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8篇

时间:2024-04-01 10:55: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篇1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在初三语文舞台上,为了不让学生们输在这关键的一年,为了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成绩,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得到安慰,我将改进教法,勤奋工作,为同学们成才和升学提供帮助。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

我刚接触这个班,对学生的思想不太了解,总体来说本班学生思想不太活跃,不能向老师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男生大部分基础太差,字写得不好,课文读得磕磕绊绊,学习态度不端正。女生比较好,但缺少尖子生,导致班级优秀率不高。面对当前严峻的中考形势,要想在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难度很大。

二、对语文教材的初步分析

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定位

(一)思品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能力目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词,强化对文言诗词的积累,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中考打下良好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一)认真学习导学案,转变教学观念。导学案与以往教学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做到提前预习,课堂展示,限时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纸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六)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七)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标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八)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助学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材选的课文体裁、风格多样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世纪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要求能独立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一种是语文研究性小组,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落后同学,营造班级的良好学习氛围。

篇2

一、结合阅读,渗透语文知识

在语文教材中,课文本身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初中语文知识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单纯地讲解语文知识,应该结合文本,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来分析体会,加深理解。

比如,字词教学,对于一些多音多义汉字,只有将它们融入到语句篇章中,才能够准确了解字词的读音和具体含义。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的猜词能力。①联系上下文猜测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语义。如,结合语境,明白词语隐含意义;理解临时意义,辨析不同义项;明白概念之间的关系;等等。②准确掌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再如,对于一些语法、修辞、句式等语文知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细细体会,深化理解。如,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其好处,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譬如,结合课文,探索艺术特色:①文章题目是“为你打开一扇门”,此处的“门”是虚写还是实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比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②分组找出蕴涵修辞手法的句子,交流探讨。a.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励人心的喜剧和悲剧。(比喻与拟人,形象描绘出文学特点及其意义。);b.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运用排比句,强化语势,突出内容,加强感情。)

二、趣味练习,巩固语文知识

在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意趣味教学,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主动学习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反之,若教师只是程序化、机械式教学,那么不但知识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学生也学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入手,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趣味活动与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热情。

如,教学对联知识时,教师可设计丰富多样的趣味教学活动。如,对联趣话、写对联竞赛、背诵对联竞赛、“对联知识竞赛”等。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语文知识。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人文关怀 真诚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施“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它符合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特点。语文教师应倾情语文课堂,用自己的智慧和自身的形象魅力实施人文关怀,利用语文教材及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弘扬人文教育,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学生的心灵。

一、尊重学生人格,实行人文关怀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倾注人文关怀的前提。尊重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师表和饱满的教学激情。只有拥有良好的师表形象,学生才能乐于和老师亲近、交往。因此,教师应关注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外在形象,做到衣着朴素、整洁,举止得体、亲切。此外,教师还要通过饱满的教学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激情洋溢的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调、神采飞扬的表情、满含期待的目光等能形成一种魅力,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产生强烈的共鸣。尊重学生不仅体现在外表上,还体现在教师的灵魂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尊重学生,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带着爱心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音。

尊重学生还要对学生多一点包容与欣赏。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暂时不足,包容学生的一时缺点,以满腔的热情,用激励的话语善意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我班曾有一名学生某门科目成绩一直很差,任教老师说他“笨得像头牛”,他坐在教室里默默流泪,孤独无助,伤心至极。我注意到了这一幕,主动走近了他,以一种友善的态度跟他攀谈起来:“牛是什么?”他说:“牛是牛啊。”我说:“不,鲁迅曾说:‘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牛是人类的好朋友,它具有勤奋和奉献的精神。我相信你是最棒的,只要你相信你自己。”他顿时破涕为笑,说道:“老师,我懂了。”最后中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重点中学。教师节,他给我发了短信:“老师,是您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是您鼓足了我生活和学习的勇气。谢谢您,老师!”是包容与欣赏让这位学生重拾了微笑,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被赏识的幸福。

二、发掘文本内涵,锻铸人文精神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的人,他一定爱祖国、爱社会、爱亲人、爱老师、爱大自然……一个人如果充满爱心,他一定有益于社会,一定胸怀理想、热爱生活,一定钟爱古今中外卓越的文化,并为之陶醉……语文教育除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真、善、美崇高品质的人这一重任,而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正是滋养他们心灵的甘泉。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关注、喜爱和向往:李白的浪漫、文天祥的豪放、鲁迅的深刻、冰心的真挚,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杜甫的忧国忧民、陆游的感时伤事、范仲淹的心忧天下、闻一多的拍案而起,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屈原的放歌、陶渊明的恬淡、朱自清的傲岸,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居里夫人的顽强执著、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贝多芬对命运的抗争可以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另外,语文教材中那些描写自然的神秘、静谧,讴歌社会温馨、和谐的课文,实际上从正面表明了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的热爱。书本与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生活、感悟哲理的渠道,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掘语文教育资源,利用语文课堂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锻铸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三、展开真诚对话,构筑人文世界

