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2 14:37: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医养生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古时起,中医便以养生、保健、治病为其核心思想,人们对于中医的看法,便有说法:上医养生,治病于未然;中医保健,治病于萌芽;下医治病,治已病之病。传统的中医学中郎阔我国五千年的中医精华,在现阶段医学水平不断发展提升、单纯地依靠手术和西药治愈疾病的困难也日益增加,如何将中医与疾病预防结合起来,加强人们的养生保健,治病于未然,是现代中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1 中医养生简介
所谓中医养生,是指利用中医的各种方法如针灸、推拿等,颐养生命,实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的一种医学活动。其主要思想在于治病于未然。
中医养生的观念主要注重几个方面,其一,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由于世界上的万物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因而一切生命活动的开展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起居有常,顺应季节,顺应自然。其二,养生要注重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生理上的养生,还应涵括心理上的养生,良好的心理能让人处于轻松愉快的境地,能有效抵御外病入侵。
2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包括顺应自然、起居有常、形神合一、动静结合以及综合调理等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
2.1 顺应自然
自然的规律是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无法打破和违反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遵循规律,适应规律,有效地利用规律。自然分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而,养生要结合季节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春天要适当进补甘性温和食物,夏天要进补清淡泻火食物,而秋天要进补滋润水分多的食物,冬天则应进补脂肪较厚的食物。在药补上,春冬宜用贵重补药,夏秋则不宜进补。
顺应自然还应包括起居有常,即作息时间要有规律,符合自然白天黑夜交替的规律以及各个阶段人体发展的需求。如幼儿需多睡,老年人则不宜多睡。春夏适宜早睡早起,秋天适合晚睡早起,冬天适宜早睡晚起。人体若能坚持起居有常,保证合理的作息时间,则身体便会处于精力充沛的状态,能保持愉悦的心情;反之,则会生命力衰竭,精神萎靡不振。
2.2 形神合一
人体是包括基本组成的机体器官组织,如骨骼、经络、五脏六腑等,以及支配这些组织进行基本活动的意识、精神、知觉等,强健的身体是人类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前提,建立良好的体魄,能让人类在开展活动中精力充沛。人的“神”对人体起着支撑、调度作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有效帮助人体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心态,减少消极、忧郁、悲观等不良情绪,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专注度。所谓形神合一,便是指养生要注重身体,也要注重精神。中医学中认为,形神合一的养身方式,不独重视进补来弥补,也要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以形养神,以神促形。
动静结合,是指适当的运动之后要有精神上的些许弥补。对于长期从事脑力活动的人来说,闲暇之余可以进行跑步、打球、做瑜伽等休闲项目;而对于体力劳动者,在长久的体力劳动之后,下棋、聊天等休闲项目能有效帮助缓解身心的疲惫和压力。动静有机结合,促进人体身心愉快。但是,运动中要注意结合个人的状况,切忌运动过度,引起不必要的损伤。
2.3 饮食有节
人类开展生命活动离不开基本的能力摄取,饮食是保证能量摄取的基本途径,但在中医养生的观念中,“饮食要有节”。主要是指,(1)饮食要有时间节制,有规律地饮食才能保证肌体发展的规律性;(2)饮食要有量上的节制,饮食是为了补充基本肌体的能量,应把握一定地度量,不宜过多,增加肠胃负担,也不宜过少,让肌体发展不完善;(3)饮食要平衡,饮食是人类摄取能量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因而一定要结合肌体发展的需求,多样化饮食结构,切忌单一饮食。(4)饮食要根据人体特点摄取食物,人与人之间的个体性差异极大,中医养生观念认为,饮食选择要根据个体的发展特点选择,如有些人体质偏寒,则不宜食用诸如海带、冬瓜、黄瓜等凉性食物过多,而有些人体质偏热,则应不宜多食用诸如桂圆、韭菜、牛肉、狗肉等食物。
[关键词]中医养生;场馆功能;空间环境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5-0058-02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养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应用。中医文化养生场馆作为融合现代医疗理念、传统中医文化、休闲思想、会所模式于一体的健康养生机构,在场馆功能定位及结构设计上,更要强调其自身的特色。
1中医文化养生场馆与其他类型建筑的比较
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在建筑结构及功能上,不同于中医馆、养生会所、中医院、疗养院等机构,更加注重功能分区的关联性与空间环境的休闲性。对于中医馆,其功能主要是看病、抓药和治疗。因此在建筑结构上遵循医疗机构特点,有诊室、药房、候诊区等。尽管也有些中医馆增加了导诊区、休闲区,但其建筑格局往往依附于某一大型建筑,如临街或建筑裙房等形式。中医文化养生场馆侧重于“治未病”,以理疗、养生为主,强调预防与保健。因此,在建筑结构上由疗养室、生态文化养生环境、休闲康复空间等方式,既可以依附某大型建筑,也可以单独建筑,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对于中医文化养生场馆,也不同于一般的养生会所,尽管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包含有足疗、美容养颜等内容,但在养生理疗上更倾向于纯中医方式,宣传的是中医文化。与中医院、综合性中医诊所相比,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在建筑格局上倾向于宁静而休闲的生态环境,在建筑功能上倡导体验性、休闲性。而中医院,中医科室则更倾向于疾病治疗,在环境及休闲方面往往不予重视。
