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09:50: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每个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同时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与教育,保障这类特殊孩子的权利,从而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特殊群体学生;教育方法
在开展关爱小学特殊群体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许多特别的孩子,他们多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或是父母离异甚至是失去父母的孤儿,在和他们的接触过程中感受他们的需求,同时学习心理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从而更好的了解这类特殊群体学生,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扩展其知识视野,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一、注重师生间的沟通
学校特殊群体学生,通常在家庭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本来就更加脆弱更加敏感。因此,老师要特别注重和特殊群体孩子的情感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打开心扉,这可以为老师开展教育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课堂教学是多多鼓励这群特殊孩子回答问题,及时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下多和这群孩子聊天,分享故事,对于他们面对的问题给予指导。通过这些方法,建立良好互信的师生关系,同时也为后期的心理辅导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合理的利用各方资源
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更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指导与帮助。教育部门的重视可以是这群特殊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能让学校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这一特殊群体,为他们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获得教育,使他们在得到正确的指引的同时,也避免了他们走入歧途。其次,社会各界的帮助能为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社会爱心人数的帮助与关爱能让这群特殊学生感受到爱与温暖。合理的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从而更好的开展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
三、调整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
特殊群体学生大多成绩不太理想,有的甚至带有厌学情绪。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成为老师们遇到的一个难题。在不断的实践中,我发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多多设计游戏环节,这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对于他们给与肯定与表扬更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体会知识的力量。我们在对这群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多多调整教学方法,不断地去尝试,去创新,从而发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每一个孩子本性都是善良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成为他们的引路人。
特殊家庭学生中不良思想品质何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有自身的消极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因此,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矫治,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齐抓共管,既要各尽其责,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才能受到良好效果。
1 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不仅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学生一样按教育大纲进行教育,更要从这些学生的家庭特点出发,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加倍关心,对症下药,行为上要严重格训导,学习上要热情帮助,心理上要对症疏导。
1.1 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比较困难,对于这些同学,学校应主动予以关心,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动员班级学生为他们献爱心,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点礼物,使他们体验到学校在关心他们,老师在关心他们,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会投桃报李,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1.2 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2 学校要积极指导特殊家庭的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2.1 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作为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但光给孩子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好家长,而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来关心、教育、引导孩子的这才是一个好家长,只有让家长在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可能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2.2 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校开设家长教育讲座,请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站,随时随地接受在家庭教育中有困惑的家长的咨询,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同步共商教育对策,使家长能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家庭教育走上歧途。
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指导:
(1)父母离异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抵消的反作用。
(2)父母再婚家庭:要求家长明确对非亲生的孩子,要克服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双亲缺一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为了孩子的健康,自己首先要走出家庭不幸的阴影,要以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并用自己不被生活屈服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奋发向上,切忌把自己的爱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过分溺爱孩子,走进教育的误区。
