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9 11:44: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路环境监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字:环境 监理 资金 法律 规范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制约,我们国家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一块一直都在两头治理的不正常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建设项目过程中的环境监理一直是忽视的。当前的这种监理模式对于一些其他建设项目是可以的,比如工业建设项目,这主要由于其他一些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往往体现在项目建设结束之后,而对于公路项目这种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从勘察期就开始了。对于公路工程环境监理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在施工期间,公路工程,这个时期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交通环境保护日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除了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加强公路建设的环境管理段。和实施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会的环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项目建设,确保环保“三同时”制度的有效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很大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公路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日益重视,并且都已经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实践,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了解和分析国内外公路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和研究的进展状况,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公路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并逐渐形成一套科学而可行的环境监理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而当前的公路环境监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公路环境监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分析
1.普遍缺乏环保意识,我国环保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在公众中普遍形成共识,从业主到受建设项目影响的群众普遍环保意识淡薄,这也成为了制约环境监理工作开展的外部因素之一。环境监理起步之初,需要业主的支持、施工单位的配合和群众的监督,具备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才有利于环境监理工作的展开。
2.与工程监理的关系问题,由于环境监理是新生事物,在一些工程中与工程监理是“铁路警察各把一站”,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各自的工作目标可能发生一定的“冲突”。有时候甚至会重工程轻环保,造成环境监理的设置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开展工作的独立性。所以采取较科学而实用的监理模式,更好的搞好工程监理与环境监理的关系,使二者达到实质性的融合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外多数是单独设立一专门工程环境监理机构,“环保优先”,以此来制约工程对环境的破坏,此模式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环境监理对工程建设中产生的环保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但是我国尚处于发展中时期,经济和意识尚不够发达,如果强行按照国外的模式进行可能会导致“欲速而不达”。建议尽快开展工程环境监理模式研究和探讨,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理模式。
3.法律依据缺失。目前,政府、学术界和工程界有许多种提法,例如:环保工程监理、工程环保监理、工程环境监理等。每一种提法在概念表述上的不同往往体现在其对工程环境监理的理解不同,造成实际工作中环境监理的方式、方法和监理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环保工程监理只是工程环境监理的一部分,工程环保监理说法不正规,建议采用工程环境监理的说法,但此处的环境监理与环保部门以前所称的环境监理(现在称为环境监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应严格加以区分。工程环境监理目前的依据是法律、法规,和合同、设计文件等。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环保是原则性的规定,对所有建设项目,可操作性不强。公路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各种法律和条例并不直接基础工程环境监理。合同、设计文件的环境保护规则往往是一般,不具有可操作性。环境监理在很多,但每一个不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只要可能,建议工程环境监理的法律和规定,为加强环境监督的工程环境监理,有明确和具体的基础。4.缺少素质过硬的监理队伍:我国的环境监理有多种组织模式, 其中最常见的是工程监理兼任环境监理的模式。但是这就要求环境监理人员要求很高的综合素质:要懂管理、工程技术、环境知识、环境法律,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要强。然而环境保护和环境工程技术人员很多不具备工程监理方面的知识、技能,而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很多又不具备环保知识。 建议尽快培养一批既得工程技术又懂得环境保护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让工程环境监理工作逐渐规范和完善。
二、对公路环境监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首先要重视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要利用各种渠道,比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大幅广告等强化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对尽可能多的人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也要通过这些媒介充分宣传,讲受众充分参与到公路环境监理过程中来,逐步地让受众了解公路环境监理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强化自身维权意识,从而更加促使施工单位的破坏环境的建设行为。也要对公路监理从业人员进行环境保护从业培训,进一步强化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从而加强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监理主动性。
2.强化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目前我国对于公路环境监理的水准比较低,主要是缺少素质过硬的监理队伍,国家交通部也从上世纪开始着手这个事情,并于2007年开始正式启动安全环境监理培训考试,虽然目前的考试还存在考试目的性过强,与实际应用些许脱离以及缺乏针对性比较强的专业教材和专业教师等问题。但这个考试的出现还是往好的方向走了一大步。这个资质考试的出现解决了目前公路环境监理过程中水平差距较大,人员素质千差万别的现象。为我国公路环境监理工作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但这项资质考试的发展还需经历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应当借鉴其他资质考试的宝贵经验,进行全国性环境监理工程师考试,并设置门槛。同时引入绩效考核制度,把监理成果跟收入、奖金挂钩,从各个层面提高从业人员整体水平。已达到提高环境监理水平的效果。
3.加大对环保监理投资力度,并进行量化环境监理
环境监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造成污染,而当环境监理下发环境监理整改通知单时或监理指令时,由于没有量化指标,对同一个现象或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同时,在日常的监理工作中,工程监理人员往往需要一些具体而又有说服力的数据进行监理工作,如果环境监理同工程监理接轨,需要环境监理进行量化。进行环境监理量化工作,必然要求开展环境监测。通过开展公路监测,可及时了解该公路在施工期的各种工程为对环境保护目标所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对比环境监理开展前后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了解环境监理工作开展的力度、效果,实现科学的环境监理。建议尽快完善环境监理中的监测制度,使环境监理真正得到量化。由于工程概预算中没有实施环境监理的相关费用,缺乏专门经费,对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工程环境监理的费用是由业主支付,但是当工作上有分歧时,举个例子,当质量,进度,成本和环保产生矛盾,环境监管,保护环境应该是第一,但成本是业主,业主可能提出的要求,环境保护,环境监理单位是一个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因此为环境监理站在流行的环境利益,公平的工程环境监理,表明环境费用由业主在项目资金到位的政府有关部门,由政府按进度付款的环境监理机构。资本是一定程度的环境监理工作。
综上所述,对公路建设来说,工程环境监理工作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和领域,在许多方面都是空白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对公路工程环境监理进行过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也没有对工程环境监理体系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尽快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环境监理之路,形成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规范化环境监理体系是广大交通环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贾赟.当前工程监理的几点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8,8
[2]罗卫华,艾传荣,张智慧.邵怀高速公路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实施与研究[J].公路工程,2007.6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模式计算、类比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措施的技术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是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手段。
2.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做为一种环境管理制度,使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7、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三.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也称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对负面的环境影响,应估算出环境成本;正面的环境影响应估算出的是环境效益。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和环保措施的经济损益评价。
(一)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包括的内容:
1.环保措施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按照技术先进、可靠、可达、经济合理的原则,对建设项目可研阶段所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方案。
2.污染处理工艺达标排放可靠性论证
3.环保投资估算
4.依托设施的可行性分析
(二)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步骤:
1.筛选环境影响
2.量化环境影响
3.评估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最重要的一步)
4.将货币化的环境影响纳入项目的经济分析
纳入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计算出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两个重要的可行性指标,判断项目的环境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可行性。
(三)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1.环境价值的衡量
(1)最大支付意愿是价值的恰当量度
市场价格在有些情况下(如对市场物品)可以近似地衡量物品的价值,但不能准确度量一个物品的价值。市场价格是由物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决定的,它通常低于消费者的最大支付意愿,二者之差是消费者剩余。三者的关系为:
价值=支付意愿=价格×消费量+消费者剩余
(2)最低补偿意愿
环境价值也可以根据人们对某种特定的环境退化而表示的最低补偿意愿来度量。
2.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第Ⅰ组评估方法:
(1)旅行费用法
其基本思想是:消费者为了获得娱乐享受或消费环境商品所付出代价为旅行费用。
(2)调查评价法
范围:可用于评估几乎所有的环境对象。
调查评价法通过构建模拟市场来揭示人们对某种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从而评价环境价值。它通过人们在模拟市场中的行为,而不是在现实市场中的行为来进行价值评估,通常不发生实际的货币支付。
调查评价法应用的关键在于受到严格检验的实施步骤。
(3)成果参照法。
是把旅行费用法、隐含价格法、调查评价法的实际评价结果作为参照对象。最大的特点是节省时间和费用。
