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职业能力优势8篇

时间:2024-03-23 08:18: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职业能力优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能力优势

篇1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而愈发重要。大学英语培养目标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高度统一。文章结合微课资源和翻转课堂模式建立起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转课堂,对高职幼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幼师;英语教学;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1998年劳动保障部颁布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我国核心技能的八个大类:交流、演算、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同时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应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可见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高度一致。

一、高职幼师公共英语课堂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现今多数高职院校在“就业导向”目标引导下重技能而轻能力,只关注学生“马上上岗”、“马上就业”,而忽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幼师公共英语课堂上普遍存在着追求短期英语过级率,而忽视能力培养的问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重视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这种传统且被动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能力不仅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反而丧失了最初学习英语的自信和兴趣。

二、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转课程教学模式

微课(Microlecture)是相对常规课来说的一种微小的课程,[2]以视频记录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相对于传统教学课堂一节40-45分钟,微课只有5-8分钟。微课的出现是作为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3]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因2011年可汗学院发起人萨尔曼•可汗在TED上了一个题为“用视频重塑教育”的演讲[4]而备受世界关注。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教学结构,旨在“先学后教”:学生在课外先观看视频预习知识点,然后集中精力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伴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共同解决问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微课为教学载体,通过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该模式涵盖传统课堂的所有教学要素,其最大的特点是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顺序(见表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内的知识内化,促进了传统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学堂转化,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

三、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转课堂模式在幼师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学习能力。不同于传统分模块教学,微课可将整个课程的知识分解成许多很小的知识点。同时微课的设计时长与人的注意力紧密相关,一般以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呈现基本教学单元知识点。对于一些英语基础差且任务繁重的高职幼师学生而言,他们很难抽出整块空闲时间接受过多的知识点。随着手持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接入在线微课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无形之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课外预习微课视频时,可对视频进行暂停、重放或返回等操作,使得学生对学习节奏具有一定的控制权和主动性[5]。学生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和查询资料信息来解决预习期间遇到的难点,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完成微课知识点学习,因此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交流合作能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由互动。微课在线学习平台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程在线讨论中来,对于一些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或者需要小组合作的课后任务,学生可以在在线讨论平台中相互讨论,共同合作。在线讨论将更多出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解答,学习平台也成为了一个“亦学亦师”的交流讨论平台,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职业生存方式,仅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人才已经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高职幼师的英语课堂作为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实践场所,应实现课堂环境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高职英语教师应当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渗透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就业时不仅具备学前双语技能,还具备可使其终身发展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60.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06):26.

[3]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07):33.

[4]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3):08-10.

篇2

关键词:石油行业 职业技能 鉴定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207-02

质量是职业技能鉴定的生命,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以下简称鉴定机构)是管理并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活动的机构与场所,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鉴定质量的好坏。因此,鉴定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机构认证,是保证鉴定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需要,也是鉴定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个服务机构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服务对象满意和本机构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这就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鉴定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使鉴定需求调研、鉴定项目策划、鉴定组织实施及鉴定证书发放等全过程受控,最终目的是使鉴定工作达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员工的高素质+高信誉。

1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依据和基础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流程(试行)》建立起来的体系文件,一旦形成便成为所属鉴定机构的制度文件。它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操作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标准》向各鉴定机构提供了一个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它包括:质量方针、鉴定项目的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这五个方面逻辑上连贯一致、步骤上相辅相承,共同保证体系的有效建立和实施。

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必须首先得到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形成指导原则和实施的宗旨,即质量方针,同时需要一套程序来支持质量方针、目标的实现,并制订质量管理方案;为保证体系的适用和有效,应设立监督检测机制,如建立质量督导制度,配置一定的人财物;最后通过审核与评审,促进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提高。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思想,它指引鉴定机构不断地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坚持质量改进从而取得长期成功。持续改进这一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在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 act,处理)循环上。

