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循环利用的含义8篇

时间:2024-03-26 14:45: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循环利用的含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循环利用的含义

篇1

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行动,但大多数企业对瓦楞纸板回收和循环利用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笔者根据个人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分别对瓦楞纸板的回收系统、循环纤维含量对瓦楞纸板性能的影响、瓦楞纸板循环使用率的计算以及瓦楞纸板回收标志进行简述,希望能给业界同仁带来一些启发。

瓦楞纸板回收系统

关于瓦楞纸板回收系统,很多团队做过相关研究,大部分思路都是利用当地的回收系统,达到瓦楞纸板回收的目的。在我们身边很容易见到这些当地的回收系统,如废品回收站将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来的废旧瓦楞纸板压缩装车,也经常有拾荒者在垃圾堆处分拣纸板。然而,无论哪种渠道,理论上能100%回收的瓦楞纸板在实际回收过程中循环利用率远远低于10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专业的分拣渠道和100%回收系统,当然没有一个国家能将100%回收系统覆盖到所有地区。

那么,可能有人会认为,要实现100%回收,是否需要消费者将废旧瓦楞纸板送还或寄到工厂进行回收呢?显然这很难做到。虽然这样看似实现了瓦楞纸板的回收,但从物流角度来看,反而会带来消极反应。所以,建立一个适当的回收系统才是提高瓦楞纸板循环利用率的明智之选。不论是现有的废品回收站,还是由政府主导的循环分拣系统,这些回收系统都应把消费者的分散模式集中起来,让消费者能选择就近处理,这样才有利于瓦楞纸板的循环利用。

循环纤维含量对瓦楞纸板性能的影响

瓦楞纸板从外向内依次是面纸、瓦楞纸、芯纸和里纸,目前普遍使用的瓦楞纸板面纸和里纸的循环纤维比例均为30%左右,芯纸一般高于30%,瓦楞纸则大大高于这个比例,有些要求不高的瓦楞纸甚至使用了100%循环纤维再造纸。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循环过程会损坏纤维结构,从而导致水性半纤维素和强度剂的流失,使整体纸张强度减弱,因此误认为当纸张内的循环纤维比例增加时,纸张强度就会降低。

然而,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纸张内循环纤维比例增加时,纸张强度是会下降,但当循环纤维比例超出40%时,纸张强度反而会上升。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Stone和Scallan的研究报告明确地指出,在干燥过程中,纸浆表面积会产生收缩,因此会降低部分结合力,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化学性纸浆上。对于机械性纸浆,情况正好相反。在循环过程中,机械性纸浆内的木质素会被胶质化,从而加强了机械性纸浆的结合力和弹性,因此整体纸张强度反而会上升。或许这份报告能消除我们对循环纤维越多纸板强度越差的误解,同时增强对循环纤维再造纸的信心。

瓦楞纸板循环使用率的计算

既然循环纤维含量不会对瓦楞纸板力学强度产生直接的影响,那么在工艺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增加循环纤维含量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很多瓦楞纸板终端用户也会通过增加瓦楞纸板中循环再生纤维总含量,来促进瓦楞纸板的循环利用,而且由于再生瓦楞纸板的价格比原浆纸板的价格低,因此,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还能降低采购成本。

在结构设计、印刷和外观性能的不同要求下,对瓦楞纸板各层结构的循环纤维含量的要求也不同,那么,如何计算瓦楞纸板的循环使用率呢?由于瓦楞波峰、波谷的展开尺寸和参数差异,瓦楞纸定量会比非瓦楞纸张大,因此在计算总循环使用率时需要引入瓦楞纸板的放大因子。下面,笔者以BC型瓦楞纸板为例,谈一谈如何计算瓦楞纸板的循环使用率。瓦楞纸板基本参数及其楞型对应的放大因子如表1所示。

在印刷外观和包装抗压强度的要求下,该瓦楞纸板面纸和里纸均采用了30%循环纤维再造纸,瓦楞纸与芯纸均采用了100%循环纤维再造纸。瓦楞纸板循环使用率计算列表如表2所示。其中,瓦楞纸板每层纸张的循环再生用量=定量×循环使用率×循环再生含量×放大因子(循环再生含量=定量×循环使用率)。因此,结合表2的数据,可计算得出瓦楞纸板循环使用率为139.3÷200=69.65%。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款瓦楞纸板循环使用率较高,其包装抗压强度以及其他强度测试也都表现出了较好的物理性能。

