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3 17:41: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农业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文化传承;农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人类想要生存,必须重视和发展农业。我国农业文化传承经历了几千年,拥有大量宝贵经验,但技术发展使传统农业逐渐被取代,虽然短时间内实现农业利益最大化,但过度依赖先进技术,会破坏生态平衡,因此,人们开始重视研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我国传统农业历经几千年发展,对促进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独特经验。农业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相关农业专家也在不断进行农业文化研究,希望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保护生态平衡,为后代留下一片绿水蓝天。由于我国关注农业文化时间较短,这一领域仍有诸多不足,需要各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不断探讨[1]。
1农业文化传承现状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发源地,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我国历史悠久,有大量农业文化资料需要整理,涉及农业发展和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我国从2005年开始重视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注重开发与农业文化相关的产业,通过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农业文化内涵,促进农业文化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部也在积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发展,通过发展农业文化保护农业生态平衡,在保留农业文化特色时发展经济,通过现代先进技术研究及一系列评估工作,为农业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我国重视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相关国际组织的认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值得相关农业专家重视并深入研究。
2农业文化传承特征
农业文化属于特殊的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有所区别。农业文化遗产一般存在人口密集和科技相对落后的地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十分宝贵,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农业文化遗产不但关乎民生,还关乎未来发展,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生产方式。提升传承农业文化的意识,认识农业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农业文化不仅包括农业技术知识,还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文化综合性强,需要加深对农业文化的了解,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构建农业生态平衡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2]。
3农业文化传承价值
只有认识农业文化的价值,才能提升对农业文化的认识,加强对农业文化的保护。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已有千年,其中衍生了大量农业文化,这些传统农业文化值得传承和发扬,虽然很多传统农业工具已被淘汰,但先进技术需要与传统农业工具融合,才能保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倡农业文化传承,目的是发展农业文化时不破坏传统农业文化,农业文化具有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等,所以传承农业文化至关重要。重视农业文化发展,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使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文化传承视角下农业保护与发展策略
4.1文化传承视角下农业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国内外在研究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经验尚浅,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研究体系,但国内外各界专家和政府对农业的关注始终不变,为研究农业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专家学者不断地对农业文化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大多是将农业文化当作一种资源,例如孙业红副教授,专注研究农业文化、修复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曾主持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委托项目多个,发表了40多篇与农业文化课题相关的国内外论文,是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方面资深专家。农业文化遗产复合性非常强,同时也比较脆弱,文章从各方面阐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是希望深入了解农业文化遗产,了解农业保护和发展现状。这样才能根据农业文化需要提出一系列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建议。经过各界专家分析,发现了旅游业与农业文化遗产间的联系,希望可以将农业文化遗产拓展为旅游资源,从而发挥农业资源最大价值,促进农业文化可持续发展[3]。
4.2通过农业文化开展旅游开发
通过对农业文化展开不同角度的调研,国内外专家学者发现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农业文化,还能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模式一经提出便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对文化传承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实践证明,文化传承视角下开展农业旅游开发,能够提升农业文化价值,增加地方旅游特点。农业文化旅游不同于目前的农家乐旅游,属于重视精神文化的全新旅游模式,旅游者可以从中获得享受和安宁。我国刚开始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时,由于缺少可借鉴经验过度开发,生态平衡被破坏,传统农业文化受到冲击,如今逐渐调整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限度,在农业文化旅游时植入积极价值观,削减农业文化旅游的负面影响。政府一定要重视管理开发机构和农业生产者,促进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国特有梯田农业在开发农业旅游时,深入分析梯田特点,在保护梯田的基础上开发特色旅游,发展定位明确[4]。
