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5 14:32: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人文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放到职业教育中来思考,就是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性教育。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作用于心灵”,一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他强调:“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生产线上的一个能手,但是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只教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多次讲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培养学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首先是要教会他们做人;要学会做人,一定要有人文文化熏陶。”1998年,他给自己的博士生定下规矩:如果谁不会背《老子》,就不接受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可见人文知识对于一个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要进复旦大学,先考语文;语文不及格,免谈。”这些话告诉我们,个人和国家要强大,离不开科学技术,这是生存之本;但是离开了人文知识,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无法立足。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
二、语文课在职业院校中的处境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在迎合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思想使得职业院校逐渐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有的学校虽然宣扬培养“全面、综合性的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只抓职业能力培养,不管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片面的做法。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的独特性,并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恰当的人文教育,而职业院校传播中华民族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就是语文课。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同,就在于科学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显性的,而人文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隐性的。正如有些人不想种树,却想盖摩天大楼,种树用了资金,耗费了精力,可是得几十年后才看到效果,几十年后没有人会想到这树是他种的。如果不种树,几十年之后才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没有人去追究当年哪个人没有种树。要是盖上摩天大楼,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可以见成效了。
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为学生终生的学习考虑。语文是体现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与其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倒不如说,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懂语文;或者说,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将语文课所蕴含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根本就不知道学习语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对此我只能这样理解。在职业院校中,在教学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专业课程,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有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些专业课老师,他们对一堂课的评价引领了整个学校的评价标准,在评课的时候往往用专业实操课的标准来评价语文课。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使浪漫的语文课多了一层浓厚的“技巧”色彩,将语文等文化课视为边缘学科,认为可有可无,人文教育更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甚至有的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只学会简单的应用文写作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文学欣赏、挖掘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教育,纯属于无病。
三、语文课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站在时代的高度看,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这些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并重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民主与法制,需要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需要人文精神。语文课中经典课文所渗透的人文思想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对人一生的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底子,一个深刻领会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人会变得聪明、儒雅,同时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试想想,一个不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怎么会领会到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大气磅礴,怎么会理解众多文人对东坡先生的喜爱。苏轼告诉我们,人处逆境当自强;一个只知道屈原的名字,其他的都不懂的人,怎么会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又怎么会明白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领会《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汉赋的恢宏、唐诗的壮丽、宋词的婉约、元曲的犀利、明清小说的现实,而这些特点恰恰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特征,这些文学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长期吸取,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学科,是传播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还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养料,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职业院校里充分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的关键因素。因为从本质看,学会做人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一个人能否把握机遇的前提。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如何做出正确抉择,取决于个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要提高这种水平,必须要有人文知识的支持,所以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它所承载的任务就格外艰巨。忽视了人文性,过分地强调工具性,这是片面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根植于语言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语文教学除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在国家发展大计中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必须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
四、忽视人文教育的危害
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使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在。重视科学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的做法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分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悖于教育理念的初衷,有害于人才的全面发展。由于人文教育的弱化,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素养整体不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质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价值取向的认识不足,对于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没有认识清楚,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缺乏自尊、自信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能够长远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它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那些专业知识。
五、结语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可以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就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
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一、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很多职校往往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这种量化管理常常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比学习成绩更重的比重,学期末记入学生档案。这种管理体体制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往适得其反,一些学生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许多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就不是很好,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再加上职校招生的地域范围一般大于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中,跨县市、跨地市。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开始过像大学新生一样的独立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校以来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那么究竟何为人文教育呢,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二、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但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①丰富的思想性。"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②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③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是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然而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范畴演化为重理轻文的现象,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被自然科学化,使文科教学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导致人文精神内蕴、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的丧失。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使职校的语文教学有过根本的改变,和其它的一些普通高中也没有什么区别,这固然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但缺乏思想上的认识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三、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人文教育的实施
