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1 10:55: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园区规划理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工业园;规划设计;生态环境
前言
绿色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辉煌成就。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方针,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在全国率先探索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2010年,为了提升工业设计研发水平,推进集团发展战略,天泽环境科学有限公司在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投资“苏州天泽环境科学有限公司建造自用厂房”项目,并委托我院进行设计。
1 项目背景分析
项目基地位于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占地面积约19025m2,南临唯新路,东临科峰路,交通便利。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总建筑面积37670m2,容积率1.85。由1#生产厂房,2#生产厂房,3#办公及研发生产楼组成。一期包括1#生产厂房,2#生产厂房,连廊,水电房。3#生产厂房,办公研发楼,和地下车库作为二期建设。按照生产性质属于丁类厂房,设计耐火等级为一级。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湖泊众多,水网密布,青剑湖、阳澄湖、娄江河等水体造就了园区独一的亲水环境。地质属冲积湖平原区及基岩山丘工程地质区,表层土层为第四纪沉积层,坡度平缓,一般呈水平成层、交互层或夹层,较有规律。园区地势平整,地质较硬,地耐力较强。区内土地承载力为每平方米20吨以上,土质以粘土为主。历史上从无地震、台风和其它重大自然灾害的记载。整个园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适宜建设。
2 规划生态设计
2.1 指导思想
为了有利于城市与工业园区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设计旨基于以下指导思想而展开:1)努力尝试通过建筑的精心设计实现使用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达到绿色建筑2星级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2)通过设计使该创新基地具有合理方便的使用功能,并形成良好的形体视觉效果。3)通过设计使本创新基地具有鲜明的个性,造型新颖,打破生产厂房类建筑传统的呆板、单调的形体特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4)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远瞻未来,高起点、高标准。在注重超前性与长效性的同时,兼顾开发与建设实际,力求具有可操作性与应变性。
基地本着生态低碳理念,积极打造低排放建筑,采用屋顶绿化、智能化电力系统、改进外墙保温系统、雨水收集、呼吸幕墙,外遮阳系统,不仅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也为本创新基地迈向绿色低碳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2.2 规划结构
整个地块由一条环形道路分成东、西两部分,西侧为1#生产厂房,2#生产厂房,通过连廊连接成一体,中间有7m宽道路与东侧办公研发区分开,东侧为3#生产厂房和办公研发楼,设有采光内庭院,设有地下车库。一期,二期之间用大型中心生态景观绿地隔开,做到动静分区明确。
基地用围墙与外界完全分隔,结合围墙进行绿化。
园区布置室外集中汽车停车区,地下车库等设施,满足业主的使用要求。
2.3 道路交通规划
基地将主入口设置在唯新路,东侧设置物流出入口,使整个货运流线在基地的东北侧部分就顺畅地完成了原料的运达和成品的输出,与办公及生活流线互不冲突,极大地提高了环境和品质,自然地达到了人车分流。从总体布局上充分体现了的设计和使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达到了生态科技城以及业主对于该项目绿色生态的建设要求。
2.4 绿化景观规划
尽可能保留利用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山水资源创造生态型山水园区风貌特征,确立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绿地与步行系统紧密结合,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和步移景异的绿地景观,绿化空间的建设与其周边地段建筑空间相协调,与周边地段的开发效益相结合。
园内的翡翠湖生态湿地公园,通过引进湿地植物、两栖和底栖类动物,改变硬质驳岸现状等手段,形成了适于湿地动植物栖息生长的共生环境,利于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公园里的照明采用太阳能和LED光源,湖水中的涌泉装置是以太阳能驱动的;作为该区域的“绿肺”和雨水汇集地,湿地公园还具有调节区域生态、蓄水及调温的功能。
2.5 环境保护规划
为实现园区的生态建设,本次规划特对环境保护作了特别要求。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保护植被:在保护现有树木植被的同时,大力种植树木,建设生态公园、组团绿地和绿化带,加强道路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2)排水系统:建立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3)垃圾的回收处理:建立垃圾转运站,合理布置垃圾收集点,强化定时清运制度。4)大气保护措施:推广清洁无污染能源,远期普及管道天然气;在进入发展区的干路上建立机动车冲洗站,并由环卫部门组织洒水车,依据实际情况对路面进行洒水,减少车辆扬尘污染。
3 生态建筑设计
关键词:低碳;旅游;度假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26-03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为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尽管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是“无烟工业”,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旅游业也产生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排空间,也将成为降碳和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项目建设、游人、交通、餐饮住宿以及休闲娱乐等耗能,笔者以正在筹建的“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例,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应用低碳技术与理念,把项目建设成“碳补偿”(零碳排放)生态旅游项目。
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是山西宜澜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垣曲县黄河小浪底湖畔投资建设的综合休闲渡假公园,是集旅游观光、自驾车房车露营、木屋住宿、水上运动、游轮(直升飞机)航线、餐饮娱乐与休闲度假为一体,以自驾车旅居车爱好者为主要客源,提供自助或半自助服务的综合性健身休闲观光度假区。建设原则之一是实现“碳补偿”(零碳排放)生态旅游项目。
2 低碳规划设计原则
如何达到“碳补偿”(零碳排放)的目标,必须把低碳理念在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中加以应用,在项目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2.1 开发保护先行
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和人类留给人们最宝贵的遗产,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但同时这些资源又都具有脆弱性,易遭到破坏,从而产生大量碳源。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各种资源的保护措施,尽量在不影响其现状的基础进行合理的开发。
2.2 碳源和碳汇基本平衡
每一个游人都会产生碳足迹,游人增加对景区来说可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对景观产生损害,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产生大量的碳源。因此规划设计时,要考虑游人和园区设施的碳排放总量,该项目规划陆地面积33 km2,水域面积20 km2,陆地将大部分进行绿化和园林景观建设,这为提高项目的碳汇能力提供了保障,科学规划可使碳源和碳汇基本平衡。
2.3 节能减排
景区规划设计要突出景观的特色和个性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在园区的建筑、道路、游乐设施、灯影景观等设计时要保护植被,保持水土,谨慎动土,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材料和O备。
2.4 园林景观多样
景区规划设计要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景区应该能够提供优美的风景、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和煦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幽幽的鸟鸣等多样性景观,让游客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大肆修路、建设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而减少林地,会引起水土流失,由于废弃物过多和不合理的处理也会导致水体污染、烟尘弥漫、湖畔污染等,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从而破坏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增加碳排放。
