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传统文化的优越性8篇

时间:2024-03-30 08:30: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途径

新课改指出,应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感以及爱国主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思想以及文化底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保护了文化知识,而且传承了文明。

一、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共同创造且共同享有的文化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巨大的精神影响力,也会形成民族凝聚力。每个民族、国家的根基所在就是传统文化的弘扬。语文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从原始社会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社会。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的学习,亦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途径

(一)阅读国学经典,品传统文化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是国学。国学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学者,培养初中生对于国学经典的研读与学习习惯,有助于初中生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挑选经典著作,也可由学生自主推荐,亦可以根据文章、季节等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语文教研组可以在学生中间展开诗词或经典文章的诵读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引导学生对诗词歌赋的赏析,让初中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神韵。

(二)利用网络的优越性,传承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已逐步在人们心中淡化,绝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网络已逐渐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将视频、动画、声音以及文字图像等结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听觉、视觉等)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书本教材制作成课件,并且可以将图片或者音乐等多媒体演示手段适当地插入课件中,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把各个方面的有用的教学资源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资料鲜活化,不断提高传统文化学习的现实感与时代感。教师给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以及优秀的视听材料,使学生在了解经典的同时掌握传统文化的真谛。随着人们继承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以诗词、成语以及汉字等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中华好诗词》《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等)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大众媒体,传统文化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引导、组织初中生收看这类节目,并适当加以点评,激发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坚持知行合一,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弘扬应做到知行合一。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传统文化,感知其魅力。第一,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契机就是传统节日。例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所知道的传统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对屈原的缅怀等这些众所周知的习俗,语文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或亲朋好友来了解更多的传统习俗。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家乡名胜古迹,认知传统文化”的社会调查活动,引领学生参观古迹、访问群众并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这些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学生道德素养得以提升。

三、结语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创造力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永存的支柱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扬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尤为重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我国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卢贵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8):76-78.

[2]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3):29-31.

[3]王剑.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研究[J].课外语文,2014(10):95.

篇2

关键词:油画艺术;大众欣赏;审美研究;艺术普及

一、引言

油画最早于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由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首次带入中国。最初传入中国的油画在中国国内的发展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清代之后我国国内油画的发展趋势才逐渐呈现多元化。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个国家历史、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发展的缩影,与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油画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上世纪沉痛的被入侵与殖民历史,艺术的传播与碰撞并不总是和平友好的,但是艺术的渗透作用不会因为政治的因素被磨灭,清末民初,我国一些学者并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开始学习和研究油画艺术,近年来我国国内学习油画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油画的学习和研究都逐渐深入,还有一些艺术型人才将油画与我国的传统水墨画相结合,在油画中融入中国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油画风格。将油画艺术向大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普及,提高我国国民对油画艺术的欣赏水平是发展我国文化艺术的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二、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西方油画艺术的区别与普及程度

中国绘画艺术在东方国家中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相应的油画在西方的文化发展中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传统绘画更注重写意,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表达,而西方油画更注重写实,注重理性思想的表达。西方油画在高效传达事物形态和表达作者丰富的自我情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借助画作的多样形式来充分表达出作者鲜明的感情,具有突出的艺术效果。而中国绘画更注重意境的描绘,在表达上更加委婉、含蓄,具有与西方油画大相径庭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多元化发展,我国国民对西方油画的了解程度已经在逐步加深,而且由于油画具有与我国传统绘画不同的特点和绘画技巧,促使很多人开始了解、学习和研究油画,近年来西方油画已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即使近年来油画在我国国内的发展迅速,但是西方油画在我国大众中的普及程度还是没有传统水墨画广泛和深远。因为我国传统绘画是我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艺术反映,人们对传统绘画的思想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西方油画所秉承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与我国国民的认知上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油画的普及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是因为油画艺术所表达的思想和独特的绘画艺术使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对油画抱有好奇心,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油画独特的绘画思想,对油画的绘画技巧掌握的越来越熟练。从这个方面来看油画目前在我国的大众普及形式会更进一步。从油画的艺术思想来看更为直接鲜明,在大众欣赏普及方面更具有直接性与有效性。