3 学校要尽力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认为:“儿童的真正教师是他们周围的对象”,即周围的环境,除了父母亲朋的影响之外,所接触的人,所受的教育,所读的书等社会生活条件都是造成人的性格、道德和观念差异的因素,特殊家庭的孩子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是教育特殊家庭孩子的广阔天地,如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社会舆论和社会宣传工具的等,时时处处都在对特殊家庭的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努力争取社会,尤其是社区的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对矫正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自己除了父母、同学、老师的关心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在关注着自己。
(1)生活上照顾他们。由街道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街道可以在了解地区内特殊家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对于地区内献爱心的单位、个人的作一统筹安排,使这些缺少家庭温暖、生活拮据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将来很好地回报社会。
(2)思想上关心他们。街道干部应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对轻度弱智儿童首先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其次,还要掌握弱智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营造一个正常的环境,使他们和同龄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要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特殊孩子看成活生生可以发展的人,树立特殊孩子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使特殊孩子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育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兼顾个别
一日活动的主体是全体幼儿,教学活动的内容与要求要符合多数幼儿的认知水平。但是也不能放弃对特殊幼儿的教育,更不能为了给特殊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就让几十个普通孩子陪着特殊的孩子学习,造成顾此失彼的情形。教师要充分了解特殊孩子,为他们提供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创造适合的教育环境。每次教学活动前我都进行认真的备课,制定出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的教学活动目标,在集体活动中充分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和教育形式,以满足特殊幼儿的不同教育需求,使教学活动既能符合普通幼儿发展的需要,又能让特殊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师在活动中的呵护点滴,倾注无私的关爱,能唤起同伴对于特殊孩子的爱心,以集体的温暖来化解孩子在生活、游戏、学习中的陌生和害怕,使他们尽快勇敢地面对身边的一切,使特殊孩子身心得到较好的发展,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
三、以多种形式加强特殊幼儿的个训
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反复教育的原则,根据孩子各方面能力和需要,针对特殊孩子的个性特点,在不同的时间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供活动材料,加强个别训练,以便使特殊孩子能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水平的教育,真正从中获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在于与他人交往。”为了使特殊幼儿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幸福和快乐,我们应该尽快地将这种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言语参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中这样写到:“言语是我们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优于其它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言语。”基于这一理由,如果我们不及早对弱智儿童进行言语发展和训练,那将会恶性循环。
对特殊的幼儿不能急,最需要的是耐心,是坚持。要想使教育在这样的孩子身上开花,必须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随时抓住机会进行各个方面的训练,持之以恒。
四、家园携手形成合力,帮助孩子成长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特殊幼儿保教取得成效,仅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和家长一起互相沟通、了解,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但越是特殊孩子的家长越不愿意提及孩子的问题,都是尽量回避,用孩子不专心、身体弱、家中娇惯等做借口,我也不能直接去说,这样会伤害家长本已脆弱的心。要想转变家长观念,必须让家长信任我,愿意和我主动谈孩子才行。经过思考,我利用幼儿园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家长们请进教室,让家长观摩老师的教学,利用家长会、家访、入园接待宣传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甚至是心得。等家长彻底信任我了,我就会介绍一些关于特殊幼儿教育的书给家长,以减轻特殊幼儿家长的不安和焦虑,获得有效的科学育儿经验,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有希望的。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教师积极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孩子一定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27―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离婚率、犯罪率的大幅度增加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许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了单亲家庭、离婚后重组家庭、寄养家庭、罪犯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类型。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抗挫折能力低下,是非观念淡薄,学业成绩下降,思想品质下滑,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本文在对特殊家庭教育缺陷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缺陷
1. 父母“淡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是教育的计划者、实施者和参与者,但特殊儿童教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导致一些父母逐渐失去信心。在特殊儿童的家庭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比较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低,对孩子缺乏了解,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更有家长常年见不到孩子,家庭教育成了爷爷奶奶的责任。自身的缺陷导致特殊儿童在心理上容易自卑、胆怯、害羞、不愿意与人交往,如果父母不积极引导孩子参与社会生活,将导致孩子早期社会化的失败,甚至出现人格。
2. “过度”与“放任”教育。很多家长对特殊儿童缺乏正确认识,不能正视孩子的缺陷,一味地教孩子各种知识,而忽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的家长认为,特殊儿童的早期康复等同于“医学治疗”,经过康复治疗特殊儿童就可以获得某一方面的“正常”,如会说话了、智力水平提升了等等,因此忽视对儿童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的家长过分夸大孩子的缺陷,认为学校即使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也于事无补,孩子的现状不可能得到改变;有的家长仅仅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抚养者,忽视了自身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间。