3 景区低碳规划设计
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低碳设计内容有:建筑、道路、游乐设施、园林景观设计、节能系统工程设计等。
3.1 低碳建筑设计
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就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体系。
园区内面向小浪底库区水面,背靠山体,建筑群依山傍水,地势高低不平,基本属坡地。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环境,坡地建筑在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其生态敏感度更强,其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可能性比平地环境大得多,如果沿袭平原地区的景区规划理论和方法、布局、结构模式、经济指标体系等,使坡地建筑难于因地制宜,适应于不同坡地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出现“建设性的破坏如:盲目追求平坦开阔的效果,依赖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削平整个山头,既增加了造价,又破坏了原有的地貌,丧失了坡地建筑的特殊韵味;有的建筑为了增加用地,不惜开山填沟,改变水道,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大大增加了碳源。
该项目本着低碳建筑理念,改变原有的设计观念,最大限度的降低碳排放,构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绿色建筑。项目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尽量采用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和保温的装修材料,如:低碳保温外墙材料、玻璃幕墙、太阳能利用一体化建筑、低碳型室内外环境控制营造技术、节电节水房屋、移动木屋、节能墙体、节能电器、节能电梯、节能屋面材料等。尽量把太阳能、地源热泵、风能热泵、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用在建筑上,力争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旅游者正常生活需要。
3.2 低碳道路规划设计
景区道路建设是总体规划和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低碳休闲度假、观光游览的重要的建设措施。
3.2.1 景区道路与景区建设协调规划
景区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低碳为核心,以方便游人观光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应建立在景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景区自然地理条件、游客密度等因素,重点考虑休闲、游览、观光景点等的衔接,将各要素纳入景区道路交通覆盖范围,为游客休闲、游览、观光出行、创建便捷和谐及低碳的交通网络。
3.2.2 公共交通规划设计
因景区面积大,必须做好公共交通规划。降低碳排放,首先要解决景区交通带来的排放,而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尽量降低交通的出行,规划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有利于游客浏览观光,更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促进道路交通的低碳发展。
3.2.3 步行和自行车道路规划设计
步行与自行车,有利于游客健康,低碳出行。规划适合游客的休闲生活和出行习惯的慢速道路系统,尽量提高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的连通度,促进游客低碳观光。另外,人性化的步行道路系统也有利于游客间的交往,因而在规划时要合理处理道路集散空间,营造层次丰富的宜人景观。
3.2.4 低碳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景区以接待房车和自驾车游客为主,车辆较多,低碳停车场建设非常重要。低碳停车方式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减少地面交通对休闲、观光活动的干扰为原则,将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低碳方法,这样可以高效利用土地和空间,在同一地点满足停车的需要又相应增加了绿化覆盖率。
3.2.5 道路照明的低碳设计
景区道路照明应为集照明、装饰和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环境空间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低碳理念的实践表达。低碳理念的道路照明设计,除采用太阳能和新型节能灯,如LED外,还可采用计算机布灯模式来节约能源,在不降低照明质量前提下,使单位路面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3.2.6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设计
景区道路生态路面设计,可采用降低硬质地面的面积,截留地表径流的方法。景区干道生态路面的铺装材料可选择透水性沥青和透水性混泥土铺装,这两种铺装均具有很大比例的贯通性空隙和较强的压力承载力,景区支道生态路面的设计可选择石子直径为2.5~5 mm的砂石铺装和碎石铺装材料。这两种铺装除了具有弹性和透水性外,还具有耐磨损和防止土壤飞散等优点。另外,配合景观功能,可以修建木质生态步道。
3.3 G化景观的低碳设计
园林景观是休闲度假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陆地面积33 km2,将大部分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绿色植物具有汇碳的能力,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适地适树地选择的植物品种,并进行合理配置,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有效地增加碳汇能力。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采取以下方法贯彻低碳理念。
3.3.1 低扰动的园林施工方法
园林设计的要考虑适地适树,依地形设园林景观,进行低碳节能方面,尽可能减少大规模土地改造和土方工程,从而减少运输和污染,否则,将会增加园林建设的成本,而且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增加碳源。植物种植施工时,尽量保持原有植被,整地时尽量采用低扰动方法。
3.3.2 在园林景观水体设计中体现低碳理念
园林设计中,水体的作用能调节气温和增加湿度,对生态系统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该将景观水体的部分加入其中。第一,设计的地址应该选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依据自然水源进行景观水体的设计,不使用自来水或者开采的地下水。第二,景观水体的利用和排放设计应该考虑到水体的情况,再选择能适应水体环境的水生植物,美化景观的同时,能够净化水体。第三,在景观设计时可以适当加入灯光、音乐等元素进行装饰,使得水体设计不再单一,更加强调设计的互动性,但应合理运用这些素材,以减少碳排放量。
3.3.3 在园林植物设计中体现低碳理念
在植物材料应用上,选择多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既有较强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又易于今后的管护。其次,根据植被生长季节变化,合理搭配植被,能够满足人们在不同的季节欣赏到不同的植被景观,做到季相分明,四季有景可赏,同时还要注重植被的空间结构的搭配,单一结构设计会让园林的景观单调而且不利于生态的稳定性。所以在植被种类的搭配时,应该选择乔木、灌木和花草等进行合理搭配立体种植。
3.3.4 园林施工采用径流集水措施
园林施工采用径流集水措施,积蓄降雨,减少人工浇灌,节约水资源。项目区有大量的荒山需要绿化,山体绿化遇陡坡,采用鱼鳞坑整地,缓坡采用水平沟整地;平地,采用回字坑。同时,修建集水池,积蓄降水,旱时用于浇灌。
3.3.5 园林小品的低碳设计
园林小品的设计在追求观赏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到低碳环保,在小品用料的考量上,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可再生的材料进行装饰,挖掘新的功能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融入园林景观之中,景观灯、标识牌的电能消耗上尽量选择利用太阳能的设施。
3.4 低碳游乐设施
建设低碳、新能源、节能环保游乐项目、设备和产品。如儿童乐园设计,可考虑木制玩具,木制玩具天然环保,用可持续发展森林的树木制造,能发挥出木制玩具独有的质感。木制玩具别具风格的设计及用料,不仅给予孩子截然不同的新鲜感受,还能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还有充气游乐设备,节能又环保。
3.5 低碳系统工程设计
(1)建立光伏电站、风力发电,景区内尽量使用清洁能源。
(2)屋顶设置空气源热泵机组,利用热泵装置解决宾馆热水供应,应用水源热泵系统,提供宾馆内部的温度调节。
(3)推广应用碳足迹计算器,建立全园区的碳足迹计量系统,清楚知道每一时间段每个个体或家庭单元的碳足迹和园区内碳排放总量。建立碳汇监测站点,对各种绿地产生的碳汇进行监测和计量,通过可以控制碳源碳汇的平衡,以求达到园区内低碳、零碳或碳平衡目的。
4 结语
从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建筑、道路、游乐设施、园林景观设计、节能系统工程等方面探讨了以低碳理念规划设计“世纪曙猿复合型休闲旅游度假区”,使景区建设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为低碳旅游提供切实可行的平台与环境。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 超,刘昌寿.低破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57.
