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区域规划的特征8篇

时间:2024-03-23 17:41: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区域规划的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区域规划的特征

篇1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农村教育;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倩苇(1964—),女,四川三台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并向信息社会迈进。贵州目前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历史时期,同时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和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2012年4月8日至14日课题组对贵州省教育厅、教科院、电教馆、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进行访谈,并对黔西县、大方县、独山县、贵定县的24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基于对贵州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本文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视角,分析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2000年以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保障措施,提出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建议。这对于促进贵州乃至中西部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均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视野下的贵州教育信息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从2000年开始实施,至今12年了。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从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等7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如果西部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贵州就是短板中的短板。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重点工程”之一。[1]提出“支持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中小学75%以上的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农村地区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达到50%以上,促进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保障措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2]财政部、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其中一项任务是为农村薄弱学校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覆盖西部省区。该计划的实施,将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水平。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为加快贵州边远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推进贵州的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贵州是一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省份,农村人口占全省的85%,2010年贵州省人均GDP1.3万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由于历史、经济、地理等原因,贵州教育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发展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是贵州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贵州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其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信息化特征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以计算机教育工程(1999—2002)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农远工程实施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5)、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初步应用阶段(2006—2012 )。近10余年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显著相关,信息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呈现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贵州教育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成为表征当今社会“时代特征”的“高频词”。贵州是中国内陆省份,即使在边远地区农村无不感受到“信息化”的时代气息。近几年来,贵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数字贵州”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省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宽带”,覆盖全省的现代通信网络基本形成(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十一五”、“十二五”社会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整理。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信息化之外成为“信息孤岛”。早在1999年11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计算机教育工程的通知》(黔府办发[1999]120号)。这在当时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使得贵州已经走在前面的工作成为一些省份的借鉴和参照”。[3]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工程”,在全国200个试点中小学中,在贵州省就安排了100个学校来试点。“贵州省的这种不等、不靠、不要的实干精神,为其他远程教育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在全国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4]贵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相得益彰,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了“三农”服务的能力,为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相关,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信息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需求不断提高。一般来说,农业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工业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信息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贵州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农远工程的实施,把学校(教学点)办到了家门口,直接促进了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见表2)。

篇2

论文关键词:李遇秋 手风琴 和弦结构 联缀体 演奏技法

李遇秋的手风琴作品涉及体裁广泛.形式多样.有奏鸣曲,赋格曲、组曲、独奏曲、协奏曲、重奏曲等作曲技法也不限于传统作曲技术,部分作品采用了十二音序列手法其中一些经典作品是对我国民族化手风琴音乐道路的可贵探索,对今后我国的手风琴音乐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本文以李遇秋的手风琴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代表性作品的创作特点、作曲技法进行分析.研究这些作品的创作素材,和声手法,曲体结构等,探讨其手风琴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

一、以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

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作品一直是李遇秋手风琴音乐创作追求的目标.他的创作立足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注意挖掘、整理地方特色音乐.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出了许多优秀手风琴作品.

《天女散花》可谓是李遇秋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作品是手风琴组曲《惠山泥人印象》的第二曲,创作于1987年.在德国克林根塔尔举行的手风琴国际大赛上演奏家张国平演奏了这首作品,引起了强烈凡响.随后这部组曲在德国正式出版乐曲吸收了江南丝竹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发展.又移植了古筝、琵琶、竹笛的演奏技法,由沉静到悠扬到热烈。《京剧脸谱》为组曲《惠山泥人印象》的第三曲,是作者以京剧音调为素材创作的手风琴作品.乐曲采用了京剧花脸的唱腔、锣鼓点和丝弦牌子曲做素材.做了戏剧性的发展.力图表现沉思中再现的一幕幕戏剧场面。《广陵传奇》是作者以古琴曲《广陵散》为素材移植改编的一首手风琴作品,但该曲并不是《广陵散》的简单的移植,而是将原曲的精髓消化之后.在手风琴上进行再次创造的结果、“一方面.手风琴的多声部性能特点将原曲的单一旋律改编成多声部作品.……另一方面.在演奏处理上也充分发挥了手风琴特有的技巧”①如旋律上的灵巧加花处理。抖风箱对情节的描绘、气氛的烘托等,,手风琴协奏曲《南国情》运用了云南少数民族音调和节奏型.采用混合节拍4/5拍.使乐曲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

从这些作品可看出作者在创作中善于以民族民间音调.节奏型为创作素材,突出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增加了音乐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二、和声的民族风格在手风琴音乐中的大胆索

