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风险的管理方式8篇

时间:2024-04-02 10:14: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风险的管理方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险的管理方式

篇1

关键词:农业巨灾 风险管理 农业保险 巨灾证券化

我国是农业巨灾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台风、旱灾、风雹、地震、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屡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据统计,近些年来,这些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而农业又是首当其冲,受灾害影响最大,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面对这些特大自然灾害,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的管理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救济、社会捐助以及农户自我防范等传统的、相对落后的方法。而在发达国家。为应对农业巨灾风险,通常采取的是保险、再保险等较先进的、市场化的管理方式,而且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保险技术的日益成熟,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从发展的角度讲,我国传统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存在自身的不足,已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出更加先进、有效的现代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

一、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的现状

我国目前应对农业巨灾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农户自主的风险管理方式,另一种是政府主导的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农业巨灾保险体系。建国以后,我国曾将农业巨灾(主要指地震、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以基本条款的形式列入农业保险承保责任。但是,由于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再保险市场不发达、分保方式单一以及保险业实际承保能力与技术限制等原因,国家对农业巨灾保险进行了一些政策上的调整,把农业巨灾从保险基本条款中逐步删除,只是作为一种附加险种。因此,到目前为止,尽管我国已开发了不少农业保险产品,但这些农业保险产品对农业巨灾风险大多采取了规避或严格限制的办法,这一点从我国目前涉农保险公司经营的险种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见下表)

二、对我国目前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有效性的评价

农户自主管理、政府救助、社会捐助等是目前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些方法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防范、救助、农业生产的恢复、社会的稳定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来看,这些方式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还有待于改进。

(一)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演进,新方法不断涌现,并逐渐取代旧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由此推动着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的不断演进发展,而在其演进的过程中,始终是朝着更能体现激励性、公平性和效率性的方向发展的。

激励性就是一种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法要能有效调动各受灾单位、风险管理主体预防风险、控制损失的积极性,尽可能降低灾害的发生率,将灾害损失程度与范围控制在一个最低水平。

公平性就是灾害损失应在整个巨灾影响范围内的合理分摊,相同条件受灾单位的经济损失应该采取相同的补偿标准。农业巨灾风险的影响范围不只针对农业本身,农业巨灾造成的损失将波及整个国民经济,因此农业巨灾损失也理应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合理分摊。

先进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法应该满足效率原则,即能够合理引导生产、投资和消费行为,促进再生产可持续发展,将再生产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空间;能够在巨灾发生后迅速动员和筹集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资源;各种灾害风险管理机构在巨灾发生后,要显示出较强的管理效能。

(二)对农户自主管理方式有效性的评价

以农户为主的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是农户自身积极主动地防灾和救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有效的灾害风险管理激励。但是,从巨灾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评价:

1 它不利于实现灾害补偿的公平目标

由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对农业巨灾风险进行管理,可以使全社会受益。因此,农业巨灾风险理应在全社会受益的范围内进行风险分散。而如果单纯由农户自主管理并承担损失,就容易造成农业自主的巨灾风险管理不足,导致减灾、救灾措施不够或巨灾损失不能得到及时、足够的补偿。

2 它降低农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农户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而不是根据市场需要来选择生产风险较低的农产品,这将带来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农民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即使从事多种生产经营,但每种生产规模有限,无法实现专业化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且还会产生许多额外的成本支出;农户储备一定的风险准备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但由于数量有限,相对于农业巨灾造成的损失是杯水车薪,而且也牺牲了储备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对政府主导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的评价

1 有利于实现灾害管理的公平目标

这种管理方式能够较好地满足灾害管理的公平目标,有利于优先扶持和保证农业这一社会的弱质产业,此外,国家由于在社会中处于“超然”的地位,利于减灾工程的建立,财政救济也可以实现救灾资源迅速和集中的统一调动,并通过对基本生活用品与医疗物资的管制与配给,集中全社会资源来度过困难时期,维持社会稳定。

2 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方面,由于政府行为难以控制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的上升,甚至还会出现管理部门寻租、腐败,恶意挤占和挪用防灾救灾物资与款项,容易造成救灾资金使用的低效。另一方面,灾后救助及捐款具有紧急性和很大的随意性,更多是为了缓和灾后比较大的政治压力,这样,为了筹措赈灾款,政府会减少原定要实施的、比较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上的投资,从长远看,这样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3 不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减灾救灾激励机制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补偿自然灾害甚至人为灾祸等巨灾造成的损失应该是政府的事情,因为巨灾风险对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而言是一种公共风险,巨灾损失补偿就应该属于国家公共项目支出。因此,政府主导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各风险单位在心理上过分依赖灾后政府救济和社会捐助,不愿意自己购买巨灾保险,造成风险单位平时对防灾措施重视不够,对减灾政策贯彻不力,最终将大大增加巨灾损失概率和损失后果。

(四)对保险、再保险巨灾管理方式的评价

1 较好地实现了公平目标

以保险、再保险等为主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是以私人为主体,以市场为依托,以风险利益为纽带,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建立风险损失基金,利用集合分散风险的机制,从整体上对农业风险进行控制的有效工具,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农业风险管理控制方式,对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

重要的作用。

2 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效率目标

参加了农业巨灾保险的各经济主体,在灾害发生后,保险人会在第一时间筹集起一定规模的资金,及时地对被保险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并尽快恢复生产。而且,农民在参加了农业巨灾保险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免去了后顾之忧,可以大胆地从事那些既能满足市场需要又能给其带来较好经济效益的项目的生产,能够促进农民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不利于激励目标的实现

由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再加上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如果仅仅依靠私人保险市场提供风险管理,并不能达到有效的供给。而且,近年来,随着巨灾发生的频率加快、数额增大,再保险市场对于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不足的现象日益显现,巨灾事故的频频发生使再保险资本相形见绌,严重影响了再保险基本功能的发挥。

