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3 17:41: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道德品质的基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难治性鼻出血在鼻内镜下用高频电刀电凝止血的方法及护理。方法 通过512例难治性鼻出血病人在鼻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进行电凝止血,细致观察病情、卧位护理、饮食护理、排便护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症状护理等,不仅及时控制了鼻出血,还有效的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 512例病人在3~5天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高频电刀电凝止血是在直视下迅速查找出血部位,有效终止鼻出血,较传统的止血方法明显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病人的住院天数。
【关键词】鼻内镜 高频电刀 难治性鼻出血 护理
鼻出血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发病率高,过去采用鼻腔填塞等多种治疗手段,但效果均不佳,我科从2006年使用鼻内镜高频电刀进行鼻出血电凝止血,术中视野清晰,能迅速查找出血部位,有效地终止鼻出血,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使病人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6年12月-2010年12月共收治难治性鼻出血患者512例,男292例,女220例,年龄15-86岁,其中250例是高血压病所致,230例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生鼻出血,32例血液病所致。
1.2 治疗方法[1] 使用GD350—B型高频电刀,进行高频电刀止血,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极电凝止血,另一种是双极电凝止血,其中单极电凝止血时,病人不得携带金银首饰、手表、手机等金属物,头发全部塞入帽内,所有病例采取平卧位,应注意避免肢体接触手术床的金属部分,在止血过程中如患者躁动时,应及时检查电极板是否移位脱落。用1%盐酸丁卡因2支+0.1%盐酸肾上腺素2支+0.9%生理盐水20ml制成麻醉棉片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在0度内镜下用吸引器吸净鼻腔血凝块,查找出血部位,单极电凝止血输出功率40-60W,双极电凝止血输出功率15-20W,每次持续5-10s,反复数次,至粘膜碳化变黑,血管封闭不再出血为止,创面用红霉素眼膏挤于明胶海绵上覆盖,如出血血管较粗大,可用止血材料,如膨胀海绵行局部微填塞。
1.3 护理[2]
1.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处理,并详细记录,做好失血量的估计。
1.3.2 卧位护理 反复鼻出血病人应卧床休息,禁止下床活动,老年体弱病人加强观察护理,防止发生褥疮,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勤翻身。
1.3.3 饮食护理 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富含营养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食物温度不能太高,以免引起再次出血。
1.3.4 排便护理 患者长时间卧床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可造成便秘,而用力排便是造成再次出血的一个重要诱因,便秘者嘱病人多食含纤维素多的绿叶蔬菜、粗粮等,无糖尿病的病人可饮用蜂蜜水,必要时使用开塞露。
1.3.5 心里护理 鼻出血病人常反复多次发生,易出现恐惧、焦虑、护理上应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有效的沟通,解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积极配合治疗。
1.3.6 症状护理 因鼻腔填塞引起流泪导致湿疹,可准备吸水性强的纸巾将眼角的泪水轻柔拭去,保持呼吸道湿润,为病人做口腔护理,让病人多喝水,注意观察病人有无缺氧,缺氧者可酌情给予吸氧。
1.3.7 鼻腔护理 嘱病人不能擤,给以呋嘛滴鼻液滴鼻,每次2—3滴,每日3次,间隔1小时后薄荷滴鼻液滴鼻,每次2—3滴,每日3次。
2 结论
512例病人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一次手术治愈492例,二次手术治愈20例,治愈率100%。12例患者术后感鼻腔干燥,给以薄荷滴鼻液滴鼻,每日3次处理后缓解。术后静脉输抗菌素3-5天,随访半年无再次出血。