关键词:园林设计; 居住区规划; 设计理念; 运用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生态环境日益受到重视,风景园林这门学科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风景园林师从过去的配角“做填空”,到现在进入各个设计领域,甚至主导相关规划设计工作,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在不知不觉中,很多的园林设计理念,在不同的领域,如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中,得到外延和内涵的延伸拓展,学科的交叉渗透演变日趋明显,理念的互为借鉴、相互变通、灵活运用更是常见。因此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在不同领域的拓展运用可以说古已有之,无论是园林设计理念,或者反应园林设计理念的常用园林规划手法,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都可以相互借鉴,有所启发,形成思想上碰撞的火花,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1 园林“三脉”理论的广泛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中有“三脉”的理论,即山水脉、绿脉、文脉:山水脉是地形和大环境的设计,犹如人的骨骼;绿脉是地表生态与植物的覆盖,犹如人的肌肤;而文脉则是园林所需体现的精神和内涵,如同人的灵魂。三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谐一体的关系。
1.1 山水脉
堆山理水是中国园林的传统技法之一,有“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之说。而圆明园更是平地造园的典范,在大空间范围内进行了山水地形改造,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今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山水地形改造的手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建筑基底的挖土、人工湖的挖方,在北部堆山,不仅仅在场地内达成了土方的平衡,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创造了一个山环水抱、景观优美的空间,阻挡北方城市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形成了局部优良小气候,且利于雨水的收集循环使用。
1.2 绿脉
通常意义上,绿脉的设计在园林中指的是植物配置、种植设计。在大型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脉”的意义则更加重要,尤其体现在绿色生态廊道的设置。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过去强调功能忽视绿化,甚至没有绿化,在北方的二三线城市,至今很多新建设的小区绿化仍然相当匮乏;随后开发商开始做一些景观“填空”,居住区内绿意开始蔓延;现今,生态人居变为一个“卖点”,“园林景观大宅”等字眼在都市广告牌上频频闪现,尤其一些高档楼盘,在规划之始,便有意识的保留生态廊道、开辟生态廊道,以利于生态小气候的形成,切实做到生态优先、以人为本。
1.3 文脉
文脉所体现的某种人文精神和内涵,在园林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造园必先立意,成为一条重要法则。园林中的文脉体现,和“意境”紧密相关,而意境的创造方法,张家骥老师用恽寿平(1633~1690)在《南田论画》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这些经验与方法,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如能得到运用,再结合建筑元素、色彩、空间,中国传统文脉的塑造将不再是难题,而变得精彩,毋需再照搬“西班牙风情”、“巴厘岛风情”。居住区规划的文脉塑造,较为精彩的案例便是万科第五园,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久违的人文意境。
2 因地制宜的新解
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高阜可培,低方宜挖”等等,无不是此之意。这些理念在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自然可用,但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始,因地制宜更是重要的规划指导思想。有些规划的新理念,如“反规划”理念:先保护住不该建设的地块,再规划建设用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最好做什么,其实根本思想也就是“因地制宜”。
我们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一般体现在2个重要方面:首先对用地条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可建设用地、景观用地、需要保护的用地,做到心中有数, “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布局;其次对于可建设用地(这也是规划中最重点的部分),根据其用地价值,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因地制宜”,用地价值高的土地,布置高尚住宅,销售价格也高,或者用地价值高的地块,布置高层,让更多的居住者所使用,销售总价值也高,从而通过“因地制宜”,谋求土地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3 巧于因借的拓展
《园冶·兴造论》中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手法,丰富多样,远借、近借、互相借资,不仅扩展了园林空间,在更深的层次还考虑了包涵时空融合、变动不居的动态概念。
现今的投资开发项目中,很多属于大型综合性开发项目,不仅仅有居住区,还常常包括有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商业街、公园等等。在这些综合项目中,“巧于因借”、“互为借资”成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在某项目的综合项目规划中,规划内容就包括有居住区、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用地本身大部分是坡地形,周边是青山碧水。规划中“互为借资”成为多方共赢的钥匙:居住区外借青山碧水,内借高尔夫球场景观,分享酒店商业街服务配套;五星级酒店临主要交通干道,借外部交通之便利,借高尔夫球场之客源,借居住区之人气;高尔夫球场借周边优良山水环境,借用地本身形成山地高尔夫特色,共享酒店服务配套。整个规划因“借”而达成资源整合配置的最优。
4 以曲为美
中国造园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是“曲”,曲则境浅意深,曲则视觉莫穷,《园冶》中论及“曲”处颇多:“郊野择地,依乎平岗曲坞,叠陇乔林”;“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等等。园林种植中如植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正则无景,密则无态。中国人写文章同样如此,“文似看山不喜平”、“文以曲为美”;经卷中也曾云“曲成万物而不遗”。
由此可知,中国人对“曲”似乎情有独钟,说话有时候都不“直来直往”,而需体味“弦外之音”。规划设计层面,古时村镇选址,讲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显见一“曲”字;有些户型整体呈“S”曲线走向,通风条件好,望气进宅,缓行慢聚。可以说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无论是整体布局、建筑布局、道路线形、甚至户型的设计,都有非常多的“曲”之案例,更不说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了。在生态新城的规划设计中,突破传统的道路规则布局方式,采用曲线张力的布局形式,创造建筑更多理想朝向的机会,有利于建筑抗风,整体景观自然更加优良。
5 结语
中国的造园艺术,可谓博大精深,非常多的造园重要思想在其它领域都可以拿来应用。在西方国家,就连城市规划这门学科也是在1907年从哈佛的景观建筑学中分离出去的,由此可知,西方的景观设计理论也必然在城市规划学科中有所继承和发扬。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造园有“法”,而无“成法”,而园林设计理念运用于其它领域,要灵活变通,求新求变、符合实际情况,切不可“拿来主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城市景观;景观艺术;生态效益;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3-0096-03
1、背景介绍
苏州工业园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开始建设、行政区划面积达288km2、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新城区。该区域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共同合作开发,结合中国国情和苏州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并创新了新加坡现代生态理念,更好地体现了东方元素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公示中指出园区的发展目标为立足于苏州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以现代化发展为引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以及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幸福型新城区。
2、园区景观艺术之探讨
就园区景观艺术的表现而言,金鸡湖区域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有代表性的重点规划区域,尤为值得探讨。金鸡湖是中国最大的内城湖泊,处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核心区域,它的地理位置决定其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参与金鸡湖规划的易道公司提出:在继承传统的小尺度苏州古典园林精髓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思想。这体现了园区兼收并蓄并富于创新的设计理念,同时也适应了园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发展要求。
