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30 17:38: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医学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医学本科教育;临床实习;问题分析;措施探讨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通过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医学生可以巩固基础医学知识,初步学会临床思维,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医学生本人的职业生涯,更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水平及医学事业的发展。但近年来,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1]本文拟就新形势下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及对策进步初步的分析。
1新形势下医学院临床实习中突出的问题
1.1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教学意识薄弱。
目前临床实习的带教老师主要为临床一线医生,平时临床任务重,工作繁忙,常常无暇顾及实习学生。[2]学生的实习过程多是以自行观摩为主,能不能学懂或者有没有用心学,带教老师基本不关心。导致学生疏于管理,缺乏纪律、监督和指导。临床实习带教老师既要求有较高的医学素养及业务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及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对临床实习教学工作的高度热情和责任感,这对带教老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的状况是医院对临床教师遴选缺乏合适的标准,往往只要是临床医师都能带实习生,造成带教者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甚至根本不懂如何教育学生。此外,目前尚未建立一套较完善的临床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质量不能进行有效评估,并且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不高。
1.2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严重影响临床实习质量。
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医患纠纷发生率高达98.4%,且与医院床位、住院人数及手术次数成正比例关系。[3]有鉴于此,国家卫生部陆续出台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等法津法规,极大地限制了实习生的操作技能训练。目前实习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逐渐滑坡的现状与此有直接关系,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就难以保证临床实习的质量。
1.3新时期的就业形势对临床实习的影响。
用人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它对更好地利用人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客观上导致许多学生一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请假找工作,为就业作准备,严重影响的正常的实习计划。另一部分学生则把考研作为出路,于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复习功课。这些学生长期不参加教学查房,不参加病例讨论,对带教老师布置的工作基本上毫无积极性,只能敷衍了事,难以保证临床实习的质量。[4]
1.4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实习质量。
临床实习期间,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几乎一致,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教学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尤其将直接影响到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面对市场经济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严峻挑战,实习带教老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实际上,由于带教老师本身素质及工作繁忙的原因,缺乏对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业上不思进取、不下苦功,在工作上责任心不强、缺乏上进心,工作热情不高,对病人态度冷淡,缺乏主动性和吃苦钻研精神。靳明林[5]等调查显示部分医学生对医德的知识概念模糊,对医德与临床结合的意识不强,缺乏任感和同情心,欠缺沟通技巧及语言表达能力,部分医学生由于理论知识欠缺、技能操作不熟练从而造成了对病情的漏诊及误诊。李惠[6]等的调查显示有近半数实习生存在职业倦怠,提示此种情况已颇为严重,势必将极大地影响实习质量。
1.5临床教学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有资格带实习的教学医院,多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带教老师除教学任务外,尚有繁重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且与临床、科研工作相比,实习带教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对于临床带教老师而言,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这必将严重影响带教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实习学生来说,临床技能、诊疗技术水平考核难以量化,对今后毕业的影响不大,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在临床实习上。科室及有关部门缺乏监督和考核,使实习学生缺乏压力及动力,学习主动性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7]
2具体措施
要较好的完成实习任务,取得良好的成绩,实习单位应结合实习条件和当前形势,在教与学上创新思路,激励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在行政上加强管理机制和体制摸索,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注重医德医风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完善实习管理体制,严格实习学员考核制度。
做为实习医院应把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做为医院的基本任务之一,列入医院领导班子的主要责任目标,并加强三级管理体制的建设。同时科学的制定量化管理指标,切实落实临床实习计划,严格执行实纲各项实习要求,改革、深化实习考核内容,实施实践性考核,严格出科考核。
2.2加强法律意识,明确实习生的职责与权利。
在实习前培训中应增加医疗管理规范和医疗安全相关的内容,强化实习生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结合《执业医师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等法律规定,开展医疗法律法规等相关专题性讲座。并可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医疗事故防范,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加强实习生参与诊疗过程的患者知情同意,以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8]
2.3引导实习生正确处理临床实习与考研、找工作及其它个人矛盾。
随着竞争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剧,考研已自然成为规避压力的一种方法。所以在实习期间如何引导实习生认真完成大量的实习任务,又不影响个体追求高层次发展的需求,则需要管理者既要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又要合理安排教学大纲的实习内容,使学生在上岗实习中充分体会到所学知识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实习中掌握好由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在各科的实习轮转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为考研的专科定向打下基础。并督导实习期间的过程管理 ,个别实习生有一味追求考研而放弃临床实习的现象,管理者除运用传统的奖罚激励等外在动机激励手段外,还应注意实习生内在动力的激发。实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给予每个学生以展示自己、发挥其个体优势和实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充分体会到知识和技术间的价值比例关系。[9]尤其在社会上极其短缺技能型人才的情况下,确定好自身的价值取向,从而可在实习中做出最佳选择。对于那些一味追求学习,不认真参与临床实习的学生,应加强监督管理,引导其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使其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2.4加强医德医风和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实习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思想道德素质是医学生成才的灵魂,为适应未来竞争在实习过程应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与医德医风和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现代的人文本质上就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今后医务人员面对的除了需要解决疾病问题以外其它方面仍具有各种需要的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生物疾病,所以,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医务人员除了要求具有相应的医学专业技能外,还应当具有相当的医学人文精神,懂得理解和关心,尊重病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院道德观和价值观。[10]
总之,通过分析目前临床实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法律意识及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压力、妥善安排实习计划等建议,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去,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在专业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和未来型医学人才。参考文献
[1]谷雪明, 孙国超, 王绍武, 李连宏, 杨咏, 孙青. 医学生临床实习现状调查研究. 医学教育探索 . 2010;9(4):459-460.
[2]孙海燕, 杨秀丽, 赵国安. 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方法的探讨.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1, 28(3):390-391.
[3]王锦帆. 论中国市场经济下医患关系的重建. 中国医院管理. 2006;8:5-8.
[4]郝迎学, 余佩武, 钱锋, 赵永亮. 考研对医学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西北医学教育. 2011;19(3):653-654.