3 讨论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急症之一,治疗的原则是迅速查找出血部位,快速、有效地终止鼻出血。鼻内窥镜的应用为直视下微创止血提供了可能,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既往行前后鼻腔填塞,病人疼痛、缺氧、纳差、易发生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我们在鼻内镜直视下查找出血点,用吸引头吸出凝血块,很容易找到出血部位,而且单极或双极电凝止血效果是立竿见影,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还明显减少了行前后鼻腔填塞的一系列并发症,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明显降低了再次出血的发生率。
我们认为,对于复杂鼻出血病例,应根据术中出血部位及出血情况,酌情行鼻腔微填塞治疗,有利于防止再次出血。该术式有广泛适应症,对于年老体弱、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均可施行,除少数几例术后感觉鼻腔干燥,经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余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人性;社会基础;自觉;道德建设
一、从“君子”到“英雄”:中国社会典范的转换
社会需要模范,永远需要模范,但不需要偶像。模范是一个人,一个我们之中而又高于我们的人,而偶像则可能是一具没有血肉的木偶,或者兼具一切神性却被抽象化了符号。传统儒家一贯讲求模范的价值:个人理想所追求的是做一个君子。总之,君子是社会上的人之典范。典范之于社会的价值,用钱穆的话说,他是“人物”:一种普泛化、标准化的人格,是个“model”,因此就有了标准,就知道如何做“人”了。儒家社会之整合很大程度上赖于君子。儒家政治理想是伦理政治,它还是重视典范的作用,譬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可见之。
清末已降,儒家理想丧失其政治意识形态地位,重视君子的儒家之学也沦为与诸多主义并列的一种学问而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无需模范了,取代君子的是各种英雄人物。自1963年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至今,雷锋一直是个人学习与社会教化的榜样。
二、当代学雷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中国六零后以及七十年代生人是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中长大的,雷锋已经成为我们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成分。不过,近些年来,社会上学雷锋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下述问题:
第一,过分强调针对“陌生人”的博爱,而并未切实从家庭等初级群体做起。典型的表现就是似乎学雷锋就是到街上去做好事。
第二,把雷锋神话化。雷锋是英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宣传把雷锋神化了,甚至让人感到雷锋没有血肉之躯,因此有损人味。结果雷锋形象不仅不亲切,甚至叫人畏惧。
第三,缺乏自觉,被动性地学雷锋。道德教育主要依靠社会群体的自觉,而不在于过度利用组织化的强制力量的推进。然而,当前学雷锋运动过分偏重于以单位、学校甚至政府的组织化力量推行,过分强调组织力量恰反过来危害社会力量一个个人的自觉。
第四,对学雷锋的滥用。学雷锋成为“成绩”的一个考察,进而与利益挂钩,这不仅有损于雷锋的真实形象,也有碍于雷锋精神的社会价值的切实实现。
而今,中国社会发展已经达到“硕”与“富”阶段,当下,“教化”是中国下一步发展任务的应有之义。缘于我们生活中一些不和谐乃至虚假丑陋的现象,很多人都在真诚地呼唤真诚、善良价值的回归,希望真实的雷锋精神回归到我们的社会上来。要实现好社会,过上好生活,建构一个教化的中国,我们在学雷锋过程中务必注意下述事项。
三、落实学雷锋:创建“教化中国”的措施
(一)从家庭做起,而不首先到“街上”
一百多年来,我国对于德行的预设存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二分法之前提。在这种前提下,一个人总在下述两难道德困境中纠结不已:要么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英雄,要么是个利己主义小人。其实,这里的“毫不利己”实质是反对损人利己,而非反对追求家人以及自己的正当利益与发展诉求。第二是虚假的学雷锋者,他们把学雷锋当做捞取名、权、利的手段。如果没有好处,他不会学雷锋。这种人很多,例如,今天存在少数做公益的人,不过在以真善美的公益舞台上演贪嗔痴的恶剧而已。去年为人所指斥的红十字协会中就不乏这种现象。一个曾经做过NGO工作的朋友对我说,这类人表面上做公益,骨子里捞名利,已经不好了。比这更不好的是,他们要求属下或者同行真正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怪乎古人云:大道废,仁义出,智慧出,有大伪!