教育家魏书生说:“平等、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在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平等真诚地对话,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譬如,在执教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让学生朗读感知后,我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结果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被贬在这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长达23年,这里远离京城,环境恶劣,生活异常艰苦,是什么信念支撑他走过这23年?”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答案丰富多彩:“这是一种执著。”“这是一种毅力。”“他对朝廷极其忠诚,具有忠君思想。”“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也有的学生说:“一定有亲戚朋友的支持!”“有些诗人在朝廷做官被贬后,情绪都很低落,像柳宗元被贬后,万念俱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倍感千万孤独;而刘禹锡被贬后,没有忧伤,没有颓废,而是流露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满个性。最终达成了共识:“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怅恨,却又相当旷达,这样的病树而是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这表现了刘禹锡坚韧不拔之志。我们要学习诗人这种不言放弃、追求光明的精神。”

实践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富有个性的见解之中。这就需要我们给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并运用教育机智随时捕捉那一闪而过的火花,并使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教师要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构筑人文性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篇4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快乐的课堂学习气氛

著名教育学专家蒙奇司堂乐认为:“一个人在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心情会极度愉快,大脑皮层此时也比较容易形成兴奋点,从而刺激自身的神经系统,使人们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功能处于亢奋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性教学,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欢快、轻松的学习环境。部分语文教师之所以会取得优异的教学课堂质量,其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实行教学课堂民主化原则,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空间,从而树立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习意识、最终实现师生间友好关系不断深化,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二、巧妙情景导入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用精心设计的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课堂开端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前提,中学教育阶段中语文教材内容所收录的文言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文章中触感的故事内容,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可以被语文教师所利用,从而设计出符合课文内容的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的趣味性教学内容,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故事情节衔接导入。如,在教学《木兰诗》一词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事先下载好一段木兰从军的视频,在教学的过程中播放了的《木兰从军》这段视频进行导入知识,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变得越发高涨,情不自禁就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也被调动起来。同理,教师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播放崔子格的桃花源记等,通过视频和歌曲进行导入知识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学们群体间的热烈欢迎,从而实现了教学的实效性要求。

三、科学全面的提问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进行询问:“你们说对还是不对?”“你们听懂了吗?”“听清楚了没有?”这一类的言语仿佛是对学生很关心,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就像是自己演讲时的听众。有教师在教《捕蛇者说》时这样问“:“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他为什么说自己不幸?不幸和蛇又有什么关系?”这种并没有究其本质的问题,提问的意义不大,如果教师能够这样问“:赋税为什么这么可怕?”那提问教学的意义就大有不同。教师所提出的切实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应,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所要提出的问题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问题也必须具有代表性、启发性、思考性、延伸性、毫无意义的问题,不仅会浪费掉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也严重限制了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实效性教学是具有静态与动态相互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提问是提高实效性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是任何教学工具都无法取代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中的“头号功臣”,无论是校级公开课、还是示范课、评比课,多媒体教学都必不可少。当然,多媒体的最主要功能还是进行辅助教学。教师不可以因为继承传统的教学理念而选择忽视并看轻它的作用,也不可以跟风式过多使用。在开展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结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适当选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在教学《陋室铭》一诗时,选用轻快舒缓的背景音乐,时而清脆时而欢快的旋律配合着,教师轻盈欢脱的语速进行诵读,形象生动,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引起情感上的碰撞与共鸣。

五、恰到好处的练习

篇5

首先,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学生的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法”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

这种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说到对话式的教学,我不由得想起了希腊的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他教授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他对弟子实施教育,一无固定的课堂,二无固定的教材,或在田头,或在街道,因地制宜,随机施教。他往往让弟子们先去体验,然后再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有所领悟。

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诸如可以分成几段、各段的段落大意该怎么概括、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具体表现在学生读书的时间甚少。过去我曾就此做过调查,平均起来每节课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仅5~6分钟)。教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了碰撞。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很有见地的。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是开放的,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价值教育 遐思

