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责任审计准则解读8篇

时间:2024-04-01 10:55: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责任审计准则解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责任审计准则解读

篇1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形成原因;防范措施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失真,从而产生审计风险。各个国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定义不完全相同。首先从国际上来讲,对国际审计准则的第二十五条解读,可认为,当一个审计工作人员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就可能出现审计风险,如果工作人员不能辨认出虚假信息的时候或者无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意见,那么就会造成审计风险的产生。其次从美国的相关审计准则上分析,美国的四十七号审计准则中提到,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发掘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信息所造成的风险。最后从我国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对这些准则进行了完善,其中最新的准则指出审计风险指的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在陈述财务报表意见的时候,可能出现虚假陈述的现象,这样就导致审计报告的失真。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分类

(一)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这跟国家的相关政策密不可分,是由国家对其进行宏观调控的,并且随着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事务所在日常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它主要表现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就是体制风险;其二就是规模风险。1、体制风险。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财产所有制制度,审计正是随着这一状况的产生而出现的。但是各个国家的所有制形式又是各不相同的,这和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对我国的相关制度进行分析,众所周知,我国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在当时,很多事务所都是国有企业,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因为在众多事务所中不存在相互的竞争力。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制度的转变,事务所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陆续有合伙形式的事务所出现,这时候事务所的所有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相互之间的竞争力也不断加强,那么审计风险也随着发生重大的改变,审计风险不断增加。2、规模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事务所,这些事务所大小不一,服务种类和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但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数量非常多规模很小的事务所,这就导致在竞争中非常的激烈。(二)经营风险会计事务所在经营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一些经营风险,这是由他们自身的内部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具体的经营风险如下:1、客户维护风险。公司为了要保持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体,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称为客户维修风险。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形成不同的客户群体。有些取得胜利是赢在了服务很好,赢得了客户的很深的信任;而另一些人则依靠客户的不合理要求,维护。2、市场开拓风险。一个公司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前提就在于要不停的去开拓市场。目前在我国出现了很多知名的会计公司,他们的工作重心就是不断的创新,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三、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在审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不同形式的审计方法,而这些方法的局限就极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从相关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比较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避免所有的错弊内容主要侧重于企业相关的制度。这种审计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这已经不能适。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目前广泛使用的是计算机抽样审计方法,但是在这种审计方法对样本的要求较高,一旦样本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审计风险必然产生。2、经济活动的复杂审计的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也密切相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很大,经济活动非常复杂,那么将会给整个审计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和不可控因素。导致审计人员得出结论的正确性难度增加,风险也难以避免。3、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为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审计制度还不是太健全,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无法处理,有时,审计师不得不仅仅依靠经验进行审计,这不仅增加了审计的难度,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4、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较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在审计工作中至关重要,注册会计师的主观判断会影响整个审计的最后结果。我国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较少,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工作的时候有很大的任意性。一方面,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继续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一些注册会计师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尺度较大,使得审计风险增加。5、对客户交易所处的外部环境缺乏了解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一般都涉及很多方面,只有了解实际情况才会对审计工作更加有利。企业是个十分复杂的机构,特别是大企业,管理的时候也十分麻烦,企业的管理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很有可能会在账本上做手脚,如果审计人员没有了解这些情况,很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除此之外,如果管理层之间出现矛盾,也很有可能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这些都是审计人员需要考虑的,只有将各种因素考虑在内,审计人员得出的结果才是最接近真实的。6、审计评价不准确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层工作的评价。然而,由于一系列的操作标准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评价会导致失真。例如,对审计事项的超范围评价,评价内容过空,评价表述太过分散,评价的依据不统一。

四、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审计风险的防范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审计研究,发展审计技术审计人员工作的过程就是搜集证据的过程,因为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要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要不然就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只会增加审计风险。在收集审计数据的时候一定要使用相应的办法。提高技术水平与降低审计风险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加强对审计的研究,发展审计的相关技术是从审计理论上,对降低审计风险有效。2、加强审计规范和职业道德建设为了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我们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严格要求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这一点要从人事部门抓起,规定他们在招聘的时候要注意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保证审计人员坚持职业道德。第二,制定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标准,我们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操作说明书,并不需要特别仔细,只要有大致的提纲就可以,这样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只需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人为出错率,降低了审计风险。3、制定同业互查制度同业互查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同行业的互相检查,这样更加有利于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同行业都是相互竞争的,消弱他人就是壮大自己,所以同行业之间互相检查就会非常严格,专挑别人的毛病,但是反过来,促使会计事务所工作更加规范、认真仔细,这样良性循环下去对整个审计环境是十分有利的。如果这个制度能够顺利执行,我国的审计工作就会更加规范。