此外,最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的安宁、祥和,在于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否健康,并且,在中国语境下,一个人社会性的生长点在家庭、村落这类所谓的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中。[1]因此,一个人只有在私人群体中才可以最初地培育公民。一直以来,中国是最重视家庭的国度,几乎可以说,儒家精神之实现靠的是家庭和谐。具体言之,中国人的安身立命,社会的和谐,乃至儒家伦理政治理想的实现,都赖于家庭。所以,中国人与其到街上学雷锋,不如首先把家里搞好。在此基础上再去街上学雷锋。然而,如今的学雷锋运动似乎预设的是所谓博爱。博爱,从人与人的关系言之,本来的意思是只要是人,就是爱的对象。中国人也一贯有此博爱精神,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张载所言“民胞物与”等,都不分对象,但中国人不仅讲究博爱,更强调将其落实于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的儒家的“差序格局”社会中的“等差的爱”。等差的爱,才可落实,且不违背博爱。这也即古人所谓的“以个人之私,以成就天下大公。”反过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博爱,似乎预设的首先不是家里人,或者不包含身边的家人乃至自己,而是街上的陌生人。这种博爱看起来好是好,就是过于好了,因此难于实践。即使实践,也难于久远。进一步言之,这种博爱的实践后果恰恰导致社会的不安宁。
(二)为仁由己:学雷锋,要自觉
善,以心灵自觉为前提。善的形成、成长乃至维系,在于社会生活的基础,尤其是社会教化,而非组织化强力推进的训导。教化之价值在于让人内在固有的潜质实现。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学雷锋过程中存在少数下述做法:把它作为一项组织动员的任务,甚至当做一项全社会的运动,又与个人名利挂钩,结果竟催生了很多虚伪、丑恶的东西。外在强制,是他力,不是自力、自觉,因此,过度组织化的学雷锋行动,对于强调自觉的教化恰背道而驰,无怪乎一些人对这类学雷锋表示反感。其实,他们反感的不是真诚的学雷锋,不是反对雷锋精神,而是反对被动地学雷锋。从行为动机看,孟子云:“为仁由己”。从心理学看,很多时候,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没人叫做,自己心甘情愿地去做,并且乐在其中。一旦外界介入,反过来叫人感到被动,因此索然无味,甚至心生抵触情绪。
(三)建构人的德行:神 或者经济动物都不是道德的典范
【关键词】学生 精神贫困 心理疏导 初探
一、职业高级中学学生的精神贫困现象及其深层原因:
以楚雄市职业高级中学为例,全校学生2600多名,经济条件一般的只有200-300人,其余学生都是贫困和特贫。以我所在的服装生产与管理班为例,全班45名同学,45名同学都是来自山区和坝区的农村户口。3人单亲,家庭条件一贫如洗,而其她的同学中只有5名同学家境一般,其余都是贫困和特贫,这样,贫困的学生占到了本班学生总数的89%。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忽视和偏见,一般家庭多将大学教育认为是高中教育的必然结果,而职业教育是不得已的第二选择。导致了职高学生中以农村家庭居多,而学生中多为普高竞争中的失败者。
这两个原因,导致了职业高中学生和他们的同龄人相比,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因为大多是由物质贫困现象所带来,所以将其称为精神贫困现象,其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精神贫困’那样给人们带来持久而深刻的痛苦”。
其具体表现是:
1.自卑 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和长期的社会偏见,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时往往过于理想化,一些理想化的职业如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教师等等往往是学生盲目向往的目标。而我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所进行的调查中,没有一名学生对于她们将要从事的服务行业在早期教育中有过设想。职高学生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普遍缺乏信心,产生了自己将会成为人下人,低人一等的想法。
2.自闭 由于自卑的原因,很多职高学生出现了自闭的倾向,在我担任班主任的初期,许多学生不喜欢同其他人交流,课间休息时偶尔只有两三名熟识的同学会进行交谈,气氛十分沉闷。自暴自弃 自卑加上自闭使得一些学生出现了自暴自弃的现象。我班一名阳X同学在被多所学校开除后转到我班就读,他平常表现中规中矩,可是在一段时间间隔后就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发火、打架现象。仇视和焦虑
同时我还注意到,以上心理问题还导致了一些仇视和焦虑现象。城里的同学和农村的同学,家境稍好的同学和贫困的同学往往各自形成自己的小集团,互不往来,彼此之间会就一些小事进行相互攻击。而某些同学还常常生活在焦虑中,我班有一个学习很好的周X,她家庭特别贫困,父亲早丧,她经常会在和别人谈话时抱怨自己命运多蹙,对于未来生活的细枝末节都充满了担心。
虽然这些现象并不是普遍的,但是确实有着不少的苗头,同时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不是以一种单一的形式出现,通过同学之间的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这些,不仅影响了同学的学习,同时还影响了他们将来的工作。
我班有一同学在实习时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她平时自闭,交流能力很差,一次到车间实习时恰逢领导检查,对于领导的提问她一概用沉默应对,结果可想而知,在这次糟糕的经历后她更加沉默寡言了,对于受到的伤害往往逆来顺受,心理状况极端压抑。
二、心理疏导的对策和实践
对于由于物质贫困带来的精神贫困问题,必须认识到这是由种种困难结成的一个连锁的系统,单一的手段对于这种系统往往成效有限,相应的对于这种复杂的系统必须采用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途径应该包括对于一些共性问题的解答和对于单个特殊问题的重视。
1. 共性问题
其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高学生的共同心理问题在于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我国长期以来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存在不足,这一现象正逐步受到关注,更有人指出:“职业价值观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提出了“尊重人”和“尊重劳动”这两个基本价值。
具体说来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结合上面的两个基本价值,让学生知道任何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受到尊重,因而职业的高低贵贱观念是无意义的想法,接受自己的职业,为自己能够获得独立的生存技能而自豪并由此引导其对本身技能的热爱。从而让学生安其心而乐其业。
其二: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主动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疏导和干预。