2.1 滨水景观
园区CBD沿金鸡湖而展开,形成围绕内陆湖的都市圈。园区规划将自然地带与城市地带巧妙而完美地结合,注重与滨水环境相适应的多样化景观艺术设计,从而达到人工造景与自然造景的统一。
2.1.1 金鸡湖湖西滨水带――自然・传承
金鸡湖湖西靠近园区CBD,人流密集,经济发达,而湖西的滨水带设计很好地缓解了现代化城市问题,使人在城市中、在工作区附近拥有一块具有亲水性的自然区域。湖西滨水区的设计注重简洁大方,体现现代简约风格,同时,朴素的色彩蕴含着对苏州古典韵味的尊重和传承。其主要表现的景观艺术设计手法有空间层次感的塑造、自然形态的地形设计、传统元素的保留和强化等。
设计通过城市道路到金鸡湖水面之间地形的逐层降低以达到丰富空间层次的效果,并且充分发挥滨水区优势,最大化满足亲水性需求,展现水面开阔感。
湖滨大道沿湖轮廓呈弧形延展,铺地采用1.5m宽的灰白条形地纹相间,凸显道路的延伸、大气之感,沿湖一侧开阔的水面与靠陆一侧乔灌木的密集种植使大道两侧环境形成强烈虚实对比,围合成安静闲适的休憩空间(见图1)。
李公堤与湖滨大道相连,是金鸡湖一条湖中长堤,系清光绪年间建造,历史悠远,保留的古碑文中可窥见当年此地的繁华。如今李公堤经过改造已成为一条国际风情商业水街。从整体设计角度看,李公堤采用古典与现代融合的理念,保留和传承苏式传统的建筑风格、景观风格及饱含历史人文气息的物质文化遗产(见图2),同时又灵活引入异国风情的现代装饰元素。灯光的设计是李公堤一大景观亮点,夜幕下的李公堤通过古建筑、植物、小品的各色绚丽灯光的装点和搭配,将华丽与古朴并存,成为传统小桥流水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设计典范。
2.1.2 金鸡湖湖东滨水带――现代-动感
金鸡湖湖东滨水景观较湖西更显现代气息。其中,月光码头以一弯新月穿水而居为设计主题,并通过灯光、浓郁的建筑色彩使其成为园区景观艺术中独特的亮点。设计充分利用滨水优势及良好的视景线,大量欧式风格建筑临水而筑,穿水堤岛设计为半月形,契合了“月光”的设计主题,塑造形式上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蕴含深化主题的意境美,突出优雅而高贵的景观魅力(见图3)。堤岛临水的设计亮点在于一排设计感十足的现代式连亭,色彩洁白淡雅,与水面的纯净相互呼应,又与色彩浓烈绚丽的欧式建筑形成强烈对比,其夸张的尺度感使人不会产生视觉上的限制和狭隘感,富有动感和活力的现代造型与周边建筑氛围相得益彰(见图4)。夜晚充满梦幻感的各色灯光更将此景渲染,形成富有异国浪漫情调的滨水景观艺术。
月光码头毗邻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建筑及景观都沿弧形岸线展开布局设计,中心建筑采用乌巢式设计理念和柔和的建筑线条,滨水带状绿化配合岸线和建筑曲线设置,线形流畅。整体建筑景观与水体景观形成了刚与柔的融合。建筑前设计成开敞的圆弧形滨水广场,给人以充分享受水面开阔优美感的景观感受。夜间现代建筑幕墙绚烂多变的灯光在波光粼粼的金鸡湖水面形成倒影,配合周边简洁大气的景观,构成绚丽的现代景观艺术氛围。
2.2 城市雕塑系统
城市雕塑是一种对城市进行装饰和美化的艺术形式,可成为任何景观中的一部分,也可独立自成景观。一座优秀的城市雕塑包含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有其突出环境、区域甚至城市主题和氛围的内涵(见图5)。
如今,城市雕塑在我国城市中的应用仍处于一个起步发展的阶段,而苏州工业园区以其创新化、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成功地将城市雕塑融入到区域的整体规划设计之中,形成一整套城市雕塑系统,用其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共同表达着园区开放、创新、融合、生态的主题,为园区城市空间中的现代景观艺术增光添彩。
金鸡湖作为园区的重点规划区域,大量城市雕塑汇集于此,现就这众多雕塑作品中列举一二,探讨其景观艺术效果。金鸡湖湖西的公园绿地上的竖琴以及嬉戏的孩童组成的雕塑以放大的尺度感与周围开敞的绿地环境相适应,而它刻画的人物形象活泼欢快,与优美线条的巨大竖琴共同烘托出自然环境中人类活动的闲适自由的氛围,体现园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念(见图6)。湖东月光码头,由一组演奏乐队构成的雕塑占据广场中心。雕塑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演奏乐器之人沉醉于音乐的神情和动作,与月光码头所表现的优雅、高贵的气质交相呼应,使游览者更真切地融入欧式风情的艺术氛围之中(见图7)。
2.3 城市公共绿地
园区重视对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规划以带状绿化连接起园区的整体环境,维护城市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同时形成城市景观,丰富了景观视觉感受和景观艺术氛围。在对植物选择上,园区多选用如香樟、桂花、银杏、黄杨、夹竹桃、龙柏等抗污染的植物,起了防护性作用,加之稳定的绿地系统,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
园区带状绿地及城市公园绿地以乔灌木组合形式的设计为主,常成列、成片栽种,注重空间层次感以及林荫带的私密性。而园区景观廊道多以灌木及小乔木的线性布置为主,常运用色叶树种的搭配增添视觉美感。
以金鸡湖湖西滨水带绿地设计为例,沿湖设置大片带状绿地,通过改变地形和植物成片栽种来围合城市中的自然空间,同时银杏、枫树等秋色叶树种形成季相造景,以自然式的种植突显生态环境的闲适宜人。起伏的地形上的各种景观小品如亭、廊、步石、座椅、路灯等,则注重与自然相适应的色彩搭配和造型设计,尽力营造绿色景观的和谐之美(见图8、图9)。
3、园区景观设计之生态追求
苏州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示范区”为目标,致力于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因此园区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处处体现可持续化发展理念,在注重景观艺术的表达之上,更多地将关注点集中于对景观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的追求。表现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3.1 低碳景观的建设
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工业、商业等全方位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园区,大量汽车、工业的有害气体排放及建筑行业造成的城市污染问题不可避免。如何有效缓解城市环境的恶化,低碳景观建设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力。
3.1.1 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
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基础上,能够为城市带来一系列生态效益,如:有效缓解城市环境压力、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等。
园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强调以建设生态型园区为目标,构筑“点上成片、线上成带、面上成林”的网状生态绿地结构体系。规划结合园区的特点,因地制宜,沿湖设计带状绿地,通过城市道路构成的景观廊道增强景观连续性,连接城市公园、湿地等斑块空间,构成“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的生态景观空间格局。
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使园区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绿化率达45%以上,其本身就是一种低碳景观的形成,并且,绿化与水体优势的结合在保持环境整体统一的同时使城市获得“1+1>2”的生态效益。
3.1.2 城市滨水景观的合理设计
湖泊是城市生态斑块的载体,对城市湖泊的保护及滨水带的合理规划可以营造低碳景观,有效改善城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生态要素共同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园区利用金鸡湖、独墅湖两大城市湖泊的优势,一方面改善湖泊水质,另一方面将城市景观与水体相结合,根据周边环境,合理划分出多功能滨水区,如李公堤、月光码头等;滨水公园区,如白鹭园、金鸡湖湖西带状绿地等,形成多样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这不仅使景观的亲水性、休闲性得以满足,更将城市地块与自然水体巧妙结合,形成统一,在为城市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之上,为保持城市生态平衡贡献力量。
3.1.3 绿色能源、环保材料的应用
运用低碳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是低碳景观建设的一大表现方式。
园区很多造型各异的雕塑、座椅、路灯、亭廊等景观小品设计及地面铺装设计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运用绿色材料,在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同时构成令人愉悦的景观艺术。
a.圆融时代广场上有“世界第一天幕”之称的圆融天幕由2000多万只LED灯组成,节能光源的使用以及其串联方式所运用的新技术正是一种低碳景观设计理念的体现。
b.园区投入太阳能路灯的应用,通过对绿色能源的使用,发展低碳经济及低碳生活方式。
c.园区一些景点道路采用木质地面材料及高分子新型地面材料,其中木质材料多用于滨水带及生态公园,其天然、低污染的特性符合低碳理念;高分子新型材料常用于景观廊道及城市广场等,成为构建园区低碳景观的新形式。
3.2 生态理念的传达
对于生态建设,物质方面固然非常重要,而精神层面上对生态理念的接纳和传承不可或缺。园区景观设计注重设计方式上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同时也重视生态文明理念的表达,重视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内涵的理解。
雕塑是园区传达生态理念的一种载体,这种形式给予人视觉上的艺术感受,并通过其展现的内容和意境含蓄表达出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互不排斥、融为一体的生态理念和目标。
4、园区景观设计于未来的借鉴意义
4.1 迎合整体效果,突出自身特色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发展目标。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引领苏州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兴城区,其景观规划设计立足于生态、开放、现代、创新的总体规划理念,使园区整体呈现国际化、现代化效果。然而园区的许多景观经过精心设计,赋予其不同设计理念,形成各自不同特色,让人感受到园区多样化的现代设计风格。例如纯正欧式风情的月光码头、将古建古桥的江南水乡风格与现代商业的异国风情融为一体的李公堤、哥特式风格的独墅湖教堂,又如独墅湖边还原生态的白鹭园、金鸡湖畔隔离城市喧嚣的滨水绿化带等等。对于滨水岸线采用不同景观设计手法,呈现多样景观效果也是园区景观突出自身特色的一大方式。
