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保护现状8篇

时间:2024-03-28 11:11: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保护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保护现状

篇1

资源的开发能够使经济腾飞,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人类的生存,开发资源和环境保护这是两个相互制约而又相互影响的问题。我们知道资源型城市一直是以发展资源型行业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的不限制开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该地区的环境也会遭到严重破坏。环境的形成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一旦被破坏,治理起来会很困难。资源的开采对资源型城市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水污染

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有许多的废水会随之产生,工业废水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而且它的产生量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污水的排放跟随者矿产的开采一直进行,势必会在排放地区积累污染物,这样地表和地下水体就会被污染。一般矿产开采的废水中硫化物和悬浮物相对比较多,不能用于农业灌溉,一旦使用,就会使土壤板结硬化,土壤的肥力就会下降。如果排放到水中,就会使得生活用水被污染。

2空气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工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许多企业直接排放工业气体,不经过处理,这就造成酸雨、温室效应等情况的发生。

3水土流失

能源开采必然会对土地资源造成浪费,还会引起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等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在能源的开采过程中,许多废弃物会占据场地,使得该地区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开采是直接作用在土地,地表的涂层和植被也同样被破坏;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废水的排放,对生活用水或者深入到土壤中的水质也会受到影响;开采没有节制,矿产被挖空后,使得地表塌陷,在其上的建筑物也会被破坏。

二、对策与建议

相对于其他一般城市而言,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为严重。所以,资源型城市必需要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问题上做功夫。我们在现阶段要把污染治理重点抓,融进资源的开采进程中,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环境的保护。把生态的平衡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开采统筹起来,使得生产和消费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1调整产业结构

在资源型城市中企业只注重该能源的产业的发展,而其他产业相对来说有萎缩现象。这样就直接导致资源型城市产业单一,开挖业相对而言也较为发达。所以要不断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产业加工的深度,把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最大化利用。不仅如此,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还可以提倡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及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这样不仅能解决产业单一问题,同时还能促进经济发展。

2加快科技创新

科技的发展创新是一项相对而言比较具有风险的活动,但同时还能带来很高的利润,是资源型城市不断向前发展的持续动力。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把新的工艺、新的技术融入到资源产品的生产加工,这样不仅能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高附加值行业的转变。科技的发展,能实现无污染生产,减少对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科学技术的提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的利用率等等。提高产品的加工科技含量,对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3加强企业的责任感

一般企业不重视环境方面的保护,所以我们要加强企业对于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感。只有提高企业的环境责任,才能使经济的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发展。企业必需加强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管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传统的经济模式下,各种原因使得企业可以不用承担环境责任。在我国,一般都是通过政府的强制手段约束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利润这两个对立面上,企业往往被经济蒙蔽了双眼,所以目前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问题仍然处于个严峻的阶段。

4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是我们采取环保行动的重要保障。我们可以发挥政府的力量,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媒体,把环境保护落到实处。这样就能调动群众的环境保护激情,从而在人们的心里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 生态环境;现状;恶化原因;治理对策;青海三江源

中图分类号 X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76-01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这里作为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和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了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寒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人口增加和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进程加速,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更加严重,水源涵养功能急剧减退。

1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

1.1 草地退化和沙漠化程度日益严重

据统计,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目前中度以上退化草地1 000万公顷,占区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4%;沙化面积达253.33万公顷;荒漠化平均增加速度由20世纪70~80年代的4%增至90年代的20%。

1.2 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年平均输沙量分别达到8 800万吨和1 300万吨。

1.3 源头水量逐年减少

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黄河上游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

1.4 草原鼠害严重

目前,最严重的地区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以上,鼠害使本已十分脆弱的高原高寒自然生态面临毁灭的边缘。

2 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关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无论是法学学者还是其他自然学科学者均曾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并得出较多理论成果。但是,综合各家学说及理论成果,其恶化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历史成因,二是自然条件客观原因,三是人为因素。近年来,虽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略有变化,平均气温略有提高,并衍生出冰川融化等生态问题;但是总体上,气候等自然客观条件呈平稳发展状态,单纯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造成的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亦未引起较严重的生态灾难。可以说,人为因素是造成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成因,而且相当多自然条件引起的生态灾难,其根源亦是由于人类自身活动所引发的。

3 保护治理对策

3.1 建立永久性生态保护区

2005年国家批准建立“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局部保护的意义较小,从国家发展战略和长远利益而言,以三江源保护为契机,应建立永久性生态保护区。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出发,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按照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总体要求,大力保护、永久保护,是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的基本要点;并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和行政措施,以确保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的力度。

