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3 08:18: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时期教育方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
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
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中学教师 师德建设 道德人格
党在十上提出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每一位中学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指路人,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新时期,教师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的道德人格决定教育实践活动的水平高度,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难看出,教师的师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了中学教师道德建设,对坚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有着长远且深刻的意义。必须承认在党和国家多年的不懈努力之下,师德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不可否认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坚持以身作则,坚守自身情操
相比之前的教育环境,现阶段的师德建设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学校与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新时期的教育目标要求学校与教师在原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努力提高修养和情商,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将培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作为己任。但仍然存在部分学校与教师尚未完全把握住十提出的教育方针,没有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误以为教师的工作仅仅是简单、重复、机械地教授,而没有培养职业的精神,将热爱学生作为核心,将以身作则当做作风。作为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首先必须加强对师德建设的认识,坚持以身作则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础与根本,只有在坚持提高教师个人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的前提下,才能要求教师对教育活动抱着积极、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地将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交出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都一致满意的答卷。
二、更新教育观念,更迭教育本源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诚然,中学教师的本职就是教授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教师未注重到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性,甚至错误地将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置身于教学活动的边缘。中学教师的道德人格不仅仅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更加加深了师德建设的内涵,其中包括科学文化素养――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进步,教育根源的不断更迭提高。
一方面,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停留在落后、老套的层次是注定会被时代淘汰的。教师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精神,需要思考如何在变幻无穷、高速发展的时代将学到的全新理念与传统理念中值得保留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果断摒弃不再适合当前教育利用的部分提高思想高度,提高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亦需要重视教育的本源。过去,中学教师收获职业乐趣的来源往往较为单一,只能通过学生取得成绩获得职业成就感,很难对教育事业产生足够的认同感,导致敬业精神严重不足。当下,教师可以从更加丰富多样的渠道体会到教育工作的乐趣,所谓乐教勤业,即是如此。
三、把握师德内涵,理解师德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学教师的思想境界确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高度。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活动,师德建设亦然,不可仅凭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这是一个包含学校、家长和学生通力协作的过程。学校需要不断组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教育目标,为师德建设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内部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同时完善内部监督考核体系,坚决制止不正之风的出现。家长的付出亦对师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家长应在课堂外积极肯定教师在教学上取得的成绩,鼓励教师为教学做出持久的进步,努力配合教学活动,为教师道德品格的进步提供环境支持。只有在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才能要求各方把握师德的深切内涵,理解如何做出正确的师德建设。
四、结语
尽管中学教师的道德品格建设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任务仍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个繁复、庞大的过程,各方努力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落脚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期教育方针,把握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将培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作为基本目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高教学积极性,探索出新时期的教育发展之路,形成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吴国来,沃建中.中学教师的人格特点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03).
1.学校特色定位是教育国际化的形势需要
世界各先进国家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高中生在暑假大都参加工作,做义工、做小时工、做实习生。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为步入社会积累了经验。英国家庭鼓励学生假期到其他国家的学生家庭互换居住、旅游、学习当地语言。在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历经半个世纪。颇多曲折,经验相当丰富,教训相当深刻。第一阶段(1949—1979年),发扬传统经验,亦存在经验的误用;第二阶段新时期,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推进,普通教育追求升学率的加剧,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结合受到冷落。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明确表述,使我们更加明晰了我国实践与研究的明显不足:主要关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不够;主要关注走出校门和课程建构的形式,忽略了学生自主实践的研究;普通高中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实践几乎处于冷落状态。我校一直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办学思想,并在实施“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面具有优良传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实施“开门办学”,建立了分校和学农基地,校园内开辟“菜园”,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北京日报》专题报道了此经验,全国除台湾和外的省市自治区都有代表团到我校参观学习。七八十年代学校开办“力达塑料厂”,成为本县唯一盈利的县级企业,每周必有班级到校办厂学工,每学期安排一周固定学工时间,并写进课表。新时期校办厂关闭,取消了固定学工时间,但德育处积极探索建设学生实践基地,出版了《学生社会实践论文集》三册。2000年起学校开设选修课,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新课程推行后“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必修课,在挖掘本地教育资源、专项探究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2.把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课程大背景下,我们进行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融合于新课程的尝试,并做到了“进课表”,试图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各个学科整合,探索“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化的路子,我们在困惑、反思、学习、求索中得出:密云二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反思新课程的优势与劣势的前提下,规划自己的发展定位———重新审视学校校训“厚德博学、善思笃行”,强调知行合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挖掘学校特色内涵,将其学校办学理念定位在“创新践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促进学生优势进一步发展,克服学生发展的劣势,使学校走在全市同类校的前列。
