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社区教育特点8篇

时间:2024-03-29 11:44: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区教育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教育特点

篇1

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社区教育。在所有的社会教育中,社区教育具有持续性、适应性、教育形式多样化、与社会和谐共处等特点,这些特点都能够很好的满足终身教育的要求。

21世纪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信息。信息在这里所指的是事实,知识,消息或资料等。“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把信息技术和社区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就是信息化社区教育,在融合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把最小粒度的信息形成社区教育,同时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社区教育活动中。在一些社区教育中,由于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很多的社区教育活动中都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求,也满足了在信息时代人们日益挑剔的学习需求,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发展。社区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促进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如此一来不仅社会的各项学习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也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社区成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信息化社区教育还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因为它能够吸收和整合其他的各种社会资源,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社会。

1 信息化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

信息化社区教育是将传统的社区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进行整合应用,所以信息社区教育相对传统的社区教育,开放、互动、共享。它的优点是:

①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形式丰富多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育和教学当中,教育资源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和丰富多彩,并且易于理解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依靠网络的开放共享和其快速方便的访问速度,社区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Internet的学习资源。这样一来,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②社区教育面向所有公民,实现了教育公平。传统的社区教育的教育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比较固定,但大多数社区学习者每天都要工作上班,不能进行脱产学习,因此在社区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面临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有一些老人因身体原因也不能到固定的地方进行学习。如果在社区教育中加入现代信息化技术,因为网络虚拟环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③学习方式灵活,学习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化。在传统的社区教育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没有过多考虑学习者个性化差异。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教授的学习内容等都对所有学习者的学习使用相同的方法和策略。而在信息化社区教育中,才能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开发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对网络学习资源高效利用,并且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 与传统的网上教育相比,信息化社区教育具有的优势

①信息化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更贴近于生活。通常来说,网络多媒体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学科性质,一般都是一个专业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实现的。而信息化社区教育则不同,它是为社会上的所有成员服务的,它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发展。

篇2

现代教育社会化、生活化的趋势使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比较而言,美国的学前社区教育起步较早,社区教育体系发展得也比较完善。本文旨在简要探讨美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特点,并与我国的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状况进行粗略的对比分析,以便为我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社会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

受“儿童中心论”思想的影响,美国社会对儿童保护和教育参与意识比较强,社会对学前儿童的支持是全民性的,这为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美国不仅有由政府机构、教育部门、俱乐部、企业、社团等合作参与的社区教育组织管理部门,有专职的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专职的社区教育行政人员和社区教育工作者(简称社工),而且,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地方绅士、学生家长等都普遍具有关注社区、贡献社区的思想,并提供行之有效的合理化建议。平时学校或者社区组织的各种儿童教育活动,都会引起社区民众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的支持。在美国,私人捐款设立教育基金、投资兴建社区公共教育设施、建立社区学校已成为一种风尚。

在我国,社会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自从学校成为一种有组织的独立的教育机构以来,学校就开始承担起全部的教育职能,就连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认识: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孩子的发展负有全责。而且,受我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多是关门读书,很少与社会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社会和社区也是无从参与教育过程。于是,学校就成为独立于社会的教育的“孤岛”,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就成为纯偶然性的、随机性的影响。虽然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教育”、“教育社会化”等教育思想的渗透,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社会对教育支持的重要性,但就全社会来说,人们的教育参与意识仍然比较差。在一些地区,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往往是教育系统自上而下地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多限于幼儿园或者是社区教育有一定认识的领导及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园所,未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参与。

而就幼儿园自身来说,对社区教育也存在认识不清或动机不纯的问题。园所认为搞社区教育是“赔本的买卖”。相当多的幼儿园开展社区教育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未考虑、了解社区公众的需求,没有同社区协调互动,导致参与者寥寥无几,人气不足。再加上幼儿园本来自身教育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许多教师视搞社区教育为负担,社区教育活动的频度和质量也就很难得到保证。