4.3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马存利曾指出生态博物馆即活体博物馆,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服务政府和人民才能发挥农业文化遗产最大价值,因此,一定要注重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证生态博物馆的真实有效和完整。建立生态博物馆可以汇集当地资源,我国地大物博,民族文化众多,将民族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文化博物馆,在原有农业基础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4培养发展农业文化人才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也是农产品进出口大国,但相关农业专业人才较少,发展农业和农业文化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国可以建立农业相关的高校或者开设农业和农业文化相关科系,培养大批人才,为发展农业和传承农业文化奠定基础。政府还可以鼓励资深农业专家传承农业文化理念,为相关科研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文化事业传承中。传承农业文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不断重视农业文化,提升各个阶层的认识,共同促进农业发展[5]。
改造提升农村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就是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科技能力和水平,使农业生产力始终充满活力;坚持用现代工业经营管理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带动城乡产业同发展共繁荣。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引导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流动,使得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农业领域,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已经逐渐成为农民致富的“龙头”。改造提升农业,就需要推广机械化。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当然,人的因素也至关重要。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新型农民,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内核”力量。
改造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让农民的村庄美起来
如今,环境问题不仅存在于都市,农村也存在化肥农药残余和“垃圾围村”等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让村庄美起来,先要治理污染,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重点治理农村饮用水源、垃圾、生活污水、种植养殖污染、工矿污染。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需要统一规划和建设村落水、电、路、信及广播、电视、绿化等基础设施和文体、教育、卫生、科技、商贸、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只有设施完善,才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建成了一批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聚集、商贸物流、生态环保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这些新型农村示范社区要体现民族特色、历史传承、文化内涵和地域风貌,与城镇布局、村庄整治、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防止出现千“区”一貌。
1.1传统农业规模化生产刚刚起步,小而散的分散经营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还相对偏低,小而散的分散经营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根据多年来的推广实践分析,一些规模化生产者和经营组织,具有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农业科技成果在他们之间往往容易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一些小而散的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并不在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不强。因此,小而散的分散经营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2农业生产者接受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没能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目前,从事传统农业的生产者以“3860”部队为主,由于年龄老化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加上几十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习惯性经验,对新生事物往往有一种不信任感和排斥感,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没能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
1.3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不足,加剧了科技供需之间的矛盾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偏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也只是个小头,而民间资本则由于没有很好的回报机制,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必然会使科技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无法有效形成投入产出增值再投入的有效机制。
2对策建议
2.1建立有效保障机制,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研发,解决“转什么”的问题当前面临的许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科研人员无力解决、科研单位无法解决、基层农技推广层面也难以解决的,而政府有着无法替代的资源动员能力。政府要在宏观调控、完善制度、提供服务等方面建立有效保障机制,以多种方式示范、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注意协调政府各部门、各计划之间的关系。鼓励科研院校强化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科研成果更贴近于农业实际生产。
2.2落实《农技推广法》,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解决“谁来转”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农技推广法》,从人力、物力上真正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变当前农技推广队伍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达到留得住人,用得着人,并制定有效机制,推进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
2.3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加大投入,积极探索新的推广模式,解决“怎么转”的问题
(1)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民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尤其是传统农业,培育新一代有知识的农业生产大户和经营主体,使农业生产向种养大户和能手集中。
(2)针对当前传统农业的分散生产现状,要采用参与式推广、农民田间学校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和经营主体的素质,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受体的接受能力。
关键词 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现状;成效;建议;贵州安龙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22-02
