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数字化营销管理8篇

时间:2024-03-27 11:50: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字化营销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化营销管理

篇1

关键词:数字化;电力营销;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逐步发展进一步提升,人们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电力正常的供应,更注重电力企业的自身管理体系完整性的建设和发展。实施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能够使电力企业的内部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树立良好的电力管理形象,促进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

1数字化电力营销管理体系对电力企业发展的作用

数字化是社会发展逐步发展的方向性所在,积极应用数字化手段推进电力企业营销管理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经营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同时数字化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也能够促进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明确的指导,引导电力企业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升级,为电力企业提供丰厚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发展市场,推进我国电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数字化电力营销管理体系的构建

2.1电力企业逐步转变营销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电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定的市场地位,必须转变电力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一方面,应用互联网技术对电力供应市场进行充分调查分析[1],使电力企业在电力供应营销过程中把握电力发展的营销方向,形成电力营销中的买方市场,为电力企业营销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电力企业的发展应当实现电力经营管理理念的逐步更新,结合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开展管理模式的探索,逐步完善电力企业在营销发展过程中管理运行论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电力企业营销观念的创新。

2.2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

当今社会的企业经营管理不仅是销售产品质量的竞争,也是同行业之间企业销售服务管理水平的竞争。增强企业的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设备安装、电力供应、电力设备维修等多方面,增强电力企业服务水平,树立电力企业在大众心中良好的形象[2],也为电力企业的营销开拓潜在的市场,促进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此外,电力企业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能够促进企业内部营销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的同步发展。例如,某电力企业实现数字化电力经营管理新模式,企业对电力用户的电力设备维修采用智能化管理维修,一旦用户家中的供电设备出现障碍,供电设备会自动警报,电力企业人员进行上门免费维修,不仅保障了维修的质量,同时提供了电力供应设备的维修效率,促进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2.3实现用户信息资源管理手段的数字化

电力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营销管理,必须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发展到供电用户信息资源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一方面,将电力供应维修服务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提高电力企业后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3]。另一方面,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用户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运行发展,主要包括对用户日常用电的电量分析、电费统计等多方向进行信息资源分析。这种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措施不仅能够实现电力企业电力供应与电力应用之间管理的完美连接,同时也能够为电力企业对用电市场的需求分析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电力市场销售方案制定的准确性,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开拓更加发广阔的市场,促进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体系创新与发展,为电力企业提供更丰厚的经济利益。

2.4提高电力企业团队人员的专业能力

增强电力企业团队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实现数字化电力营销管理的重要基础。电力企业的人员是电力企业的销售管理体系建设的主体。加强电力企业团队人员管理,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互联网电力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数字化环境中电力企业专业应用能力,逐步实现数字化发展,提高电力企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竞争基础;另一方面,引导员工进行专业知识数字化能力的进一步探究,包括现代电力专业知识的自学,多种形式专业技能的开发和引导,促进电力企业的逐步发展。

2.5完善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体系

数字环境下电力营销管理体系包括电力企业的内部营销体系建设和外部营销体系建设[4]。内部营销体系建设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力企业营销人员,营销策略管理的多方面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外部营销管理体系指应用互联网实现对电力供应市场中供应需求的分析,为电力企业的营销发展提供良好的营销方向的把握,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要积极实现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数字化发展,实现电力企业信息管理手段的创新应用和外部数字化市场营销资源管理信息逐步更新发展,电力企业数字化应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2.6形成电力企业良好的服务民众的形象

电力企业营销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应当注重企业营销发展中的品牌效应,应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电力企业为民众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增加民众对电力供应企业的信任,创造“质量第一,服务第一”[5]的电力营销管理理念,为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奠定广阔的民众基础。电力企业在发展中要充分应用数字化发展手段,拓宽民众市场,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

3结论

数字化电力营销建设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促进我国电力事业发展与社会科技应用水平同步发展的重要体现。这种新型经营模式不仅为电力供应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促进电力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为群众的安全用电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稳定了我国民用供电系统,促进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作者:孙薇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昆山市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姚珺玉,刘俊勇,刘友波,等.智能营销研究概述(二)——我国智能营销发展战略与机遇[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3):129-133,144.

[2]王守信,方天选,李丽萍,等.山西省“十二五”期间推进两化融合及发展软件服务业的战略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1):1-22,25.

[3蔚河.以现代化手段促进电力营销革命[J].电力信息化,2005(11):24-26.

篇2

一、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的理念

“数字化营销”又称“智能营销”,它是电网建设在营销领域中智能化的延伸,具体指电网自身拥有远程配置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以及负荷控制能力,是实现精益化管理和现代化营销管理的基础。数字化营销管理不仅可以在节约能耗,优化资源配置,优质服务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更为电网的智能化健康运行提供基本的信息依据。数字营销模式应该以推广新技术为基数,加快新系统的开发应用。过去收电费往往是走门串户,抄完电表之后再计算电费,然后再上门收电费,整个过程显得繁冗而复杂、如今已经取消了抄表员、核算员和收费员,而用电脑所代替。收费方式也采用采用远程抄表、抄表机、负荷管理系统等多种抄表方式以及预收、托收、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收费方式。除此之外,用户的电量和电费也可以通过国家电网客服热线95598和WBB网站进行查询。信息化管理正逐步改变着电力营销管理的理念。

二、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模式构建的关键技术

传统的电力营销应用系统存在很多问题,随着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环境的逐渐成熟,一般可以采用多层分布式和Internet方式构建电子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系统。采用完全集中的方式,将整个系统集中在某一个运行平台,将应用程序放在应用服务器上,将数据存在中心数据库的服务器上,通过中间运行起,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以及运行效率。后台的核心业务则采用Intranet浏览器技术的三层结构,以方便用户使用WEB查询或咨询。

