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5 09:56: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机电一体化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发展历程;发展前景;应用领域;形势和任务及对策
1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历程
自从有电子技术,电子与机械技术就开始结合了,出现半导体集成电路,机电一体化有明显的进展,开始引起注意。“机电一体化”是日本电机公司在二十世纪最先创用的。当时,人们把“机电一体化”当作是机械和电子的结合。20世纪80年代初,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更高级的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出现,典型的产品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机电一体化”早在1971年,日本“机械设计”杂志就提出的,它融合了机械和电子及信息等多种技术成为一体的。是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制造出的产品,称它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机械系统也利用了数据库,如洗衣机等其它消费品用了数据库的驱动系统。此外,机电一体化也用在光学,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的新领域。到了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微机电一体化,机器可像机器人那样有多用途。随后,机电一体日益发展,进入了21世纪。
2机电一体化发展前景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向:
2.1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方向,智能化产品可以判断、推理和逻辑思维及决策能力,从而代替了一部分的脑力劳动。2.2系统化系统化一方面是开放式和模式化的结构。系统可以任意的剪裁与组合,同时实现多个系统协调控制与综合的管理。系统化另一方面是通信功能强,实现远程及局部网络被采用。
2.3微型化
微型化融合了机械、电子和软件技术的微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又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微机械系统几何尺寸一般小于1cm,甚至微米、纳米级。由于微机电可进入有的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能进行精细的操作,所以在生物、航空、信息、工农业等领域,有很宽的应用前景。现在,用半导体器件制作的蚀刻技术,已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2.4模块化
模块化是机电一体化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机电一体化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具有标准机械、电气、动力、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是一项复杂的事,它需要制订标准,以便各部件与单元的匹配和接口。
2.5网络化
网络化是机电一体发展的目标。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面向网络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网络已经普及,远程控制终端设备本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2.6绿色化
工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环境受到污染,绿色化尤为重要。绿色化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产品从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应无危害。绿色化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环境,报废时可以回收再利用。
3机电一体应用领域
3.1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有迅速提高,表现在:总线、模块、紧凑的结构,能实现有一台机床完成多个加工任务或控制几台和几种机床的能力,并能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可见数控机床用途的广大。
3.2计算机集成系统
CIMS的实现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最优综合。它打破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线,用制造来控制物流信息流,从而实现决策、开发、准备、实验到生产管理的有机结合。
3.3柔性系统
柔性系统是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自动化仓库等组成的。它可以随机、实时、按量地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离散零件的生产。
3.4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有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和操作者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的判断,对动作进行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第3代机器人有多种感知功能,有复杂的逻辑思维进行判断和决策,能独立行动。
4机电一体化面形势和任务及决策
4.1形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的工作量大而广、压力大。产品耗能,耗水,耗材高,有污染,、扰民,责任重。近年来,工业结构,产品结构,几经调整,成效不够明显。有上级领导部门的问题,有故土难离的问题,也有拿不出理想的产业,选不出好的产品问题。这就必须发展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产品无论在功能和性能上还是质量上都很好。成本又低。同时,向机械工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实现了文明生产。
4.2任务
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两句话:一句话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使产品更新换代。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4.3对策
4.3.1统一安排,协调发展我国机电一体化的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策略。各单位只想局部利益,缺少综观全局的计划和战略。因此,有关单位要制定出有计划的政策。4.3.2强化管理,发挥协会功能机电一体化发展较快,因此,要有机电一体化的统管机构,加强协会的建设,给予其管理职能。扩大机构,发挥好协会的作用。4.3.3优化环境优化环境指通过广告宣传,使社会上下都重视,支持发展,如为外商提供方便;开绿灯。要限制耗电,耗水,耗材不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5结论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strong impetus to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of cross-cutting and infiltration, resulting in the mining are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our country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the partial forecast
主题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前景
Keyword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status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 TH-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矿业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世界范围内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也称为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智能化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运用,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最新的技术方向是: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使得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出现,从而出现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通过进一步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使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得到了深入研究。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科研作用,让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进行合作研究,推进技术的发展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快速的转化和应用于实际的产品和相关的领域,为各方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二)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和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可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三)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 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四)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近几年来,我们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得到长足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运用,现在机