上面所说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仅仅限于理论的层面,而在具体实施方法上团体心理咨询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团体咨询是一种影响职业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人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模仿、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具体的方法有:幻想技术、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头脑风暴等等,实际上,团体心理咨询可以通过一个虚拟的职业环境,利用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给职高生创造一个适当的心理过渡和心理适应环境,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解决很有好处。
2. 特殊问题
疏导的时机选择:进行心理疏导工作需要选择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心情烦躁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在心情愉快时容易接收批评”。同时,学生个体也有差别,有的学生对公众场所的批评常常很难忍受,而有的学生则对私下的批评反应迟钝,而对公开的批评反应积极,表扬也是如此,因而,因人因时因地的开展心理疏导,把握好时机,是对学生开展这项工作尤其要注意的。
总之,职高学生的精神贫困现象和心理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个别的问题,种种已经浮现的现象显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应该象对待物质贫困一样对待精神贫困,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作为这项工作的一个开始。
【参考文献】
[1]陈启文,高校贫苦学生的“精神贫困”及其对策研究,云梦学刊,2007(7),123-125
[2]崔海魂,景宏化,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事》,中国职业教育,2006(8),5
[3]周清华,张光旭,谭林斐,团体咨询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教育研究,2008(1),87
【关键词】 胃镜;消化道息肉;电凝切除术;护理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病变, 尤其是胃息肉会引起癌变, 早发现早切除十分必要。近年来, 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消化道息肉开始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手段, 但切除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对手术疗效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1]。本文选取65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经胃镜高频电凝术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胃镜检查发现, 并经病理活检证实。其中男34例, 女31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3.2±7.3)岁;病程2~7年, 平均病程(3.3±1.2)年;息肉直径0.3~3.7 cm, 平均直径(2.3±1.1)cm。息肉类型:胃息肉40例, 十二指肠13例, 贲门12例。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器械设备 EG-2940电子胃镜、DGD-300型高频发射器、圈套摘除器、电凝钳、热活检钳等。
1. 2. 2 手术方法 术前禁食, 常规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凝血时间等。再行胃镜检查确定息肉位置、形态和数目, 根据上述特点选择不同的切除方式:16例无蒂直径<0.5 cm息肉患者, 先用热活检钳咬住息肉向上轻提起, 直至息肉基底形成天幕状假带, 后再通凝固电流, 使其底载膜发白后方可拔出;25例无蒂直径<2 cm患者, 先用圈套器套入息肉, 再向上、向腔内提拉基底, 同时收紧圈套器, 直至息肉形成天蒂状后, 通电电凝;17例有蒂息肉的长蒂患者, 术时先圈套中央, 保留1 cm残蒂, 将息肉提悬在胃腔中通电切除;对短蒂者先套入息肉侧方后通电切除;7例无蒂直径>2 cm患者, 考虑到肿瘤直径大, 切除困难, 稍有不慎会引起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建议术前全面检查胃肠道, 随时做好剖腹探查的准备, 术中一旦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应及时处置。
1. 3 护理方法
1. 3. 1 术前护理 ①知识宣教。针对消化道疾病及消化道息肉展开宣教活动, 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和自我护理常识。②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本身疾病的担忧, 尤其是不了解高频电凝手术, 因此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等心理,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宣传、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深入浅出地介绍手术意义、方法和预后等, 消除紧张、焦虑心理。③饮食准备。术前禁食、禁饮6~8 h。检查前1 d内勿吸烟、饮酒和吃刺激性食物。
1. 3. 2 术中配合 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有无不适反应。在手术过程中, 护士应不时向患者询问有无腹胀、腹痛等反应, 并嘱咐勿随意翻动身体, 并说明配合手术医师的重要性, 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
1. 3. 3 术后护理 ①常规护理。叮嘱患者卧床休息2~3 d, 禁食6 h后可进流食1 d, 即可半流质或普食, 同时可给予补液、抗炎、止血等支持治疗。2周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②并发症护理。出血、穿刺等是常见并发症, 其中出血最为常见, 多系焦痂过早脱落或止血不彻底所致, 因此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若出现明显腹胀、腹痛、黑便等异常时, 应立即处理。③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嘱术后1~6个月复查。
2 结果
65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 检出息肉共87个, 均一次性切除, 治愈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5 d~2个月内镜复查, 切除处黏膜趋平, 色泽正常, 开始覆盖新生黏膜上皮及肉芽组织, 无复发, 无明显瘢痕形成。
3 讨论
上消化道息肉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 早发现早切除病变组织对预防癌肿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上消化道息肉无特异性症状, 加上早期检测手段不够, 导致早期检出率低, 许多患者确诊时已至癌变阶段。近年来, 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 对消化道息肉有了全新的认知, 经内镜切除息肉操作越来越普遍, 特别是胃镜技术的应用, 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上消化息肉, 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拓宽了治疗范围[2]。目前, 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上消化道息肉已成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