三、油画艺术对大众欣赏普及的优越性

1.油画艺术能够直接有效地表达具体形象的情感态度

西方油画的发展起初就是为了能具体的表现出宗教人物的形象,然后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西方民间艺术的发展,油画除了为宗教服务外还被人们用来记录生活中的人像和事物,逐渐发展成为西方艺术中的一个鲜明标志。由于油画的创始之初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油画有较强的写实性,能够直接有效的表达具体形象的情感和表达出作者的态度。是现实世界中人物情感和思想的直观表达。例如油画中对于表达人物或者作者内心情感方面,通常是通过画作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来传达,使人一看就可以感知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是悲伤、愤怒还是开心。对于油画中描绘景物的画作,都是追求形似,在色彩的调配和事物细节的处理上也力求与原物相同,常常使人感叹于它的逼真程度。写实的油画绘画思想和高超的写实技巧能使油画有效地表达出具体形象和情感。

2.油画能够借助多样形式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油画在大众欣赏普及的优越性上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油画的色调感染力。具有很强的写实作用的油画因为注重突出写实的效果通常要选用与现实生活中的色彩相应的作画颜色,这就导致油画的表现形式中有多种色调。油画无论是在人物描绘还是风景静物描绘上都会用鲜明的色彩,而逼真、浓烈的色调搭配能在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在短时间内并可让人有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对于油画在大众的欣赏普及方面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代替的优越性。色调鲜明,情感表达炽烈的油画总能给人一种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视觉上逼真的直观感受,更能让大众理解画作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大众的欣赏,也有助于油画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结合当下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也呈现出高效吸收的特点,如果要高效直接的提高大众的艺术欣赏能力,使大众的艺术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那么油画艺术是不二发选择。因为油画艺术的思想表达、情感表达以及感官冲击都是直接而鲜明的,更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大众的共鸣。在使用油画普及大众艺术欣赏能力方面,要选用细节突出,技巧精湛的画作,因为画作越是精致,它的观点就越鲜明,越能启发大众的欣赏能力,使其深切地感受到画作的引导意义。

篇3

纵观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艺术设计,几乎都是建立在各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由此一步一步发展和壮大。传统文化富含营养,能够给予艺术设计更多的设计灵感,推动着现代艺术设计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来论述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即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迪,其次阐述了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现代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设计的结晶,同时更是一部文化发展史。艺术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能够充分展现当时当地的文化风貌。任何时期,文化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及社会性。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先辈们所创造和留下了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发展的基础和根基。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迪

现代艺术设计是一种以人的生活方式、行为理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涵盖了商业、工业、环境规划以及公共事业等各个方面,是现代物质文化、科学技术以及艺术三者的紧密结合。现代艺术文化受到传统文化影响,传统文化设计发展到现代文化设计就是一个时间的积累过程。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既要善于汲取传统文化的基础养料,同时还要契合时代的需求,两者之间具有难以割裂的传承关系。首先,传统文化审美理念的表达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迪。所谓“意境”主要是指艺术设计作品通过形象描绘所营造的境界与情调。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文化中,“以意为主”,意境不仅讲究“形”,更注重形象之外,追求意境的无穷,例如“飞檐”形的屋顶设计,正可谓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最深的影响,展现出了“生动”、“形象”的气质。艺术设计的优越性不是简单地模仿过去的式样,更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而是创造“意境”的空间,善于结合文化色彩,彰显美学的内涵。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异常善于修辞,这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带来启示。例如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寄托情感,传递情谊并将其渗透于艺术形式之中。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和原始素材,为现代艺术设计创作发展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发展道路。