价值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研究课题,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根据笔者的小范围调查,很多教师在接触到这一概念时,总把价值教育理解为“有价值的教育”,于是从自己的实践中去寻找价值教育的含义,认为我们的教育本来就是有价值的,比如说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形成了能力等。而事实上,价值教育的真实含义与这种经验性的理解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价值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学生去获得知识或技能,而是帮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在此过程中价值态度的形成、取舍、提炼及最终的建立。形成“合理的价值观”是价值教育的最终目标。从这一理解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价值教育更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动力而非智力支持;从考试评价的角度看,价值教育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内在的学习力量,为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而提供驱动力。因此,价值教育的着力点与常规的知识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所以其并不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所注意。笔者有幸接触到价值教育的相关理念,并在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实践,取得了一些效果。现以拙文呈现,以请教于同行。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价值教育的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经过了十多年的课程改革,但初中学生依然没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因此今天有人戏称“课程改革又被应试教育绑架了”。这一戏语或许偏颇,但却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给我们一种启示: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力量来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前进?在笔者看来,价值教育可以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通过文学作品向学生提供价值教育的功能,因此其本来就具有与价值教育的良好联系点。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奠基阶段,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利用语文学科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实现有效的价值教育。

此外,还应注意一点,就是初中语文教育是以听、说、读、写四种方式实施教学的,听与读作为一种体验,而说与写作为体验结果的外显,这些都是一种与学生的体验直接相关的过程。而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学生的价值观往往不是形成于外界的灌输之中,而是形成于学生的体验当中。这一研究结论得到了很多实证,比如说,我们看到好多初中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道理充耳不闻,但对自己生活中形成的一些观点却深信不疑。问题是,很多时候初中学生由于体验较少,因此生成的价值观并不符合核心价值体系。因此,语文教学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去生成更为合理的价值观,从而达成价值教育的目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的途径

研究表明,价值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在于将价值教育当成学校活动的一部分。这其实已经具有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我们直白地理解,就是不能将价值教育从学生的生活中分解出来,实施所谓的专门的价值教育,更不是挂着价值教育的招牌,搞脱离于学生生活的价值教育。在笔者看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十分困难。

以臧克家《有的人》一文教学为例,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思考,去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诗中“活”与“死”都是人生中难以回避的两种情形,在我们的人生中也都见过小生命的到来与长者的离去,作为普通人,其活的价值在哪里,死的价值又在哪里?鲁迅先生既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其生与死的价值又在哪里?这种由学生的生活向作者写作意图的过渡,可以将学生的思考扎根于他们的生活当中,用他们自己的体验去思考作者的价值取向。这种过渡所产生的价值教育的效果,要比机械的讲授好得多。

此外,我们还认为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也是价值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传统的教育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依赖课本、依赖教师的习惯,而这显然是一种不好的价值取向。语文作为一种传承人类文化的学科,理应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方面发挥作用。显然,实施这一价值教育的途径仍然在课堂上,当学生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不同时,教师应当怎么做?当学生的答案与教材不完全一致时,教师应当如何评价?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价值教育能否有效实现。在笔者看来,指向价值培养目标的思路,是实施价值教育的可靠保证。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机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段和学科的限制,使得语文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通过这门学科来帮学生形成较好的价值观,准确地讲,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因为语文一门学科无法承担学生所有的价值形成教育,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寻找并确定一个恰当的机制,来实施价值教育。

关于这一点,我们先要学习一个结论,那就是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与滋润,因为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其本身是枯燥的,要想使之形成于学生的思维当中,并且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那就必须依靠学生的情感来驱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的策略就是,通过情感体验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篇7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不但要教学生如何诵读、理解以及鉴赏古诗词,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体会、运用古诗词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古诗词教学经验,简要论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对广大同仁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尤其是唐宋时期,古诗词更是发展到顶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古诗词作者,由于他们的存在,我国的古诗词才得以发扬光大。笔者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将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学习什么内容,都必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古诗词学习当然也一样,所以教师要善于将古诗词内容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歌曲,通过优美的歌曲引入古诗词创设的独特意境中。这种方法能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更深刻地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等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再引领学生做好诗词的分析,感受诗词中暗含的思想感情,既体现出作者对当时政治的关心,也表达出自己希望能够重返仕途的愿望。

二、注重积累,反复朗读

荀子曾经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鲁迅也曾经说:“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重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学习过程同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实现质变,向前飞跃一大步。举例来说,我们如今都知道马克思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指导,他的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能够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恐怕没有人知道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艰难过程。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常年泡在图书馆中,以至于脚下形成一个坑,他阅读的书籍超过一千五百本,写出一百多本读书笔记。马克思还灵活掌握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语言,他在自己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写出不朽的著作《资本论》。可见,无论什么专业的知识,一定要注意积累,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自然会融会贯通,因此古诗词教学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另外,要想学好古诗词,不能忽视诵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才能形成语感。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多读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刻思想含义,也只有多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及其中的写作方法。只有多加诵读才能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诗词作者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往往有一定的背景条件,有的时候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有的时候是通过事物描写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等。所以,如果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诗词的基本内涵。举例来说,当学习《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战争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便与作者在感情上实现对接。如果教师不对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学生很难根据题目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当然也就难以把握作者真实的写作目的。