高频电凝技术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灼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 使组织水分汽化蒸发, 蛋白凝固变性而被切除, 与传统的外科切除相比具有创伤小、对消化道周围组织侵扰小、一次可切除多个息肉等优点[3], 但是容易引起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有报道统计[4], 消化道息肉切除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0.6%~2.5%, 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大小、形态、操作程序是否规范、操作者技术熟练度等有关外, 还与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关系密切, 特别是老年人是上消化道息肉的主要发病人群, 强化手术全程护理甚至决定着手术成功与否。因此, 本文从术前、术中和术后全程护理思路出发, 为患者提供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整体护理服务, 旨在消除技术层面以外的影响手术效果因素,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结果显示, 65例患者均全部治愈, 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提示胃镜高频电凝手术配合针对性护理对于消化道息肉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经胃镜高频电凝切除消化道息肉创伤小, 成功率高, 配合全程护理干预能进一步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改善预后, 建议临床重视手术+护理的治疗方法, 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 杨晓潞.无痛胃镜检查的护理.中国医学创新, 20l0, 7(33):97-98.
[2] 由波.经胃镜高频电凝切除上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探讨.中外医疗, 2012, 31(23):23-25.
关键词 新形势 中职 商品学基础 导入方式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商品学基础》也不例外。传统的中职《商品学基础》教学一直以来深受普高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中职生普遍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缺乏自信,自觉性不强,从而导致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境界。对此笔者认为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具体而言应注重课程导入,运用积极有效的课程导入法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迂回导入法
对于广大中职生而言,《商品学基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充满新鲜感和期待感,可是中职生的满腔热情通常都是昙花一现。因为他们从小学到初中都在不断学习新的课程,每次接触新学科时,他们都充满激情,到最后皆转变为消极怠慢,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抵触情绪,最初的那种新鲜感犹如划破长空的流星一去不复返。因此在教学《商品学基础》时应让学生从内心接纳这门课程,不能令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虎头蛇尾的情绪。这就对课程的导入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教师在选择课程导入法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哪种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接纳《商品学基础》这门课程。同时教师还应突破传统模式,运用新颖有效的导入法。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迂回导入法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商品学基础》课程的兴趣。这种导入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感受不到你正在上课,让他们在一种自然而然的情境中进入课程的学习。譬如实施这一导入法时,教师不一定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讲述自己耳闻目见的趣事,并将这些趣事与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然后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来分析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本课程的实用价值,这样就能让学生从内心接纳《商品学基础》这门课程。
二、兴趣导入法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说过:“兴趣是学习的魔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了兴趣,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可见兴趣在学习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兴趣有直接与间接之分。而目前绝大多数的中职生对学习缺乏必要的兴趣,仅是对成绩略感兴趣,这只是间接兴趣。那么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采取何种措施去提升学生对《商品学基础》的直接兴趣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兴趣因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兴趣导入法能在《商品学基础》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这一导入法的实施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新课改理念,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方能有效实施,因为这一导入法的运用是依靠新颖独特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看点”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思维,方能在趣味导入法的设计上别出心裁,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譬如在教学《生活用商品知识》中的粮食分类时,我故意在黑板上写上了“籼”字、“糯”字以及“粳”字,并问学生这三个字应怎样读?当时很多学生都感到很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都踊跃回答了这一问题,答案可谓丰富多彩,这其中也包括这三个字的正确读音。