瓦楞纸板回收标志

篇2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战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环境信息公开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是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正在逐渐兴起的概念与实践,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含义就是可理解为,在物质的循环利用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经济体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排放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可以看作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为基本原则实施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减量化原则

又称减物质化原则,所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

2.再利用原则

又称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3.再循环原则

又称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式,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一般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

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但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综合运用3R原则,按照“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对待废弃物才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减轻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4.应对新贸易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国际接轨。

5.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

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在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拉长了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规政策缺乏

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开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远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比较缺乏;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2.制度安排不合理

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3.企业循环网络薄弱

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4.技术缺乏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制定、修改或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支点,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循环经济法来对其进行法制规范。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垃圾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专项法规。要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加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内容,协调各单项环境和资源法律;修正“三同时”制度;修改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建立绿色核算制度。

2.构建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正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篇3

【关键词】 工业企业 循环经济 模式 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出现,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其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一、 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2.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3.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还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4.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5.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降低成本压力。(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4)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提高和资源利用率的竞争。面对当今环境变化和资源短缺的现状,必须将循环经济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展循环经济,会更加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进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设计被人们所认可。由于我国的公民环保意识不足,“绿色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一是使用大量的化学材料,这样使得室内的空气质量下降,有害气体增加;二是使用不可再生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三是过度追求奢华的建筑材料与室内装饰,并且以产生了“豪华”为美的不良风气;四是建筑垃圾的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社会。

二.“绿色设计”的含义

从环境艺术的层面上分析,绿色是自然的生态的设计理念,它主要是指在环境设计中要给人们以健康、舒适、温馨、美观的感觉,同时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其在设计中要体现节能环保、循环利用、无污染等理念。从而使我们的生活与大自然相协调,维护生态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室内“绿色设计”的内容

1.室内的设计体现节能环保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即在风格上要简单大方,这样可以减少原料投资成本,并且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原料。在设计中要注意保护周围的环境,尽可能把对周围的危害降到最低。使用的室内设施要节能环保如:使用节能灯、太阳能、风能,这样既可以减少资金投入,又可以保护环境,并且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理念。

2.室内设计体现绿色空间布局

对于设计者而言,在有限的空间,为人民设计出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其设计者的最高追求。“绿色设计”是以人为本,并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为人们做设计的设计方式,因此,被众多设计师们所推崇,并且运用到室内设计之中。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大程度的满足通风与太阳光接收,这样可以节约电的使用频率,并且能保持室内有新鲜的空气,减少空调的使用;二是房屋建设尽量坐北朝南,这样可以使室内冬暖夏凉,并保持其室内温差不会过于悬殊,这样可以为人们生活提供比较温暖的环境;三是在空间结构上要分不同的功能区,有储物间、客厅、卧室,厨房等,并根据其生活需要选择适当的面积,这样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3.室内设计要使用绿色家具

家具是室内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家具的选用中更要注重绿色环。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选择绿色家具,这样可以减少室内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在购买家具时首要选择自然的木质家具,如竹木、原木家具等,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纸家具,他不仅环保、防水、防火、价格便宜、承载力强,而且不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因此纸家具成为室内设计中“绿色设计”的首选。4.室内设计中体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室内的设计中资源可循环利用是“绿色设计”的重要的一方面。不仅可以节约生活的资金投入,而且也能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能源。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在绿色设计中注重存储生活中的废水,并通过过滤净化处理净化后,用于浇花、擦地板等。这样就能够节约水资源,减少生活支出。二是生活中废物可循环利用,如:塑料袋、旧报纸等进行循环利用。

四.室内“绿色设计”理念的原则

绿色设计理念不能只停留环境保护和艺术设计中,更应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室内“绿色设计”理念的提出,符合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设计要坚持安全性的原则

绿色设计的安全性原则指的是要建立在保护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室内设计的初期,要选择可降解的材料,并且对人的身体不产生危害,从而保障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并且在使用之后及时返回垃圾回收厂进行降解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能源资源的可循环再利用,也可以使自然环境不受人类生活垃圾的污染。