二、社区教育资源及其利用

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可供社区教育活动开发和使用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要素的总和,如社区内从事各种职业的居民、工厂、医院、超市、博物馆等公共设施。这些社区资源为幼教机构和组织利用后,在教育管理、教育活动的组织、儿童发展与教师成长等方面将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社区资源,在这方面美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首先,在社区资源方面,美国社会为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支持系统。在人力资源方面,如前所述,美国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参与是全民性的,人力资源充足,而且人力资源的质量也比较高(美国的人口素质高)。在物质资源方面,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实力强,这决定了政府部门对教育可以有比较多的资金投入,突出表现在社区环境设施的建设方面:美国有为儿童免费开放的社区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电脑房、公园等。各社区图书馆均设有儿童专署区,书架的高度与儿童的身高都是相匹配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美有8300多所博物馆、艺术馆。耗巨资修建的规模宏大的博物馆基本上免费向学生开放,有的即使收费也很低廉。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到这些公益场所开展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有的博物馆还与一些学校建立固定的联系,甚至把展品送到学校去。周末父母也可以带着孩子免费参观。

其次,美国的学前儿童教育人士对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的意识也比较强,幼儿园平时非常注重邀请社区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来园介绍自己的工作,也常常带领儿童走出幼儿园到博物馆、艺术馆参观学习,到工厂、医院等各种场所,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家庭和幼儿园都是社区的一部分,而自己所在的社区又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儿童家长也经常组织带领孩子参与各种社区教育和公益活动。

相比之下,我国在社区教育资源及其利用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

第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对不属于义务教育的学前教育本来重视程度就不够,在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投入上更显得心有力而力不足,社区内能够为幼儿园利用的社区教育设施比较少。有限的一些可供利用的公共教育设施也存在应该免费的地方而不免费的问题,像公园、文物景观、革命纪念馆等公益场所,长期以来一直对家长和按一定的身高标准对儿童进行收费。

第二,幼儿园教师和儿童家长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意识还比较差。许多幼儿园都封闭办园,一学期走出校园进行的大型活动次数极为有限,利用社区各种人力资源进园教育也不充分,同时,社区各方面关系协调不够,也造成了社区资源不能得到综合利用。

三、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建设

美国儿童教育强调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即三者在平等基础上的协调、互相合作。美国推行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即HAPPY计划,它直接通过社区把培训带入家庭,父母每周接受入户指导,每隔一周参加一次与其他孩子父母的集会。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为社区服务,以促进社区的发展,如幼儿教师长期利用节假日,为周围居民举办幼儿教育班、英语班、舞蹈班等,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平时还有专业教师为家庭、社区上门服务。

近几年来,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在我国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服务”。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率先开展起社区学前教育,其主要形式是将幼儿园等正规幼教机构面向社区开放,拓展服务功能,将服务对象和范围扩大到本社区为入园儿童及其家长。如开展亲子活动组织为入园儿童与园内儿童的联谊活动、举办家长学校和家教讲座等。在我国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社区,如青岛已建立了“家庭学前教育服务中心”,它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让社区幼儿成为社区教育指导对象,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这也是我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一大亮点。

但是在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幼儿社区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由于对社区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深入,不少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开展的亲子活动、家长会等社区教育活动只是场面热闹有余,而扎实不足,家长的参与不够积极主动,出现应景行为。这些都表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社区教育活动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美国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十分重视,一般由居民生活区中设立的社区学院专门负责,如美国檀香山社区学院。它要求经过培训的教师,必须具备与家庭、社区各方面联系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篇3