2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建筑类型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2.1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建筑类型
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在选址上分为城市型和郊区型两类。城市型因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多位于居住区、商务区、星级酒店等附近,便于拓宽客户群体范围;郊区型场馆通常讲究室内外环境的融合设计,以养生旅游区、养生文化园等方式,体现中医养生文化氛围。在建筑结构类型上,有单体式,即以单体建筑结构来满足不同功能分区的需要,并与周围环境自成一体,彰显高端特色;院落式结构往往规模较大,功能区划分更加齐全,讲究建筑围合特色,突出建筑与自然的亲近。
2.2中医文化养生场馆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在建筑空间设计上,遵循传统中医文化主题,讲究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共生。比如在建筑空间文化上,往往以生态环保材料为基础,从建筑形式、空间布局、体式风格等方面来传递养生理念,来宣传中医与理疗的作用。在建筑装饰文化上,讲究对宾客感官体验的关注,特别是在室内设计、家具布置、b饰等方面,不吝于小博物馆或美术馆。在空间展示文化上,以传统中药材、中医文化器具为主,同时也包含画作、古董、玉石等。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医文化养生场馆的功能配套上,不仅突显养生功能,更从宾客的需求上来挖掘独特的服务。如多种文化主题、建筑空间特色的布局,健康咨询、文化展示、生态休闲、食疗体验等。
3中医文化养生场馆的功能构成
3.1中医文化养生场馆的功能划分
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在功能构成上主要分为基本功能区、拓展功能区、其他功能区。对于基本功能区,主要满足最基本的建筑空间功能。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其核心功能为中医养生,在建筑空间结构上体现休闲性、中医文化特色。如经络理疗区、足浴区、休闲聚会区、咨询区等。对于拓展区,主要是对基本功能的延伸,来增强建筑空间的丰富性、特色性。比如中医养生检测诊断区、中医文化展览区、中医食疗养生区、中医生态养生区等。当然,根据不同场馆规模的大小,还有其他功能配套区。在其他功能区,往往体现中医文化养生场馆的发展方向。如健康课堂区、科研区、住宿疗养区等。
3.2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建筑功能区关系
中医文化养生场馆在功能空间划分上,主要有入口空间、休闲空间、养生空间学习研究空间四部分。各功能区在组合方式上,往往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遵循建筑空间结构的自然、和谐。特别是在外部环境空间营造上,能够更多的让宾客接触大自然,走近大自然,从身心休憩体验中来达到身心的放松与平衡。不同养生场馆在建筑空间关系上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整体――外部环境关系。对于整体,主要是中医文化养生场馆的主体空间,而对于外部环境,则表现为各功能区围绕核心区进行布局,以强调生态环境与中医养生的融合;第二种为中庭――内部环境关系。这一结构将中庭绿化作为内环境,以独立或以建筑顶层空间,便于设置采光的中庭为主要形式,来营造室内的自然生态环境;第三种为院落――内外环境相结合模式。该方式是比较理想的空间形态,多建在城市公园、郊区风景区等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能够充分运用中医文化、养生文化来调和阴阳、辩证,实现养生理疗的目标。
3.3滨江商务区中医文化养生馆功能构成及设计理念
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实践进行归纳,又从实践中去验证和体现的过程。我们以温州滨江商务区中医文化养生馆的创作方案设计思路为例,简要阐述其功能构成和设计特点。主体场馆位于中心区中央绿轴线上,依托杨府山公园和瓯江,南北两侧为高层住宅和商业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密集的人流量,为宣传中医养生文化提供了独特区位空间优势。整个建筑以传统中式四合院落式结构,打造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通过切割、围合方式,东西连接绿地,南北与建筑衔接,通过分割平移来优化不同的功能区。建筑面积4850 m2,整个建筑共计四层。
从一层建筑功能区划分来看,南侧为中医坐诊区,与中药房对接,体现中医理疗功能;北侧以中医文化展示,结合庭院式中草药种植区域,通过对常年日照的测算来划出喜阴中草药种植区域,既绿化了环境,又传递了中草药文化,普及了中医知识。在一层的四角分别设置楼梯;在二楼区域,以室外中医文化养生大讲堂、休息室为主,并提供中医康复、中医保健品销售服务;三楼空间为敞开式连廊结构,便于宾客观看中心讲堂的中医讲座。本中心强调天人合一理念,从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元素的融入,来实现对各功能区空间与外部景观的整体性连接,将传统养生文化、中医文化,以及现代休闲文化融为一体,为亚健康人群提供中医理疗保健服务营造了良好的空间氛围。
【关键词】中医;康复养生;应用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99-01
慢性病是人类疾病中非常难以根治的病种之一,慢性病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由于慢性病的持续时间长,并且难以根治,因此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由于慢性病的侵蚀,使得患者家庭苦不堪言,也引发一系列医疗问题,在社会中产生一定负面作用。由于西医对慢性病的治疗的手段不多,很多患者就即希望通过中医的康复养生方法来获得健康,本文就以中医康复养生办法对慢性病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
一、中医康复养生理论
中医康复养生理论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汉朝时期,很多帝王就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来调节身体。同时中医康复养身理论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道家、儒家、佛家都对中医康复养生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就是说的养生思想不仅要注重生命的体型,同时还要注重人在生命中体现出来的价值以及做人的准则。儒家思想也很看重修身养性,守中致和,提倡人要拥有相对平和的心态,从而能够达到修身治国的思想境界。