我们知道,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而在这三者当中,教学内容虽不具有唯一性,但从总体上来看却是固定的。而教师和学生,无论从角色还是地位来看,教师都是处于主动地位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行为动向,才能在教学中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
从总体上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从入学成绩来看,大部分职校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偏科现象严重。他们大多只是冲着学习一技之长才走进了职校的大门,甚至一些学生连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了,课堂上只有一些故事性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我在教文言文《劝学》一课时,反复读了大概有十几遍,有些学生还是将“有”(yòu)读成“有”(yǒu),将“生”(xìng)读成“生”(shēng);而在教授《雷雨》时,在讲到周朴园、侍萍、四凤、周平、鲁大海等的这些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人却有着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和矛盾冲突时,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仅积极参与表演还很快就理清了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特点。由此可见,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 人文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54-02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历史进程,在这一背景下,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诞生了。从表面上看,这些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技能型人才,解决了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问题。殊不知,这种重实用轻人文的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是深远的。而当学生缺乏人文教育的害处突显的时候,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的表现如何,便没有人过问了。在这种重实用轻人文的大背景下,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语文课就被放置在职业教育的边缘地位。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人文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放到职业教育中来思考,就是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性教育。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作用于心灵”,一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他强调:“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生产线上的一个能手,但是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只教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多次讲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培养学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首先是要教会他们做人;要学会做人,一定要有人文文化熏陶。”1998年,他给自己的博士生定下规矩:如果谁不会背《老子》,就不接受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可见人文知识对于一个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要进复旦大学,先考语文;语文不及格,免谈。”这些话告诉我们,个人和国家要强大,离不开科学技术,这是生存之本;但是离开了人文知识,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无法立足。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
二、语文课在职业院校中的处境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在迎合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思想使得职业院校逐渐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有的学校虽然宣扬培养“全面、综合性的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只抓职业能力培养,不管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片面的做法。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的独特性,并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恰当的人文教育,而职业院校传播中华民族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就是语文课。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同,就在于科学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显性的,而人文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隐性的。正如有些人不想种树,却想盖摩天大楼,种树用了资金,耗费了精力,可是得几十年后才看到效果,几十年后没有人会想到这树是他种的。如果不种树,几十年之后才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没有人去追究当年哪个人没有种树。要是盖上摩天大楼,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可以见成效了。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为学生终生的学习考虑。语文是体现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与其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倒不如说,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懂语文;或者说,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将语文课所蕴含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根本就不知道学习语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对此我只能这样理解。
在职业院校中,在教学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专业课程,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有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些专业课老师,他们对一堂课的评价引领了整个学校的评价标准,在评课的时候往往用专业实操课的标准来评价语文课。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使浪漫的语文课多了一层浓厚的“技巧”色彩,将语文等文化课视为边缘学科,认为可有可无,人文教育更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甚至有的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只学会简单的应用文写作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文学欣赏、挖掘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教育,纯属于无病。
三、语文课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站在时代的高度看,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这些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并重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民主与法制,需要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需要人文精神。
语文课中经典课文所渗透的人文思想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对人一生的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底子,一个深刻领会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人会变得聪明、儒雅,同时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试想想,一个不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怎么会领会到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大气磅礴,怎么会理解众多文人对东坡先生的喜爱。苏轼告诉我们,人处逆境当自强;一个只知道屈原的名字,其他的都不懂的人,怎么会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又怎么会明白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领会《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汉赋的恢宏、唐诗的壮丽、宋词的婉约、元曲的犀利、明清小说的现实,而这些特点恰恰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特征,这些文学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长期吸取,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学科,是传播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还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养料,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职业院校里充分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的关键因素。因为从本质看,学会做人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一个人能否把握机遇的前提。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如何做出正确抉择,取决于个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要提高这种水平,必须要有人文知识的支持,所以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它所承载的任务就格外艰巨。忽视了人文性,过分地强调工具性,这是片面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根植于语言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语文教学除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在国家发展大计中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必须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