关键词:日本;社区教育;特点。

在日本,学者把社区教育看成是社会教育的同义词。说起日本的社区教育,我们不得不感叹它的发展速度。日本社区教育起步比欧美国家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教育模式,并不断完善整合了一套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手段的不断进步、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尤其是终身教育的广泛流传,日本社区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社区教育也对国家的振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日本社区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教育、通俗教育和文化活动而逐步形成的。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日本社区教育十分重视立法化。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日本社区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日本国宪法》、《教育基本法》、《社会教育法》等都有社区教育的相关表述。《教育基本法》中有这样的表述:“在家庭、劳动场所以及其他社会上所进行的教育,理应受到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鼓励。”此外,《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定义为面向社会上全体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并十分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为了使社区教育得到良好有序的发展,相关法律的制定在提高社区成员自觉性的同时,也是国民懂得,发展社区教育史每个社会成员和各种社会力量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由此,日本社区教育的开展获得了最根本的保证。

二、日本社区教育具有完善的社区教育设施。

教育设施是开展社区教育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了使社区教育成为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能利用的方式,日本十分注重改善社区教育条件,在相邻的社区中建立服务网络和各种设施,如公民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综合社会教育设施、市民会馆、文化会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等等。其中,日本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社区教育综合设施就是公民馆。它属于群众自治、自由经营管理的机构;是社区教育的中心机关。公民馆定期开设市民讲座,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实施公民教育,培养为国家服务的公民,加强国防。

在日本,社会教育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公办的(国立、公立)、民办的(私立)和公民合办的。据统计,日本全国的公民馆设置比例为百分之九十以上。日本大量高水平的社会教育设施,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日本社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三、日本社区教育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社区教育的对象是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以外,面向社会上全体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实际上它是以终身教育为宗旨,按成人前期、成人期和老年期这三个时期通过社会教育产生多种教育机能的渗透影响作用。例如,有针对年轻夫妇家庭教育和育儿教育;还有为充实社区内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而进行的青少年教育;更有为社区范围内所有成年人提供的适合其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成人教育;为社区内所有家庭主妇提供家政学习与参加社会活动的妇女教育;以及为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所提供的各种社交活动与继续学习机会的老人教育等。

日本社区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整体上来看,日本社会教育的形式与方式方法有:(1)讲座、讲演、座谈、展示等;(2)函授及利用视听教育;(3)学校开放;(4)利用社会教育设施等。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和兴趣,通过不同形式,达到文化修养、职业培训、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知识更新、技术创新等目的。

由于日本社会(社区)教育的全员化、全程化及全方位化,使全体国民的教育和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不仅自觉接受社会教育,而且逐渐兴起了志愿者活动,利用各自的特长,主动、积极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人们把参与社会教育的志愿者活动视为教学相通(通过教育他人,同时提高自己)、个性展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它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的发展和进步。强化社区教育,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教育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现代化建设。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又时刻反作用于教育,不断产生新的、强烈的教育要求。正是这种教育需求促使日本社区教育进入了体系化、综合化的新时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永新。日本教育概览[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篇4

关键词:郊区新城;建设规划;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18-02

一、我国郊区新城建设规划特点与发展现状

在我国目前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特别在发达地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由生产功能向管理服务功能转型,第二产业则向郊区转移;城市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等快速交通的发展,加之私家车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性增强;通讯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使地理空间阻力减小,城郊联系日益密切;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使级差地租效应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向优化和高效化转变,中心城市和郊区的土地优势、潜能得到不同的体现,这些因素使得城市离心增长日趋明显。郊区新城建设与发展正是城市离心增长的空间过程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新城的建设与发展,大都市区的产业、人口、就业、交通、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等相应发生变化。从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组织关系来看,新城建设主要从空间形态、职能布局和人居环境三方面对城市空间结构实现优化影响的观点符合大量经验研究的实际情况。

目前,我国人口向城镇集中程度加剧,2009年城市化率达到46.6%。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空间和功能逐渐向外延伸,出现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大城市郊区化过程出现了不少新的城市问题,诸如缺乏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得落后;郊区建设大量侵占农田,导致城市无序蔓延、交通拥挤、缺乏有效管理、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不少大城市调整了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以新城建设来完善引导城市郊区化发展,如北京建设11个新城、上海为9个、天津为11、广州为10个。