成果参照法有三种类型:
①直接参照单位价值。
②参照已有案例研究的评估函数。
③进行Meta分析。
第Ⅰ组评估方法的特点:
该组都有完善的理论基础,是对环境价值(支付意愿衡量)的正确度量,可以称为标准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第Ⅱ组评估方法:
(1)医疗费用法
范围:用于评估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影响(疾病)的经济价值。
如果环境污染引起某种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治疗该疾病的费用,可以作为人们为避免该环境影响所具有的支付意愿的底限值。
医疗费用法估价健康影响的缺陷是,它无视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生产力损失法(市场价值法)
范围:用于评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工农业等生产力的损失。
该方法用环境破坏造成的产量损失,乘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来表示该环境破坏的损失价值。
(3)恢复或重置费用法
范围:用于评估水土流失、重金属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
用恢复被破坏的环境(或重置相似环境)的费用来表示该环境的价值。
(4)影子工程法
范围:用于评估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等。
用复制具有相似环境功能的工程的费用来表示该环境的价值,是重置费用法的特例。
如果这种复制行为确会发生,则该费用一定小于该生态环境的价值,只能作为该价值的最低估计值;如果这种行为可能不会发生,则该费用可能大于或小于环境价值。
(5)防护费用法
范围:用于评估噪声、危险品和其他污染造成的损失。
如果这种防护行为确会发生,则该费用一定小于该损失的价值,只能作为该损失的最低估计值。如果这种行为可能不会发生,则该费用可能大于或小于损失价值。
第Ⅱ组评估方法的特点:
该组方法都是基于费用或价格的。通常可作为环境影响价值的低限值。
第Ⅲ组评估方法:
(1)反向评估法
反向评估不是直接评估环境影响的价值,而是根据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或净现值反推,推算出项目的环境成本不超过多少时,该项目才是可行的(数据严重不足时,可考虑使用)。
(2)机会成本法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对策
一、引言
公路建设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等级的公路建设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伴随公路建设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是依法治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如何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之试图从分析江西省的环境特点、遵循预防为主方针,探讨公路建设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二、环境状况和评价
(一)自然环境状况
l、地形、地貌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因唐代属江南西道管辖,得名“江西”。又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地处东经113º35′至118º29′,北纬24º29′至30º50′之间。面积166947km2,南北长约650km,东西宽约500km。
江西省境东、南、西三面环山,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峰峦重迭,山势峻拔,其中东南边的武夷山脉中的黄岗山高2157米,是江西最高峰。中南部间有丘陵、盆地;北部地面开阔,地势平坦,河湖交织。全省地势周高中低,向北倾斜,宛如盆地。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水系,大小河流2400余条,总长18400km,汇流于鄱阳湖然后注人长江。全省中山占总面积13.73%、中低山占13.49%、低山占8.84%、丘陵占42.14%、岗地占13.14%、平原(含水域)占8.66%。
2、地质
江西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3、地震
江西东邻西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属华南地震区的一部分,自公元304年开始,已有1600多年的地震记录史,有记录的破坏性地震有19次,震级在6级以下,1987年8月2日发生在寻乌县的M3=5.5级地震,是1949年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
4、气候特征
江西气候属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型,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太阳辐射:年总辐射量96.9~114.5千卡/平方厘米。
日照:日照时数为1473~2078小时。
气温:年平均气温16.2℃~19.7℃,北部极限最低气温-12.4℃,中部最高气温40℃,最高记录达44.9℃。
风力:全年平均风速为1.0~3.8m/s,鄱阳湖边星子县最大风速34m/s,大部分地区风向为偏北风。
雨量:一般为1400~1900mm,周边山地为高值区,其中心区可达2000mm,中部盆地及湖滨为1400mm左右。最大降雨期为4~6月,最大24小时降雨多年平均值在赣东北高值区在100~140mm间,庐山155.2mm为最大。
5、水文特征:江西是一个基本完整的鄱阳湖水系流域,全省不属鄱阳湖水系流域仅占全省面积的6%。地表水约为250亿立方米,地下水约为8.8亿立方米。河流及城市地表水质量基本在Ⅲ级标准内。
鄱阳湖水位受五大河系和长江水交互影响,汛期时间较长,一般为4~8月间,洪水均由暴雨径流形成。
(二)生态环境现状
1、植被概况
江西森本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可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复绿阔叶林、竹林、暖性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山顶矮林7个基本类型,有木本植物2000多种,主要树种有:樟、楠、檫、檀、柏、杉、马尾松、毛竹、油菜、油桐等。草地占土地总面积26.6%。
2、野生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其中:精油植物种类较多,主要有马尾松、深山含笑、樟树等13种,油脂植物达400余种,淀粉植物有6个属,63种;纤维植物有数百种之多;药材植物1500种左右;高等植物有5000余种;全省分布有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0余种(含部分引种栽培的)如桫楞(Alsophilaspinulosa(Wall.exHook.)Tryon、金钱松PseudolarixamabiliskaempfzevihindlGord、银杏GinkgobilobaL.等。
3、野生动物资源
有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69种,其中兽类20种,鸟类45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种、鱼类1种。动物主要分布在周边山区。
4、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
江西以红壤(64.8%)、水稻土(14.8%)为主。土地资源丰富并且有开发经营的多宜性,全省土地面积为25000万亩,其中耕地16%,园地1%、林地4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5%、交通用地约2.5%、水域10%、未利用土地21%。水田约占耕地的69%,以种水稻为主,旱地占21%,作物为小麦、薯类、棉花、花生、芝麻、黄红麻、甘蔗等为主,城郊旱地以种植蔬菜为主。由于江西雨水多,暴雨时强度大,造成土壤溅蚀、冲蚀、加上四季温差大的影响,秋季干旱少雨日照,易使植被枯萎,表土,造成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5、自然保护区
1981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井岗山、官山、武夷山、九连山、桃红岭和庐山六个省级名山,1983年国务院批准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林业部批准建立婺源灵岩洞森林公园和景德镇枫树山森林公园,之后还建立了一批保护自然地带及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自然景观、资源管理、山地水源的保护区。
(三)社会环境现状
1、人口及分布
江西现有人口约4000万人,万人以上居民地114处,平均人口密度239人/平方公里,最密区人口密度超过600人/平方公里。劳动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小部分在城市。城镇居民地232个有231个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地域。农村居民地绝大多数是中小型村庄,其分布形式多为分散式。
2、经济结构及人民生活质量
农业是江西的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近年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工农业产值比例约为1:3,人民生活有显著提高,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条件基本可以满足生活基本需要。
3、主要基础设施
近年电力、邮电通信、广播电视事业高速发展并逐步完善,交通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到1998年全省公路总里程36867公里,有等级路24589公里,并进入了以构筑“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国省道分级构网覆盖全省,1895个乡(镇)100%通公路、全省20815个村已有19523个通公路,占总村庄数的93.8%,尚有1292个村未通公路,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周边山区。
三、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现状
1996年以来,江西公路建设年投资在30~40亿人民币元间,1998年新增公路1633公里,说明政府对公路建设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发展政策,公路建设区域沿线的民众对建设公路的热情十分高涨,形成了公建民助的建设局面,公路建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在高速发展公路建设过程,环境保护得到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成效:
(一)环保成效
1、高等级公路建设环保现状
1990年以来,已建成的南昌至九江(138km)、南昌至樟树(70km),南昌昌北乐化新机场公路(4km)、温家圳至厚田(38km)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建的九江至景德镇(134km)、胡家坊至昌傅(35km)高速公路项目和南城至瑞金(224km)一级公路建设项目,认真执行了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规定,项目业主委托具备资格的环境研究或咨询机构编制各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使各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并降低到最小程度,达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2、二级以下公路建设环保现状
江西
二、
三、四级公路建设以改建扩建、提高局部线型和路面等级为主。当前,主要二级公路的环保重点是做好森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和沿线水环境保护,二级公路改(扩)建项目制定了水土保持方案,在施工过程落实,严格控制红线范围砍伐森林植被,努力完善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土建和绿化工程,公路绿化里程由1990年3925公里增加到1998年的8400公里,主要
二、三级公路基本建成绿化通道。
(二)公路建设环保制约因素
制约公路建设环保工作效果的因素很多,可概括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包括公路沿线的气候、水文、地质、土壤、生态环境等,对其了解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环保措施,某些因素变化的危害,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难以抗力,直接制约环保成效,甚至造成灾害。社会因素涉及面更广,主要有人们对环保的认识深度与普及,重视程度,部门之间的理解与合作,管理措施,地区经济实力,技术手段等,其中经济实力是关键因素之一,江西经济尚不发达,公路建设往往因资金紧缺而严重制约必要的与环保相关的大型防护工程的设置,二级以下公路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较为突出。
四、环保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环保法规教育与研究
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环境保护列人国家的根本大法,截止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已逐步趋于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母法,各种单行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国家和地方法规体系,我国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法律中也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同年11月29日国务院令第253号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这些法规使环境保护可依法管理,同时,公民、法人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有法律保障,造成环境损害者必将承担赔偿等法律责任。这说明公路建设依法搞好环保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建设行为之一,是应尽的义务。因此,公路建设从业单位骨干人员需认真研究相关法规和环保措施,一般人员也需知法守法,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二)明了公路建设环保工作程序
按已有法规、公路建设环保工作主要程序和要点如下表。
(三)江西公路建设环保工作重点内容
1、设计阶段:环保总体方案应在针对性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路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特点,使环保方案既经济、又可靠,并重视以下方面:
——跨越水系时桥梁地震设防不小于6级,桥两端高填方路基宜在洪水位标高线以上设边坡砌石防护工程,怀玉山、武夷山、九岭山、罗霄山降雨量高值区应充分考虑最大24小时暴雨时水系畅通的过水面设计余量,路堑、路基防护工程应考虑安全因素。汇水面大而集中的涵洞宜作硬化涵底设计。