二、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发展

(一)传统精神文化的现代阐释。

艺术设计的精髓在于它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美学表现,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中国人智慧的思维和丰富的经验,为此在理解上必须从文化层面进行把握。继承传统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在理解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现实创作,即对传统精神文化进行现代阐释。只有充分从传统的设计文化中汲取精华,才能在传统的设计基础上呈现出更具时代感的设计。通过传统精神文化的现代阐释的过程,既能凸显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能展现现代艺术的简洁,促使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将空间意向进行重构和演绎。

现代艺术设计要善于运用声音、动作及语言等不同的空间结构加以提炼,从而构成新的空间形态,在文化上既表现了传统韵味,又散发浓厚的现代气息,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一脉相承。例如,现今不少建筑设计就不仅很好地体现了民族韵味,同时又将建筑的简洁与时尚展现得淋漓尽致。古典园林式的建筑设计,将自然气息带入建筑空间,与现代设计融于一体,实现了空间意向的重构和演绎。

(三)对具象元素进行展现和传达。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其精神内涵的传递必须依靠具体意向和元素来体现,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同样需要在传统符号形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可视化和可感知化的改造,从而形成更加个性化以及人文化的设计。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都存在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将这些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特色的部分进行提炼、加工和再创作,从而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充分彰显出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感和韵味感。

三、结语

纵观全文,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一脉相承和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需要文化,艺术设计需要文化元素的点缀。尽管现代艺术设计力推创新,但传统文化的根源不可丢弃。我们要以传统文化的精神作为基础,在尊重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艺术创新,将传统文化审美理念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异常善于修辞的特点来为现代艺术设计增砖添瓦。通过对传统精神文化的现代阐释、将空间意向进行重构和演绎以及对具象元素进行展现和传达来推进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从而实现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冯小红.论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装饰,2006,(07):16-17.

[2]张峰.试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手法的应用[D].山西大学,2007.

[3]徐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篇4

1.注重机遇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并对物质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机遇是一种文化在一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的重要因素,历史上许多文化的成功传播都离不开良好机遇的支持。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开展和现代竞技武术运动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与成功,武术文化传播趋势已经变得不可阻挡。因此奥运会的文化标签是在武术文化的变革、发展、渗透下完成的。但是显然我国武术文化传播不能依靠已有的成绩和成果,要不断从新的历史机遇中找到合适的武术文化传播的机遇。

2.注重不同文化的有效融合

我的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并且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颇深。同理西方文化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因此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时,应当注重与当地文化的有效融合并注重与当地主流体育文化的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武术文化这一思想在当地的生根发芽。在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武术文化会变得更加符合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和心理价值。因此传播过程也会变得更为容易,但是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并不会对武术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产生改变,改变的仅仅是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受众的心理习惯和心理价值,最终更好地促进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播。

3.注重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的结合

武术文化在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时,也要十分注重自身内涵的提升。提升武术文化内涵、体现武术文化精髓的最好手段就是同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进行有效结合,这也对武术文化在我国内部传播范围的扩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传播通过对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和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并有效表达人们的思想,即使遇到了传播阻碍也更加容易获得人们的宽容和理解。注重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还可以促进文化冲突的减少和文化深层结构的有效融合。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促进武术文化的持续深入传播,还应当取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因为所有的文化传播工作都具有长期性因此为了得到良好的传播结果,武术文化的传播者应当对武术组织、武术比赛、武术运动进行持续的改良并注重同中国传统的医学、科学、文化、哲学、伦理、美学等文化精髓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我国武术文化内涵的提升和传播的有效进行。

4.结语

篇5

谭恩美从小在美国成长,只回过一次中国内地,她多是通过母亲的记忆和口述来了解母亲的过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家族的背景和从母亲那里所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工具。同时,作为美国第二代华裔移民,谭恩美对美国文化也有着切身的体会。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成为她文学想象和创作的丰富源泉,注定了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

本文对谭恩美的中国传统文化观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与曲解两个方面,探讨谭恩美多元文化主义者的身份以及在其代表作品中的体现。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