二、中医康复养生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养生学在医学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在几千多年的发展和应用中逐渐完善,并自成体系。目前,在我国的医学界所认可的中医康复养生学主要包括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养生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医学等。中医康复养生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养生学的理论帮助患者根治疾病,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医康复养生学就具有和其他学科独特的优势。
(一)独特的医疗理论科学
由于中医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岁月发展中,中医理论不断发展进化,最终形成了中医康复养生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有其哲学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有多种不同的医疗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病情采用各不相同的诊治手段进行治疗。同时,中医康复养生学还有着自身完整的医疗理论,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逐渐完善成一门独立的医疗学科。中医康复养生学跟中医的基本诊治方法一样,都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但中医康复养生学是利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以及辨证治疗等理论,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和判断,当了解到患者的准确病情后,再通过药补、食疗等方式,对患者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并帮助患者恢复元气,从而达到提升人体免疫力的目的。可以说,中医康复养生学是一门多种医疗方式并用,且融合了医疗和养生不同概念的保健科学,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色彩的医疗保健科学。
(二)养生和康复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同西医主要以治病为目的不同,中医不仅在于治病,还在于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病情,也就是说,中医的特点是集治疗和预防为一体的医学。同现代西医喜爱那个比,中医康复养生的养生保健对于人的健康更为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将大部分疾病排除在外,而不是当疾病上身后,才去要医治,这样也会极大的损伤人的元气,对人的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医康复养生法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体自身的机能的调节和循环来保持人的健康,并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治愈的能力,最终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三、中医康复养生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根据中医的特点可以知道,中医对于慢性病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病情,在经过中医的调理后,病情就有所减缓,甚至在经过持续的调理,久治不愈的病就可以完全痊愈。具体来讲,中医是通过对人体的各项机能的调节以及对人体循环的不断梳理,从而达到疏通血脉、补充气血的目的,最终能够提升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并增强人体素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慢性疾病,这些患者长期受到病情的折磨,只能长期在饮食受到非常严格的控制,同时也要非常注意自身的血糖、血脂。尽管这样,这些糖尿病慢性患者的身体机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糖尿病对于人的精神和身体是一个长期的伤害和折磨。患者饮食上需要时刻节制,并且体能下降明显,并时常伴有口渴、头晕等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在此方面就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将此类症状归纳为消渴症状,属虚证,可以通过食疗的调节来减缓病状,同时也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很多临床上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
对于偏头痛的慢性病患者而言,西医对于偏头疼的诊治为供血不足,但是很难找到真正的病因,很多西医都是对偏头痛采取手术等手段,但是手术不仅要麻醉止痛,这样不仅风险很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并且患者对药物依赖性很大。对于偏头痛的症状而言,中医康复养生学认为这是一种人体脉络不通的现象。对于此类病情,可以通过对患者的气血脉络的调节来减缓患者的症状,再通过对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分析,采用统一的治疗方式,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气血调理,最终缓解和根治偏头痛症状。
四、总结