因此,未来的城市景观规划应将景观很好地融合于城市整体发展环境之下,更应注重根据各地块的不同地理位置,使景观展现各自不同特征和风格,使城市环境处处有景致,处处有亮点。
4.2 重视本土材料及优势的运用
低碳景观中材料的选择并不是低碳指标的重要标准,从某种角度看,巧妙利用区域优势,发展乡土材料的合理运用是构成低碳景观的重要思路。此外,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有着更强生命力,因此保留本土原有自然资源并加以保护和修复所获得的生态效益远高于“基于自然”的人工景观。从城市居民及旅游人群的角度也必定更希望看到城市中存留的原生态印迹,看到未被城市化进程吞噬的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景观。
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从无到有、仅开发20年的新兴城区,其前身是苏州郊外一片洼地农田。园区的景观规划重视对此地域优势的保持,对本土材料进行合理充分利用,使本土资源产生的效益不断扩大。金鸡湖、独墅湖两大天然湖泊是园区发展非常重要的两块本土资源。金鸡湖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园区发展的核心地块,通过一系列规划设计,金鸡湖从昔日高产的渔场变身为今天集旅游、休闲、娱乐、文化、生态为一体的城市湖泊公园,使园区很好地将天然资源与城市发展结合,形成独特的围绕湖泊而展开的现代都市圈。独墅湖区域则在保留其原本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开辟教育区,生态气息与人文气息相得益彰。
结合园区景观规划经验来看,城市的发展如果能有效利用本土材料,设计结合并拓展本地区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原生态资源在城市中产生的效益将不可估量。
4.3 注重景观格局规划的高效性
城市景观受区位、交通、城市性质、城市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被赋予了附加价值,因此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注重高效性尤为重要。景观的规划若只注重美观性,则无法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其对于城市生态现状的改善。
苏州工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充分应用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的生态景观格局。规划对各斑块根据其区位进行设计,突出各自特色及商业、娱乐价值,如月光码头等,同时注重对生态斑块的保护和重建,如金鸡湖“望湖角”生态公园等。斑块之间注重城市景观廊道的连接,如道路景观的系统规划、带状绿地的合理分布。规划使园区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同时紧密有序的空间组织使园区景观在注重艺术性原则之上更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获得。
由此可见,在城市建设中景观格局规划的高效性不仅关乎城市生态稳定,更与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综合可持续发展有直接联系,未来城市之发展必应将此视为规划重点。
【摘要】本文以太湖软件园和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规划设计为例,分析这两个产业园区的规划理念,探讨如何以地域特征为构思源泉,来进行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地域特征;产业园规划设计;太湖村落;珊瑚群岛
地域生态的理念蕴含着地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繁荣,是指引地域经济和文化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标杆。[1] 因此,我们以地域特征为构思源泉,做规划设计,达到以人为本,与环境共生。
1 太湖软件园
1.1 项目背景:
太湖软件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内,总用地面积约69.35公顷。用地西侧为太湖,西边界到太湖岸边仅350米,如何挖掘太湖的自然条件成为本案重点考虑的问题。用地南侧为汇入太湖的一条支流――望虞河,用地南边界至北河岸约150米。用地北侧为太湖高速公路,东侧为锡苏公路,两条现状路成为本园区对外的主要出入口方向。
图1太湖软件园总平面图
1.2 规划目标:
1.2.1 高标准、高起点、多功能、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目标。
1.2.2 突破传统观念,采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塑造符合软件产业功能的综合园。
1.2.3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来指导园区的管理、分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3 构思来源:
1.3.1 太湖村落印象:原生态、自然肌理
《村落》 ―― 江苏著名画家吴冠中自己满意的精品佳作。他在画中主要运用原色、简单色、不经混合的清澈颜色,这种独特的风格得益于民间艺术,特别是江南或长江下游地区的民间艺术,浓浓的民俗气味通过黑顶白墙和斑谰彩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村落》是画家对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表现了村落的原生态和自然肌理的美。也成为了园区规划构图中的一大方向 ―― 用绿色思维进行规划理念创造、使园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将太科园规划成极具特征的太湖村落印象园区。
1.3.2 图底叠加:色块+线条+原始肌理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用黑、白、灰色块抽象出太湖村落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遵循大地肌理、河湖保护原则,尊重现状农田肌理、不改变现状河流及走向,尽量不改变大地原始风貌,保持河湖生态平衡。
规划以高科技的园区性质和原生态环境间的巨大反差,来营造一个IT业人员工作高效并轻松的环境,使园区能够融入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能够激发园区工作人员的创作灵感,愉悦其身心。
图2《村落》
图3图底叠加
1.4 规划理念:
1.4.1 用绿色思维进行规划理念创造、使园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空间布局上能够体现出自然近自然、现代近现代的风格特征。
1.4.2 动态地块理念,用地弹性发展。[2]IT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规模不断变化,要求软件园的规划必须可弹性发展。我们不能预测在未来几年的入园企业规模的变化,所以保持规划的弹性是适应未来变化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做法为选择一部分地块保持土地性质兼容,地块在保持总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可分可合,可大可小。
1.5 规划原则:
1.5.1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即与人性化的尺度和标准,开展园区建设。
1.5.2 遵循环境共生原则:活用自然水系绿地资源,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1.5.3 遵循效率活力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运转的高效与活力。
1.5.4 遵循大地肌理原则:尊重现状农田肌理,尽量不改变大地原始风貌。
1.5.5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挖掘太湖水乡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1.5.6 遵循防噪处理原则:采用规划及建筑语言,合理防止噪音污染。
1.5.7 遵循自然生态原则:为适应气候特征,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园区增加空气环境检测点、水质环境检测点、垃圾集中处理点,以保护环境为己任。
1.5.8 遵循河湖保护原则:不改变现状河流及走向,保持和湖生态平衡。
1.6 功能结构分析:
园区的规划结构呈:一心、两环、五区:
一心:即为中心景观核心区
两环:即为围绕着中心景观结点所构成的、内环浮岛群和外环浮岛群。
五区:
1.6.1 研发孵化办公区
1.6.2 外包企业定制研发区
1.6.3 园区办公及公共服务配套区
1.6.4 配套企业公寓及住宅区
1.6.5 弹性发展区
图4规划结构
2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
2.1 项目背景: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位于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内,位置为火炬大道以北、正阳路以南、中央智力岛以东、洪江河以西。是以蓝色海洋生物医药为主的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园。
图5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鸟瞰图
2.2 规划目标:
规划倡导园区发展要具有“创新、绿色、共融”的理念与目标。
2.2.1 提供激发创新的环境品质。
2.2.2 倡导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
2.2.3 创造与蓝色海洋生物共融的特色空间。
图6概念构思
2.3 概念构思:
本项目位于青岛滨海地带,是青岛大造滨海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岛市倡导“创新”、“绿色”、“共融”,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部分。贴近自然,是本次规划首先考虑的问题。
规划“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依托海洋资源,以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让人联想到园区从启动区起步,经过孵化,逐渐成长壮大的过程,犹如海洋生物“珊瑚”的生长一般,稳健而有机、坚固而自然。也预示了“蓝色经济”“蓝色格局”的发展过程,将会像珊瑚一样在滨海地区成片密集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由此,结合自然原生态考虑,在充分分析产业支撑的基础上,即形成了如下构思过程:
蓝色经济海洋生物自然生长珊瑚群岛
2.4 规划理念:
图7规划理念
2.4.1 产业功能模式
本项目的产业功能模式经历着从创意到研发、生产、中试、生产、展示、销售的产业模式。居住、生活模式的引入,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有机结合、互相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链接关系。
2.4.2 产业生长周期
园区发展将会经历着启动区、主园区、主园区发展区的生长周期,随着这一生长过程。园区的功能也从小规模的孵化向较大规模的研发、生产发展。入园企业也从最初的在启动区租赁孵化实验室、中试平台,发展到主园区的企业租赁较大规模独立的实验、中试建筑,及独立购买地块,自建实验、中试平台,同时大量的入住企业带来大量的居住人口和商业、生活配套设施,研发与配套需以同比例共同增长。
2.4.3 灵活性、弹性及可操作性
从性质到规模上的多种模式发展会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不断变化。本方案旨在强调规划的灵活性,在用地的性质、地块的灵活划分、地块指标的控制上探讨一种灵活可变的模式,更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合理建议,用地以2公顷为基本单元上下浮动,大地块可根据招商情况拆分为小地块,较小的地块也可合并设置,以适应未来不可预知的入住企业规模。
2.5 规划原则:
2.5.1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性化的尺度和标准,开展园区建设。
2.5.2 遵循环境共生的原则:利用周边水系与绿地资源,实现园区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2.5.3遵循高效活力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居住生活与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运转的高效与活力。
2.5.4 遵循海洋肌理原则:以珊瑚岛为创意源泉,规划体现海洋生物生长肌理。
2.5.5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挖掘海洋及海洋生物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2.5.6 遵循自然生态原则:为适应气候特征,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利用海洋资源、太阳能资源、自然风资源、创造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
图8功能结构分析
2.6 功能结构分析:
规划构思是由珊瑚主干发展为珊瑚支干,再由珊瑚支干上生长出珊瑚岛。规划方案利用中心景观轴表现珊瑚主干,用从中心景观轴分支出的次景观轴代表珊瑚支干,而自由变化的研发、实验建筑,中试、展示建筑,居住、商业配套建筑则有机的组成了珊瑚群岛。研发、实验建筑、居住、商业配套建筑由自由流畅的条形建筑为主,并有机的为合成半开敞的院落,自由曲线的外轮廓与珊瑚取得意想上的统一,中试、展示以点状布局,自由穿插于珊瑚状建筑群之间,犹如海洋鱼类穿梭其间。
通过对以上两个实例的剖析,我们从地域特征出发,进行理念构思,做规划设计,以构建与环境和谐共生,并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园。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产业区、海门、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416.9文献标识码:A
项目背景
上海复华高新技术园区海门科技产业基地位于江苏省海门市。该园区由复旦大学复华公司和海门市共建。 该项目总占地500亩,下设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两大基地。项目基地处于上海路和长法路交界处,交通便捷。按规划基地以南即将兴建商贸服务区,以西兴建综合产业区,发展潜力巨大。基地以北为保留化工片区,以东紧密链接滨江新城区,地理优势显著。
园区现状主要是依靠叠石桥家纺市场的吸引力来招商,因此产业单一,需要一些新兴的产业来发展园区,给园区以新动力、新能量,进而着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新兴产业的集贸区、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体制创新的示范区。
因此我们设计的工业园区开发模式是——
工业规划设计理念:
1、运用低碳理念进行建筑、景观设计
2、人性化设计
3、地块强度的适度开发
工业项目建设开发理念:
从规划、建设的层次解决问题,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地块价值。
开发内容建议:
综合招商服务平台 作为园区门户,提供良好的招商服务
商务综合配套 接待中心、展示厅、小型便利型商业,增加使用灵活性
中小企业孵化平台 采用低层及高层两种业态,提供更多服务选择
中试科研 采用低层及高层两种业态,提供更多服务选择
生产基地 采用同样的建筑平面,灵活划分。
通用设备制造、电气及器材设备
医药制造、通讯、计算机、电子设备
中小企业办公地 多个建筑形成组团式布局
生活配套 员工宿舍
这一套模式的中心理念正是可持续发展,而在海门这个项目中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的设计都是围绕着可持续这个理念在贯彻执行的。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上海复华高新技术园区海门科技产业基地的规划目标是借鉴上海,超越海门,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科技产业园区。
结合以往的研究园区设计经验,对国内、国际的成功产业园区进行借鉴,制定了以下的规划目标:
设计具有城市属性的产业基地
创造具有公园环境的园区空间,形成PARK FACTORY
清晰便捷的交通系统
无处不在的交流空间
标志性建筑增强品牌的效应
使用的灵活性
可持续发展性
复旦复华高新技术园区科技产业基地 规划分期及技术指标
整体规划按照“一心两轴三带四片区”的原则,目的在于建成一个个灵活、独立的功能单元,便于之后功能的拓展与分割。该项目借鉴了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部分理念,在工业区转变为产业区的大背景下,集约化的利用了土地,把容积率做到了1.25。而从开发区的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化过程往往是一个从粗放发展走向集约发展的过程。我国开发区现状产业建筑往往为低层,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不到0.6。如果按照这种低强度发展模式,我国城市化的持续性难以为继。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确立集约发展的目标,在产业区规划时适当提高其开发的强度并确保实施,以保证将来改造的经济学和适应性。[1]
园区规划在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规划思想中提炼出集成电路板的规划理念。总体格局为棋盘式方格网结构,又结合了电路板的独特造型,具有土地利用率高、网络化程度高、道路可达性好、交通疏解能力强的优点。规划整体布局符合现代科技产业的生产特点,功能布局灵活,便于分期建设与开发。
北面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招商中心大厦,是整个园区的招商和商务办公中心。而招商广场统领了东西联系的组团景观带将四大产业制造基地、仓储、中小企业办公、中小企业孵化平台和商务办公及配套紧密联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花园式科技产业基地。
在地块的西南端,是标准厂房和综合仓库。作为整个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独特的表皮与整个园区规划的理念电路板相映成趣并凸显了整个园区科技的主题,身在其中,更能体会到科技与人,人与自然的互相交融与贯通。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
建筑外形朴实无华,采用低碳、共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主要采用建筑实墙和竖向通窗的虚实对比,形成简约的建筑风格,既体现了现代工业建筑的科技感又体现工程投资的经济性和建设项目的永续性。标准产房单体单层设计高度为9米,正是为了以后改建成双层或者其他用途的建筑所考虑。在节能措施方面,本项目采用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在招商中心综合楼建筑的南面及屋顶上空的玻璃,采用的是一种目前最新的高科技玻璃产品——光电玻璃,它位于结构夹层外侧,不影响正常采光,形成光电幕墙。采用光能电池、光电板技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人们利用。本项目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和生活用热的热源都将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土壤热交换器地源热泵,这是一种高效、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整个系统包括一个土壤耦合地热交换器,水平安装浅层地沟中,不同管沟的交换器成并联连接,再通过不同的集管进入建筑中与建筑物内的水环路相连接,将地表浅层的地热资源做为冷热源,通过交换器转移到建筑内的采暖空调系统中。而电能在整个过程中只用来抽取热量,因此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高40%左右。同时在给排水方面采用中水回用系统用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和节约有限的、宝贵的淡水资源,又可以减少污、废水排放量,减少水环境的污染,还可以缓解城市下水道的负荷现象。
场地内建筑的平面布置依据节能及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基本按南北向布置。南北贯通的中央绿地两侧为园区门户处的招商中心综合楼、中小企业办公楼(共4层)、孵化楼(共5层),和中央绿化带南端的综合楼(共5层)形成了园区核心建筑群;核心区两侧为产业基地、通用厂房、综合仓库、综合楼建筑组群;园区的东侧为相对独立的医药制造园区。职工宿舍区相对独立,设置在园区的西南角,可以避开医药园区的干扰。
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理念