(二)改善审计界的环境

提高审计环境。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切断政府部门和会计公司的利益,确保人员,会计公司的财务,业务和实名与政府脱钩。如果出现政府官员勾结会计事务所的事情,一定要从严处理,因为如果这样的风气不加制止,会计行业的环境永远都不会改善。除此之外,会计事务所也要加强自我控制,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之前,一定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的工作,这样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除此之外,我们还应了解客户的组织机构,业务范围,经营管理现状,并对客户内控制度及行业管理,政府调控情况取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自身的质量控制

社会审计组织的建立,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即一个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要拥有一定数量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员和必要的财产、资金,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大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这也是减少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很大的因素。综上所述,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很多,但只要找到这些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建勋.防范审计风险之我见[J].财税与会计,2001(7)

[2]俞卫国.浅谈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及防范对策[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1(6)

[3]王军波.略论审计风险控制[J].事业财会,2002(9)

篇2

关键词: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城市公立医院开始陆续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至今已有20余年,期间,城市公立医院得到了飞速发展。内部审计随着医院发展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医院的发展速度。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我国2014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抽取国内50家2014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城市公立医院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份,回收49份,有效问卷49份。49家城市公立医院中,有40家综合性医院,9家专科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3家,省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28家,市卫生计生委所属医院13家。问卷填写人员为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主要调查医院基本情况、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设立情况、医院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城市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情况

1.城市公立医院规模快速扩张

调查显示:49家城市公立医院中,2014年收入在10亿~25亿元的有35家,25亿元以上的有14家;47%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10%~15%,16%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15%~20%,8%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31家医院年末资产总额在10亿~30亿元,11家医院在30亿元以上;57%的医院近三年资产平均增速超过10%。由此可见,在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和医保政策的影响下,城市公立医院实现了收入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

2.城市公立医院风险持续走高且风险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78%的医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40%;47%的医院2014年资产负债率超过40%,有的医院甚至超过60%;25家医院2012-2014年医疗业务平均收现率①在95%以下,6家医院在70%以下;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医院仅占47%,而且有的医院虽然制定了风险管理制度,但主要针对基建、物资采购等部门,且比较表面,没有深入到风险管理的真正层面,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开始查找风险点。可见,在政策多变、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和医院规模扩张等内外环境作用下,城市公立医院的决策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持续走高。

3.城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较为薄弱

调查显示:44家医院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占90%;全面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23家,占46.94%;部分执行的有25家,占51%。城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得到全面执行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健全的内控环境,包括权责划分、组织机构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二是风险评估不足,医院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只重视医院规模的扩大、就诊人次的增加、基本建设的投入,而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1];三是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的作用;四是医院业务信息与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使医院内部控制缺乏及时预警功能和有效监督机制[2]。

(二)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

1.多种内部审计模式交叉运用

调查显示:69.39%的医院将账项基础、制度基础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等多种模式交叉运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中。城市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从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交叉使用阶段发展。

2.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同时进行

调查显示:仅有6.12%的医院单选事后审计,49%的医院以事后审计为主、部分业务前移到事中审计,51%的医院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同时进行。可见,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介入已成为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3.内部审计范围有所拓宽

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基建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调查发现,经济合同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占医院总审计业务的比重逐渐增大。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外部约束和医院自身的管理需求下,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围有所拓宽。

(三)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差,对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不足

(1)尚有医院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调查显示:36家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11家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1家与财务合并办公,还有1家选择了其他方式。可见,尚有部分医院未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而是选择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审计职能的发挥受限。

(2)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重视和利用程度不足。调查显示:32.65%的医院非常重视内部审计结果,63.27%的医院比较重视,较不重视和很不重视的各占2.04%;政府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对医院进行审计时,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结果的比例只有50%。

2.内部审计资源配置不足

(1)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53%的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人员配备为3~4人,25%的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不足3人。随着城市公立医院的经济活动日益繁杂,内部审计监督范围要拓展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从业人数和业务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内部审计人员成为必然趋势。

(2)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不高。调查显示:在样本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占57.04%,高级以上职称(含高级)占30.37%,注册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分别占3.70%和0.74%,其中拥有审计专业职称的仅占28.15%;学历方面,拥有硕士学位的占17.47%,所学专业大多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继续教育方面,学习重心主要集中在现代内部审计理论、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财务专业知识三个方面。可见,医院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为财务人员转行,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只了解财务或审计的相关知识,欠缺工程技术、物资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医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知医院经济活动的高素质、综合性的内部审计人才短缺。

3.内部审计模式相对滞后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调查显示,仅有2.04%的医院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多种模式交叉使用的医院超过半数,但大多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审计模式相对滞后。