此外,农业保险在面对具有系统性特征的巨灾风险时,也存在不可保的问题。因此,农业巨灾保险在供给方面面临有效激励不足的情况。

通过上述评价,我们发现以农户为主的管理方式和政府主导的管理方式均存在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农业巨灾保险、再保险等市场化的管理方式相对于前两种管理方式来说,在公平性与效率性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对于农业巨灾风险的防范与转移、损失的分摊与赔偿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供给方面却存在有效激励不足的情况。这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一直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农业巨灾体系的主要原因,也是近些年来国际农业巨灾保险、再保险市场不断的萎缩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开发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

三、世界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有效性评价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保险技术的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国际保险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巨灾风险证券化。巨灾风险证券化通过特设机构(spy)发行基于巨灾风险的证券,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代替再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与保险、再保险方式相比,从有效性的角度我们来评价这种管理方式会发现:

(一)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风险进行分摊和转移,大大提高了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公平性

与传统的保险模式相比,巨灾风险证券化将再保险容量从原来保险业内部扩大到外部的资本市场,将风险在保险合同当事人以及资本市场上对此类风险有偏好的投资者者这一更广阔的群体范围内进行进一步的转移和分摊。由于农业巨灾风险证券现金流的运动取决于诸如飓风、地震等巨灾的发生,因此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巨灾风险证券化所反映的风险分布状态是现存的传统证券无法反映的,这就使得巨灾风险证券与传统证券的相关度较低,它的推出,对于投资者来说增加了投资品种,有助于投资者进行多样性投资和风险的控制,所以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一方面对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巨灾风险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转移,大大提高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公平性。

(二)激励保险与再保险公司扩大保险供给

传统的巨灾承保能力的高低是由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来决定,但是,巨灾风险证券化将保险市场与强大的资本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有助于激励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扩大农业巨灾保险供给,拓宽承保范围。

(三)提高了风险管理效率

首先,大大提高了风险承受能力。相对于保险和再保险在灾害风险融资能力上的不足,目前世界证券市场市值高达数十万亿美元广次上千亿元的巨灾事件的损失金额有时还不及全球证券市场的单日波幅,可见,资本市场有着强大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加有助于巨灾风险的分摊与转移。

其次,巨灾风险证券化不存在违约风险。农业巨灾发生后,传统的保险及再保险模式下,再保险人由于资金及融资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及时对原保险人进行足额的损失补偿,可能会发生违约风险,但在巨灾风险证券化模式下,由于资金已经预先到达证券发行者的手中,一旦发生风险,再保险人和保险人可以及时地运用这笔资金对受灾群体进行及时、足额的经济赔偿,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效率。

从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巨灾风险证券化较巨灾保险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使得巨灾风险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分摊,大大提高了农业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及管理效率。虽然,它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从农业风险管理创新、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对农业的巨灾保障、农业保险走出困境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来看,这种新的管理方式还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四、基于有效性的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演进路径

篇2

关键词:疗养护理风险事件防范措施管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7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20-02

医院或者疗养院进行的护理工作一般都是针对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具有直接操作性、护理的连续性和病情变化的不确定性。据相关资料的研究,由护士产生的医疗差错和失误导致的医疗事故频率要远高于医生和其他人员,而针对一般的护工来说,不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操作方式会导致一系列的大大风险事件,对护理安全和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1疗养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内容和特点

1.1护理风险及管理的概念和风险事件内容。护理风险是泛指发生在医院或者疗养院的一切因护理问题而产生的不安全事件,主要是指因护理人员产生,也包括其他相关人员造成的潜在风险。护理的对象有病情程度的不同,而护理风险也包括各种隐性的、可避免的、严重的、轻微的或者可能致残致死的风险。而进行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和使用管理手法来进行防范、识别、评价和处理会在护理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事件,使出现的几率最大程度地降低和及时有效得到解决的几率尽量提高,从而减少和避免机构的医疗事故和经济损失。

通过对以往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可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护理人员的操作不够规范,护理记录不完整,对护理风险的认知程度不够等;二是疗养员自身对所患疾病的认知不当,无法和护理人员有效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因处方、医药和用法等出现失误的用药护理风险;四是排除因医疗本身造成的风险,而是由于疗养员身体性能衰退和其他不可抗力等造成的风险;五是因医院或者疗养院管理方式和协调不当造成疗养员产生风险事件,如护士的分配情况。每种情况都有不同形式和发展方式,也有很多例外护理风险事件。

1.2风险事件的特点。不论是各种内容的护理风险事件,都同样具有高风险性、复杂多变性、存在各个环节和后果的严重性,部分可规范,可通过管理和防范来避免大部分风险事件的发生。其中复杂性体现在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反应,使得病情的治愈和缓解难度更大更为复杂,而整个护理过程,包括护理人员的选择、护理物品的准备、护理中、护理后整个环节中,只要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2疗养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影响因素

从风险事件的内容和性质中可以看出,影响和决定疗养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护理人员的原因、医生原因、管理方式原因和非人力原因。概括来说,护理人员方面有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认知水平较低,风险意识缺失,护理态度不够严谨和正确,操作不够专业不符合规范;医生方面对疗养员的病情判定失误以致设定的护理模式或者使用的药品不适宜;机构的管理方面有对护士交接班设置不够合理、对护理人员的审核和评定机制不够完善及护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不完善;有来自疗养员本身的风险,如年龄偏大、身体机能损害殆尽、精神状态不好、在外留宿的疗养员因病情突发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或者其他意外原因导致疗养事故;非人力原因,包括不可抗力、医疗设施具有的安全风险等。

3防范和管理措施

从疗养风险的内容和发生的原因、特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从各个环节和相关人员入手来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

3.1疗养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全面而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将护理的各个环节和参与的各个主体都纳入管理范围中,并使用严格的评定制度和奖惩制度来监督执行。具体制度包括以下几点:

(1)疗养院资料管理制度,安排专人使用特定的系统来管理和查阅每个疗养员从入院到出院的全部资料,包括病情、疗养方式设定、疗养护理人员和护理情况、经诊断的医生、诊断和治疗方案资料等。