近年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建设大背景下,安龙县农业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此,笔者通过掌握相关情况,结合对国家层面提出意见建议,并形成文字与广大同仁作一交流探讨。
1 安龙县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情况
1.1 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基本建成
黔西南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龙核心区及5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薏仁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出口食用菌农业示范园区、金州出口蔬菜农业扶贫示范园区、南盘江沿江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钱相现代烟草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基本建成。薏仁米2015年计划种植面积6 666.67 hm2,覆盖87个村,946个村民组,15.7万人,现已完成种植面积6 720 hm2;食用菌现已投入资金4 200万元,实现销售额达2 500万元,利润500万元,带动农户75户,户均增收2.7万元;金州出口蔬菜园区规划总投资77 576万元,预期实现年总产值8.3亿元,创造利润2.5亿元,园区实现产值13.5万元/hm2以上,促进规划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出口蔬菜、食用菌、优质稻、现代烟草、特色中药材及生态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蔬菜、食用菌、花卉等产品已实现出口创汇。花卉上,已生产销售花卉苗20万株,实现产值500万元。
1.2 淘宝安龙馆建成
建成“淘宝中国・贵州馆”安龙运营中心实体店,整合黔西南农特产品及企业近百家,产品400余种,其中160余种农特产品已进入实体店销售,至2015年10月底,淘宝安龙馆线上线下总营业额约800余万元,其中网络销售约400万元,占总营业额的近50%[1-2]。
1.3 创建农产品品牌,发展农特产品
创建“贵义龙”食用菌、“安龙牌”饵块粑、藕粉、荷叶面、绿壳鸡蛋等农产品品牌,使诸多口碑良好的地方土特产具备合法身份,同时进一步获得和畅通市场准入,真正叫响安龙农特产品,获取更大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加强各种农产品标识认证,其中“安龙金银花”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实行集约经营,助农增产增收
集约经营的运作模式:土地流转后由企业集中经营、农民到企业打工获取收入。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引进、成立农业产业化企业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余家。其中,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个、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社3个、州级示范社1个,省三星级家庭农场5家。通过积极扶植,一批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5年,本地农民就业18 268人,就业收入达23 017万元。
2.2 倡导传统农业退出和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粮经比调整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尽量将传统农业退下来,鼓励大上经济作物种植项目。从项目对接和资金支持、技术服务上,向现代农业企业倾斜,给予更多优惠、扶持。
通过精心规划、重点扶植,规划面积5 000 hm2,完成投资2.2亿元的钱相现代烟草高效示范区,已实现烟路工程建设59.95 km,农机配套1 186台(套),建设排水沟渠9.08 km,治理水源点8处,制作简易集雨坪30个,修建小水窖304口,核心区完成烟地整治面积311.13 hm2,实施民居改造362户,修建集群烤房20座。组建2家专门从事烤烟合作社。2014年完成烤烟种植面积4 486.67 hm2,收购烟叶7 650 t,实现产值2.1亿元,创税4 100万元,带动农户16 000户。2015年完成烤烟种植面积4 302.53 hm2,预计收购烟叶7 650 t,预计烟农收入1.54亿元。2014年省政府批准的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南盘江沿江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5 666.67 hm2,现已完成投资1.8亿元,建成园区内主干道42 km、机耕道65.2 km、生产便道86 km,干渠等水利设施78 km,完成土地流转2 900 hm2。实现坡脚蕉种植逾666.67 hm2,甘蔗规范化种植逾560 hm2,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3个,种植桉树逾1 666.67 hm2,养殖香猪2 000余头;着力打造园区石斛谷,由州级集体企业――安龙县西城秀树农林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3月投资建设,现已完成投资19 700万元,建成科技研发中心1 460 m2,建成368个炼苗大棚15.2 hm2,种植石斛333.33 hm2,带动农户750户,“西城秀树”品牌正在形成。该园区按照“山上种树、山腰种蕉、山脚种蔗、林下养猪、水中养鱼”的立体规划布局,以现有基地、示范带为基础,全面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通过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更新、经营机制完善,把园区建设成为农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3-4]。
2.3 注重龙头企业打造和园区建设
以黔西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龙核心区建设为依托,采取利用土地等优势农业资源进行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在原有金州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引进百能集团、汇珠公司、安庆菌公司、金蕙公司、蓬森源公司等5家企业,重点打造金州出口蔬菜农业扶贫示范园区、薏仁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出口食用菌农业示范园区、花卉产业园、金州农耕文化园、畜牧生态养殖园等6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2.4 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转移就业
2015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450人。日前项目已启动,已在笃山开班1期50人的种桑养蚕,在栖凤街道坡脚村码头开班1期淡水网箱养鱼,在万峰湖镇码头开班2期各50人的淡水网箱养鱼。培育培训都采取邀请本县专家来进行。累计共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 370人。此外,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累计1 000余次,农民接受技术培训50 000余人次。以各类农业及相关产业企业为依托,实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8 268人。
3 建议
一是加强规划和引导。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建设都应该有规划、依规划,而不能盲目推行。二是摸清土地等农业资源家底,制定保护规划,确保粮食安全。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提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才有意义。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和优化政企、政银企等相关联动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转型升级空间。
4 参考文献
[1] 唐业娜,沈立新,段成波.滇西边缘山区传统农业的变化及其动因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07(2):100-104.