四、忽视人文教育的危害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重要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已经非常的熟悉,对于人文教育的真正涵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与认识。一般来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探索发现人文教育在科学之中的价值,它是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等之间的关系,还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自然、历史的方法,能够从中得出其价值。人文教育是以教育人为基础,从而传播与发扬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就是人们对于科学知识以及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是特别值得提倡的一种文化蕴涵。
2.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现在我国正在普及素质教育,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营造一个富有人性的、充满人情的、体现人道的高中语文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创造性,这是对于语文这一科目的重视以及对于高中学生的尊重。人文教育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这一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具有人文性,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更要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要加强激发和鼓励学生们潜藏的人文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深入剖析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内心活动以及人物情感世界,使得人文教育始终贯穿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一要求是高中语文教育者一起奋斗与追求的目标。
二、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内容的优化,教学制度的完善。
1.教学理念的转变
以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老师们大部分都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们不动脑经、死记硬背,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容,更不能理解文本所讲述的人文知识。而在人文教育中,高中的语文教学要求老师能够深入剖析文本的人文文化,讲授对于文本内容的不同层次与不同程度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们的人文个性与人文素养。目前情况下,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形式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所以老师仍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导角色,学生们就处在了一个被动听课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外来知识以及外来观点的容器,而绝不会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主动学习者,渐渐地就会磨灭了对于人文精神的探索与灵感。高中的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对于人性的追求,对于文化的渴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生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构建一个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与探索。2.课堂内容的优化与情景创建要使教育显得富有人文气息,那么就要让教育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就要让老师在堂课上善于将文本内容与实现生活结合起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课文中的内容,这样学生们更能贴切感受到课文中所讲述的情感,容易激发出学生对人文的感受,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们从内心真正感受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境界及情感,能够正面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的方法论,从而是学生能够在高中这一重要的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3.教学制度的完善
之前,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考试的范围来定的,这样就局限了课堂内容,使得课堂内容非常的枯燥单调,老师的教学形式也随之单一化,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所以要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的人性化,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要进行教学制度的完善。新的教学制度要充分主张人文精神的发扬,注重学生追求人文个性,是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向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要在这一重要的阶段通过人文教育来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高中语文中实施人文教育能够提供培养与发扬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平台。
作者:李敏 单位: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校英语;英语教学
英语是一种语言型学科,语言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人文信息,因此,英语是一种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类型。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体现出英语课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将人文教育渗透到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并不是理智性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这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灵魂进行教育,即人文教育。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人文教育占据重要的地位,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型学科,不仅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教育阶段,引入英语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个体而言,人文教育是促进个体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的培养个体的人文精神,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对社会而言,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
二、将人文教育渗透到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方法
(一)在英语教材中寻找人文教育因素
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材也是一种很好的人文教育教材,英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社会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人文教育就蕴含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可以从实际的生活中提炼出人文精神,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一些人文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英语教材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既包含了国家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信息,这些都是学生人文意识的主要来源,教师要熟练的运用教材,将教材中的英语文化知识和人文教育因素完美结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形成一种人文精神熏陶的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二)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人文教育的氛围
由于学校的类型不同,所蕴含的人文教育知识也是不同的,像文科类的高校,学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材就蕴含着人文知识,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但是,在理科类高校,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知识比较少,学生很难感受到人文教育。因此,学校要重视人文教育环境的营造,可以定期开办一些人文教育的活动,比如,国学精神讲座、英语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过分的注重英语知识的实用性,而忽视了人文知识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人文精神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人文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时展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追求完美的人格,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教师是学生可资效仿的榜样,是美的化身。”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格和人文修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人文教育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人文教育也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追求目标。在信息多样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思维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有些人们的道德意识开始呈现出滑坡的倾向,需要及时进行人文情怀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人文精神。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英语又作为一种交流语言,可以有效的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春辉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官濛.一部引导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教学的新专著——评《人文素质教育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02).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教育 实施途径