(2)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和每天的签到、疗养员的病情记录和护理情况记录等相结合来监督和评定每个护理人员的操作情况和工作效果,最终根据表现情况来进行奖惩。另外需要合理的评价制度的支持,才能保证考核的公平与公正。

(3)规范操作制度,及时更新和完善针对各种病情和不同年龄段的护理标准和操作规范,定时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护理风险意识培训。

(4)护士或者护理人员的值班制度和交接班制度,设定早晚查房制度,交接时间设置在病人不易产生病情变化的时间段,交接班时要交接彻底,内容包括疗养员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发生的意外情况等。

(5)药品管理制度,对医药规范规定的特殊药品进行严格的核对制度和管理制度,对普通药品进行分类、规范放置,在购进药品时有严格的检验和核对制度等。

(6)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疗养机构保持环境的整洁,对清洁和消毒等有合理的时间安排,避免打扰护理操作和引起疗养员的不良反应。

3.2疗养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疗养机构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产生需要在执行系统的管理基础上对相关的细节进行重视,如注重疗养员的心理和精神变化,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和精神变化排除因主观因素而产生意外的情况;协调好护理和相关科室的接口,使整个疗养机构能共同解决问题、排除风险原因,明确职责才能更好地做好各自的工作和协商工作;对环境进行改善,如地板防滑、空气除尘等设置来营造安全舒适净洁的环境;对特殊病人增加查房和护理监督的频率和力度,降低其潜在风险发生的几率。

4小结

疗养护理中的风险事件会给疗养员带来极大的健康损害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本文从风险事件的内容范围、风险事件的发生发展特点、影响风险的因素来对疗养护理风险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可以相应地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和管理措施来有效降低和避免风险事件的产生。

篇3

摘要目的:探索精神病科半开放式病房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减少护理差错,保障护理安全。方法:健全规章制度,制定风险预案。完善呈报流程,发挥哨兵护士的模范安全管理作用。结果:实施前出走6例,自杀1例,伤人20例,跌倒摔伤2例,漏服药3例,毁物4例,拒食4例,病人识别错误2例;实施后出走1例,伤人7例,毁物3例。结论:风险管理为减少风险事件的有效管理方法。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56

The risk management for psychiatric ward that opens type partly

YU Zheng-xiu,CHEN Bao-li,YU Ji-mei

(Pinghu Hospital of Sanxia Center Hospital,Chongqing404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psychiatric ward that opens type partly,to reduce nursing error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care.

Methods:To improv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make risk plans,improve the reporting process,play the role of the sentry nurse in safety management role model.

Results:The risk events occur after implemented risk management was fewer than before.

Conclusion:The risk management is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in reducing risk events.

Key wordsPsychiatric;Nursing risk;Management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精神科的护理风险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性,并存在于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1]。精神障碍是人体在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活动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异常[2]。精神病人思维贫乏,行为紊乱,语言交流障碍、缺乏自制力,生活自理能力差,且具有高复发、高致残、暴力攻击等特点,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困扰。精神科不安全因素多、隐蔽性强、护理风险大,精神科从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半开放式管理,我科从2013年4月实施风险管理以来,规避相关风险因素,管理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4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住院病人400例,其中男200例,女200例。年龄11~60岁,平均年龄(33.00±5.30)岁。住院时间15~34 d,平均(24.30±3.20)d。精神分裂症306例,抑郁症85例,躁狂症9例。

2风险的识别

2.1出走的风险精神科的病人实行半开放式管理,有利于病人增加住院、治疗的依从性,但病人外出的机会增多,给病人的出走带来便利,护士在防范时难度增加,病人出走会使治疗中断,还有可能导致走失,自伤、他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极易导致医患纠纷,属精神科重要危机事件,常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找。

2.2自杀、自伤的风险精神病人对生活悲观失望,亲人的不理解,社会的歧视,极易产生自杀、自伤的念头,稍有不慎发生自缢、跳楼等。

2.3暴力攻击的风险据报道,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24.8%,其攻击行为发生主要受幻想、妄想的支配并与自知力缺乏有关[3],且攻击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盲目性,极易伤及其他病人、家属、医护人员。精神科护士由于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是处在特殊领域从事护理工作的群体,有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的攻击率为98.47%[4]。

2.4其他风险(1)损物的风险。(2)病人厌食、拒食的风险。(3)护士识别病人错误的风险。(4)医嘱执行错误的风险。(5)跌倒、烫伤的风险。(6)假服药、漏服药的风险等。

3护理对策

3.1更新管理理念,变事后管理为预见性管理运用风险管理方法,识别风险因素,实施前瞻性预见管理,成立风险防范小组,实行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加大关键流程及环节的质量控制力度,护理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分析会议,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频率及严重性,共同研究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3.2开展哨兵护士活动根据精神科护理工作特点及护士的工作能力,分层次对护士进行理论、操作、观察、沟通能力培训及考核,分别制定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病人,病种设计培训场景,以培养护士的观察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晨交班、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形式,护士填报安全隐患报告表,对事件发生的经过、处理防范措施逐一填写报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科室每月召开安全分析讨论会,对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防范措施,学习分析相关案例,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护理部每年根据典型事例。在全院范围内掀起了“哨兵护士”的热潮,涌现了一大批安全意识强,爱岗敬业的优秀护士,提高了护士的风险评估、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

3.3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护士只有在健全的规章制度,风险预案,规范的工作流程,才有章可循,规避工作中的疏漏。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护士需记清病人和家属的相貌,责任护士对病人做到九知道,病人佩戴腕带,实行表格式巡视记录单,病人开放交接记录本,其要求:(1)医院大门、花园、科室门口、娱乐室安装监控头,医院大门有保安站岗,病人不准出大门,花园有保安巡逻,科大门和娱乐室有护士。(2)病人的要求。病情稳定,穿病员服有家属陪同,佩戴腕带。(3)活动范围。医院花园,娱乐室(琴、棋、诗、画等娱乐活动)。(4)开放时间。7∶00~12∶30,14∶30~20∶00。(5)表格式病人开放交接记录本。护士认真填写、检查、交接并签字。