1.1 计划阶段

在年初,鉴定机构要根据上年鉴定情况及对企业需求调研情况的分析,制订年度鉴定计划,并查找哪些问题需要改进,逐项列出,找出最需要改进的问题,制订整改方案。

1.2 执行阶段

实施计划,并收集相应的数据,作为下一步进行整改的依据。

1.3 检查阶段

组织专业人员如内审员对鉴定实施全过程进行内部审核,对存在的问题制订方案,进行整改,并对整改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验证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的吻合情况。

1.4 处理阶段

如果整改效果好,则加以推广,否则,重新制订整改方案,进行下一个循环。PDCA循环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机构内各职能部门到员工都可进行PDCA循环,找出问题以寻求改进;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阶梯式上升;第一循环结束后,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循环,永不停止。这种连续改进质量的方法,把整个鉴定过程的改进看作一个永不停止的、不断获得小进步的过程。

而对PDCA过程进行分析,一般则采用5W2H分析原则即按如下步骤进行分析:主题:What—— 要做的是什么?该项任务能取消吗?目的:Why—— 为什么这项任务是必须的?位置:Where—— 在哪儿做这项工作?必须在这里做吗?

顺序:When—— 什么时间是做这项工作的最佳时间?必须在那个时间做吗?人员:Who—— 谁来做这项工作?应该让别人做吗?为什么是我做这项工作?方法:How—— 如何做这项工作?这是最好的方法吗?还有其它方法吗?成本:How much—— 现在的花费是多少?改进后将花费多少?鉴定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当然,管理者的水平也是完成PDCA循环的重要因素。

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方法研究

2.1 为鉴定工作的科学规范、公平公正提供制度工具和运行机制

篇3

关键词:能力提升 系统培养 人才选拔

中原特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兵器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之一,围绕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应具有一支较强理论基础、较高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队伍。而刚出校门的本科生,理论知识丰富,职业技能不足,如何使其较快成为富有工作能力又有岗位经验;既是技术骨干又是开拓创新的管理者,是公司发展关键。我公司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目标,结合我公司的行业特征及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岗位选拔、历练提高、发挥使用的“三期”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三期”培养实施原则

1.1岗位入职

“三期”培养方案整体采用“岗位学习”的方式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在岗位上学习职业素养、企业文化。

1.2系统培养,动态管理

“三期”方案是我公司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整体方案,进入此方案培养的学员一贯制完成全部培训,公司视个人能力、素质完成人员岗位确定、选拔。

1.3突出技能,强化素质

“三期”方案中所有培训内容围绕学员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注重职业道德、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企业文化的系统教育,确保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全面发展。

2.“三期”人才培养实施

2.1岗位选拔培养期

该期目标:将单纯知识型的学生,通过纵向、横向系统培养,使知识型学生转化为实用型人才,在此期间加以选拔分类,确定每个人的培养发展方向。

2.1.1培养内容

实际专业知识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

2.1.2培养方式:

①深入基层,深入现场,跟班作业。每个人至少锻炼2个岗位,具体岗位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人员发展需求进行分配。

②实行“一对一”双向导师制。各基层单位要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能(高级工以上)、技术人员(工程师以上)担任指导老师,其中研究生的技术导师由主任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做好传、帮、带,负责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使他们快速的成长。

③上、下监管考核制。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对新入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指导和生活上的帮助,基层单位党支部书记牵头负责对新入职员工制订培养规划。三年培养期满,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基层单位共同制定考核办法,对学生进行三年培养期满考核。人力资源部根据各方面考试成绩汇总,评定出优、良、基本称职、不称职等,对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的,找其谈话,纠正不足,调岗。对考核成绩为不称职的,终止劳动合同,解聘。考核期满考核表如表2所示。

2.2历练提高培养期

该期目标:结合前期人才培养,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能力、品质、素质甄选划分不同类型的人才,向不同的方向培养。把具有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人向管理型人才培养;把具有钻研业务技术,创新发展能力,思想活跃的人向技术专家型人才方向培养;把不善言辞,吃苦耐劳,按部就班的人向专业技术骨干型人才方向培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让人才发挥其最大价值。

2.2.1培养内容

如表3,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集中学习、考试。根据成绩,宣布竞职演讲学员,由组织及人力资源部组织竞职演讲选拔赛。公开、公正、公平进行人才选拔,确立下步人才培养目标。