4.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偏低

调查显示,虽然63%的医院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但只是部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等工作大多仍通过手工完成,费时费力且结果易出现偏差,致使审计效率和质量不高。同时,审计成果的整理、、跟踪和反馈主要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且存在滞后性。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审计数据的采集能力、转换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受到限制,审计范围较窄,内部审计向较高层次业务拓展缺乏技术支撑。

5.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

调查显示:76%的医院制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手册;47%的医院未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制定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医院进行了电话访谈,发现制度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三、建议

(一)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

国家审计署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等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向本单位权力机构或主要负责人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机构如不直接向医院的法定代表人负责,那么很难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重要性和权威性。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资源配置能力

审计项目的广度、深度、风险管控与质量水平都与投入的人力、财物和信息技术等审计资源息息相关。从调查结果看,人力资源少、信息技术水平低是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普遍现象,且短期获得更多人力与信息技术的投入不够现实。所以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立足现状,着重提升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首先,通过拓展审计业务范围、内外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时,将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相互融合,比如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穿插在专项审计中进行。第三,注重审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工作。审计信息资源库包括国家及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单位内部的制度和流程、医院各类招投标文件和经济合同、以往的审计项目资料,等等。

(三)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准则》作业准则第十条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因此,城市公立医院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要求,也是城市公立医院政策环境变化和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同时,城市公立医院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和有限的审计资源也迫使医院内部审计转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全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识别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3]。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强化内部控制作用、确保组织增值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解决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同时节省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现阶段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专业素质、信息技术和风险评估技术的开发方面还比较欠缺,建议医院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四)提升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水平不仅是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而且制约着内部审计部门业务范围的拓展。城市公立医院在现有管理环境下,一次性购置内部审计软件不太现实,一是得不到资金支持,二是适合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成熟软件较少,因此建议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与信息中心协作研发适合本医院的审计软件。研发内容包括审计部门自用的审计管理系统,以及可以嵌入医院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审计监督系统。医院可以根据自身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重要且风险较高的经济事项,研发实时在线的审计监督系统,如基建工程、设备采购、耗材管理和收费管理等。

(五)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以职责为立足点,制度和标准为依托,流程为抓手,以考核促应用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4]。首先,完善各项审计制度,制定规范完整的审计项目流程,确保审计工作有据可依。其次,审计实施前应做好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编写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避免延长现场审计时间,浪费审计资源。第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切实做到独立有效的二级或三级复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分析透彻,审计结论应严谨,审计建议应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第四,在审计结束后,要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促使审计人员不断改进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优化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解读[J].卫生经济研究,2011,(3):12-14.

[2]赵中华.医院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实施路径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4,(11):42-44.

[3]李曼,刘继明,陆贵龙.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价值实现[J].财会通讯,2010,(6):157-160.

篇3

通过调查49家2014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和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剖析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确保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提高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能力、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提升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水平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城市公立医院开始陆续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至今已有20余年,期间,城市公立医院得到了飞速发展。内部审计随着医院发展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医院的发展速度。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我国2014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抽取国内50家2014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城市公立医院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份,回收49份,有效问卷49份。49家城市公立医院中,有40家综合性医院,9家专科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3家,省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28家,市卫生计生委所属医院13家。问卷填写人员为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主要调查医院基本情况、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设立情况、医院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城市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情况

1.城市公立医院规模快速扩张

调查显示:49家城市公立医院中,2014年收入在10亿~25亿元的有35家,25亿元以上的有14家;47%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10%~15%,16%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15%~20%,8%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31家医院年末资产总额在10亿~30亿元,11家医院在30亿元以上;57%的医院近三年资产平均增速超过10%。由此可见,在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和医保政策的影响下,城市公立医院实现了收入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

2.城市公立医院风险持续走高且风险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78%的医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40%;47%的医院2014年资产负债率超过40%,有的医院甚至超过60%;25家医院2012-2014年医疗业务平均收现率①在95%以下,6家医院在70%以下;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医院仅占47%,而且有的医院虽然制定了风险管理制度,但主要针对基建、物资采购等部门,且比较表面,没有深入到风险管理的真正层面,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开始查找风险点。可见,在政策多变、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和医院规模扩张等内外环境作用下,城市公立医院的决策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持续走高。

3.城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较为薄弱

调查显示:44家医院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占90%;全面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23家,占46.94%;部分执行的有25家,占51%。城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得到全面执行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健全的内控环境,包括权责划分、组织机构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二是风险评估不足,医院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只重视医院规模的扩大、就诊人次的增加、基本建设的投入,而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1];三是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的作用;四是医院业务信息与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使医院内部控制缺乏及时预警功能和有效监督机制[2]。