二、新时期我国郊区新城建设规划策略与前景展望

1.建立四个统筹发展机制

(1)统筹城郊发展,这是四个统筹的重中之重,要克服城郊“二元”固有惯性,将郊区新城定位为全城市的新城,改革财税分配等体制,举全市之力打造郊区新城;

(2)统筹新城的规划与开发,科学编制新城规划,以规划理念引领新城建设;

(3)统筹产业导入与人口调控,将产业发展与人口导入结合起来考虑,要“以业兴城、职住平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合理的人口结构、适度的人口规模;

(4)统筹新城土地开发与资金平衡,实现土地“合理储备,重点开发,有序出让”;在土地经营过程中确保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新一轮的土地储备,最终形成土地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增加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使土地成为财政的蓄水池,为新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要通过组织领导、建设主体、运行管理、保障政策等一系列体制,以及资金平衡、土地开发、产业导入、实务协调等具体机制的完善,实现“四大体系”的体制机制系统创新。

2.加强郊区新城的产业集聚

要从市级层面上要切实把握新城定位问题,即具有城市功能的新城。新城的产业发展需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将新城的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的产业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并进一步加强政策集聚,促进相关产业在新城的集聚。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方面,要给予一定的土地指标和资金扶持优惠政策和创新解决方案,破除行政和区域壁垒,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建立与新城建设相适应的弹性管理机制,使郊区在与周边城市竞争中处于平等地位。

在加快发展服务业方面,一是围绕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发展城市经济;二是市级层面建立税收扶持政策,引导服务外包企业、企业总部落户新城;三是对新城产业导入项目所需优秀人才实施更便利的户籍措施,加大新城经济适用房、蓝领公寓、人才公寓的规划与实施。

3.注重用地平衡和产业项目土地扶持

新城建设的土地开发利用要避免过度商业化;新城建设不能成为新的“空城”建设,不能为新城建设而建设。在建设资金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应以新城各

(下转第37页)

(上接第18页)

类建设用地的平衡,考虑二、三产业合理衔接,以及公建配套设施的布局;应以新城各类人住居民的平衡,考虑商业性与保障性居住的相衔接。当前新城建设大多以提供优质的人居环境、实现产业集聚和发展区域经济为目标;新城建设的用地规划应注重土地开发的集约化,要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开发为依据,控制城市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同时,按照新城产业发展规划,六类用地的“招拍挂”价格应按产业政策导向,特别是要有利于加快新城城市经济,塑造比较优势的重大公共服务业、生产业、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一定的土地价格倾斜政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郊区新城的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根源,其严重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社会的稳定。从根本上解决郊区新城建设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很多问题单纯依靠规划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涉及法律的调整和新的制度规范的重构等。因此,但需要在规划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规划的方法体系,使规划对我国郊区新城的发展能够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1]谷荣.中国城市化公共政策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以人为本 民族地区 语文作业 有效性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有效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作业这一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优化语文作业,实现高质轻负,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尤其是语文作业的有效性问题,更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一、关注学生兴趣,力求作业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应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亲和”功能,让语文作业展示真挚、美丽而迷人的微笑,力求形式美,灵活务实地处理学与练的关系,力避单调重复,形式上以多样化的题型、多角度的考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多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如演说交际类作业、考察探究类作业、奇思妙想类作业。老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精编简政” ,大胆舍弃“老旧繁杂”的题目和题型,简化问题和答案,真正做到“精讲精练”

,在趣味和开放上做文章,以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和活泼多样的作业形式来取代呆板重复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产生好奇探索的追求感,自觉主动的来完成作业。

二、关注学生差异,力求作业内容层次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布置作业时就要考虑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适宜于自己水平的发展,我们在作业配置环节中要紧紧抓住作业难度这一关键点,设计出适宜于各类学生的不同难度的作业。在实践操作中,可以设计出难度不同的三种层次作业;一共分为A,B,C三个层次。一是发展深化题,即根据优等生学习水平和教材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练习巩固题,即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即根据困难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的提示。通过分层次作业,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困难生能够通过作业获得益处、得到发展。