——高等级公路路面及二级公路弯道内侧宜采用集中排水方式,江西降雨量大,公路施工扰动土壤地段均应重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周边山区公路越岭方案应充分比较隧道与展线方案对环保的优劣。深挖高填和地质不良路段防护工程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
——自然保护区、风景点、区应特别注重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地带的环保措施。
——设计说明应对环境保护工程作尽量详细的说明,标明敏感点。
——综合考虑沿途公众对拟建公路了解程度,交通现状满意程度,对搬迁、移民的态度,对当地民俗的不利影响,对公路走向,对出行、交往的要求,对当地养、植业的影响等方面意见和建议。
2、施工阶段
——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
——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工程招标。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制订环保工作条款,结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环保工程项目、地点、内容、标准等实际,对不同标段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责任条款。
——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工艺设计应包含环保工作和质量控制标准。
——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工程技术交底,完善环保管理工作制度,设置环保工作专(兼)职人员,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临时用地防护区防水土流失,水环境、防扬尘土污染动态检查监控,特别是雨季防水土流失措施。
——跟踪监控拌和站防空气、噪音污染,夜间施工防噪音、弃渣污染,深挖高填地段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
——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制定图表,随时作好记录与签认,并与主体工程等同,由监理检验签证、计量支付。
——竣工图绘制。绘制距路中线100米范围上简略地形图,标明水系、防护工程、排水系统、敏感点、居民地与公路的位置关系、土地使用现状等内容,作为施工档案资料,以备今后查证。
3、工程验收阶段
——编制环保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和竣工图表。
——按规定向具备权限环保主管机构申请验收,为减少工作环节,宜与公路交工验收及竣工验收同时进行、可组织环保工程检验组参与现场检验。环保工程验收后的图表资料应按规定移交存档。
五、结语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进步,对公路建设环保进行周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验收,加强维护,完善和提高环保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水平有限,本文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关键词:公路;建设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拉动内需政策的带动,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除港、澳、台地区外,截至2012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410万km,其中高速公路达到9.56万km。然而,公路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穿越了湿地、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众多环境敏感区,表现出了路域山体破坏、水土流失剧烈、景观破碎、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我国逐步研究和实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环境管理技术方法来控制或避免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1]。同时,以往我国的环境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依据环境问题的出现使用相应的环境管理技术方法来补救,使得保护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为了消除上述问题,我国已逐步在公路建设项目形成过程中的各个时期介入相应的环境管理技术方法,包括公路网规划、环境保护设计、环境监理、环境影响后评价等,初步建立了一套公路环境管理体系。但从公路建设项目全程的特点和环境影响的全面性及复杂性来看,由于目前公路建设项目各个时期的环境管理体系还不完整,其技术方法还存在缺陷,现行的环境管理技术方法在解决公路建设项目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时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公路施工中存在的环保问题
(一)规划体系复杂,协调、制约机制不完善
公路规划涉及国土、环保、林业、农业、水利、城市等多个方面,由于这些不同方面的规划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造成公路网规划与其他规划相互交叉重叠,且这些规划之间联系和协调工作不够,最终导致规划体系内部互相矛盾。因为规划的目标和等级直接决定规划环评的类别和内容,规划之间的不协调会导致规划环评结论相互冲突,进而降低规划环评有效性。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或交通建设管理单位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常看重公路建设带来的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影响,对规划环评给出的结论和建议缺少重视,但此时环保部门仅仅拥有对公路网规划环评的审查权而没有决策权,专家审查意见也仅作规划审批的参考依据,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制约机制,从而导致规划环评的效用降低。
(二)资金投入不足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设计、预算至施工,在环保方面大都是一带而过,在工程概预算定额中没有专项定额,项目招投标中亦不像安全生产列有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等强制性条款,从制度建设、行业标准等大环境没有形成制度链、管理链、监督链,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套和设备配套不齐全,有心无力,形成恶性循环。没有建立公路工程建设环保教育的长效机制,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三)存在不均衡发展
公路建设根据路线所处地理位置、交通量大小等分为高速路、一级路等不同等级,对高速路、一级路或重要的旅游公路建设由于项目投资大、位置重要、社会影响大,关系到政府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所以从立项、设计、到施工全过程及营运阶段各部门对环保都极其重视,机构、人员、设备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经费投入相对较大,对三级以下公路施工建设,特别是通村公路施工,对环保管理则大多是放任自由。随着国家战略调整,今后一段时期逐渐加大对通村公路建设,其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亦逐渐突出,公路建设的环保战略调整势在必行。
二、公路环保施工的措施
(一)分析生态效应,结合生态旅游进行公路设计、施工建设
要与生态旅游联系起来,进行公路的设计、施工。使公路建设要强有力地支持地方生态旅游。公路改变了自然环境路况,让人们迅速抵达旅游景点,尽情欣赏和享受自然的风光和人文景观。施工后期常采用大量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地下水的影响、洪涝灾害的影响,在公路两侧选择适宜乔木、灌木,兴建绿化林带,在路基上做好给排水设施建设,设立自然沟渠,合理注入降雨,减轻对生态的侵害。绿化林带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吸收了车辆废气,稳固了路基,保护了斜体,降低了噪声,增加了绿色覆盖,提高了沿线景观的观赏价值。生态公路,注重使用浆砌片石护坡,优化山体切割方案,减少破坏生态环境,利用刷方减载减缓坡高,在斜坡上设置平台恢复植被,整平复垦弃土堆,并进行绿化。公路建成后,生态公路做到了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维护,加强管理水土保持设施,确保水土保持设施的安全有效,加强封育养护绿化植物,利用人工促进生态恢复,建设生态型道路、景观型道路、环保型道路和旅游型道路。
(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再生利用
公路工程建设,特别是改建项目产生废弃较多,广西桂林境内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了大量水泥路面,到了本世纪初进入损坏高发期,须进行大规模修复,挖补水泥路面会产生大量废弃水泥破碎块造成污染。如桂柳高速公路永福段水泥路面修复均采用换板处理,产生大量废弃水泥破碎块需要占地堆放,破坏周遍环境景观,在设计和施工中应考虑综合方案、加强横向协调联系来解决,把产生的水泥破碎块集中堆放然后加工成碎石用于通村公路建设等低等级公路底基层材料、沙土路材料,或者直接用于通村公路一般部位砌筑工程,变废为宝,2013年平乐公路管理局在国道323线K845+000~K847+700段10000m2水泥砼路面换板中。通过与当地交通局勾通协调,把处理水泥路面的水泥破碎块加工成碎石用做当地通村公路建筑材料,取得良好效果,解决了废料对方的难题,同时实现了双赢。
从2006年起至今多锤头水泥路面碎石化新技术、新工艺在国道323线平乐段得到广泛应用,多锤头水泥路面碎石化工艺是用多锤头将损坏的水泥板重锤直接破碎作为路面修复的结构层,减少了大量废料产生,解决了废料堆放难题,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环境,取得了良好效果。施工环保新技术、新工艺较多,目前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边坡防护挂网等能起到很好的环保施工。
(三)狠抓环保施工制度和实施落实
1、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环境保护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2、建立健全各项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奖惩制度、教育制度,建立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理念。
3、明确环境保护质量目标和职责,做到全员参与,。
4、加大环境保护经费,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5、实行日常检查制度,确保制度实施和落实。
6、应急预案。
7、对存在的持续不断改进。
树立环保施工无小事的观念,既重视大项目的环保投入、管理、监控,同时应兼顾小项目的环保管理不放松,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施工环保重在落实,2006年7月平乐公路管理局在养护工程建设中,在二塘七堆岭料场地表挖坑修建一20吨乳化沥青池,由于施工质量差地基加固未达到要求,同时未进行防渗处理,也没进行试用检验,施工完成后直接装入乳化沥青,一段时间后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乳化沥青渗漏,发生事故后由于没有应急预案及时把乳化沥青抽换到其它铁罐,污染了附近村民两口饮水井,直接经济损失12万多,从上示例可知施工环保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四)完善现有技术和规范,实行标准化作业
我国现有的公路环境管理技术和规范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应逐步完善规划环评和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制定公路网专项规划技术导则及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保验收中生态影响定量分析的薄弱环节,建立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完善各环境管理环节现有技术规范的不足之处,加强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这方面的研究投入。
(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从业人员环境保护意识
在公路建设中,提高公路相关从业人员的环境知识、环保思想和文化意识,是提高公路建设环保工作水平的基本保障,做到业主重视环保、施工人员积极配合、沿线居民共同监督,环境管理工作将事半功倍。对于业主,可利用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宣传公路环境与环保新形势、新任务,开展环保讲座,深入剖析环境保护对于公路运行的重要意义,消除业主对环境保护的错误认识,增加其重视程度。对于施工单位,可在工程开工前,聘请有关专家分别组织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各施工单位根据国家和交通运输部的相关规定编印《施工期管理人员环保手册》、《施工期施工人员环保手册》等资料,对进场的施工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提高参建人员环保意识,明确环保工作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在沿线树立环保宣传内容直观、生动、形象的标语牌,既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又寓含警示意义。对于沿线居民,可通过居委会、村委会等组织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保事业,配合环境执法,调动全民参与保护环境的热情,维护自身权益,形成全社会监督违法行为的强大震慑力。
结束语
公路建设环保涉及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施工固体废弃物等多方面内容在此不在一一赘述,公路建设在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现实。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坚持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结合,理清环保思路,搞好高速公路的科学管理,完善规划和设计,确保其满通运输需求,又兼顾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实现公路工程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与生态环境共生共融。
参考文献:
[1]马洪.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8:180-181.