3. 缺乏专业知识。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孩子的心理往往是敏感和脆弱的。特殊儿童家长不但要注意孩子身体的变化,更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大多数家长掌握的特殊教育知识匮乏,虽然一些专业机构及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一些家L培训工作,但也很有局限性,不一定适合所有家庭。特别是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家庭,家长对特殊教育知识了解得更少,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合特殊儿童,影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
二、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对策
1. 学校方面。应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从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来看,教师不仅要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学生一样进行教育,更要从这些学生的家庭特点出发,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加倍关心、对症下药。一是行为上严格训导。教师在教育这部分学生时,要不断进行角色转换,既做老师,又做家长,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学习上热情帮助。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适当补课,使他们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三是心理上对症疏导。应多关心、爱护这些学生,不因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而冷落他们。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有母亲般的慈爱,对学生的生活,大到家庭的生活状况,小到吃饭穿衣,都应一点一滴关心到。
2. 社会方面。社会教育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力量的参与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也可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把关工委、司法、政府、企业、街道、居委会等动员起来,共同参与到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形成社会化的育人体系。政府给予行政支持,企业、街道、居委会可作为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服务基地。多方联动,充分发挥学校、社会联合教育的力量,使特殊学生在全社会的支持下顺利成才。
单一的评价模式(分数)导致老师对有特殊需求孩子的支持出现偏差:有情绪障碍的孩子会被排在教室的最后,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有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的孩子每天在语文、数学……的苦海中挣扎,这些孩子因为无法达到其他孩子的水平而不断受挫,最终丧失自信。
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孩子身上,但收效甚微。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指导帮助,不知道如何帮助这些孩子。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对待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还有的家长无视孩子的特殊需求,没有与老师积极地沟通。
成都市簇桥小学一直关注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发展,坚持开展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认为普通孩子和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都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有其发展的优势智能,学校教育应该发展其优势智能,促进其多元发展,让他们真正地享受教育的公平、老师的温暖、同学的友爱。
2011年始,学校推行全纳教育理念,把全纳教育暨随班就读工作推向了新的阶段。学校邀请欧美教育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为学校带来全纳教育的先进经验,在全校36个班级全面铺开:对学生初筛、建立个人档案、有特殊需求学生分类、学科优势分析表、学科老师安排、个案分析、制定个人IEP等一系列工作,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和温暖。
一项令人满意的可行性调查
2011年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开展社区大调查。调查了在普通教育环境下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而需要获得特殊的教育计划、教学方法和相关服务的学生,包括有智力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自闭症、多动症等情况的学生。
问卷调查对象为:99名教师、95名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以及1690名普通学生。在调查中涉及的有特殊需求孩子分布情况如下:
调查家长、学生、老师对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推行的认识和看法。包括: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对学校开展全纳教育工作的认识和需求;普通学生和有特殊需求学生的一起学习、生活的现状和需求;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全纳教育工作开展的认识、支持程度和对未来工作的设想。
针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家长希望学校能够给家长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更加专业化的指导。95%的家长希望学校能够给予教师更为专业的培训和教育,让老师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支持。86%的家长希望能够给予一些技术支持,如听障孩子助听器的安装等。
从老师的问卷情况反馈来看,老师能够认可并在教学实际中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考虑孩子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这是值得首肯的。老师还特别关注孩子在课外活动中的参与融合情况,把对学生的关注延伸到了课外,充分体现了全纳教育理念已在老师心中扎根。
从对普通学生的调查研究来看,普通孩子和特殊需求的孩子之间的融合度极高,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这个集体中不再是“随班就坐”,而是成为同学中的一员,相互学习、相互关心。
一套较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体系
学校依据美国纽约州教育厅提供的筛查各类残障儿童样表,以及中国鉴定残障儿童的各类样表对有特殊需求孩子进行了初步的筛查(此类筛查不是医学鉴定也不是医学用药的依据,仅仅是为了给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老师能够根据所得的信息更加有效地去帮助这些孩子。如果需要进行医学鉴定,学校会和家长联系,让其和相应的医院联系。
学校为特殊需求的孩子建立个人档案。档案需要突出孩子的优势智能、强项、爱好以及需求。这样才能够对孩子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为下一步制定个人计划提供依据。
学校设置了“课堂观察表”,内容包括:教室环境(教室是如何安排的,该生坐在哪个位置)、观察期间看到的行为表现、教师使用了的课堂管理方法、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建议等。资源中心老师和骨干老师进入课堂,深入观察特殊需求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到孩子最准确、最真实的信息,为下一步实施学科评价作准备。
根据课堂观察所得,老师为有特殊需求学生制定学科优势表。这个表格要求各任课老师进行填写,写出该孩子在各个学科的优势和劣势,现有的障碍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资源中心的老师和骨干老师根据所得的资料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建议,制定个人IEP,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制定个人教育发展计划。