谭恩美的小说特色在于大量地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将中国的优美传说、神秘习俗、奇异风情融入故事的叙述中。她一方面着力塑造了美丽、善良、坚强的中国母亲形象,另一方面也为读者勾画出男尊女卑的旧中国。从客观上说,谭恩美以一种妥协的形式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捍卫是一种正确解读,也是一种宣扬,虽然在某些激进的华美作家看来,这种捍卫是一种妥协,一种让步,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客观反映,但这种方式却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主流文化,从而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来讲,谭恩美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母亲形象及东方文化符号。

( 一) 家庭观念

谭恩美的作品多以两代冲突为主题,尤其是以母女间的冲突为主,在中国生活过的母亲们希望用古老中国的价值观来培养女儿,而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们却全力争取做个真正的 “美国人”。在 《喜福会》中,中国所特有的人伦关系与上尊下卑的等级关系随处可见。例如,《喜福会》整部小说都是对母女间的情感及女儿对母亲的 “孝”为线索。

一个女儿,就是这样孝顺着她的母亲。这种孝,已深深印在骨髓之上。( 2006: 36)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她用中国话高声说,“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在我家里,只允许听话的女儿住进来! ( 2006: 124)

这样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表现了中国的 “孝”文化,上尊下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谭恩美小说中对于中国传统家庭的描写虽然存在某些偏离,这些偏离也曾引起了其他作家的抨击,但从整体上看,谭恩美的小说能够客观地反映中国传统家庭亲密的家庭关系,包括为了子女可以牺牲一切的无私精神,这也是谭恩美以一种另类的方式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捍卫的一种表现。

( 二) 母亲形象

复杂的母亲形象也是谭恩美小说里的文化冲突的重要表现。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冲突的产物,她们一方面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特征,另外一方面西方文化对其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她们本身就是一个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谭恩美的处女作 《喜福会》描写四对母女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母亲们在解放前期从中国内地移居美国,分别带着自己的故事在新的国土生活。有的在中国战乱时期被迫抛弃两个女儿,有的曾经逃脱包办婚姻,孤身前往美国,有的曾经痛苦地失去自己的母亲,还有的在中国经历过痛苦婚姻。她们无一不对女儿有着很高的期望,同时又用中国的传统观念教育女儿,与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们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冲突。

在 《灶神之妻》中有这样一幕,日本人攻打南京,中国军人和他们的家属向南撤退,母亲对女儿说: “我们倒没发多大牢骚。中国人都知道怎样适应环境,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大家全知道,我们的环境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变化。你生在这个国家是你的运气,你从来不需要这样考虑问题。” ( 1994:284) 母亲形象的塑造反映了谭恩美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以及母亲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对她的深刻影响。

( 三) 东方文化符号

《喜福会》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如周公、托梦、麻将、嫦娥、阴阳五行、风水等,成为美国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作品得以成背景关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一直以来占据华裔英语文学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这类作品吸引美国读者的一大特色所在。

“阴阳五行” “风水”等概念随着美籍华裔作家作品的宣扬成为西方注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FENGSHUI”一词也在英文字典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丰富了英文词汇表达。

二、对某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

当然,由于美籍华裔作家自身成长环境的局限以及西方对东方从始至终存在的隔膜,使得美籍华裔作家所描述的东方并不是真正的东方,他们所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谭恩美小说中对于中国社会的描写,多多少少受到了东方主义的影响,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与曲解。

( 一) 男子形象

谭恩美为读者勾画出男尊女卑的旧中国和作为其代表的男性形象。从 《喜福会》中的映映中国前夫,到 《灶神之妻》中的文富,谭恩美笔下的中国男人和西方男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一不是丑陋、庸俗、懦弱、自私的化身。

诚然,华人男子形象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谭恩美所描写的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中国的现实。但作为从小生活在美国的华裔作家,谭恩美只是凭借着自己对中国的些许了解以及母亲略带个人感彩的往事,用西方的价值体系来批判旧中国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以及那些作为代表的品行恶劣的男人。

