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5 14:32: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模式;发展建议;转型模式1乡村旅游简介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项新事物,但它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乡村旅游,即旅游者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以乡村的空间环境包括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出的新兴旅游方式。广义的乡村旅游,还包括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本文探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乡村旅游。
如今,我国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一个良好发展的新态势。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促进我国的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涉及到的国计民生问题的解决,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我国“十一五”期间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过去的五年是一个辉煌的五年,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为农民增收,农村民生状况的改善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1“十一五”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①“农家乐”模式。“农家乐”模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旅游方式。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的精神。在汶川灾后重建中,这一模式得到了成功的运用。离重灾区映秀只有十公里的三江乡,“农家乐”的数目已发展到300多户,每年可创造上千万的收入,还会吸纳上千人就业,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的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
②民族风情模式。民族风情模式是少数民族以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为依托,通过改善各项设施,引导少数民族的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为少数民族农村的农民带来了收入,同时也将当地的民族文化向世人展示了出来。2006年,湖北恩施市政府着力开发枫香坡的侗族文化特色,展示侗族风情,如今当地的农民收入年年递增,也更好的向外界展示了侗族文化。
③度假村模式。度假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场所,度假村内通常设有多项设施以应付客人的需要,如餐饮、住宿、体育活动、娱乐、购物等。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团体和会议客人会在度假村的客源中占很大比例。
④休闲农庄模式。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乡村农庄为主体,依托于乡村田园风景,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服务。休闲农庄给游客们提供了一种大自然的绿色享受,游客可以在那欣赏山村田园风景,还可在农庄内唱歌、跳舞或者打牌等一系列娱乐活动,可以使游客放松心情,领悟到田园风光之美。
⑤农园模式。农园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放一些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采摘、欣赏;另一方面是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促进城市人对乡村农业的了解。以上五种模式是我国“十一五”建设期间,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过去五年乡村旅游的发展给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未来,乡村旅游还会继续大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十一五”建设期间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过去五年,乡村旅游发展的传统模式虽取得了较大成功,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过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继续走向成功。经调查,传统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①管理混乱,缺乏经营理念。过去五年,我国乡村旅游在经营管理与开发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经营者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相关的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比较短缺,对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不够;第二,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依然将饭菜质量、味道、价格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没有将一些重要的吸引游客的因素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第三,经营者的宣传意识不强,忽视了广告效应,促销手段不多;第四,许多乡村旅游景点缺乏互相合作的意识,各自为政,效益不高;第五,存在重复开发和低层次开发,一些乡村旅游景点过于依赖农业资源,甚至浪费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吸引力不够。要使乡村旅游更有吸引力,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并规范管理体系。政府可组织力量,对经营者进行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及专题讲座等活动,提高他们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政府要能够为大学生投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创造出优惠条件,在旅游教育培训上也要下工夫。各级政府要坚持特色发展,避免重复开发、避免乡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趋同。在经营方面,针对不同的游客,做到开发差异化产品并打出旅游品牌。建立自己的乡村旅游网,公布旅游信息,扩大宣传范围。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可建立联络机制,在合作中形成有序的竞争。坚持创新经营的理念,一些新的服务、新的景观都可以加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国外在乡村旅游方面的一些案例,我们可从网上、外出考察予以了解,并将成功经验整合后运用到我国乡村旅游事业上。
②环境的破坏性较大。乡村旅游要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随着游客的涌入,将会对旅游地的环境造成消极影响,一旦保护措施不完善,当地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将遭到破坏。在过去的五年中,一些旅游景点因环境遭到破坏而收到到较大打击,例如桂林山水,由于游客的增多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其生态环境已出现恶化迹象。同时,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也会破坏当地的环境。乡村旅游发展要提高生态文化水平,保持乡土气息、保持乡村的碧水蓝天。对于游客的涌入,各个景区一方面要从自身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一些温馨的提示,使游客也能够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在景点的建设中,可以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利于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
【关键词】 海南;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海南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从早期开始零星的一些以自然生态风光和农村生活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如海口的绿枫农庄、澄迈万嘉果园、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文昌的渔家乐等,到2000年9月,海南正式启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活动,这标志着海南乡村旅游开始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至2007年为止,全省已有6个市县、30余个村庄开展乡村游。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使得海南乡村旅游由点到片、有片到线地逐步发展。