同时,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家校合作平台。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校报《起航》和家长搭建友好平台。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地和家长沟通孩子信息。
全纳实践中的几个难题与思考
对有特殊需求孩子筛查确认上存在一定畏难情绪。筛查是为了准确了解学生情况,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提供依据,为开展个别化教学打基础,不是为了给随读学生贴个“弱智”之类的标签。老师们因为专业知识的限制,害怕出现纰漏产生了畏难情绪。
个别家长不支持学校的工作。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家长素养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工作中常出现家长不配合学校工作的状况,不承认孩子有问题,或者对孩子的问题听之任之,或者只是对学校提出要求,让学校老师负责管教,加大了老师工作的难度。
缺乏资源教室、专业教师。虽然学校外派老师出去学习,得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由于学校学生较多、班额较大,无法做到每个班配备一位骨干老师,这必然影响工作的具体实施。学校还没有成立资源教室,没有整合每个骨干老师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的教育合力。
骨干教师培训还需加强。全纳教育工作涉及面广,参与教师多,仅靠每年两次的师资培训,参与的人员不足。师资在特教理论及新理念、新知识上缺乏更高层次的培训,影响了学校全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课堂上对学生的支持和关注不够细化。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孩子的参与和融入,大部分学科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根据学科特点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环节或者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这也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比较困惑的地方。
对此我们建议,除了搭建有效的家校沟通平台等常规手段外,要加大教学实践,实现孩子的完全融合,大力倡导落实个别教学计划,建立特殊需求孩子的评价机制及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全力推进全纳教育的实施。
一、离异家庭给孩子造成的身心伤害
任何一个家庭的矛盾和解体,都会不同程度地给孩子带来伤害。
首先是心灵的伤害。因为父母都是孩子最亲近和最爱戴的人。在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孩子显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孩子很难以选边站。
其次是习惯的伤害。父母离异后,孩子的归属权和监护权虽然共有,但是一般在离婚时都会判决给一方抚养。
再则是行为的伤害。离异家庭的子女享受的父爱和母爱是很不全面的,更谈不上完美。有的父母离异后,远走高飞,各奔东西。
二、离异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责任
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是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但是作为社会人,我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身为父母,我们要对自己的亲身子女的成长负责。因为孩子长大了将走向生活、步入社会。他们是造福于社会、还是拖累社会、甚至祸害百姓,这都是我们为人父母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不得不承担的社会责任。
首先,必须事先约定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其次,必须育子女的思想观点和方式方法。
其三,必须让孩子深切体会到父爱母爱的真实存在。
三、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教育孩子既要尊重规律,也要讲究方法。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是不足取的。正因为是离异家庭子女,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更要讲究一些策略和方法。比如,教育规划、问题分析、具体做法等等。
一是要有孩子教育规划。这个规划必须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事先的预测,对离异父母双方的教育职责有一个具体的分工。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有其阶段性和特殊性;社会生活对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干扰和影响;离异后的父母,很容易对孩子的教育失去控制。所有,必须有教育规划或者教育计划,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预设方案。这样才能做到职责明确,措施得体。
二是要有具体的教育方法。(1)到校咨询法。按照分工,家长每隔一段时间要去学校找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2)交流沟通法。离异父母每隔一段时间,要约孩子一起吃一顿饭或者喝一次茶。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让孩子感受父母之爱。(3)定期探视法。具体抚养方父母要提醒孩子,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去对方家里走一走、看一看,通过帮助做家务事、一起吃饭,沟通感情,增进互信。(4)电话交谈法。离异父母要通过电话联系,互通孩子情况,提出教育建议,形成教育共识。
三是教育孩子要做到宽严适度。离异父母一般对孩子有一种歉疚心理。在与孩子聚少离多的交往中,对孩子关爱有加、严管不足。常言道,“严是爱,宽是害。”虽然今天孩子会不理解,但是长大了他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养儿育女是父母的职责。因此,孩子必须要由父母亲自管理和教育。有的离异家庭往往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爷外婆去教育抚养。这其实是推卸责任的做法。记住,孩子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领的。没有特殊的情况,父母应当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监护和教育。
四、学校和社会要重视离异家庭子女教育
现实社会生活中,离婚率不断上升,离异家庭孩子不断增加。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给我们的社会管理增添了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被动应付,而应当主动介入、积极应对。
一是学校要重视特殊群体孩子的教育。据悉,成都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共有学生53人,其中离异家庭孩子达29人,占学生总数的58%。可见,这个孩子群体的教育有多重要。因此,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课题研究,来探索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来专门负责这个孩子群体的心理疏导。学校政教处要重点监管这个孩子群体,从正面教育入手,加强学生教育;从行为表现的观察,防微杜渐,及时管控。班主任老师更要关心离异家庭孩子,做好与孩子父母的信息交流和方法指导。
二是社会组织要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把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纳入重要议题,探索家庭与社会共同教育特殊孩子群体的工作模式。社区(街道和村组)要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帮扶工作,对不承担教育抚养义务的家长,要开展法纪教育,督促父母尽责。单位组织要关心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不谨守教育抚养孩子职责的家长,要通过会议宣传教育和个别谈话,督促离异父母落实教育养护孩子的责任。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关爱 耐心 心理调适
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首先是因为教育对象是一些不同于正常孩子的特殊群体,多存在听力、视力、智力落后、言语、情绪和行为等障碍。其次是教育方法的特殊,除了使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外,更多的是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他们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我又逐渐发现了另外一些“特殊”之处,就是在教学中,关爱、耐心和心理调适也有特殊作用,会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体会到爱,更好地融入正常生活,收获更多的信心和快乐。