2.绿色设计要坚持节约性原则

在室内设计之中,要尽量保持室内设计要大方简洁,以免因过渡设计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要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从而保证使用最少的材料,达到相应的设计效果。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室内简单化设计,不等于放弃了室内的艺术美感追求。因此,要把握好室内绿色设计与节约资源的度,不能过度的追求节约资源,而忽视了室内设计的中的艺术美感追求。反之,也不能只注重室内美感,而放弃绿色设计的原则。

3.绿色设计要坚持社会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地增强。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注重室内设计的绿色性原则。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明白室内绿色设计的重要性,要加大其社会推广力度,并且把室内绿色设计的认识提高到人们生活质量、文化观念提升的高度上,这样才能使绿色设计真正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绿色设计与传统相结合的原则

室内设计的传统方式一般是在继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变。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快,需要人们转变以前的思维方式,在沿袭传统优良的设计方式的基础上,接受现代化的室内“绿色设计”理念。只有把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才能设计出令人们舒心的室内环境。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设计师对传统室内设计中的落后观念进行剔除,并且把其良好的设计理念与现代的绿色设计理念相结合,并保证其设计方案符合人民的生活需要。二是要发挥色彩的搭配作用,借此来弥补传统设计理念中不注重色彩的部分。并借助色彩作用,来提升室内的温馨感、舒适感。综上所述,设计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从而确保绿色设计能够与传统的有机结合,使室内绿色设计理念能够被大众认可,并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完善。五.“绿色设计”的发展前景伴随着人们的意识水平、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落后的室内设计终将会被社会淘汰。绿色设计的发展与推广将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它他顺应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潮流,并且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必须要加强绿色设计理念的宣传,让人们意识到其重要性,从而推动我国室内绿色设计的推广与发展。

篇5

关键词:中国循环经济体制;环境和能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引言

如今的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然而所有的发展大都是在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纷纷开始建立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起清洁生产的模式,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作为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关键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更应该在力求发展的同时做好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并发展循环经济。所以,本文就如何加强中国循环经济体制,详细的从循环经济的含义和特征、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帮助中国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特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采用科学环保的技术方法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模式,通过清洁生产、市场管理、社会监督等方式,逐渐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求达到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产与生态一体化的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内容中,主要分为三个模式――微观、中观和宏观:

1、微观方面,即从企业角度出发。例如,日本的尼桑汽车公司的生产模式就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的代表。该公司深知在汽车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会给地球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制造过程中所选用的零件甚至到整体机型都采用可回收材料,从而降低了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将环境负荷和资源利用都控制在了自然可吸收的水平。

2、中观方面,即从区域角度出发。这主要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个企业之间建立起来的互作互利的经济往来关系,即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通过贸易往来将其他企业的废弃物转变成自己企业的原材料加以利用,从而实现材料的高效利用。

3、宏观方面,即从社会角度出发。就是整个社会建立起一种经济循环系统,例如建立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制,全社会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把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建立相关部门对垃圾进行回收,使之可以二次利用,或者改造成其他可以利用的物品。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1、新的系统观。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包括了人、科学技术、自然资源等众多的重要因素,新的系统观要求人们在研究循环经济系统时把人作为系统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在客观角度去分析,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新的经济观。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要权衡到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到生态承载能力,也就是资源承载能力,只有在承受能力之内才能做到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新的价值观。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必须保持它的良性循环,也就是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科技等,在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到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还要充分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力。

4、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系统要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遵循资源合理充分利用、产品循环使用、废弃物加工利用的原则。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也在日益下降。近几年来,资源环境的因素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能够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目前,我国的资源状况就是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并且资源的开采及利用水平较为低下,浪费情况相当严重。

其次,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能够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在我国,目前污染程度已经相当严重,故而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去对我国的环境进行净化,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最后,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是我国应对来自全球的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换,增强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要去变换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得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遇到的问题

(一)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长期以来,中国都一直处于总体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匮乏的状态,这使得我国人民充分意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建国以后人们已经相当重视对废弃物的回收。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开始逐渐建立一些对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相关体制,人们更加意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然而随之俱来的就是大范围的工业污染与资源的大量开采使用,这使得环保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现在对中国来说资源短缺与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在党的十六大上,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其中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提高资源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定为经济模式发展的目标。并且中国要在2050年建立起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循环型经济的社会,提高总体生态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循环经济体制实施进度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没有确立具体的主导机制。就是说没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模式;2、没有科学合理的运作制度。与国外制度相比,我国公民没有全部参与进来;3、公众总体素质较低。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循环经济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四、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形成节约环保的社会风气。各行各业以至具体到每个人都要树立良好的环境与保护资源节约意识,生活与工业垃圾回收改造,循环利用。全民动员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政策中来。