电一体化技术正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最新的技术方向是: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使得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出现,从而出现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通过进一步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使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得到了深入研究。例如,国产电牵引采煤机已经占领国内市场,核心部分是由安装在采煤机上的计算机和传感器组成,具有多种保护、遥控功能。国产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也已占领国内市场。此外,我国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胶带运输机、矿井供电设备以及风机、水泵、压风机、局扇等设备上也都有成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但是,,笔者认为在发展我国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增加产品国产化的比例;②增加产品的通讯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③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大型设备的故障诊断功能和智能化程度。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我国可以利用广阔的市场潜力,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研发更多具有知识产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在国内外发展的同时,行业内肯定会有竞争的时候,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笔者相信,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D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186-01
一、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
(一)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3)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二)工业机器人。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四)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三、机电一体化发展应用前景
开发新一代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研制各种性能优良、稳定高效的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设备,实现工业和各种作业的柔性化和自动化,使机械设备具有更高的柔性。智能制造系统(MIT)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做到人机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自律能力和人机一体化能力;高水平的人机一体化(即虚拟制造技术),在软件的支持下,有一定自组织能力、自我优化能力和自我修正能力,是机电一体化研究热点。它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心理学、生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对诊断过程、人机接口、自动编程和加工过程等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以取代或延伸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标。
快速零件制造技术(RPM)是由CAD模型直接驱动的快速制造任意复杂形状三维实体技术总称。其加工过程中人工干预少或无人工干预,由CAD软件设计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的数字模型,然后根据工艺要求,按一定厚度分层,完成从三维实体模型到三维平面的转变,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数控加工代码,再以平面加工方式生产,是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激光技术、材料技术等于一体,是零件制造加工的前沿技术,是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制造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金字塔式多层次管理”向“网络式管理”、由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由固定组织加工向敏捷制造加工转变,特别是由质量第一向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转变。因此,21世纪制造模式成为机电一体化研究的新领域。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新产品的研发及高精密等设备的发展,要求新一代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及系统也必然会朝着高性能、智能化、系统化以及轻量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从而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
作者简介:贾海林(1957.11― ),工作时间1975年,现任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机电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发展过程 前景展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单纯的单一学科应用已远远无法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新的技术改革,知识创新提供契机。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而成的。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简介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的。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一书的副刊。时至今日,机电一体化这一概念已经广泛的被接受和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单纯的机械学与电气或电子学的结合,而是在上述两种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以及软件工程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并不断发展,广泛应用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一)、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初级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并没有刻意的将机械学与电子学技术结合起来,而是不知不觉的利用电子技术的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这便出现了最早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期间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了机械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战后,这些技术由军用逐渐应用至民用范围,但并没有提出机电一体化这一概念,没有将多技术的结合推广。
20世纪70到80年代是这一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开始出现,这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一阶段,Mechatronics一词被提出并逐渐被认可,机电产品大量涌现,世界各国逐渐对这项技术给予大力支持。
20世纪90年代开始,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新的阶段。这一时期,通信技术、光学技术以及微细加工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结合,出现了微机电一体化和光机电一体化的分支。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本身的研究日益成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建模研究、分析和集成方法以及机电一体化的整个科学体系的研究,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更加完整,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二)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1]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技术的研究。国务院成立了由杰出科学家带领的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这项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诸多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半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中,人类生产生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系统化、绿色化和微型化程度快速发展。其中智能化和自动化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中之重。
智能化是目前形势下大部分技术所共有的发展方向,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械技术的重要区别之一。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设计活动中被越来越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迅速。在更高速的微处理器出现以及运筹学、仿生学等技术的辅助下,机电一体化产品更好的拥有人类的部分智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必须标准化、系列化。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必须制定出一系列标准,将各个单元、接口统一化,以便扩大规模生产。但由于这项技术刚刚兴起,做到标准化系列化还很难。
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了新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使得基于网络的各种机电产品远程控制得到很大发展。而总线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家用机电产品系统化,集成化的发展。
[2]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另一个表现是通信功能的增强。机电产品的发展趋势是更加注重人格化,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定义,首先,就是模仿生物生理机能,设计各种机电产品。另外,机电一体化产品归根到底是人在使用,赋予机电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个性愈发重要,其总重目的便是人机一体。