[2] 祖文龙,依光香,杨丽,等.西双版纳传统农业产业承载地探究[J].云南农业,2011(1):57-58.
2、生产技术科学化:科技,是农业向现代化进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离开科技的注入,农业的现代化就会停滞不前。
3、增长方式集约化: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是落后的,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比,粗放经营是落后的。粗放经营与传统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集约经营与现代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进化,一个基本的同步条件是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经营循环市场化: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一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这是农村经济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走上现代的、商品的市场形态的必由之路。在资源的配置上,行政手段的退出与市场功能的发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生产的目的上,产品自给自足的消亡与纯粹用于商品交换的转换,是现代农业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个“发挥”和“转换”的量变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趋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商品率如果达不到一个较高的程度,农业的现代化就“化”不起来。
5、生产组织社会化:所谓生产组织,就是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立足于整个社会来设计这种过程、实施这种过程,就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现代化的生产,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青睐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要求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流通范畴的洲际化,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三要素”,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刻意追求的发展方向。
6、生产绩效高优化:我们所要的农业现代化,是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能否做到高产优质高效,这是我们检验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是产品产量低、质量次、经济效益低,那么,就应该问一问装备配置是否科学,生产工艺和技术是否落后,增长方式是否还停留在粗放的形态上,经营理念是否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否理想。结论可能会不尽人意。也就是说,生产的绩效如何,对是否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生产经营的绩效,应该是个实实在在的指标考核体系,比如:单位产量、优质品率、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真功夫,应该下在提高绩效成果上。
关键词: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1循环农业特点
相比传统农业模式,循环农业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综合性。循环农业强调中“大农业”的视角,突出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功能性,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林、牧、副、渔等各个产业的互相支持,综合发展,提高整个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其次,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其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也存在较大差异,而循环农业在传统农业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及技术装备进行农业生产,做到不同区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地区优势,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再次,高效性。循环农业可以实现多种生产资料及能量的多层次、综合性、系列化的应用及深加工,实现废弃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农业成本,促进经济增值,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效性。最后,持续性。相比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循环农业最突出的特点即生态性,循环农业可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实现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高度统一,不仅满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持续性。
2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2.1常见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现阶段我国常见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包括以下几种:首先,以沼气为重点的经济循环模式。其以农户为主体,围绕沼气技术,建设“猪-沼-蔬”、“猪-沼-果”等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农用秸秆及农业废弃物,以沼气为可再生能源,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及无害化。其次,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该模式是利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合理控制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时间、使用面积等,以达到减量、高效、低残留的病虫害防治目的。在这种模式下首选低残留、低毒、长效的生物性农药,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并且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防治成本。最后,立体循环农业模式。所谓立体循环农业模式即围绕沼气技术上畜禽粪便运送至上层的树木及底层的食用菌生产中,比如畜禽、牧草、果蔬、食用菌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各生产资料的农业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高度统一。