关键词 公路建设 环境保护 对策
一、引言
公路建设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等级的公路建设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伴随公路建设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是依法治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如何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之试图从分析江西省的环境特点、遵循预防为主方针,探讨公路建设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二、环境状况和评价
(一)自然环境状况
l、地形、地貌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因唐代属江南西道管辖,得名“江西”。又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地处东经113º35′至118º29′,北纬24º29′至30º50′之间。面积166947km2,南北长约650km,东西宽约500 km。
江西省境东、南、西三面环山,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峰峦重迭,山势峻拔,其中东南边的武夷山脉中的黄岗山高2157米,是江西最高峰。中南部间有丘陵、盆地;北部地面开阔,地势平坦,河湖交织。全省地势周高中低,向北倾斜,宛如盆地。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水系,大小河流2400余条,总长18400km,汇流于鄱阳湖然后注人长江。全省中山占总面积13.73%、中低山占13.49%、低山占8.84%、丘陵占42.14%、岗地占13.14%、平原(含水域)占8.66%。
2、地质
江西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3、地震
江西东邻西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属华南地震区的一部分,自公元304年开始,已有1600多年的地震记录史,有记录的破坏性地震有19次,震级在6级以下,1987年8月2日发生在寻乌县的M3=5.5级地震,是1949年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
4、气候特征
江西气候属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型,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太阳辐射:年总辐射量96.9~114.5千卡/平方厘米。
日照:日照时数为1473~2078小时。
气温:年平均气温16.2℃~19.7℃,北部极限最低气温-12.4℃,中部最高气温40℃,最高记录达44.9℃。
风力:全年平均风速为1.0~3.8m/s,鄱阳湖边星子县最大风速34m/s,大部分地区风向为偏北风。
雨量:一般为1400~1900mm,周边山地为高值区,其中心区可达2000mm,中部盆地及湖滨为1400mm左右。最大降雨期为4~6月,最大24小时降雨多年平均值在赣东北高值区在100~140mm间,庐山 155.2mm为最大。
5、水文特征:江西是一个基本完整的鄱阳湖水系流域,全省不属鄱阳湖水系流域仅占全省面积的6%。地表水约为250亿立方米,地下水约为8.8亿立方米。河流及城市地表水质量基本在Ⅲ级标准内。
鄱阳湖水位受五大河系和长江水交互影响,汛期时间较长,一般为4~8月间,洪水均由暴雨径流形成。
(二)生态环境现状
1、植被概况
江西森本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可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复绿阔叶林、竹林、暖性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山顶矮林7个基本类型,有木本植物2000多种,主要树种有:樟、楠、檫、檀、柏、杉、马尾松、毛竹、油菜、油桐等。草地占土地总面积26.6%。
2、野生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其中:精油植物种类较多,主要有马尾松、深山含笑、樟树等13种,油脂植物达400余种,淀粉植物有6个属,63种;纤维植物有数百种之多;药材植物1500种左右;高等植物有5000余种;全省分布有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0余种(含部分引种栽培的)如桫楞(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Tryon、金钱松 Pseudolarix amabilis kaempfzevi hindl Gord、银杏Ginkgo biloba L.等。
3、野生动物资源
有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69种,其中兽类20种,鸟类45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种、鱼类1种。动物主要分布在周边山区。
4、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
江西以红壤(64.8%)、水稻土(14.8%)为主。土地资源丰富并且有开发经营的多宜性,全省土地面积为25000万亩,其中耕地16%,园地1%、林地4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5%、交通用地约2.5%、水域10%、未利用土地21%。水田约占耕地的69%,以种水稻为主,旱地占21%,作物为小麦、薯类、棉花、花生、芝麻、黄红麻、甘蔗等为主,城郊旱地以种植蔬菜为主。由于江西雨水多,暴雨时强度大,造成土壤溅蚀、冲蚀、加上四季温差大的影响,秋季干旱少雨日照,易使植被枯萎,表土裸露,造成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5、自然保护区
1981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井岗山、官山、武夷山、九连山、桃红岭和庐山六个省级名山,1983年国务院批准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林业部批准建立婺源灵岩洞森林公园和景德镇枫树山森林公园,之后还建立了一批保护自然地带及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自然景观、资源管理、山地水源的保护区。
(三)社会环境现状
1、人口及分布
江西现有人口约 4000万人,万人以上居民地114处,平均人口密度239人/平方公里,最密区人口密度超过600人/平方公里。劳动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小部分在城市。城镇居民地232个有231个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地域。农村居民地绝大多数是中小型村庄,其分布形式多为分散式。
2、经济结构及人民生活质量
农业是江西的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近年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工农业产值比例约为1:3,人民生活有显著提高,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条件基本可以满足生活基本需要。
3、主要基础设施
近年电力、邮电通信、广播电视事业高速发展并逐步完善,交通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到1998年全省公路总里程36867公里,有等级路24589公里,并进入了以构筑“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国省道分级构网覆盖全省,1895个乡(镇)100%通公路、全省20815个村已有19523个通公路,占总村庄数的93.8%,尚有1292个村未通公路,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周边山区。
三、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现状
1996年以来,江西公路建设年投资在30~40亿人民币元间,1998年新增公路1633公里,说明政府对公路建设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发展政策,公路建设区域沿线的民众对建设公路的热情十分高涨,形成了公建民助的建设局面,公路建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在高速发展公路建设过程,环境保护得到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成效:
(一)环保成效
1、高等级公路建设环保现状
1990年以来,已建成的南昌至九江(138km)、南昌至樟树(70km),南昌昌北乐化新机场公路(4km)、温家圳至厚田(38km)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建的九江至景德镇(134km)、胡家坊至昌傅(35km)高速公路项目和南城至瑞金(224km)一级公路建设项目,认真执行了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规定,项目业主委托具备资格的环境研究或咨询机构编制各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使各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并降低到最小程度,达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2、二级以下公路建设环保现状
江西二、三、四级公路建设以改建扩建、提高局部线型和路面等级为主。当前,主要二级公路的环保重点是做好森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和沿线水环境保护,二级公路改(扩)建项目制定了水土保持方案,在施工过程落实,严格控制红线范围砍伐森林植被,努力完善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土建和绿化工程,公路绿化里程由1990年3925公里增加到1998年的8400公里,主要二、三级公路基本建成绿化通道。
(二)公路建设环保制约因素
制约公路建设环保工作效果的因素很多,可概括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包括公路沿线的气候、水文、地质、土壤、生态环境等,对其了解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环保措施,某些因素变化的危害,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难以抗力,直接制约环保成效,甚至造成灾害。社会因素涉及面更广,主要有人们对环保的认识深度与普及,重视程度,部门之间的理解与合作,管理措施,地区经济实力,技术手段等,其中经济实力是关键因素之一,江西经济尚不发达,公路建设往往因资金紧缺而严重制约必要的与环保相关的大型防护工程的设置,二级以下公路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较为突出。
四、环保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环保法规教育与研究
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环境保护列人国家的根本大法,截止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已逐步趋于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母法,各种单行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国家和地方法规体系,我国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法律中也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同年11月29日国务院令第253号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这些法规使环境保护可依法管理,同时,公民、法人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有法律保障,造成环境损害者必将承担赔偿等法律责任。这说明公路建设依法搞好环保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建设行为之一,是应尽的义务。因此,公路建设从业单位骨干人员需认真研究相关法规和环保措施,一般人员也需知法守法,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二)明了公路建设环保工作程序
按已有法规、公路建设环保工作主要程序和要点如下表。
(三)江西公路建设环保工作重点内容
1、设计阶段:环保总体方案应在针对性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路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特点,使环保方案既经济、又可靠,并重视以下方面:
——跨越水系时桥梁地震设防不小于6级,桥两端高填方路基宜在洪水位标高线以上设边坡砌石防护工程,怀玉山、武夷山、九岭山、罗霄山降雨量高值区应充分考虑最大24小时暴雨时水系畅通的过水面设计余量,路堑、路基防护工程应考虑安全因素。汇水面大而集中的涵洞宜作硬化涵底设计。
——高等级公路路面及二级公路弯道内侧宜采用集中排水方式,江西降雨量大,公路施工扰动土壤地段均应重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周边山区公路越岭方案应充分比较隧道与展线方案对环保的优劣。深挖高填和地质不良路段防护工程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
——自然保护区、风景点、区应特别注重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地带的环保措施。
——设计说明应对环境保护工程作尽量详细的说明,标明敏感点。
——综合考虑沿途公众对拟建公路了解程度,交通现状满意程度,对搬迁、移民的态度,对当地民俗的不利影响,对公路走向,对出行、交往的要求,对当地养、植业的影响等方面意见和建议。
2、施工阶段
——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
——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工程招标。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制订环保工作条款,结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环保工程项目、地点、内容、标准等实际,对不同标段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责任条款。
——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工艺设计应包含环保工作和质量控制标准。
——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工程技术交底,完善环保管理工作制度,设置环保工作专(兼)职人员,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临时用地防护区防水土流失,水环境、防扬尘土污染动态检查监控,特别是雨季防水土流失措施。
——跟踪监控拌和站防空气、噪音污染,夜间施工防噪音、弃渣污染,深挖高填地段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
——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制定图表,随时作好记录与签认,并与主体工程等同,由监理检验签证、计量支付。