2.2.2培养方式

①压担子、传帮带。在中期培养期间各基层单位要对学生大胆分配生产、技术等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通过压担子磨练,促进增长才干,负责导师要从技术及管理角度对其进行帮助和辅导,使其更好的成长。

②试用、挂职。基层单位内部可试行“内聘挂职”工作机制,有计划地挑选综合素质相对优秀的学生,在保留原定岗工作的前提下,安排到重要岗位(技术、管理岗位等)上担任技术、管理助理。

③提供展示机会、拓宽成长渠道。公司将根据基层单位人才需求,不定期进行内部竞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同时在薪酬福利上给予激励,使他们具有努力敬业而有被提拔的机会,让他们有为晋升提拔而不断努力的热情,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

2.3发挥使用培养期

经过前两个周期的培养和锻炼,人才已成熟,对领导管理、技术领军、业务骨干等不同岗位的人才,赋于他们一定职务,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将长期积累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为公司创造财富。

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公司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考核,每年岗位胜任率达98.8%,中期培养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在公司已成为业务骨干的达40.14%。进入高、中层管理部门的达到20%左右。建立了持续的可发展的公司人才梯队,对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人才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人才培养的好坏是多方面因素及周围环境决定的,但在培养中切不可忽视三个问题:一是时间。人才培养不可急于求成,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二是学习。学习有很多方式,个人自学、外出短期培训,继续工程教育学习、在职学历学习,参加各种会议、经验交流等。公司应根据不同的培养阶段,采用不同的学习形式,增加培训经费,加大培训力度,让想干工作,又能干好工作,学习能力强的人才及时学习充电,补充知识和所需的技能,人才才不会贬值。三是考核与评估。在培养的每个时期,公司人力资源部和用人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工作目标与考评机制,按照目标计划要求,按时进行考核评估,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让人才按照目标要求尽快成长,对考评不能完成目标的需要调岗或淘汰。

总之,人才培养工作,要大胆创新,坚持有针对性的长期培养,使人才能得到最好的使用与发展,为公司发展需求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主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辅导手册》,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版.

篇4

引言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应该从就业能力的视角出发,面对自身发展的不足,探索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就业能力下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就业能力视角下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职业院校在对旅游专业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定位过高,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象。旅游专业人才趋于同质化竞争,大多按照一样的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安排教学的活动,缺乏特色性和差异性的教育,不符合就业能力的需求。同时,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行业,学生应该熟悉最低层次的工作性质、内容以及方法等。而大多数旅游学生不愿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都想跨越到管理层工作,眼高手低,使学生的能力停留在空谈上。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缺乏实用性

在旅游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还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缺乏合作化、现代化的实践基地,导致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动手能力,理论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轨,没有和当今时代的就能能力需求相匹配。同时,课程设置的梯度和层次,也没有按照旅游专业的特色进行更新,开设的课程大都沿用传统的设置,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不易于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三)教师的综合技能有待提高

目前,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教师的综合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行业,高校缺少对旅游硕士、博士学授予权的开设,导致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教师的学历并不太高,有的教师学习的是历史、地理等贴近专业,他们缺乏一定的理论教学基础和实践教学技能,没有掌握旅游专业的就业需求,导致旅游专业的实际教学与市场需求不符,影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降低了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就业能力视角下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

(一)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应该根据就业能力需求,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应该根据旅游专业应用性、综合性以及涉外性的特点,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管理、应用能力,还要让学生了解基层的工作需要、经济财务、法律法规、资源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满足市场人才的需要。同时,学校应该依托办学理念与地方优势,培养有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够让学生脱颖而出。学校只有明确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人才。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应该根据旅游行业的前沿动态以及现状合理设置课程安排,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合理调整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课程的安排,在扎实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职业院校应该对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听取他们的意见反馈,更新教学的内容和设置,使旅游课程教学与社会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旅游行业具有加强的实践性,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构建产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首先,学校应该与当地的旅游企业达成协议,定期让学生去企业实习,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亲身体验旅游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其次,学校和企业合作,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注入新生活力,也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再次,学校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与实际结合,同时教师与企业师傅间多沟通和交流,切磋实践和理论经验,让学校了解更多的旅游行业方面的需求信息,也缓解企业的人才缺口,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学校及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首先,给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其次,引入外援,拓宽教师队伍,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家兼职教学,通过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教师队伍;再次,教师自身也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自身的知识,开拓眼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争做双师型教师。