音乐创作中追求和声的民族风格.一直是20世纪以来.中国作曲家们研究的课题.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尝试,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手风琴创作也不例外.而李遇秋在这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一方面他注意吸收我国在民族和声技法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他的和声语言在保持五声性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有人对‘和声’的概念归纳为‘同时呜响的音群组合’.我同意这种说法在中围,侗族、苗族有各种自然形态的多声部结合方式。琵琶、笙、古琴、筝等也都有不同的结合方法在国外人们‘创造’了许多新奇结合方式这些我们都可以去研究.一定能从中得到启发”②正是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引下.使得李遇秋手风琴作品的和声手法非常丰富.除较多运用了传统的二乏度结构和弦外.作者还采用了以下一些有特点的和弦:

1.四、五度迭置的和弦结构形态

四、五度迭置的和弦在李遇秋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类和弦形态.在我国的民间多声音乐作品中屡见不鲜,李遇秋作品中的四、五度结构的和弦主要有两种形式:由单独的四、五度和声音程构成的和声形态及四、五度混合结构的和弦。

(1)由单独的四度或五度和声音程构成的和弦。

(2)四、五度混合结构和弦

这种混合结构和弦最常见的形式为空五度和弦与琵琶和弦空五度和弦由五度、四度音程迭加而成.一个八度音程内含有一个纯五度和一个纯四度音程。具有空旷、飘逸的音响特点。琵琶和弦的基本形式为外围一个纯八度音程.内包含根音上的一个纯四度与一个纯五度。这与琵琶的定弦完全一致.此外还有省略八度音程中的一个音的两种变化形式。

空五度和弦的音响有一种飘逸、空旷的感觉,作品《广陵传奇》为了模仿古琴音乐的果效,较多使用了这种和弦

2.二度叠置的和弦形态

二度结构的和弦,由连续的二度迭置、间隔式的二度迭置或将二度音程以分散形式的排列来构成乐曲《沉思与酣歌》中使用了连续的二度迭置结构和弦.构成了“音块”式和音.音响效果极不协和

3.特殊的和弦结构方式

除上述几种和弦结构之外.作者的一些作品还现一些根据音响的需求组织起来的特殊结构和弦。这种和弦更注重声音的质量.色彩的浓淡.从而产生富于特色的音响效果.更适宜表现描绘性、场景性、造型性音乐。

4.复合和弦:

复合和弦指同一调性范围内的不同级数或不同结构的和弦纵向结合构成。它有两个基本特点:和声的层次分明及音响上的不协和性。在《京剧脸谱》中运用了不少复合和弦

三、民族器乐曲式结构在手风琴音乐中的借鉴和发展

在李遇秋创作中.一一些作品体现出对我国传统民族器乐结构形式的吸收和借鉴《天女散花》便是一首较为典型的具有传统民族器乐结构形式的乐曲.它采用了我国传统民族器乐常见的套式结构——联缀体形式所谓联缀体是指“用对比的原则,将多个不同段落(不同音乐材料)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成一首完整的乐曲”些段落的组合有两种构成法则.即速度的渐变性和内容的情节性。速度的渐变性指多个不同段落按“慢一中——快”渐层发展的原则有层次的递进.使风格多样的对比段落通过速度渐变这条主线将它们有机的组合成整体《天女散花》是李遇秋最成功的民族风格手风琴作品.乐曲不仅在音乐材料上引用了民族传统音乐.在乐曲结构的处理上.也借鉴了传统器乐的组织形式.使整首作品的民族风格更加突出。

四、充分开掘手风琴演奏技巧。有效展现手风琴的艺术魅力

李遇秋在创作中,为模仿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果效.利用键盘乐器的结构特点.创造性的运用手掌在黑键上的滑奏、敲击键盘、拍打琴体等技术.产生了丰富的音色联想.较为逼真的模仿了一些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效果.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手风琴音乐语言.并以此传达民族音乐所蕴涵的“神韵”在乐曲《天女散花》中,作者就运用手掌在黑键上的滑奏(不触及白键),产生了与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的“刮奏”技法相仿的音响效果由于黑键的排列结构为五声性的.因此.这种技法较为成功的模仿了古筝的演奏效果在乐曲《六子戏弥陀》中,作者运用了右手敲击键盘的演奏技巧,产生出一种特殊的音响.意在模仿民族打击乐的演奏效果,描绘出一副嬉、欢乐的画面。《手风琴协奏曲》中.作曲家用拍打风箱。敲击变音器等手法,丰富了手风琴的音响和表现力。再如,在《第三奏鸣曲》第二乐章“死城的诉说”中,作者用手风琴排气孔与风箱运行相结合发出的特殊音响—风声.以及右手拍打风箱不同部位而产生的高低不同的音响.两者相配合生动描绘了荒凉凄惨的“死城”景象

五、小结

以上从创作素材、和声技法、曲体结构以及演奏技法四个方面粗略分析了李遇秋手风琴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我们可再从宏观方面对李遇秋的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特征加以归纳:

(1)立足于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善于从民族民间音乐材料中发掘创作素材.通过技术性处理使之手风琴化.创作小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审美观念的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手风琴曲库

篇3

关键词西安高新区居民构成特征商业设施规划社区商业设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xian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commercial facilities planning for of influence point,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tech business facilities in xian research combined with residents demand survey discusses xian high-tech zone present business facilities, and combined with xian high-tech zon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ogether with the community divided, puts forward the hierarchy of the commercial facilities xian high-tech zone division, PeiJian type and size distribution.