——竣工图绘制。绘制距路中线100米范围上简略地形图,标明水系、防护工程、排水系统、敏感点、居民地与公路的位置关系、土地使用现状等内容,作为施工档案资料,以备今后查证。
3、工程验收阶段
——编制环保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和竣工图表。
——按规定向具备权限环保主管机构申请验收,为减少工作环节,宜与公路交工验收及竣工验收同时进行、可组织环保工程检验组参与现场检验。环保工程验收后的图表资料应按规定移交存档。
五、结 语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进步,对公路建设环保进行周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验收,加强维护,完善和提高环保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水平有限,本文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交通部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J/T006-98)
2.郆风涛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释义》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年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环保对策
中图分类号:F540.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3-03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Strategy in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Zhangzhonghai,Zhangzefeng,Linrongtuan
Chang'an University Highway School,Xi'an,710064
Abstract:As national economy infrastructure,highway brings great convenience to national travel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long the railway.Although the highway system produces tremendous change of national life,it exercises strong and durable influence over regional environment.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founded by natural and social systems,working in environment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of highway construction,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dedicating to alleviating adverse effect produced by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re raised.
Key words:Highway construction;Environmental benefits;social benefits;strategie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一、现行法令依据
目前,国家为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预防交通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促进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1],已制定《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本办法是环保法与项目建设相关法规的融合,是交通建设项目的准绳依据。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是对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持和谐的维护和对环境污染、破坏的约束,此环境包括天然的及人工改造后的自然因素,即大气、水、土地、深林、自然古迹、人文遗迹、风景区、城乡等。具体相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国务院颁布)等。
二、公路建设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素
公路是在地球表面所建设的工程地物,公路建造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根据项目建设位置、施工期及运营期的工程特征,其影响因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见表2-1。
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污染源分析,发现施工期主要环境污染是噪声和扬尘,营运期主要影响环境的是噪声、汽车尾气和可能发生的危险品运输事故。[1]
三、社会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分析从项目建设运营对社会环境、社会经济、自然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四个主要方面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以拟建项目经济、环境、节能评价为基础,确定的分析对象主要为: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就业,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公路建设项目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它对区域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项目投资建设活动多增加国民经济产值,拉动经济的增长上。项目的实施除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之外,还要消费大量的砂石、木材、水泥、钢材、沥青等多种建筑材料。建筑本身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项目对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的影响
项目建设能够调节区域产业结构,拉动了旅游业及工业的发展。公路建设可为沿线区域提供就业岗位,拟建项目对沿线的就业影响,可分别用动态与静态方法分析。
按照动态估计,拟建项目的就业影响则在直接、间接和诱发三个方面。
1.直接就业影响:拟建项目在其建设期内会提供施工岗位,而在运营期将配置大量的收费、服务及管理人员。
2.间接就业影响:拟建项目的间接就业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公路建设所需大量建筑材料(如钢铁、水泥、石料、沥青等)生产间接增加的就业岗位;其二是由于目前公路养护市场化运作,采取分段招标制,将间接为沿线增加就业岗位。
3.诱发就业机会:公路产业带的形成将促进沿线服务产业发展,增加沿线居民创收渠道,从而诱发新的就业机会。
(三)自然环境影响
新建公路必会对区域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其中主要不良影响为:施工期的噪音污染、尾气污染、水污染及对沿线地表植被破坏;运营期则是公路车辆噪音污染、尾气污染等。由于拟建项目占用土地,必将会造成沿线有效耕地减少,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四)对沿途教育、医疗等社会环境的影响
拟建项目所处区域的学校及医疗机构数量较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较低。项目的建设运营可扩大当地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覆盖范围,改善交通不便地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方便其就医、子女入学提供必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五)对国防建设的影响
公路项目的实施可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结构,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有助于部队建设和国防工作的开展,对巩固国防、促进政治稳定、维护国家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影响群体对公路建设的态度
影响群体对公路建设的态度可以通过调查小组对公众进行问卷调查,利益群体见表4-1。
四、对策研究
项目建设以“和谐交通,服务社会”为目标,保障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公路景观、环境保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保证较高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一)路线方案选择及工程设计的对策
1.公路规划设计与环境相协调。公路规划设计时应进行各仲调查、研究,如气象、占地、城节规划、文化、资源、遗址、居住入口以及旅游等,以了解公路沿线的现状及其环境。充分考虑路线的选线应尽量减少毁坏水利设施,少占农田,避绕村镇,避免大规模的拆迁。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沿线的土地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土地规划,选择适宜的路线位置,少占良田、耕地和经济林。另外,通过多种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设置挡土墙、护坡、高架桥或采用以桥代路的设计方法,以减少占地数量,节约土地资源[2]。
3.天然水系的保护。设计时应注意保护自然水流,沿溪线尽量采用桥梁形式,不改变水流方向,不压缩过水断面,不堵塞、阻隔水流。排水系统的设计注意水流方向,尽可能与原有沟渠相通,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3]。路面水、边沟水排入一定的水域,不随意排入公路两侧的水体或土壤中,以免污染周围的水土资源。
4.路基高度控制。创造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是新理念建设技术要求的精髓,是体现“和谐”的重要标志。从公路建设来说,达到“融合”就是路堑边坡应避免深挖方、高边坡,填方应避免高填方,在此基础上设置缓边坡将道路融入大自然。
5.路基防护。项目边坡及防护要体现自然和谐的原则,突出绿色的主基调,不用人工痕迹去破坏大自然整体的协调,减少硬防护,偏重植物及柔性防护,应在保证边坡长期稳定性的同时,考虑防护对周围路域景观带的影响,应做到淡化圬工、融入自然,体现景观公路的特点。
6.取土场的选择。取土时,首先考虑利用挖方路段土石方,其次应结合当地的国土资源综合开发规划选择贫瘠地段集中取土,应设在视线以外,选择荒山或小山包、山川河谷易回复地段;注意保护当地的植被和水资源,将取土坑与农田排灌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创造条件进行复耕。
7.弃土的堆放。沿线弃方须合理处治。施工的废方弃土应先用于回填修补因工程导致的地面创伤,恢复原始地貌;弃土应设在视线以外集中堆放,与原地貌保持一致,并进行必要的地表绿化美化。应特别注意在清理表土时,腐殖土应先集中堆放,以利后期恢复植被用,以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
(二)施工期环保对策
1.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工程破坏植被的面积。尽管公路施工植被破坏不可避免,工程完工后应迅速实现弃土区、山体开挖区、边坡等的局部位置的植被覆盖,可以先植草再种树,以促进植被的恢复和形成多层植被的形式。
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工程开挖、填方路堤、沟壑的土层面要及时加固,路基土石方工程结束后应立即植草护坡,防止产生新增的水土流失源。
3.弃土、取土的处理。根据取土场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进行综合治理,主要通过坡面防护、防洪排水、覆土造地等措施。通常,对面进行削坡,在开挖坡面上覆土造田,土地整治后植物防护,在开挖坡面坡顶设截水沟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4.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加强对事故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包括安装有效的消声器。
5.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施工现场尤其是采石场、采砂场,应经常洒水,洒水可有效地控制扬尘。运输建筑材料的临时施工道路应尽可能避开大的居民区,临时施工道路应经常洒水,运送砂石料的运输车辆,用帆布、盖套等遮盖[4],以防物料飞扬,沿途撒漏。
6.施工期水环境影响防治措施。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应远离地面水,并提供环形排水沟和渗水坑,以防意外溢出污染地面水。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应建立临时化粪池进行集中处理,严禁直接排入水体。
7.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措施。珍稀野生动物出没的地区,公路施工期间,公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严禁施工人员利用工作之便猎杀珍稀野生动物。
(三)运营期环保对策
1.噪声防治措施。加强公路路面管理,经常修整路面,保持足够的平整度,以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超过噪声标准的路段,采取降噪处理,措施主要有:设立隔声屏障、隔声窗以及植树等。利用“生态墙”可降低噪声和废气引起的环境污染。
2.突发通事故中化学危险品泄漏的应急措施。加强公路上运送的有毒有害化学品车辆的管理,危险品运输一般应在公安机关登记,有危险品标记,安排时间通过,避免泄漏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此类事故,应负责组织调动人员、车辆、设备、药物,对事故进行应急处理,使事故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5]
以上措施虽然是针对公路营运阶段提出的,但大多数措施,如植草种树等,在施工阶段就应该开始实施。
五、结束语
对公路建设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公路是用来造福于人类的,提高公路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国家路网建设的长远目标[5]。因此,研究公路建设与环境问题和国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保持公路“通达性、安全性”的同时,又要保持公路“美观性、环保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现阶段国家公路网建设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Z].2003.