四、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也就是在古诗中最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字或者词,诗眼往往生动而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推敲功夫。如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就是全诗的诗眼,不仅形象地刻画出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而且非常生动,活灵活现。又如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字可谓是一语双关,不仅夸张地表现出潭水的深,也表现出作者与王伦的友情深,将潭水与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刻画出了烽烟的挺拔,突出了边塞荒凉的气氛,“圆”字准确地体现出长河落日的突出特征,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简单的两个字便准确地描绘出一幅边塞景象,依靠自然景物衬托出作者孤寂落寞的思想感情。

五、品析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好作品是千修万改而来的,名家的作品也如此,尤其优美的诗篇,都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分析古诗词不仅要学习其优美凝练的诗句,还要关注诗词的意境,进而探究诗人的情感。《江雪》的作者是柳宗元,他的这首绝世名诗的写作背景,正是被贬永州之时。“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运用对比彰显了天高地远的空旷,以及老翁的卑微渺小,用飞鸟无踪,反衬老翁的寂寞,万物皆躲避事事的侵扰,只有作者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操守,虽然被贬,无奈,但还坚守一份执着。

【结 语】

总之,古诗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一定要在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更要教学生灵活运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教师只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才能逐步改善古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对策

G633.3

前言: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们注重情感教育,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们优良的道德品质,为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做出了许多贡献。在教育教学中,定时的开展有关于情感教育的活动,重视文学作品的情感熏陶,能够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情感教育为他们自身带来的改变。我国古已有之的教育形式非常注重情感教育的培养,他们认为在教育中,知、情、意一样都不能少,知代表知识与认知能力,情代表情感与审美,意代表意志与理想方向,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新课改也正是根据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交流与价值观这三方面来设计的。新课改的情感教育要求不仅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相契合,更加与当代的时展相一致,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新课改中情感教育应用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主要培养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以及学习信念,从而促进学生们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所谓的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们可以感觉放松,身心愉悦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们想法以及培养学生们的社会情感品质,发展其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所遇到的一切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的人格。情感教育的应用非常重要,首先,其能够为学生们的学习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带给学生们一个身心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尽情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其次,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清楚认识教学过程中情感和认知的关系,能够让学生们从自身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情感和认知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精神世界,让学生成为一个“温情”的人。第三,情感教育能够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能够让学生感受同伴之间、老师之间的充沛情感,使其更加热爱校园,热爱课堂,热爱我国的文化教育。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是一项由学生意会其内容,陶冶自身的情操,丰富自身内涵的活动。虽然情感教育已经被大部分学校认可,但是想要学生们充分的学习到其精髓,让学生从情感教学中受益,则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

1.营造良好的情感学习氛围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最适合学生们学习的场所就是轻松愉悦、充满情感的教室。在课堂上,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子来进行情感教育,营造出良好的情感学习氛围。比如,老师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研究讨论,对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诵,从中体味丰富的情感。同时,还要把握好节奏,将学生们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中,让学生们从文章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感受。比如,笔者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中,便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文章进行朗读。同学们在朗读中与角色融为一体,体会到了文章中浓浓的亲情,很多同学因为文章短小精湛的内容在朗读中不仅潸然落泪。

2.运用现代化科技创设情景

随着我国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致使很多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在对初中学生语文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为教学所带来的便利,要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创设教育背景,积极优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进行展现,让学生们如同真实参与到当时的情景一样,感受到其中真实的情感。比如,笔者在进行《雷电颂》教学的时候,便将教室中的灯光调暗,运用多媒体中的声效对雷电进行模拟,而后再结合多媒体视频让屈原的形象展示出来,加上铿锵有力的旁白,同学们立刻被所展示的场景所吸引,随着剧情的推进,学生们跟着视频中的内容一起感受情感的跌宕起伏,体会到了文章中的内涵,也更加能够体会“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手法运用,能够切身体会到曾经黑暗统治的恐怖。

3.加强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如果只靠上课时间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们进行情感教育也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正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因此,只有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真知的应用。教师所进行的情感教育要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实践能力。比如,笔者在进行九年级《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的时候,与同学们一起首先进行“手工活动”,在此活动中笔者与学生们一起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让同学们挑选其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图形。同学们给出了形形的答案,每一个答案都极具道理,也正是与教材中的文章理念相吻合。在此活动中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让学生们认识到“事情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生活中的答案同样丰富多彩。为学生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认识事物,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让其情感教育的目的得到充分实现。

结语:

情感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在初中语文中对学生们进行情感教育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与其他的科目相比,更具有人性化。教师要对其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让情感教育更好的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桂彩.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W周刊,2015,09:53.

[2]吴玉生.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 学周刊,2015,09:22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