特色学校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思路
1.找准突破点
《规划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发展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内涵。我校突破的重点不是停留在教育服务社会的层面,而是谋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变原有的狭隘的思维、封闭的视野、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思维、广阔的视野、多元的学习方式。
2.提出创新践行新思路
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理念属地化、校本化具有全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与属地发展功能定位切合,与家长和学生需求紧密结合,与学校长期发展相吻合。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教育管理 时效性
[作者简介]雷鸣(1982- ),男,陕西西安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管理。(陕西 西安 710021)周玫(1980- ),女,广西北流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网络美学和海洋美学。(广西 钦州 53509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37-02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科学全面可协调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制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些都要求高校选择合适的管理时机,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1.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部门,教育管理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关键。但是,新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在他们当中出现了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状况。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使教育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形成最大合力,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
2.构建和谐校园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实现长期发展、全面发展和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校园要求高校各部门系统和各种教育要素实现协调运转。大学生教育管理要围绕学生教育这一中心,统筹管理高校有关物资设备,协调人与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要大力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使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协调高校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促进高校教育的生态平衡,营造和谐校园。
3.维护学生权利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逐渐增强,维护学生权利是学生的基本诉求。高校大学生不仅享有包括宪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规定的权利即实体性权利,还享有教育服务契约上的权利即程序性权利。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认知、理解他人的权利与义务,形成较强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行使自己的权利及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由管理者开展的系统性极强的活动,包括事前的决策与计划,事中的组织、指挥、协调、监控与激励,以及事后管理。这是一个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调配的过程。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调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事前决策,阻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监控与激励,使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事后管理缺乏物质支撑。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调配还容易导致人、财、物和信息等不能及时投入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失去教育管理的最佳时机和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不得不放弃事前管理而选择事中管理或者事后管理,导致管理工作紊乱,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能。
2.教育管理新变化的把握不准确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和科技化逐渐把现代社会变为“抽象社会”。人告别传统的社群形式,焦虑感、孤独感和漂泊感明显,生活的想象空间被压缩,归属感逐渐淡化,人们在彻底理性化的社会秩序面前产生了空前的无力感。大学生也同样受到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和科技化的影响,这必然带来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各要素的新变化。对这些新变化把握不准确将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与策略,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迷失方向,降低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3.相关信息掌握的不全面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流媒介,网络空间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世界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认识自我和重构世界模式的方式,沉浸在网络空间里的人们陷入了网络媒介和散布于网络媒介的各种信息的体验中。这就使得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不仅要面对网络空间涌现的海量信息,还要面对沉浸于网络空间中的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掌握不全面,就难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使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方式方法与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致,影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全面性、及时性和普遍性,进而影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4.对学生权利的忽视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大学生教育管理不能忽视学生权利。这不仅是因为学生权利由法律授予并受之保护,还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一切教育活动及其行为准则都应当关心人、尊重人,有利于培养健全平等的人格和人文精神。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刻与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发生联系,忽视学生权利而过多地以学生的义务为本位,容易导致高校权力的任意扩张,就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损害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透明化和双向性,甚至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而激化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影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三、新时期下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效性的途径