1948年,著名建筑教育学家梁思成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人是不完整的人。半个多世纪以后,面对我国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现状,再次体味大师的精辟论断,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人文学科教学的教师,笔者感觉人文教育的缺失已成为高职教育全面发展的瓶颈。
一
近十年以来,高职教育以最迅猛的速度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上,还是办学规模、结构、条件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另外,从办学效果来看,高职教育已成为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但是,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人文教育缺失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出来。这种缺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第一,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欠缺,人文素养薄弱。
在高考招生过程中,高职院校被放在最后一批录取;同时,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最终被高职院校录取的的学生普遍分数较低,甚至有些院校的录取分数不及总分的三分之一。虽然分数不是学生人文素养的直接体现,但是低分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出现较多的问题,如缺少激情,学习不积极,沉溺网络自律性较差,无责任感、使命感,无学习兴趣,适应能力差等。这种学情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呈现偏低的水准。
第二,办学理念功利,导致忽略人文教育。
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专业的设置上,以市场需求和岗位就业为导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就业率,具有很明显的功利性。而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成了训练有素的专门人才和工具。注重职业技能教育,忽略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的本质是背离的。教育应该兼顾专业知识与人文修养。没有人文教育的专业教育,就像是一驾独轮车,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始终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第三,校园文化滞后,无法形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折射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远没有达到形成文化的层次。主要表现在内容缺乏新意,大多为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及各种节日的应时庆祝晚会。不仅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诗歌朗诵、书画展览、民族器乐演奏等难觅踪影,就连具有时代风尚的礼仪展示、时装表演、网络游戏比赛等,也屈指可数。校园文化的滞后性与低层次,与高职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目标相脱节。
第四,人文学科匮乏,导致学生知识面狭隘。
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以专业课程为主体,其他课程特别是人文学科,要么被畸形组合,要么干脆消失。而专业课程知识的拥有,也仅仅以是否通过某一职业资格的认证为标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既缺少人文学科的熏陶,又学习目标单一。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会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个性、没有激情、没有灵性、没有想象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没有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的经验,有的只是一点狭隘的专业知识。
二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构筑精神家园的教育,是帮助人获得精神生命的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文教育,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完善的精神生命。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完整的人。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应用人才”,因此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实际上这种看法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为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技术能力的培养。实施人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归根到底是教育他们如何做真正意义上的人,完整的人。不然,教育就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其结果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教育不能短视,不能停留在今天的小利益上,而是为了明天的大未来。高职教育尤其如此。
第二,人文教育可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为本,以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为本。高职教育必须有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做人”为基础,贯穿并指导“做事”,让学生把“做人”与“就业”统一起来。高职院校不是“工厂”,培养的不是“产品”、“工具”,它培养的首先是“人”。这个“人”应该是既能胜任技术操作的需要,又能够和谐地融入社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时代气息的人才。
通过对理科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学科的教育,使得学生在自身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发面,都有一个较快的提升,并且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才。
三
那么,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使得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偏离呢?人文教育缺失的因素,正是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得以实现的途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转变办学理念,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实现培养人文素养目标的教育,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育高职教育人文精神的关键。完整无缺的教育应是“做人”与“做事”的完整结合,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所以从根本上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才能使高职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主旨。
第二,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高职院校中,技术教育以传授专门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重视认识的、理性的、逻辑的活动,具有工具价值;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在情感、意志及非理性方面,具有精神价值,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形成良好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他们优秀的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使之在人性与人力上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人性与人力的统一。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
高职院校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教材、职业道德教育课,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标准的灌输;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建立在广阔而坚实的思想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塑造学生的职业性格。校园文化能形成一种塑造学生性格的环境,发展学生适应职业道德要求的良好性格并使之趋向完美。
参考文献:
(1)陈慕鸿 大学生文化修养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为例〔J〕;河南农业,2010年(14)。
(2)杨首乐,张志萍,宋志伟.高职人才培养实施综合技能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研究[J];河南农业,2008(16)。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人文主义教育 课程设置 自我意识社会环境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中增加了文学鉴赏、情感体验和作品内涵领悟等能力要求。
人文主义教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以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为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随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注重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陶冶人和教育人。
在教学中,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满足学生个性特点和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安排上富有弹性,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情感性相互渗透,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适用的课程。它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施以相应教育,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笔者现从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中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当前社会环境三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引入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阐释。
一