[2]宋民红.我国耕地利用和保护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3]王一斌,邵坚达,桂炎德,等.公路交通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J].公路,2004,(01).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719]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112-05
Impact of Yunnan Highway Construct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MA Yong-pai
(Ecology Branch of Yunnan Institute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speedy develop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s also growing fas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was concluded that highway construction changed the use of land,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opographywould cause serious soil erosionreduced forest resources and endangered the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and polluted on the environment.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project decision-making,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soil erosionbiodiversity
收稿日期:2011-10-21修回日期:2011-04-18.
作者简介:马永排(1966-),男,云南昆明人,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和监理.
自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18.4km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截至201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的通车总里程达7.4万 km,创造了世界高速公路发展的奇迹.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决定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环境造成的影响极大,分析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环境造成的影响,对研究对策、采取保护措施和恢复路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云南省公路建设简况
云南省公路建设始于1924年,1949年公路建设通车里程2 783km;1950~1957年解放初期,云南公路建设在理顺管理建设体制后进入恢复和新建时期,7年内恢复和新建公路通车里程11 983 km,县通达率为77.1%;1957~1995年,云南公路建设进入路网建设时期,1973年实现了县县通公路,初步完成了路网建设,形成了云南交通网络,截至1995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68 236 km,其中国道6 351 km,省道8 971 km,县道30 950 km,乡道19 757 km.
1996年至今,云南公路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实现了云南高速公路零的突破.1996年10月25日,昆(明)曲(靖)公路竣工通车,其中昆明至嵩明段44.95 km为 “云南高速第一路”,是云南公路建设转向高速化的重要标志,从此云南公路建设进入干线路网改造和实现行政村通公路时期 . “十一五”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0.9万 km,通车公路中,高速公路2 630 km,出境、出省的主要通道基本实现高速化;高等级公路9 135 km,全省129个县级以上城镇已有94个通高等级公路;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1万 km,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特别是云南投资建设52条二级公路,建设总里程已达5 200多 km,建设项目之多、覆盖地域之广、建设里程之长在云南交通建设史上前所未有.“十一五”云南交通建设投资实现重大突破, 5年累计投入2 042亿元,是“十五”的2.58倍,投资总额和增幅均创下历史新高,交通投资占全省GDP投资比例的11%,成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巨额资金的投入,换来的是一条条高等级公路穿山跨河出现在云岭大地上,让昔日的天堑变成了通途.
根据国家高速路网规划(2005~2020)和云南省干线公路网规划,全省共规划建设6 000 km高速路.目前,高速路建设完成2 630 km,仅占规划的43.8%.按规划建设目标,至2020年,云南省干线公路网、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1.9万 km和6 000 km,届时将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高等级公路网络. “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 000亿元.到“十二五”末,力争全省公路里程达22.3万 km,其中高等级公路1.6万 km,国省干道公路中的高等级公路比例超过45%,全省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基本建成有效覆盖全省的高等级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8.6万 km,全省100%乡镇通畅,100%的行政村通达,70%的行政村通硬化路.
要建设如此多的公路,必然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必须要研究原因,找出对策,使这种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高速公路建设改变了土地利用现状,对地形地貌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速公路是大规模的人造工程,沿线在未开工前环境宜人.但自从建设高速公路以来,由于高速公路线路长,穿越的地貌类型多,取土弃土和土石方流转的数量大,使沿线形成众多山体缺口,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高速公路建设使各类土地的用途发生了变更,显著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资源,并采伐了大量林木资源;②大规模的开山劈石、修筑路基,形成大面积的土、石边坡;③取土填方以及砂、石材料的开采,形成大面积的取土场、采石场;④剩余渣土的外弃形成大面积的弃渣场.
高速公路建设造成沿线地区的地形地貌发生极大变动,改变了水系水环境,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如即将开工的昆明绕城公路西北段【sup】[1]【/sup】,全长52.824 km,主线设计6车道,时速80 km/h,路基宽度32 m.据使用林地现状调查,该项目需使用土地总面积457.163 1 hm【sup】2【/sup】,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72.116 5 hm【sup】2【/sup】,需采伐活立木134 044株,蓄积6 257.8m【sup】3【/sup】,每公里用地8.654 5 hm【sup】2【/sup】(高速公路占用土地通常为8.0~10.7 hm【sup】2【/sup】/km).这种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不可逆的,即使实施绿化也不可能恢复原貌,特别是工程石质边坡,生态重建难度极大.
2.2主体工程施工造成水土流失
造成高速公路建设水土流失的时段主要在建设期和运行初期,重点流失部位是路堑和路基边坡、取料场、弃土(渣)场,水土流失范围大,有时甚至跨越流域和地貌类型.
公路建设中,路基工程的施工将对公路使用土地范围内的原地面进行场地清理,清除地表植被,包括林木采伐、移植处理,掘除全部树根,清除种植土后方可实施填前碾压及后续施工作业.路基施工过程中均会形成不同土质坡比不一的填方边坡和挖方边坡,破坏了植被,扰动了地表,使表土与植被的平衡关系失调,土地表层,抗蚀能力减弱,原地面的坡度坡长也被改变,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降雨时必然会发生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路基填方时,为确保路基压实强度和宽度,并利于机械安全操作,均要求超宽填筑30~50 cm,在路基工程完工、进行边坡削坡防护前,路基边坡土方松散,极易发生片蚀、沟蚀等形式的水土流失.根据有关水土流失监测,在相同降雨条件下,9°坡地的侵蚀强度是1°的15倍,坡度越大侵蚀强度越大,坡长越长侵蚀量越大.
路基挖方段挖运土方及挖方边坡削坡破坏了地表植被,扰动了土层结构,土质松动,表层岩土的结构变得松软,降低了土体抗蚀能力,并且路基及边坡水土流失洪峰随降雨的停止而停止,因此单位时间内径流量越大,挖方路段土壤侵蚀量越大.例如,昌宁县城至街二级公路改建工程线路全长81.96 km【sup】[2]【/sup】,公路工程永久占地208.84 hm【sup】2【/sup】,主体工程占地合理;经预测计算,若不采取措施,在预测期(14个月的施工期和1年的自然恢复期)内,主体工程道路区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约58 043 t,其中将新增水土流失量54 673 t;路基边坡和护坡区面积121.88 hm【sup】2【/sup】,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37 173 t,占主体工程水土流失量的64%,新增水土流失量35 319 t,占主体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量的64.6%.
公路建设中地表水的改向或改道是经常发生的,水流集中的地方将加剧水土流失,水流结构不合理的地方将出现土壤侵蚀.