[5]靳明林, 朱立, 杨顺兴, 马宏敏, 詹新恩. 在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进行医德教育的初步研究.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1992;7:8-11.
[6]李惠, 刘冰熔, 刘晓明, 代晓怡. 临床实习医学生及护校学生职业倦怠状况的初步调查.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7:62-64.
[7]季红, 蒋犁, 陈洪, 刘平, 冯静云, 慕广建. 临床实习量化管理和考核的研究与探讨. 中国医学高等教育. 2007;5:3-5.
[8]马玲娜, 尹梅. 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权利问题研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32(9):61-63.
[9]鲁曼华, 鲁曼军, 曹力, 张爽. 医学生实习期间考研的学习动机调查及分析.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3(7):582-583.
[10]章锁江, 吴心平, 张文萍, 郭永松, 李俊伟, 陈枢青, 陈健尔. 面向21世纪 培养“未来型”高素质医学人才——宁波大学医学院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8;5:15-17.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传统医学的需要和中医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之一是中医事业的参与者能正确理解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这不仅涉及当前的专业工作者,还包括:潜在的和将来的学习、研究者;服务的对象;对中医进行管理的公务员和其他可以影响中医发展的人群等。弥补现代人群对中国传统知识的薄弱需要巨大的经济、时间成本,因此,在传统基础上构建符合现代人习惯的科学体系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1传统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理论基础
1.1传统中医学是有限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 西风东渐以来,对传统中医科学性的怀疑一直存在,也存在着科学标准不适于中医药评价的论点。1888年,达尔文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简言之,科学就是发现事实并研究其规律。传统中医理论以人体、环境等客观事实及其相互规律为研究对象。脏象、经络、病因、证和中药学等是对客观事实的发现、总结;阴阳的对立、互根,五行的生克制化,辨证施治,方剂的君臣佐使,中药的七情等是对客观事实间规律的研究;司外揣内、四诊合参是依据可辨识的客观现象,探究当时不可见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尽管形成、发展过程中解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学还处于萌芽甚至空白阶段,但传统中医学以客观事物及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性无可置疑。
1.2必须坚持的传统中医学科学理论基础
1.2.1依据独特标准的分类学 分类学是按一定的特征将对象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类别,是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基于长期的观察和临床实践,传统中医学提出了对客观事物独特的分类标准,并以比喻、指代等古汉语常用表达方式予以命名。例如:阴阳、五行学说是按人为标准,对整体事物中相对区分又相互影响部分进行的分类学研究,由简单的两类到比较复杂的五类,是对事物由整体到结构的研究。张景岳说:“阴由者,一分为二也”,说明了其分类的实质。
1.2.2以客观实践为基础对事物间相互关系规律的阐述 传统中医学建立了独特的分类学以后,通过大量实践总结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比如在脏腑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脏腑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对疾病的诊疗,取得了确切、独特的效果。
1.2.3分阶段、多靶点的治疗模式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核心方法。机体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根据病程的演变以一定的频率进行观察,调整治疗方案,即进行分阶段治疗。另一方面,传统中医学建立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模式,是当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中的一个发生病变时,通过影响另一个的对靶点方式来调整病变部分的功能状态。
2现代中医学的理论构建
2.1以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基础 传统中医学以古汉语为表述方式,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汉语中文字的含 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容易出现郢书燕悦式的曲解、误解。另一方面,文字常常影响到人们的思维习惯,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但语言表达方式并不是表现独立性的标准。过于强调表达方式的“原汁原味”易于造成舍本逐末。如将“阴阳学说”改称“α-β学说”似乎可以增强其科学性的感觉。不同表达方式本质上的一致性和现代人对其理解的差异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中医学中还存在着经络这样尚不能用实验来证实其本质的基础理论。同样尚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却成为现代经典力学基本定律,而根本不存在的“经济人”概念则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说明符合当代人思维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更能强化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如将经络初步地解释为“人体内相互影响的组织、器官之间的连线”有可能提高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知度(“连线”这个词语就比较符合现代人“既非物质性存在,又能显示各点之间相互联系客观存在”的思维习惯〉。以现代汉语表达方式阐述的中医理论和进而形成的现代中医学体系,将更易于被当代人接受和应用,降低人们的学习成本,为中医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条件。
2.2保持传统中医学分类标准的情况下,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纳入现代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体系,提高诊断水平 传统中医学以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为研究对象,形成了自身的病、证分类体系,具有指导疾病诊治的独特优势。源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四诊合参”和《灵枢·外揣》的“司外揣内”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在有限条件下,传统中医学将医师可以运用的诊断手段和可以观察的对象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根本目的是收集全面的信息,探求机体的内在变化。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应充分理解和坚持这一根本目的。
当代基础学科的发展使医学收集人体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对疾病演变的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现代中医学不必将基础科学的成就视作其他学科的专利、自身的禁地,而应充分利用一切科学成果,特别是吸收西医学诊断疾病的成果,以达到收集全面信息,探求内在变化的目的。
中、西医诊断疾病时面对的对象是唯一的,方法和结果则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现代中医学体系的构建,可在保持传统疾病分类的基础上,将西医诊断作为细分诊断,纳人自身的疾病分类体系,成为中医诊断的组成部分之一,即不再采用目前常用的单独中医诊断或中西医诊断并列,而是将西医诊断纳人入中医疾病的诊断分类体系,如诊断为“眩晕(高血压)”或“眩晕(内耳眩晕症)”。其中的“眩晕”为一级诊断,高血压、内耳眩晕症等为二级诊断。纳入西医学诊断可使中医学取得明显优势:①适应现代人的习惯。现代人群接受西医服务的仍然占有较大比例,对于西医的诊断方法、结果更为熟悉,易于理解和接受。②因条件限制,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对某些病、证内在病变的认识存在不足,如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吸收西医诊断体系后则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方法,大大提高现代中医学的诊断水平,避免临床的失误,使患者获得有效治疗。③保持中医自身的疾病分类体系,促进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由于将西医诊断作为二级诊断,既充实了中医诊断体系,又能保持中医理论的完整性、独特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级诊断下的不同疾病,其病因、病机到诊治方法、演变规律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可根据不同的细分疾病,开展深入、细致的辨证研究,掌握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诊治方案。例如,不仅仅对“眩晕”进行辨证施治研究,而且根据诊断结果分别研究“眩晕(高血压)”或“眩晕(内耳眩晕症)”的病因、病机、发生和发展规律,加以辨证,其结果必将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2.3将现代治疗手段纳入中医学的治疗理论体系,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效果,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 传统中医学不缺乏治疗方法的创新,新的方药不断出现。其原则都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新的手段提高治疗效果。现代中医学可在分析现代治疗手段后将其纳入自身的治疗理论体系。比如:输血、维生素K等止血药物、手术结扎、缝合断裂的血管可以纳人“血虚则补,血脱则固,出血则止”的治疗体系之中,而纤溶酶等溶栓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则符合“血瘀则行”的治疗原则。另一方面,纳入新的治疗手段后,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掌握方药等传统手段和现代治疗方法,服务对象身心状况的演变规律,特别是对预后的判断,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和不同病证的诊治方案。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医学教学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医学是一门生命科学,实践性较强,需要足够的感性材料以实现视觉和听觉的全面感受,于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医学教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了现代医学教学的变革。并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成为医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1 对多媒体技术的基本认识