1.服务器系统。应用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对服务器进行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构建方案如下:首先,因考虑到小型机运行效率高且安全性能好的特点,数据库服务器选择采用两台小型机以双机热备份的方式运行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可靠性。其次,为提高系统的扩展性,选用多台PC服务器用作系统服务器而进行各事物的处理。第三,将系统数据采用集中方式集中存放于中心数据库的服务器上,集中布置服务器群,通过各种信息通道,由客户端实现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交互,从而达到数据级和对象级的访问限制。此服务器系统的优点是便于进行日常管理和升级维护,可以提高应用访问和数据的安全性。一上方案要求网络通道以及主机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随着供电公司光纤主干网络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主机容错技术、集群技术、备份技术等日益完善,上述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2.系统的体系结构。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一般来讲在应用逻辑上可以分为应用表示、业务处理、数据存储三个层次。应用表示的主要功能是向业务处理层申请调用核心服务,并显示结果;业务层主要实现业务逻辑服务,主要包括系统的统计、校验、分析和更新等;数据存储主要是管理数据资源,对数据进行检索和更新等。三层结构相对二层结构来说更具有优势,它将业务处理从应用表示中分离开来,将应用服务器加入于客户端于服务器两端之间。这种服务器被称作“位用服务器”。业务处理层放在三层机构的中间服务器上,而不在客户服务端上,有点就是可以将业务逻辑与客户界面分开,并且采用中间件实现业务逻辑,客户端程序的逻辑处理则主要通过界面组织来完成。这样一来,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只用修改中间层的构建即可,不必修改大量的客户端应用程序,不仅降低了客户端的维护工作以及对维护人员的要求,而且简化了系统的更新、升级等工作,增强了系统的应用性。与此同时,由于所有的客户端都需要通过中间层的服务器进行数据,避免了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一定程度上提高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3.中间件。中间件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服务程序或者软件,应用中间件可以实现不同技术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不同节点之间应用进程的负载均衡、关系管理的功能,也能进行应用的调度,并且提供流量控制、网络监控、数据传输等功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可靠的系统运用环境。从实际的从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环境的情况来看,中间技术的应用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目前,比较成熟的标准技术包括SUN的EJB、MS的DCOM/COM+和OMG的CORBA。但是,基于Java的EJB执行效力好不高;基于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的DCOM伸缩性和可移植性仍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能够在多种平台上构建可以提供开放、灵活的标准间的系统石CORBA的强项所在,它是一种真正面向了对象的中间件技术。因CORBA可以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通信与操作,充分利用了原有软件和硬件资源,节约了成本。

4.工作流。工作流技术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从而实现流程自动化的过程。通过工作流技术可以方便地定义并创建工作流技术的执行,并快速建立各种能够适应企业业务需要的工作流程,减少了计算机编程的过程。工作流技术通常采用组件集成或者框件的方式,利用简单的图形化定制工具,从而实现定义、监控、管理。也就是说用图形表示每一个组件,然后拖动组件将其全部连接起来,生成相应的业务流程。工作流技术是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的一项重大突破,工作流技术简化了电力服务系统,应用起来更加方便。实际运用中,我们可以抽象出各种业务、逻辑组件和模板,通过工作流技术将其进行配置,如果业务方式发生改变,不必对应用系统进行大范围的变动,只需改动相应的部件即可,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顺应了电力营销业务多变性、实时性高的要求。

篇3

1为了深入了解电力营销工作的需要,进行电力营销管理核心理念的分析是必要的。实际上,不仅仅是电力营销管理,其他的相关管理活动有存在自己的核心理念。在电力企业工作中,用户利益扮演着重要的地位,所谓的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就是为了客户而进行服务的,客户是电力营销工作的起点及其归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进行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保证用户满意度的提升,从而切实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电力企业工作中,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的概念涉及到网络技术及其通信技术的应用,这是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的核心工作,通过对这些环节的协调,更好的提升技术效益。这就需要进行数字化技术用户电力营销体系的健全,保证现有工作的不断优化及其发展,保证电力营销数字服务的不断开展。

2要想深入的认识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就必须进行体系结构的分析。在当下的电力营销工作中,与客户进行相关的沟通是必要的,客户服务层次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其是客户及其企业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客户问题的解决,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有利于电力企业服务的改善,为客户提供更加符合其自身的服务。在当下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中,客户服务层次需要发挥好自身的优势,通过对网络体系的应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保证网络营销体系的健全。这就需要进行客户服务的营销业务体系及其数据处理体系的健全,更好的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优化,更好的进行相关信息的反馈。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及其处理,更好的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反馈,保证客户需求的抓住,保证相关的针对的开始。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优化是必要的,这也需要数据处理中心配合相关工作,保证监督及其审查工作的协调。保证营销决策层的领导。这就需要进行下属的部门工作的绩效考核工作的优化,进行不同部门的工作情况的收集,从而有利于进行电力营销的决策。针对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的提供,进行相关决策的制定,保证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实现不同部门的协调工作。

二、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优化

1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健全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营销策略,进行客户管理的优化管理,进行客户关系的紧密控制,实现客户需求及其供电企业流程工作的协调。这也考察了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连续性及其协调性。这也需要进行电力企业的营业、电量控制、用电检查等的协调,保证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进行原有业务流程的优化。这可以进行各种在线检测及其营销工作环节的协调,充分的落实好姿势的营销管理工作,保证电子流程化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工厂流水作业式监督环节的协调。比如系统可以针对工作状态及其性质,进行工作单的生成,针对工作单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这就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权限及其时间的处理,保证管理系统的跟踪及其控制环节的协调,这就需要领导做好相关的执行工作。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进行多媒体客户服务工作的协调是必要的,这可以进行电话报装、网上报装等方式的协调,更好的协调好供电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联系。为客户的需求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其提供高效化、快捷化、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对客户有用信息的获取,保证企业的管理决策工作的良好开展。