3.2 建立较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从生态环境产品公共性的本质出发,江河源区资源共享、中下游受益者(省份)应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治理建设提供财力支持;还应成立“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基金会”,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资金渠道为4个方面:一是中央财政的环境保护建设基金;二是中下游地区的补偿基金;三是社会募捐;四是发行生态彩票,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形成上中下游、全社会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基金会”可以面向全球吸引资金和人才,把江河源区的生态保护变成一项国际性、自觉、广泛的社会行为。这不仅对三江源地区、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3 依托优势资源和环境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业

三江源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多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宗教特色突出、文化交汇突出、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草原地区更是独具特色。因此,三江源区拥有众多世界极品旅游资源,对海内外旅游者有着非凡的吸引力。这些资源涉及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历史等众多领域,例如:中华水塔――三江源,世界海拔最高咸水湖――青海湖,班禅、达赖的故乡,集宗教、艺术为一体的佛教文化,异彩纷呈的多民族代表性文化等都是三江源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也是青藏高原经济加快发展的最大资本。只要江河源的旅游设施改善和宣传促销得利,这些需求就会变成现实的大市场,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农牧民收入的增加,也有利于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3.4 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尽快让农牧民脱贫致富

三江源区经济发展落后,在很多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真正实现。因为无论法规多么严格,对于尚未解决温饱又无生计的农牧民来说,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违法采矿都是难于消除的。可以借鉴一些经验,三江源区移民应从牧民的实际出发,按照以草为本、以大畜牧业安置为主的原则,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将保护环境同消除贫困联系起来,调动江河源区居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对源区居民予以补偿,为替代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具体做法:一是江河源区移民必须移得出、稳得住。只有人口移得出,草场不放牧,生态才能得到保护。移民搬迁安置费应及时到位,能让移民在入住地稳得住。二是移民要逐步致富。要将移民的致富与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突出有地方资源优势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关联的特色产业,增加移民的收入。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畜牧业深、精加工企业的发展,按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优育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增加移民的收入。

3.5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三江源区生态的退化不仅严重影响本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对此,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性,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清目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窘境,从而增强全民保护湿地的意识、管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感、治理并恢复草地生态的自觉性。因此,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动员包括新闻媒体产业界、科研文化界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在内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化,提高环境管理的透明度,既要公开区域环境质量,也要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为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提供必要条件。进一步推行环境决策民主化,保障公众参与影响自己利益的环保决策、规划制定和开发建设项目评估的全过程。

3.6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江源区的开发不能继续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线型经济发展之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使三江源区生态得到修复,资源损耗降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污染;连片治理

1 生态环境质量

1.1 自然地理状况

宁安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南陲,总面积7924km2,耕地面积1587km2。全市辖7镇5乡,宁安镇建成区面积10km2。地属“长白山熔岩高原与中心区”;境内丘陵起伏,江河纵横,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分布格局,主要河流55条,总流长1472km,全年平均流量13.75亿m3,常年主导风向为西风,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森林、矿产、动植物等资源丰富。

1.2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情况

宁安市辖区共有3个自然保护区,镜泊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小北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桦树川县级自然保护区。镜泊湖自然保护区面积160000hm2,保护对象为自然景观、原始森林、火山口森林和水产资源,1980年省政府批准;小北湖自然保护区面积66080hm2,保护对象森林生态,2006年省政府批准;桦树川自然保护区面积2280hm2,保护对象为水域生态,1996年宁安市人民政府批准。2008年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宁安市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区,到目前为止,全市有4个生态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25个省级生态村。

1.3 生态环境指标情况

宁安市地处山区、半山区,具有较好的气候条件,雨热同季,物种丰富,生态环境的基础好,生态评价各项指标良好(表1)。

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局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已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由于森林过伐,结构简单,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减弱。毁林开荒,超坡耕作,导致水土流失和地力下降,影响农作物产量。能源结构不合理,一次性能源比重居高不下,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由于污水处理率低,加之农药、化肥污染造成江河水质下降,不能满足功能区标准要求。过度的开荒、采掘及乱捕滥猎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尚未得到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土壤现状监测状况

宁安市耕地面积22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基地面积100万亩,生态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在生态农业基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必将对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可能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因此,对农业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监测评价,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由表2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监测点土壤污染物严控指标(汞、镉、砷、铬、铅、铜)均小于标准值,表明该地区的土壤环境现状良好,工农业生产对该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影响很小,土壤环境未受重金属元素污染,仍然保持在自然背景值范围之内,可以作为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原料生产基地。