总体来看,海南乡村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乡村旅游的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还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引导不够,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明确
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非常广,如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社区的改造、旅游业发展、保护等部门和内容,这些都需要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从当前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的利益纠纷事例中看到,政府宏观管理力度不够,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各自为政,问题协调方面没有相互配合、相互推诿。由于政府的角色不到位,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无序状态。
2、认识不到位,盲目开发、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
表现在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源的分析和调查分析不够,乡村旅游区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许多经营者既不做市场调查,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把乡村旅游简单地与渔家乐或农家乐等同起来,简单利用现有农田、果园、养殖场等资源发展旅游,开发模式、开发思路单一化。
3、配套设施不齐全,功能单一
配套设施不齐全依然是海南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一大问题。虽然部分文明生态村做到了村内道路硬化,但通往交通主干道的道路却未能硬化,一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缺乏必要的标示,可进入性差;客房、餐厅等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难以让人接受,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
4、经营管理不规范,旅游服务水平低
乡村旅游的部分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是本地乡村居民,从业人员自由散漫,素质相对较差,部分乡村居民从业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也影响服务水平。此外,海南教育比较滞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通话水平、服务技能不高,旅游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
5、旅游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文化脆弱
随着游客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大量进入,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在日益下降。盲目的建设,不合理的开发,游客的任意践踏和采摘等在一定程度上给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造成破坏,旅游垃圾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破坏了环境卫生。经营者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人为地将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舞台化、商品化,这种商业性加工扭曲了乡村文化,失去了原真性的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二、海南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建议
1、政府主导,多方支持
为使乡村旅游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同时加强多方渠道筹资,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银行贷款为铺的资金筹集方式,促使农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各级职能政府要明确责任,相互协调,研究并制定旅游管理制度,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环境卫生、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等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
2、规划到位,合理布局
发展乡村旅游,应做到规划先行,杜绝盲目开发,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进行。在空间布局上,乡村旅游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地理格局东西差异、南北异同,以及各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差异,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个性,保护旅游镇、村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旅游业在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农业生产容量、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容量范围内可持续发展。
3、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模式
乡村旅游应重点体现“真味”、“原味”,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要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在规划设计中,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依据各地资源优势,挖掘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充分调动游客的感观,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要着重于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性。开办海南乡村旅游网站,设置自助游、自驾游服务栏目,实现游客与景点随机互动。
4、建好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对旅游村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加大旅游村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加大旅游村镇改水改厕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改善旅游村内公共厕所卫生状况,完善景区指示牌等。实现配套设施现代化,开通有限电视、农村宽带网、卫生服务站等。加强原生态植被的保护,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保留农村景观生态化。加快交通便利化,采用政府补贴、企业运营的方式,开通海口、三亚等城市直达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公交路线。
5、规范接待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要出台统一的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统一标准,逐步健全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邀请相关部门和旅游院校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分层次、分岗位学习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改善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营造让游客舒心的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加强对各地乡村旅游理念的宣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一些类似于导游人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当地人,适当推广学习一些简单普通话、外语,提高接待档次,吸引国外游客。