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的根治上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中医康复养生方法能够对人体自身的调节,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出发,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在临床上,很多慢性病都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得到了根治,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并不会对患者的器官造成损伤,同现代西医相比,中医康复养生方法是一种健康的医学手段,因此可以相信,中医康复养生方法的发展前景和未来会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3)
[2]李月红,彭红春,浅谈糖尿病与中医养生疗法[J].国医论坛,2011(2).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发展现状;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老人自己或子女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异地养老消费能力,加上各地养老机构规模、服务水平及设施都有了显著提高,旅游养老已然成为一种时尚。以前不少封闭式养老机构“一张床、三顿饭、除了睡觉没事干”的重复枯燥的节奏,无法顾及老人内心。与传统的“关门养老”模式相比,旅游养老更注意精神养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诉求。而中医药旅游与养生养老完美合体,这一新模式的创新主要在于将养生养老元素加入到中医药旅游,利用中医药的养生作用,通过中医药旅游的形式,实现中医药养生养老的目的,它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结合,是求新、求知、 求乐的综合体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文化,感受到中医药带来的益处,并且享受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的过程。探讨养老模式的开发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模式的优势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模式优势是相当显著的,第一,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言之有理,施之有法,行之有效的方法。容易被人们理解、掌握和运用,尤其是老年人对中医药的可接受性强,信任度高。第二,中医药在传统理论上也具有优势,老年人个体差异大,心理情绪变化快,中医的辨证论治注重个体特别重视“三因制宜”,中医药养生的整体观念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予以体现,既注重老年人生理病理的特点,又重视自然与人体,阴阳五行的关系。第三,在预防与康复疾病方面有,中医治未病的说法早在2000年前的《素问》中强调过“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老年人精气虚衰,运动迟缓,传统的五禽戏、气功、八段锦等可以促进气息运行,延缓衰老。第四,技术操作的优势,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简、便、验、效的特点,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只需要一些简单的中药器材和中药原材料即可。中医药养生中的饮食护理对老年人慢性病及机体防御机能低下等也具有独特的调理作用。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一方面延长老年人自然寿命;另一方面提高了老年人的身体质量。
二、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模式的政策支持
目前,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在国家的关注与政策的支持下逐渐升温,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方面,特别强调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最新《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2015-2020)》也定位在中医药养生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并就总体目标提出了7方面的重点工作,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被明确纳入其中。与之对应的是,规划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突出的医疗机构,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此规划将中医药融入养老、旅游等产业,并促进了三大产业的有机结合,这对当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中医药发展内涵,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三、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的现状
目前,在政府的支持下,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开辟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新路径。2016年9月北京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大兴区作为试点地区将逐步启动实施中医健康养老社区示范工程。预期到“十三五”末,使北京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人群逐步享受到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敦煌已有企业投资8亿元,修建了占地1000亩的中医生态园,开展沙疗、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按摩等服务;安徽省5年内将建设400个中医馆并与养老旅游产业相结合;西安脑病医院院长宋虎杰表示,作为民营医院,由于机制灵活,在开展中医药养老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比如可以更灵活地与康复机构、社区、养老院开展中医药旅游合作项目。中国各地正在为中医药养老旅游做出进一步的计划并开展实施,为更好的解决养老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特色的中医药养老服务做出努力。
四、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面临的困境