3.4加强细节管理,防止意外发生精神科不安全因素多,并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细节管理至关重要。除加强重点人员、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管理外,还应加强环境、设施、设备的检查、维修及管理,按五常法去除危险及不安全因素。地板、厕所防滑,开水定时开放,窗户安装防护网随时关好,锁好科室大门,药柜上锁钥匙专人保管,病区每日清理违禁物品、锐利器具,如刀、剪、针、线、绳等妥善保管。重点人员:抑郁症、有自杀倾向者应加强观察及巡视,做好巡视记录,防止自伤、自杀事件发生。躁狂症病人使用约束带防伤人、毁物,护士做好自我防护,年轻护士及老护士搭配上班。重点时段:晚上23∶00~5∶00,中午12∶30~14∶30休息时间加强巡视。重点区域:厕所、储藏间、楼梯常成为病人自杀的地点。药疗护士要做到“送药到口,吞下离开”。

3.5加强陪护人员的培训,提高陪护人员的监护能力及防范意识定期组织对陪护人员进行精神疾病知识,治疗用药知识,安全知识讲座,通过陪护人员在情感,认知方面的长期互动,取得陪护人员的信赖,配合和支持。提高陪护人员对病人的监管能力,经常与病人家属及其单位保持联系,取得社会支持,减少病人的被遗弃感及社会隔离感,有利于增强病人对生活的信心,减少风险事件发生。

3.6观察指标调查2013年4月~2014年1月实施后400例病人与2012年4月~2013年1月实施前400例病人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4结果

实施前出走6例,自杀1例,伤人20例,跌倒摔伤2例,漏服药3例,毁物4例,拒食4例,病人识别错误2例;实施后出走1例,伤人7例,毁物3例。

5讨论

5.1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预防风险,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防止风险事件对病人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护士长在风险管理中起着主要作用,每位护士长参与是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哨兵护士”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大局意识,培养了护士与病人、家属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风险评估及防范能力,保障了护理质量与安全。

5.2加强过程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措施只有健全了规章制度、风险预案,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易发部位、环节、人员,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才有章可循,精神科实施表格式的护理记录。单独交接本,规范的各班工作流程,减少了护士书写的工作量,又为护士在各个工作环节中提供了明确提示,有效地防止工作疏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护理缺陷和差错,确保了护理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5.3正确处理风险是风险管理的保障风险时间的有效呈报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风险事件呈报的目的是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最终目的是保证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在工作中正确面对风险,及时处理风险事件,将管理方式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护理安全警示报告制度为分析风险因素,正确处理风险,落实整改措施实施提供了积极帮助,有利于安全质量管理避免类似差错、缺陷的再次发生。

精神科病房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管理者必须加强安全质量管理,充分调动每位护士的作用,尽早,尽快识别风险。及时有效预防是减少风险事件的有效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艳.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4):5-7.

[2]古秀珍.精神科护士心身伤害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5):454-456.

[3]邹燕梅.100例院前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4):481-482.

[4]邓泽英,杨静,黄健芳.综合干预对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2(6):169-171.

篇4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针对大部分事业单位来说,均是以公益性单位为主,其不以盈利为目标。在当前事业单位深入改革的环境下,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中,开始把绩效考核融入其中,并给予资金使用管理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是当前事业单位运营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管理水平将会给事业单位运营发展带来直接影响,而事业单位是我国公益事业的主要载体,其财务风险得到了各界的关注。要想实现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需要从内部控制管理角度入手,从根源上减少风险问题出现,给事业单位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一、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资金风险当前,一些事业单位在自己管理过程中,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资金管理意识薄弱,从而引发财务风险。首先,在资金管理过程中,缺少可行性管理计划,现有的管理人才比较匮乏,管理工作开展缺少有效指导。其次,在信息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开始把信息技术应用其中,但是一些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中,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没有实现信息普及和使用,缺少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资金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给资金风险出现提供了可能。最后,部分单位在资金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状况,实物管理与合同管理等充分分离,各个环节之间缺少配合,各自为政,导致管理混乱,引发资金风险。

(二)预算风险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时,存在的预算管理风险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预算编制风险。针对事业单位来说,资金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预算编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编制人员主要以财务人员为主,因为其对单位具体业务情况了解不全面,和业务部门之间交流匮乏,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不能保证预算方案的完整性,存在一些风险。其次,预算执行风险。在事业单位中,预算执行水平有待提升,存在从项目支出中列支日常公用经费的状况,没有根据预算管理要求批复资金,造成资金使用风险。

(三)经费风险在事业单位中,项目经费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动辄以亿计的经费项目核算,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非常重要。项目经费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项目建设财务管理机制不全面,资金支出管理不到位,导致项目管理费用超支现象出现。其次,项目加快结算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不按合同约定进行工程款项结算,引发资金支付风险。

二、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在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部分单位领导不具备较强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导致单位在运营发展中,对财务风险防范的关注力度不高,加剧财务风险的出现。并且,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建设中,对内部控制了解比较片面,对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了解不足,使得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能具有合理的手段,造成单位在运营发展出现各种风险问题,阻碍单位更好发展。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缺少现代化管理方式进行资金计划和安排,给单位发展带来阻碍。并且,事业单位在资金分配方面,对债务及权益没有实现均衡分配,容易引发各种财务风险问题,给事业单位今后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基于此,事业单位在运营发展中,需要从财务风险防范角度入手,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但是在实际体系建设中,存在滞后性问题,无法迎合现代化事业单位运营发展要求,导致单位在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缺少明确的管理目标,对应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增加财务风险发生几率,不利于事业单位运营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三)缺少有效监督和管理首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管水平不强,各个部门之间不能进行新传递和共享,内部控制目标缺少统一性,内部控制管理比较混乱,引发各种财务风险。其次,内部控制管理停留在表面,内部监督管理自身作用没有得到全面发挥,监督管理不深入,监督管理流于形式,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后,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没有结合各部门工作表现,制定相应的奖罚机制,绩效考核不合理,考核体系缺缺失,考核内容比较片面,不能对各个部门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考核,无法在实际中起到应有的价值,制约内部控制管理效果的发挥。