浏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全域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随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道路敞亮了,环境美化了,游客增多了。要增添我市旅游的魅力和活力,从文化心理的视角来看,我们认为应把乡愁文化植根于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一、充分认识乡愁文化的旅游价值
(一)乡愁文化富有独特内涵
旅游要靠文化来支撑。乡愁因乡土而生,根植于人的内心,浓缩了一个地方的生活,是人的家园意识的具体体现,是文化认同的情感投射,是现代人追寻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乡愁文化既传统又时尚,既有传承性又有现代性,发展全域旅游,正应着力挖掘其独特内涵,提升文化价值。
(二)乡愁文化触发出游动机
旅游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项综合性审美活动。乡愁文化以山川河流、建筑民居、田园风物、方言俚语、节庆祭祀、民俗风情等形式表现出来。旅游者对乡愁文化的渴求,是追求品质生活的深层需要,逐渐成为人们一种新的出游动机,成为激发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活的驱动力。
(三)乡愁文化契合旅游开发
乡愁既有个体的,也有群体的,既有民族的,也有地域的。蕴藏在城镇乡村的乡愁文化资源,运用于近年来打造的永安镇华山屋场、梅田湖稻雕景观、桃树湾刘家大屋,游客如织。近期修复的淮川石板街,引起一时轰动,充分说明人们向往乡愁文化的心理。如果把乡愁文化融入全域旅游,进行保护与开发,必将成为我市旅游的重要组合要素。
二、准确把握乡愁文化的开发重点
(一)保护乡村风貌
乡愁,是山脚下的蜿蜒小路,是山坡上的层层梯田,是村边的弯弯小河,是村中一座有故事的老屋……美丽乡村是安放乡愁的最佳场所。但是一些乡村已经不像乡村。建议适当保护乡村传统的建筑风格,坚守耕作传统,留住一部分农业文明,展示传统工具,保留乡村家具,让浏阳的稻田、花海、菜园、瓜棚、作坊、民居融入到全域旅游之中。
(二)传承乡风民俗
l村古老、质朴、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是乡愁情愫最好的酵母。建议按照民俗活动民间办的原则,引导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民间民俗活动,有计划地恢复和培育优秀民间礼仪,培育乡风民俗应用的文化空间,鼓励和恢复良善的民俗和信仰,强化民间民俗文化的可观赏性,改造升级为旅游项目。
(三)发展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是烙印乡愁的文化符号,是美丽乡村的灵魂体现。建议做好民间文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一步还原和培育传统节日里丰富的民间文艺内容,用民间文艺打造各具特色的戏曲小镇、稻雕公园、墙绘村庄、龙狮之乡、楹联屋场、菊石小镇,用民间文艺传递美丽乡愁,讲述浏阳故事,丰富旅游内容。
(四)保留古老地名
古老的地名,散发着泥土芳香,给游子以无尽情思,给游客以无限向往。浏阳是民政部认定的千年古县,有着丰富的地名资源。随着经济发展、区划调整和城镇建设,部分被合并的村庄随意取名,一些老地名也随之废除或是消亡。建议保留老地名,制止生造地名,挖掘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
三、着力打造乡愁文化的旅游载体
(一)打造乡愁旅游产品
乡愁文化必须通过外显的载体才可以被游客感知。要依托幸福屋场、农家乐、农业公园、乡村客栈等,深度开发“美丽乡愁”的吸引物,促进提质升级,打上鲜明的乡愁烙印。传统街道、民居、社区也是留住乡愁、引发乡愁的空间和载体,建议认定并保护一批历史建筑、传统街巷,挖掘利用好能引发乡愁的物质资源及其精神内涵,尽可能保持原有风貌和特征,打造一批整体风貌协调、地域特色彰显的乡愁文化名街名镇名村。
(二)设计乡愁旅游活动
乡愁文化资源及其旅游产品要通过活动的组织才能让游客体验。要以“访千年古县 觅美丽乡愁”为主题,精心设计访源头、拜祖宗、游小镇、吃蒸菜、赏菊石、听乡戏、感乡情、看烟花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浏阳找到梦中的故乡,得到情感的享受。恢复、包装传统庙会,打造节会活动平台。借力花炮文化节、杜鹃花节等活动,加强策划,有效融入乡愁文化体验活动。以乡愁为吸引要素,“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发挥节会带动地方发展的作用。
(三)开发乡愁旅游特产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四川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面对的任务是“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培育产业内在竞争力、达成“升级版”目标的必由之路。转型升级主攻方向是解决抵挡和粗放的问题,要适应大众旅游提档升级要求,改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传统认识。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依托探索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分析加实证研究上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为全方位品牌战略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应用依据。
(三)主要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主要观点: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设计的一些特色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的世智笾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体验的日趋多样化,旅游出行日趋自主化,以口碑效应为主要传播特点的传统乡村旅游产业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乡村旅游点具有极大的空间广度,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以自驾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客源对象的需要。在打造乡村旅游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品相、品质、品位、品牌”,将工业4.0的理念融入农业,大力发展智能化精致农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本课题将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乡村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区当地的发展情况,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下面就阐述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的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知名品牌数量少。2.品牌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3.缺乏品牌化营销手段,品牌意识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1.拓展乡村旅游内涵。2.规划旅游集聚地,打造精品品牌。3.进行品牌化营销,扩大品牌的营销范围和营销力度,也全面推广品牌。
总之,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品牌定位,要体现当地区域的特点和特色,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此项研究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及学术界的反映和引用
本课题聚焦于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建设,以破解目前乡村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同质化难题为设计方向和目标,是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工作。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课题完成后,在助推乡村旅游升级版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由品牌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农家乐;由品牌化包装,做足乡村文化,让游客寻找乡愁,体验生态生活,围绕乡村品牌,让生产成为表演,让生活成为旅游,把家园变成花园,从而带动农民增收;由品牌化营销,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如微信、导航、智慧旅游、网络预订等传播工具)引导游客需求,对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模式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该成果将指导和提升乡村旅游体系的标准化和完备化。