( 二) 东方文化符号

妈妈把手臂上割下的那片肉放入药汤里,就像古代的巫婆那样,希冀着用一种未可知的法术,来为自己的母亲尽最后一次孝心。 ( 2006: 36) “割股疗亲”这个中国传统文化色彩颇浓的一个故事,在谭恩美笔下却变成了一种 “邪门歪道”,充满残忍。

《接骨师的女儿》里的 “中医”同样被描述成一种愚昧落后和恐怖的治疗方法,被用作一个满足西方人猎奇的工具。

以上例子一方面体现了作家的中国情结,尽管有着对中国文化的各种 “误读”,另一方面,谭恩美毕竟用自己的笔触丰富了美国的多元文化,并由此促进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

三、多元文化主义者

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华裔美国人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的同时,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中进行多方面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索,从而最终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身份的认同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谭恩美的几部小说多以矛盾融合、母女和解为结局,这样的主题不仅反映了作家对多元文化的思考和关注,也表达了她对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

《喜福会》中的母亲许安梅经历了从认同单一文化到认同两种文化混合体的复杂心理过程。例如:

许安梅在一次带着全家人模仿美国人到海边度假时失去了小儿子,最初的反应是: “ 手里拿着白皮《圣经》,眺望大海,呼唤着上帝,她细小的声音被海鸥带上了天国,祈祷以 ‘仁慈的主’开始,以 ‘阿门’结束,中间夹杂着汉语。”( 1994: 108)

篇6

20世纪80年代,平面设计才真正开始在我国兴起。经历了从认知到重视,从感性到理性,以及从注重商业竞争到强调深层次的文化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当我们深入剖析我国的平面设计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我们的作品缺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整体的风格趋于混乱。许多作品还仅仅停留在对其它作品概念上或者形式上的模仿。我国的设计师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并逐渐意识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平面设计作品中的重要性。但是随之而来产生了新的问题,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中,许多图案和形式并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直接将其融入到平面设计作品中,会使我们的作品过于繁琐和缺乏创新。所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介入平面设计还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才能更好的与现代平面设计作品相融合,并使之真正彰显出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呈现的意旨

表象元素和隐形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所呈现出来的大致意旨。其中,汉字和水墨属于表象元素,而生存方式和哲学思想则属于隐性元素。

1.表象元素。

作为一种语言的象形符号,汉字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它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对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汉字以其有机的整体概念包含了无限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如果将汉字融入其中可以更进一步加强平面设计作品的视觉传达效果。水墨元素作为中国元素符号的演绎与推广,体现了水墨文化自身的韵味与内涵。水墨文化的外在形式美主要体现在水墨艺术的视觉符号上,黑白空间的特殊视觉韵味,水墨交融的肌理与层次性,水墨语言的构图风格与审美意趣,墨点、墨线、墨块营造的抽象视觉符号美,媒介材料的持质及其视觉意象美。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水墨文化相融合,水墨文化便能更多的在它的用材、表现载体和空间等方面体会出它的优越性。

2.隐性元素。

中华民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融合,缔造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内涵。其中,当属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儒家思想将人和社会的各个阶层打上了封建礼制社会的烙印,比如对传统建筑的开间数、室内的陈设品、屋顶的色彩等都有严格规范的要求。道家思想也是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老子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仅仅指做人做事的法则,还指的是修真证道的法则,是太上千年不易的密语,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之处。佛教思想对我国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佛教认为世界本来是无形无象的,但是由于其充斥在宇宙间,又无所不在。