六六六和DDT虽然已经禁止使用多年,但是在土壤的监测中,仍然有6个土壤监测点能够监测出六六六超标和12个土壤监测点能够监测出DDT超标,这是由于土壤对六六六和DDT具有吸收富集作用,使该类污染物的浓度提高。由此可见,六六六和DDT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其对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将是长期的。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分析

(1)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比较明显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部分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物物种衰减。主要因为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使原生态遭到破坏。虽然通过人工造林,局部地区森林有所增长,但质量与功能下降,森林类型比例向不合理方向演化,导致了部分野生动植物数量的减少或物种的灭绝。由于过度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个别区域土壤功能退化。

(2)水环境质量较差。主要原因是沿江村屯垃圾、粪便等无组织排放,同时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在春季江水解冻期水的浊度增加。

(3)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在2010年前宁安市城市供热以小型供热站为主,没有大型集中供热网,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且污染严重。2010年开始建设城市集中供热工程,16户小型供热站并入热网,目也好该市市区全部并入热网,大气污染趋势将逐步下降。

3 生态保护对策

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制定生态保护发展规划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以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顺应自然规律,大力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措施,对现有的天然林地、天然草场、天然湿地实行严格的保护。

3.1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

(1)种植业开发。加大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和自然封育的力度和进度;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利用高科技手段,培育扩大高产田面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推广生物农药、化肥,减少化肥农药投放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污染。

(2)畜牧业开发。要实现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加大天然草场的恢复改良和人工草场建设的力度,科学核定控制载畜量产,积极开发秸秆饲料,推行舍饲圈养;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

(3)林业开发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实施的林业六大工程资金。大力发展林业深加工,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淘汰浪费和大量消耗资源的生产方式;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在限定的时间内对15°以上的耕地全面退耕还林。

(4)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水资源实施合理分配,科学兼顾生态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保证水域功能,调整水资源利用方式,保持和恢复自然功能使之永续利用。要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尽快实现全流域水体水质达功能要求。

3.2 以创建生态市为契机,抓好全市生态环境建设

3.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引进必须严格风险评估,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要以当地生态条件为前提,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水则水;逐步改造林种、树种单一的林分,提高森林资源的功能。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江河洪水调蓄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应建设生态功能区实施保护防止其功能退化。

篇4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问题 保护管理对策

林业是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特殊行业。林业,特别是生态公益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土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为了保护建设尤溪丰富的森林资源,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森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起着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缓解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减免自然灾害,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防止污染,减低噪音等重要作用。因此,落实生态公益林建设,是实现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增强森林防灾减灾特殊功能的需要,是美化环境,为人类提供优美生存空间的迫切要求。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是一个需要进行不断实践与探索的过程,本文围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的一些对策,以实现生态公益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生态公益林基本情况及现状

(一)基本情况

尤溪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是闽江的支流之一。尤溪县土地总面积51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418万亩,有林地面积37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6%。全县现有生态公益林面积104.4086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5.0%。其中集体林91.1185万亩、国有林场4.1172万亩、采育场3.1998万亩、其他国有5.9731万亩,分布在全县15个乡镇243个行镇村、15个乡镇林场和5个林业国有单位。

(二)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第一,生态公益林林种建设现状。从表1中可以看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小区林占比例达98.0%,环境保护林、风景林、护路林、护岸林占比例很小,只占2.0%,因此林种建设不平衡。

第二,生态公益林地类建设现状。从表2中可以看出,无林地面积占2.3%,没有发挥生态作用,须更新造林,以便及早提高生态效益。

第三,生态公益林树种建设现状。从表3中可以看出,阔叶树比例占52.2%,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各树种比例相对均衡。

第四,生态公益林事权建设现状。

(三)生态公益林建设历程

尤溪县从2000年起部署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06.79万亩。2002年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2005年对国家生态公益林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划尤溪河两岸一重山公益林,调出部分零星、分散人工起源的公益林为商品林。2007年根据省林业厅部署,对自留山、县级以上工业集中区,林地面积80%以上划入生态公益林区域的村以及2004年因国家区位调整新划入的人工林进行微调。调整后,全县现有生态公益林面积104.4086万亩。2008年完成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创新改革,主要有专业管护、联户管护、委托管护等形式。林农对山林依赖性不强,可以公开竞聘护林员,与村委会签订管护合同,实行责任承包专业管护;林农对山林依赖性强的,按照股份均山的办法,先均山均权均利到户,实行股份均山联户管护;林农对山林没有依赖性的少林地区,且生态公益林面积较小,难以管护的,可以委托给村民、大户或附近的林业国有单位管护。