1.有效调配教育教学资源,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首先,合理调配教育教学的物质资源包括硬件设备和资金。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配置不同的硬件设备和资金。在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和心理不成熟的状况下,要将硬件设备和资金向低年级学生倾斜,推进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其次,合理配置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一方面,要将相关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集中到教育管理决策部门,对教育管理进行科学的预测、计划,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预案。另一方面,要将相关信息资源集中到教育管理一线人员,为教育管理的实施、反馈和监督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源,以便让他们明确工作的方向与原则,推进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最后,合理调配教育教学的人力资源。一方面,要将高校辅导员充实到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中,发挥他们与学生联系密切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把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充实到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中,辅助相关教师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把握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愿望、学习困惑及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2.深刻把握教育管理规律,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首先,深刻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大学生心理、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出现的新问题,要从高校教育管理的育人要求出发,深刻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变化规律、学习需求变化规律、性格发展规律和交往规律,了解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进而创设适合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改善教育管理决策和实施,提供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其次,深刻把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规律。一方面,要把握教育管理队伍的选拔和培养规律,建立一支知识全面、年龄结构合理、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解放思想的教育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把握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使他们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渐成长为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助手与指导者,引导大学生从被动的受管理者转变为主动的受教育者。
3.深入学生,掌握信息,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效性。首先,教育管理者要主动深入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那样,交往主体必须以“爱和友谊”为交往基础,以独立自主的意志参与交往活动,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建立自信,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以服务者的姿态而不是以管理者的姿态走近学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教育管理的恐惧、戒备和抵触等消极心理,从而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信息,为教育管理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而客观的依据。其次,建立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话的无障碍机制,以对话增进了解,营造民主管理氛围。一方面,要拓展对话的内容范围,在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学业评价和课堂管理等方面展开对话,让学生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另一方面,要创新对话形式,可以通过校园网站、电子邮件、校园论坛、微博和博客等展开对话,通过召集学生代表定期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增进双方的交流。有了无障碍对话机制,学生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权利诉求。教育管理者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信息,并对之进行收集、甄别、整理、分析、综合,从而形成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和有条不紊的教育管理工作秩序,进而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4.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首先,转变教育管理观念,逐渐从“教育道德化”和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传统管理中走出来,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人本精神,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增强教育管理的弹性。树立依法治校和依法管理的观念,认清高校和学生的法律地位,既要推进学校管理又要保障学生权利,充分认识学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维护法律赋予学生的基本权利,满足学生合法的权利诉求,全面肯定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其次,完善法律法规,充分保障高校大学生的实体性权利与程序性权利。要从法律法规和制度设计上明确大学生权利,明确学生与高校的法律地位,提高相关法律条文的针对性和明确性,为学生维护自身权利提供确切的法律条文依据,消除学生实现权利的现实障碍,推动实现学生权利及其权利救济。最后,建立健全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机制。学生参与教育管理是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的直接途径。要按照择优吸收、相对稳定和按需培养的原则,建立健全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管理决策机构的机制,借助学生会组织、团委组织和学生社团等平台,吸收学生参与教育管理计划和方案的制订、实施和监督,实现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决策权,增强教育管理的民主性,为学生权利的实现和救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剑.抽象社会中的现代性体验困境及其出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牛长海.“人本精神”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精神[J].教育与职业,2007(23).
[3]皮海兵.网络虚拟实践的本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田欣.高校应重视保护学生权利[J].教育与职业,2006(13).
[5]王赛赛,宋超女,管博.网络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8).
[6]向玉乔,陈君丽.雅斯贝尔斯论交往的条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关键词:班主任 工作 问题
一、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校教育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力量
1、班主任在学校中的作用。在学校中,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学校单方面教育的结果,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人们相互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由于社会影响和家庭影响的复杂性,负面影响增加了学校教育的困难。这就要求作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直接代表的新时期的班主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和支持,给以必要的协调和正确的引导。
此外,复杂的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开展,几乎都离不开班主任,大到教育教学,小到各类兴趣小组活动,都需要通过班主任的支持、协调,才能进行。可见,班主任是使校内各种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的纽带。
2、班主任在班级中的作用。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也是班集体的设计师。一个好的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具体明确的目标,绘制班级发展进步的蓝图,规划和设计班级前进的方向,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班主任在班级中要建立一支团结在班干部周围的积极分子队伍。随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3、班主任的新作用。班主任在协调任课教师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上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他们的发展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各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各种教育协调一致,形成一个巨大的合力,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切既有班主任的教育培养,也有任课教师、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影响作用,而要想使各方面力量方向一致、配合得默契,就需要班主任在学校内成为任课教师与学生和团体组织之间的纽带。
二、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应该具有新的形象
1、 科研型学者的形象。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因此,新时期班主任不但要教好自己所担负的课程,而且还要协调好与其它学科教师的关系;不仅应当成为一个有志于学校德育理论研究和工作的探索者,也应当成为一个现身教育的学术型的教育专家。