2.3衍生的水土流失
公路建设中需要大量取土、挖砂、采石,形成许多取土场、采砂场、采石场,破坏了植被,剥离了表土.通常情况下,采石场损毁的植被面积大约是采坑的5倍,取土、挖砂、采石只取其有价值的部分,废土、废渣堆放也要占用土地,扩大了破坏范围,也都会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
2.3.1开设石料场形成的水土流失
例如,昌宁县城至街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沿线布设了5个石料场【sup】[2]【/sup】,石料场面积5.5 hm【sup】2【/sup】,全部使用林地,开采中剥离表土3.30万 m【sup】3【/sup】集中堆放保存于石场范围,作为开采结束后就地绿化的覆土,拟开采石料27.8万 m【sup】3【/sup】.经预测计算,若不采取措施,在预测期(14个月的施工期和1年的自然恢复期)内,石料场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约4 126 t,其中将新增水土流失量4 084 t.另外开采活动造成地形破碎,形成一些高陡受损边坡,极易发生滑坡坍方等自然灾害,造成极端恶劣的生境,立地条件极差,使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可见,公路建设中开采石料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采石场环境生态修复更为困难.
2.3.2剥离表土及人工构筑物造成的水土流失
公路建设中表土剥离、桥隧涵等构造物基础开挖、软土路基换填处治、病害边坡及滑坡路基处治等均会产生大量表土、淤泥、膨胀土等弃方.另外,路基土石方移挖作填,即使通过对路基土石方调运综合平衡,当路基挖方大于路基填方时,还是会产生大量土石弃方.
2.3.3弃渣场造成的水土流失
根据弃渣分布情况,公路沿线均会设置许多弃渣场,以堆山或填凹地的方式堆置,从而形成自然松散边坡,土体稳定性差,坡度较陡,为30°~40°,抗蚀性极差,土壤侵蚀形式为面蚀或沟蚀,侵蚀强度剧烈.昌宁县城至街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沿线设置37个弃渣场【sup】[2]【/sup】,渣场类型为山坳及冲沟,渣场总面积37.78 hm【sup】2【/sup】,其中占用林地27.77 hm【sup】2【/sup】,耕地10.01 hm【sup】2【/sup】,弃渣库容量316.70万 m【sup】3【/sup】,弃渣量304.15万 m【sup】3【/sup】(松方).经预测计算,若不采取措施,在预测期(14个月的施工期和1年的自然恢复期)内,弃渣场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约70.98万 t,其中将新增水土流失量70.94万 t.由此可见,弃渣场是公路建设中重要的水土流失区.
2.3.4在风力作用下造成的水土流失
公路建设中,在风力作用下造成的水土流失也不容忽视.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完工后数年内,由于施工区地表,地表植被尚未恢复,在风力作用下将产生剥蚀等表土流失.笔者在玉元公路、中甸旅游东环公路、昆明市东三环公路施工监理中观察到,因公路土建工程施工期主要安排在旱季进行,旱季风大、干燥,施工机械、载重车辆多而集中,车辆经过的土路暄土厚达10多厘米,沿线经常尘土飞扬,附近及周边的农作物、林木植被上附着有一层厚厚的灰土,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极大.
2.4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主要有建设期间道路用地,料场、取土场、弃土场、采石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用地对森林植被造成的直接破坏和公路建成通车后对森林植被造成的间接影响.
2.4.1公路建设期对森林资源及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期对森林资源(林地、林木)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主体工程道路对森林资源的部分永久性占用是不可逆的,直接造成森林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料场、取土场、弃土场、采石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临时设施用地直接造成森林资源短期内数量上的减少,起码要待公路建成通车后才能实施覆土造林,恢复植被,并且由于场地立地条件差,存在灾害隐患,植被恢复困难.施工产生的扬尘,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路面施工熬炼沥青等会使森林环境变差,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导致植物受到严重伤害.施工人员的活动包括施工和生活、机械操作、不文明施工等也会造成对周边森林环境的破坏,如对沿线植被乱砍滥伐,随意践踏,构造物的基础开挖、取土、填土、削坡等土方乱堆乱放占压林地,毁坏植被,生活垃圾处理不善,野外用火管理不善、防火意识淡薄等均会对森林资源造成很大的危害.
2.4.2公路建成通车后对通车区域森林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成通车后,对周边森林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交通运输中可能带来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如共知的森林植被紫茎泽兰、飞机草入侵,破坏了原有物种的生态位;司乘人员的不文明行为――乱扔垃圾特别是不易降解的物质将造成沿线林区污染;交通便利的同时,偷猎盗伐的行为也增加了;另外,公路建成后会形成一定的小气候环境,由于公路黑色路面的辐射作用,混凝土护坡、浆砌片石护坡、难以覆绿的石质边坡水资源丧失迅速,造成局部气温增高而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树木的蒸腾作用,加上高速公路路基高,地形开阔,空气流动快及车辆行驶速度快带动风速,尤其是大型车辆通过时瞬间风速可达25 m/s,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引起沿线周边林木剧烈摇摆,损伤树木根系,加快树木的水分损耗,加剧路域的干旱程度而导致生态退化.
2.5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公路建设在施工期对土地的扰动和在运行期对路域环境的干扰而造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多.施工期对土地的扰动直接造成植物物种个体的损失,路域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情况也会发生改变;建成后形成的公路廊道造成生物生境岛屿化、破碎化,其廊道效应的阻隔作用尤其对区域野生动物的影响更为显著,分割阻隔了野生动物的活动领地,影响其交流、觅食、繁殖等活动及生存环境,可能造成种群数量减少、物种退化.由于公路开通增加了人流和物流,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构成了威胁,影响物种的传播和迁移,也给外来物种的入侵提供了机会.
省道316线跃进桥至片马公路1979年建成通车,部分路段穿越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段北部的实验区.李永杰等专家对新老公路贯穿保护区试验区路段线路两旁各300 m的范围进行调查后,认为老公路对路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早已形成,其影响是深远的,相对于评价区域的面积而言,原物种多样性是丰富的,但老片马公路贯穿这一区域,由于受人为干扰大,各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减少,一些动物只是偶见觅食或把这一带作为迁徙通道.
2.6对路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所经地域的环境带来了多种不同程度的污染.一是噪声污染,施工过程中由于机械化作业程度高,许多大型设备如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拌和机等以及运输车辆的使用均会产生高分贝的噪声;公路建成后运营过程中将形成一条永久的噪声带,对沿线人群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特别是对人口密度较大的学校、住宅区、商业区、医院等敏感区域干扰更为突出.二是水污染,工程施工大面积地破坏了地表植被,降低了其水土保持功效,在施工期和植被恢复期内雨水将裹挟着大量泥沙流入河流水体,对水资源产生影响;来自服务区、收费站、管理中心、养护工区、加油站等附属设施排放的污水、车辆尾气、路面残留物等污染物,遇雨随路面径流流入河流水体也产生一定的污染.三是大气污染,其根源是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sub】X【/sub】)、总烃(TCH)、悬浮颗粒(TSP)等,其中NO【sub】X【/sub】对环境污染最严重,其次是CO、TCH.四是粉尘及垃圾污染,公路施工现场、堆场、未完工路面、施工便道的扬尘对周围环境会造成很大污染,而且随风速的增大粉尘污染影响范围还会增大.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废纸、废塑料袋、盒、瓶)和建筑垃圾(施工剩余物料、弃渣、包装材料)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不但造成视觉污染,还破坏了地貌和植被的优美形象.
3对策与措施
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是显著的,要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对环境实施保护和恢复重建,要紧紧抓住工程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营运阶段这3个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3.1项目决策阶段要注重项目建设可能对环境和生态产生的影响
国家对公路建设项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环保、水利、林业、国土、文物、地震等部门对公路建设项目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选线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分析、比选,提出选择意见,要求项目建设在决策阶段委托有资格的单位调查编制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评估、矿床压覆评估、文物调查、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及森林资源保护采伐等专项工作.要求项目决策前对拟建项目的一些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调查分析项目“三废”的种类、成分和数量,并预测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治理方案的选择,提出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森林保护、文物保护、矿藏保护、景观保护以及安全生产、防洪防灾等相应保护措施,提供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经审批的方案或措施在项目实施阶段要监督落实.
3.2项目实施阶段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设计和恢复重建管理
3.2.1设计阶段管理
公路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2个过程.设计中要运用新技术优化设计,避绕城镇、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区、农业示范区、种源基地等,并与各项规划相协调,统筹处理好公路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设计上要尽量节约用地,充分利用荒地,保护环境资源;测设定线要充分与地形相结合,在满足公路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顺应地形,与自然融合为一体,避免大挖大填,深挖高填,填高大于20 m或挖深大于30 m的路段必须要有桥隧比选方案,注重填挖平衡,土方调配平衡减少取弃土场的设置,减少对土地的占压和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在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设计上不宜采用浆砌片石的硬质边坡防护方案,宜采用以植物措施为主的柔性边坡生态防护方案.对于大面积的削山石质边坡,因植被恢复比较困难,应采用“喷混植生”、“植生盆(槽)”、“挂笼砖”、“客土喷播”、“草袋固土”、“草棍固土”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使石质边坡披上绿装,与周围植被连在一起,以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水平.高速公路一般是全封闭的,设计上要重视通道及桥涵设计,解决公路阻隔问题,方便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交流,满足野生动物的活动迁徙等.在决策阶段批准的环保、水保、森保等方案措施,设计上应全面纳入.