(四)生态公益林管护成效

2008年各乡政府与林权责任单位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行政责任书,林权责任单位与生态林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 ,与监管员签订监管责任书;林业站站长与站员签订生态公益林分村包干监管责任状,实行林业站监管员分村包干,护林员分片管护,层层抓责任落实。严格生态公益林资金使用管理,2009年度全县共兑现管护经费186.7万元,监管经费51.2万元。并严格按照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做到不挪用,不挤占,专款专用,真正落实“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要求。生态公益林管护方面,各项责任制、监督管理制度基本能得到较好的落实,没有发现重大违规违法行为,组织管理到位,管护责任及合同得到全面履行,管护质量良好,管护资金使用正确到位。在生态公益林区内没有发现严重的乱砍滥伐、乱征滥占、乱采滥挖、乱捕滥猎、毁林开垦、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现象,生态公益林管护成效良好,但在管护工作中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管护费用高

生态公益林区位界定不够合理,许多生态林不能集中连片,不利于规模经营,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县生态林面积低于100亩以下的有10个村,低于300亩以下的有28个村,难以保护管理,造成管护费用高。

(二)护林员积极性不高

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护林员工资较低,平均年工资只有4300元左右,迫使护林员从事其他工作来弥补生活的不足,难以做到一心一意护林,管护流于形式。二是护林员来自于聘请本乡村,大多数护林员碍于人情关系,工作上难以打开局面,造成生态林管理难度加大等新情况新问题。

(三)执法不力

一是缺乏适用法律,公益林管理要高于一般的森林管理,《森林法》所规定的处罚标准运用到公益林上,显然不合适,在处罚破坏公益林的行为时,缺乏适用的法律。二是一些破坏公益林的行为在执法上不力,使这些破坏行为不了了之,给公益林管护带来不便。三是各个地方处罚标准不一,如有些零星盗伐每株处罚3~5元,有些每株处罚30~50元。

(四)补偿费用低

一是国家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保护的是生态,受益的是社会和林农,林权所有者对公益林管护质量的好坏不重视,反正每年的公益林补偿资金很少,甚至不够管护工资。二是生态公益林的经营者或所有者的投入和损失得到补偿很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林农造林积极性的提高,仅林地使用费一项就大大超过补偿基金,划定生态公益林禁止生产性采伐,林农利益得不到有效补偿,林农不愿意将林地划入生态公益林,要求调出呼声较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权责任单位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积极性。

(五)生态林林分质量下降

一是由于单位集体和个人不愿意营造生态公益林,使新造生态幼林很少。全县森林存在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复层林少的现象尤其严重,森林生态功能大为削弱。二是商品林产权明晰,生态林受到蚕食破坏,盗伐、砍柴、放牧等破坏生态公益林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生态林林分质量下降的趋势。

(六)管理经费不足

基层林业站及县森林资源站作为生态公益林的实施主体,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中却没有监管经费,严重影响了监管职能的发挥,从而造成有的单位管护和监管工作落实不够到位。

三、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护生态公益林的意识

林业是同时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特殊行业,其首要功能是生态功能,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把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纳入政府经济工作内容,统筹安排;广大林业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绿色产业,是利用自身优势,寻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优势项目,也是林业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进而把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化为自觉行动;要利用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公众开展广泛性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持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实行分级管理和经营的施策

我省已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分级管理,要依据生态公益林重要性等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划分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以不破坏原生植被为前提,提高林木生长势,增加林下植被,促进森林生长发育,诱导形成复层林结构,增强生态公益林发挥生态效益的主导功能。引导林农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开展生态公益林的限制性利用。根据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将生态公益林划分为3级管理:

生态区位极端重要和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对国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端作用的区域的林地,划为一级严格保护,面积202580亩。主要包括水土流失严重区、闽江干流源头区域内的生态公益林。按禁伐林施策,实行封山,禁止一切形式采伐。

生态区位非常重要和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对国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作用的区域的林地划为二级重点保护,面积553282亩。主要包括省级九阜山保护区、天然阔叶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闽江一级支流源头及两岸、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等重要区域内的生态公益林。按非生产性采伐施策,实行严格控制,可采用生态疏伐,采伐后保留林分郁闭度0.5为最低下限。