景观设计的理念是要营造一个PARK FACTORY,我们的设计提供了足够的开放空间,使得园区对用地最大化利用开发的基础上,将总绿化率提高到25%以上,创造开放空间的目的是在于创造“场所”,使复旦复华高科技园区不同于一般的办公生产场所,并为其所有员工提供一个适用充满乐趣的环境。在招商中心办公楼以西的大型中央绿地如同一个多功能场所,既可以临时性地作为职工餐饮中心向外延伸的户外大餐厅,又可以作为可容纳数千人的室外集会场所。草木茂盛环绕建筑的多个花园将员工室内办公及室外环境连接成一体,花园里不仅有水景,篮球场,还有可供员工在户外办公的室外工作空间。在半地下车库基地上堆起的近5米高草坡可让员工享受日光浴。
小结
上海复华高新技术园区海门科技产业基地以海门的科技示范园区为标准,其园区招商及餐饮、生活配套设施完善,高品质的城市空间能提升工作环境质量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使用的灵活性将增加整个园区适应进步和发展的潜力,最终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间的和谐发展。
复旦复华高新技术园区,科技以人为本的集成电路板,承载了创新、开放、人本、低碳的开发理念,必将成为国内典范的绿色科技产业园区。
备注:文中所示图片均为项目效果图或分析图,分析图均由作者制作
【关键词】 综合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园规划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摒弃传统的粗放型模式,转向现代集约型模式。与此同时,当旅游成为一种生活,与以往的观光旅游不同,游客更加强调旅游流程的闲适和心灵的体验,越来越青睐这种以休闲为主的深度旅游模式1。
在此背景下,以农业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生态农业园建设层出不穷,尤其是针对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居民对生活休闲要求较高的长三角区域,新型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如火如荼。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通过相应的规划策略,实现农业园区的良性发展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2.休闲农业园发展概况
2.1 农业园区发展历程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园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纵观国内外的农业园发展历程,其与农业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农业园区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传统单一型农业园发展阶段、现代技术型农业园阶段、生态观光型农业园阶段和休闲创意型农业园阶段,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梯度转移2。
休闲创意型农业园指提升一般生态观光型农业园的休闲模式,融合体验新奇、刺激、时尚等现代休闲娱乐元素,休闲创意型农业园将是未来农业园发展的主导趋势。
2.2 休闲农业园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休闲农业园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也存在普遍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休闲农业园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景观规划现状堪忧,规划单位和设计成果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第二,休闲农业园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差3;第三,休闲农业园呈现千园一面的发展现状,园区缺乏特色与创意,园区发展存在同质竞争的问题,园区健康发展受到威胁。
3. “best”综合规划理念的提出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园建设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从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等层面入手,提出“best”综合规划理念。“b”为“beautiful”首字母,意指充分利用农业园区及周边村庄现有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营造适宜休闲体验的美丽乡村环境;“e”为“ecological”首字母,意指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创造一种返璞归真、绿色健康的生态环保农业园;“s”为“stylish”首字母,意指融入特色化的创意时尚元素,紧密结合都市消费人群需求,引领休闲农业新一轮升级;“t”为“technical”首字母,意指引进国内外前沿的高新农业科学技术,结合创新农产品培育,成为新科技农业的首要实验区域之一。基于上述四项理念融会贯通即为“best”综合规划理念。
4.基于“best”综合规划理念的休闲创意农业园区规划实践
4.1 项目概况
德清县龙胜村休闲创意农业园位于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北部,隶属于德清县经济开发区,总用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
4.1.1 优越区位共享客源市场
(图1)基地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依托中心城区及德清经济开发区的技术、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为其高效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此外,基地南与下渚湖风景区相望,西与莫干山运动休闲度假区相邻,东与江南水乡休闲旅游度假区相近,可与周边区域共享休闲度假客源市场。
4.1.2 良好生态奠定发展基石
基地处于下渚湖湿地生态系统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为农业园区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基地内部景观资源优势突出,地形高低起伏,且水库星罗棋布,整体形成“山、田、河、库”交错相融的独特景观。
4.2 整合资源,三产联动,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突出田园特色,构建美丽休闲乡村旅游产业
①融合区域旅游大背景,以德清县及其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将基地内的休闲旅游发展置于整个区域的大环境中;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本次休闲旅游发展将与其周边的旅游发展类型相区别,重点突出乡村田园的休闲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③重点面向人群选择,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将重点面向以杭州、上海为主的德清周边都市人群,为其提供一个在城市喧嚣之外回归田园、重温大地记忆的一个特色化休闲场所。
重点发展以下项目:以农业休闲观光为主题的大地艺术景观、异形温室等;以健康养生为主题的户外瑜伽、生态养老等项目;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房车露营地、田园酒吧等;以农事体验为主题的农业认养区及教育农场等;以创新创意为主题的乌托邦青年社区及自助手工艺会所等(图2)。
同时,完善乡村休闲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发展以生态环保和东西文化融合的理念进行打造的特色洋家乐郊野餐饮模式;把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微缩化”和“艺术化”的生态餐厅模式;采用院落的建筑形式发展休闲农庄餐饮模式。与餐饮配套类似,住宿配套同样体现与乡村、田园融为一体的特色,形式上可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分级设置,主要可包括商务度假酒店、乡村民宿、家庭旅馆、背包客青年旅社等。
4.3 动静结合,点轴互动,突出空间结构最优化
将基地内的山地林地作为生态保育对象,与内部生态开发区域适度分割,保护与开发合理共存,形成动静结合态势。同时,为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在道路交通组织上将以一条环形园区主道路为依托,其余交通采用多元化的非机动车形式组织,并设置几处集中交通转换点。根据规划园区综合性的功能发展定位,确立统筹全区的核心中枢设置,以引导全区有序高效的运行。最终形成“一心四区多组团,两轴交汇串珠连”的空间结构。
一心:为整个生态农业园区服务的综合服务区,包括信息咨询、交通服务、住宿、购物等功能。同时巧妙融合生产与休闲的功能布局设置,使其相互融合,结合园区主要道路和发展轴线分割形成四大功能片区:分别为环抱整个园区的生态保育区、位于园区入口的门户田园风情展示区、位于综合服务中心两侧的创意休闲农业体验区和高新生态农业试验区。多组团:即四个片区内细分的多个功能组团。
两轴:一为纵向的贯穿整个园区南北的景观轴线,串联田园自然风光和各类特色农业景观;二为沿主要园区对外道路洛武公路的交通轴线,并同时与园区周边功能区块形成便捷联系(图3)。
5.结语
社会经济的普遍提升与空闲时间的日趋增多构成了休闲经济的物质基础,休闲经济的发展促使休闲旅游、深度旅游等模式越来越受大众推崇。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创新元素的培育以及休闲文化的融入,注重生态保护对于农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完善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构筑合理的空间组织模式、构建系统的园区产业链条,促使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需求。
本次休闲创意农业园规划立足于当下社会经济背景,在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借鉴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园区的实践经验,分别从空间布局、功能构成、产业结构、景观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对我国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炜,柳思维. 深度旅游模式下的旅游开发新方略——以湘西州为例[J].商业研究,2008,(10):7-9
【关键词】 研发区;高品质;泰州市创意生活园;规划设计
