及贵宾客户的贡献度进行多维的比较分析。

3.部门(网点)成本归集

归集部门成本,首先要涉及到整个银行内部组织机构在SAP中的设置,比如公司代码和集团的定义以及成本中心结构和利润中心结构的设置。对于分行为独立向外出具报表的单位,可将每个分行作为公司代码单位,所有分行汇总为集团,集团出具合并的统一报表。每个支行网点作为公司代码下的最底层单元,分别对应一个利润中心和

成本中心,每个机关部门作为一个成本中心,但所有的机关部门组成一个利润中心,然后按照现有的树状组织结构分别汇总为成本中心组和利润中心组。按成本来源统计,部门(网点)成本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直接记入成本中心的成本;(2)真实型内部订单归集后,通过订单结算后分配入成本中心的费用;(3)通过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入的成本。

4.项目成本归集

项目是指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投入大、范围广、涉及多项成本要素产生的一揽子经营管理活动,如某个营销活动,包括参与的人员费用、广告宣传费和客户维护等成本。在SAP中,项目成本归集通过内部订单来实现,对每个活动项目分别建立内部订单,在项目发生过程中分别将成本要素记入内部订单,为每个项目的效益评价提供依据。内部订单的预算功能,同时可以实现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的目的。

由于内部订单极其灵活的功能,其使用扩展到具体某个对象的归集。如通过统计型订单对车辆成本统计,确定单车成本。通过真实型订单对共用固定资产(如车队管理的车辆)等成本进行归集,然后按照统计指标的权数分配标准(如部门用车的里程数)确定的结算规则,将订单中的费用分配到相应的责任成本中心。这样,对期间成本周期性地进行事后分配,能有效提高核算工作效率。

5.人力资源成本归集

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归集,可以为银行人力资源的利用、员工绩效评价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人力资源成本通常分为:人员获得(招聘)成本、员工增值(培训)成本、日常使用(工资和福利性支出)成本和业务开支成本四类。

在SAP中人员成本可通过人力资源模块、总账会计和差旅模块进行归集。对获得、增值和日常使用成本的计量,主要由人力资源模块进行。由于员工主数据中包括员工所属成本中心,因此,相应的人员成本同时反映为部门成本。除差旅费用外,在差旅模块也可同时归集包括员工招待费、会议费等业务性支出以及员工电话、车改和医药费等福利性支出等。

(二)预算控制

投资管理、基金管理模块和内部订单等功能可使SAP在资产采购、项目及部门费用支出等方面实现事前控制。例如,在进行固定资产、广告宣传和耗材采购时,如果超过部门或项目预算则不能进行采购订单创建。而且SAP提供的全方位、分层次的科目预算功能,使上级部门可根据需要对下级单位进行部门费用科目控制。此外,通过人力资源模块的员工主数据中差旅优惠级别的设定,能够定义每个员工的差旅报销标准,结合其由员工在客户端录入报销申请的分布式操作模式,使系统在实现成本控制目的的同时,有效减轻财务人员成本核算到人造成的工作压力。

(三)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主要包括对支行及部门业绩评价、对经营对象即产品和客户等获利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员工和项目的投入产出评价。例如对支行、部门的效益评价,可依据系统提供的成本基础资料,计算分层次的盈利指标,如边际利润、营运利润、网点利润和利润贡献(分、支行经营利润减分摊的总行费用),评价经营单位的创利水平、淘汰利用情况等。而对经营对象的业务评价主要针对业务品种和客户的创利能力,通过编制投入产出报表来完成。

由于SAP系统的高度集成性,各模块在独自运行的基础上,可以处理其他模块或外部系统的信息,尤其在经营单位和经营对象效益评价方面,例如PA在进行产品获利能力分析时,需要来自FI/CO模块的成本数据,另一方面也需要来自核心财务系统以及资金交易等外部系统的产品收入数据,整理生成各类分析报表。对于具有成熟的、专业的业绩评价系统(如客户经理考核系统)的银行,则需要对SAP中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适合专业系统处理的数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效益评价的实现要求SAP和外部系统之间进行大量、频繁的数据转换。因此,外部系统能否支持、提供这些信息、或者外部系统能否支持SAP提供的信息,将影响业绩评价功能的实现。