1.中医药旅游宣传不到位,中医药旅游观念不够深入人心
中医药旅游模式热度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医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中医药生养老模式观念没有为人熟知,缺乏合理的宣传方式。
2.中医药旅游形式过于单一,服务内容雷同,特点不够鲜明
现在的中医药旅游主要以保健、购物、参观、游玩等形式在进行,不能够让游客参与进来,大多是以参展的方式了解中医药文化,理论传输观念,缺乏实践操作经历,内容大多相似,没有凸显中医药特色,难以深入人心。
3.缺乏中医药旅游与养老护理复合型人才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由于其针对群众的特殊性,中医药养老旅游必须具备服务性与护理性专业复合型人才,缺乏中医药服务性专业人才和养老护理专业人才,过往许多标榜中医药健康的项目缺乏实质性,各种中医药资源和养老设施都不能合理的利用,无法充分发挥中医药养老旅游的魅力。
4.中医药养老旅游市场准入太低,缺乏养老旅游的管理部门
目前中医药旅游市场鱼龙混杂,准入太低,没有规范的机构来整治,不少不法分子在景区利用中医药问诊欺诈游客,尤其是老年人思维反应较慢,旅途中时常出现各种事故。导致中医药名誉受损,中医药旅游也不尽如人意。
五、对策
1.需要政府出力协助中医药养老旅游宣传
政府政策对中医药养老旅游的支持很大,但还是希望当地政府可以贯彻落实该政策,做好中医药养老宣传工作,养老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也是政府的问题,希望政府部门能重视中医药养老旅游,可以从政府公关方面出力介绍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使之深入人心。
2.积极鼓励创建新的中医药养老旅游形式
由养老旅游产业出资招募社会上热爱中医文化的创业策划人士为旅游企业策划新型的中医药养老形式,如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创建品牌形象,在景区内设立中医经络识别或中药材识别教学,药膳裸烹展示,老年人中医俱乐部等形式。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旅游内容,更加提高了养老旅游的质量,同时满足了老年人的求知需求。
3.重视中医药养老复合型人才培养,从源头抓起。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需具备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必须有一定的养老旅游服务技巧和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只有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在讲解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兼顾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并且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养老旅游。中医传承方式有两种师承教育和学校教育,政府教育机构可在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对养老旅游有兴趣的人才,从源头开始,节省培训所耗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4.建立专业的中医药养老旅游法律机构,系统化规范管理
针对中医药养老旅游设立一个专门的、公平的、公正的、公开的法律机构,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权益应该保护起来,给予特殊关怀。对于景区内的产品与服务应该加强管制,行医人员必须经过正规考核准入才能问诊,杜绝假冒伪劣欺诈消费者等行为。给中医药养老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
总之,中医特色的高端养老旅游,以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走出一条集养老、保健、康复、医疗为一体的特色养老服务之路,将中医文化渗透到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疾病防治及家庭养护等各个方面,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药养老旅游真正的实现养生享老,在养老的同时养生,在养生的同时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中医药+养老旅游的模式新开启不久,必将引起一翻浪潮并持续前进。
参考文献:
[1]徐天馥.传统中医养生保健与养老产业相结合的研究[J].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2015(04):35.
[2]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3]六区试点中医药养老.北京晨报,2016-9-8.
养生,又称养性、摄生、道生、颐养、保生、寿世等;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简言之,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他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在中国,一直流传着丰富的养生文化,它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武术深受它的熏陶,中医也不例外.其实,就从武术和中医的起源来看,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加上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汇合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武术和中医之间显而易见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只有开始,从来没有结束过.医武同源,互相渗透,医是武之根,医武结合,医耀武荣,医是武之宗,医与武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从古到今,它们一直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着,只是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所处理的对象不同,所思考的内容不同罢了.当他们围绕着现代社会中热门的养生话题开展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联系更紧密,融合更紧密.