2.2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观念认知存在局限性。要发展循环农业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真正落实循环经济理论。但是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区的农业还未彻底转变生产理念,盲目追求高产的现象导致过量播种、过量施肥的问题屡见不鲜。并且很多地区庭院经济式、小规模的循环农业发展点较多,但是由于缺少科学规模,导致循环农业规模化发展受限。其次,技术落后。循环农业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特点,其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技术手段,但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资源、人力等相对落后,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及技术成果的推广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导致循环农业技术自发性发展迟缓。最后,后续服务环节薄弱。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循环农业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无论是建设、使用,还是管理、服务,存在后续乏力的现象,循环农业发展服务保障工作不到位,再加之缺乏资金、运作方式不成熟等问题,导致循环农业后续服务环节薄弱。
3循环农业发展策略
针对循环农业发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实现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转变观念,科学规划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扩大循环农业的影响程度,加强农民对循环农业的认知,在其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渗透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其生产观念。以发展循环农业为基础,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农村等加强循环农业示范点的建设,以典型引路突出循环农业示范区的辐射作用,基于宏观的角度做出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长期规划,积极探索适宜各地区自身特点的循环农业发展道路。
3.2完善技术体系,加大绿色生产建设
加强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做好新设施、新机械、新技术的示范与展示,使农民更好的接受新技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突出循环农业的积极效应。加大绿色生产建设力度。可以在地方上构建示范性生态农业园区及农业加工园区,将一些农产品的加工企业集中到一个区域进行统一管理,丰富生态农业园区的功能及种类,比如蔬果加工厂、禽畜加工厂、粮油加工厂等,减少排放物对农业环境的影响;此外,还要加强农业生态园区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大排放污染物质企业的监管力度。
3.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遵循“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原则,实现公益与经营的有机结合,促进专业与综合的协调性发展,构建一个“一主多元”的新型、高效的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资质具全的经营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服务,为农度提供标准化技术、融资担保等新型的循环农业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光磊,王智红.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以我国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5,(1):214-217.
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镇政府成立秋种工作领导组、督察组,同时抽调机关工作人员组成十三个工作组(名单附后)。
各工作组人员要各司其职,到岗到位,负责安排和联络各村、居具体工作,按照“人盯人、人盯地”的方式,严格控制作物播种品种,确立苗木、花卉和果蔬产业全面取代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
指导思想:
涵养水源,服务都市菜篮子工程,提升农民的收入。
1.立足地处“董大两库”上游的独特地理位置。镇党委、政府决定以苗木花卉业为主导,在涵养水源,确保市民饮用水安全的前提下,打造苗木经济。目前驻镇苗木、花卉企业已达16家,租地已近4500亩。
2.更好的服务都市菜篮子工程,以便市民能吃上新鲜、时令且放心的无公害蔬菜。同时避免在伏缺和大雪封路时,合肥市场出现断青的尴尬局面,并可有效地扼制合肥经济外流,加上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可解决农村诸多老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我镇果蔬企业已有12家,成片耕作面积已达1480亩。
目标任务:
全面退出传统农业耕作,需凭借科技、新型种植理念的深入宣传,配上政策推动、大户示范、镇农技人员包租联户的包联责任制等各项有效措施,从思想深处打破农户保留口粮(油)田的瓶颈。以苗木花卉、经果林、设施栽培来建设大杨镇的现代农业。另可通过招农引资的方式加速土地流转,使农田规模化、耕作集约化,管理规范化。本地农户可通过加入协会、土地入股、筹建经纪人队伍等形式,在既得土地租金,又得分红的方式提升收入。今秋我镇计划新建苗木基地1100亩。新辟蔬菜基地600亩(其中新建设施大棚100亩)。同时整墒备茬,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增强农民科学种田能力,镇政府拟通过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培训培训班等多种措施促使农民种田以科技为支撑,经商以诚信为基础,营造大杨镇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杜绝寻衅滋事、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发生。
措施:
1.积极为驻镇涉农企业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积极为驻镇涉农企业向市、区申报惠农政策补助,并及时为他们传达各项种植信息和市场动态;
3.镇政府拟出台惠农政策(此政策将是一定三年不变),鼓励农户自觉退出传统农业而从事果蔬产业或苗木培育;
4.镇政府将分期分批带领部分有影响力的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并通过他们向周边群众宣讲瓜果菜生产和苗木培育的意义;
5.镇政府将与镇域内各中小学校取得联系,要求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宣讲苗木花卉和果蔬产业的优势,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劝导其长辈放弃传统农业耕作,自觉从事现代农业生产;
6.镇政府将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生产,并明确包联责任。将农户从事苗木果蔬产业生产情况纳入年终干部考评,真正使干群一条心抓农业生产,促进农民逐年增收。
明确责任,严格奖惩制度
秋种工作落实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是否真正转变、农民的收入能否提高及明年的禁烧工作的难易程度。故责任重大,各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须与工作绩效挂钩,措施如下:
奖:对于宣传、组织措施得力,在秋种期间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且工作成绩显著的村、居,镇政府将参照相关文件给予奖励。
罚:发现种植传统农业作物的村、居,镇秋种领导组将追究村、居主要责任同志及包联干部的责任,并限期整改,并承担农户损失。
镇秋种领导组每天还通过巡查,对各村、居秋种工作人员在岗情况和工作实绩进行排序,连续两次获倒数前两名的村、居,将从年终双百分考核中扣2分,并由主任向镇长作书面检查。
镇蹲点工作组及技术包联责任人将与村、居同奖同罚。村、居其可参照以上奖惩办法自行制定奖罚方案。
镇秋种领导组每周都会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并编发简报,既报上级主管部门,还将下发各村、居及包联责任人,并以此作为最终考核依据。
[关键词] 农业 禽养殖污染 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X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77-02
一、如东县传统农业基本现状
长期以来,我县种植业一直以千家万户式的小规模经营为主,品种、技术、管理、产品都难以标准化,效益不高。目前,全县种植业拥有100亩以上连片设施农业园区32个,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的设施种植园区8家;家庭农场194家,注册176家,涌现了众多种田大户,示范发展的200亩以上全托管服务,目前也达到几十家。畜牧业生产上,全县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率逐年提高,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例为41.05%,其中省级规模场39家,规模占比12.49%,市级规模场312家,规模占比27.02%。肉鸡规模养殖户1063家,规模占比98.06%;蛋鸡规模养殖户506家,规模占比99.12%。山羊规模养殖户621家,规模占比52.07%。
二、如东县传统农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1.传统种植业转型升级困难,农业增效缺乏竞争优势。目前,本县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产量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统计显示,去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已经达到635公斤,二麦平均亩产达到389公斤,油料平均亩产达到205公斤,短期内难以较大幅度提升,片面追求单产还导致化肥施用水平不断提高,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大宗农作物及果蔬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农民增收困难。
2.畜禽养殖业规模过大,粪便污染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前些年畜禽养殖行情较好,也确实为本县农民增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多数地区在规划控制、养殖用地等方面监管不到位,导致本县畜禽养殖业出现过度发展和无序发展,区域性养殖规模已经超越了生态承载能力,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制约了我县新农村建设。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我县目前已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但总体上原料基地订单化比例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不紧密,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知名度较小,品牌效益不高;原料基地不固定、原料品质无保障,难以保证产品品质和安全,我县曾经就有稻米加工企业误购外省转基因大米加工米粉,而列入欧盟等相关国家黑名单,从此一蹶不振。
4.合作经济组织不强,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我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多,但真正发挥带动作用的较少,更缺乏行业协会的支撑。缺乏从田头到市场的信息平台,容易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虽然毗邻长三角城市群,具备发展鲜活农产品基地的的区位优势,却因为达不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而无法实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路还很长。
三、适合如东县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条件、技术能力等不尽相同,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与模式也就不能不顾条件地照搬照抄。根据本县传统农业为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设施种植技术水平落后、畜禽养殖规模庞大、县域经济不甚发达的基本现状,我县不可能大面积发展以蔬菜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更不可能大面积发展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必须立足传统大宗农作物为主体品种的实际,在单产水平难以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从转变资源利用和生产方式入手,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最经济、最实际的途径,实现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现实意义