而学生在积极的回答中迸发出高涨的学习热情,之后的教学开展得十分顺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讲解《生活用商品知识》中的茶叶知识点时,我也采用了趣味导入法,具体是如下操作的:我告诉学生虽然我国的茶厂众多,但是我国所有茶厂的总体实力竟然无法与英国的立顿茶叶公司相比,据权威部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茶叶的总产值为三百亿人民币,而英国立顿公司每年的茶叶总产值为二百三十亿人民币,是我国茶叶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七。为什么英国立顿茶叶公司的茶叶产量这么高?这一问题深深吸引了学生,让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与好奇感,而此时教师加以引导即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认真学习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可马上举出方便面的例子,并提问:“为什么方便面可以长时间保持呢?”学生会回答这是因为方便面中加了防腐剂,能够防止变质。此时学生的热情高涨,教师则可顺势引入商品防霉腐的教学。
三、信念导入法
对中职生而言,学习《商品学基础》这一课程最大的障碍就是对自己缺乏自信。从本质上而言,教学的终极目的并非为了考试,考试仅是一种检验的手段而已。根据教育学理论分析:学生在大脑中产生何种想法,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而绝大部分的中职生从小学开始就经常的向自己灌输“我不行”、“我无法做到”、“我不聪明”等自卑性的想法,从而让自己产生了消极厌学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他们的学习陷入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以至于最后一上课就头疼。这种错误的观念在中职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为了消除他们学习《商品学基础》这一课程的自卑心理,教师可在教学中实施信念导入法。这一导入法的实施就是在每次教授新课前鼓励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树立起必胜的信心。这对于激发中职生学习《商品学基础》的兴趣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教师在《商品学基础》的教学中一定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兴趣为导向,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注重导入方式的运用,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法,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不言而喻,目前中国空调业已经进入历史上最为严峻的时期,这对于任何生产者、销售者还是供应商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综合研究本土空调市场形势后,我们认为,加强空调产品设计将是中国空调业走出冬天的快速通道。
有一点现在看来可以明证,本土企业的空调产品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就目前市面上的空调产品来看,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各有千秋,今年3月6日,发展改革委和质检总局公布了第二批节能产品备案情况,截至2006年2月9日,空调厂商73家、5197个型号通过备案审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对目前市场上能效等级达1级的产品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级产品型号总量居前5位的空调企业是:科龙、格力、美的、志高和海信,超过目前一级能效3.4的空调总数达到了125款,科龙最高达32款,而外资品牌中空调的节能产品几乎寥寥无几,最高为LG 6款,从这些数字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空调企业在空调技术水平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并且在健康方面发展很迅速,儿茶素、光触媒、溶菌酶、维他命C、银离子、换新风、负离子、独立换气、无水加湿等技术都陆续出现,但是如果比较外观工艺,那么国内企业则是远远不及韩国企业,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彩色面板的应用也是近两年才迅猛发展起来的。
... ...(本文尚未结束)... ...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教育” “自我教育”
一天放学后,我正在办公室批作业,突然听到“报告”,抬起头一看,发现我班的两个学生手里拎着一袋垃圾站在办公室门口,其中一个是副班长小嘉,另一个是淘气鬼小程。“请进,什么事啊?”他们一边走进办公室一边说:“华老师,这袋垃圾是在我们班的包干区发现的,我们已经查过,这是初二(10)班的,里边的废纸上有他们班级的名字,还有他们班学生的名字。”“真的?拿出来让我看看。”他们放下垃圾袋,快速地找出了证据。“哎,这些学生的品行实在是太差了。”我叹了口气,“那现在先把垃圾……”还没等我说完,小程嬉皮笑脸地接道:“放回到他们教室门口去。”我注意到小嘉用胳膊挤了挤小程,就微笑着问:“你们对这些学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他们太懒了。”“他们经常乱扔垃圾。”“我还看见他们班的男生拦住女生呢。”“对,还有在车棚里抽烟呢……”他俩你一言我一语。“好。你们发现了不少不良的行为,这说明你们具有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正确的荣辱观和良好的道德观。”我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而且,当你们发现我们的包干区里有垃圾时,能立即把它捡掉,这说明你们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再说,你们没有简单地把垃圾从我们的包干区挪到人家的包干区,这又说明你们做事不冲动,有自制力。你们向我汇报,目的是想要我们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你们是在帮助他们,这一切你们都做得很好,接下去你们准备怎么处理这袋垃圾呢?”“把它扔到垃圾箱里去。”小嘉抢着回答。我又问小程:“你看呢?”他低着头不好意思地答道:“扔到垃圾箱里去。”“对。你们说得不错,这是最妥善的处理办法。”我又拍拍小程的肩膀说:“我知道你刚才为什么想把垃圾袋放到他们的教室门口。你是想教育他们,让他们吸取教训,以后别干这种缺德的事情,对吗?”他马上抬起头说:“就是嘛。”“对,是要好好地教育教育他们,不过,教育这件事还是交给我吧,你看行吗?”他爽快地回答:“好。”“那你们把垃圾处理完就回家吧,路上注意安全啊。”他们一边应着,一边走出了办公室。而我独自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正确的社会荣辱观。