在生态环境问题愈发重要的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绿色化成为一个新的重要课题。绿色机电产品是指产品在设计、试验、生产以及回收销毁等方面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高。设计、使用绿色机电产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微型化指的是机电产品向微型机械及微观领域发展。这一概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技术。微电子产品体积小、耗能低、灵活性高,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军事等方面。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微型化的一个挑战就是必须采用超精加工技术进行生产制造,如果在这一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那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微型化将有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社会劳动力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多学科种类,使传统的机械预设方法和预设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愈发光明。大力发展这一先进技术,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也是创新理念,振兴工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机械工业;传感器技术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080-02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机械工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大规模使用,该技术的诞生、普及应用为机械工业的生产方式、技术架构和管理方式都带来了重大的改变,目前,机械工业生产应用已经从原来的“机械电气化”发展到了“机电一体化”。
1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又被称为机械电子学,是把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机械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兴科学技术。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已经具备自身体系,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内容还在不断的更新和丰富。从系统观点出发,机电一体技术有机集成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嵌入式编程技术等诸多技术学科,其针对机械工业各个功能单元进行合理配置,以优化系统功能为基本目标,实现了高质量、低能耗和可靠性较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1.1 机械本体技术
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来讲,其本体技术是机械技术,其核心是采用高新技术对机械技术进行概念更新,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有机统一。机械本体技术从减轻质量、改善性能、提高精度等方面入手,有效实现材料、性能的变更,从而真正实现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刚精度提高和性能完善等要求。机械本体的重量减轻是驱动系统实现小型化的基础,为改进控制功能提供保障,不仅有效提高功率,而且帮助减少能量的消耗。
1.2 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处理设备的应用普及以及微电子学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只有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分时处理的输出入可靠性和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妥善解决标准化和抗干扰问题,提升处理速度,才能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1.3 传感技术
传感器存在有待提高精确度、可靠性和灵敏度等方面的问题,由于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多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方法。而就外部信息感应器而言,大多使用非接触型的检测技术。
1.4 驱动技术
作为驱动机构,电机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它在效率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有效避免其缺点,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和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正在被研发和推广中。
1.5 软件技术
软硬件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带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力推行软件标准化、陈旭模块化、程序标准化、软件工程等,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维修效率,减少投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1.6 接口技术
数据传输格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实现和计算机通信的基础。接口规格的统一为信息的传输和维修提供了极大便利。为了有效解决光耦器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和光导纤维的标准化、大容量化、小型化等问题,科研人员正在努力研发高速串行、成本较低的接口。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2.1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该方向也是机电一体化和传统机械自动化技术之间的本质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使得机械工业产品模拟人类的思维,实现逻辑判断、推理和自主决策的系统功能。智能化是指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集成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理论、心理学、运筹学和模糊数学以及混沌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够实现高效的机械工业控制。随着诸多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工业的大脑——自动控制微机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处理速度高速提升,传感器系统也更加集成化和智能化,因此,其已经为机械工业的嵌入智能控制算法编程创造力更加有力的条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智能化发展方向更加突出和明显。
2.2 微型化
微型化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作为机电一体化的一个发展方向,微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效结合了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和微机械技术等高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很多优势,比如能耗低,体积小,移动方便灵活,其可以在微型空间内进行精细化操作,目前,微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机械系统向着微米、纳米的方向发展。
2.3 系统化
系统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系统结构采用模块化和开放式的总线结构,因此可以实现系统的各个组件之间灵活组装,同时可以实现多个子系统之间的综合管理和协调控制。二是系统的通信功能大幅度提高,可以实现远程系统通信。机电一体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人们的使用感知度,结合人体自身需要,向智能化、情感化和人性等多元角度发展,注重生物系统化发展。
2.4 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随之兴起,目前,网络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已经成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各种远程自动化控制和视频监控系统中,可以基于网络技术控制各种终端设备。局域网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为家用电器网络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的实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便利。而与此同时,质量可靠,功能齐全、独特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一经研发和销售,便大受欢迎。由此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产品必将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2.5 模块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又一发展方向是模块化,它非常复杂、重要,它有利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目前,机电一体化生产制造商非常多,生产的产品应用不同的标准,无法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统一的机械电器等接口。为了保证各个单元和部件的匹配,需要制定一整套的标准,加之企业间的利益冲突,近期内很难完成标准的制定,但是可以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逐渐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毫无疑问的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所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必将非常有利于机电一体化企业的发展。
2.6 绿色化
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受此影响,绿色产品呼之欲出。产品绿色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目标是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是指生产使用时不破坏生态环境,报废后可以回收利用。