2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数字营销的创新工作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技术的创新,保证服务的创新,保证观念的创新。可以这样说,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工作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革命,其里面也包含了思想改革。其内部存在不同的营销组合形式,其是当下数字时代的重要营销方式。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有必要进行当下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整合,保证客户服务环节、负荷管理环节及其银行联网收费环节等的协调,实现技术创新及其管理创新的协调。这可以进行负荷管理系统的依靠,进行远方抄表功能的应用,保证用户表数的良好成带去,保证接口程序的良好应用,保证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电费的正确核算。再将其数据信息进行银行数据库及其客户服务系统的传递,从而有利于客户进行电费单据的收取,保证其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良好工作,我们也要进行系统的接口工作优化,保证数字营销网络体系的健全。数字营销要做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革命,通过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的效率,这就需要进行营销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优化,保证电费的良好管理,保证电费站的相关岗位的协调,保证其独立管理性,保证电费管理体系不同环节的协调,保证其集中化的管理,实现其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保证数据信息的良好应用,数据准确度高了,工作量却下降了,电费管理人员压缩了三分之一。目前电费计算中心,一般定编人员4~8人,负责全局所有用户的电量电费计算发行、电费账务的统一管理,相当于过去20~40人的工作量,不仅节约人力,也节约了物力财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增加了企业效益。

篇4

关键词:供电系统 电力营销 数字化管理 模式研究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供电企业需要加强竞争意识,转变工作重点,力求电力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供电的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化管理的概念

数字化管理是指依靠计算机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管理目标。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企业资源计划的普及,企业对于新技术或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成本的控制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无疑成为了企业的关注点。在以往的质量管理办法中,信息采集不规范和质量问题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着管理的效果,而在对质量的监控上不能严格依照现有的法规则直接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在当今的发展趋势下,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信息化大大增强,相关的质量管理部门开始采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增强质量管理的效果。数字化管理便是能够实现优良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数字化管理在供电系统电力营销中的作用

在供电系统电力营销中采用数字化管理不仅可以推动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能够提高供电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伴随着国家对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视,电力在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显现,电力管理体制中,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而这一体制的转变无疑给供电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改革体制中,供电企业逐步独立成为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工作中的主要方向则变为经济效益,以此为中心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现实,企业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保证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传统的供电企业管理体制设计理念较落后,局限性比较大,在供电企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已经落后,全新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将成为管理供电企业的新的重要方法。

电力营销中不仅仅是对营销信息化的要求,还包括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在电力营销中采用数字化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电网经济平稳运行、生产安全和管理规范化,还能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节约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电力营销的数字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于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中的问题应采用分布式结构进行处理。它的总体模式是将整个系统集中到运行平台上,将数据保存到中心数据服务器中,而将主程序分布到各个应用服务器中,利用中间件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可靠性。

(一)服务系统构建

建立电力营销数字化服务系统是应用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集合所需要的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事务处理服务器、工作流处理服务器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器系统来配合完成各项任务。服务器的科学合理配置可以采用以下方案:

1、在运行数据服务器时可以将两台小型机同时运行,对磁盘阵列数据进行存储,发挥小型机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高的优势,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将多台个人服务器作为应用服务器处理事务,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

3、集中系统数据并存放到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集中布置服务器群,通过信息通道实现客户端与数据库的交互,控制对象级和数据级的访问。它方便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升级,并能保证数据的安全访问。

(二)系统的体系结构

电力营销的数字化管理大致可分为应用的表示、业务的处理和数据的存储。其中应用的表示主要负责客户交互和数据的表示并申请来自于业务处理层的核心服务处理和显示服务的结果。业务处理层负责完成业务逻辑服务,例如校验、统计、分析系统。数据存储层主要进行对数据资源的管理,更新和检索数据。

新的三层结构在二层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业务处理逻辑脱离了应用表示逻辑,用应用程序位用服务器将客户端和服务器进行隔离。在实现业务逻辑的时候采用中间件,根据应用需求的改变调整应用服务器,省去了修改客户端的麻烦,使客户端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客户端在访问数据库时只需要通过中间层,不涉及到数据库,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三)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应用系统通过它实现资源共享。中间件技术的应用使不同节点间应用进程的关系管理、负载保持平衡,还可以使应用调度顺利进行,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网络监控的稳定性、以及流量控制的准确性。实现系统运行的完整、可靠。在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的环境中,中间件技术的应用在系统构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可以快捷的创建和管理工作流,而避免了复杂的计算机编程。工作流平台一般采用的是使用简单的图形化定制工具,灵活定义、管理和监控。也就是将每一个用图形表示出来的组件用拖动和连线的方式相连接,形成相对应的业务流程。工作流技术的采用在电力营销的数字化管理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使系统的应用变得灵活、便捷,而当业务进行的方式有所改变时就可以相对简单地更改组件,满足要求。

四、结束语

在供电系统的电力营销中,采用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保证供电企业系统、规范、科学地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促进供电系统与全球数字接轨的重要保证。加强电力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曹宏宇,戚国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的总体分析与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4(2)

[2]王平.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建设[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3(10)

[3]金汶.电力需求侧管理期待五大措施[J].广西电业,2005(10)

篇5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模式;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作用

一、数字化管理模式在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业务中含义和特征

数字化管理模式是以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利用计算机和现代化通信设备对信息进行处理和传递,将人体一机信息服务系统应用到了实际的营销业务中,这不仅提高了我国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的科技化管理进程。数字化管理是将企业中的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管理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实行数字化的企业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模式不仅将企业中客户资料、资源数据等一系列企业内部资料信息化、数字化,并且促进了企业营销管理的可计算性,将企业中的所有管理的量化问题都以管理技术解决,形成一中快速有效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管理模式以定量化、综合化、智能化、集成化、动态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了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科学化,这同样是其他管理模式相比的。