三、结论

篇5

关键词:导游实训课程;导游职业能力;培育策略

1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导游实训课程是围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和要求而展开的,是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因此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

1.1顺应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和相关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带来了导游这一职业的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在要求学校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也对导游这一职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根据旅游行业相关的数据看来,目前我国旅游业受到的相关投诉近半数都来自对导游的投诉,这反应了当前我国的导游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2]。而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开展,可以有效将课程教学与导游工作的实战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导游工作的要求和状态,掌握必备的岗位技能,从而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因而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是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重要课程。

1.2有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强调通过有效的职业技能指标系统建设帮助学生掌握导游这一职业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学生可以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模拟未来导游工作的实际场景,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促进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导游专业知识体系,建立明确的职业技能评估标准,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专业学习及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取长补短,针对性进行提升能力提升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3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助力

导游实训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对接学生未来职业技能要求和能力而进行设计的。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设计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并顺利融入社会。因此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助力,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从而顺利度过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迅速进入社会角色,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2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都普遍开设了导游实训课程,但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师资情况及课程设计的不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当前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架构直接决定着一门课程的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也影响着课程的实用性与价值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存在着课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游实训课程的内容设计对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过多,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实践功能。虽然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影响极深,因此教育的改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职业技能的培养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也通过一定的手段促进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但整体来看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着过分重视理论学习,而影响学生实践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3]。(2)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导游实训课程的设计初衷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指导。但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还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如,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案例老套、现代信息化手段辅助较少、实践内容流于表面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这门课程在提高学生导游职业能力上的局限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可能仅仅是未来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学生所遇到的案例和实践场景,也都是非常基础和简单的场景,在未来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寥寥,不能适应当前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实战内容较少、内容较为简单

目前各大高校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一般分为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训及校外实习三部分,其中理论学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校外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各大高校普遍开设了校内及校外实践课程,但校内实训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内容较为简单,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与实际的工作场景相差甚远,对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提升比较有限;而校外实习虽然是推荐学生到校外的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但是一方面实习企业对高校输送的实习生重视程度不足,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很难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表现缺乏关注,学生实习后的效果没有进行有效评估,使得校外实习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

2.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手段普遍在进行创新与变革,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阶段,但现阶段而言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情境教学手段、VR教学等的应用相对较少,教师的教学工作还停留在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手段为主,缺乏系统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实战型较强的课程,对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实践教学经验的要求较高,但很多教师还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理论型教师多而实战型教师少的实际情况也导致了目前我国高校旅游实训课程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专业导游培养的效果。

3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与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3.1加快导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1)加强导游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导游的工作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打交道,这就要求导游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专业能力,与此同时导游还需要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与积累在旅游过程中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及游客提出的疑问,这就对导游的职业能力与文化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该专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将能力提升与文化知识的积累作为培养优秀导游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两者的结合提升导游专业教育的有效性,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开展奠定基础。(2)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地。针对目前我国导游实训课程开设中的种种问题,学校教育应注重促进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地,细化导游职业教育的课程框架与要求,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导游实践教学活动,从而确保该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3.2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

校内、校外导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确保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落地,通过校内、校外的导游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模拟工作场景,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工作场所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如进行导游模拟训练,确定实训主题为“沿途导游服务”及“景点游览服务”,设定场景为“青岛海滨二日游”,进行实践情境演练,借助视频、VR、图片等工具,辅助实践教学,同时设定旅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场景,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校企合作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它是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针对性培养实用人才,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了进行校外实践的场所,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了解了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并以此为指导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一线导游人员,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前挖掘和培养优秀导游人才,缓解了企业的用人缺口,降低了招聘及培训的成本,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3.3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设备