Keywords: xian high-tech zone formation residents commercial facilities planning community business faciliti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各项辉煌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需要完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类城市特定区域而言,公共设施规划理论相对缺乏,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来看,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园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于高新区的发展是意义重大的。

西安高新区是国务院1991年3月首批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它的建立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辉煌成绩的背后,也出现了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西安高新区特殊的居民构成使其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上也有不同的策略,本文旨在从居民构成特征入手,重点剖析这些特征对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规划策略。

二、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建设现状简析

西安市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包括35平方公里建成区、35平方公里二次创业拓展区和10平方公里代管区。其中,商业用地仅占建成区面积的0.67%,且布置较零散,规模偏小,未形成有区域影响力且特色分明的商业中心区。从层级划分上看,西安高新区内商业设施分为园区―社区两个层级,目前辐射范围较大的商业设施主要有金鹰、世纪金花等高级购物中心,其辐射范围已经超出了西安市,面向更大区域的人群,而适合高新区居民进行商业娱乐活动的场所略显缺乏。

社区级商业设施的配建与社区的规模关联紧密,大型住区内配建商业中心,服务完善,规模较小的住区,商业设施配建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小型的超市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且多沿城市支路布置,服务于周边居民,社区商业体系不完善。

总之,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一个高层级的商业中心,二是社区商业体系不完善。

三、 西安高新区居民构成特征对商业设施建设影响

西安高新区居民的构成特征对于这个区域的商业设施配建有重要的影响,本节主要分析西安高新区居民年龄特征、职业特征、文化特征、收入特征对商业设施建设影响。

作者通过对西安高新区统计资料以及建成区内高科花园、中华世纪城等多个居住社区的抽样调查发现,这里的居民具有年青化,文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主要以公司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作为职业的特征。

年龄特征对于商业设施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消费观对于商业类型的影响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消费观念,青年人追求时尚,尝试新的生活,力图表现个性,在以青年人为主要构成特征的高新区内,从园区级到社区级商业设施规划上,特色化都要作为重要因素。

职业特征对于商业设施的影响从居民的生活习惯上体现,高新区内的居民以脑力劳动者为主,脑力劳动者思想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拼命工作、拼命娱乐”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需要很多途径来缓解这种压力,咖啡厅、酒吧、KTV等商业设施是他们的优先选择。

收入水平对于商业设施的配建影响体现在购买力对商,居民收入水平首先影响着商业业态的类型,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以下时,百货商店是主要类型,收入水平提升,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式商店和购物中心就会产生。

在居住分异众多调查中发现,收入较低社区的居民更强调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配套,中等收入居民除此之外,更愿意其中的中、高档休闲设施,如专业经营、集聚消费和较高环境要求的商业文娱休闲设施。高收入社区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出行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活动有着很明显的特点,在社区中更会包含更加广泛的交往内容,比如阅读、商务、会谈等社交活动,会所里的阅读、商务、会谈是中青年之间的主要方式。在以中高收入为主的西安高新区应充分体现这些特征。

四、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规划策略

1. 打造园区级商业中心

以高新区一期用地构建城市级商业中心,结合一期用地重要的交通区位条件,现实发展条件,现状用地条件,周边人群构成条件,优化其城市定位,用以完善高新区的商业层级结构,形成高品质的商业中心。

规划金融商务区,大型企业集酒店服务区、国际精品区、餐饮娱乐区四个区域,对于业态的设置充分考虑人群特征的需求,办公区域的设置考虑银行、保险、证券、企业等的办公需求。酒店类考虑商务往来、会议会务、大企业高管居住等需求、购物餐饮类考虑高新区内企业中高层、白领、商旅人群的需求。

整合现有资源,策划具有体现高新区居民特征的商业项目:(1)文化艺术城项目,规划艺术沙龙、展览馆、超市、国际书城、五星影城、艺术茶室等商业业态。(2)私人会所,规划保龄球馆、网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洗浴会所、减肥会馆、瑜伽馆、跆拳道馆等商业业态。(3)美食不夜天项目,规划高档西餐厅、全球小吃一条街、中档西餐厅、普通西餐店、陕西名吃店、中国各地名吃店、中档中餐厅、普通中餐店、中档中餐厅、高档中餐厅、快餐店等商业业态。