(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约束。制定相关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制定奖惩制度来约束全社会动员起来。

(三)积极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更快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大力鼓励进行环保节约的科学研发。鼓励社会科研人员大力研发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产品,实现资源最少化,效率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钟袁元,雷鸣,杨春平.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建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

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生态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26-01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世界各个国家都举办了“绿色运动”,20世纪下叶,西方国家兴起了基于绿色的环境艺术设计热潮,生态理念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如今,随着社会主义进程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生态环境理念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人们开始反思环境问题、改变破坏环境的方式,使得环境设计和生态相互相成、紧密结合,进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

环境艺术设计要结合环境的光学、力学、成本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然后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再进行相关设计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包括:(1)园林设计,(2)室内设计,(3)建筑设计等。其相关的设计理论有多方面,同时设计很多基础工具的使用,例如:(1)绘画,(2)制图,(3)色彩构成等。

二、该项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高效性

在设计中应该始终坚持杜绝浪费、转变粗放模式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以低成本、高效益为追求的目标。

(二)持续性

这项设计不论在结构布局还是在设施的设置以及设计构思等方面都不仅应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应该适当的考虑后代的需求。

(三)多样性

产品的设计应该具有多样性,这样才便于消费者进行选择,引导消费者主动消费,避免消费者无选择的压力。

(四)循环性

该设计在材料和资源上要尽量的自行分解和消耗,以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有一条有效的资源利用到污染物分解的闭合循环线路。

三、该项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原则

(一)科学指导

在设计初始,一方面,应该考虑合理的使用高科技材料,降低对资源的浪费。另一个方面,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提高高科技材料的使用率,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艺术的参与设计

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环境,把它归纳到环境设计中必须坚持艺术的原则。所以设计师应该用现代的眼光去分析和设计产品,创造出不仅美观而且符合当代社会的环境。

(三)尊重自然

大自然是神奇的,它具有自我恢复和维护的能力。所以在设计环境艺术时,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大自然自我恢复的能力,促进大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除此之外,也要知道大自然发展的进程,从而使得设计出的产品更亲近大自然。

(四)材料利用原则

指的是设计时要遵循合理利用的原则,考虑原有的材料和需要用到的材料等;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不可再生能源。整个过程中遵循合理利用和开发原有景观,那么设计师需要考虑原有设施和材料,还需要考虑以后要用的材料等;应遵循减少资源的浪费、破坏环境的现象,慎用不可再生能源;遵循有效利用材料和设施、回收材料、资源等循环利用的原则。

四、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利用天然材料

在设计中要求设计师在使用天然的材料之前要深入了解该材料的各个属性,比如:(1)用途,(2)自身特点,(3)加工技术等,以便对天然材料合理的使用。举例说明,为了创造舒适的环境,可能会用到某些带有清香味的树木,但是这种树木绝对不能对人们的健康有害;利用鹅卵石的形状和性质,可以用于铺路,人们方便行走的同时可以活血健身。合理的使用天然材料可以加强人们的生态理念。

(二)注重环保设计

这不仅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而且是生态理念的精髓。环境保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充分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设计师应该把能源低损耗和低碳生活放在重要的位置,把绿色环保和节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整个设计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们。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达到该设计可以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舒适的生活的目标。除此之外,该设计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要满足环保的需求,也要体现对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

综上所述,生态理念必须贯穿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师应该合理使用各种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严格污染、耗费等,同时始终坚持生态理念,设计出良好的设计,更好的服务于人们。

参考文献:

[1]冯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初探[J].艺术教育,2014(6):17-18.

[2]杜异.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系统的基本理念[J].b饰,2015,151(11):10-11.