1 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技术创新的研发(又称R&D)活动通过高科技产业及科技创新人员将研发成果转变为“真正的经济”来实现[3]。“研发区”则随着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的扩张及研发活动的不断积聚而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作为产业园区的枢纽环节,建立高品质研发区、创造良好研发环境能够增强园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凝聚人气。在研发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设计精粹,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合理利用当地特色,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来提升园区的品质。
1.1 研究对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发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由高科技产业研发到研发产业自发性集聚区域的形成,至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配套于文化创意这一新兴产业的研发区。
表1 当今研发区的主要存在形态
本文研究对象的确定,主要与高新技术产业园相配套的研发区为主,文章第二部分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研发区规划设计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研发区建设的相关因子。
1.2 研究意义
当今乃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对于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无论是对产品品质、生活品质,还是环境品质的要求都日益加大。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已不仅仅是对于技术或者硬件设备的需求,而人们的视线更多的放在对园区环境的营建与基础设施的配备方面。
整合空间的功能性、生态性、场所性和精神性,塑造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的高品质空间,已成为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换言之,研发区之于产业园区,不再单单是从属的部门、机构,而应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从人才吸引的角度出发,增强园区的活力,创造兼具创新和科学文化氛围的环境,聚集人气;还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园区环境品质的塑造中。只有具备高品质的研发空间及良好的环境氛围的研发区才能真正适应到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2 案例借鉴
2.1 国外-北欧高科技园区规划特色借鉴
北欧的高科技园区虽然在功能构成的外延上有所不同,但就功能内核而言,基本都是由产业、研发与实验、教育与培训、经营与管理以及配套服务五大块组成。同传统的产业空间相比,北欧园区的功能构成已发生显著分化,主要表现在三点:
(1)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分离出来,成为产业空间发展的根基,从而使研发和实验机构以及信息中心一跃而成为高科技园区核心的功能构成;
(2)产业、培训、经营、管理等其它功能仍然保留着,但新背景已赋予其许多不同于传统的特征和规律;
(3)员工生活区无须再成为当前园区的标配构成和硬性负担,反倒是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和交流空间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需求层次。
在基本功能的空间布局上,主要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三个层面:
(1)在园区的总体层面上,其主要依照产业群以及产业链组织的内在需求,针对生产加工、研发实验、科教培训、服务等一系列的功能区块,做出了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
(2)在各入驻的公司和企业层面上,其往往会以“功能”为主线将产业、研发、教育、管理等分区设置,内部自行安排;
(3)在入驻公司和企业内部的某一功能层面上,如研发功能,则往往会以“产品”为主线,围绕着不同的产品技术分别组织,形成一簇簇的研发集群空间。
总体来说,北欧的科学园区的规划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达到激发创造、促进交流的建设目的。
2.2 国内—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规划特色借鉴
在园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特色:
主要功能包括:服务于生物研发机构的研发区,服务于生物医药企业的基本中试和小型制造配套的生产区和为园区科研人员提供的配套住宅及相关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的生活区。
规划布局理念: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空间布局灵活,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广场空间组织:中央广场是空间组织关键部分,兼顾展览科普休闲多功能。
专享独立空间:独栋组团可根据入驻企业需求提供整栋或分层租赁服务。
开放平台共享:部分实验平台开放,方便各类技术企业共同使用。
量身定制服务:为大型企业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根据需求进行规划建设。
3 规划实践
3.1 项目概况
本项目将打造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区的服务配套中心,解决该区域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优势不足的现状,提高产业区的创新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3.2 基地选址
3.3 目标与策略
本案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基地条件,分别确定总体性、功能性、引领性目标及策略。
(1)体现高品质研发区对新能源产业园发展的总体带动作用。注重功能策划、特色展示与及品质提升,确立服务中心地位,构筑市级特色意图区,树立园区形象。
(2)体现高品质研发区的的功能综合性。注重结构合理性,系统完善性及园区的活力打造,划分园区研发集聚区、企业服务配套中心、生态休闲游憩中心、职工生活区。
(3)体现高品质研发区的生态示范性。注重构思新颖,兼顾生态理念及高品质空间的营建,确定可持续发展示范先导区、园区形象展示区、园区城市名片的引领性目标。
3.4 方案构思
3.4.1完善的功能结构
3.4.2特色的功能布局
3.3.3高品质的空间环境
景观环境:结合既有水系资源,叠山理水形成具有山水意向的景观空间,将新能源产业园园区乃至泰州市营建一处独具特色的、现代风貌与传统园林意蕴和谐共存的特色意图区(图8)。
生态环境:绿地系统形成滨湖、滨河生态游憩绿地、生态涵养绿地、公共活动绿地、绿色院落四级。水系由生态河道、内部生态湖面、涵养渗透水池、以及景观水面构成(图7)。在前期生态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将整个规划区划分为上游来水净化区、滨水生态区,生态岛、雨水涵养区等部分,采用人工湿地、生堤岸等手法,注重雨水回收与再利用,充分体现本次规划的生态理念。整个规划区采用了太阳能光伏电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等太阳能设施,并在湖中生态岛上设置集中地太阳能展示区,既代表了整个规划区的生态形象,也具有较高的展示教育意义。
建筑组群:将符合当代研发使用功能的建筑有机融合到环境中去,注重出入口、界面和环境的交融互动关系,形成富有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
4 规划启示
总体来看,高品质研发区的规划主要从区域空间及园区规划角度考虑。
(1)城市区域空间角度出发,打造良好研发区空间环境:
区位选择:正确的区位选择是一个科技园区发展的良好开端,对园区的发展速度和投资效益带来明显不同的影响。
城市交通:便捷的交通可以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产业化进程,还可扩大信息、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对外辐射、联络与流通。
自然环境: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有利于园区内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对有较高要求的高科技人才产生吸引力。
科教资源:在保证有完善的生活等配套的同时,与周边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保持空间关联和业务往来,这样在足以确保园区在承接大学优质产业的同时,利用其密集型智力和良好技术基础而转化为大学科技的孵化器和转化平台。
(2)园区规划角度,我们应从功能布局、环境营造、建筑设计和特色标志等因素综合考虑。
功能布局:功能配置的选择尽量满足不同企业以及人群对研究生产、生活休闲等多方面的不同要求,各功能区之间要相对独立,特色明显,既相联系又能激发创造、促进交流。
环境营造:内部空间环境、绿化布局、步行系统以及建筑群体的设计要能形成一种富于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为人们打造生态型充满活力的活动交流场所。
建筑设计: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灵活,满足不同需求;外部造型新颖独特也不失为一个吸引眼球的亮点。
特色标志:创造园区自身独有的个性与特色,有利于彰显园区品牌;标志性建筑的设置同样能够为园区的品牌效应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 科技园研发中心设计初探. 保存地点: 东南大学, 2005
[2] 徐新扩. 研发产业的研究视角评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61(2):37-39
[3] 周天瑜,马勇.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研发产业发展趋势探析[A]. 2008.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4] 杜德斌, 周天瑜, 王勇等. 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世界地理研究, 2007,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