2.构建完善的社区级商业设施体系

首先对西安高新区进行社区划分,大型社区人口规模大体3万―5万人,用地规模60―120公顷。中型社区人口规模大体为1-3万人,用地规模为15―60公顷。小型社区人口规模控制在1万人以下,用地规模在15公顷以下,并考虑居民构成差异性进行调整。

表 1 西安高新区社区划分一览表

社区序号 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社区构成 社区居民特征

A 6万 151.34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B 3万 79.22 杰座公寓、枫叶新都市、高科新花园等 收入水平高、文化水平高

C 13万 393.11 新建产业配套住区 年轻化、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D 3万 64.7 八号府邸、枫林意树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E 4万 87.23 枫叶新家园、高科花园、枫景观天下等 年轻化、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F 5万 148.63 紫薇龙腾、含光佳苑、双威温馨花园、云顶园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G 5万 132.39 枫林绿洲、大唐世家、罗曼公社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H 5万 132.90 唐元新苑、明德门小区、唐元假日新城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I 5万 143.37 高科尚都、缤纷南郡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J 6.5万 221.26 紫薇田园都市、田园国际公寓、西安逸翠园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K 5万 158.50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L 2万 52.26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M 1万 24.69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N 3.5万 92.97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O 4万 108.36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P 3.5万 74.40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Q 2―2.2万 42.65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图 1西安高新区社区划分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在对西安高新区社区划分的基础上,构建社区商业体系,结合上文各社区的居民特征,确定西安高新区社区商业设施的配建类型及规模。

表 2西安高新区社区商业配置项目表

类别 功能 业态名称 设施内容

建筑面积(m²/千人)

必备性 商业服务 菜市场 农副产品交易

25

小餐馆 各类特色家常菜

20

洗浴美容 洗浴、桑拿、美发、美容

35

超市 日常用品经营

60

银行 银行业务服务

5

指导性 商业服务 生鲜超市

蔬菜、瓜果、肉类食品

20

家居用品

家具、家电、卫浴

20

地产中介 房产投资、理财

6

服装店

6

诊所

医疗卫生保健 4

药店 3

日用百货店 日用百货零售 40

文化娱乐(ktv、茶室) 休闲、休憩 30

便利店(24h) 日常用品经营 40

洗衣店 6

早点供应 20

物资回收 废品回收 26

其他 各类特色小型商业 1-20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社区商业设施采取三种布局模式,第一,邻里商业组团式布局模式,布置在交通便利的区域,作为集购物、餐饮、服务业为一体的生活空间,此类布局主要从高新区原有商业设施基础上扩大规模,丰富业态。第二,沿底商进行布局,利用住宅的底层开发商业,使商业与社区环境配套,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第三,社区购物中心模式,布置于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段,形成为当地居民服务的商业块状布局,集购物、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五、结语

对于西安高新区而言,为居住生活在其中的居民配建高质量的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对于高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设施是构成完善的公共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民的构成特征则是对西安高新区进行商业设施规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西安高新区居民构成特征对商业设施配建的影响着眼,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规划的策略,以此希望对西安高新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J]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大维等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与实施单元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06

[3]李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

篇4

关键词:景观;区域景观;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94-01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相对恶化和城市发展的病象环生,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中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今天区域规划的重点。因此,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景观规划也日益为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和人们所重视,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前主席西蒙兹在其《景观设计学》一书中就对区域景观作了专门论述[1]。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积极探索,以达到最终形成在中国行之有效的区域景观规划理论体系并加以广泛推行的目的,因此本文将针对区域景观的相关概念和区域景观规划基础性理论试作初步探索。

一、区域景观概念的界定

在分析区域景观规划理论之前,应该弄清“景观”、“区域景观”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这是研究区域景观和实施区域性景观规划的基础。

(一)景观及景观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张,人们对景观概念的理解从在景观园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思想,构成了现代景观的概念。例如德国景观生态学家Buchwald认为:景观是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是一个由陆圈和生物圈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包括人的视觉所触及的景观像、景观的功能结构和景观像的历史发展。这些理论都极大地突破了景观即风景的狭窄内涵,使景观上升到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物质循环的载体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信息源而存在的高度。

(二)区域及区域景观

区域是指具有特定共性、同质性、内聚力的地区。因此,区域景观规划应侧重对具有特定资源或特定景观内聚力的地区进行统一规划,以便从全局着手,统筹、合理安排区域的发展,克服行政或地方利益的条块分割所造成的景观破碎和总体效益受损,继而实现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体现公平原则,并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区域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区域景观规划必须注重整体效益,尤其是在多种景观特征的区域和总体景观区域规划中,不能强调某一元素的单一效益或局部地区的利益,条块分割、切断区域内景观的有机联系,只能使得区域景观破碎化,区域整体环境和竞争力下降。只有重视区域景观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才能协调好继承、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自然优先原则