3 结 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技术相互促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学科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科技力量高速发展的产物。在使用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促进了机械工业快速实现战略性的变革,使得传统的机械工业设计理念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因此,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促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不仅可以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需求,而且可以快速推动机械产品向新领域迈进。未来发展过程中,随着机电一体化相关核心技术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必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 左武峰.试探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多种技术进行整合,并且将其在实际生产中加以应用的一种技术。现代化的机电设备基本上都可以称为是机电一体化设备。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整合度之高,包含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技术、微电子、信息技术、信号变换技术、接口技术等多种传统和新兴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中,机械技术作为基础技术是最重要的一项,机械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机械实现机电一体化。从而达到结构、材料、性能上的改进,来实现减轻重量、改善精度、提高性能的目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中较为重要的辅助因素之一。信息的交换、预算、决策、人工智能等等都属于计算机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机械工程技术的效率,不仅仅可以更好的实现机械工程的各种要求,还可以实现自动检测、处理、调节、控制等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某些方面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操作,智能化是其与普通机械技术最根本的区别。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初级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时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初级发展阶段,人们开始能够自觉利用电子技术的成果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在二战之后,战争在使科技发展滞后的同时,也促进了电子技术和机械产品的结合,在战争期间这种结合主要应用与军事,在战争结束够,电子技术与机械产品的结合用于经济发展中,并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刚刚产生,人们对这种技术的认可程度还不高,机电一体化技术还未得到广泛运用,这个阶段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2.深入发展阶段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到了迅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智能化,并在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这一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又加入了光学和通信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在初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同时,对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分析和学科体系也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神经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光线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拓宽了发展前景,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这个阶段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当前的机电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规划发展阶段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就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且国务院还把机电一体化技术列入了863计划中,还成立了专门的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由于国际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飞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到国外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影响,还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影响纳入九五规划和发展纲要中,不仅是国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非常重视,很多高等院校、国家企业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阶段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网络的普遍与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工业的生产、政治、军事,甚至教育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作用,网络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全球化步伐,全球的经济与生产将会连成一片,企业竞争的范围也走出了国家,走向了世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一旦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动态,新成品就会通过网络渠道畅销全球,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远程控制技术与监视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出的产品也将会成为远程控制技术的终端设备。
2.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区别于传统机械技术最根本的特征,同时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趋势。二十一世纪对智能化更为重视,机电一体化要想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今后的机电一体化在操作控制中,充分地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学、混沌动力学等新的学科知识,模拟人类智能,更好的实现对人类的模拟。虽然机电一体化不能从根本上与人类的智慧相比较,但是其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并且为人类节约更多的人工成本。
3.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微型化也是机电一体化将来发展的一个整体趋势。微型化兴起的时间不长,从上世纪末开始兴起,主要是传统的机电一体化往往较为庞大,不便于正常工作的展开。微型化不仅仅是指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向微型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向微电子系统发展。微电子系统要向微米甚至纳米技术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微机电一体化的实现,在生物、医疗、通信、军事、制造等多个领域都有较强的影响。但是微机电一体化的目前也存在一定的瓶颈,那就是微机电技术,虽然当前微电子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先进,但是由于机电设备的复杂性,造成了机电技术还不能达到与微电子技术同等的技术水平,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微机电技术一定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机电一体化整体的微型化水平。
4.模块化的发展趋势
模块化的实现是机电一体化设计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模块化的工作量较大且较为繁琐,各种设备的生产厂家较多,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紧密配合,就有可能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这就需要对机电一体化进行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就是将多个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子系统。多个子系统最后又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生成一个新的系统,产生不同的功能。机电一体化如果能够实现模块化设计,必然大大减少设备之间的不兼容概率,不仅仅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基本功能,甚至能够促进一些新的功能的开发与应用。
5.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在过去传统的发展观念中,人们过于追求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和能源问题往往不去重视,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多种能源面临枯竭,国家和人们才重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时绿色产业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绿色化产品不仅是时展的趋势,也是机械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绿色产品能够使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环境造成最小的污染,绿色产品在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都能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不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健康,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四、总结
由于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认可,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时间毕竟不长,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实际,使得机电一体化能够在国家的发展当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智慧.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4).
