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09:50: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逻辑性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例如:提问肤浅性问题,看似场面热闹,学生齐声回答老师,看似学生全会,实际全然不知,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提问较难问题,问题高深莫测,显示老师水平高,而学生目瞪口呆不知道如何回答;提问模糊性问题,问题答案不止一种,学生云里雾里,没有头绪;提问习惯性问题,问题未经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是吧,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实际什么问题也没提;提问惩罚性问题,如若发现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老师突然提问问题借机整治上课不听讲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畏惧老师,抗拒学习。
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什么是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设计问题且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在课堂上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上下一番功夫,而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是有效性。
三、如何提问才称有效提问
1.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师所提问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教师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佳,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进而引发对看来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了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同样,教学《荷花淀》时如问“水生嫂的性格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认为哪些环境描写特别精彩?”,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若问“别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别有趣?他的‘怪’表现在哪些地方?”,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问要注意发散思维
设计问题面向对象是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又如教学《篱笆那边》这首小诗时,如果在学生自读全诗后提出问题:“爬围墙弄脏围裙,可能吗?弄脏了围裙上帝骂,可能吗?”启发学生从对比中认识到“弄脏围裙上帝骂是不可能的”,然后提出:“由此可见,上帝骂‘我’不是实写,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这‘不实’的写法?”这就把极为广阔的思考天地展示给了学生,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极为有益。白素云老师为《警察与赞美诗》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看苏比用故意犯罪的手段争取到监狱里过冬而不愿意接受慈善机关的施舍的做法?你是怎样看苏比的‘灵魂高傲’与‘好逸恶劳’的,这二者同时出现在苏比身上,矛盾吗?”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3.有条理性的提问
对于每一节课上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两者或多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顺序。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章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在课堂上尽可能提问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能体现教师教学思路就是这种“问题链”了,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另一方面,要适时适量,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一堂课45分钟,提问设计要直入重点,不能让提问占据太多的时间,此外还应当重视提问的节奏、密度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4.提问要有层次,面向全体学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远远不够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导向,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也才能够做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使全体学生都能照顾到。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可以采用分层设问如教学《变色龙》。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类简单问题学生回答容易,可找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此问题。然后教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个问题难度增加了因为这个问题需要概况,老师就叫基础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加之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虽然增大了此题难度,但学生依旧可以轻松的回答上来。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在此题基础上提出难度更深一点的问题:使他一变在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对基层较好的学生提出这些问题。
这样一来一组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会让学生觉得重点难点容易学,也会使每个学生都对学习感兴趣、积极回答问题,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快和乐趣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感受到,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
5.提问类型比例要适当
1.必须要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
要想做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就必须要转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这是高中语文课改的首要内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尽管课堂教学的主体已经从教师转变成为了学生,但是,尽管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旧会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要想做好课堂教学的各项改革工作,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首先,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对于语文教学工作来说,其不仅仅是要培养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水平,使学生能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各个阶段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处在“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之下,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要想做好教学改革工作,就必须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树立新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师走出“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2.要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我们能够更好的克服所面对困难,直至全面掌握知识和能力。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在备课阶段,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所要讲授的内容的了解与掌握,并要打开自己的想象力,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问题或者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教学问题或者教学情境时,教师必须要以课本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设置的问题和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能够出现过难或过于简单的情况。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1)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而后汇总所有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还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要合理的使用自我朗读。通过高质量的朗读,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又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感受字句的美。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可以带领学生诵读全文,使学生对文章形成初步的认知,然后,让学生自我朗读并在文章中标出自己认为最美或最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所悟所感。通过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但能从朗读中有所感悟又能够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一定的启发。
二、结语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实施 问题式教学
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法,首先不仅仅是解决了老师平时上课时所遇到的复杂问题,还让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有了这一方法课堂氛围由原来的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活泼,它既是教师的高中语文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手。这一模式完全符合国家实行的新课程要求。既能处理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把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确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题观。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概括的来说就是以问题的形式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且让学生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要把问题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也遵循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充满问题的情节,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新旧知识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主动建构,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突破思维定势,更好的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问题式高中语文实施的前提条件