现代化的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工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位置,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计,利用情境教学、微课、翻转课堂、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导游实训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将一项旅游工作设定为一个教学项目,如设定教学项目主题“山东半岛寻味二日游”,设立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分组及分工,确定项目执行内容及步骤,设立项目评估方案,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加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导游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设备,加快软、硬件设备的优化与更新,采取有效的教学设施与教学软件,促进效果的提升。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导游实训教学效果,学校应重视对教师队伍的不断建设,强化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提升,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在个人工作岗位上积极深造,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断努力;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培训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到校指导,以讲座、实践指导等方式,分享教学经验,指导教学工作,为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4结束语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与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这都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教师指导和引领。学校应该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实训实习教学和校企合作得以顺利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注重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场景与教学工具,强化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个人工作岗位上不断深造,共同促进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EB/OL].2019-02-12.http

[2]邱艳萍.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7):156.

篇6

关键词:能分制;学教模式;旅游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200-02

1 引言

在我国,旅游业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业,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等意义重大。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的出台,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高职业素质。这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并探索高职教育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并创新与产业相匹配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此意义讲,旅游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要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从业人员作为强大智力支撑。然而,从近年来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视角分析,旅游人才的供需结构、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度及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等存在着较多矛盾,由于人才结构及质的局限性导致旅游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岗位的素质需求。这实质上反映了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如何培养旅游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等根本问题。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知,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二是以加拿大和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三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各有特点,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很好地沟通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在学校和企业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以能力为本主导教学,以产学结合培养人才。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在西方是和社会完全融为一体的,国外职业教育走的是一条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路子,职业教育的发展能与市场较好衔接,满足市场需求。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学者对高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进行了诸多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仔细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特点:(1)在旅游职业教育的视角上,我国基本上还是以学院为主体进行人才培养,这导致了在教育内涵、办学途径、课程开发、模式定位等方面存在不能很好与市场衔接的缺陷;(2)在内容上,我国由于仍然处于研究和实践的探索阶段,还没有指出人才培养的关键之处――人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综述以上内容,我们看到传统以学校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所在,也更要意识到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多方参与的实践性教学观”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能分制’学―教模式”,渗透更多的实践理性标准,考察的重点是能力点、能力水平、能力结构。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专业能力、团队意识等,体现了职业教育从单一学校课堂教学转移到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并重的新的价值取向。

2 “‘能分制’学―教模式”内涵

“‘能分制’学―教模式”是突出实践观的教学模式。李江涛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职业教学模式,在目标方面,“能分制”模式是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学习必须转化为能力,并结合态度形成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学教模式;背景方面,“能分制”模式是建立在职业背景基础上的,由行业专家提出与认可的,其学教体系更多关注的是能力水平,即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的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主体方面,以学为先,以训练为基础,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拓展能力端正态度;测评标准方面,按照实践来运行,渗透更多的实践理性标准。

从以上可以看出,“能分制”模式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是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解构,是对现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涉及到职业技术院校教育体系的变革,还涉及到社会的认可,它的实现不是基于学校一方,而是基于包括政府、学校、学生、教师、教育工作者、相关企业等在内的行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3 “‘能分制’学―教模式”实践框架

3.1 实践框架的行动者网络结构

“能分制”学教模式的构建中,每个参与旅游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主体都处于“行动者网络”中,属于“行动者网络”的一个节点,“行动者”之间关系是不确定的,结点之间经通路链接,共同编织成一个无缝之网。在该网络中,都是一个结点,一个可以行动的行动者(如:可以是政府、学校、学生、教师、教育工作者、相关企业等)。主体间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承认、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主体间性的相与关系,他们通过一些媒介而联系,是一种与市场紧密连接、开放式的、能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图1)。

3.2 行动者网络结构中行动者解析

在“‘能分制’学―教模式”行动者网络实践框架中,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建立多元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

(1)政府和高职院校之间寻找共同利益,建立联动机制。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技术和服务支持的同时,也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求得了自身发展;地方政府在支持高职院校办学中,为经济的发展求得了更强的动力;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用相关政策建立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在办学方向、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强交流沟通,保持共振和联动;发挥政府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行为的宏观指导和分类指导作用,促进联动。