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源和物质循环的载体,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应该由人来调节,而树立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的“伙伴关系”的观念,则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区域景观,必须科学分析其自然规律,建立自然保护核和缓冲区,即对危机资源、残留斑块尽量完整保护,并将人为活动排斥在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以外,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自然破坏。

(三)本土精神原则

特定区域景观都有其自然和文化的过程,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景观规划中,地方文化、历史风貌应得到充分体现,这是解决城市风格迷失,地方文化丧失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具有特定自然景观组分的区域景观规划中,突出自然特质和乡土特色,像江苏同里、周庄古镇、河北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的保护性建设就是成功范例。

(四)动态、渐进原则

区域是一个大而统一、但界定宽松的地理范围。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人类社会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项规划都不可能是一张从一而终的蓝图,因为区域景观的主体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同时随着国际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人们对区域规划的理论理解也会不断朝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区域景观规划必然是一个渐进、动态的过程。

三、结语

区域规划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与具体的发展战略相比较,正确的区域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形成科学的区域景观观念,提高对区域景观发展的管理水平,才能使规划得以正确实施。此外,规划者多元化也是体现规划科学化、公平化的标志,其中中央、地方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在区域总体控制、利益协调方面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将规划意图和具体措施积极向住区居民宣传,通过更多的民主形式,实现共同利益。我们期待,在新的区域规划概念和理论被倡导和推行的同时,中国的区域景观规划理论会将得到更深入的研究,更广泛的推行,更普遍的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篇5

关键词: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层次分析法;雷达图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06603

1区域规划的系统结构

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系统是采用C/S结构。整个系统分为几个逻辑层次,从上而下依次是用户层(注册用户、普通用户、系统用户等)、表示层(区域现状、分析评价、技术路线图等)、功能层(评价决策、查询、系统维护等)、业务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决策模型等)和知识库层(模型库、规则库、案例库等),如图1。

其中,知识库层是整个决策系统的数据存取的仓库,模型库是供选择处理决策的方法和模型,规则库和案例库是分别可以用数学模型定量处理和基于范例推理的定性处理的知识库;业务层是连接功能层与数据库层的桥梁,通过调用知识库中知识处理决策问题;功能层是整个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核心,供决策者评价决策、查询、系统维护等;表示层是将系统功能层数据处理的结果以文字、图表、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给用户。本系统采用的主要关键技术有:数据库技术、决策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VC程序设计技术等。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2.1层次分析法的层次模型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上是一样的。层次分析法的定义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定义,结合区域规划的方案,本系统的层次分析法主要的分析过程如下:

(1)建立层次模型。根据区域规划方案,将区域规划中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准则因素,再将这些准则因素分解成更加简单的指标因素,这样就形成了从目标到准则因素,再到指标因素的逐次分解的层次结构。

(2)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将选择的评价指标因素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

(3)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中数学模型,从指标因素到目标值,构造各层的因素与上一层的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形成的相对权重和判断矩阵、权值和一致性检验。

(4)指标层的综合评分和准则层的综合评分。

(5)各评价对象的目标值及排序。

(6)根据评价对象各因素的评分值和各因素的权,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各因素得分和综合得分值。

(7)根据各评价因素的综合得分以及国际和国内评价标准,绘出相应的雷达图。

由此得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的层次模型如图2所示。

2.2层次分析法的数据结构

对应评价目标,建立类AnalyObj有关数据结构如图3。

对应评价准则,建立类AnalyRule有关数据结构如图4。

对应评价指标,建立AnalyIndex类有关数据结构如图5。

3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

3.1建立系统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根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相应的层次评价体系结构。本系统的区域规划需要建立三层指标系统,即是目标层(决策目标)、准则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和指标层(投资、产值、利润等),层次结构如图6所示。

①确立目标层:建立一个评价目标,一个评价系统只有一个评价目标;②建立准则层:准则层可以建一个或者多个准则;③确定指标层:指标层是既可以从数据库中读取指标,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指标,然后保存到数据库中,以扩展数据库。

3.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实现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软件,其效果如图7。

对2010年潜江转型发展规划综合评价为例,通过对2010年整个潜江转型发展规划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指标数据用层次分析法来定量分析各准则因素对目标的影响,进而用雷达图直观地显示准则因素影响目标的一系列评价的实现过程。

2010年,潜江转型发展规划的准则因素(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资源产出率指标)对潜江转型发展的影响分析如下:

(1)层次分析法的定量分析评价。从如图8得到2010年准则因素的数值,可以得知:准则层因素中的“经济发展指标”处在“较好”水平以上,“资源产出率指标”正好在“较好”水平上,“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处在“较好”水平以下。通过这个数据表格比较得出2010年准则指标处于一个什么样水平,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数据依据。