四、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网红乡村;乡村旅游;娱乐节目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提高,娱乐节目种类众多,节目录制的地点也成了大众旅游的“网红乡村”。但是网红乡村的旅游管理模式与治理结构也亟需创新与变革。传统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弊端丛生,已经不能为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提供优良的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如今的乡村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证实了乡村旅游现今的管理策略的发展存在优点,但是我国的乡村景点旅游管理方面经验尚浅,因此,乡村旅游的管理策略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系统设计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员配置结构异化等问题。因此,本文运用旅游管理学相关理论对乡村旅游管理进行了论证,拓宽了乡村旅游管理和建设的理论发展截面,丰富了乡村旅游管理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价值。
1现今网红乡村旅游管理存在问题
1.1管理模式陈旧
自娱乐节目热播乡村旅游兴起以来,大部分的旅游收入来源相对固定,主要是来源于景点产品门票收入和政府补贴,但目前乡村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乡村旅游点的安全保卫、卫生保障、日常检查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多方限制,自乡村旅游热以来,业态几乎无大的变化,乡村旅游的突然兴起,管理者没有及时推出推陈出新的商业方案和模式,本地居民对乡村的商业氛围感到厌倦,本地人的人流量一直在下降,同时,因部分的乡村地处偏僻,周边的交通、停车等各方面制约因素较大,影响了外地客流,大大影响了乡村景点地的商业氛围。
1.2专业人才制约
目前,部分的乡村地点较小,管理团队人员较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一般,且大部分员工无专业技术职称,旅游地管理的负责人在之前一直为政府体制内人员(村委会成员),后调整为职业经理人模式,但乡村旅游的相关运营管理和企业管理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1.3考核激励不够
乡村旅游管理没有一个具体的绩效考核办法,对员工的管理侧重点还是放在日常业务是否有差错,年度工作目标和成果难以量化,运营重点长期放在日常管理,没有根据形势发展优化调整,尤其是对市场这一块的探索和投入不够,相关从业人员的争先意识不强,因为乡村的文化观念较之落后,导致员工有银饭碗的想法,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只求无过,主要心思放在确保稳定运行上。
1.4战略发展重视不够
纵观乡村旅游管理的内部管理结构,基本围绕着节目的游戏做出安排,新业务、新活动开展不多,并且节目的不断录制,开发的网红乡村越来越多,许多的网红乡村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同时,乡村旅游开发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没有最新的一个政策导向,如何在同质化中发挥本地的特色,如何在全国这么多的乡村中发挥各自特色的发展战略还不够多,制约了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和经营收入。
2提出建议
2.1优化组织构架
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部门与岗位的责任,首先,依据组织架构与部门职能,进行实施业务流程管理,把乡村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责进一步明确,按照商业化模式运营。其次,要完善内部管理的标准,各个部门和岗位要职责清楚、职务分明、步调一致,可以大大提高乡村旅游负责机构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建议可以进一步优化部门的设置,设置市场部用于市场的开发,商旅部则侧重于与政府、旅行社的对接,增加旅游团队的收入;同时,进一步强化办公室的职能,主要是加强队伍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现打好基础。
2.2引进高端人才
首先,拓宽人才引进企业管理,紧密联系各大著名高校,在实际条件可以达到的情况下,与相关人才进行一对一对接。其次,优化人才引进程序,可以举办“招才引智”项目专题人才交流会,现场办公,现场办理相关调动、入编手续,为留住人才下真功夫,下真力气。
2.3优化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系统化的考核工作体系,乡村旅游管理的管理和建设,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考核工作和相应绩效指标的确定是必不可少。同时,考核还能对乡村旅游管理推进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2.4升级发展战略
建议乡村旅游要重点放在长期的发展战略这一方面,继续发挥非遗传统特色,把运营的重点放到优化乡村旅游内产业结构,大量引进新的项目展现乡村的独有的特色,烘托人气,提升竞争力。
3结论
网红乡村旅游兴起以来,在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主要是未来管理发展不清晰、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管理团队不够强大、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反思、总结、改进。立足于更宽广的视角,着力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优化组织结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及奖惩机制,升级发展战略,提高乡村旅游管理的运行效率,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良好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文华.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以四川省南充市高坪青莲镇城乡统筹实验区为例[J].经济论坛,2016(2):95-99.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议
乡村旅游源自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农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理论才被正式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就是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活文化和乡村背景为旅游的吸引物,实现农业和农村等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旅游活动。
1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都市旅游的特色性质。首先,乡村性。它是以乡村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广大游客。其次,文化性。乡村本身不具有旅游资源的特性,然而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保留,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观赏资源。再次,生态性。乡村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传统农业依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就使得乡村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成为现代都市居民摆脱紧张压抑生活的良好去处。最后,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它重点强调了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产品初级化
这种初级化具体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初级化。造成这种初级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旅游内涵认识的前期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很多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就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成为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重要原因。
2.2 过度盲目的开发