二、电力营数字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1.服务系统创建

服务系统创建的实质就是电力营销数字化服务系统的创建。该系统是将所需要的服务器结合在一起,利用应用系统设计的技术来创建的,系统的创建是由3方面进行创建的。(1)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通常是将两台小型的机器结合在一起运行数据服务器的,在运行的同时对磁盘阵列数据实行了储存,这种方式能有效提高小型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2)应用服务器以多台个人服务器作为系统处理事务的保障,将系统的扩展性处于最大值。(3)将所有数据集中存放在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然后集中布置服务器,客户端和数据库的交互、对象级和数据级的访问都是以信息通道为媒介的。

2.系统的体系结构

结构系统与服务系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它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其中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是由业务处理、数据存储和应用表示3部分构成的。其中应用表示和业务处理是针对系统的外在进行处理的,而数据的储存是针对系统的内部研究和应用而进行的,无论是从外部还是内部的系统构建,都是为了使系统的结构更加符合要求。

3.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一种系统软件,系统是通过它来实现资源共享的,使用中间件能维持不同节点应用进程关系的关系、负载等平衡,还可以调度应用。

4.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技术是实现工作进行的更加快速的一门技术,它能快捷地创建和管理工作流,使计算机编程简单化。

三、电力营销业务中数字化管理模式的作用和发展现状

1.数字化管理的作用

将数字化管理应用于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业务中,最显著体现的作用有两点。分别是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工作效率两方面。(1)经营管理者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业务中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能有效地将信息资料进行整合,使供电企业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以数字化挂历模式为基础的电力营销业务实现了企业的物资设备等信息资源最优配置,在企业运行中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为企业抢得了市场的先机,赢得了市场。同时,数字化管理模式加快了企业运行的周期和运行的质量,对资金的流通控制更加紧密,使企业有足够的流通资金实现资金循环利用。除此以外,数字化管理能迅速了解到顾客的实际需求,以顾客的实际需求为生产的目标,这样不仅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还实现了按计划生产的目标。(2)员工工作效率由于数字化管理模式是利用机体合一的方式对企业的电力营销业务进行管理控制,因此大幅度地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量,并且也大量地缩短了企业管理时间,使企业的人才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体现出了员工的工作核心价值。

2.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数字化,企业的各项管理体系和各项数据都是经过科学的数字化系统分析。但是相对于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利用和应用,我国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管理中的技术问题和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并且由于我国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发展水平不一,导致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不能完整、系统地构建,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在近年的实践中,江西供电局也不断迎合现展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的数据管理的工作模式,全面提高了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农村的电网能力,以远程监控等技术使电网供电操作更方便可靠,加快了当地的优质电网建设。此外,供电公司响应国家“智能电网管理模式”的号召,努力建立相关的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模式,以新的管理模式来创造出更多的企业利润,以强大的客户群体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不断地更新员工的价值理念,将企业带入行政管理、人力资源、资金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中,使企业员工的工作轨迹、设备运行状况、电网结构等信息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实现高效率的运作,企业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等都随着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推行实现了质的飞越。利用数字化管理模式,通过实践供电公司实现了公司内部的系统集成,外部与客户的信息、供应商的星系等能保持持久的畅通,促进企业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四、供电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

通过上述可知,在当前信息化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已经产生了深入的影响,供电企业在信息化时代带来的背景下,也应该积极迎合市场发展的需求,不管创新和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应该全面在电力营销中引进数字化的管理方法。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数字化管理基础设施

供电企业首先应该为销售的数字化发展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为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当前供电企业已经逐步加大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方面的投入,在早期已经逐渐推进并实现一体化发展模式,联动的工作模式为用户提供的便利,也为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提供的条件。因为,为了进一步实现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发展,还应该进一步开发并引进联动项目的研发方案,对每一个环节做细致的检查。例如现代先进的数据迁移工作中,由于工足量大,可以引进SPSS18.0等信息软件,为庞大的数据处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帮手,减轻工作人员的任务量,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二)建立并完善电力销售数字化模块

从新时期开始,供电企业逐渐开始注重信息网络营销方式的开发,供电公司已经积极推进一体化联动收费电能表计量的改造方案,并且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已经实现9.8万户电能表计量工作的改造,改变传统的人工服务工作模式,建立了一体化的数字化营销模式,用户再也不需要去供电局缴费,直接与现代银行ATM机相连,缴费、充值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该缴费的模式已经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获得一致好评。所以,企业应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发展模块,全面开发电力销售系统的管理工作,实行一体化联动管理模式。在实施数字化管理模式时,责任明确到个人,对工作人员和用户的切身利益提供重要的保障,对事实项目中的自助终端刷卡流程、网络加密机接口等都要开发到位,并且加强安全防范,防止用户信息泄露。

(三)提升销售人员数字化操作技能水平

在单位不断完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情况下,现代化专业管理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主体,任何信息化的发展都需要操作主体,因此,应该加强整个销售及管理队伍的培训,提升其数字化技术和软件的操作水平。例如常见的北京行电力软件开发系统和力控元通开发的销售软件等,团队都应该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保证在敢做中能游刃有余的完成操作,确保工作的准确无误,为供电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总之,供电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经过实践的推广和应用,用户已经可以持一卡通联名卡在工行和建行的自助终端上刷卡购电,既方便了居民,也加强了对人、财、物的有序及有效监控管理,是电力专业化管理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良好途径。未来还应该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系统提升研究。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有广泛的前景,更高新的技术必然会对企业各项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带来新的面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作为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管理操作人员的培训,保证操作人员熟练地技术完成责任内的任务,以过硬的业务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改革,电力企业为了增加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转变企业的营销业务模式,以优化、先进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持续进步,使企业在业绩和职位上获得双赢。