篇7

循环经济价值理念的多维分析

(一)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机制相结合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品属性,在环境资源循环利用的问题上表现为资源的生态属性具有极强的外部性,这样容易使企业和个人产生“搭便车”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选择,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循环利用有影响,当一个环境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且没有给他人补偿,便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循环经济立法的提出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发展抑制负外部性对循环经济制定主体和相对方的影响。为矫正这种外部性,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应采用多种方式,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建立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制度,各种积极的财政措施,以及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做到社会环境利益的最大化。当然政府管制也存在失灵问题,因为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了资源的危机和重点资源区域的经济危机。循环经济正走向建立政策机制的推动阶段,而经济政策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这种经济政策正是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机制的结合,是当代循环经济立法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新的趋势和特点。

(二)交易成本是循环经济需求的内在动因

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商品,环境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各种风险发生的机率不确定,买卖双方通常会存在交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市场的先占者拥有较多的有利信息,并形成少数交易而获益。这种交易会伴随着监督成本、议价成本的提升,使交易成本增加。在循环经济的实践过程中,各方主体无法通过私人谈判达成共识,以确定合理有效的资源分配和权责分担,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成本如何分担以及收益如何分配才符合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依据科斯定理,当交易成本为零时,私人谈判将实现资源最优的配置,无论产权在法律上的安排是怎样的情况;当交易成本足够地高,从而阻止谈判进行时,资源的有效使用取决于产权是如何分配的。从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的生产活动造成大量污染和资源破坏,而社会需要花费巨额资金来修复环境。企业把本来应该由自己承担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化为社会的负担。企业生产者不可能轻易与其他主体妥协,放弃既得利益而主动分摊实行循环经济的成本。对于公众消费者而言,群体分散,信息有限,要凝聚起来和企业生产者达成循环经济责任分摊的交易,其成本将远远超过收益。最后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亦或是有自身独特利益的组织,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被某个利益集团所俘虏,在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政策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以分享剩余利润。

(三)循环经济是环境效率理念的具体化

资源循环开发利用的活动要在生态价值内有限度地进行才可实现环境保护和维持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环境行政部门,需要有效率地设置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以实现环境管理职权,调整权力关系实现效率价值。公众提高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和参与能力,这些都是环境效率提高的表现。

(四)循环经济体现环境资源的公平正义理念

循环经济制度的建立正是环境公平理念的具体化,包括环境机会公平和环境结果公平两层含义,只有保持公平才能维护和保证不同的利益主体应享有的合法权利和自身利益,失去了公平,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保证最低限度的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使用不同方法使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有效的成果,以达到效率价值与环境正义价值的统一。

(五)循环经济为绿色GDP新框架提供了现实依据

绿色GDP衡量的是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即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循环经济是绿色GDP新框架的现实基础,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重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生态环境保护的急迫性,这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要用绿色GDP来核算经济损失成本,它强调对环境的投资不能在短期内衡量其盈亏,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衡量。

循环经济立法供给的价值分析

循环经济立法供给必须要搭建一个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骨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制度的保障,需要法律的规制。正如道格拉斯•诺思所言:制度为人们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框架,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因此循环经济立法供给的价值实现,是一个从理念层面到具体的制度设计再到实践中去的法律运行过程。循环经济立法供给的经济学价值体现如下:

(一)循环经济立法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性

科学技术本身不能全部解决它所带来的所有问题时,循环经济需求方希望以法律的形式来消除经济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者弥补由此给别人造成的损失以及科学技术的缺陷,此时对循环经济立法的需求就成为环境立法改革的重心。有对循环经济法的需求,就必须有循环经济法的供给,如果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就会出现法律制度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社会的混乱。目前循环经济立法供给与需求存在不一致性,立法供给小于立法需求,从环境法领域看,表现为循环经济法律在质量、数量、体系化方面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的循环经济立法中存在部分立法空白、配套法规制定不及时、法律制度缺乏完备性、有些循环经济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可操作性不强,配套法规制定不及时,难以保证实施,如对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制度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定。所以要使循环经济的原则变成经济生活中遵循的基本原则,还需要制订更加详尽的法规、规范、标准等。因此有必要使循环经济法律供给适应需求,使循环经济法律的净收益最大,达到“帕累托最优”,不需要进一步的制度变迁,不存在进一步提高法律效率“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在制定循环经济法时最大限度的将外部性内在化,尽可能的使循环经济立法向市场机制让位,实现市场机制对其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二)循环经济的立法供给强调环境资源的社会经济权利