生态区位相对重要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对国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的林地划为三级一般保护,面积288186亩。主要包括生态建设规划区中除了一级、二级保护区以外的生态公益林。在保护的前提下,可开展生态公益林的限制性利用,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施策,实行梯度经营,首次采伐采取条状、隔行的方式,第二次以后的采伐为利用主林层、培育亚林层,梯层采伐形成复层混交异龄林。

(三)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目前,在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作中,补偿基金主要用于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资和监管工资,除此之外所剩无几,没有对公益林营林投入、禁止商业性采伐所带来的全部影响进行补偿,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得到补偿非常低,不利于调动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保护管理、建设生态林的积极性。相反,由于经济利益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不愿意划入生态公益林。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通过地方性立法规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的征收、管理、使用等。建议以生态税费、向社会发行森林彩票、捐款等形式向社会征集补偿金,凡受益于生态公益林或依靠这些森林资源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且有直接收入的单位(如水电、矿业、以森林资源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等)和个人均属征收对象,可采用在被征收的单位或项目的现行收费基础上附加。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财政减收,由国家和政府运用“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扶持,如无偿投资、低息或无息贷款等资金扶持。补偿基金应由财政部门负责征管,以确保资金的到位和投放,然后再提高补偿标准给公益林经营者和监管部门进行补偿。

(四)适当调整生态公益林

对全县生态公益林进行适当调整,位于重要生态区位、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的一、二级保护的生态公益林严禁调整,对三级保护的生态公益林可进行适当调整。一是做好天然林阔叶树的保护工作,对于天然林阔叶树和阔叶树占二成以上的混交林禁止皆伐,优先调整划入生态林,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二是根据自然保护区必须是生态公益林的原则,对保护区范围内属于商品林的应划入生态公益林,减少对保护区的破坏,更好发挥保护区生态效益。三是因害设防,对于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主要河流、水库和饮用水源林第一重山的商品林优先划入生态林。四是属于生态区位不重要,零星分布,管护难度大的生态林,只要林权单位同意,建议优先调为商品林。五是毛竹林、果树林可以正常经营生产的应优先调整为商品林。六是自留山应优先调整或调换为商品林,确保林农生产经营权。七是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在重要区位的用材林地上大力营造生态林,成林后可以把低区位上的生态林调换为商品林。

(五)加强生态公益林综合效益的开发

经营生态公益林不能靠生产木材来获取收入,作为经营者可考虑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来获得收益。一是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养林。二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三是在生态公益林中发展套种红豆杉、森林蔬菜、野生果品、花卉、草珊瑚、石蒜等中药材。四是开发利用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培育母树,采收珍贵乡土树种种子。

(六)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

一是要对生态公益林管住、管严和商品林彻底放开搞活提供法规和政策上的保障,杜绝在生态公益林地域砍柴、割草、放牧、狩猎、开矿、建坟、开垦、采石、采砂和取土,特别是要禁止乱采松脂和进行培植业用材的采伐,严厉惩处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加强护林防火管理,建立生态公益林防火林网,在适当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要口,竖立永久性的生态公益林公告牌或封山示意图,以发挥较好的警示作用,并建立生态林综合保险制度。三是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档案与生物多样性定位监测系统。四是林业部门要强化监督与管理职能,制定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考核办法,每年对全县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护情况进行1~2次检查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六是精练护林员队伍,提高护林员待遇。我县现有护林员539人,人员过多,建议裁减人员、提高福利待遇、实行长期聘用,把护林员纳入林业工作站管理,进行培训,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异地管护。七是尽快出台公益林管理奖惩实施办法,规范公益林管护行为,解决一些不便于操作的破坏活动,使公益林管护奖惩工作统一标准有法可依。八是联防联治,强化林权所有者责任。公益林管护以小班为单位,小班内所有的林权所有者共同承担管护责任。具体办法是:乡镇政府和林业工作站人员以及护林员在巡护公益林时,如发现某个小班有违反《生态公益林检查验收管理办法》的,第一次发现,告诉小班内所有的林权所有者,该小班发生了违反公益林管护的行为,希望加强管护;第二次发现,告诉小班内所有的林权所有者,该小班再次发生违反公益林管护的行为,本年度不予验收,其公益林补偿资金将全部扣除,林权所有者应获得的补偿资金由肇事者补偿。并告诉林权所有者,以后每发现一次,就扣除一个年度的补偿资金。九是加强执法监管,建立举报制度。对举报破坏生态公益林行为的人给予表彰奖励和并给予保密,做到严格执法,依法打击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打击力度,确保生态公益林不受破坏,对重点人员和破坏生态公益林的嫌疑人员加强监管教育,充分发挥治安耳目作用。十是扶持大型加工企业,解散小型木材加工企业特别是靠近生态林区域附近的小加工企业,有利于保护生态林。