三、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强化风险防范管理意识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为了减少风险的出现,需要强化各级人员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构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过程中,比较注重预习建设,忽略内控环境的营造,如文化建设、风险意识培养等。因此,在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环境不完善,工作过于形式。基于此,事业单位为了完成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注重内部控制管理环境的建设,让每个人员都能明白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必要性。通过定期在单位内部进行专业培训,强化各级人员风险意识,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如果由于风险问题而让单位遭受一定损失,需要由对应负责人负责,从而提高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水平。并且,单位可以把风险防范管理融入到绩效考核中,从根源上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发挥内部控制管理价值,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发展。

(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设定财务管理目标,让每个部门及人员都能了解自身担任的职责,将财务管理作用全面发挥,在约束各部门人员工作行为的同时,应该对相关部门工作情况进行监管,从单位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管格局,让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机制,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此外,事业单位在建设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时,需要在各部门配合下,要求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内控要求执行工作,不断深化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保证单位运营目标顺利实现。

(三)加强单位内部监督与管理在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中,存在信息交流不顺畅的状况,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效果不理想。所以,事业单位需要给予该问题充分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交流体系建设,实现各部门之间有效交流,给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创建良好环境。例如,在单位内部成立财务联络员制度,在财务部门的带头下,在各个部门中选拔一些优秀人才担任信息联络员职责,定期通过开展财务会议,将财务风险防范要求和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变化等传递到各部门中。并且,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让每个人员都能了解内部监督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自主参与到工作中。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以把信息技术应用其中,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电子化系统,实现电子化管理,建设信息交流平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给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数据支持,减少财务风险出现。除此之外,为了提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发挥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财务管理显示情况,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每个人员工作表现,提供相应的奖罚措施,从而调动财务人员和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在完成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工作以后,需要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对考核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将其价值全面发挥。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开性和公正性,需要对考核结果进行会议探讨,让每个层级人员都能参与其中,提出建议,从而保证考核机制满足各部门实际要求,激发各级人员工作潜力,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水平。

篇5

一、人事档案管理流程中的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完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人事档案的管理出现了一些混乱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亟待人们加以解决。

1.人事档案材料内容质量不高

当前许多人的人事档案质量不高,缺乏利用价值,其人事档案材料空洞的、形式的多,细致的、实际性的少;反映个人经历、学历、工资、政治面貌等一般情况的多,反映个人道德品质、业务能力、技术专长的少;反映过去情况的多,反映当前情况的少。尤其是一些材料定性结论多,定量描述少;或者只讲优点,避免缺点;内容空乏,个人总结和组织意见尽是套话,无法全面、公正的评价和反映一个人的情况。另外,由于鉴定审查不严、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也导致了人事档案造假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给人事工作带来诸多麻烦,同时也使得人事档案在对人们职业信誉维持方面的作用大大降低。

2.人事档案的管理不规范,档案丢失、变更、损毁严重

档案在归档后,需要大量的反复查阅。由于档案量巨大,当需要查询档案时,需花费按小时计,甚至一天的时间在档案室查找,耗时、耗力;档案资料没有安全可靠的备份,一旦出现人力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原始档案极易丢失、损坏,但恢复、修补困难。长时间保存,档案纸张、字迹也极易褪色、霉变,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由于档案需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一些档案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且纸质较差,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查询、翻阅的要求,而且,对这部分档案的直接查询,所造成的破坏将是无可补救的。

3.档案的整理不规范,档案管理工作者观念上重政治轻业务

整理人事档案是一项细致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把个人材料归档成册是人事档案规范化的基本前提,许多单位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欠缺。材料混杂、散乱,甚至根本没有清理,有些单位档案虽已立卷成册,但没按要求的格式进行分类处理,给档案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

尽管我们对人的评价标准是从政治和业务两个方面来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基本情况。然而,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我们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政治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人,并且将政治思想与品德作风、工作表现分离开来,因此是空头政治。在重政治轻业务观念的影响下,人事档案部门没有严格把属于反映个人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实绩贡献等情况的人事档案作为收集归档的范围,而是侧重于政治思想表现材料的收集,能反映个人业务能力的材料相对较少,即使有也是数量有限或者补充不及时。

二、防范人事档案管理的风险

针对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风险,结合当前管理水平与实际,通过对人事档案的内容、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进行改革与完善以防范管理流程中的风险。

1.努力提高人事档案材料的质量

1.1强化各级领导的档案意识

档案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组织人事部门和单位领导的档案意识淡薄,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人事档案及其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增强组织人事部门和单位领导的档案意识,争取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是解决当前人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根本途径。

1.2提高人事档案工作者业务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档案工作者面临着知识化、专业化的严竣挑战,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是档案管理者的当务之急。此外,还应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人事档案管理日益复杂、逐渐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党和国家最新的人才政策、人事制度以及当前人才流动规律,了解组织人事部门的现实需要,主动提供全面、准确的人事档案,为人事管理工作服务。

1.3补充具有个性的人事档案材料。

针对人事档案内容陈旧和“千人一面”的状况,有关部门应在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建设上注意补充能反映当事人个性的档案材料。具体而言,一是反映个人全面素质的档案材料,如反映当事人身体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材料,其中有关个人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材料应是重点补充的内容。在反映心理素质的有关内容中,应侧重反映当事人的个性、合作与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二是反映个人业务考绩方面的档案材料。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而言,具体业务考绩的标准应有明显不同。

2.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档案工作质量水平

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科技手段与工具,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通过文件扫描、光盘存储等技术,实现档案的备份存储和计算机管理,减少原件的 损耗,并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3.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应遵守《档案法》,以及上级主管部门颁布的各种规章制度,各单位还应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制定本单位的人事档案收集归档补充制度、检查审核制度、交接转递制度、查阅借阅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规章制度制定以后,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排除一切人情干扰,坚决按各种制度和规定手续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各种利用档案进行造假或谋取私利现象,一经发现,必须严加处理,做到违法必究。