在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中,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等不同文学样式的引入,需要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感内涵方面的体会能力、写实与虚构的分辨能力,以及自身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注重课堂训练与讲解,学生自身很难体会到文章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信息和情感,更不用说体会作者的文字技巧了。“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还要对其亲身体会。而中学生无论在社会经验还是人际交往的程度上,都远远低于成人,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增加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及简单地现实联系对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有益处的。譬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节选,表面上看整篇文章刻画了一个极度吝啬而又心胸狭窄、报复心极强的犹太人夏洛克和诚实信用、珍重友情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作品的内容在许多学生看来是可笑而不真实的,认为这个故事只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但是如果学生能够了解当时的欧洲社会背景和宗教背景,了解当时欧洲政府对犹太人的歧视和排斥,学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夏洛克会有如此之变态的报复心理。此外,在学生学习文本之前,让其针对社会借贷现象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对比调查结果和课文中夏洛克提到的借款条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作者极力刻画的夏洛克的贪婪的理解,又可以体会到作品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的结局凸显法律文件文字严谨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注重自身表达的准确性。
二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内涵领悟,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行程和发展过程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和成熟期八个阶段。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被积极地解决。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性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集体社会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在这个时期,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学习,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对于学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定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字作为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和信息载体,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语文教学被赋予了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学生能够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将其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述出来,教师除了进行积极的引导之外,没有必要再进行强制统一。对于异议的提出,欢迎学生进行基于客观现实的自我阐述,帮助其建立自身独特的角色定位。
三
另外,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国际交流愈加深化,新兴媒体传播方式涌现,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应用产生巨大影响。许多网络流行语或是方言,或是不符合传统语言结构,或是错别字,比如,网络上风行的“有木有”,是由地方方言演化而来的(普通话夹杂方言),就是“有没有”的意思,是咆哮体中的一种。同时,外语教育给传统语言带来的影响也不可轻视,比如,经常听到学生说的“吐槽”,来源于日本漫才(类似于中国的相声)里的“ツッコミ”,是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者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普通话里相当于相声的“捧哏”。
中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的一部分,对于奠定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于新奇事物很容易接受,在当今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反而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随着语言的发展,不少原来的网络流行语被收录到字典中,如“给力”、“宅男”、“宅女”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若学生出现此类偏好,应当恰当地予以引导,在遵循传统语言的规范的同时,保持其语言的清新性和独特性,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坚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使中学生在现今快速发展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奠定坚实的传统语言文化知识基础,开阔视野,建立健全人格,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提高文字的鉴赏能力和内在领悟能力,达到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2]曹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百度百科:人文主义教育http:///subview/229803/6133546.htm?fr=aladdin(引用日期,2014-4-19).
【关键词】英语教学 人文主义 教育思想 重要性
一、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一)人文主义教育教学观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都作为文化的精髓,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备受人们的关注。其在教育活动中以人文关怀为基础,从而力求做到科学、人文及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强调教育要具有广博的视野、独立的理性精神及智慧的品格,在思想观念上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主体精神的培养。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得到显现出来,倡导人本主义。目前英语作为教育体系中地重要课程之一,其属于人文学科,所以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人文学科知识的特殊功能,从而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
人文主义教育观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英语教学中需要充分地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理念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英语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原则具体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尽量使用与学生个体经验相关的材料,以促进二语(英语)自我与母语自我的结合。
(2)减少或避免批评,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
(3)导入情感教学,使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学生的语言学习结合起来。
(4)鼓励素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5)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二语自我向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学习者自己愿意做的人。
(6)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为英语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人性化的途径。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英语在我国很大一部分高校中都有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而对于英语专业,则目的是培养专业的英语人才,但在英语学习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知识,对语言缺乏敏感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英语学习具有较多的不利因素。因为在英语学习中会有许多关系到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果对这些方面缺乏了解,则会给英语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在当前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都缺乏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英语学习还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知识,而且在英语写作及口语学习中由于思维领域较窄,所以其表达的内容较少,每天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英语的学习,缺乏创新精神,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强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提升学生自学和实践的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语言教学思想认为,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要求。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都很重视语言教学,重视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及语言的流畅性,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则关注很少。比如,在批改学生的写作练习时,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改正学生拼写中的错误、语法使用上的错误和句型上的错误等,而对学生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内容是否恰当则不予重视。这也就是说,教师只侧重于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必须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能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在目前各院校中,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偏重对学生进行英语技能的教学,关于中西文化方面的教学仅仅是作为选修课来对待的。学校如此安排,虽然不能说是错误,但这样一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的要求却被忽视了。近些年,高等院校都很重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但在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活动虽然都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学生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仍无很大帮助,仍没有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能促使学校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相关课程或安排相应的活动。
三、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其更主要的是人文素质教育,这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习惯的养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塑造其良好的人格,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之间需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将人文主义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贯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