四、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SAP系统是遵循国际企业的管理实践和经验而设计和开发的。因此,其功能设计和方案可能与国内银行业的管理现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要使SAP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商业银行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盈利能力分析与银行业绩考核的关系

SAPPA模块的功能定位于分析对象的盈利能力分析,并不构成全面的业绩考核,不是一个独立、完整意义上的业绩考核管理系统。例如新产品处于推广阶段,对新产品的评价不能仅看其盈利能力,应主要关注其市场渗透能力和对其他产品的服务功能。如果仅以盈利能力等财务成果作为退出或进入等决策依据,可能会造成战略性失误。因此,如果进行全面的业绩考核,则必须再选择SAP的其他模块或依靠专业的业绩评价和考核系统。

(二)FTP和资本成本确定中存在问题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影响

FTP资金转移价格是银行管理会计意义上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SAP系统PA中用于确定每笔业务交易资金的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或收益,主要按照资金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但由于国内资金交易品种不全,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容易导致FTP数据失真。另外,“政府之手”和市场操纵行为等非市场因素会使银行股票的Beta偏离正常水平,根据CAPM模型确定的资本成本可能会扭曲,从而影响获利能力分析结果,因此,应考虑有关异常因素加以调整。

(三)间接成本的分摊

由于人工耗时等统计指标的确定存在主观因素,使费用分摊时会造成误差。同时,由于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外普遍使用的资本分配和风险量化模型可能并不适用于每家银行,因此,可能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调整,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SAP公司《SAP用户手册》http:∥

2.罗伯特。S.卡普兰,《高级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篇8

一、成本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一种“费用控制”方法,费用控制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采取减少预算、节约开支等方法实现。这种做法存在一定主观性,未考虑成本的引发因素,难以长期奏效。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进入步伐加快,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一形势,追求多方位的客户关系管理和产品个性差异化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银行需要对每一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环节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根据成本收益比来确定每一笔业务、每一个部门(网点)、每一个员工的取舍、进退。因此,产品创新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市场化要求使银行成本管理逐渐转向全方位、多方面的成本核算,进而实现对产品、部门、客户乃至员工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全行产品定价、计划预算管理、业绩考核等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实现系统电子化后,都积极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第二阶段的信息化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数据管理的集中存储和分析,为系统地将基础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决策信息,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年来,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等银行业“新锐”,在对外营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继引进SAP公司的ERP软件,实现了成本核算、控制和分析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为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保证银行“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SAP系统简介和基本概念

SAPR/3系统是国际领先的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标准软件,是一种集成化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它主要包含财务会计(FI)、管理会计(CO)、人力资源(HR)、物料管理(MM)等模块。各模块间紧密集成,可实现数据的一次性输入和信息共享与交流。另外,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SAP提供金融业等专门的行业解决方案。在SAP金融业解决方案中的盈利分析器PA,能对银行每笔交易进行集成化的成本归集或费用分配,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有关金融业务盈利情况信息。为更好了解成本精细化管理如何实施,现将SAP系统中几个主要的基本概念介绍如下:

成本要素:是成本控制范围所使用的会计科目表中的具体科目,用于控制收入及费用分类和分配。当使用成本要素时,必须附加一个账户分配,如:成本中心,一份订单等。

内部订单:是成本控制区域中的一个组织结构单元,用以收集、监控和报告内部任务的成本。内部订单将定期结算到工作明细结构、成本中心、订单、总账科目或资产。

统计指标:是一个可测量的数量,用于成本中心和内部订单的统计数值,如:成本中心的雇员人数。它可以分配到成本中心、作业类型、间接费用定单、业务处理以及利润中心。它在间接成本分配中作为一个分配基数使用。

三、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的基本框架

按照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结合SAP系统的功能模块,其应用主要分为成本归集、预算控制和效益评价三部分。

(一)成本归集

成本归集的基本内容包括产品成本归集、客户成本归集、部门(网点)成本归集、项目成本归集和人力资源成本归集等,产品成本归集为其核心内容。

1.产品成本归集

(1)产品分类

近年来,随着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针对产品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已建立起统一的产品目录雏形。在SAP系统PA中,可根据现有的个人业务、公司业务、同业和投资业务四个产品大类建立对应的产品组,然后按树状结构实行产品细分。如:个人业务细分为个人贷款、个人存款和个人中间业务。个人贷款又再细分为个人住房按揭、汽车按揭和抵押贷款等底层的明细产品类别等。