在“个人权利本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极力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极度恶化,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等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以财产所有权为核心的权利体系是产生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只有打破这一权利体系,建立新的权利才能衡平由于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巨大利益冲突。因此在循环经济立法中要关注和规范的是社会经济利益,反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三)循环经济立法供给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环境资源的循环利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在此基础上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循环经济立法供给实现了环境资源利益分配的公平价值

循环经济立法既要关注当代人之间环境资源利益分配的代内公平,又强调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环境资源利益分配的代际公平,要求通过法律制度的创新与规范,保障代与代之间在环境资源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形成人类共同体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共享和分享。因此循环经济立法在制度层面上,以“人与自然同存的整体利益”为中心作为价值观念。从利益分配公平价值的规范内容来说,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主要包含规制、引导经济行为和环境行为的规范,它的主要目的是增进人类活动中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同时追求的是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三者统一起来,要求从三维分裂的发展走向三维统一的发展。

(五)循环经济立法供给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篇8

关键词:循环农业;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农业生产的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农业发展合理化,高效率化会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所追求的农业发展模式,是能够提高对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污染、不破坏环境,农业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而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的目的和要求。

1 循环农业的含义

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用来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保证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是充分的、循环使用农业发展中所用到的资源,并且在每一环节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使农业发展实现最大的效益,保证生态与发展同时,有序的进行。

2 当前我国农业循环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污染破坏严重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农业破坏日益严重,一些大型的工厂、农业产业基地一般都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建立,而工业、农业发展产生的废品、废水等都会严重污染农村的环境,使农村的土壤、水、生态环境都遭到极大的破坏,出现极大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2 资源循环利用率低

虽然实施循环农业的模式,但是在生产发展中,对资源的循环使用的力度还很低,使农业资源出现大量的浪费,生态物种、环境也遭到进一步的破坏。由此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影响。虽然开展循环发展的模式,但是由于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业丰收后,对剩余的资源,还是采用以前大面积焚烧的方法,严重污染了环境,对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低,这些都会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2.3 资金投入少,扶持力度不够

要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农民进行循环农业的发展。因为,对于经营农业的人们,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的科学技术落后,而且认识能力也比较低,对于先进的模式和技术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他们的经济基础都比较差,这样就很难持续进行循环农业的发展,而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也比较有限,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就会对农业循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障碍。

2.4 农民的素质比较低,管理不到位

农民是发展循环农业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管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的进程。目前我国的农民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这就很难使循环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落实。而且农民为了追求效益,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对于新的循环发展模式,很大部分农民难以接受这一新的经营模式,对管理问题就更加不重视,对发展循环农业也是不利的。

3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模式的对策

3.1 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

大部分农民都受到传统农业发展观念的引导,只注重发展所获得的效益,而忽视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使资源利用率下降,而且大大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以要发展我国的循环农业,要改变农民这种落后的、传统的观念,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想使农民的观念得以转变,各级政府的观念也要改变,这样才能带动农民进行循环农业的发展,保证农业发展模式得到可靠的贯彻落实,为增进农民的经济收入提供有效的保证。

3.2 加强农业投入和政策的支持

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作为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来支持循环农业的发展,这时就需要政府、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对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扶持,保证农业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政策保证,给予税费的减免,保证农民对土地使用的权利。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解除农民进行新的发展模式的后顾之忧。为推动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提强有力的支持。

3.3 完善农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循环农业的发展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农民更放心去实施这种模式,完善农业循环发展的法律法规,构建长效发展的机制,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回收再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农民才会投身到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和成果。

3.4 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循环农业模式的宣传

农民的素质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素质高,新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才会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否则只会遭到农民的反感,不愿意进行农业建设。所以要极大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树立全新的理念,并且能够积极的投身到农业建设中来。可以通过广播、海报、网络渠道,向农民展示新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及利益,把宣传工作落实到实处,使每一个农民都能了解循环农业的好处,积极进行生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力度,使农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4 结语

农业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农业发展模式,会带动经济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今后,要大力提倡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对于传统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得到解决和处理,加强农业资源的循环使用的频率,通过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加强农业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完善农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使新的循环农业的发展得到各方面有力的保障。同时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循环农业模式的宣传力度,使循环农业模式落实到实处,保证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昌斌,唐华俊,周颖等.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