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3 08:17: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正确解读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
开展有效教学,势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下进行。因此,要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及分类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正确的解读。在新课标当中,对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对学生培养应达到的总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三方面的目标在内容标准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三位一体”课程目标可具体表述为:历史知识与能力目标,历史过程与方法目标,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笔者认为,“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中的基础部分,学生只有实现了“双基”目标才能进一步发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实现了该目标则更有利于其他两个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该目标的实现是贯穿于前两个目标之中的,只有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目标。
二、挖掘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尽管其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进行挖掘,就会发现其蕴藏的知识是无限的。那种只教教材内容显然既达不到高考的要求,也实现不了对学生历史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去引导学生掌握历史课程学习的方法;同时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让他们有机会对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历史知识来源,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借助互联网和图书馆的资源,来丰富历史课堂的学习内容。在课余时间,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学习乡土历史,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并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方式,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价值。具体如何选择,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提高课堂讲评和练习的质量,及时巩固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历史课堂缺乏相关的课堂检测,往往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必要的课堂练习和检测是巩固学生对知识掌握效果的一种手段,教师对这方面需要予以重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少量的课堂练习,并通过精彩的讲评来化解知识难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采取的机械背诵课文内容、做作业抄课本、课堂答问念课本等举措,显然是与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近年来的历史高考要求学生运用已知来说明未知,对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要能以史为鉴,把握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师设计练习时既要有利于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深度。总之,教师应通过提高讲评和练习质量来增强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新课标的实施给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学习,领悟新课标所蕴含的精神。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当中,就要求我们在新课标指引下,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踏踏实实地把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富有吸引力,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实现高中历史教育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使得我国教育领域各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均需要作出适当的改革,以便促使课堂教学与时展相适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新课改对其课堂教学提出了诸多全新要求,目的在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现今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必须要将新课改作为重要的指导方针,教师更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争取能够在课堂教学当中获取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
新课改背景首先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当中重视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当中若学生具有良好主动性,则其能够相应发散思维,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查阅书籍,培养学生自主认知能力。其次,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能够重视向学生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与过程。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比较重视传授历史知识,新课标认为,教师应该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理解的方法与思维作为教授的目标,令学生在学习当中自行总结,培养培养的归纳能力,促使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具有良好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更加多样性、重典型和强专题[1]。在此方面,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专题展示给学生。与此同时再将历史知识系统化,作出细化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历史基础与学习态度问题
大部分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均普遍较差,难以在新课标要求下形成比较良好的历史框架和历史思维。此时,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会使得并没有形成低层次历史知识系统的学生难以理解所学内容,更加无法寻找思考的入手点。由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个别时期学生会表现得过于“积极”,在教师课堂控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不利于课堂教学。另外,由于高中生均已经进入到了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长期的灌输模式教育下已经养成了“吃等食”的习惯,因而在课堂上有时会表现得十分沉默和冷淡,并不愿积极主动的思考,只等待教师的灌输式传授。上述诸多情况均不利于提高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教学主体,而教师应该成为合格的教学主导,负责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2]。根据该要求,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其自身必须要具备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要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念由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我国诸多高中历史教师并不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尤其在西北、西南等偏远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更为有限。该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大多只能够对新课标教材进行浅显的解读,并不能够形成比较系统的历史框架,难以通过教材整合或者深度分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此时,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方面的缺陷使得其自身并不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全新教学观念,因而难以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发生改变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的划分。无论必修内容或者选修内容,均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此时,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增多且复杂,学习的时间却比较有限,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又要完成高而难的学习目标[3]。由此,高中历史教学正常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困难。另一方面,在教师教学方法变得多样化,教学实行开放式的情况下,其对于新教材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会出现一定困难,难以完全符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需求。
3 解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并引导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的对象便是学生,教师必须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促使其能够获得知识并提高能力。学生作为教师的教学对象,其自身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属于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到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花费一定时间与精力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等方面内容,由此方能够做好针对性的引导。
(二)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与方法
为了促使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均能够得到显著提高,教师亦需要从自身作出相应努力,例如主动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等。新课改背景下,不仅教材作出了改动,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亦要与时代的发展和新教材要求相适应。为此,教师必须要积极的通过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形成一定历史知识结构体系[4]。但是,并非所有的高中历史教师均需要采用同样的方法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反而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状态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方法,以达到良好的自我提升效果。
(三)教师要认真研读新教材和课标
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材和课标均作出了相应调整,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新教材和课标,以便对其中的核心理念进行把握。在高中历史新教材与课标当中,规定高中历史教学的全新内容,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且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情怀。为了达到该目标,教师对于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与课标必须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熟悉,系统的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理念。与此同时,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包括表演式、情景式、多媒体式、兴趣式教学方法等[5]。另外,教师在研读教材与课标后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尊重历史、追求真实,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的情况下,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其今后的历史学历与研究奠定基础。
4 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深入实施要求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要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重视形式多样的互动,且向学生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与过程,更要教授学生更加多样性、重典型和强专题的历史内容。就当前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与学习态度均存在问题,教师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比较有限,对于新教材和课标的把握亦不十分良好。为了促使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必须要重视争取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认真研读新教材与课标。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05):135-136.
[2]贾秀英.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3,09(06):182-183.
[3]郝向煜.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11):114-115.
[4]吴依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J].学周刊,2013,26(02):195.