(2)雷达图的定性分析评价。将从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准则因素的数据绘出图9,更加形象地刻画准则因素所处的水平。

总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软件的实现,既可以显示各区域中指标因素的实际值与规划值、表、图等因素,还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各评价指标对该区域的各准则因素的影响,从而通过雷达图直观地比较各评价因素的水平,从而方便决策者进行决策。

4结语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可视化软件,既可以以文本、表格、图像、视频等动态形式表示区域中各种指标变化,又可以实现对区域发展中规划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将评价结果以数据、表格、雷达图的形式呈现给决策者,供决策者实时监测区域的变化情况,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和调整,从而提高了区域规划决策的效率,方便了用户管理,是决策者的一个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徐优丽.基于知识的目标规划模型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5(6).

[2]王祖和,李冲,王小静.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项目执行力综合评价[J].项目管理技术,2010(6).

[3]李答民.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5).

篇6

关键词: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改革;实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目前国内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强调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性分析素养和区域的可持续性评价与规划技能的培养,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整合运用与创新实践,体现了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互衔接的基本方向。但囿于师范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大多仍固守于教材、理论和繁杂的知识点上,严重脱离了实践性、应用性、技能型的课程设置初衷,背离了高校课程应突出实践性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结合本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于2012年秋季启动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希望以教材内容、基本技能、课堂组织、社会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为改革切入点,努力构建实践性、应用型的特色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有区域规划基本技能的人才。

一、教材内容的改革

现行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材多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分析理论为主,而且这些理论已分散在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之中,重复率高且引用的数据和实例缺乏时代特色,在当前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快捷化背景下,教材的利用价值十分有限。因此,教材改革的目标是突出四个特色。

时代性。尽可能缩小基础理论的篇幅和内容,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案例作为教材的支撑,对于规划案例的选择尽可能地从网络资源库、兄弟院校以及本市规划部门中进行遴选,将最近3年内的规划案例或5年内的经典案例纳入新编教材,并且逐年更新,从而提高教材可读性、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亦使教材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实践性。区别于原有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偏向于理论介绍,新教材内容更注重学生实践素质培养。与自编教材相配套,编纂了区域规划实践教学手册,主要内容涵盖城市社区、产业集聚、交通网络、新农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野外调研的目标、方法、信息采集与室内作图等实践性内容,这些实践活动均在本学院既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此外,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要求与园林设计专业学生结成实践小组,完成相关的区域规划设计任务。

应用性。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传统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技能主要安排ArcGis、MapGis等软件课程的学习,但区域规划课程很少用到这些地理空间分析软件。为满足规划课题的实践需要,从开课伊始就将AutoCAD、PhotoShop、SketchUp列为重点技能培养点,以便学生较快融入实践性课题的开发与设计,进而提升自己的规划能力。

地方性。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多数来自省内,实践性教材的编写重点突出本市、本地区、本省内的规划设计案例,以便学生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地关系诸方面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创作出地域鲜明、展示现代、接地气、衔人脉的规划作品。

二、基本技能的培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落脚点是区域规划要素的合理安排与设计,所以技能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规划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分散开来包括要素的功能分析能力、构思方案的创新能力、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融合能力以及计算机制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

实践教学是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贯穿的惟一主线。首先,任课教师围绕典型案例分析作品的创作思路、自然布局、艺术特色、人文内涵、社会效益、可借鉴性等特点,向学生阐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多源于多要素高度综合后的巧妙构思,这种构思大多与地域性的人地关系和历史人文的传承及创新相关。然后让学生对同一课题进行构思性设计,通过讨论得出几个代表性方案,并进行评价性比较,让学生获取不同设计思路的优劣并获取新的设计灵感。

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途径是参与具体的规划项目。本学院长期与本市的三个市政园林规划公司保持合作关系,每学期都安排两轮学生到公司实践学习,为期三周。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规划项目的实际操作,实训经历可大幅提高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另外,本学院在长三角、嵩山旅游区和本市的三个产业集聚区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可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野外勘查、实地调研、景观综合、信息采集等学习目标。

三、课堂组织与教学实习

1、课堂教学的组织

突出项目引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由具体的规划项目引出问题、围绕项目提出设计方案和目标、围绕项目学习区域分析方法和软件操作技能、在项目目标的引导下完成项目的论证和制图。总之,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均围绕完成具体项目而展开。项目教学的课堂组织需要教师对“项目”有深度理解,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出科学的任务分配方案,巧妙地引导学生完成细化目标。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初次接触项目教学的学生会对分配的学习任务产生心理压力,但随着对具体任务认知程度的加深和知识储备的积累,能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热情,所以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其教学效果的优越性十分突出。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实践证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对技能的掌握只能通过自身能动的努力实现。在课堂组织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组织的作用,将全班学生分组,并由组长负责检查督促各成员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困难,然后开展周期性学习帮扶活动。通过日常教学对比发现,基于学习小组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率远好于教师统一组织下的课题教学。鉴于学习小组可以引起学生自我学习的主体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可以充分释放,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课后研讨,效果都比较理想;不仅如此,通过课堂成果对比和教师评价还能形成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态势。