1武术养生的特点
1.1武术养生的性质武术作为中国体育传统项目之一,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具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运动.武术养生,就是指人们利用武术这种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从而达到延命益寿,祛除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特别是武当武术,它是在道教内丹静态养神养气的基础上,结合一般武术技击特点,形成的一种以肢体活动为引导,推进体内气血流动,达到舒筋活络、祛病养生的目的,是一种形体与神气相济的外技击、内养生的功夫.武术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养生,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的目的,就是养生.养生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它却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实现目标.原来打打杀杀、喧器尘上的江湖恩怨,只是出于文人笔下的虚构,而真正推动武术向前发展的,就是众多武术界的前辈们,为了实现自己强健体魄、益寿延年的夙愿,不断探究人体的极限,从而让武术得到不断吸纳创新,以至成为今天的一个庞大知识体系,
1.2武当武术是几千年来关于武术养生的历史结晶武术中,武当功夫是中华功夫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着中华武术几千年的发展结晶.武当武术,就是武当道教吸取了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健身系统.它以古人天地人三才合一的道家思想为主体,又不断吸纳创新、代代相传,一直流传到今.在武当武术中,即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思想的脉络,又可以体会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讲中和,不求偏过,讲静中求动,动静结合,一招一式中寓有深意,一动一静中体察灵机.人体的精气神自由舒展,或凝或散,或聚或扬,生命因此而受到锤炼,延年益寿,祛疾疗病,健康快乐.个中滋味与体会,不能言表.
1.3武当武术具有深刻的养生功能和养生价值武当武术发展到现在,它在养生方面存在的意义要远远的高于技击方面的意义.由于中国近年来的和平发展,人人需要健康,这是社会前进的一个主题思想,也是推动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而武术在这个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健康需要,所以受到了现代人的热烈欢迎.每年,武当山道教也会因此而面向社会举办大量的养生功课堂,宣传和宏扬武术的养生文化,为社会造福.特别是武当武术,直接发源于道教,深受道教思想精华的洗礼,以至于形成了现代武当武术天人合一、阴阳辩证、形神兼备、动静结合、内修外行、刚柔相济的特点.武术养生起于中国东方哲学,品制万变,归根复元,沿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重人贵生、气、阴阳等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认识人在社会乃至宇宙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今天的社会上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中医养生的本质
所谓中医养生,就是利用中医药知识体系,去实现保养生命的过程或做法.中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处理人体健康与疾病方面,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这个庞大知识体系中,有自己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独特见解和方法,秉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对国人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中医养生,只是这个体系中一部分内容.但是,这一部分内容,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概括的.中医养生,提倡食养,提倡药补,提倡运动养生,提倡养性第一,这些观点,都符合现代社会中关于健康的要求,因此,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中医与武术的理论同源性
(医武同源性)中医的源头,是在春秋战国之际,这时,中国整个学术界飞速发展.这时的医学,具有更突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并趋于专业化.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部医学书籍中,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不仅是部医学巨著,还是一部养生宝典.书中讲到了怎么治病,但更重要的是讲怎么不得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怎么样使人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黄帝内经》受到先秦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颇深.主要有《周易》里的阴阳哲学,《尚书》里的五行学说,《论语》里的两端、中和、和为贵思想,《中庸》里的中庸方法论,《老子》里的万物源于道等思想,以及老庄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聚气养气、求生之厚、长生久视等思想精髓均在这部著作中有所体现.中医所讲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是武术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4武术养生和中医养生共同的原则
4.1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规律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命题,也是一个能充分代表华夏民族文化特色的思想模式.天人合一的实质是天人和谐,它包含天人一体、天人相应和天人互感等观念.天人合一也是道家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命题,是道家的世界观、自然观、人体观的要点,也是道家养生哲学的基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由于人以天地之气生,人的生命活动皆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天人合一有两种形式,一是天人相通,即人与自然皆由气所构成,因而具有共同的内在运动规律,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符合这一规律才能健康.老子将这一原则称为“道法自然.”二是天人相类,即人体结构与自然结构具有相似性,如日与心相类,水与肾相类.