关键词:医院 会计电算化 问题 解决途径
会计电算化即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也就是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等在会计工作中加以运用,从而使查账、算账、记账、报账及判断、分析、统计会计信息以及提供决策等工作变的更为高效。会计电算化通常由在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运行的总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人员三部分构成。会计电算化在医院的实施,有利于电算化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财会工作效率的提高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医院经济效益和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会计电算化现存问题
(一)缺乏制度层面管理
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对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实现进行了多次强调,但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医院的应用率仍很低,特别是在部分地区医院,应用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电算化工作的认识与重视,会计电算化就难以向战略管理层面上升。处于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到位,有时候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仅仅局限于应用软件的购入和安装,实际工作仍然沿用传统手工记账体系;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进程中,只知道重视投资硬件,而对相关应用软件的投入不够重视,有时候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甚至不惜购买非正版的财务软件,这样会计电算化的效率就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会计电算化工作就难以得到发展。
(二)缺少复合型人才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会计电算化涉及信息学、会计学、计算机学等多方面知识,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培训和继续教育中,对电算化的操作技巧和理论体系进行掌握。目前,部分专业财务人员只具备过硬的会计方面的知识,而较为缺乏对电子数据的熟练处理能力;部分专业计算机人员具备较少的财会知识而难以实现融会贯通,所以既懂财会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极为缺乏。严重缺失复合型人才的现状对医院会计电算化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形成了制约,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医院引用电算化积极性及其可信赖程度等都形成了严重阻碍。
(三)缺乏数据安全稳定性
会计电算化为医院会计信息系统造成的数据安全风险,是由电子数据和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引起的。会计电算化在医院的实施,主要面临着不稳定的软件程序风险、会计档案保管和形成风险、计算机维护风险及实际操作风险等。同传统书面账本相比,电算化产生的电子数据具有较弱的保存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由操作失误或子系统遭遇黑客致使设备瘫痪,从而使重要数据丢失而难以查证。同时,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增加的会计信息量和多样化的人员,往往会增加时间耗费、管理难度及监督难度,因而同成本效益原则相悖。此外,其数据处理权限和超越访问等,也为数据安全稳定性埋下隐患。
(四)缺乏可操作性
一方面,市场上缺乏全面专业软件的提供。会计电算化在医院的实施要以对医院特殊条件相适应的电算化软件系统的运用为前提,然而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多为金蝶和用友等适合大多数企业运用的软件,其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基本满足,但是对医院管理制度的特殊性来说,缺乏完善性。另一方面,医院利用和研发软件的能力有限。部分医院聘请专业软件开发商进行专门性的开发设计,从而使自己的财务软件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然而受专业计算机人员对医疗财务知识的缺乏及较低的售后服务质量等影响,软件安装使用后仍然存在较多漏洞。
(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目前,越来越多的单位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性,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内控的依赖性也较大。然而,很多医院缺乏充足的内控意识和健全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人员缺乏明确的权限和职责,产生的问题难以责任到人,因而存在的一些隐患也较为突出。部分医院在会计电算化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对传统内控制度进行沿用,对根据新型财务处理模式而做出相应调整和修改的缺乏,致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丧失其实质作用。
二、解决会计电算化现存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
作为会计电算化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就需要单位相关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和财务人员的积极主动参与。一方面,相关管理人员要强化对电算化的认识,作为一项需要长期连续进行支持和投入的信息化工程,会计信息系统并非有软件、有钱就可以建立的,需要与医院运营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相关领导的支持,同时有全体职工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财会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对观念进行积极转变,新的历史时期,医院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对其会计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要以事前控制代替事后分析,从而为医院管理层的各项决策提供更为有利的信息依据。