篇6

一、管道施工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从投标开始到质保期,在管道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从签订承包合同开始,就面临着征地协调、施工组织、签证索赔、分包管理、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风险。

1.征地协调风险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二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江南人稠密、水系发达地区有很多管道工程都存在着较大的征地协调风险。

(1)项目手续不全,工期滞后。例如,崇明岛管道工程由于工程启动所需的项目核准、土地使用等合法手续不能及时完成,工程启动滞后于招标文件工期的要求,也滞后于合同调整后的工期要求。

(2)征地协议谈判困难,施工无法及时展开。例如,江如管道工程沿线是典型的水网地区,由于沿线地面附着物众多,清点拆迁工作量巨大,协议谈判补偿困难,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正常的管道施工。

(3)征地补偿不及时,工期不受控。例如,海门末站启动时,由于拆迁补偿款滞后,不能及时提供施工场地,项目不得不采取借地启动方式,工程进度明显不受控。

(4)设计变更,影响征地进展,无法连续施工。例如,金坛管道工程受到设计调整、地方支持或配合不够的影响,征地进展缓慢,再加上雨季来临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机组只能采取点状跳跃式施工,搬迁频繁,工效较低。

2.施工组织风险

工程项目团队的组建对项目运作结果有重大的影响。项目团队能否全面高效地履行管理职责,是否有针对性搭配领导班子及项目成员,都会给项目风险管理带来影响。

(1)项目内部横向沟通不畅,问题处理不及时,造成事件或损失扩大。在金坛管道工程中,甴于项目专业部门之间横向沟通不够,造成部分问题处理不够及时。

(2)工序转换不畅,衔接不紧密。在施工层面,由于施工工序衔接不够紧密,造成工序转换不畅,机组进场滞后,工期明显拉长。

(3)机组配置不灵活,施工环境适应差。在以往的施工中,机组已习惯大流水作业方式,但在水网、人密集地区,在无法提供足够的连续施工场地时,造成大机组无法展开作业,难以灵活作战。

(4)为赶工期,过度投入资源。例如,在江如管道工程中,存在着为赶工期而投入大量施工机组的问题,但这些增加的资源存在着效费比不高的情况。

3.签证索赔风险

签证索赔工作是项目管理中_项重要工作,在充分研究工程合同相关内容,找出合同中由施工方承担的各种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并根据合同对己方有利的条款,及时提出签证索赔资料,减少或避免损失发生。

(1)开工前头承诺,完工后协议签订困难。在工程施工中经常存在先干后谈的情况,双方就未尽事宜在合同上留有缺口是正常的,这类缺口既可以化解风险,但也可能蕴藏损失。具体表现在,业主增加工程量时未与施工方就结算价格达成协议,而只是口头承诺,当完工后其拒不认账时,施工方有苦难言。

(2)设计变更频繁,签证量大且困难。例如,在江如管道工程中,现场设计变更多,原设计为大开挖的穿越,受现场制约,变更为泥水平衡施工,后又变更为定向钻穿越,施工方法几经变更,来回签证量大且周期长。

(3)施工过程中签证控制不够,事后工作难度大。在签证索赔工作中,经常存在着签证支持性文件不全、签证资料不准确甚至模棱两可的情况。签证材料缺失,即使可以后补,但签证的工作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无法确认的问题出现。

4.成本管控风险

在工程项目开工前,一般会进行公司内部施工成本测算,通常采用施工资源配置计划方式测算目标成本。项目部通常存在上报过大或公司审批过紧的情况。上报过大时项目部不必严苛地控制成本,节约成本压力不大;审批过小时,即使竭尽全力也不能完成指标。出现这两种情况都难以发挥出激励作用。究其原因:一是经验配置测算,标准不统一,尺度难以把握。传统采用经验配置方式测算目标成本,配置标准会因人而异,难以横向平衡。二是粗放型管理,成本意识不强。实行内部承包前,节约成本不能及时转化为收益,因此没有节约成本的动力。

5.工程分包风险

随着管道业务的细分,专业化管道公司的发展,使施工方从传统的施工型向“施工+管理型”转变,逐步将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分部分项工程外包给专业队伍施工,这有利于控制项目成本,降低自行施工的风险。与之对应就产生了分包风险,如分包队伍是否能胜任工程任务。管理水平是否达到工程的要求,能否融入施工方的管理文化,是否存在劳务纠纷等。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3个方面。

(1)挂靠现象。一些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小企业或私人承包者挂靠大企业,其承揽施工能力达不到工程项目要求或超出实际承揽工程范围。

(2)资质和实际生产能力的差距。因资质评审的问题,造成一些有资质资源而缺乏相应生产能力的小施工企业存在。这样的企业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从而给上一级分包商带来很大的施工风险。

(3)分包商S身管理力度不够。分包商人员流动比较大,施工进度难以保证,施工情况不可控,影响工序的正常交接。

6.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风险

质量安全是管道施工企业的生命,而项目经理终身负责的制度也要求工程质量必须得到充分的保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合规管理并获取利润的保证。中石化山东青岛“1122”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事故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工程施工中,由于项目部对分包及现场管控不到位,或施工机组内控力度不够,出现未按规范施工等情况,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也就埋下了很大的质量安全环境隐患。

通过对公司近几年在江南水网、人密集地区5个施工项目主要风险因素出现的频率及造成危害程度的大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征地协调和签证索赔是高频率、高危害的风险因素,质量和环境问题是低频率、但高危害的风险因素。

二、管道施工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从项目内、外部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项目的风险控制受制于对风险的认知、态度、承受能力以及管理手段。项目风险控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因地制宜,以保证项目风险控制发挥最好的效果。项目应对风险具体包括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含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而沟通和记录贯穿于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1.征地协调风险控制