1.1 多媒体的含义
传统的大众媒体主要是指广播、电影、电视以及出版物等,大多是非数字化的,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特定的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实质上是把各种大众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然后以一种比较灵活便利的方式提供给需要的人使用。换句话说,多媒体技术就是依靠计算机技术,把数字、文字等信息转化为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自由进行选择。
1.2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1)时空性。多媒体技术能够扩展信息处理的范围空间,增强信息本身的表现力和动态效果,从而把一些抽象难懂的信息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把时间过程拉长或缩短,把空间距离变远或变近,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暂停或重放、倒退或快进、放大或缩小,具有较强的时空性。
(2)交互性。多媒体教学区别于其它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人机交互界面,这是衡量课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首先交互式学习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进度的调整,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3)集成性。多媒体技术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集成性,能够把信息通过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2 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优缺点
2.1 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1)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医学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避免了准备、携带和保存教学工具的麻烦,有利于促使教师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多媒体课件可以集音乐、影视、动画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身,扩展知识信息的领域,并依靠多维信息通道,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力和听觉感受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得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3)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学生知识的获取不再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传授,完全可以在课下依靠网络加强学习,而且多媒体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4)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医学教学过程单调枯燥的局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医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2 多媒体技术的缺点
(1)在现代医学教学中,教师事先做好课件,教学的内容、过程、以及提出的问题都是固定的,这就造成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进行电脑操作,引导学生按照课件的指示进行学习,这种僵硬化、定向化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板书量大大减少,造成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无法消化所学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加快教学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减少了师生间的交流,导致教师无法全面的掌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
(3)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现代医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画面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虽然达到了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减少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空间。传统医学教学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多媒体的间隔,致使教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需要重新设计教学过程。
3 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现代医学教学
3.1 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载体的多样化特征,设置形象直观的教育情境
人类比较倾向于通过声音或图像等生动的听觉及视觉感受来获取信息,因为动态影像与客观世界原型较为相似,能够更好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本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既有利于接受信息,同时也能使人们多方位、多角度的感知信息,从而加速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
3.2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特征构建医学教育平台
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体现在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以及软件系统、硬件设备和工具的集成两个方面, 多种媒体的集成与单一媒体相比能够表达出更多的信息。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教学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对医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特征构建医学教育平台,成为强化现代医学教学的一个有力措施。
3.3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特征,创新医学教学手段
传统医学教学是通过感知和理解教材、巩固和运用知识等环节来实现的,而现代医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感知和理解、巩固和运用等环节融为一体,实现灵活多变的教学目的。学生可以重复和再现自己没有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能够自主更改信息组织的过程,专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得到新的感受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的交互技术在现代医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要实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在现代医学教学中,要找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平衡点,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化特征,变抽象知识为形象知识,同时还要利用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优势,力求在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点,促进现代医学教学。
4 总结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对现代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手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多媒体技术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争取实现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医学教学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 邓安梅,陈孙孝,周晔,陈燕,仲人前.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南方医学教育,2005(1).
[2] 陈翠丽.多媒体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1(3).
[3] 王艳梅,牛永红.多媒体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6).