(七)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努力提高林分质量

封山育林是一种保护植被,保持水土,加速绿化荒山,提高林分郁闭度,加速培育生态林的主要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力,开展低投入高效益的封山育林是尤溪县应当采用的一项主要措施。但封山育林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别采用全封、半封、轮封的方式。高山远山,水源地带和严重水土流失的地方,实行全封,严禁采伐、放牧和其他人破坏。属于季节性的封山育林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地定期开山割草、砍柴、结合抚育。根据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将具备封山育林条件的林地进行轮伐,分区划片轮流封育。

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要立足长远,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只有充分调动林农建设生态林的积极性,才能完成生态林建设和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作者单位为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森林资源管理站)

参考文献

篇5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村生活的水平,俨然都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各种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层出不穷,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日益恶化,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众多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此,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必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不可否认,“环境”无疑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来说,农村居民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俨然更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资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这在很多按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就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开发建设了众多蓝色工程,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对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相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明显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这样的问题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以此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原动力”。

 

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对策

 

(一)以科技开发为支点,推广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

 

毫无疑问,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就必须对现代科技技术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充分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环境(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膜污染等)状况以及基本规律,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具体来说:第一,加大对环境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最大程度的为环保事业提供智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对待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治理。其次,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大范围的宣传并推广退耕还草还林以及修复植被等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开发病虫害的预防、多种植物共生等新型的技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对外界灾害的抵御能力。第二,通过筛选、评价和推广等环节,对最合适的环保技术进行可行性的确定和城市的污染处理水平相比较而言,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处理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为农村在设备的投入上承担能力远远小于城市,即便能够支撑起投入的资金,也会因为运营资金不足而中断。所以,在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上,我们要综合现实考虑,遵循操作性强的原则,争取利用最小的成本进行集中处理。第三,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秸秆的合理利用、对土壤污染的控制等一系列的技术,可以对广大农民朋友的日常施肥等活动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从根本上减少因为农药中化学残留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的同时,还要大力的推广例如废气处理新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在内的污染处理新技术,在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中,还要考虑到治理成本的支出,以缩小成本为目的,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利用。第四,科研资源要倾向于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只有依靠科研资源的有力保障,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得环保技术的竞争力得以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环保技术的创新。

 

(二)加强环境保护监测

 

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当不断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对农村实行一系列的排污制度,从源头上严格抓起,控制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另外,对废水、废气噪声污染等的防治以及对生态的保护等实行统一的监管活动。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监督生态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还要注意对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管。在对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中,保证各类生物的环境安全。对待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的向上级进行报告,并及时的组织相关部门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和整改。对生态环境实施全方位的网络监管活动,完善和强化环境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以质量报告的形式传送给上级环境部门。同时建议实行评比制度,并树立积极地典范,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农村发展的重点。

 

三、结语

 

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

衡水湖:200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环湖国际马拉松赛在2012年和2013年的两次成功举办,更是大大提高了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给衡水湖旅游区带来了更多的游客,衡水湖旅游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独特生态系统的湿地休闲旅游的发展诸多问题也凸现出来。

一、衡水湖湿地旅游的现状

衡水湖湿地位于华北平原河北衡水市境内,区内自然景观独特,发育成为湖泊湿地、淡水沼泽湿地、盐沼、沼泽化草甸等组成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栖息地之一;衡水湖湿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衡水湖的旅游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旅游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旅游开发及城市的扩张建设,衡水湖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水体和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生态污染导致了湖区各种动植物数量和质量不同程度的减少。这样既破坏了衡水湖的自然环境也对旅游经济资源环境带来了负面

影响。

(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资源不完善

生态旅游是种旅游形式,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要搞好生态旅游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保障设施。目前衡水湖的基础设置虽然有了一定的建设,但是还是无法满足现有需要,例如:湖区内没有观鸟活动平台;景点内宣传栏数量不够多不够醒目;可供游客观赏游览点景点不多。景区及周边的旅饭店的数量和规模上水平较低,不能形成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产业链。

(三)没有合理的旅游规划

衡水湖湿地属于温带气候,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同时还是一些珍稀鸟类的栖息地。观光旅游工具、设施、卫生等方面的不合理规范,给湖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定的污染。同时人才的匮乏也是一方面,目前业务、营销、法律法规方面的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导致了衡水湖的整体规划措施跟不上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衡水湖湿地旅游的保护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置建设,加强开发与管理意识