他们能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做到礼貌待人、尊老爱幼,能真诚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蚀,加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少数学生道德观念薄弱,具体表现为:随手乱丢废纸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闯红灯,向小同学敲诈勒索、旷课逃学……可见,部分中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状况对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具有决定性影响,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决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经验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同化点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道德品质发展可能性为基础。与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总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并且是由内而外主动生长的,而不是从外到内灌输的结果。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前提。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可能性。这就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
二、双向建构:学生道德品质内化的活动基础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双向建构的。首先,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不是自发的,人的道德品质潜能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是道德品质的发展需要在参与社会生活、与文本对话、与人交往、在认识或者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实现,在这种主体性的活动中,人在习得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的同时,还发挥着自己的潜能,主动建构和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活动是学生一切道德品质发展的源泉和中介。其次,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的选择,以及主体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期望、自我调节等)。随着学生的发展,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不完全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还取决于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水平。
三、系统变化:学生道德品质构建的基本方式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一种身心结构的系统变化过程。首先,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诸多方面组成的身心结构系统,任何一方面道德品质机能的作用都是在人的整个道德品质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结果。发展不是指某个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掌握,而是整个身心结构系统的变化。因此,人的道德品质发展不可能割裂开来施教或者通过训练的方式实现。其次,学生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品质发展的主题。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和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诺维奇的研究认为,在儿童每一个发展的阶段都有其主导性的需要,以及与这一主导性需要相适应的发展课题。每一个发展课题的解决都能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可能。因此,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该发展阶段的主题,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必须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主导性需要和该阶段面临的发展性课题。
四、多维发展:学生道德品质生成的不确定性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发展的共性,同时每个学生发展的基础、可能性、路径与节奏也不完全一样。而且发展是非线性的,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轨迹。有时儿童在发展中的错误和曲折往往是孕育更大发展的起点和信号。为此,道德品质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互交替的统一过程。道德品质发展的连续性是指道德品质的某些方面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性的过程,但是,很多情况下,道德品质发展往往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即某个阶段学生似乎看不到发展,突然,因为某个事件的发生,学生在某些方面一下子成熟起来。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往往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发展的统一。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为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提供连续性的有计划的教育之外,还应创造让学生道德品质发生非连续性变化发展的教育活动方式与内容,适时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五、有机整合: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主题方向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教育” “自我教育”
一天放学后,我正在办公室批作业,突然听到“报告”,抬起头一看,发现我班的两个学生手里拎着一袋垃圾站在办公室门口,其中一个是副班长小嘉,另一个是淘气鬼小程。“请进,什么事啊?”他们一边走进办公室一边说:“华老师,这袋垃圾是在我们班的包干区发现的,我们已经查过,这是初二(10)班的,里边的废纸上有他们班级的名字,还有他们班学生的名字。”“真的?拿出来让我看看。”他们放下垃圾袋,快速地找出了证据。“哎,这些学生的品行实在是太差了。”我叹了口气,“那现在先把垃圾……”还没等我说完,小程嬉皮笑脸地接道:“放回到他们教室门口去。”我注意到小嘉用胳膊挤了挤小程,就微笑着问:“你们对这些学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他们太懒了。”“他们经常乱扔垃圾。”“我还看见他们班的男生拦住女生呢。”“对,还有在车棚里抽烟呢……”他俩你一言我一语。“好。你们发现了不少不良的行为,这说明你们具有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正确的荣辱观和良好的道德观。”我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而且,当你们发现我们的包干区里有垃圾时,能立即把它捡掉,这说明你们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再说,你们没有简单地把垃圾从我们的包干区挪到人家的包干区,这又说明你们做事不冲动,有自制力。