作者:邬小可 刘敏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鹰潭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字: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特点注意问题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the power industry, power companies are marketing business management from the previous extensive to intensive shifting the direction of, and in the consta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tools to integrated management dire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mainly in marketing business from key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wer marketing business method of digit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to a method how to get effective use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management features of digital marketing business measures atten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P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电力行业技术的不断改进,其管理模式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成为今后的一个趋势。营销业务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就是指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并借助有限和无线联网,建立起网络信息平台,能够技术的处理并交换电力营销业务中的各种数据信息,以此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完成营销业务管理流程的优化和整合,最终建立科学透明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一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理念分析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是电网建设在营销领域管理中的一项智能化延伸,数字化管理模式是以电网自身的远程配置能力、安全管理能力以及信息采集能力为基础,以此来实现安全化的管理和现代化的营销管理。营销业务的数字化管理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够为电网的智能化运转提供更为精确可靠的数据支持。营销业务的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推广需要以技术为依托,要不断的推动新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使得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理念深入到电力营销业务管理中。

二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构件该模式的关键技术,例如服务器系统、完善的系统体系结构、中间件以及工作流等,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充分运用高科技实现数字化。由于采用的是高科技,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需要加快调整电力营销业务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电力行业可以算作是垄断行业,之前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计划经济因素的制约,导致了我国的用电营销机构的设置也延续了这种传统的岗位,营销运作的水平不高,依然体现在计划经济的水平上,所以说要想实现数字化管理,一定要尽更时代的步伐,变革这种传统的机构设置,寻求创新的模式,这是在数字化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其次,在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也不能够忽视政策研究中心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政策研究中心是电力企业高管机关中十分关键的部门,其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数字化管理工作的进展程度。所以说电力企业在进行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够忽视这一问题。

三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的特点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这些优势作用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营销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具有定量化和智能化的优势。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该管理模式能够对于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模型设计,并且能够在不同的层面上形成量化,实现营销业务管理的最优化,同时该管理技术集成的应用了众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使得管理模式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化因素。

系统化是数字化管理的另一个特点。电力企业的营销业务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也要在头脑中形成系统性的理念,并且能够细致的分析各项管理数据,从而能够研究和解决实际管理中的各种业主之间的关系。

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中的动态化特征也十分重要。营销业务的数据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中动态性这一特点正好符合了实际管理工作的需求。管理者在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能够随着营销业务情况和数据的不断变化而进行数据和信息的补充和修改,这样就能够迅速的获得最新且最精确的信息,更好的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工作一定要有完善的措施和健全的模式,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下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一)电力企业要将数字化管理作为营销的战略

数字化管理是在全企业范围内实施的综合性的战略计划,应用该计划的电力企业,一定要更新自身的观念,明确数字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关键的,在营销业务管理方面的成就也是突出的。这样才能够从意识上和行动上为数字化管理打下基础,为其今后的管理铺平道路。

(二)为数字化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

为了更好的发挥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的功效,需要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并且要确保该体系中有负责任的管理者,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管理战略规划。同时需要成立专门的营销业务小组,和数字化管理体系相融合,完成和管理活动相关的营销业务。由于数字化的管理模式需要适应一定的组织形式,所以说在确定结构形式的时候要和数字化管理模式相适应,并且要建立起支撑数字化管理的相关基础设施,获得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三)提高数字化管理者的综合水平

电力营销业务人员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技能,既要熟知电工理论知识,也要懂得计算机技术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数字化管理模式。作为一个管理者,更需要深入了解电力企业营销业务人员需要精通的营销业务知识以及和客户之间相互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当前情况下,电力企业的营销业务管理者严重匮乏,人力资源储备不足,这就需要采取措施提升现有管理者的综合水平,并且要不断地引进新的管理者。为此,电力企业能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采取输入和输出的战略方式,将营销业务管理者送到营销的一线去实际体验,这样能够积累管理的经验,同时引进营销业务的精英,不断的带动和提升整个管理团队的实力。

(四)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

电力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在电力营销业务的管理中必须要建立起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够满足当代市场的需求,所以说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管理并服务于不同层次的营销业务。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即客户服务层、营销业务层、营销工作质量管理层以及营销管理决策层,明确了四个层面之后,管理者需要细致深入的了解每个层次的营销业务重点,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管理,这样能够保证每个层次都能够实现数字化管理。如营销业务层,主要就是负责电力业务的扩充、用电营业、计量管理、线损管理以及用电检查等工作,明确了层次的工作内容之后,就能够更具工作的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数字化管理方案,这样不容易混淆每个层次的工作内容,也能够提高数字化管理的效率,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对于促进整个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实现营销业务管理手段向着更为系统科学化的方向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以数字化管理为中心,从电力企业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理念分析、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管理的特点以及管理措施四个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以便能够为今后的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韩薇 张伟 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模式构建的关键技术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第22期

[2] 朱炯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模式研究 浙江大学,2005年

[3] 樊学萍 供电系统电力营销的数字化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外资,2013年第07期

篇7

关键词: 次贷危机 资产证券化 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 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10)02-039-05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被誉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最重要、最具有生命力的金融创新之一”(Leon T. Kendall,1996)。它是将不流动的金融资产转化成流动的资本市场证券。1977年Ranieri首次提出“证券化”的概念,近30年的发展是证券化蓬勃发展时期。从微观层面看,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具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微观主体收益、价格发现、分散和转移微观主体风险等功能。这一时期,理论界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其运作机理和所涉及的技术问题,探讨利用证券化给金融机构、企业带来的正面影响,以及证券化在现实经济中的广阔应用前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曾经“红极一时”的资产证券化成为“万恶之源”。大家开始注意到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带来的不仅是微观层面的正面绩效,同时也给宏观经济和政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

本文从金融体系结构、宏观经济金融稳定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果等方面来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期对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推进有所裨益。