(2)学校和行业之间需要建立一种“互动机制”。行业发挥协调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学校利用平台为行业企业服务。其次,行业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引导学校的办学行为,行业协会在制定、指导、实施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再次,学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等方面支持。

(3)校企之间通过建立“互惠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应该是共同的办学平台,尽管院校是办学的主体,但是现代企业也越来越多地扮演了主体角色,或者说起到了次主体作用;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按照企业的“订单”为企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并在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实践,参与高职人才标准、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具体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教学活动。

3.3 “‘能分制’学―教模式”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指对于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通常是以个人的期末一次性的卷面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知识的掌握是评价的主要标准,考试成绩被强化,难以保证受教育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的模式中,评价主体变为企业、学校、行业等多方共同参与;评价理念随着模式的变化发生变化,注重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在具体操作上,过程项目化考核代替传统的一次性考核,学习和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进行考核和管理,保证每一个教学环节实评价,突出其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并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使“能分制”的“学”与“教”教育系统的效率和效益都得到保证。

4 “‘能分制’学―教模式”实践保障

4.1 加强教师的双师培养力度,提升“能分制”中“教”的能力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效利用师资培养的社会资源,让教师切实把握现代企业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学有所长,在教师指导实践过程中,教师在授课和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时就会潜意识地和企业需要接轨,能做到结合企业的生产标准,同时采集企业生产一线的数据融入实践教学;还可以通过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锻炼教师的研发能力,保证了学校教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的紧密结合。

4.2 强化课程体系的实践性项目,突出“能分制”中“学”的因素

实践教学时数是完成实践内容,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要调整教学计划,使理论教学时数与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机会结合专业知识和动手实践,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这样既促进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3 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组织,融通“能分制”的“学”与“教”

项目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这种教育模式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与“教”的高度统一。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也是“‘能分制’学―教模式”实践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松山.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3]朱若男,张德成.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3]余昌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4,(3).

[4]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8).

[5]冯巍.高职教育与饭店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1999,(3).

[6]周艳春.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2).

[7]魏敏.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经济师,2006,(2).

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为旅游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相对于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旅游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日益提升,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能与时俱进,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不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毕业生流动率高,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社会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些成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滞后,无法满足社会需要。高职院校为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目前多采取“2+1”或“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优先安排专业课及必修课,忽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相关课程的设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责任心不强、适应性与抗挫折能力差,出现频繁“跳槽”等现象。其实就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而言,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良好的职业技能同等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旅游企业员工是否具有强烈的岗位责任心、热情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备的沟通技巧、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成败。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5%左右,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在培养学生旅游职业能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实践教学脱离实际,陷入“从理论到理论”的境况。此外,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造成培养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仅把几门技能训练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其他一些专业课程基本上还是采用“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另外,学生实多被安排在最后一年,这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有理论知识,无实践强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进行实践时,有实践强化,但理论学习时间已过,不利于学生深入领会和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就会手忙脚乱,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4.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例不合理。有些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设得很乱,不能体现专业特色;有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因人设课,即根据学校条件和师资状况设置课程,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培养目标来开设课程。这些情况都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清晰,疲于应付,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困难重重,素质和能力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二、优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途径

1.借助多种途径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在日常管理方面,学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制定相关措施并实施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结合旅行社和酒店对员工的相关要求制定出有关仪容仪表、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方面的规范,要求学生执行,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种突出专业特色、启发智慧、提高情趣、健康身心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在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通过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导游、礼仪服务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实习经验交流活动、宣传学生实习期间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榜样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意识和责任感。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有力保证。学校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并结合具体情况分批派遣教师到国内外知名旅游院校进修,使他们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新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学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师,以讲座、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此外,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由于具有旅游管理实践经历,能够抓住旅游管理这一学科的精髓,可以摆脱“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操作技能有实质性提升。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很多: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等,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3.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切实强化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在汲取国外旅游管理教学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提高我国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水平的新途径。首先,学校应注重与企业的联合,走校企联合之路,实现校企的“双赢”。通过这种方式学校不仅可以在不动用学校紧张的办学经费的情况下保证学生的实训环节,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最直接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其次,学校应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采取具有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学生和教师在逼真的模拟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以达到身临其境、加深印象的目的,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和理念。例如:教师在讲授导游人员服务程序时,可以和学生分别模拟导游与游客的角色,进行“正式接团”前的准备、接团服务、入住宾馆、集合出发、景点讲解等一系列完整的服务过程。最后,学校在保证学生正常实训的同时,积极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将部分礼仪接待、食堂服务、环境卫生工作交由学生来负责。