三、关注作业内容,力求作业内容生活化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而单纯的机械记忆”和单一的书面练习制约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汲取语文方面的营养,为了语文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积极生活。比如每逢节假日,建议学生和父母去旅游、做家务,和同学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写生活日记和“假期生活周记”,做生活的有心人。假期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假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每到特殊纪念日,还可随机布置一些有意义的作业,妇女节和母亲节,大可布置给妈妈写一封信等。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更好地关心他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更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四、关注评价方式。力求作业评价人性化

没有教师对作业科学的评价,就没有作业应取得的效应。传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是“一统制”:统一内容、统一难度、统一要求。作业全班统一,甚至年级统一,与此相应的作业评价方式常常采用“√”与“×”来评别正误,用百分制、等级制来进行评价。这种“非对即错”

篇6

[关键词]发达国家 职前教师教育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马贵俊(1970- ),男,回族,宁夏固原人,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宁夏 固原 756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47-02

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培养合格的师资是职前教师教育的基本任务与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对师资培养工作的重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要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特点,对比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特点

学科专业课程是反映教师教育“学术性”的课程,主要提供未来教师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帮助师范生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受教育体制差异的影响,学科专业课程在各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差异较大,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实行学分制,有大量的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二,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设置,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三,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教材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普通教育课程,包括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课程;二是学科专业课程,按照中小学开设的课程系列对口设置,所占总课时比重大;三是教育专业课程,主体课程是“老三门+教育实习”。

具体而言,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课程设置重“学术”轻“师范”,难以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受我国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师范院校独立设置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独立性较小。长期以来,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存在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轻视个人道德修养,重视共性发展、轻视个性培养,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师范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发展不足。第二,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偏低,难以体现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比重不足10%,教育理论课程的学分和教育实践课程的学分之和不足10%,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使得师范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不明显。第三,教育专业课程类型单一,难以对师范生以后的教育实践发挥理论指导作用。我国现行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教育专业课程仍以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为主体,只是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书法等少量选修课程。课程内容繁杂陈旧,脱离了师范生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很难对师范生从教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发挥理论指导作用。第四,教育实践环节薄弱,难以形成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而我国的教师教育习惯上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与技能训练,教育实践仅有教育见实习,时间短且流于形式,导致师范生临床经验不足,缺少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及进行补救的机会,实践性知识不足。

三、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课程设置体现师范性,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调整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大部分的结构比例,使其分别为30%、45%和25%。拓宽普通教育课程,涵盖社会科学、语言与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四大领域;强化教育专业课程,增加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加强教学法课程,拓展教育技能课程;调整学科专业课程,精简课程内容,增加相关学科的知识,构建师范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效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

2.提高教育专业课程比重,突出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针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过低、学科门类少、学科间衔接性差、无法形成学科体系、缺乏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技能训练课程等弊端,笔者认为应大幅度增加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使其达到发达国家教育专业课程所占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总量的平均水平,即25%。教育专业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形式,其中基础理论性、技能性和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是教育专业课程的核心课程,可定为必修课,其他列为选修课,突出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

3.丰富教育专业课程类型,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设置开放性课程,开阔师范生的视野;开设活动性课程,使师范生获得活动课程的直接经验,能够有效指导中小学生的活动;开发自课程,使师范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和实施课程;加强工具性课程,增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开发潜在课程,使师范生向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努力,更好地发挥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4.加强教育实践环节,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师资的新的切入口。要在综合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性学习、教育见实习、社会实践四大领域,设置师范综合实践活动,并将其列入课程计划,使教育实践有序列地贯穿于师范生四年的学习中。将社会实践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性学习、教育见实习等活动有机地结合,使师范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转化成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通过师范生在实践中的反思,形成专业领域中有效发挥作用的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泽农,曹慧英.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贺玉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B/OL].http:///kns50/detail.aspx?filename=2007081156.nh&dbname=CMFD2007,2007-07-13.