【关键词】现代舞;艺术品格;提升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52-01
一、现代舞的学习需要有艺术的求知欲
现代舞教学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可以增强人们的实践意识,让人们认识到学习现代舞不仅仅学习其动作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知识接纳与实践的操作。艺术教育富有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正是培养富有时代感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要改变以往的单纯传授艺术知识、艺术技能的方式,用现代舞教学的方式去营造自我尝试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会增强人们对艺术的求知欲,让人们更喜欢去了解艺术,走进艺术。
现代舞有强身健体活跃身心的功效。现代舞可以提升人们对自我美的重视,还可以创新出超越自我的美,提高自己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人们对美进行追求对艺术进行欣赏,所以现代舞可以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帮助人们填满空余的时间。与此同时,现代舞作为不拖沓又充满精神内涵与意义的表现方式会使人们放松紧张的灵魂、舒缓压力。现代舞作为舞蹈的一种,人们通过对肢体动作的掌握更加接近与自然的距离。当人们的身心达到高度统一的时候使得人们觉得与大自然更亲近。现代舞也可以是人们的梦想,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让人生不再迷茫和空洞。当一N舞蹈成为人们前行的目标和动力时,那么舞蹈的意义不仅仅只是力量和美的肢体表现,而是被当代生活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们可以看见年轻的舞者为了喜爱的舞动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勤学苦练,只为台上的刹那绽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不仅意味着只有努力才能实现梦想,更加证明着梦想才是指引人们前行的力量,而现代舞就是一个具有作为梦想不断鼓舞人的作用。
二、现代舞学习在提升艺术品格上的表现形式
(一)现代舞学习对音乐感知的提升。现代舞需要伴随音乐,音乐美感训练应是现代舞蹈熟悉的内容之一。它训练的是一种舞蹈艺术的表演能力,也是现代舞魅力的体现。有一个词语叫做载歌载舞,这证明歌曲与舞蹈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对现代舞的学习肯定无法脱离音乐的存在,当人们对现代舞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会面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舞蹈并不是作为音乐的陪衬而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了音乐的舞蹈固然更加让人喜欢,可这并不代表没了音乐的舞蹈就黯然失色,有时静默的舞蹈更具有表现力。所以现代舞的学习可通过不断提升人们对音乐的感知而提升人们的艺术品格。
(二)现代舞学习对舞台艺术的提升。舞蹈的完成作为一种视觉的体现,必不可少的要对画面进行一定的设计和要求。美来自天地万事万物的高度和谐、统一又不失原来的本色。无论是民族舞还是街舞,单人舞还是双人舞,既然要完成对他人视觉上的刺激,就要对画面的设计既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又不失特色和个性。所以当人们学习现代舞时,一定会掌握对画面的设计,使小小的舞台具有海纳百川的力量和擎天撼地的气势。所以现代舞因其在美上的卓越追求会提升艺术品格。
(三)现代舞学习对理解舞蹈作品内涵的提升。如果说舞蹈仅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那就太片面了,而在一个舞者并不理解舞蹈内容的时候,那么呈现的也就只是肢体动作而已了。现代舞作为一种肢体上的运动,并没有与精神层面的文学脱离。现代舞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真挚感情的追求让人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书中的主人公,为了自由而放荡不羁,但却对骨子里的灵魂有着执着的守望。所以在学习现代舞时,对现代舞内容的理解便是对艺术品格的提升,从最初对内容的混沌,到最后的感同身受,艺术品格也从狭义的欣赏到最后广义的兼容并包。
三、结语
现代舞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从与古典芭蕾的对立形态到最后自由地对人文思想进行深刻、全面的诠释,慢慢地为人们接受喜欢,学习现代舞也形成了一股热潮。学习现代舞要求舞者能够将舞蹈与音乐融合在一起,能够设计完美的画面并充分理解舞蹈的内容,这说明现代舞的学习要涉及音乐、美术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艺术品格代表着一个人对艺术表现的欣赏能力,包括文学、绘画、戏剧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等等。这就表明了学习现代舞的过程就是在提升艺术品格。而现代舞的表现形式更多的也是对人文、社会,甚至宗教的体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现代舞对提高艺术品格有很大的帮助,只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
参考文献:
[1]姜波.艺术品格与文学[M].文学如何提升艺术品格,2006.8.
匈牙利艺术社会史家阿诺德•豪塞尔认为,每个历史时期各门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自18世纪以来,文学、绘画和音乐不再保持同一水平,音乐比文学落后得多;甚至同一门类的艺术发展也有不同,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有的是“先进的”,有的则明显“落后的”。对于前者的差异,他归结为公众对艺术的兴趣的差别,更确切地说是“种种潮流之间的种种差别”,造成同一门类艺术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则是来自风格的变化,无论是源于趣味或风格,二者的根本变化皆源自某个社会阶层的兴起。他分析了艺术与社会的复杂关系:“社会是一种土壤,各种不同的文化进程在其中相互密切接触并向前发展。在社会的水平上,它们并不必然地展现出它们相互关系的全部内容或全部财富,但它们的确展现了那些能被最满意地简化为‘公分母’的特征。”豪塞尔提出的“公分母”这个比喻与俄罗斯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所说的“主因”很接近。在雅各布森看来,不同的艺术历史形态具有不同的“主因”(thedominant),在某个时代的整体艺术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种主导成分。他认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主因”是造型艺术,因此一切艺术都以追求逼真的造型效果为目标;而浪漫主义艺术则把对音乐及其效果的崇拜作为这一时期所有艺术的宗旨;而本世纪的艺术,却把语言提高到了艺术的本体论高度。对于同一门类艺术来说,它的每个时期的主导成分也是发生变化的。他以诗歌为例谈到,诗的发展每个时期的主导因素不同,14世纪,诗的不可分的特征不是音节安排而是押韵;19世纪的现实主义诗,押韵不是必需的手段,相反音节安排成为一种强制性不可分割的成分;现代的自由诗体的必需成分变成了语调统一,语调成为了诗体的主导成分。依据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尤•蒂尼亚诺夫的看法,文学的系统由“中心”和“边缘”两个地带构成,这两个部分在永无止境地移动并更替着。“体裁从中心位移于周边,新的现象则从文学零碎、从它的荒僻和低级之处跃上中心的位置”輥輯訛,即使原来处于各种边缘地带的细小支流,起初不引人注意,但这种边缘的新现象终将不可避免地更替正统的中心,中心则成为周边。毫无疑问,蒂尼亚诺夫提出的这种演变现象在现代艺术体系中是存在的。从启蒙运动到19世纪中叶,现代艺术体系中的艺术门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变化和更替的特点,处于主导与边缘地位的艺术种类不停发展更换,只不过,“这种更替存在于另一种意义上———主导潮流、主导体裁的更替”輥輰訛。至此,我们将结合现代性语境从两个层面讨论艺术体系与文化主因的关系变化特征:
(一)从模仿到实用
我们知道,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就将艺术与模仿联系在一起作思辨的考察,如德谟克利特将“模仿”看作人类活动的起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分别作出了重要的解释。柏拉图明确提出了艺术与模仿的对应关系,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修正了关于艺术的模仿方式与效果的论述。模仿论构成了艺术哲学的一大传统,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启蒙运动时期,作为建构现代艺术体系的单一原则而存在。启蒙运动时期从古典的模仿论出发来论证,把“模仿美的自然”作为艺术的首要原则,这个原则不仅实现了对艺术的界定,而且也影响了艺术门类的选定和排序。对比发现,巴托和达朗贝尔所划定的“美的艺术”体系中的五种艺术种类的排序相去甚远。达朗贝尔明确提出五种艺术排序的原因:绘画和雕塑在美的艺术体系位居前列是因为“它在那些艺术尤其是模仿艺术中最接近于事物的再现,也更直接地与感觉对话”,“毫无限制地表达了美的自然的一切”;建筑是有限度地模仿美的自然,更多地模仿自然的对称布置,没有绘画和雕塑那么逼真,所以只能紧随其后;诗歌是根据单词的组合方式所产生的愉悦和谐感来模仿,是通过想象力再现事物,“这更多的是对自然的创造而非对它们的描绘”輥輱訛;支持想象力和感觉的音乐在模仿的秩序中名列最后,因为“它局限于很少的形象”,发展至后来甚至只是一种语言。对于巴托来说,构成美的艺术的“单一原理”就是“模仿美的自然”。巴托虽也强调对自然的模仿,但他认为美的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起愉悦的情感,更进一步,当人们对客体自然带来的过于统一的愉悦感到厌倦时,他们需要寻找新秩序以唤醒新的思想情感,激起新的趣味,“趣味是艺术的仲裁者”。这意味着,在巴托看来,美的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的常规状态,更不是追求对自然的最真实再现,而是强调既模仿自然却又打破自然的常规,要与真实自然拉开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唤起新的审美体验。如此看来,模仿自然的逼真程度只是巴托划定美的艺术边界的标准之一,同时还要与时代的趣味相一致。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似乎巴托更具有前瞻性,他的一些看法是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的。至于巴托为何将建筑从美的艺术体系中排除,他开宗明义地说,他是根据艺术的用途划分艺术体系边界的。