4.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首先,在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学校不能完全放弃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性课程,应当遵循实用性、广泛性、生活性等原则,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做必要准备。例如:语文课程教学可以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而不必拘泥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专业课程方面,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法律、心理、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针对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等问题,学校需要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学科知识,适当增加具有本地特色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学校可以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特色开设豫剧鉴赏、河南文化现象等选修课程。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在工作中自然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通过旅游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需求和愿望。

参考文献:

[1]张建宏.提高高职旅游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2).

[2]卢伟健.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科技信息,2007,(10).

篇8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中国将取代法国和美国成为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那时,估计每年将有1.3亿游客前往中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受“假日经济”、“入世”、“申奥”等积极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10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达2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580亿元,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376万人次,增长5.8%。其中,外国人2613万人次,增长19.1%;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764万人次,增长3.0%。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5566万人次,增长9.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国内居民出境人数达5739万人次,增长20.4%。其中因私出境5151万人次,增长22.0%,占出境人数的89.8%。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旺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业需要大量的旅游类专业人才,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业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旅游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要有一大批从事旅游专业教育一线的专业教师,尤其是在校外实习期间的指导教师更为重要,他们的职业能力是学生校外实习顺利有效进行的有力保障。

二、研究思路

目前关于校外实习期间指导教师的职业能力的相关研究也有一些:有人认为,强调系统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1];有的认为,教师实习指导,由一般性指导向为实习生提供准确、及时、全方位指导转变[2],还有的谈到了优化“双师”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实战”能力[3]以及教师应具备专业企业实践能力如:拥有所从事专业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定期深入企业管理或服务,挂职学习等[4];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二是理论和技术的转化能力;三是社会综合活动能力。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具有这样的能力[5]。以上诸多学者的研究开拓了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视野,并对高等旅游院校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有了初步研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以上的研究着重于研究酒店实习生为主,人才培养模式等,附带介绍了一些指导教师的研究内容,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职业能力的全面研究仍然较少,而指导教师在实习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研究探讨。

三、目前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面临的问题

在旅游类专业校外实习期间,学院(尤其是指导教师)、学生、企业是取决于学生的校外实习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而指导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对于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职业能力一般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相应能力。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职业能力是指在校外实习期间,指导教师所应具备的相应能力。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校教育在空间上的延伸,场景的改变,由教室转变到企业,指导的环境在企业,指导的对象是实习生,接触的人员是企业人员,这是一种较大的变化;而学生从单纯的校园环境来到企业这样一个大的复杂的环境中,从在校生变成了实习生的角色的转变,学生自身的转变也是很大的。要使实习生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其综合素质提升,指导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如何使实习生在实习中真正有所收获,除了酒店和他自身以外,对指导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旅游类专业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面临如下一些问题:

(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不足

1.专业知识不足。专业知识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学院派出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是班主任、辅导教师或学院的富余人员,根本就不是专业教师,他们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还可以,但是在专业知识上对学生的帮助很小;另一方面即使学院派出的是专业教师,但大部分专业教师也没在企业做过,学院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大学毕业后到学校来教学的,所学的专业知识就是书本知识,尽管在企业可能有过短暂的实习,但学得不扎实并且和实际联系不紧密,关键问题是书本知识往往滞后于现实的发展,到了企业实际应用时已经落后于发展了。

2.实践技能不足。旅游类专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求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如导游专业导游的讲解能力和带团协调能力;酒店专业的前厅、客房的服务能力、餐饮服务的能力等,都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而学院的教师绝大部分没在企业做过,理论知识还有一套,可具体的实践操作可不是看看书就能解决的,若指导教师对旅游类实践技能知之甚少,酒店岗位操作一窍不通,则对整个实习工作是无益的。目前“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是比较缺乏的。