因此,会计人员要对应用计算机工作进行积极参与,在认真做好领导助手和参谋的基础上,使采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工作得以实时化、动态化、规范化、及时化,使医院管理中财务人员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从而促进医院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根据医院实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各种问题,医院要对操作计算机的相关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政治思想教育,从而使其形成强烈的法制观念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会计数据信息的完整、及时、准确、真实提供保证。同时,还要根据新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及《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对现有的医院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内控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对进一步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前景进行强化。在进行医院日常工作管理时,要对合理科学的人事制度进行制定,从而使电算化工作队伍得以稳定、高效发展。电算化系统涉及审计人员、操作员、系统维护人员、开发设计人员,为使电算化系统能够高效顺利运作,从而为医院经营管理提供充足的参考信息,同时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管理,对既对应用计算机技术熟练掌握,又对财务业务深刻了解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引进和培养,从而使电算化事业得以顺利发展。
(三)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受设计医院财务软件的人员对财务管理、财经法规、会计原理等知识的缺乏,对会计处理环节和流程等难以周详考虑等因素影响,需要对专业的经过有资质机构或管理财务软件部门认定的、进行系统监测后明确的、兼容性好、功能强大、数据稳定安全的软件进行购买。还可以对实力雄厚的软件企业进行委托,从而使与医院实际相符合的具有个性化的软件系统得以应用。此外,确保软件可靠、保障数据安全的具体措施还包括:相关会计资料的认真保管;会计系统的经常维护;离职人员对文件移交手续的认真办理,对数据库、软件清单等相关资料的认真移交,不得私自毁损、复制和隐藏;操作日志的认真填写,异常情况的仔细记录;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全面,对程序清单、数据库、运行日志、财务数据等资料的认真保管及定期的磁化、霉变和破损清查和保密;使用密码的认真妥善保管及定期按规定更换;原资料、备份资料的分地、分人及时保管,最大程度的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
三、结束语
作为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医院要强化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要在对自身现存电算化问题进行认真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在转变其观念、提高其素质的基础上,还要推进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在科学的管理制度中,促进电算化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明芬.医院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与存在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2)
[2]李文清.浅析医院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消费导刊,2010(01)
[3]何萍.浅析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策[J].科技信息,2011(13)
【关键词】煤电一体化;经济效应;政府管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煤、电企业之间的冲突越演愈烈,一方面,煤炭价格上涨,导致电力企业成本大增,另一方面,煤炭价格下跌,煤炭企业又惜售,导致电力企业用煤短缺,二者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政府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煤电价格联动,“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电力改革等,但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同时,在学界,为了化解煤电冲突,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于立、刘劲松(2004)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指出,造成中国煤电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煤电企业之间所形成的纵向价格双轨制关系。于立宏、郁义鸿(2006)认为,煤电矛盾的复杂性既源于煤电属于纵向关联产业这一特性, 又源于我国经济周期性导致的需求强波动性。政府政策的频繁变更反映了政策制定未能把握这两种特性对于煤电关系的影响。林柏强、魏巍贤、李丕东(2007)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是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GDP是引起煤炭增长的原因,但煤炭需求不是引起GDP增长的原因。
针对煤电之间的冲突,一些学者又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于立、刘劲松(2004)认为有两种可行的办法,一是恢复煤炭产业的横向价格双轨制。二是电力企业与煤炭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胡予红(2004)介绍了煤矿办电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大力扶持煤矿办电,鼓励煤电纵向一体化。于立宏、郁义鸿(2006)认为,煤电纵向一体化能够确保煤炭供应,减小煤炭需求波动性和煤炭价格上升对发电厂成本的影响。武丹(2008)从竞价上网的角度研究了煤电纵向一体化及其效率。
虽然很多学者提出了煤电冲突的解决之道,并在一定程度上论述了煤电一体化的经济效应。问题是(1)如果煤电一体化战略存在巨大经济效应,那么这个经济效应有多大?(2)如果实行煤电一体化战略,煤电一体化企业会存在哪些潜在的负外部性?针对煤电一体化的优势和劣势,政府管制政策应作何取舍?
本文试图应用产业组织理论进一步对区域煤电一体化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对其存在或产生的负外部性,结合当前我国实施的政策,运用政府管制经济学的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区域煤电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煤炭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但是从区域范围来看,有少数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占据垄断地位。从全国范围来看,电力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性市场,但是在区域市场上,少数电力企业具有独占优势。电力企业的最终产品是电力,因此,电力企业是电力的电力供给者,消费者是电力的需求者。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煤电一体化模型来研究其经济效应。