(二)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

1.多种内部审计模式交叉运用

调查显示:69.39%的医院将账项基础、制度基础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等多种模式交叉运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中。城市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从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交叉使用阶段发展。

2.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同时进行

调查显示:仅有6.12%的医院单选事后审计,49%的医院以事后审计为主、部分业务前移到事中审计,51%的医院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同时进行。可见,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介入已成为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3.内部审计范围有所拓宽

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基建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调查发现,经济合同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占医院总审计业务的比重逐渐增大。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外部约束和医院自身的管理需求下,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围有所拓宽。

(三)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差,对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不足

(1)尚有医院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调查显示:36家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11家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1家与财务合并办公,还有1家选择了其他方式。可见,尚有部分医院未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而是选择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审计职能的发挥受限。(2)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重视和利用程度不足。调查显示:32.65%的医院非常重视内部审计结果,63.27%的医院比较重视,较不重视和很不重视的各占2.04%;政府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对医院进行审计时,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结果的比例只有50%。

2.内部审计资源配置不足

(1)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53%的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人员配备为3~4人,25%的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不足3人。随着城市公立医院的经济活动日益繁杂,内部审计监督范围要拓展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从业人数和业务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内部审计人员成为必然趋势。(2)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不高。调查显示:在样本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占57.04%,高级以上职称(含高级)占30.37%,注册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分别占3.70%和0.74%,其中拥有审计专业职称的仅占28.15%;学历方面,拥有硕士学位的占17.47%,所学专业大多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继续教育方面,学习重心主要集中在现代内部审计理论、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财务专业知识三个方面。可见,医院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为财务人员转行,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只了解财务或审计的相关知识,欠缺工程技术、物资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医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知医院经济活动的高素质、综合性的内部审计人才短缺。

3.内部审计模式相对滞后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调查显示,仅有2.04%的医院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多种模式交叉使用的医院超过半数,但大多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审计模式相对滞后。

4.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偏低

调查显示,虽然63%的医院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但只是部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等工作大多仍通过手工完成,费时费力且结果易出现偏差,致使审计效率和质量不高。同时,审计成果的整理、、跟踪和反馈主要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且存在滞后性。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审计数据的采集能力、转换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受到限制,审计范围较窄,内部审计向较高层次业务拓展缺乏技术支撑。

5.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

调查显示:76%的医院制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手册;47%的医院未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制定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医院进行了电话访谈,发现制度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三、建议

(一)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

国家审计署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等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向本单位权力机构或主要负责人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机构如不直接向医院的法定代表人负责,那么很难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重要性和权威性。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资源配置能力

审计项目的广度、深度、风险管控与质量水平都与投入的人力、财物和信息技术等审计资源息息相关。从调查结果看,人力资源少、信息技术水平低是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普遍现象,且短期获得更多人力与信息技术的投入不够现实。所以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立足现状,着重提升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首先,通过拓展审计业务范围、内外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时,将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相互融合,比如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穿插在专项审计中进行。第三,注重审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工作。审计信息资源库包括国家及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单位内部的制度和流程、医院各类招投标文件和经济合同、以往的审计项目资料,等等。

(三)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准则》作业准则第十条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因此,城市公立医院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要求,也是城市公立医院政策环境变化和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同时,城市公立医院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和有限的审计资源也迫使医院内部审计转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全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识别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3]。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强化内部控制作用、确保组织增值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解决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同时节省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现阶段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专业素质、信息技术和风险评估技术的开发方面还比较欠缺,建议医院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四)提升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水平不仅是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而且制约着内部审计部门业务范围的拓展。城市公立医院在现有管理环境下,一次性购置内部审计软件不太现实,一是得不到资金支持,二是适合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成熟软件较少,因此建议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与信息中心协作研发适合本医院的审计软件。研发内容包括审计部门自用的审计管理系统,以及可以嵌入医院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审计监督系统。医院可以根据自身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重要且风险较高的经济事项,研发实时在线的审计监督系统,如基建工程、设备采购、耗材管理和收费管理等。

(五)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以职责为立足点,制度和标准为依托,流程为抓手,以考核促应用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4]。首先,完善各项审计制度,制定规范完整的审计项目流程,确保审计工作有据可依。其次,审计实施前应做好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编写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避免延长现场审计时间,浪费审计资源。第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切实做到独立有效的二级或三级复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分析透彻,审计结论应严谨,审计建议应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第四,在审计结束后,要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促使审计人员不断改进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优化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解读[J].卫生经济研究,2011,(3):12-14.

[2]赵中华.医院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实施路径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4,(11):42-44.

[3]李曼,刘继明,陆贵龙.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价值实现[J].财会通讯,2010,(6):157-16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