(二)综合素质欠缺

通常情况下,指导教师在学院这样相对单一的环境中工作学习,接触的对象是教师或学生,面临的问题不是很复杂,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对并不高。而实习时面对的是社会,不同类型的企业:旅游社、旅游公司、景区、酒店和餐饮店等企业;不同的部门:总经办、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不同的人:企业的经理、主管、领班和一线服务人员、各种类型的客人;因为是服务行业,很多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学院与酒店、实习生之间关系的处理等,面临的情况是很复杂的,需要指导教师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若指导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欠缺,会使很多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三)实习制度不完善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套完善的实习制度是顺利完成校外实习的重要保证。管用、可行和有效是校外实习制度建设的关键。要根据实习情况的进展,针对一些在实习期间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度也要不断修订,以适应发展的要求,使之切实可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活动的开展由于种种原因:经验不足、领导重视程度、各方协调等,实习制度建设很不完善,形同虚设。有的学院由教师将实习生带到实习企业后,教师就返校了;还有的实习生在实习企业出现问题了,学院才出面来解决。实习指导教师形同虚设,根本就没在企业工作,也没有管理学生。由此可以想象实习生在企业的感受,这是目前一部分实习生认为自己在企业就是廉价劳动力,对实习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内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旅游高等职业学院。长期以来学院坚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职业能力建设上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针对上述诸多问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般而言,“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专业实践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

1.挂职锻炼。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具有理论转化和技术转化的能力,就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校企结合,教研结合。在运用这种模式时,由于理论实践阶段是在酒店进行,是专业指导教师接触行业、了解行业、积累行业经验的好机会,学校方面应安排专业指导教师跟随学生到酒店进行实践。专业指导教师一方面以带队教师的身份管理学生,一方面以学员的身份向酒店的资深员工以及管理人员学习取经。这无疑是专业指导教师学习专业技能、积累行业管理经验的良机,从而可以解决新高职院校专业行业经验先天不足的问题[5]。学院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在酒店挂职锻炼,要求指导教师在酒店的具体岗位任职,做具体的事情,学习酒店的管理及运营,如挂职前厅部主管、客房部领班或经理助理等职;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一直要深入酒店,和实习生、酒店方长期在一起工作生活;对指导教师是一次行动导向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还可为酒店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导教师亲自在酒店具体岗位工作,给实习生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指导教师对学生不懂的专业问题可以进行现场解答,针对酒店方管理与相关岗位工作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学生工作轮岗的问题、酒店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工资福利待遇问题等,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双师素质。挂职锻炼不仅能提高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能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一个具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的指导教师,就如同质量上乘的剂,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使很多工作事半功倍。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学生态度端正,工作积极,和实习带队教师经常沟通,卓有成效地完成实习任务。近几年来学院已连续派出11名中青年教师分别到各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其中在酒店挂职锻炼的有6人,分别在宜昌的均瑶大酒店、葛州坝宾馆、桃花岭饭店、义乌国际大厦、东阳海德建国大酒店、杭州君澜大酒店等酒店,这些酒店为五星级或四星级酒店,企业文化深厚,酒店管理规范。挂职教师在酒店得到了锻炼,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有长足的进步。

2.开展培训进修、传帮带及各类比赛,提高指导教师的职业能力。单纯以专业技能作为职业院校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职业能力显然是不够的,指导教师参加培训是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学院派酒店管理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到旅游类院校进行培训、进修和参观学习,如湖北大学、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等;请相关酒店业的专家来学院培训讲座,如中国葛洲坝集团上海葛洲坝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鲁海、湖北大学的马勇教授、宜昌桃花岭饭店的总经理鲍希安等;“师徒帮带”;酒店主管级以上的管理人员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结对子”,互帮互带;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说课比赛,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辅导学生参加酒店类技能比赛,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等。在2011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饭店服务)大赛中,学院参赛的二名选手分别获中式铺床项目二等奖和中餐摆台项目优胜奖。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形成了一支基本功扎实、工作作风过硬、沟通协调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80%是“双师型”教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