(1)分析合同,明确风险点,制定应对措施。对于征地协调风险大的工程项目,应始终把征地工作作为首要任务,配置足够的应对资源,为施工提前扫清障碍。在崇明岛管道工程中,由于业主方征地进展比较缓慢,作为施工方则主动出击,尽最大的努力减少被动依赖,主动协助进行征地相关工作,施工中甚至采取借地施工方式,保证施工得以及时展开,减少了因征地出现问题而造成的损失。

(2)主动各方沟通,风险销项管理。在金坛管道工程中,针对存在制约施工的种种因素,项目积极主动与业主、EPC、设计、监理和政府等方面开展沟通,配合各方尽快办理相关手续,通过风险销项管理方式,协调解决影响施工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2.施工组织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不是独立于项目主要活动和各项管理过程之外的单独活动,而是项目组织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准确认知,协议规范。现行施工项目多采用临时项目或承包制,这种模式要求单位与承包人之间对项目都有比较准确的认知,并以明确的责、权、利协议作为保障。

(2)针对施工环境,配置应对资源。项目部人员构成、项目施工组织模式都要与项目所面临的施工环境相协调,与项目风险应对相一致,而风险责任不明确、目标指向性不强,都将影响项目的组织实施。

(3)改变机组“高大上”模式,发挥“小巧活”作用。在崇明岛管道工程施工中,设备配置由"高大上”改为"小巧活”,变标准化“大机组”流水施工为灵活应变的“小作业单元”。这种改变根据需要及时展开各点施工,充分发挥机组灵活作战的特点,节省了大量的设备功率和油耗。

3.签证索赔风险控制

面对各种签证索赔问题,随着国家审计和环评介入,以往那些不签合同就开始施工的项目将不会出现。如果再有,也必须对即将施工的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拿出明确的意见书并经过双方审核签认。

对于有合同的工程项目,一是要提前把合同缺口可能引发的问题考虑周全,对于可能影响工程的因素共同确定一个双方认可的意向和原则。二是寻找双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并将其以书面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不可贸然施工。三是特别要防止把“与业主建立良好关系、不能得罪业主”的想法带进合同缺设定的谈判中,规避商业陷阱。

在施工过程中,一是要以合同为基准,及时发出书面签证并要求其确认,防止工程交工或交出后被动起诉;二是避免放弃合同规定的权利,加强过程管控和记录,发现可能的签证索赔,及时收集基础支持性资料,保留各种原始记录、凭证和签证资料,为后期结算工作提供便利和可靠性,为竣工后可能的仲裁或诉讼保留证据。

4.成本管控风险控制

(1)以施工定额和费率为基础,统一目标成本编制标准。借鉴预算定额方式,以施工定额为基础,引入独立费率及价格,统一目标成本编制标准,减少个人经验对资源配置及测算的影响。

(2)全员成本管理,奖罚及时有效。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三算”(BCWS、ACWP、BCWP)对比分析和成本偏离趋势节点提示,进行实时的成本纠偏,最大限度地保证目标成本管控的实现,对结果及时奖罚。尤其是在推行内部承包模式后,切实提高了全员的成本意识,成本节约由被动变主动。

5.工程分包风险控制

工程项目专业分包是对施工方某些方面施工能力不足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充分利用管道市场专业化分工降低项目成本的有效途径。要控制分包风险,一是严把分包队伍准入关,具体可采用对分包队伍的实力、信用及工程报价等多方面进行项目评审汇签制度,并建立相关的分包商数据库,执行内部分包招、投标程序,实行末位淘汰制。二是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分包合同的签订应考虑项目总合同的条款,分包商也应共享风险收益和分担总包合同风险。

6.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风险控制

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风险虽然概率小,但其风险损失往往巨大。项目应严格按相关质量安全程序组织施工,并以此作为考评项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严格项目过程质量安全控制,避免隐患发生。对于为节约项目开支而不按规程组织施工的行为,应予以严格禁止。

(2)全程记录,可追索管理。按照数字化管道施工要求,记录并保存全部施工资料,便于查找施工记录、明确相关责任。

三、结语

篇7

1.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思想陈旧

经济管理是针对成本支出与收益来进行的,在电力工程中重视程度不足,因此管理工作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没能体现。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主观思想陈腐,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缺乏市场经济竞争的引入,无论是工作开展形式还是对目标的设定,都缺乏创新精神的引入。电力工程规模庞大,在建设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对企业未来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电力企业内部会执行统一的管理计划,但传统管理理念中只是注重对工程质量的监管,经济管理并没有得到重视,甚至在大部分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并没有体现出优势。受管理人员自身因素影响,基层员工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企业发展受到阻碍。

2.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模式不科学

经济管理逐渐被大多数电力企业所重视,但在管理开展形式上并没达到预期目标,由于缺乏该方面经验,工作开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对于经济风险也不能做到前期防御,只是在问题发生后进行补救。而此时已经出现的经济损失,只是避免损失进一步增大,因此现有经济管理方式并不是最科学的。经济管理任务分配也存在不科学因素,电力工程运营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创新,但经济管理并没有使用到信息化技术,一些电力企业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开展管理工作。工程建设以及使用阶段产生的重要数据安全管理成为难题,人工统计数据也容易产生误差,落后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3.电力工程成本预算制度不完善

工程建设期间会产生一部分成本支出,电力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管理时主要是针对此方面内容。工程投入使用后基础设施维护,运行带来的损耗等内容都应划分在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控制工作参照的依据是预算结果,由于电力企业预算体系尚未完善,预算结果往往会与实际情况产生误差,将此作为经济管理的依据,所制定的管理计划并不具有可行性。

二、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提高经济管理意识,创新企业管理理念

提高经济管理效率,首先要端正管理人员态度,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新制定的管理体系中引入风险防范意识。管理人员也要加强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统一的奋斗目标,配合领导干部共同完成经济管理任务。电力企业内部员工经济管理理念得到提升后,预算与成本控制都能够高效完成。