4.2重神养气,注重精神的修炼在武当武术的养生观认为,养生者要以静制躁来养神调心,同时主张通过智谋运动来养形,怡神,促进身心健康达到长寿的目的.武当武术的养生方法主要由肢体运动,呼吸锻炼和意念三部分组成,即调身,调息,调心.调心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体达到虚静状态.调身主要表现在肢体方面,它要求动作缓慢,柔和,匀速,要显示出一种安逸的静的自然状态.调息表现在呼吸方面,它要求深,长,细,匀等.在动的方面,无论动作多么小,呼吸多么细匀,在本质上都是动;四肢的屈伸是动,肺的收缩与扩张所构成的呼吸也是动.在静的方面,无论动作怎么动,心依然平静如水.而中医养生则认为,养生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重在养神和养气.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主张有度,不可.我们一直把《黄帝内经》视为中医的起源.《黄帝内经》实际上就是古代人在道教世界观的基础上,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方面做了最好的总结.《黄帝内经》认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
4.3合乎自然规律,倡导有规律的生活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是养生理论所强调的一个共同点,武术和中医也不例外.中医认为,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生命活动,养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神养生,即调养精神,其方法除四委调神外,还有静养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等养神方法.中医养生要适时,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四季的更替轮回,直接影响着人体阴阳的强弱、气血的运行,因此,人体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说:“须四时而适寒暑”,就是强调人体要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去活动.武当武术非常注重练拳时的时间和方位.练拳的最佳时间一般选择是清晨,因为这时是万物复苏的时间,空气新鲜;人通过一夜的睡眠,这时大脑最清醒,无杂念,易于聚精会神,再加上此时人的身体状况与地磁场相顺;在磁阳出来后则倡导始终面向太阳练功,以广纳自然的能量,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武当道教武术的养生观也正是沿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逻辑顺序,从微观到宏观层层归属,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结构.
4.4中医养生和武术养生异曲同妙武术养生,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一种手段.对于运动养生,中医也有一些经典的做法.根据《后汉书》记载,名医华佗精于方药,能治许多疑难病症,但他对养生之道,却没有提倡用药,而是主张运动.他所创作的五禽戏,就是模仿虎、鹿、猿、鸟这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促进血脉流通,气机调畅,用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除此之外,中医的按摩、推拿,针灸拔罐、刮痧火疗,等等一些理疗手段,如果运用得当,都可以做到祛病强体,实现养生的目的.中医中的治未病理论,就是重视养生功能的表现,也是我国医疗卫生部门制定的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的主要依据.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作为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4.5中医食补和药补可以做为养生的补充手段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不可能停止的.人只能通过摄入营养素,排出代谢产物,从而维持着不断的新陈代谢,这是生命的规律.当然,古人不可能认识这么多的道理,但是,他们也知道饮食对生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饮食不当,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黄帝内经》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说明饮食偏嗜会损伤到五脏,所以,中医养生特别强调食补和药补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中药材和天然食品,合理地补充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能够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2组答题正确率比较观察组答对题目41道以上、31~40道、21一30道、11一20道、l一10道所占比例分别为37%、26.7%、23.3%、13.0%、0.0%;对照组分别为13.3%、23.0%、27.3%、28.7%、7.7%,观察组答题正确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汾二75.816,P<0.05)。
2组各年龄段答题情况比较观察组不同年龄段人群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相应年龄段人群,2组比较犷值分别为47.103、18.肠4、19.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观察组到访次数与答题正确率相关性比较观察组人群到访次数(1一3次)不同与答题正确率相关性经犷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即观察组答题正确率与到访次数无明显相关性(尸>0.05)。
2组对中医非药物疗法与养生知识认可度调查结果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中医非药物疗法及中医养生知识对健康促进认可度比较,经犷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观察组对中医非药物疗法认可度高于对照组份=91.243,p<0.05),观察组对中医养生知识健康促进效果认可度高于对照组份二0.01162,尸<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3。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养生是为了延长生命、提高健康水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医学模式的转变,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回归自然理念的产生,使得百姓对中医药,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急剧增加。现代养生多从平衡膳食、合理运动等方面指导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中医养生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运动养生、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等内容。与现代养生相比,中医养生的特点一为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二为阴阳平衡的健康观;三为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一方面保养民生,一方面弘扬国粹,有助于中医药的社会化和现代化。中医药养生文化作为中国健康领域的原创文化,对促进全民健康有着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转贴于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