三、平面设计中的中国元素运用

五千年的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元素也是包罗万象的。近几年,我国的设计师们已经开始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改进和吸收,在利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借鉴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使其更加符合时展的潮流。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一系列的福娃、火炬、奖牌等设计将中国文化完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北京奥运会上五个拟人化的福娃组成了“北京欢迎您”的谐音,同时将鱼、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和风筝的形象融入到它们的造型中。它们也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是奥运五环的象征。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体现了中国古老的篆刻艺术,在设计中,它吸取中国书法的灵感,将北京的“京”字演变成跳舞的人体,并附上手写的“北京2008”,同时它还是中国民族图腾的延展,它的造型宛如龙的身躯,在色彩上采用了中国人崇尚的红色,激情张扬,热烈奔放。奥运会火炬的设计也很好的融入了中国元素,它的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文化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代表了中国的文化符号。而火炬造型的设计则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纸卷轴。造纸术作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在色彩上,奥运火炬运用了漆红色,红色与银色的对比产生了醒目的视觉效果。

四、结论

篇7

1.教师应以身作则

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其影响、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不仅负责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与文明行为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应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教师的高尚情操,以教师的师表去影响、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2.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教导,需要从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首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的讲解,注重对具体事例的列举,使课堂形象、生动,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思想政治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的课堂应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次,在其他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规律的同时,还应通过现实与历史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现在生活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语文课堂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利用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文学性、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教师还应将生活实践与课堂中的思想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发展智力,增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3.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

青少年的成长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思想的形成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积极地教育孩子,引导青少年做出正确的选择,对青少年出现的思想问题,家长应及时地与孩子沟通,全面了解情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父母应以身作则,以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影响、教育孩子。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改善。例如,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应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清除,整顿学校附近的网络文化,使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健康、和谐。家长、学校、社会各部门应通力,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关爱学生,从各方面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结束语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有机结合

一、及其特点

是创始人的演说,主要讲的是人类解放和发展的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具有科学性的理论体系,它经过了160多年的严峻考验和激烈革命,这说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具有科学性、普适性、实践性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的产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延续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华夏儿女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的制度的总称。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极大的融合力、持久的凝聚力、深厚的亲和力。

三、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是西方文化,要想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就必须要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似之处,被我们国民接受。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对中国民众有着深深的影响,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带领着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赶走了西方列强,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使中国走向了新时代。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融入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融合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

哲学思想中国化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我们要把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二者交锋、碰撞、对话与沟通,这样中华民族才会不断地了解和认识哲学思想,最后接受思想。可以说,哲学思想使中华人民开始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现代化。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的负面影响

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凡事都具有双面性,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遗留的产物,它具有极强的封建意识遗留下来的坏毛病,比如等级制度、强调尊卑长幼、服从等。在传统的思想中,有高人一等的富人,也有低人一等的穷人,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五、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融之处

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在《礼记》《大同书》中就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就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的、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和等级制度的社会,推选一位贤能的国王,带领人民生活在一个公平、诚信、和谐的社会中。哲学是把唯物主义与历史相结合,通过改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关系,科学地、客观地解决这些矛盾,构建一个自由、人人平等的理想型社会。同时,在对待人民的观念中,两者都主张“以民为本”的观念。

六、如何使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合

1.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导下,中华民族陷入了困顿之中,被作为救国图强的一条道路,带领着中华人民取得了革命性的胜利,赶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了旧的社会制度,迎来了中华民族的新时代。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与传统文化有摩擦,要想在中国大地上面播种、发芽、开花、结果,中国化要充分结合中国人民的实际情况,考虑民众的价值取向,还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与《礼记》《大同书》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具有相似之处的。主张的是自由、人人平等,把中的唯物主义与历史实际相结合,通过改变旧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关系,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在古代的《礼记》《大同书》中,人们追求的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人们选出一位有才之士管理国家,人民生活在一个诚信、公平、和谐的社会中。同时,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都推崇“以人为本”的观念。

3.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然性

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是哲学思想带领着中华人民走向了救国图强的道路,赶走了各国的侵略者,改变中国旧时代,迎来了中国的新局面,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碰到了瓶颈,无法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更不能改变中国当时的困顿处境,因此,引进一种新的文化势在必行。中国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