2、务实型博爱者的新形象。
班主任的一颗爱心,是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剂型和催生型。新时期班主任博爱者的形象,主要表现在对于学生具体的日常生活琐事中,这就需要班主任具有求事务实的工作作风。(1)观察学生要仔细,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美好思想行为的萌芽,及时给以肯定,促使他们发展壮大;及时抓住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的思想苗头,把工作做在前面,防患于未然。(2)调查研究要仔细。要讲求实效,通过家访或找学生谈话或与学科老师闲谈等多种途径理解学生的情况,在调查研究中要处处留心,经过全面的综合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3)要从细微处抓起,从小事做起,抓养成教育,常规训练,集体纪律和学习风气,使班级形成一股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力量。
2、 师表楷模的形象。由于班主任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教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对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及人生追求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新时期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努力锤炼自己,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师表形象去陶冶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培育者,良好的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班主任创造、辛勤培育的结果。学生的成长需要班主任培养和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要靠班主任的启发、诱导、熏陶和影响。良好的学生集体对培养集体主义思想、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和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班主任是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骨干力量,对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全面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起着保证作用。
再次,班主任是学生思想的主抓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末端执行者,也是学校制定各项教育目标和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基层实施者。因此,班主任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制定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组织并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起来,让他们感觉在学校就像在家里一样的温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落实到班级的第一负责人,班主任综合素质的高低,工作态度的积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素质的高低。从有关数据和有关调查中可以显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从其班级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合格率也高,这些学生日后成为各业的领军人物,更有的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反,那些综合素质差,工作态度不积极的班主任,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合格率也低,没有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有的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媒体上的相关事实报道屡见不鲜,因此,班主任在学生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培养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有莫大的责任。
关键词:思路 学风 大纲 激励 网络 励志 工作队伍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03-01
1 明确总体思路,确定学生工作目标
以班级为基点,以学风建设为牵引,带动班集体建设、教育方式转变、创新活动开展、激励机制改革、学生组织重建、教育资源整合、辅导员队伍建设、育人环节再造等方面的工作,明确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理念,实现学校学风建设的提升、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做好突发事件应对,稳定学风学情
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而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关键是要做到“突发事件常规抓”。
确立起“完善网络、明确责任、多重覆盖、实时排查、及时干预”的工作思路,建立起由学工办主任负责,各年级辅导员组成的辅导员工作线,由班长负责,寝室长组成的学生工作线,由心理咨询师、有经验教师组成的专家工作线,定期汇总情况,定期盐商对策,实时掌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源,及时制定科学的干预对策,全程跟踪干预效果,翔实记录跟踪过程,形成“工作没有死角、情况实时掌握、干预及时得当、突发事件可控”的目的。
3 启动优良学风班建设工程,引导学风过程建设
启动优良学风班建设工程,并把优良学风建设与三好表彰结合起来。我们要通过班级的建设,带动学生干部培养、班级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学生文体活动开展。优良学风班建设采取年初申请,并成立专家组进行答辩立项,同时对立项班级情况提供教师支持、专家支持等条件支持,并定期跟踪了解立项班级的建设情况,提出进一步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一学期后组织中期验收,根据中期验收情况决定进一步支持的方式,以一年为建设周期组织验收,对结果优秀的班级及其成员进行表彰,对在建设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学生进行表彰。
学风班的建设过程要注意做到“有立项、有指标、有措施、有支持、有跟踪、有考核、有表彰、有展示”。
4 制定学生工作大纲,有效服务人才培养
为使学生工作能够更加系统、有序、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必须要制定一个系统、科学、可行的学生工作大纲,然后有计划的实施大纲,才能使学生工作有效的服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4.1 大纲设置目标
大纲要能够有效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能够融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要求,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能够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传统与特色。
4.2 大纲设置原则
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按照“循序渐进、全面覆盖、尊重个性、特色鲜明、务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各院系和专业的学生工作大纲,希望通过大纲的执行使学生在大学四年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教育,在每个学年都能得到某一方面的重点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素质与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个性化成长的需求能得到满足。
4.3 大纲实施要求
大纲实施要做到“有设计、有计划、有落实、有跟踪、有总结、有评价”,并在实施过程中改进和完善学生工作大纲。
5 完善激励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保证确立正确导向,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探索建立和完善以下评价机制。
(1)改进评奖评有机制,从重视结果向重视建设转变。所有集体、个人要成为先进,事先申报、自己设立目标、过程帮扶和跟踪、结果验收和表彰。对于集体和个人都可以设多个评价系列标准,注重过程实施与预定目标实现。
(2)辅导员评价体系,要做到“工作态度与工作质量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集合,学生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要有观测点、有评价数据收集渠道、有定期的分析和排序、有过程的提醒和表扬。
6 落实工作网络建设,加强学风学情管理
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工作网络,紧抓学生干部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逐层反馈学风学情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做好学风学情分析,提升学生工作效率。
(1)落实工作落在班上的制度,重视班长使用和培养,做到“选拔有竞争、上岗有培训、工作有交流、结果有评价”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制定班长周志制度、班长例会制度、班长述职制度,使班长真正能够成为“责任意识强、团队意识强、协调能力强、组织能力强、执行能力强”的基层学生干部,成为学校了解学生冷暖、喜怒、好恶的触角。
(2)成立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每个成员联系一个专业的一个年级,定期与班长接触、定期收集学情,要能够与班长打成一片、对年级情况了如指掌、情况收集准确及时。
(3)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要负责项目计划的制定、评价体系的制定,同时要做好立项组织、过程管理、结果验收,以及项目实施方案的评价和改进。