篇7

关键词:特色社区教育 幸福广东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96-01

作为将“让民众幸福更给力更持久”为目标的“幸福广东”建设,是新时期条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十精神的重要手段。正如原广东省委书记所讲的那样,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用劳动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而社区教育作为现代社会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必然产物,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增强全民族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广东省而言,如何在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的同时促进幸福广东建设,无论对党委政府,还是对普通百姓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重要意义

1.1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经济价值

广东省具有流动人口多、外来务工人员多的特点,其对于自身劳动技能提高有着迫切的要求,因此,社区教育可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使社区民众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并直接进人生产领域,直接高效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1.2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政治价值

社区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是对社区成员相关知识、劳动技能的培训,也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平台。社区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这一平台的积极作用对全体成员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将党的政策、政府的政策进行传播宣扬,提高社区成员的参政、议政兴趣和能力,真正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确保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这一重要方式的落实。

1.3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社区教育作为最为贴近群众生活的教育形式,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在这里,社区群众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学习,社区也可以根据群众需求广开门里,不拘形式地将群众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不断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道德素养,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2 特色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

社区教育的特色化,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广东省而言,就是要针对社区人员结构特点,经济发展基础,教育资源分布等情况,合理布局,优化组合,适应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2.1 以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

针对社区人口组成结构相对复杂的特点,特色社区教育必须要能够充分认清这一形势,在教育内容选择、教育组织方式等方面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如针对外来人口多的特点,要将技能教育培训作为重点内容,提高其就业素质,在教育方式上可以采取分散灵活的方式,适应其日常生活工作的特点。而对于中老年人,则可以将健康培训、运动技巧等内容作为对象,提高中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

2.2 注重社会力量的介入

在管理方式、资金投入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按城乡居住人口拨付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制度,给予社区教育以资金基础。同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探索、鼓励、倡导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对社区教育的资助与参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同时在管理方式上,采取政府引导、社区控制、群众自管的新路子,实现社区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3 统筹城乡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构建幸福广东是全体广东人民的愿望。在广东省不仅仅有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有着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因此特色社区教育必须要将协调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好,落实好。在下步的发展中要能够体现出城市带动农村的方式,建立城乡社区教育联合体系,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3 提高特色社区教育发展之路的策略探讨

针对未来特色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应当在管理机制、教育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以实现特色社区教育的健康高效发展。

3.1 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资金投入

在管理方式上要突出广东省经济的特点,建立以政府主抓、社会参与、群众自管的新型管理模式。政府主抓,就是要求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在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社会参与就是要求在未来社区教育的发展中,要逐步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度,无论是资金保障、人力资源、物质供应等方面加大社会力量的比重,通过积极宣讲社区教育的作用,使企业、社会组织发现社区教育的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动参与到社区教育之中。群众自管,就是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不仅仅要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更要主动加入到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中,积极出谋划策,发挥社区教育为社区群众服务的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3.2 体现教育特色,拓展教育资源

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广东省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积极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挖掘高校教育资源,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广东省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如何利用这一优势使下步社区教育的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如何为农民工、外来流动人员,提供专业、及时的教育是确保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二是要发挥企业专业优势。广东省巨大的企业数量、高精尖的专业人才也是其重要的特点,政府、企业、社区要积极探索联合办学的新办法,发挥企业在市场管理、企业运作等方面的特长,促进广东省就业人员的就业,实现共同发展。三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立城乡互助发展机制,发挥城市教育的特点,突出乡村教育的优势,实现两者共同发展进步。

3.3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基础

一要抓好专兼职人员队伍建设。要按照辖区总人口的适当比例,设置社区教育专职人员编制,保证社区教育的日常教育工作能正常运转。二要抓好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要认真动员社区内具有热心教育工作的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教师、各行各业有一技之长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三要抓好社区教育人员的横向交流工作。各个社区教育应加强沟通交流,特别是教育优秀人才的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为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锐鸿.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社区教育的发展与探索[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4):70-74,90.