(2)产品成本的确认

①产品直接成本在PA中可按照每笔业务交易的产品类别、期限(FTP段)、本息收付的方式、利率条件等进行判断后,再确定相应的FTP或相应的数据需求计算直接成本。如存款的直接成本体现为利息成本,而贷款的直接成本由资金转移价格成本计算而得。在SAP中产品直接成本也包含直接记入获利能力段的营业费用。②产品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加上产品应分摊的营业费用、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全面成本,得出各类产品或产品组的全成本。

(3)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

所有未直接计入PA获利能力段的间接费用都要进行分摊处理。在SAP管理会计模块(CO)中可将间接费用分为人工费用、场地费用、设备费用、营销费用、行政费用和运营费用等6类次级成本要素,然后设定车辆行驶里程数、部门人员、占用面积、设备价值、营业收入等统计指标,将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到产品组以及明细产品,具体分摊路径和标准为:①公共分摊部门向业务部门、业务支持部门和管理部门分摊:对于车辆折旧、维修等费用,按照行车里程数摊入用车部门;对于营业用房等折旧和水电等相关费用,按照部门占用面积进行分摊;对于人员费用,按照人数进行分摊;②总行业务支持和管理部门到分行的业务支持部门、管理部门及总行的业务部门的间接成本按营业收入分摊;③分行管理部门6类次级成本要素,根据费用类型按照人工耗时、占用面积、设备价值、营业收入等摊入支行;④分行业务支持部门费用和支行费用向所支持的产品组的分摊,按照各类产品的人工耗时摊入;⑤产品组向其明细产品分摊,根据6类成本类型按活动账户数、新增账户数、营业收入等统计指标分配到明细产品中。

(4)资本及风险成本的分摊

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间接成本可根据风险程度在产品或客户间分配。分配到业务单元的资本取决于业务规模(如资产)和风险程度。因此,一个规模小但风险高的单位所承担的资本,可能与规模大但业务风险低的单位承担的一样或更多。

产品成本归集和分配后,结合产品的收入情况,可计算各产品的经济附加值(“EVA”)或经济利润,然后通过PA或者商业智能集成(“BW”)生成标准或更高级的盈利分析报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在产品盈利能力分析中,同时可以增加产品分销渠道和载体等特性,从而能够依据产品不同的属性进行全面的盈利能力分析。

2.客户成本归集

客户成本通过全行统一且惟一的客户号进行归集,方法与产品成本归集类似。在SAP中,可将所有的客户按照公司客户、个人客户、同业客户定义客户组。然后按照公司行业、个人职业特性,金融机构类别等对以上客户组进行成本归集,然后结合客户信息系统、核心账务以及资金交易系统的数据进行盈利情况分析。

同时,对客户区域、VIP和普通客户等特性的设置,将允许对不同地区以及贵宾客户的贡献度进行多维的比较分析。

3.部门(网点)成本归集

归集部门成本,首先要涉及到整个银行内部组织机构在SAP中的设置,比如公司代码和集团的定义以及成本中心结构和利润中心结构的设置。对于分行为独立向外出具报表的单位,可将每个分行作为公司代码单位,所有分行汇总为集团,集团出具合并的统一报表。每个支行网点作为公司代码下的最底层单元,分别对应一个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每个机关部门作为一个成本中心,但所有的机关部门组成一个利润中心,然后按照现有的树状组织结构分别汇总为成本中心组和利润中心组。按成本来源统计,部门(网点)成本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直接记入成本中心的成本;(2)真实型内部订单归集后,通过订单结算后分配入成本中心的费用;(3)通过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入的成本。

4.项目成本归集

项目是指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投入大、范围广、涉及多项成本要素产生的一揽子经营管理活动,如某个营销活动,包括参与的人员费用、广告宣传费和客户维护等成本。在SAP中,项目成本归集通过内部订单来实现,对每个活动项目分别建立内部订单,在项目发生过程中分别将成本要素记入内部订单,为每个项目的效益评价提供依据。内部订单的预算功能,同时可以实现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的目的。

由于内部订单极其灵活的功能,其使用扩展到具体某个对象的归集。如通过统计型订单对车辆成本统计,确定单车成本。通过真实型订单对共用固定资产(如车队管理的车辆)等成本进行归集,然后按照统计指标的权数分配标准(如部门用车的里程数)确定的结算规则,将订单中的费用分配到相应的责任成本中心。这样,对期间成本周期性地进行事后分配,能有效提高核算工作效率。