(4)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行辅导员的岗位练兵制度,把练兵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价的基本依据。同时定期召开各类现场会,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
7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兼职工作队伍建设,通过设立班主任岗位、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岗位、职业辅导员岗位等各种岗位,积极吸纳我校退休老教师、老干部、青年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等积极投身学生工作,建立起一支专家结合、老中青结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阅历结构合理学生工作队伍,形成全员育人的好局面。
探索学生工作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机制,通过学生根据阅历、业绩、成长需求选教师,教师通过业绩、计划、团队的情况选指导的班级,逐步形成特色班级建设有特色教师指导。
参考文献
[1] 江志斌.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Z].2012(6).
[2] 黄金虎.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12.
[3] 顾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Z].2009(1).
《条例》分为总则、督学、督导的实施、法律责任及附则共5章26条。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督导的性质、范围、实施的主要内容;督学的任用、任职条件及权责;对学校的督导评估、教育督导报告的公布和结果的使用。与1991年颁布实施的《教育督导暂行条例》相比,新的督导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制定条例的主体职能上移;对教育督导的性质、教育督导机构的职权、工作内容、督学任职条件等方面的规定,更为具体、明确、系统和规范。
■ 正确认识《条例》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的教育督导法规,《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教育督导的法律地位,填补了教育督导法规建设的空白,完善了我国教育督导法律法规制度。自此,我国教育督导制度逐步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其次,《条例》明确了新时期的教育督导内容:一是督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二是督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统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决策、执行与监督三位一体相协调的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监督与指导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其三,《条例》首次提出国家实行督学制度,对督学的权利与义务、任务与考核做出了制度化的规定,为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提供了体制保障,对全面提高我国教育督导现代化水平、促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规支持。
《条例》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督导内涵式发展的新任务,要保证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落实《教育督导条例》任务艰巨,其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督学队伍是关键。
■ 建立督学研究中心,加强督学队伍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46-02
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涵义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给人以美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三层涵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必须以当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针、原则作指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不是以党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针、原则作指导,就会偏离方向,就不会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只能是一种权术、骗术。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必须以熟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前提。一个不熟悉、甚至不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不会有什么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可言的。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种高超的思想教育技能。这种技能来源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精湛的知识、广博的阅历和丰富的经验。它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使之独具一格、恰到好处、驾轻就熟、机智巧妙地解决各种思想问题,不仅能使“老大难”思想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令人有一种幡然顿悟、心悦诚服的感觉,可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理论基础
每一门学问,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也不例外。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也是。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者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整个社会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取决于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分析,来源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和总结,反映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运用和发展,就是认识过程两个飞跃的循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作为一门学问的确立,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运用,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不断发展,说明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不断循环性。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赖于与客观实践活动,只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原理,善于在实践中探索,就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只有坚持这一科学的方法论原理,才能寻求出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把握思想脉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紧密相连
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去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是难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熟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且要精通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认识、把握教育对象,为解决思想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技巧的总和。在认识世界中采用的方法叫认识方法或思想方法,在改造世界中所采用的方法叫工作方法或行动方法。因此,广义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产生的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确立之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对于思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同志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曾用过河要有桥和船的形象比喻,生动而又深刻地说明任务和方法的关系,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和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无数实践说明,思想问题的解决,都是同正确的工作方法分不开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取决与有没有科学的方法。这个道理,不论过去还是今后,都是相通的。今天,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更新更科学的方法,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把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
四、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造性地运用,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自身的特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