篇8

终身教育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社区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满足人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需求。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比较晚,所以应该及时准确地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经验,来弥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的空白,而日本又是亚洲开展社区教育较早的地区。本文是在查阅大量关于日本社区教育发展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予以启示。

【关键词】

日本;社区教育;启示

1 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在社会教育中,社区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纵观国际社会可知,日本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是在亚洲国家中社区教育发展较早且较为发达的国家。所以,同为东亚五国之一,准确地研究并借鉴日本的社区教育发展经验,对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1 对社区概念的界定

要想准确地研究社区教育,首先就要了解“社区”一词的由来。“社区”一词最早是从德文的Gemeinschaft到英文的Community,然后才到中文的“社区”。它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思是伴侣或是共同的关系或是感情。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1年将Gemeinschaft一词用于社会学中,后来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C.P.Loomis)将滕尼斯“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的书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而中文的“社区”一词,就是在1933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将“Community”译成“社区”引入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社区”的定义就多达140多种,而笔者认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中国社会学家教授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在《社会学概论》中认为,“社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认为,“社区指的是由聚居在特定地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共同文化特质以及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特定的地域性’与‘成员的一致性’是社区的两大支柱。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空间以及特有的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共同的社会关系、文化特质、发展目标、心理归属,把社区成员凝结成社会群体。”

1.2 对社区教育的界定

严格的“社区教育”一词是20世纪初美国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对于社区教育,由于不同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的年代不同,环境不同,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

我国的社区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受到重视的,发展社区教育实践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相关的社区教育理念还不够成熟,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界定。主要是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社区教育属于一种教育活动。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第二,社区教育属于一种组织管理形式。此类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地方协调性的教育管理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机构,更是一种社会协调机制和教育社会化的组织体制;第三,社区教育是为了实现社区发展。持有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并且对社区成员素质提高和身心发展有影响力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是一种教育与组织的行为过程。

2 日本社区教育概述

2.1 日本社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日本是世界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之一,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技术大国,明治维新后,仅用了半个多世纪就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其发展如此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重视发展教育、及时实行教育制度改革。日本推行社区教育(日本称为“社会教育”)发展是二战后引进和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确定了科学功用的教育目标,正式形成了近代的资本主义教育体制。同年4月,日本在博物馆内设置书籍馆,其成为日本最早的图书馆,此博物馆也是日本政府第一个以社会教育为目的成立的博物馆。1946年,日本文部省了“关于公民馆的设置和运行”通知,阐明了公民馆的宗旨和管理等若干事项。公民馆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日本社会教育最有特色的,且为标志性场所。二战后(昭和22年3月,即1947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和公共团体必须奖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劳动场所以外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要适当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学校等各种设施来实现教育目的。” 1971年,日本进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其意指出要重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以终身教育为背景的社会教育新起点。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公民馆已经遍布于整个日本。据2004年日本文部省的统计,全国已有18257所公民馆,公民馆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可见日本的社会教育虽然比北欧和美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在二战结束,《教育基本法》颁布后,有国家立法的保护,逐渐形成了以公民馆、青年之家、妇女会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为依托的社会教育模式。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日本已经构建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极大地满足的国民的终身教育需求。

2.2 日本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特点

日本社区教育主要形式就是上述所说的“公民馆”,其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教育设施。根据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的,公民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定期开设讲座;定期举办讲习会、讨论会、实习会、讲演会、展示会等;置备图书、资料、记录、模型等,供居民利用;举办相关体育、文娱活动等的集会;积极联系各种团体、机关等;将其设施提供给辖区居民集会及其他公共目的利用。公民馆是非营利性设施,虽然有些社会教育的讲座有收费,但是收费的目的都是为了给讲师们付劳务费而已,而且费用也特别少。