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目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能力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地理要素的综合能力、指标评价的建模能力和绘图软件的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三项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院内开设三项技能的专题讲座,请同行专家或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训;二是安排学生到园林规划公司进行技能实训;三是每学期定期开展基本技能竞赛活动,给予优胜者以物质和名誉奖励。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生三项技能的掌握程度达到良好等级的达七成以上,共有19位学生在三项技能竞赛中获奖。目前,我院大一、大二学生在大三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技能热”的学习氛围,为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实习的组织

教学实习是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的核心环节,更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过去主要依托本院建立的中原电气谷和长三角两个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由教师带队到企业、产业集聚区进行实地观摩,实习结束由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获得规划设计的综合能力和基本技能。这种忽略课程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过程只能是走马观花、名不副实的,难以反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目前的实践教学突出以实践规划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到园林规划公司顶岗轮训,安排学生参与具体规划项目,使其熟悉区域规划工作的组织、方法、程序,并在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建模分析与软件制图技能。

四、课程评价的改革

经过三年多的课程改革试验,初步形成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综合评价的的基本思路。

对学生学习效果突出技能性评价。实践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试卷成绩评判学习效果的现状,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本课程的期末考试自2012年秋季以来采用项目考查法对学生进行技能性评价。该技能性评价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给出项目的基本参数和规划目标,让学生书面给出项目的设计思想、理论依据、实现途径和未来展望。第二阶段,依据自己的书面方案上机绘制项目的规划图。第三阶段,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设计进行展示答辩,由评委组进行打分评判。

篇7

关键字:区域建筑,冷热需求,情景设置

Abstract: the regional building demand of cold and heat prediction is different from single building of the demand of cold and heat simulation, it and local climate condition, the construction plan layout, architecture funct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use features,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losely related factors, it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cross-border metho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ity zone, building cooling and heat performanc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climate is building use urban area of construction demand of cold and heat 4 types impact factors, it to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building demand of cold and heat complex and it has many uncertainti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by use of the "situation forecast method" predicting regional construction demand of cold and heat, this method to the economic level and development goals; Urban planning goal, building area of total rules or regulatory; The local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regulations; Urban areas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social form; The local social life work study habits and local architecture climate conditions five aspects as the scene Settings,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form the "urban areas building cooling and heat of demand forecasting scene setting model", for the regional building demand of cold and heat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laid a foundation.

Key word: regional architecture, demand of cold and heat, scene Settings

中图分类号:G2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区域规划阶段预测建筑的冷热需求是实现区域低碳及节能目标的关键,更是做好区域能源规划的关键。建筑能源需求的预测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为它需要考虑建筑内部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城市区域建筑的冷热需求不同于建筑单体的冷热需求,更不是单体建筑冷热需求的简单相加。它和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一样,是一门跨学科、跨界的方法。它与当地气候条件,建筑规划布局,建筑功能及形态特征,建筑使用特征,管理特征等要素密切相关。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区域建筑冷热需求”是指该区域建筑在使用中的空调采暖的冷热需求总量。该研究的目的是在城市区域规划阶段,对该区域建筑的冷热需求做出预测,有利于规划师优化城区规划方案和进行城区能源专项规划,也可为政府和开发商保障居民冷热需求提供参考,实现节能低碳目标。

在建筑规划阶段,容积率、建筑类型,建筑高度等为已知信息,但这仅为建筑的特征状态参数,若要预测区域建筑冷热需求,还需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社会发展目标,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区域内人口等要素。目前研究建筑单体冷热需求和能耗预测分析的方法较多。如能源分析模型应基于稳态或动态模型. 为了研发模拟模型,应以一种变量为基础对温度进行修正,太阳得热应采用基于BKL的度日法,BIN方法提出室内人员内部得热也应包括在内。Seem和Braun基于现在和以前的关于热需求,外部及内部条件,开发了类似于ARMA的时间序列模型。后来,神经网络也被用来作为预测技术使用,它通常被用来预测长期和短期的建筑能源使用情况,尤其是逐时的能源使用情况。也有人在数据融合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粗糙集(RS)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用于预测空调负荷。余准也研发了一种决策树的方法用于预测建筑的能源需求。但基于规划阶段的区域建筑冷热需求的研究很少,对于冷热需求预测的关键——情景设置的研究就更少。龙惟定教授提出,可采用能源总线系统对低碳城市的能源系统进行规划.