对于建筑来说,实用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它的结构和形式使人愉快,所以巴托在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将它划给了美的艺术之外的第三种艺术。显而易见,无论是达朗贝尔还是巴托,他们划分艺术体系的门类的基本依据都是来自“模仿自然”的美学观念。事实上,受制于这种观念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位理论家。艺术史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明确提出造型艺术与诗的区别之一是,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律令,而真实是诗所追求的目标。由此他将现实中的丑以及不能引起的事物包括人物的激情都排除在造型艺术所能表现的主题之外。认为造型艺术不宜表现丑,但诗却可以表现丑。由此感慨“诗是更为宽广的艺术,它可以达到绘画所永远达不到的那种美”,“生活高出图画多么远,诗人在这里也高出画家多么远”,暗含诗优越于造型艺术的结论。輥輲訛诚如朱光潜先生曾指出的,莱辛的诗与画探讨是从文艺摹仿自然这个基本信条出发的。根据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的分析,模仿原则甚至还影响着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不管文学或艺术如何发展都会呈现强弱势之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占据统治地位,主导着其1他艺术的发展。他考察发现,绘画与雕塑为代表的视觉艺术超越其他艺术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高艺术典范。对此,英国文学家艾迪生曾发表过类似的见解:“我们一切感觉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是视觉……我所谓‘想象或幻想的快乐’就指由看见的东西所产生的:或者是我们眼前确有这些东西,或者是凭绘画、雕像或描写等等在我们心灵上唤起了对这些东西的观念。”輥輳訛格林伯格还分析指出,当一门艺术被赋予支配性作用时,它就成为所有艺术的楷模,其他的艺术试图摆脱自己固有的特征去模仿它的效果,它们在努力获得主导艺术效果的过程中被迫否定了自身的性质。因为资产阶级把主要的创造性和活力都转向了文学,在启蒙运动期间,诗歌再次取得主导性地位,雕塑和绘画技巧已达到非常纯熟的程度对其他艺术效果极其敏感,竭尽全力来追求诗歌的效果,音乐虽也屈从于文学的主导但因为技巧和形式相对简略没有充分吸收其他艺术的效果。法国大革命之后,作为一种最纯粹的艺术的音乐取代文学逐渐成为各门艺术追逐的样板。他还特别指出,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存在着绘画和雕塑之争。在这期间有时是雕塑,有时是绘画处于领导地位,但没有哪一个能长期摆脱另一个的影响。关于艺术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现象,事实上诗人波德莱尔就已敏锐发现了:“今天,每一种艺术都表现出侵犯邻居艺术的欲望,画家把音乐的声音变化引入绘画,雕塑家把色彩引入雕塑,文学家把造型手段引入文学……”18世纪后期,巴托用模仿理论来统合各种艺术的企图遭受到德国批评家以及部分历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我们知道,自康德以来,西方哲学经历了一个转变,即哲学思考的重点从对客体的关注转向了主体的思维和精神。从美学角度来说,掀起了浪漫主义感受的美学狂潮。比厄斯利提出,浪漫主义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感受和情感享受的一个新的冲动,在浪漫主义的诗的观点中,模仿论被放到了一边或降居从属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表现论。 王尔德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以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艺术体系的出现和发展是与艺术和艺术家的地位不断升华有密切关系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是奴隶和下层劳动人民的手工艺劳作,是被贵族和上层社会所蔑视的劳动技能。这一时期的艺术等同于技艺、技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由的艺术与贵族关系密切,艺术成为贵族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美的艺术”观念出现后,艺术逐渐与艺术家“天才”、“创造性”等特性联系起来。经由浪漫主义的酝酿,19世纪艺术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艺术家和他的艺术、艺术家与其他人的关系方面都面临新的问题。艺术告别贵族赞助,进入市场,画家面对的对象不再是资助人而是艺术市场。19世纪下半叶,艺术世界还发生了一场影响非凡的工艺美术运动。虽然这是对工业化反思的运动,但是也对现代艺术体系产生了影响。“工艺美术”的奠基人威廉•莫里斯提出,艺术主要分为两个种类:“美的艺术”和“装饰的艺术”或工艺。由此可见,工艺美术在莫里斯看来已经可以与美的艺术相提并论。受到他的影响,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也开始批判艺术中的精英主义,通过研究装饰图案演变,提出装饰纹样不是模仿实际植物,而是为了装饰的目的本身,装饰与模仿自然根本无关:“总的来说,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主义植物图案,从没有直接地模仿自然。”他还得出这样的结论:“装饰分为三维和两维两种类型,一般认为三维起于模仿,因而早于平面的二维装饰。但当平面装饰出现后,便可以脱离三维的模仿而进行真正的艺术创造了。脱离摹本而画出种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线条来。只有经过这一步,无穷的写实才有可能。从三维走向二维,就从自然的掣肘中摆脱出来,让形式的修饰和组合有了更多自由。”輥輶訛至此,李格尔不仅解构了统治一切的模仿说,而且艺术的高低贵贱之分也被他解构了———工艺美术与绘画、雕塑、建筑这些艺术具有同等的地位。
(二)从整合到分立
如果说在早期现代主义文化中,艺术哲学和美学理论家们力图寻找一条适用于所有艺术的共同特性的话,在19世纪中期之后,这些理论尝试受到了质疑。有学者认为这种美学尝试实际上是在掩盖一种事实,即美的艺术的根本体系只不过是一种假设,它的大多数理论都是从特定的艺术,尤其是诗歌中抽绎出来的,或多或少不适用于其他艺术。在1958年发表的《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一文中,肯尼克认为,传统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第一个错误,就在于人们试图为所有不同的艺术寻求一种共同的特性。美的艺术的传统体系开始显现出土崩瓦解的迹象。这一转变与这一阶段文化转向自律特性是密不可分的。查尔斯•泰勒曾这样说道:“卢梭是大量当代文化和自我探索的哲学起点,也是使自主的自由成为德性的关键这一信条的起点。他是现代文化转向更深刻的内在深度性和激进自律的出发点。”輥輷訛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期,启蒙现代性及其工具理性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社会的分化进一步加剧。“现代社会的特征不再是统一的意识形态,而是一个由诸多自主的‘领域’和彼此竞争的价值所构成的网络。现代世界的这种‘去中心化’意味着每个领域及其活动都是依据它的内在价值来评判的(比如,艺术作品必须依据来自美学领域而非经济或政治领域的标准来评判)。”輦輮訛随着分化的出现,艺术慢慢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艺术的合理性证明不再需要到宗教甚至伦理学中去寻找根据,审美价值成为判断艺术品的合法化根据,现代艺术逐渐获得了自身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发展催生了新的艺术形态如摄影和电影,也给艺术带来空前的挑战。现代主义艺术家面临探索各门艺术的存在方式和根据的问题,亦即极力探索一门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独特的本体论特征。格林伯格认为现代主义要恢复艺术的自主存在,它首先要证明审美经验来自艺术自身,而不是艺术之外,所以,现代主义艺术通过自我批判回到各门艺术本身:“每门艺术都为了自身的缘故而进行了这样的证明,这类证明表现表明的东西不仅在一般艺术中是独特的不可化约的,甚至在每一门特殊的艺术中也同样如此。每门艺术都不得不通过自己特有的东西来确定非它莫属的效果。显然,这样做就缩小了该艺术的涵盖范围,但它同时也更安全地占据了这一领域。”輦輯訛格林伯格将这一过程称为艺术追求纯粹性的过程,也是向绘画本体复归的过程。关于艺术追求纯粹性,新维也纳学派理论家汉斯•泽德迈尔也有着独特的分析。他认为,绘画、雕塑、建筑、园艺和装饰在古典艺术中是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在艺术追求自主进程中,各种不同的艺术开始相互分离走向独立,都力图把自己完整的纯粹性展现出来。所谓纯粹性,“也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独一无二的特征,它是把其他艺术要素排除之后所得到的结果”。他认为,现代主义艺术正是通过这种自觉的分离———排除性,使得艺术独特性突显出来:园林艺术,为了实现它自身的“纯粹”形式,它将所有与建筑和雕塑相关的元素都排除了……在建筑中也呈现出一种倾向,即将一切与人有关的元素、一切与雕塑和绘画有关的元素都排除出去,而这些元素在巴洛克风格中是彼此融合的。最后,建筑将色彩以及不同风格的柱子(它们是构成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基本元素)也排除在外,如此一来,这种艺术骄傲地宣称了自身的独立……雕塑从其自身排除了一切与绘画有关的元素,然后退回到它自己的领地之内……如今的雕塑抵制着绘画和雕饰的元素,单纯由线条勾勒而成、形式朴素简洁、严谨……在三维、线条以及色彩的元素被排除之后,紧随着这一趋势的还有其它的倾向,它们弱化甚至消解了建筑的元素。輦輰訛简言之,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现代艺术体系已告别各个门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转向关心每一门艺术自身的独特性,各门艺术自分自立,互相划清界限在各自的领域安全地运行着。随着艺术门类相互区分的发展,艺术种类的总体风格特征成为艺术家关注的对象。
二、艺术体系与艺术世界
1、现代艺术体操概述
现代艺术体操是凭借音乐伴奏,表演人员在徒手或者其它轻器械的配合下,体育锻炼的一种项目,该项目以自然性和韵律性为基础,赋予项目以美学。与传统体育项目相比,该项目在设计上采用现代思维,表现手段多样化,不仅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通过将各种艺术进行结合,还能给他人带去欢乐。艺术体操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拓展和创新使艺术体操成为更加健康、高雅的表演艺术。
2、现代艺术体操对“美”的体现
2.1、形式美