日本的社会教育法制性特别强,且基础设施很完善。日本的社会教育发展得如此发达,其主要原因就是有完善的立法和设施予以保障。1945年了《有关振兴社会教育的通知》,然后1947年3月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的第七条明确规定了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规定:家庭教育以及劳动岗位和其他社会场所所进行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应该予以奖励(《教育基本法》昭和二十二年三月)。日本又陆续了《社会教育法》(1949)、《图书馆法》(1950)、《博物馆法》(1951)三部法律基本确定了日本社区教育的初期框架。其中明确规定基本的社会教育设施建设经费由地方财政拨出,且公民可以免费使用。随着社会教育飞速发展,日本文部省对《社会教育法》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使其趋于完善。20世纪末期,日本还制定了《特定非营利性活动促进法》和《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基本法》,使社会教育的法制性更强。

2.3 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

日本的社会教育属于综合型管理模式。一方面,日本社区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分别设有相应的社会教育分管部门。就国家而言,终身教育局是社会教育的主管部门,还有文化厅的文化部和文化遗产部等机构也是社会教育的管理部门。而在地方层面上,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设有教育委员会,在各地教育委员会当中也设有社会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社会教育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日本社会教育也有自治的一面。以社会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公民馆”来说,公民馆就一直遵循着自治的原则,辖区居民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和自主实施所需项目活动,辖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独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经过跟其他国家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比较更能突出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具体情况可见表1。

2.4 日本社区教育的内容

今天的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已经相当先进,组织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公民馆”,其主要的设施有:公民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市民会馆和文化馆等。从众多的社会教育设施就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对象不只是有成年人,同样也有青少年。所以,也导致日本社会教育的内容也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成人教育。日本社会教育的成人教育分为一般的成人教育、妇女教育和老年人教育。观其分类名称便可看出三类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分别是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老年人。日本社会教育中的成人教育一般采取的授课方式为:函授、讲座和成人学级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同样涉及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2)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增强生活情趣,使其具备一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知识和技能,日本在社会教育的内容上,也特别为青少年设置了一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视培养青少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 启示

通过对日本社会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组织形式、运行特点、管理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已经相当发达,制度、形式、管理都比较完善,在社区教育领域已属于世界先进水平。虽然我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社区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有效得借鉴其他国家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社区教育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就上述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成功经验对我们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启示作用:

首先,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法制化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是二战后日本社区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国家相关机关部门重视社区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国家对社区教育活动的介入和干预,将行政权力下放到地方一部分,国家只负责制定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的行政管理条款有地方制定,这样可以使社区教育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的社区教育法制化,还处于实验阶段,正在不断摸索中,社区教育的行政化和法制化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完善的教育理论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教育发展的宗旨就是满足公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需要。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社区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的社区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实践与规模相比,还是比较贫乏的。在今天这个公民迫切需要享受终身教育的时代,深入研究社区教育理念,深化社区教育理念的内涵,是值得我国社区教育学者进行思考、研究和解决的。

最后,公民的全面发展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日本的社区教育不论是在组织形式,还是运行特点、管理模式方面都体现出了社区特色。所以,在社区教育目标上,我国应该秉承以“社区为本,重视公民全面发展”的理念,使社区能够以辖区的特色自行发展,社区居民能够全面发展。社区教育应该为广大社区民众服务,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反映社区民众的需求。社区教育机构只有以各自社区的特点为社区教育的出发点,才能激起辖区民众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发展特色社区教育,使民众能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和谐社区。

4 结束语

通过对日本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在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运行特点、管理模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取得的成功方法和宝贵经验。同时也看到,日本社区教育的自身特点。因此,我们在借鉴日本社区教育实践经验时,要采取客观、辩证的态度,应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才能到达所参考和借鉴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晓章.何为社区与社区何为[J].浙江学刊,2002,(2):15.

[2]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5-2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