一、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基础
面对着一个个异于正常孩子的特殊孩子,教师要给他们更加特殊的关爱。一把糖果、一个拥抱能让他们更喜欢你,整理衣物鞋帽、扶他们走下楼梯能让他们更相信你,有了喜欢和信任,才能使他们在学习时更好地配合教学。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留给孩子,陪他们游戏,和他们交流,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神清澈,他们的笑容灿烂,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充满兴趣。关爱对他们来说是生存的希望,更是成才的阶梯。
二、耐心是特殊教育的关键
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特殊孩子在理解、记忆、操作、认知等方面的能力远不及正常孩子,这也是制约孩子发展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一个音节、一个数字、一个笔画、一个动作都需要上百次的重复讲解、演示。在教学中,还要辅助图片、模型、手势等形形的手段,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注意,加深他们的记忆。有时还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单独辅导。耐心的背后是枯燥和艰辛,也正是因为耐心,才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收获了知识,体验了快乐。
三、心理调适是特殊教育的辅助
特殊教育 解释引导 家校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55-02
特殊教育是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及措施对那些特殊的对象进行的一种教育。所谓特殊的对象,狭义的是指那些身心有缺陷的人,比如说盲、聋、哑、智力落后或肢残、疾弱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广义的则还包括那些超常儿童、有品德缺陷的问题儿童和精神病的儿童等。特殊教育可以给残疾人提供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这也是实现教育平等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特殊教育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寄宿式学校中接受教育的,与学校教师接触时间长,与家长接触时间短。本文从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意义入手,尝试提出适用于寄宿式特殊教育学生的家校互动的策略,达到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目的。
1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作用
1.1家校互动有利于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特殊儿童是学校和家长链接的桥梁,家庭是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校互动对广大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最爱,特殊儿童家庭也是如此。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目标都是让孩子们健康顺利地成长。但是还有不少家长认为,把自己身心发展有残疾或障碍的孩子交给特殊教育学校,就绝对地放心,其实这些家长忽略了特殊儿童的内心比普通儿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因此,在对特殊孩童进行教育时采取家校互动这一策略是十分重要的。特殊孩子在身体上或者是精神状态上相对于正常孩子来说总是有些缺陷的,这些孩子的内心需要更多的则是学校和家长为其制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时刻关注其内心的感受,孩子才可以在失去健康的情况下,能在精神上感到快乐和幸福,其内心的伤痛才能治好,学校教育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2家校互动有利于提高特殊教育的效率
家校互动合作是家长与学校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的教育合作方式,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沟通是良好家校互动关系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两者共同努力,才能提高互动的成效。家庭教育参与到特殊学校的教育中来可以及时地、更好地、更有效率地帮助特殊家庭解决教育子女的问题,从而拓宽学校的德育渠道。家校两者合作使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走上正轨,可以促使双方更好地互通情况,互相配合,了解特殊孩子的具体成长过程,提高教育的成效。
2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策略
2.1注重个性化教学,实施全方位互动
特殊教育学生和正常学生相比较,有更多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仅靠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分别设置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特殊教育的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一些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教学是适应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核心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当然,个性化的教学不仅仅需要学校这方面的努力,而且需要家长和学校双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家校互动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互动。第一,家庭学校的互动应该围绕着如何做才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来进行。家校之间应该基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他们的兴趣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进行特定的教育。第二,要努力构建探索性合作关系。家校互动不仅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也应该是家庭和学校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合作形式。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方式来为这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作为互动的主体,家长与教师应该彼此尊重,经常性地开展交流对话。经常性的交流可以促进互动双方对特殊孩子的了解,只有了解孩子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促进特殊孩子的健康发展。
2.2理解障碍学生的家长,积极进行解释引导
当家长和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一起工作时,他们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一起工作,就必须相互交流,而有效的交流有赖于合作双方对对方负责、对对方困难的理解与尊重。对于教师来说,与家庭合作的关键一步就是要理解障碍儿童对整个家庭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对家庭来说,有障碍孩子就意味着家庭要面临经济的、物质的、精神的甚至是家庭关系调整的巨大挑战。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很多有障碍儿童的家长在刚刚得知自己的孩子不是正常孩子时,他们的情绪都比较异常,比如说非常震惊,怀疑是不是诊断错了,等等。他们很难冷静地面对自己孩子是残疾或者不正常的事实,总是想方设法到处求医,希望能够拯救自己的孩子。当他们终于接受事实时往往又开始内疚、压抑和失望。常常不能理性地对待孩子,往往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对孩子过于保护,导致溺爱;另一种是不愿养育孩子,甚至遗弃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