二、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一)改变金融体系结构,提高金融结构效率

Hirshleifer(2001)认为,证券化的发展引起了金融脱媒,关系融资向资本市场转变,银行与公开市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是一个发展趋势。资产证券化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增加,但资本市场融资不能完全取代银行媒介融资。Levis(2001)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完善的, 那么市场将是最好的融资方式。但现实情况是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这导致市场的不完善,在这样的环境中银行能够弥补市场的不完善,从而增加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率。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如美国,其证券化程度就很高,金融系统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而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透明度不高的新兴市场国家,资产证券化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其金融系统是以银行为中心的,这与市场发展程度相适应。目前关于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与市场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哪个效率更高,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应该同时提高银行与市场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2)认为,证券化将借款人和贷款的最终使用者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降低了金融体系中银行中介功能的重要性。

(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1. 资产证券化与金融稳定

姜建清(2004)认为,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风险转移给那些数目众多的愿意和能够承担风险的社会个体,从而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避免由社会全体成员来承担无收益的风险。另外,投资者、中介机构等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信贷资产的尽职调查、信息披露过程中,相当于将银行信贷过程中一些隐蔽的风险透明化和公开化。这种“风险的外部治理”结构有助于减少和防范暗箱操作,进一步降低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沈炳熙(2006)认为,资产证券化既是一种融资方式,也是一种分散风险的手段,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有助于解决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相匹配的问题,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这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提高金融稳定。IMF(2006)研究认为,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信用衍生工具的采用,促使银行信用风险在更为多样化的投资者当中分布。这些机构乃至整个银行体系在信贷冲击面前的脆弱性有所减少,这有助于加强金融稳定。葛奇(2008)认为,证券化实现了从银行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融资市场化更均衡地分散了银行的风险,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于具有系统特性的大型银行,大大减少了金融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2. 资产证券化与金融不稳定

最早提出证券化可能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重大隐患的是Kaufman(1999),他指出证券化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导致过度的信用创造、造成流动性错觉、减少储蓄机构的作用、导致金融机构监督贷款激励的弱化,并且对一国的金融政策造成不利的影响。但由于证券化出现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所以Kaufman等提出的质疑也就被社会所忽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大家开始注意到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可能给宏观经济和政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

(1)资产证券化对金融风险的传递和扩张

金融创新最初本意是通过把风险转移给有承受能力、承受意愿而且能够管理这些风险的合适的金融投资者,以促进金融体系内风险的有效管理和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但次贷危机的教训恰恰说明:如果风险没有转移到合适的交易对手那里,那么这种风险还是存在于金融体系当中,并没有消逝。对于宏观经济来说,风险可能不断累积,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

瑞斯勃格(2007)认为,原则上信用风险转移导致风险更有效地分担,但在这个转移过程中信用风险并没有消失,而且往往是转移到未受监管的市场,透明度反而降低,容易产生新的风险,如交易对手方风险。孙立坚(2007)认为,资产证券化整个过程的细分化带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结果是标的资产(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信用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很容易扩散到衍生品市场,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基金公司、个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甚至不知情的外国投资者等各个利益群体,形成十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标的资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双重危机)。王志刚(2008)认为在逐利动机和市场导向的激发下,基于信贷市场的细分和信用中介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发起―分散”(Originate - distribute)模式。缺乏对整个链条参与者的激励约束,“高回报”成为大家共同瞩目的焦点,其对应的“高风险”几乎被所有的参与者忽略或有意隐去。陈颖等(2008)认为,资产证券化机制一方面提高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弹性,在更大范围内分散了风险。另一方面导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金融工具风险计量和定价机制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增强了金融工具对系统性风险的敏感性,并加速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风险传递,使风险识别与计量更加复杂。在“反复中介化”(Reintermediation)的金融交易链条中,最终投资者与初始债务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金融工具的索偿权传递链条越来越长,市场参与者更加依赖于通过信用衍生工具来转移风险,放松了对基础资产的风险控制,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依赖于风险转移机制的有效性。但在很多情况下,风险转移是不充分的,基础资产质量恶化的系统性影响不仅没有有效分散,反而在链条式传送过程中被显著放大。杜厚文等(2008)认为,在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利益链条上的各方并不是在充分防范信用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收益,而是企图把风险转移给其他环节来获得酬金。结果,信用风险分散变成风险防范缺失,出现了危机沿着利益链条节节扩散的局面。李征(2008)认为,资产证券化仅是一个“风险接力游戏”,其自身不可能减少系统内风险,相反,在单个市场主体风险降低的情况下,由于金融机构对金融创新产品的过分乐观和对于原始信用风险防范意识的弱化,很可能导致整体的系统性风险增加。所以,证券化过程中的低金融成本是以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为代价。

(2)证券化导致的其他不稳定因素

宏观金融结构失衡,产生资产价格泡沫① 。资产证券化过度发展,使得其价值完全脱离原有的基础,宏观金融结构的倒“金字塔”特征突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严重脱离,导致大量资本从事非生产性投资,加大了经济的波动。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使得一些原来流动性较弱的金融资产在二级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逐渐纳入到广义货币的范畴,这将对货币总量和结构产生影响,流动性概念的外延也随之变化。次贷危机爆发前,主要的几个发达经济体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出现过剩,过剩的资金一方面涌入实体经济,抬高物价,较高的通货膨胀不利于金融的稳定;另一方面,资金可能流向金融市场并在其内部形成“体内循环”,引发资产价格泡沫,造成金融的不稳定。Borio和 Lowe(2002)认为资产价格的繁荣与破灭、迅速的信用扩张和超过平均水平的资本积累等因素增加了未来金融不稳定发生的可能性。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3)从制度性层面分析了资产价格波动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原因,认为激励结构不合理、缺乏稳健的风险管理、缺乏透明度和市场子结构存在缺陷等因素是使资产价格的波动进一步转化为金融体系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对金融稳定带来一定的挑战,一个主要负面的影响是使得金融监管的复杂度和难度提高,尤其是银行的风险更隐蔽,并且银行可能会追逐风险(Jones,2000)。现有的巴塞尔资本协定对各项资产或业务所设定的风险权值与实际的风险往往并不相称,从而给银行提供了“监管资本套利”的空间。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会在同一风险权值的各类资产中选择保留实际风险较高的资产,而将实际风险较低的资产实行证券化,使其脱离资产负债表。这在事实上促使银行追逐风险,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三)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增长、经济周期