但对于在规划阶段对CHDCB的预测而言,情景设置的方法不仅能涉及规划区域指标,建筑本体性能等硬性指标,还能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地区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建筑使用方式等对区域建筑冷热需求的影响。因此,本文拟研究在建筑规划阶段预测区域建筑冷热需求的情景设置的基本框架。

2. 区域建筑冷热需求情景要素与设置依据

2.1 情景分析法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 区域规划环评 应用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239-1

1实际研究方法

(1)评价的专题设置。目前环评单位设置的区域环评专题通常为:污染源分析和规划策略分析、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表水和地下水)、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和评价、生态建设与其环境的保障、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环境保护的措施、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和公众参与等。通过规划环评实践,综合考虑行政审批单位的要求,应该进行区域环评与循环经济的综合分析专题,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污企业的环境清洁分析为基准,着重整体经济循环发展水平。

(2)评价标准的建立。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针对性的环评标准和评价体系,针对当地实际,做到标准的因地制宜。循环经济不能一蹴而就,应遵循事物发展规律,针对各发展阶段建立相应的环评标准与目标。做到环评有据可参,有章可循,为后续评估循环经济奠定基础。

(3)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循环经济评标指标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内容、组成特性与数量表示在规划目标上的反应。所以,通常把指标扩展理解成目标扩展。因为规划目标的目的性扩展决定了循环经济观念的全方位实现,因此,体系指标的扩展为循环经济找到了有效、快速、准确的突破口,即为指标体系的建立。

2建立指标体系

本研究体系采取树型结构研究模式。建立扩展指标和主体指标为系统层指标,其中主体系统指标由3个要素构成,为循环特性指标、生态效益的指标、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指标,可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在规划前后发展速度的变动。指标扩展包括产业管理系统的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其并不做为区域经济的全面记录,为主体系统指标的完善和补充,使评价体系指标更全面、更完整。

考虑相关因素,本文对指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类,定性指标包括产业管理系统的指标,其他皆为定量指标。

3确立目标值

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与最近两个“五年”计划研究调查为基础,明确了沿海东部地区的目标值。把循环经济的定性评价分为低、中、高三个值,选定相关依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指标的范围等级,最后以等级范围划定合适的指标分数。以0-1为定性评价范围等级值,以就近取整和等量基本原则划定差异分值范围等级。分值等级情况见表1。

4研究案例

作为大连市的重要组团之一金港区,包括了经济与技术开发区,金石滩、得胜镇、双D港等区域。为合理有序开发金港区,大连市市政府编制出了金港区总体建设规划纲要。本文选取大连金港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方法为灰色关系度法,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对工程各阶段进行环评分析,得出循环经济的优劣面,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确定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层次法与德尔菲法,得到各指标间的权重值。见表1。

(2)评价规划。以国内著名开发区和金港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收集了四个年份的指标值,目标值间的指数通过灰色关联度运算得知指标的综合指数和分指数,与其他数值的变化走向。

采用专家咨询法,得到了分级标准,进行标准化的评价关联指数。

根据资料我们可系统观察到金港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状态。在2000年时,综合指数发展状况最差(0.3409);到05年时,得到了提高,居中等;快接近10年时,增加较为迅速,值为0.7149;再到规划预期的2020年,指数值较高,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但差距依然存在。另外,比较分指数,2000的五项分指数发展水平低,根据预期规划,到2020年,生态环境的效益增长最快,并且相对发展平稳,能够达到较高水平;对于指数循环特征来说,缓慢发展,但从2000的十年间很平稳,再过十年发展增长幅度很小,水平依然处于中等;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最为稳定,经过20年的增长,由低水平迈向了高水平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在2010年的后十年间,增长速度缓慢,最终于2020年也没能上升高发展水平状态;产业管理系统指数同样缓慢发展。

(3)建议。通过分析,建议政府规划部门和审批部门提高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增加值;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值,也就是提高包括中水回率、工业用水回收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开发综合利用在内的2010年与2020年的相关指标;建立详备的规划方案,着重建立区域经济机构设置管理与企业的考核准入制度。

5结语

作为具有较强系统性与综合性的区域规划环评任务,本文在循环经济与规划环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建立了新型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可将理念与现实规划环评有效结合。

本文采取灰色联系度解析法进行了体系指标的评测,应用范围广泛。对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各要素的优劣情况进行统筹分析。采集的信息能为规划局对未来区域规划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与指导。

金港区的规划实践案例中,以指标体系为指导做的综合评价显示,在未来20年,金港区的区域循环经济能够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提高完善的层面较多,如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规划布局、循环经济的指导管理等。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适度调整指标。建立健全园区企业准入制度,做到规范考核,健全园区管理机构设置。

做好区域规划环评,是利国利民的措施,应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樊红波.循环经济理论在开发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8.

[2]于洋.新建城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