5.人力资源成本归集

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归集,可以为银行人力资源的利用、员工绩效评价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人力资源成本通常分为:人员获得(招聘)成本、员工增值(培训)成本、日常使用(工资和福利性支出)成本和业务开支成本四类。

在SAP中人员成本可通过人力资源模块、总账会计和差旅模块进行归集。对获得、增值和日常使用成本的计量,主要由人力资源模块进行。由于员工主数据中包括员工所属成本中心,因此,相应的人员成本同时反映为部门成本。除差旅费用外,在差旅模块也可同时归集包括员工招待费、会议费等业务性支出以及员工电话、车改和医药费等福利性支出等。

(二)预算控制

投资管理、基金管理模块和内部订单等功能可使SAP在资产采购、项目及部门费用支出等方面实现事前控制。例如,在进行固定资产、广告宣传和耗材采购时,如果超过部门或项目预算则不能进行采购订单创建。而且SAP提供的全方位、分层次的科目预算功能,使上级部门可根据需要对下级单位进行部门费用科目控制。此外,通过人力资源模块的员工主数据中差旅优惠级别的设定,能够定义每个员工的差旅报销标准,结合其由员工在客户端录入报销申请的分布式操作模式,使系统在实现成本控制目的的同时,有效减轻财务人员成本核算到人造成的工作压力。

(三)效益评价

效益评价主要包括对支行及部门业绩评价、对经营对象即产品和客户等获利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员工和项目的投入产出评价。例如对支行、部门的效益评价,可依据系统提供的成本基础资料,计算分层次的盈利指标,如边际利润、营运利润、网点利润和利润贡献(分、支行经营利润减分摊的总行费用),评价经营单位的创利水平、淘汰利用情况等。而对经营对象的业务评价主要针对业务品种和客户的创利能力,通过编制投入产出报表来完成。

由于SAP系统的高度集成性,各模块在独自运行的基础上,可以处理其他模块或外部系统的信息,尤其在经营单位和经营对象效益评价方面,例如PA在进行产品获利能力分析时,需要来自FI/CO模块的成本数据,另一方面也需要来自核心财务系统以及资金交易等外部系统的产品收入数据,整理生成各类分析报表。对于具有成熟的、专业的业绩评价系统(如客户经理考核系统)的银行,则需要对SAP中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适合专业系统处理的数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效益评价的实现要求SAP和外部系统之间进行大量、频繁的数据转换。因此,外部系统能否支持、提供这些信息、或者外部系统能否支持SAP提供的信息,将影响业绩评价功能的实现。

四、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SAP系统是遵循国际企业的管理实践和经验而设计和开发的。因此,其功能设计和方案可能与国内银行业的管理现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要使SAP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商业银行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盈利能力分析与银行业绩考核的关系

SAPPA模块的功能定位于分析对象的盈利能力分析,并不构成全面的业绩考核,不是一个独立、完整意义上的业绩考核管理系统。例如新产品处于推广阶段,对新产品的评价不能仅看其盈利能力,应主要关注其市场渗透能力和对其他产品的服务功能。如果仅以盈利能力等财务成果作为退出或进入等决策依据,可能会造成战略性失误。因此,如果进行全面的业绩考核,则必须再选择SAP的其他模块或依靠专业的业绩评价和考核系统。

(二)FTP和资本成本确定中存在问题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影响

FTP资金转移价格是银行管理会计意义上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SAP系统PA中用于确定每笔业务交易资金的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或收益,主要按照资金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但由于国内资金交易品种不全,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容易导致FTP数据失真。另外,“政府之手”和市场操纵行为等非市场因素会使银行股票的Beta偏离正常水平,根据CAPM模型确定的资本成本可能会扭曲,从而影响获利能力分析结果,因此,应考虑有关异常因素加以调整。

(三)间接成本的分摊

由于人工耗时等统计指标的确定存在主观因素,使费用分摊时会造成误差。同时,由于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外普遍使用的资本分配和风险量化模型可能并不适用于每家银行,因此,可能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调整,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SAP公司《SAP用户手册》

2.罗伯特。S.卡普兰,《高级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