衡水湖的旅游起步较晚,为了保障衡水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完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湖区旅游项目文化建设,服务设施的建设,美化环境。既要做到文化遗产生物资源的保护,又要防止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环境。找到开发旅游、防止污染、治理污染的一个平衡点。在生态教育内容上,可以在湖区及周边建立宣传栏,通过图片及图书向游客宣传生态旅游知识,使游客欣赏大自然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自觉维护湖区的生态平衡。

(二)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湖区居民主要以渔业生存,为了保护环境要实行取缔网箱养殖等措施,湖区居民生活将受到影响;湖区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开发意识不强,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加大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利用多渠道的宣传,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商。同时,还可以和衡水市周边的旅游市场相结合,例如武强年画,衡水三绝、宝云塔的观光、深州的桃花欣赏和采摘、邓庄的农产品采摘等。打造成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形成旅游

热点。

(三)保证资金投入,严格控制污染

在现有旅游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可以通过扩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还可以将有关项目纳入到社会发展计划当中,建立配套的资金。支持旅游项目的优先发展;还可以采取银行担保,银行贷款的旅游项目等。但是在发展旅游项目的同时也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环境评估程序和严格项目审批,禁止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防止项目的随意、盲目建设和产生建设性的破坏。

(四)引进人才,合理规划与开发

因为人才是旅游开发的保证和关键。面对大力发展衡水湖休闲生态旅游品牌战略的条件下,针对旅游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以及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的现状,要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引进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合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在提高人员素质的同时,也要对游客进行生态游宣传,使游客与周边社区政府共同参与湖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形成全方位、立体的发展保护生态旅游的良好运作机制,达到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

篇7

1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现状

1.1保护方法缺乏目的性

现有法律对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具有明确政策,但从现今的保护情况来分析,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方法缺乏目的性。林业生态资源所包含的项目种类较多,不同项目的保护方法也各有差异。因此,应该有目的性地采取相应的各种保护方法,而不应统一对待[3]。另外,现今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利用情况也较为混乱,保护与利用的界限难以固定,对其进行保护时应该与实际利用情况有效联系起来,以实现保护的有效性,避免形成资源利用过度现象。

1.2森林火灾与砍伐乱象频发

一方面,森林火灾森林资源极易受到破坏,特别是当火灾发生的时候,往往会给森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火灾的发生原因一般都是防火意识薄弱。在当前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不高,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发展形势,且火灾发生时难能保证及时施救,给社会与国家均造成了较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滥砍乱伐现象严重。面对庞大的利益诱惑,不少人滥砍乱伐,破坏森林资源,造成森林物种多样性减少,使森林生态功能遭受破坏、森林资源总量不断下降。

2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方法

2.1采取有效的保护方法

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方法存在未全面分析资源差异性的现象,所以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提升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效果。相关机构应在现有的保护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和保护方法;同时,要增加实际操作的力度,做到严格执行规章政策,提升操作的规范性,继而严格对各个保护环节进行监管。另外,相关机构要改变传统思维,不断吸收新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先进理论知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原则,合理、科学和有效的进行林业生态资源的指导工作。

2.2强化森林保护力度

为了让大众更清楚的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中,要增加森林保护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发放杂志报刊、开展宣传讲座等突进进行大肆宣传,以让森林保护意识切实有效地灌输于全国人们心中,进而调动大家的集体力量,对林业生态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在实际操作中,林业站工作人员应该起到领头作用,先从自身做起,再用实际行动结合宣传行动推进森林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2.3加强林业生态资源的防火管理

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明文规定,以提升林业生态资源的防火管理质量。具体措施包括禁止把火种带入森林、提升火源管理质量、采取有效方法杜绝外部火源等,做好火灾预防工作,以免严重火灾造成重大损失。另外,林区的消防工作也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准备好各项消防工具,以便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快速消灭。具体可以通过完备消防基础配备、增添消防工作人员、提升消防人员的工作效率等操作来实现。为了提升防火管理质量,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进行森林相关知识的持续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森林管理办法、病虫害相关知识、病虫害应对措施等,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以保障林业生态资源的完整性。