形式美指的就是构成现代艺术体操“美”全部物质材料自然属性和通过物质材料与人体的结合而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是指音乐伴奏、色彩、线条等。现代艺术体操中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体美。人体美包括形体美、气质美、体型美以及姿态美。只有将四者进行高度结合,在表现过程中以体传情,才能把现代艺术体操中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次,技巧美。在现代艺术体操中,技巧对于现代艺术体操形式美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虽然现代艺术体操中不存在高难度的技术动作,但是能够把现有动作充分展现出来,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第三,装饰美。现代艺术体操的展现离不开各种装饰道具,道具与人体进行结合,从而展示出来的“美”,就是装饰美。第四,音乐美。现代艺术体操美的根本在于音乐美,艺术体操与传统体操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同道具和对音乐的选择,决定了现代艺术体操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2.2、艺术美
现代艺术体操的艺术美,就是将表现与再现进行结合的过程,把体操中的内容和体操形式进行统一,体现表现和情景的统一。艺术美也是美的最终体现。使人的身体和灵魂被震撼,从而激发了任对现代艺术体操的进一步探索。在挖掘现代艺术体操艺术美的同时,不仅要深刻理解艺术美表达出来的含义,而且,要在发觉过程中,逐渐赋予艺术美更加深层的含义。首先,境界美,现代艺术体操的境界美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选择,以及参与者能否根据音乐创造出来的意境,将人体与意境做到完美融合,境界美要求参与者要具备良好的对音乐感知的能力,在动作上,更加连贯和流畅,对于难度动作能够进行均匀分布,用境界表达美感,用美观提升意境。其次,难度美,与传统的艺术体操相比,在动作上,现代艺术体操的难度较大,如果参与者在现代艺术体操表现过程中能够将体操难度完美展现出来,做到人体与艺术的结合,从而激发人的创造力。第三,内蕴美,在全方位的配合下进行的现代体操艺术表现就是内蕴美,参与者在动中能够展现出姿态,在静中能够塑造完美造型。除此之外,艺术美的创造之源就是参与者在展现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第四,构造美,是指在对现代艺术体操进行编排时,以美为基础,进行情节结构和连接方式的架构,它贯穿于整个现代艺术体操的各个环节,是参与者将难度和美进行结合必不可少的部分。
2.3、现实美
现代艺术体操的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以下针对现实美的两种体现形式进行详细阐述:
(1)自然美。自然美就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是自然与社会统一的产物,从特征和审美价值来看,现代艺术体操是人经过主观意识,在自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从而体现出来的自然美。首先,节奏美,现代艺术体操在完美展现的状态下就会形成一件艺术品,在运动过程中,节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没有节奏变化,可以说现代艺术体操就如同一潭死水,没有艺术含量。第二,造型美,任何一种表演形式都有造型,造型美主要是通过肢体的展现表现出来的,造型主要包括三种:静态、动态、动静结合。现代艺术体操中,开始和结束姿势均属于静态美,鹿跳等属于动态美。第三,编排美,优秀的现代艺术体操不仅仅是参与者动作与节奏的完美融合,而且在编排上也十分重要。在编排中,对于基本动作的编排是最重要的内容。基本动作的编排要符合人身体的协调性,保证参与者在展现过程中能够完美的将其展现出来,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而且使参与者自身得到升华。
(2)社会美。社会领域中,人和事物的美就是社会美,社会美的核心在于人对社会美的创造,反过来说,社会美也就造就高尚的人,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心灵美、行为美,心灵美是一个人道德的外在体现,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其内心世界也是美好的,心灵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关系等层面的影响。心灵美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就是通过日常的行为和举止展现出来的。行为美也就是以形为美的另一种含义,现代艺术体操就是美的化身,是美的集中体现,它从多个方面对行为美进行了体现。在参与和观赏的过程中,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另一种为协调美,协调美就是在表现过程中,能够做到人体与器械的完美统一,形成整体。从而体现出现代艺术体操的美。在现代艺术体操规则中,明确要求了参赛选手必须持轻器械,而且要将轻器械进行充分利用,在展现过程中,身体和轻器械的动作要协调,展现美感。
3、现代艺术体操美学价值研究
3.1、心理学角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越来越快,使人长期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对于体育的认知、感受、意志、个性倾向一起个性心理特征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人们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存在差异。现代艺术体操与其它体育项目具有明显的不同,它动作简单而又优美,具有鲜明的风格,感染力强,得到了广大体育运动者的青睐。在各类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往往针对于女生开设,加之其独有的优势,学生们愿意接受现代艺术体操,激发学生健身,并且现代艺术体操对场地和设备等的条件并不苛刻,适合在各类学校中开展,女生参加现代艺术体操课程,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塑造体形,而且陶冶情操,身心得到了快乐、健康发展。
3.2、人文社会学角度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人人遵守社会公德,人人践行社会道德,将社会风气与自身相结合,积极投入到精神文明社会建设中去,现代艺术体操是社会产物,因而具有社会意义。首先,现代艺术体操充分展示了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态,体现出了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现代艺术体操的美充分诠释了体育运动的美。参与者在学习现代艺术体操的过程中,塑造出完美的体态和正确的审美观,而且思想道德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比赛时,参与者积极展现,既尊重对手和观众,又尊重自己,展示了参与者的个人素养,以及现代艺术体操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因此,通过对现代艺术体操进行练习,在塑造人形体的同时,更能够净化心灵,社会在这种正能量的引领下,会越来越和谐。
3.3、教育学角度
教育是一个民族综合能力的展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艺术体操不仅审美价值高,而且是多种艺术形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参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价值,对于多种形式的艺术形式有了一定了解,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因此,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现代艺术体操具有教育意义。现代艺术体操要求参与者的动作优美而且要有韵律,参与者通过不断练习,在身体美、运动美、神态美、音乐美等方面都得到了升华,在练习过重中,学习者在音乐的伴奏下,身体与轻器械进行结合,学习者自身的情操得到了陶冶,而且给观众带去了视觉冲击。因此,要突出现代艺术体操的审美教育,要亲自实践,不断完善自我形象,成为有素养的人。
4、结语
[关键词]中学语文;辅助教学;现代教育媒体;教学实践
0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其影响已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都随之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这也是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的严峻挑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必须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本文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就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媒体以教育信息的传递为最终目的时,称为教育媒体。现代教育媒体是一种集电脑、电视、电子投影、录像、录音、广播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与传统教育媒体相比,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和高效性等的特点,因而被引进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并日益得到广泛的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加快了中学语文教学由传统教学模式步入现代化教学轨道的步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凭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教学任务,与现代教育媒体教学相比,其教学手段较为简单,教学传输的信息量相对较小,难免令人产生效率低下的感觉。中学语文教师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突破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局限,开辟了一条省时省力、高质高效的教学途径。现代教育媒体使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快速传输语言、文字和静止图像,而且能传送音响、动画等多种信息,扩大了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输的信息容量,增强了教学的表现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中学语文教师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造性地开展视听结合的现代教育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现代教育媒体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并将自己独到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现代教育媒体之中,通过现代教育媒体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浅显,化呆板为生动,符合了中学生的接受特点,优化了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学语文的积极性。