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没有深刻理解乡村旅游内涵,只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的轻微改动后就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失去了原有的乡村旅游价值。此外,过度盲目的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承载力破坏,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3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的,而且多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将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调配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都属于私人所有,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型经营。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3.1 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一体化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发展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来发展是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性、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当中,以做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安排和合理的力度。首先,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从而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其次,市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利用专业化的手段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并要加深产品的设计,消除乡村产品的初级化,还应当设计经济的旅游路线,实施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以推动乡村产品和旅游资源的销售广度和深度。最后,乡村旅游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征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居民会承担诸多的利益和代价。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研居民的态度,以避免由于居民的消极态度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受到限制。
3.2 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强的旅游活动。因此,科学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过度盲目开发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第一,科学选择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并且本身所吸引的范围也非常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资源的布局时,应当根据客源市场和交通便利的程度来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第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水平。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还应当提高产品本身的档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所以,在保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性资源,将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乡村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当中。第三,科学计算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客容量。每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请专业的人员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科学的计算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定所能接受的客容量。在确定合理的客容量之后,还应当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为乡村资源提供合理恢复的时间。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性,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利有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的系统开发当中,并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乡村旅游资源,真正将这些旅游资源实现最为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以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 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然而乡村旅游却将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旅游规划管理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奎.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30-31
[2]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52-53
[3]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4):68-69
为此建议:
1、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2、加大对乡村旅游业融资的政府主导地位,促进闲置资金进入乡村旅游业的投入,解决乡村融资难问题;
3、加大建设用地指标向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倾斜力度;
(一)生态资源优势独特。
(二)陈化店地下水水质优良。
鄢陵县陈化店镇地下水储量丰沛,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微量元素锶和偏硅酸等含量均高于国家优质矿泉水标准。长期饮用,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调节神经等功效;以之泡茶饮用,具有清爽止渴、消疲提神、促进代谢、消脂去腻、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
(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二、鄢陵乡村游发展采取的措施
(一)科学制定乡村游发展规划。
聘请省内有关专家和教授对全县的农家乐旅游资源开发、线路组合、宣传定位、发展步骤等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编制出《中国鄢陵农家乐旅游开发总体策划》。规划以“一花(鄢陵花卉)、一木(鄢陵苗木)、一水(陈化店水资源)、一草(草坪生产)、一果(樱桃、蟠桃等杂果)”五大资源特色为支撑,深入挖掘“彭祖养生文化、许由文化、三国曹魏文化、茶文化、鄢国古城文化”等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把美丽田园风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结合起来,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和谐统一。
(二)加快乡村游精品景区建设。
景区(点)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切实加强乡村游景区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2、柏梁花乡农家乐。该景区以柏梁镇蒋庄村为依托,以农村城镇化和景观建筑为载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计划建中欧结合式建筑110栋,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入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村生活和花乡风情。目前,已建成布局考究、古朴美观、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中欧结合式建筑70余栋,农家乐接待床位400多张。
3、姚家村。该村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众多,以蜡梅最为著名,素有“蜡梅冠天下”、“花园第一村”的美誉。历史上有名的“姚家花园”就座落于该村。近年来,该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花卉生产,成为带动全镇乃至全县花木产业迅猛发展的专业村、示范村。目前,全村2743亩耕地全部种植花木。同时,姚家村人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空闲地种植花木,建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风格别致的花园式庭院,不仅美化了环境,又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了收入。