1. 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增长

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间接的关系,通过金融体系发挥作用。Goldsmith(1993)指出,金融发展表现为金融结构的变化,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存在、性质以及相对规模体现了一国的金融结构。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可以描述为:微观金融结构的协调优化各种金融融资比例的优化直接间接融资结构体系的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优化资源与风险优化配置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

所以,当资产证券化促进金融体系改革,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时,对经济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张超英(2002)认为,抵押支持证券实现了住宅抵押贷款的流动化,这有利于降低住宅抵押贷款要求对银行自有资本消耗的压力,也使得银行回避持有风险,扩大资金来源,从而调节金融支持的潜能和金融运行的效率,最终保持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保中(2005)认为,证券化为非流动资产提供了一个二级市场,流动性增强,形成资产的不断循环,必然会对经济实体的赢利形成倍数效应。

反之,当资产证券化带来金融风险,使得金融体系变得不稳定时,则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典型的实例。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系统性金融危机,是一场与实体经济交互作用的金融危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动荡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是:随着金融危机深化,商业银行被迫启动“去杠杆化”过程,产生惜贷行为,信贷收缩笼罩市场,使企业融资成本快速攀升,甚至导致新增投资来源枯竭;另外,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下滑带来巨大的逆向财富效应,抑制了居民消费。最终,金融危机从投资和消费两个角度导致实体经济下滑,从而完成了“房地产市场下滑导致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逆向反馈循环(徐克恩等2008;张明,2008)。并且由于次贷危机涉及复杂的利益供应链,投资银行的高杠杆效应,加重了次贷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2. 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周期

关于证券化与经济周期间关系,主要是研究处于不同经济周期阶段证券化活动的情况。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并没有定论。Stanton(1998)实证研究发现,当经济处于周期性下滑阶段及私营企业经营不景气时期,证券化增长较快。Kuttner(2000)比较了ABS(资产支持债券)相对增长和商业周期银行贷款,发现如果银行使用证券化来避免货币政策对其贷款供给的影响,那么ABS的规模变化将与货币政策目标发生方向相反的变化。Estrella(2002)指出,家庭住房抵押证券化在经济衰退时期趋于减少。Altunbas, Gambacorta 和Marques(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银行通过大规模的使用证券化,发放更多的贷款,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这种效应会增强。

(四)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结构,进而改变着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和机制。

在货币政策作用效果方面:Feeney(1995)提出,由于货币政策大多是直接通过银行体系发生作用的,而证券化改变了这个体系结构,因此,证券化影响到货币政策效果。Bernanke 和Mlhov (1995)、Boivin 和Giannoni (2003)等研究发现,在1980 年以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产出或物价的影响效果,远远低于在1980年以前的影响效果。巧合的是,上述研究所发现的美国货币政策效果开始减弱的20世纪80年代,也正好是美国资产证券化迅速发展的年代。

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影响主要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即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三方面来分析。

张超英(2003)认为,证券化使得货币需求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提高,并且利率期限结构形成一个紧密联结体系,从而使得央行通过操作短期利率影响长期利率的实际效果提高,利率传导机制变得更有效。

3. 资产价格渠道

金融资产价格渠道一般包括投资与消费两个方面,即托宾q效应和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反映金融资产价格与实际投资之间的联系机制。当利率下降,股票投资活跃,企业市场值增加会推动扩大生产投资。财富效应则是利率变动造成相关资产价格变化,进而影响居民的财富状态,并间接地影响其消费与投资支出。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对政策冲击的反应更快,容易放大资产价格的波动,使得货币政策在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加强。

三、简要述评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镜”,结合以上对于“资产证券化宏观经济效应”现有文献的梳理,得出以下启示,以期对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推进有所裨益。

(一)协调微观效率与宏观稳定间的矛盾,加强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防范

现代微观资源配置方式与宏观金融稳定之间容易出现矛盾,这有点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②使得政策当局陷入顾此失彼的两难境地。例如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创新工具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微观经济主体风险的同时,放大了货币流动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响宏观金融的稳定;金融机构利用财务杠杆,在微观上提高了获利能力,而在宏观上则会扩大信用规模,促使信用膨胀,加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政策主要是针对微观金融单个机构,从微观层面看是审慎合理的行为,如果成为金融机构的一致行为,可能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征,放大金融周期的波动。

这一矛盾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带来巨大的挑战,政策当局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这一因素,研究单个市场参与者的集体行为和市场动态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减少冲突,提高政策的有效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如系统性风险监管理论框架应考虑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特别是关注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后果的关联性,而不单单把宏观数据加进预警指标体系。

(二)货币政策应关注资产价格,建立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在强调价格稳定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的稳定。中央银行应该将“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这两个目标结合在一起,在货币政策中前瞻性地考虑资产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建立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相关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对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后,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应该采取更均衡的政策反应,政策的干预应该是对称的。一方面,在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削弱了金融系统的清偿力时,应该放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稳定投资者信心,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在资产价格明显不可持续地被抬高时(甚至是逐渐而不是立即伴随着通货膨胀压力时),信贷增长过快,中央银行应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的信用控制。

(三)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创新的规范,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充分认识到衍生品的两面性,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金融创新仍需继续推进,但同时,应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加强监管,严控风险,如严格控制杠杆交易的上限,加强对场外市场交易的监管,加强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等。

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监管体系有必要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进一步完善金融安全网建设,包括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角色、审慎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加强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以及增强监管的国际合作与沟通。