“问题式”高中语文法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些方法”他倡导只靠自己不靠别人。运用这种高中语文方法必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教师结合课本上所遇到的知识点,帮学生设计一个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掘出一片新的知识海洋,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问,如何去思考,那就相当于教师给了学生一把属于他们自己的开拓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样做比教师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效率高很多。2、把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们去讨论这些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此时,教师不要随意去否认学生的答案,要懂得去提倡学生多去探究和解答,这样他们也得到了展示个性的机会。3、分组并奖励式讨论。教师以每组的表现程度为依据给予奖励和认可,让每一小组都能做出自己最大努力。
三、实施问题式高中语文的具体方法
(一)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小学生来说,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使学生自觉的进入到一个放松的学习状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实验也证明,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思维最活跃,创造性的活动也越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出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创设教学氛围的时候教师要和蔼可亲,语言幽默,对于学生要多采用鼓励和赞赏的言辞,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下学习语文,进而多角度的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怎么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的重要,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并能够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创造出一个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敢想敢问。
(二)及时疏导问题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树立问题意识,在备课时,要预见学生可能会想到的问题以及学生很难考虑到的问题,为启发学生的思路以及补充提供必要的信息,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探究和质疑,对于问题及时的疏导,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跟课文密切相关的,这样的问题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对于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鼓励,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并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延伸。第二类就是与内容有关但是没有切中要害,教师对于这样的问题要妥善的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解答。第三类就是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课下解决。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有选择的延伸,让学生建立起自信。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学生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了地球慷慨在哪儿?可爱在什么地方?易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疏导,展开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对问题进行释疑,更深刻的体会地球母亲如何无私的对待我们,哺育全人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球母亲的可爱和慷慨。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要把时间和任务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具有充足的讨论和思考时间,更好的解决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直接得到答案来说,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为自己释疑。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考虑到新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问题更全面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教师建议学生记下来,可以与学习小组共同探讨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由思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鼓励学生对于课文提出疑问,并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以及为什么用“飞”字呢?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进行课堂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问,使班级的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
一、听视并用法
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什么?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听老师的提问,听老师的总结等;看什么?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挂图,看老师的演示等。老师的板书是整堂课的概要,它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句将知识要点写在板书上,这些能帮助你整理归纳知识,也便于你日后的复习。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一致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听是接受声音信息,看是接受图像信息。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像直观地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这种方法,以听为主,以看促听,效果很好。
二、听思并用法
思考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在听课中,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谈不上真正地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三、五到听课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是指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四、符号助记法
无论记忆力多么强的人,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听课必须记笔记。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这就必须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书中或笔记中的符号便于复习时查找,而且简明的符号比文字更容易在脑中留下印象。
五、要点记取法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盘接受,效果要好得多。
六、主动参与法
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成绩好。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才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七、目标听课法
预习新课时,发现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预习时弄懂了的听一遍等于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预习时不懂的就应特别认真地听、仔细地听。如果老师讲了还是没弄懂,你还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提问。有一定目标的听课,往往比漫无目地听课效果好,能帮助你解决大问题。
八、质疑听课法
“质疑”即提出疑问。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九、存疑听课法
听课时,对疑难问题,不一定马上打断老师讲课,可以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思考或再请教同学、老师。这样做既不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也不会因个人纠缠某个问题而耽误大家的时间,还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钻研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法;教材处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70-01
语文课堂的沉闷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师,这一点在农村中学尤为普遍。农村中学的高中生源本来不佳,很多学生的厌学情绪早就积累了多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快速改变他们的心态显然不切实际。再加之语文是一门很难让学生在短期内有成功体验的学科,不少学生努力了许久,却发现在考试的时候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分数的提升。于是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语文读与不读一个样,考高分不易,但拉分也不多。这样的状况长期持续下去,使得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里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语文,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结合在农村中学多年执教高中语文的经历,从激活课堂教学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一、灵活选择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充满生机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集中注意力,从而对语文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1、巧设悬念,抛砖引玉
农村中学高中生基础较差,如果在上课的时候没有适时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动力,思想上开小差。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巧设一些悬念,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如在高中诗词教学《声声慢》时,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首婉约词了,再学习下去便觉得意兴阑珊。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学习之前先提出问题:李清照在词的末句写道“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你们认为除了“愁”字之外,还有哪些字可以用来概括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呢?这个问题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有的说用一个“惨”字,有的说用一个“悲”字,有的说用一个“苦”字。笔者再顺势引导学生从词出找出自己用这些字的依据所在,这样一来,课堂就不至于枯燥乏闷,学生的主动性也调动了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氛围中。例如: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作铺垫,可以在开讲时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讲授《鸿门宴》一文时,笔者采用了诗词导入法来创设情境。首先笔者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项羽和刘邦的诗歌: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两首诗歌后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从诗中不难看出项羽感叹、无奈以及刘邦的自信与欣喜。于是笔者再接着提示:楚汉相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这样看似简单的诗词导入,却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烈的阅读文章的欲望,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老师设置的情境中。这对于农村中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注重人文性与科学性,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必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独特审美价值。从而喜欢上语文课。