2.4设立良性循环目标

设立良性循环目标既是确保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重要环节,能够保障林业生态资源的发展速度远大于灭亡速度。做好林业补偿工作是设立良性循环目标的主要内容,具体方法包括落实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责任主体,制定奖惩制度,严格执行保护操作标准等。从长远目标来分析,应让林业生态资源成为所有人主动遵守的良好习惯。另外,为了确保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注意把林业生态资源与其他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综合连接,设立整体发展目标,以推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更顺利进行。

2.5分类经营森林资源

目前,我国主要有商品性林业资源、公益林业资源和林果类林业资源,由于森林资源经营方式和经营目的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经营,以提高经营效益。例如,对于商品林,应当采取多种手段提高生长速度和林木蓄积量,以促进林木的经营效益提高,而城市以及边远地区的公益林,应当加强保护,提高其再保持水土和发挥生态效益的功能,而对于林果类资源,应当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提高果品产量和林木产量并重,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2.6完善林业保护性措施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应以生态资源合理利用为主要原则,确保人类与资源之间关系的和谐性,以强化对林业生态资源以及其他各项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具体可以从3个方面做起。一是抚育间植。在林业生态资源再利用期间,相关部门要自觉遵守现有的规章制度,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以强化林业生态资源的后期抚育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林业生态资源的自然环境,以确保其健康发展。二是封林。某些需要特别保护的林业生态资源,要切实做好封林工作,特别是在森林成形后,要为其创造一个优良的自然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做好宣传工作是主要措施,要相信群众的力量的庞大的,在提升人民群众保护意识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减少林业生态资源的破坏。三是种植品种选择。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应该因地制宜,以其自然环境为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分析项目包括土壤因素、气候因素等,以确保林木快速健康成长,进而实现森林再造。

2.7强化林业基础设施储备

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基础是林业基础实施储备,只有确保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包括林业操作人员、交通工具、灭火设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确保基础设施的完整性、专业性、现代化。同时,要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确保在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要建立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制度与病虫害防治方案,创建科技示范林区,以让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还应根据林业生态资源的实际情况与保护需求,实施一体化操作,包括生产流程一体化、再造工作一体化等。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监管制度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有效保障保护工作的执行质量,将预防工作做到最好。

3结语

篇8

关键词: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现状;保护措施

1前言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近些年来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仅严重影响到了其应用积极效用的发挥,同时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此,立足北方林业实际情况,转变观念,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努力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尤为关键。

2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目前北方林业生态环境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2.1理念的缺失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依然着眼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尚且没有完全树立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先进理念,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相关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真正做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其次就是法律监督的力度不同从现阶段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虽然也相继出台颁布了关于林业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立法还是相对有限的,再加上在具体操作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导致重开采轻保护和乱采滥罚等现象依然严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足,很容易导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加严重的破坏。

2.2森林资源的骤减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北方森林的覆盖率日趋降低,尤其是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林木的实际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加上保护的立足不够,导致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事实上,森林资源的骤减是会产生一系列危害的,例如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快以及湿地面积的减少、湿地生态质量的降低等。

2.3水土流失严重

对森林资源过度开采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水土的流失。随着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土壤的沙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壤的肥力持续降低,在很大程度上给林业的种植以及森林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增加了不小的困难。

3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分析

要想真正做好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要树立先进的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时转变思想,提升认识水平,树立先进的理念,充分意识到加快推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然后加大宣传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全员参与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中来。

3.2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

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培育是关系到能否加快实现森林面积扩大的关键所在。只有有了充足的森林资源保障,才能有效保证林业绿色屏障积极效用的发挥。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明确林业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而且短期利益不显著,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一定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和管理。

3.3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为此,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级企业,都要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不仅仅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而社会其它部门也要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3.4逐步建立并且不断完善良性的循环机制

为了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效率,应该创建良性循环机制,以此降低森林的消亡速度,为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林业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林业补偿工作,对于认真贯彻与落实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人群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人们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长远角度来说,为了实现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还应让人们养成遵守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习惯,同时,将林业生态环境、水资源生态环境相结合,创建科学、统一的整体循环保护机制,以此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3.5创建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从长远的角度,创建科学、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创建新的国有林区专门管理部门,重点管理国有林区,在管理林业资源的同时,承担出资人的职责,同时享有所有者的相应权益。通过开展林业分类经营,根据利用目的的不同对森林业进行分类,即商品林业与公益林业,分别创建符合各自特征的政策措施、经营机制以及管理机制,商品林业应实施企业化管理,公益林业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以此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4结语

认清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利国利民的头等要事,绝非政府或者某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为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北方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作者:凌艳 单位: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谢国华.赣州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江西化工,2009,(3):144-14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