(一)前提假设
假设一个区域的煤电领域只存在两家垄断企业,一家是煤炭企业,一家是电力企业。煤炭企业生产电煤的边际成本为C,电煤只供应给电力企业,价格为Pu(Pu>C,Pu代表煤炭企业制定的电煤价格,Pd代表电力企业制定的电力价格)。生产单位电力除了需要一定电煤投入外,不需要其他中间投入品,也就是说电煤价格Pu就是电力企业的边际成本。假定整个区域的电力需求为D(Pd)。此外,假定单位电煤生产单位电力,中间没有损耗,这样电力企业对电煤的需求与消费者对电力的需求相等,即D(Pu)=D(Pd)。为了便于分析,假设我国已充分实现了完全竞价上网,此外忽略输电环节产生的成本,企业自主决定的竞价上网的电价就是最终消费者购买电力的价格Pd。因此电力企业关注的是如何使(Pd-Pu)D(Pd)最大化。假定最终需求函数为D(Pd)=a-bPd且C0)。
(二)模型分析
1.令■u和■d分别是上下游企业的利润,■1和■2分别是一体化之前两个企业的利润之和以及一体化后企业的利润。首先考虑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没有实现一体化时的均衡。
电力企业求解maxpd[(Pd-Pu)(a-bPd)],解得电力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Pd= ■。
此时,整个区域对电力的需求为D(Pd)=■,从而得到电力企业的利润为■d=[(Pd-Pu)(a-bPu)]=■。
现在对于煤炭企业而言,求解以下方程式maxpu[(Pu-C)(■)],由此可得煤炭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 Pu=■。此时,电力企业对煤炭的均衡需求为D(Pu)=■,从而可以得到煤炭企业的利润为■u=■。根据以上的结果可以求得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利润之和:■1=■u+■d=■+■=■,消费者剩余CS■=■(a-bx) dx=■。
2.现在考虑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采取了煤电一体化战
略。成为一家企业后,它为每一单位电煤支付的边际成本为C。考虑两种情况,(1)实现纵向一体化没有产生并购成本,(2)实现纵向一体化产生了并购成本,记为E。
首先考虑第一种情况,求解maxpd[(Pd-C)(a-bPd)],解得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价格为Pd*=■,一体化企业对电力的供给为D(Pd)=■。比较D(Pu)和D′(Pd),可以看出后者大于前者,说明一体化企业的发电量有剩余,可以输送到其他地区。此时,利润总额为■2=■,消费者剩余为CS■=■(a-bx) dx=■。
其次,考虑第二种情况。求解maxpd[(Pu-C)(a-bPd)]-E,解得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价格、均衡产量和消费者剩余与第一种情况一样,但是利润总额变成了■2=■-E。当存在合并成本时,只有当E
3.令W1和W2分别代表未一体化和一体化后社会的总福利,因此W1=■1+CS1=■,W2=■2+CS2=■-E。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在一个区域的煤电市场中存在两个垄断企业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后,电力的售价显著降低,一体化企业的发电量高于未实施一体化战略时的发电量。第二,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两个垄断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后,减少了交易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因此,一体化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明显增加。第三,从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来看,由于电力的终端销售价格显著降低,消费者为单位电价所花费的成本明显减少,所以消费者所获得的剩余要高于未一体化时的剩余;由于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后,企业的利润明显增加,消费者剩余也增加了,因此社会总福利也增加了。
三、实现煤电一体化的政府管制政策建议
(一)深化电力改革,实现充分竞价上网
从电煤的开采到电力最终输送到用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煤炭企业处于上游阶段,发电企业处于中游阶段,而电力的输送处于下游阶段。在模型中,省略了对下游阶段的分析,假设下游阶段的输电环节是没有成本的,且实现了完全竞价上网。事实上,输电环节又可分为输电、配电、售电,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成本投入,所以用户购买电力的电价明显高于电力企业的出厂价,这必然使消费者的福利受损。另外,虽然电力改革以来,我国已将输电环节拆分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司,但是二者管辖的区域几乎没有重叠性,各自在本区域形成了完全垄断地位。
因此,要深化电力改革,实现充分竞价上网,在输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尤其是在配电和售电垄断程度不是很高的环节,降低进入壁垒,增加企业的数目,同时政府要控制进入企业的数量,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达到最小的经济规模,以避免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现象。
(二)放松进入管制,加强成本监控
企业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虽然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是一体化后,企业的市场势力相比之前两个独立企业更强。当前我国并未实现电力上网的充分竞争,国家相关部门在选择电力企业的上网电价是以电力企业的成本作为参考标准的。这就使得一体化企业有动机利用自己在本领域的信息优势,故意提高发电成本,甚至通过游说政府相关部门,使其制定符合自身目标的上网电价,以攫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导致管制部门被俘获的情况。
因此,在我国能源领域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放开市场准入机制,允许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煤电领域,实现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加强对一体化企业的成本监控,尤其是电煤价格的监控,可以通过建立电煤价格指数或煤炭期货来实现,防止在没有实现完全竞价上网时,企业通过虚报成本,提高上网电价。
参 考 文 献
[1]于立,刘劲松.中国煤、电关系的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9)
[2]于立宏,郁义鸿.基于产业链效率的煤电纵向轨制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6)
[3]林柏强,魏巍贤,李丕东.中国长期煤炭需求:影响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