1、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关键词】语文 导入 学生 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写下第一个词便是“导入”,但有些老师却仅仅把这作为一种程序,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是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此我谈谈在教学过程所采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课前小故事,能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换个角度》时,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可见,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是很难了解对方感受,因此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对方、关心对方是何等的重要!同学们还可想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用到过换位思考?这样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能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视频导入法
视频教学生动形象,学生的印象深刻。我在讲《再塑生命的人》的时候,就是这样设计的:播放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的精彩画面,老师介绍: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成为晚会亮点。美妙的舞蹈把人们带进了视觉的天堂,给人无限美好的视觉享受。同学们,可能你们都已经知道,该舞蹈是由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他们听不到音乐的旋律,却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技艺精湛,他们的一切表演都是在四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进行的。舞蹈结束时,主持人周涛携聋哑主持人及四位哑语教师走上台教全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重复学习一句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爱能创造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体会作者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这样,真切的视频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和又一次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敬仰,最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爱能创造奇迹”。
三、音乐导入法
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大多数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课前播放音乐,引用歌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的氛围中,不过,所选歌曲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如在讲《提醒幸福》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幸福在哪里》,听完歌曲之后,我顺势引导,幸福是什么,幸福又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在课文《提醒幸福》中寻找答案。又比如在讲《云南的歌会》时,上课前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空灵婉转的歌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因此,我就引出今天的新课:云南的民歌非常优美动听,同学们,你们知道云南的歌会又是怎样的吗?请翻到课文《云南的歌会》。音乐本来就是我们学生特别喜欢的,用音乐导入,正符合学生的心理,因此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图片导入法
图画具有鲜明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以及逼真的轮廓,可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直观化。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在开头展示大量鲜明色彩的花朵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惊叹,于是老师可以顺势提问:同学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这样鲜艳吗?这样马上勾起了学生的兴趣,急于想知道答案,就能引发学生自觉认真地去阅读课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五、设置悬念导入
高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学习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如在教学《白马湖之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秋季的后面是冬季,大家知道即将来临的拉萨河的冬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吗?一下子,教室里沸沸扬扬,大家七嘴八舌地回忆起往年的景象,在同学们兴奋不已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继续问道:“看来大家对拉萨河的冬天都十分熟悉,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江南白马湖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这一问,引起了多数同学的深入思考,在这样的情形下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就会很好激发了。
六、听配乐朗诵导入
一、正确认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问题、实现从必修课到选修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弄清必修和选修的关系,要把握住高中选修课的定位。必修课旨在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重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重在唤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是对必修知识的一个提升,在必修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相比于必修课的基础性、均衡性,它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我以为,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而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二、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课程理念、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选择任何一个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之前都需要自问:它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安排,如何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来教学?采用何种评价方式等等……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
选修课的教学安排必须加强选择性,学会做减法,对教材进行开发重组。选修课程有选择,选修教材有弹性,不是每篇都要教。但对于选择该教材的师生来说,触类旁通是学生相当重要的目标,也是教师备课的策略。同时,在进行选修课教学时,我们要兼顾教材整体与篇目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和的学方法,既不打破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又不失却各篇特色,既有“线”的梳理,又有“点”的突破,这样我们才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选修课的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实”与“活”的宗旨
由于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选择性的学习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具体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实太“死”,课堂上一味灌输,沉闷而无生气,又不是语文课的特点。如果仅是为了追求“实”,而把重要的 “过程”忽略了,其实是把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弃了。我们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所必要的环节。当然,如果在教学中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却教师的引导作用,放任学生自流,纯粹追求学生的“过程”,仅只追求课堂的“活跃”而无实际成效,一节课下来学无所获,也是不可取的。这是两个方面“度”的把握问题。
四、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怎样上好选修教材?以下一些教法尝试供大家参考。
1.示例引路,理论指导,自主赏析。
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时,我们的一般做法是:紧扣单元目标,先疏通“赏析示例”的课文,充分利用其后的赏析文字,反复把玩其妙处,再引入“赏析指导”,从理论上对古诗文赏析方法加以总结归纳,然后借此指导学生完成“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学习《外国小说欣赏》,先围绕单元“话题”,完成“精读”篇目的赏析,再进入“话题”,而后用“话题”理论指导“略读”实践,再去有选择地完成“思考与实践”中的任务。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在赏析实践中总结出赏析方法,再用习得的方法去指导赏析实践,符合认知规律,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寻找联系,重组资源,开设专题。
建立新课程视野后,教学时研究具体的课文,很容易就某一点生发联想,寻找到某种联系,然后重新将相关联的教学资源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小专题。现在不少老师就常用这种方法处理教材。在这样的纵横联系、相互印证、比较甄别中,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启迪了学生的心志,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审美愉悦中轻松地完成课程目标。
3.创新课堂,丰富活动,不拘形式。
如果说上面的两点做法,侧重于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的话,那么,这里谈的则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上选修课时,开动脑筋,创新课堂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借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编写表演课本剧,观看评析影视作品,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古诗文朗诵比赛,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在教学中,适当链接高考,把选修课的内容与高考的考点适当结合起来等等都是较好的做法。
关键词 新课改 文言文
1.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要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扫除阅读障碍;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文言文就是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并不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以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3.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4.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