2.建立科学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模式

管理工作开展需要制度的支持,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电力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管理才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上述文章提到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工作开展形式混乱,针对此类问题,可以加快管理制度完善的速度,在制度约束下能够规范经济管理形式,传统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电力工程建设成本与运营维护成本分开管理,确保资金投入后都能得到预期的收益,经济管理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提升。

3.健全完善电力工程成本预算制度

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成本控制应作为重点内容来进行。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有很多种,首先是预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资金使用量;其次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在预算开展初期,是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来进行的。电力企业要加强对核算体系的完善,将工程开展一段时间后市场经济体系风险引入其中,并对防范对策进行探讨,能够避免风险问题发生后带来的经济损失。完善管理制度需要对工作开展流程进行调查,明确电力企业发展阶段的真实需求。

4.强化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

第一,电力工程投资决策阶段。电力工程成立初期,企业应制定长远的经济管理计划,对于工程开展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对成本进行动态控制。工程建设材料价格可能会发生变动,在建设过程中,如果价格升高,材料的质量也不能够降低。在制定投资建设计划时,有关于成本投入的资金范围就应该明确规定。

第二,电力工程施工阶段。工程建设过程中经济管理任务会逐渐增大,管理内容也逐渐复杂化。电力企业可以指定有效的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经济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意识,管理效率也有明显的提升。材料进入工程现场前,要进行全面检验,保障使用质量。检验内容包括材料的等级标准,以及具体的采购数额,为经济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对隐蔽工程、变更等要进行现场检验、核实后才可签证。另外严格控制材料费也是施工阶段有效进行经济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

第三,电力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工程决算的审核直接关系到投资方与建设方的根本经济利益,因此,加强工程结算阶段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尤其重要。对施工单位来说,可能会多报结算,提高工程造价,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结算过程中,必须加强经济管理,严格监督工程合同的履行情况,按实际工程量进行相应造价的核算;同时,加强审核工作,清理需要增加的合同外费用,严格按照签订补充合同的内容进行核算。

篇8

【关键词】新形势;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

一、引言

对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进行全面且有效的管控,能有效提升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实际使用寿命。工程经济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工程施工直接影响尤为直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然而,当前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中容易受到多项因素的制约,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较多,不利于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务必深化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分析,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千方百计提高防范意识,切实提升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实际效果。

二、新形势下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风险

1.施工成本风险

通常情况下,导致出现施工成本超预算的因素有如下几点:首先,没有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在工程成本预算建立伊始,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预算构建,没有充分考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其次,施工成本会受到建材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由于施工预算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没有充分考虑市场价格波动,进而导致市场建材价格上涨造成施工成本上升的情况出现;再次,工程返工对施工成本的提升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由于施工过程中的疏忽或所用施工手段不尽完善,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返工现象太过频繁,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最后,施工材料的损耗也会造成施工成本超出项目预算。施工所用机械设备材料等技术设备,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不可控损耗现象,如果未及时做好科学保养及维护工作,则必然将极大的提升施工成本。

2.施工质量风险

所谓施工质量风险,是由于低劣建筑材料在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的使用,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这是新形势下公里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谨防的重要风险。造成施工质量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首先,建筑材料不合标准,导致公路工程在后期的运营使用过程中极易损坏。部分施工单位为了拉低成本,使用大量不合建筑标准的劣质材料,一旦公路建成投入运营,常会导致破损甚至坍塌的状况出现,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严重的隐患;其次,施工技术不科学也会造成施工质量风险的出现。施工单位所用技术不合设计要求,会导致公里工程建造过程出现各式。

3.合同签订风险

所谓合同签订风险,是指在缺乏合同管理的完善机制的情况下,造成合同内容不全或部分条款不清晰的状况。合同漏洞在后期施工过程中会留下极大隐患,一旦出现施工问题,会造成施工方和相关方面的争执扯皮等状况的出现。例如,在合同中没有明确施工事故的责任方,一旦施工过程出现事故,则很难明确事故责任承担方。此外,如果对于工程尾款结算日期签注不明的话,则会造成工程款结算纠纷的出现,对工程项目的完工验收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合同签订风险对于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影响极大,需要引起有关责任人的充分认识。

三、新形势下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预防措施

1.做好科学的施工成本预算

做好工程施工预算,能有效控制公路工程施工成本风险,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对于施工成本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首先,要做好科学的预算。对于公共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成本问题,要提前做好预案。预算制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要了解施工材料市场行情,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对于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提前做好预判,并做好相应的应对预案;其次,要妥善保存施工材料,避免损耗过多。施工材料的储存和放置要依据材料的性质妥善处置,避免非正常的雨水侵蚀和阳光暴晒;再次,要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提高施工质量,加大施工监测力度,避免不必要的返工情况出现。施工前,要对现场的自然气候环境和地质水文条件做好深入的探究,依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宜的施工建造方法,避免由于施工不当造成施工成本上升的情况出现。

2.强化施工质量监管

强化施工质量监管,是防范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重要举措。通过施工质量监管的强化,可以对施工质量形成有效的控制,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经济纠纷的出现。强化施工质量监管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严格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建设质量。要做好可行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施工质量监测规划,能够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并能够及时整改,对已完成的项目内容也要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其次,要严把建材质量关,对进场的建造材料质量标准要严格把关,对建造材料做好科学的质量标准检测,避免浑水摸鱼和滥竽充数的情况出现;最后,要对施工进程严格控制。要质量科学的施工进度计划,杜绝片面追求工期而不顾施工质量的情况出现。

3.强化合同管理机制

强化合同管理机制建设,可以有效防范公里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合同风险。强化合同管理机制建设,能有效避免因合同纠纷而造成的经济纠纷,避免经济损失。建设科学完善的工程合同管理机制,要明确合同管理人员的职责任务,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必须详细查看合同中的每一类目条款,对于有关责任纠纷和风险承担的重要细节必须明确了解,对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指正,避免由于合同漏洞导致的经济风险出现。

四、结语

总之,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竞争环境会给企业和项目建设形成客观风险,公路工程建设部门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新形势下优良的经济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对公路工程做出经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优秀的公路工程,为了使企业稳步发展,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