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解决我县畜禽粪便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县畜禽粪便直排和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十分突出,生态循环农业是将农业生产中的畜禽粪便、秸秆等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有效途径。对于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无论采取什么强制手段、也无论配套什么处理设施,只要不最终实现资源化利用,就永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2.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转变资源利用和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
传统农业沿袭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模式,遵循着“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发展模式,片面地追求农业数量型增长,导致化学投入品不断增长,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势在必行。
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生态循环农业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实行订单化生产,将种、养、加工等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顺应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的关切需求,带动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4.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品质,深化农产品的加工,改造传统农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五、适合如东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根据我县传统农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困境,我们应该立足本县实际,通过政府规划引导与资金扶持,将农村畜禽粪便治理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逐步解决农村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问题的同时,推进我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对接龙头加工企业,整链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从而提高我县农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和谐发展。
六、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
1.制订畜禽养殖业布局规划,严控区域范围内畜禽养殖量
各镇按照本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划定畜禽养殖业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布局科学化、养殖技术生态化、废弃物排放减量化、产品质量优质化,努力保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
主要内容:
1.1明确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列出整改时间表,分期、分批实施畜禽养殖场取缔、搬迁、污染综合治理等。在限养区或适养区内,从畜禽防疫和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镇域、村域农业发展规划,都不应该人为地将畜禽养殖业与种植业远距离区分开,特别是沿海新垦区,更需要通过农牧结合改良盐土。
1.2明确区域养殖总量红线:规划的限养区、适养区要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根据周边消纳粪污能力,确定单位面积适合养殖总量红线,不得突破;再根据周边土地对畜禽粪污的消纳能力,及各养殖场粪便处理能力,核定每个养殖场养殖规模,不得随意扩大养殖规模,扩养必须重新申请环评审批,从源头上控制、整治畜禽养殖业无序发展的局面。
2.制订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出台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管理办法,明确养殖场配套最基本的粪污处理设施。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明确畜禽养殖场有建设粪污收集、储存、发酵处理等无害化处理设施的责任,同时还有资源化利用的义务,绝不允许直接排放河道、沟塘,造成污染环境。
主要内容:
2.1强制配套“三分离一净化”粪污处理设施。“三分离一净化”即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和三格化粪池沉淀加过滤净化或沼气发酵净化的方法,其中,在养殖场设计上,散养户起码做到“两分离一净化”,即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加三格化粪池沉淀和过滤净化,县级以上养殖场必须做到“三分离一净化”。如果全县猪场经过改造后,室外粪槽与雨水彻底分离,室内采取干清粪工艺,尿及冲洗污水与粪分离并收集,将大幅度减少全县粪污排放总量;收集的干粪可提供给蔬菜或苗木种植基地做肥料;经过固液分离机处理的干粪,更方便运输或田间施肥;剩余的粪尿,可以输入沼气池发酵净化,或者经三格化粪池沉淀过滤后,储存于储液池里,用于还田。粪污经过过滤净化后,虽然仍然达不到排放标准,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减少,这在马塘镇如东嘉佳养殖场得到证实。
2.2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加大对畜禽养殖场巡查与处罚力度。2014年开始执行的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环保部门必须担当起监管责任,加大巡查频率。各级政府在清查所有养殖户粪污产生量、处理方法及排放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和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管理办法,下达整改通知书,层层落实责任制,安排监管员每天巡查,并实行最严厉的处罚措施,确保不直接排放。