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如资本充足率要求)是着眼于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但缺乏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反周期功能,不能有效解决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增强反周期监管能力,将金融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关注金融系统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紧密关系,更多地监测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脆弱环节,改善监管机构的宏观压力测试和风险预警能力。

注: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金融体系顺周期特征与系统性风险管理》(项目批准号09YJC790094)的阶段性成果。

①这一阶段,国外也有少数学者提出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否存在重大隐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先行者是Kaufman(1999)。但由于证券化出现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所以Kaufman提出的质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内这一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资产证券化理论的引入学习阶段,并探讨资产证券化在中国运用的前景,代表性研究包括:张超英(2000、2001、2002);何德旭(2000、2001);姜建清(2004)、高保中(2005)等。

②经济学家萨谬尔森在其名著《经济学》中指出,人们常犯的逻辑错误之一就是“合成谬误(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即简单地把局部结论推广衍生到整体上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或日常生活中,对个体来讲是正确的事物、事情,对总体来讲则不一定正确。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中文版,中国人民银行译)[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21.

2.姜建清.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从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202-205.

3.高保中.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7-78.

4.李征.美国次债危机与中国资产证券理性[J].经济管理,2008,(3):6-11.

5.孙立坚等.“次级债风险”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警示 [J].世界经济,2007,(12):22-30.

6.张超英(a).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经济学意义的再认识[J].财贸经济,2002,(1):17-20.

7.张超英(b).证券化的效率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2):42-45.

8.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9-10):12-16.

篇8

关键词:GIS;数字校园;校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GIS的校园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现状与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7日

一、引言

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学校设施管理系统的管理对象主要包含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校舍、道路等管线及公共设施。例如:要解决校园生活区的供电问题,首先要知道周边供电管线的空间分布、材质粗细,如果不敷设新的管线,是否超出现有管网的荷载能力,如果敷设新的管线,是否与其他管线发生矛盾,这些都需要管线的空间及属性信息。如果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查阅大量以文字表格形式出现的分离枯燥的信息,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下。

随着GIS技术发展和“数字校园”建设,将GIS技术应用到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人文社会小环境中,开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校园地理信息系统,是高效管理自动化、科学化、智能化的必然趋势。利用GIS技术进行校园设施数字化管理,为管理者提供了空间及非空间信息服务,在校园日常管理、规划建设、物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系统一般模式

“基于GIS校园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是一个包含多层架构的复杂系统数字化校园系统,以桌面和浏览器方式(Client/Server、Browser/Server)建立客户端。按照校园建设和管理现代化要求,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构建连结各相关部门和权属单位的数据管理中心,成为信息资源汇集、、交流和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各类管理应用的运行平台,为校园建设和管理提供辅助决策、咨询服务,也为校园师生参与提供便捷、高效的现代化载体。系统的一般总体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图1)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广泛开展,大多数高校都已采用基于GIS的校园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辅助基础设施管理部门对各类设施的综合管理。同时,也方便社会公众对校园环境信息的浏览查询,例如:某入学新生,利用该校园网站的校园环境多媒体导航系统,通过查询校园内指定起点和目的地,系统会自动提供定位路线,可选多条路线均以红色粗实线高亮显示,并推荐最优路线。社会公众、校内师生以及行政办公部门都逐步尝试并感受到基于GIS的校园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他们带来的便利。

三、存在的问题

基于GIS的校园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使用运营的开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应用的广泛性受到一定局限。一方面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学校未建立基于GIS的校园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仍然使用传统手工的信息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已建立该系统的,有些仅涉及部分模块,必要模块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管理和辅助分析决策效率。

(二)安全性有待加强。为了全面确切地展现校园面貌,很多学校都开放了基于GIS的校园设施管理系统的浏览功能,如果系统在数据以及用户权限管理方面存在缺陷,会造成数据泄漏,而校园中的很多基础数据属于保密数据,其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必须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三)技术及数据相对滞后。一套基于GIS的校园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设计研发需要一定的周期,在运营初期,学校职能部门办公人员也需要有学习适应过程。GIS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也会因为规划建设,产生管线、公共设施等基础数据的变更,如不及时更新,这些都会造成技术及数据的相对滞后。

(四)对集成性重视不够。受到系统开发时的多重因素限制,现有的该系统在设计时预留二次开发接口及辅助说明资料不全,使二次开发遇到很多问题。

四、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一些思考建议:

(一)建设过程应统筹兼顾、分期进行。首先规划出分类管理模块和功能模块,然后逐一实现每个模块的功能。未建立基于GIS校园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借助“数字城市”、“数字校园”建设契机,尽可能建立该系统,以实现校园信息管理的高效智能化。

(二)确保物理安全及逻辑安全。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关系学校发展的关键数据,其数据具有保密性,其查询、修改、使用等操作必须经过相应的授权才能进行,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系统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逻辑安全包括信息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三)建立健全技术和服务制度体系。多数学校该系统的开发都采用招标形式,委托相应资质的公司完成,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有完善售后体系和售后服务方案的公司,且在保质期内免费提供软件升级。为确保数据动态更新性,建立切实可行的数据更新制度,特别是保证地下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管理,实现规划设计、审批、数据测量、入库的全程动态管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及减灾防灾提供决策支持。

(四)系统集成化。考虑到将来本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集成和系统本身的顺利升级,若条件允许,设计者在设计时采用组件化的GIS平台构建信息系统,必须预留必要的现有和二次开发接口,保证系统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使数据不仅能在应用系统内流动,还能在系统间流动。

五、结语

基于GIS的校园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校园设施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校园数字化、精细化管理,保障校园设施高效、安全的运转,为学校的决策和紧急事故处理提供依据。如果完善该系统的安全性、先进性、集成性和应用广泛性,势必使基于GIS的校园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发挥更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鹏,黄杏元,华一新.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