3.2.2施工期管理
公路施工期间,施工单位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如下措施:
1)植物措施.如取土(料)场、弃土(渣)场、路基上、下边坡、中央分隔带、立交区、服务区及收费站等的植被绿化,以及施工临时占用的堆料场、施工营地、预制场、临时施工便道等处的植被恢复.
2)工程措施.包括对工程用地区的表土剥离、存贮保护与利用;对施工营地、预制场、临时施工便道、取土(料)场、弃土(渣)场等用地根据立地条件恢复原土地用途,提供农耕或植树造林而进行的土地整治工程;对渣场防护的拦渣工程、防洪排导工程、防污染工程;路基截水沟、边沟、排水沟、渗沟、盲沟、急流槽、路面边缘排水设施等路基、路面排水工程、防洪排导工程;窗肋式、菱形网格式骨架加植物防护等以保持水土及改善生态功能为主的边坡防护工程;施工围堰、泥浆池、沉淀池等施工临时防护设施.
3)管理措施.施工单位进场后,应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责任,把水土保持工程及环境保护措施、工程决策阶段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要求、设计施工措施要求一并纳入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主体工程统筹安排,按进度计划组织实施.施工时要加强对施工队伍的宣传教育,提倡文明施工,切实保护周围自然资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防止森林火灾.要充分利用工程弃方改善环境景观.严禁将土石弃方向路基下坡位倾倒,向江、河、湖、库、塘或灌溉渠中倾倒,以保护路基下坡位自然植被及水资源、水利设施等.施工中要调整机械数量、调整施工作业时间,加强施工管理,以防止噪声污染.对容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堆场应覆盖处理,对容易产生暄土的运输道路应经常洒水降尘,遮盖运输,防止大风扬尘污染.沥青拌和场应设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远离居民点,防止沥青烟气污染空气.绿化植物尽量选用适生乡土植物,加强对外来物种的检疫检验,防止有害物种的入侵等.
3.2.3验收管理
公路建设完工后,水土保持设施亦要求完工.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复文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应负责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水土保持设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质量,资金使用和管理维护责任落实情况等,评价防治水土流失效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等.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和存在的问题,验收单位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直至验收合格方能投入使用.
3.3项目运营阶段的环境质量管理
公路运营初期,正值路域生态恢复的关键时期,是检验各项生态防护措施有效性的关键时期,建设单位或经营单位要加强项目环境效益评价,客观科学地分析总结公路建成后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等方面的影响,要加强对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有效运行.要加强对绿化植物的封育养护,人工促进生态恢复,逐步创建生态型、景观型、环保型、旅游型道路.
4结语
高等级以上公路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必然会造成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虽然不能因为公路工程会带来不利影响而因噎废食,但是要坚持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加强科学管理,改进和完善公路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加强施工期和运营期管理,使公路工程在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同时,还能兼顾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实现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玲.昆明绕城公路西北段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R].2010.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环境;问题;策略
Abstract: Highway construction, is our country'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a rapid, it 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as played a key rol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due to improper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n, affect the balance of the whole ecosystem in China, to the environment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future, the hidden trouble.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concerns,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ensure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two not mistake.
Key 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要经过天然草场,如果施工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给当地及周边的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而必须予以重视,并加强公路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才能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当地经济的目的[1]。
一、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定义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于环境界定为:能够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或者是经过人工改造的各种自然因素,它既可以包括土壤、水、大气、草原、森林、矿藏、野生动植物等,也可以包括生活居住区、自然保护区、疗养区、温泉、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等。对于环境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如果按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划分,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的对于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并使其得到更为充分、合理的利用,以避免由于自然资源受到破坏和污染而产生出的严重后果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而对于已经遭受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则要进行综合整治,以创造出的更为适合人类居住、工作的环境。
二、公路建设阶段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1、公路建设阶段,由于废弃物、生活垃圾处理不当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目前,由于采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公路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工程和技术项目需要施工工人来完成。在人工作业中,民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量的民工居住在施工现场,产生了许多的生活垃圾,而对于这些垃圾,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清理、销毁、掩埋,造成了周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白色垃圾,由于其不易降解,因而,所产生的污染是永久性的、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生态环境恢复的。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工程材料,也会产生出废弃物,例如各种材质的编织袋、塑料薄膜等,这些垃圾,也会对于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2、公路的施工建设,由于材料运输线路选择不当而造成的自然景观破坏
公路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施工材料的运输问题,并且材料的运输,大多是采用汽车运输方式,由于汽车运输具有快速、灵活、方便的特点,因而,在公路的施工建设过程中,经常采用汽车运输施工材料。采用汽车运输方式,要慎重选择施工便道,尤其是在牧区,公路的施工建设,大部分是在草原深处完成的,在运输材料的过程中,擅自穿越天然植被和草场、人工网围栏,会给草原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这种破坏,在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由于草原地区的腐殖层较薄,草场由于植被的破坏而又缺乏腐殖层的保护,就会容易发生沙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春秋极易发生沙尘暴的季节,最为明显,给施工公路沿线的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3、公路建设所采用的措施不当所造成的滑坡、路基塌方等现象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
通常情况下,公路施工选在夏季进行,而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在夏季雨水充沛,若在施工过程中,不注意工程的排水问题,则会引起路基滑坡、边坡崩塌等现象发生,造成严重的问题。由于路基土会随着雨水流入附近的耕地、农田中,因而,给当地的居民造成经济损失,给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2-4]。
4、在公路建设时,没有制定出较为稳妥的取土计划和植被恢复计划,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公路施工过程中,需要破坏掉一定的草场。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平行作业的施工方式,即边绿化、边平整、边开挖,有计划性的、科学的、合理的选择取土场地。而在大多数的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平行作业的重要性,在施工中沿线的自然草场、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的数不胜数,由于大面积的露天取土所引起的植被破坏状况,使得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坏,而所需要的恢复周期,又是十分漫长的,当地的自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三、公路建设中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标准
在公路施工时,工程施工数量增加不大时,要尽量采用高技术标准,而不是降低指标或者采用极限指标。当然,也不能忽视工程量增加的情况,此时,不能够片面的追求高指标,而忽视了公路的施工质量。路线的设计,要在保证行车快速、舒适、安全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工程施工效益好、运营费用少、造价低、工程量小,从而有利于公路的施工和养护。
2、公路选线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锡林郭勒盟草原由于自然草原的生态性,其对于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在公路的选线,一定要严格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才能够达到工程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虽然公路选线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公路的设计任务所规定的公路的等级、路线走向,及该公路在道路网中的作用和地位。而客观因素,则是指道路所经地区的原有的城镇、土地开发利用的状况、交通布局、工矿企业资源的状况、水文、气象、地质、地形地貌等基本的情况。主观因素对于路线的选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客观因素,则对于路线的选定,起着调整和补充选定的作用。公路路线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路线的设计和选定时,要充分的结合主、客观条件,才能够确定出较佳的选线方案,继而,保证公路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3、公路建设时,施工作业要采用平行作业的方式
在路基及附属设施,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平行作业的施工方式,边施工,边绿化,边开挖,边平整,以达到有计划的平整、开挖、取土,做到及时的还牧、还草、还田,及景观的恢复再造工作。
4、公路建设时,要做好施工排水工作
锡林郭勒盟草原在夏季多雨水,因而,在公路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天气情况,避开雨水较大的天气,在天气晴好时,抓紧施工;在施工作业区,弃土场要及时的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以避免由于滑坡、边坡崩塌所引起的环境破坏。
5、公路建设时,要处理好施工场地
公路建设时,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处理好施工场地。施工单位在进入到施工现场后,首先要对周围的施工用地的元表层土进行集中堆放,并做好保管工作,待施工结束之后,再将元表层土推平,达到恢复原地貌的效果,避免由于施工而造成的地表土层破坏。
6、公路建设时,要做好路基的防护和加固工作
路基的防护工作,可以使路基免受雨水冲刷,从而减轻湿度、温度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路基保护工作,能够延缓软岩表层的剥落、风化过程,不仅能够增加路基边坡的稳定性,而且,能够使得路基与周围的景观协调一致,达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
结语
总之,在公路施工建设及后期的运营管理过程中,都涉及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因而,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公路的施工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的造福人民,创造出适合人们出行、工作、生活的美观、协调的公路生态景观环境[5]。
参考文献
[1] 姜翠英,白雪岩. 试论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8).
[2] 武威. 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理论界. 2006(09).
[3] 陈士钢. 浅谈县乡公路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勘察设计.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