6、南坞清流河休闲景区。该景区以清流河为依托,两岸种植有蟠桃2000多亩,绵延20余公里,每年三月,两岸桃花都引吸着周边城市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长期居住在闹市里的人们营造了一个休闲娱乐、踏青赏花的“世外桃园”、绝世佳境。同时,清流河沿岸青年湖水面面积500余亩,大闸蟹养殖规模发展,每年秋季都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游玩品蟹。
8、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该景区位于陈化店镇,陈化店茶史源远流长,茶文化相伴而生。景区以陈化店优质水资源为依托,已建成各类高、中、低档茶馆、茶舍100余家。
(三)加大乡村游宣传营销。
一方面,把鄢陵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宣传的重点进行整体包装推介。几年来,通过新闻媒体刊发宣传稿件200余篇;在河南电视台、许昌电视台以及周边地区电视台制作专题片30余期;在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许昌日报等报刊开辟广告专版;在国际互联网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通鄢陵旅游网站,全面介绍推荐鄢陵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强烈的市场宣传营销意识,变“等”客上门为“请”客上门。积极组织人员组成促销团到各地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营销;连续多年参加全国旅游交易会和全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并积极参加“河南风”推介活动;极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记者、旅游界同行来鄢实地考察、踩线,推介旅游线路。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提升了鄢陵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打响了鄢陵乡村旅游的品牌。
(四)加强乡村游规范管理。
乡村游虽然起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但并不说明乡村游给人的印象就是住房档次差、环境卫生脏、经营管理简单粗放。我们通过评选星级农家乐,引导农家乐经营业主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农家乐旅游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同时,旅游部门联合工商、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为农家乐经营者讲解服务规范、交际礼仪、饮食卫生、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文明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农家乐环境卫生、餐饮质量、收费标准进行检查。积极组织经营者先后到栾川、四川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培训,开扩眼界和学习经验。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确保了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使农家乐经营者逐步向正规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鄢陵乡村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鄢陵乡村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县乡村游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不够规范。我县乡村游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完善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有关政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家乐”接待点的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较低,接待大规模的旅游团队少,旅行社为其提供客源少。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目前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两侧路灯、各种指示牌、景区内排水、排污设施及停车场、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制约和影响了农家乐的发展。
(三)缺乏文化内涵,对民俗文化深度挖掘不够。“农”的特色、“家”的感觉、“乐”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少,参与性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的开发力度不够。大多数“农家乐”经营项目类同,产品单一,缺乏“农”的特色和风格;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饭馆、一家旅店,缺乏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吸引力不够强。
(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当地农民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处于较为粗放的经营层面,服务质量和档次不高,严重制约农家乐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
紧紧围绕如何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把乡村游工作作为重点,对在乡村游发展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协调和指导。二是制定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对乡村游发展重点乡镇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提出具体要求。三是进一步加大旅游景区(点)开发的项目招商力度,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项目结合的有效平台。四是出台发展乡村游的相关扶持政策,特别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重点扶持和发展几家乡村游休闲旅游示范点,作为全县乡村游发展的典范,切实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四是立足于长远发展,注重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特别是农家乐从业者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增强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二)完善发展规划,突出特色资源优势。
在省、市“旅游立省”、“旅游立市”战略决策的指导下,按照鄢陵“旅游强县”建设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乡村游总体发展规划,认真抓好实施和落实。一是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做到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抓住重点,分步实施。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有序推进,逐步完善。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尽快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三)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鄢陵乡村游品牌。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不断规范农户乐接待服务标准,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游客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四是加大鄢陵乡村游宣传营销力度,通过参加促销会、推介会及在各类电视台、报刊、信息网站等新闻媒体制作专题、刊发稿件等方式,加强宣传推介,扩大乡村游的影响力。同时,将乡村游、休闲旅游列为旅游节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旅游线路,举办形式多样的乡村休闲旅游专场推介活动,全面打响鄢陵乡村旅游品牌。
(四)加大对乡村游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拔付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游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如:道路、污水排放及处理、公共照明、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对乡村游项目的立项进行倾斜,使更多的旅游项目能够得到上级项目专用资金、贴息贷款、无息贷款的扶持,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设施,提升景区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