2.3采取激励措施,加快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政府按照“三分离一净化”建设标准,奖补畜禽场粪便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扶持养殖场建设以沼气工程为核心的无害化处理设施。没有达到配套标准的,不能认定为县级以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不能给予项目扶持。同时,要打破终身制,实行常态化监督管理,后续监管发现不能达标排放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应该直接除名。
七、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措施
1.将畜禽粪便治理与规模化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就近消纳畜禽粪便,有效带动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与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
主要内容:
1.1根据畜禽养殖业布局规划核定的区域范围内畜禽养殖量,测算其粪污总量,本着全部还田、就近消纳的基本设想,测算其粪污消纳半径,同步规划生态循环农业种植基地规模。
1.2根据规划的生态循环农业种植基地,逐步搞好土地流转或全托管服务,落实生产订单,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统一品种、技术、管理。
2.扶持规模化生态循环农业基地沼渣沼液储存利用设施建设,在实现土地流转的前提下,优先为农业园区、家庭农场提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基础设施配套,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主要内容:
2.1扶持生态循环农业种植基地建设沼渣沼液储存利用池,解决储存难题。现实矛盾是,养殖场粪污储存不了时,农田往往又不需要施肥,造成直排污染;耕种季节急需要沼液施肥时,又来不及运输。建议在生态循环农业种植基地,按照单季作物每亩基肥施1.5立方米的原粪(或沼液)的施肥量,利用零地或沟塘,均匀配套储存池,如果是收集的散养户畜禽粪便,最好增加辅助发酵设施,促进全部腐熟,防止烧苗。
2.2扶持生态循环农业种植基地购置运沼车及抽渣泵,解决输送难题。由于畜禽养殖场与种植基地距离比较远,一般需要5吨以上的运沼车运输,与其政府花钱自己收集,不如扶持种田大户自己运输储存,同时配齐喷施到大田的抽渣泵,将极大调动其利用畜禽粪便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建议政府在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园区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地方,利用零地沟塘,优先扶持发展以“贮存池+运沼车”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就近消化畜禽粪便,在取得规模效益示范效果后,逐步规划、推广到其它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一举多得、也最为有效的畜禽粪便消纳办法。
3.扶持发展以畜禽粪便和秸秆为原料的生物有机肥加工,缓解养殖场储存压力,促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生物有机肥不同于一般腐熟粪肥,具有与沼渣沼液相似的优点,其经高温腐熟,杀死了大部分病原菌和虫卵,能减少病虫害发生;还添加了有益菌,由于菌群的占位效应,能减少病害发生;有机质丰富,能改良土壤、促进土壤中固定养分的释放;经脱臭、并过筛均匀,更便于人工施肥,容易被农民接受,可以作追肥施用。
主要内容:
3.1扶持畜禽养殖场干粪收集场建设和固液分离机购置。马塘镇率先出台的畜禽粪便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扶持了畜禽养殖场干粪收集场建设和固液分离机购置,为实行干粪统一收集处理创造了条件。
3.2扶持生物有机肥加工企业建设。生物有机肥加工企业需要较大的堆放场地,在用地上,政府必须予以扶持。
3.3组建镇级干粪集中收运服务专业队,确保全部收集到位。由于养殖场分散,干粪收集难度大成本高,政府组建集中收运服务专业队统一收集,送到加工企业加工处理,确保每个养殖场干粪都能收集到位。
4.组建村级专业服务队伍,破解农户出粪难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作物播种季节,很多农户的粪源不能下地。多数农户化粪池建在屋后沟旁,可能人都难以行走,更不可能用车辆收集。很多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由于多年未出料,发酵产气效果明显下降。在岔河、马塘等镇,便产生了专业化出粪队,实行有偿服务,利用泵及输送管,直接将人畜粪便从池子里抽喷到地里。政府可以在补助设备购置的同时,为确保运行,应该确定户数与面积,实行总承包奖补的方式,确保服务到位。
八、整链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现代循环农业不仅仅是第一产业内部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分解的良性循环,而应是一、二产业融合的循环,乃至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循环,只有实现“生态种养-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整体联合,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真正体现生态循环农业更大的价值。
1.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发展种田大户或全托管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实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划建立了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如果还是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生产,还难以生产出品质、规格一致的农产品,只有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或者全程实现全托管服务,确保了品种、技术、管理的统一,才能达到订单化生产的基本要求,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2.加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实行订单化生产,逐步实现加工原料本地化。我县拥有不少大型粮油饲料加工企业和蔬菜加工、出口企业,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之后,通过招商,就能吸引种田大户来集约化经营,使订单化生产得到保障,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就能得到体现。如果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部实行原料本土化,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诸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实现多方共赢。
3.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