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促进了教学方式,改善了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学习气氛更为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现代教育媒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使语文教学内容图像、文字和音响并茂,且交互呈现,激活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神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现代教育媒体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加深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且能够有效地增强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二
由于现代教育媒体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发展时间较短,如何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经验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为此,本人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一些弊端,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生搬硬套,忽视了现代教育媒体与教学实际的密切联系。
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需要设计、开发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师本人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特点,亲自动手设计、开发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才能更好地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才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盲目地引进或移植他人的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就脱离了教学实际,往往会导致教学的失败。
目前,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时不是亲自动手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而是从市场上或互联网上获得一些语文多媒体课件直接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对教学工作不负责的态度。因为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中,有的是粗制滥造的,根本不可取的,如果用它们来辅助教学,恐怕是会害了学生,因此要坚决摒弃。至于那些优秀的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每一个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都是有针对性的,是个性化的,它们在制作过程中都包含着制作者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以及教学风格不同等因素,所以未必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不顾教学的实际,生搬硬套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
(二)追求形式,忽视了现代教育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先进性,它能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但是一切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这是由教学规律所决定的。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现代教育媒体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只有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形式,才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如果一味地追求现代教育媒体形式上的生动性、形象性,而忽视了它们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那么这样的现代教育媒体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误导学生,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有的中学语文教师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而走入了形式主义。比如,在教学《致橡树》一课时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一曲作为背景音乐形式来辅助教学。《化蝶》一曲固然旋律优美,婉转动听,而且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它却并不适合于《致橡树》,因为它们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化蝶》曲表现的是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抒发了他们为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而不得的那种无奈和伤感的缠绵悱恻之情;《致橡树》表现的是现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抒发了现代女性(木棉)在男性(橡树)面前的独立和自尊之情。学生听着《化蝶》曲来理解《致橡树》的主题,就会产生思想上的混乱,迷失了方向。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一定要重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严格把好教学质量关。
(三)以辅代主,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高效性,它减轻了中学语文教师的部分教学负担,但不能因此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用它来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现代教育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动态发展情况,发挥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传播教育信息,灵活机动地制定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学中完全由现代教育媒体来引导教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阻碍教学过程的信息交流,造成教学中的被动局面。
有位教师在制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课的课件时,向现代教育媒体的输入的观点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一场悲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输出这一信息时,有位学生当场提出了质疑,她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不是一场悲剧,而是一场闹剧。”并且引得不少同学的赞同。面对这种突发的、意外的情况,现代教育媒体就颇为尴尬了,因为它只能在教师指导下输出教学信息而不能主动接受和反馈信息,对于事先没有储存的信息,就无法随机应变地做出相应的评价。因此,语文教师只能让现代教育媒体来辅助教学,而不能完全依赖它来替代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四)制约思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呈现图、文、音并茂,增强教学效果。但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媒体并不是万能的,不能滥用。因为语文学科具有独特性,有的语言文字往往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具有巨大的思维联想与想象空间,有时是无法用其它任何具体的音画形式表现出来的,只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由地、尽情地联想、想象和创造。如果语文教师试图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一切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予以直观化、具体化,反而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禁锢了学生的主观能力性,造成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停滞不前。
比如宋玉笔下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东家之子”的形象,语文教师就不能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手段把他具体化。因为这个“东家之子”的真实形象我们当中谁也没有亲眼见证过,作者通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也没有确定的标准,任何具体化的“东家之子”的形象都毫无疑问是败笔之举。最好的方法就是语文教师运用语言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各自插上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去体味“伊人”的风采。