你们向我汇报,目的是想要我们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你们是在帮助他们,这一切你们都做得很好,接下去你们准备怎么处理这袋垃圾呢?”“把它扔到垃圾箱里去。”小嘉抢着回答。我又问小程:“你看呢?”他低着头不好意思地答道:“扔到垃圾箱里去。”“对。你们说得不错,这是最妥善的处理办法。”我又拍拍小程的肩膀说:“我知道你刚才为什么想把垃圾袋放到他们的教室门口。你是想教育他们,让他们吸取教训,以后别干这种缺德的事情,对吗?”他马上抬起头说:“就是嘛。”“对,是要好好地教育教育他们,不过,教育这件事还是交给我吧,你看行吗?”他爽快地回答:“好。”“那你们把垃圾处理完就回家吧,路上注意安全啊。”他们一边应着,一边走出了办公室。而我独自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正确的社会荣辱观。他们能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做到礼貌待人、尊老爱幼,能真诚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蚀,加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少数学生道德观念薄弱,具体表现为:随手乱丢废纸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闯红灯,向小同学敲诈勒索、旷课逃学……可见,部分中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状况对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具有决定性影响,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决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经验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同化点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道德品质发展可能性为基础。与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总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并且是由内而外主动生长的,而不是从外到内灌输的结果。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前提。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可能性。这就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
二、双向建构:学生道德品质内化的活动基础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双向建构的。首先,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不是自发的,人的道德品质潜能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是道德品质的发展需要在参与社会生活、与文本对话、与人交往、在认识或者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实现,在这种主体性的活动中,人在习得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的同时,还发挥着自己的潜能,主动建构和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活动是学生一切道德品质发展的源泉和中介。其次,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的选择,以及主体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期望、自我调节等)。随着学生的发展,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不完全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还取决于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水平。
三、系统变化:学生道德品质构建的基本方式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一种身心结构的系统变化过程。首先,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诸多方面组成的身心结构系统,任何一方面道德品质机能的作用都是在人的整个道德品质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结果。发展不是指某个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掌握,而是整个身心结构系统的变化。因此,人的道德品质发展不可能割裂开来施教或者通过训练的方式实现。其次,学生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品质发展的主题。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和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诺维奇的研究认为,在儿童每一个发展的阶段都有其主导性的需要,以及与这一主导性需要相适应的发展课题。每一个发展课题的解决都能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可能。因此,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该发展阶段的主题,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必须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主导性需要和该阶段面临的发展性课题。
四、多维发展:学生道德品质生成的不确定性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发展的共性,同时每个学生发展的基础、可能性、路径与节奏也不完全一样。而且发展是非线性的,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轨迹。有时儿童在发展中的错误和曲折往往是孕育更大发展的起点和信号。为此,道德品质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互交替的统一过程。道德品质发展的连续性是指道德品质的某些方面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性的过程,但是,很多情况下,道德品质发展往往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即某个阶段学生似乎看不到发展,突然,因为某个事件的发生,学生在某些方面一下子成熟起来。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往往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发展的统一。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为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提供连续性的有计划的教育之外,还应创造让学生道德品质发生非连续性变化发展的教育活动方式与内容,适时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五、有机整合: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主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