三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教育领域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当这个新生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需要有热情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它,但也要用冷静清醒的头脑去审视它。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媒体介入教学后,对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等各方面的要求更高了,所以要自觉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其次,尽管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了现代教育媒体,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语文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做法,因为它们仍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并发挥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兴利除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时、适当、适量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才能使其在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中更好地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 现代课堂 教学评价 建构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乐园,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师生课堂生活的一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虽然在促进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我们发现原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已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符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材把握是否正确、教法运用是否灵活、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规范等等,都是从教师的课堂表现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很少顾及。
2.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中,考虑得最多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而对教师有没有指导学生采用适宜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却关注很少,偏重教法轻视学法,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亦关注不够。
3.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对静态的教学要素的评价,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而对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学生的参与、讨论、实验,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成功体验等涉及得很少,尤其是对小学生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环节缺乏评价。
4.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要教师把握教学重点,教材分析透彻,教学环节完美就是一节好课,对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很少涉及,因此学生对书本上讲的道理都知道,但是不能付诸实践,很难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教学实效性较差。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缺陷,使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课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评价体系已远远不能符合“构建以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的二期课改基本要求。因此构建符合二期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评价离不开一定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要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定,首先必须明确以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作为评定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确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应包含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目标从强化应试转变为强化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2.教学的依据从以书本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3.教学效果从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变为同样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4.从重视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重视信息的多向交流。
原来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机会或渠道给教师发送信息,学生之间也缺乏信息的交流,因此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主动改变这种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为一种有效、多方位、多层次、主动的信息交流过程。
三、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活动性
1.活动的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是否讲究实效,不搞形式。2.是否关注教学过程的活动化,通过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活动是否有条理,是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律能力。3.是否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是否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学会合作。
(二)兴趣性
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年龄特点,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学生是否乐意通过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学习有关技能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如何。
(三)生活性
1.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是否能密切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说实话、说真话。2.教师能否根据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3.教学是否能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教学内容是否能指导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四)合作性。
1.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参与的热情、情感体验如何,是否形成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风尚。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增强。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2.是否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是否做到公正、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能否注意赞赏各类学生;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距师”提问,对教材提出质疑。3.学生是否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是否注意培养自主选择的能力。
(五)发展性
1.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方面的要求;能否促进学生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而达到内省和内化。教师能否根据新课程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否指导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2.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新知识,是否了解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信息资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是否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是否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3.教学活动中能否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思维表现开放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