[5]李国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6,07(09):156.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背景;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91-01
从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各个学校开展新课程改革的情况,各地的学校也根据自身的教育背景,将提高学校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对教材的内容、教学的方式以及课程标准等各方面内容进行改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高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2013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再现
从2013年的高考历史卷来看,绝大部分都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从考查的方式来看也比前两年的高考试卷更灵活。一般在试卷中是通过创设历史情景的方式去考查学生是否能够透彻的理解历史知识,从而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出来。2013年的高考历史试卷的选用的都是新材料和新情景,从而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块内中外知识综合性强
从2013年的高考历史卷看,整套试题都比较注重历史学科内的综合,一些探究性的试题在试卷中比比皆是。例如在非选择题中的第37题、第40题以及第41题是从横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探索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而实现了对历史学科的综合考察。对于这种类型的试题主要是根据一些大型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要求学生进一步讨论本质的问题。
(三)强调对历史学科的思维判断能力的考察
从2013年的高考历史试卷来看,不仅沿用前几年对历史基本知识点的再现以及再认能力考察外,还需要学生利用正确的思维进行潘盾。其实在高考试卷中,这些考点的本身是不难的,绝大部分都是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但是高考试卷考察的是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思维逻辑去进行判断,只有严格的遵守解题的固定思路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如何根据新课标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
(一)正确解读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首先要能够正确的解读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以及分类。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给人的感觉好像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只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包含着很多的话题。所以教师在研究一章教学内容时,需要注重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之间衔接,并针对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突出落实该课的知识点与拓展计划。
(二)注重历史和学生之间的衔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注重对他们初、高中教材教学的衔接。教师可以通过谈话交流、课堂提问、作业检查、考试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工作,以此来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历史教学计划。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新教材相较于课改前的旧教材而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在对这一规律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加以适当的复习。
(三)教学难度应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制定
随着近几年高考在历史试题方面的难度有所降低,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也是需要适当的降低难度,但是教师仍不能够忽略对学生的基础训练。此外,各类“优辅差”的工作也要积极开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比如说可以针对成绩优异的同学开设一个兴趣活动小组,针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开设一个辅导小组。为了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的认知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度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只有保证了学生主体的根本利益,才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合作。
(四)在历史教学中设置情景教学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要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历史充满好奇,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历史老师应该在历史教学中创立合适的教学情景。将原来死板的知识变活,将学生的思维带到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积极去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激发探索的欲望,这样就很容易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激发出来。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精心设置探究性的问题,指导学生的通过积极的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总结出规律,最终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老师在教《日》这章内容的时候,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明白日本敌国主义的野心以及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因此,可以让学生想像以下场景:伊藤博文向李鸿章提出要在一个月将“台湾”分割给日本的时候,李鸿章问道:“请问是什么原因让贵国这么着急,台湾迟早都是你们的。”伊藤博文回答到:“只要一天没有属于我们国家,都很饥渴。”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日本敌国主义的野心以及当时清政府的无能。
(五)深化课堂教学成果,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是最大的,每天都要面对庞大学习科目和繁重的学习负担,这就形成了部分学校的高中历史课堂中就出现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历史知识有深刻的领悟,对于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也只是知道他们的姓名和出生的时间,而对于他们的突出贡献却比较模糊。众所周知,对于知识的掌握在于是否能够将知识灵活的运用,但是知识的掌握绝大部分都取决于对知识的领悟程度。在新课标下,应该进一步深入对高中历史的教学,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该让学生利用想像将自身置于不同的角色上,从而对历史时间进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1.历史学科的特色要求重视史料教学
学界一般都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承载着历史信息,能比较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是了解过去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历史学家都是依据相关的史料,如,历史遗迹、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等来认识、重建过去的客观历史事实。
2.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史料教学
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以下简称为新课标)。通过研读、学习,可以看出新课标就是根据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对史料教学十分重视,提出了许多要求与建议。如,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课程要完成的能力培养中有历史技能的培养,那么,在新课标中具体要求阐述为“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材料和解读图表材料),能分清史实与史论、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解读图表材料(包括历史图画、历史地图和统计表格),要能从中发现有助于对历史理解信息、分析或概括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等”,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阶段必须促使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那么,在新课标中就明确提出能实现这种目标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先培养学生获得通过多种途径最大限度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二就是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做到“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阅读材料的技能”“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证”“史”即为史料的问题,这就对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3.新课程改革下高考趋势要求重视史料教学
2006年,我省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2009年,迎来了新课程改革下的第一次高考。在2008年9月,省普教室出台的复习教学建议中就提到了新高考与史料教学有关,如,“选修模块以情境材料题为主。非选择题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选择题大多以材料入题,问题出自材料,而不是出自教材”。2009年省教育厅出台的考试说明历史部分第一条要求就提出:“(一)获取和解读信息指考生通过阅读试题,从试题的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这些指导建议、原则就要求历史教师对史料教学进行关注、重视。
如果再对高考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史料引入考试已成趋势。如,2009年的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就运用了大量的史料,设置了新情景、新材料,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必做与选做),13~24题,综合题38题,与选做41题,几乎全都是材料题,涉及学者观点、历史图片、报刊报道、文献资料摘录、中国史料、外国史料等,史料使用都十分丰富。
二、如何运用史料教学
1.精心、合理、慎重选用史料且运用要得法
上文所述课标版的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史料丰富多样,有文字史料与大量的图片史料。这些史料做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引用的史料都是精心选择的,一般都是为了说明教材的重、难点,精心选取的,具有典型性、情景性、深刻性和启发性。文字史实为直接史料的居多,可信度较高,图片史料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上灵活地运用,可以促进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教材中的史料,要注意充分合理在运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舍近求远,盲目补充大量课外资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2.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学生史料运用的指导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广大教师的影响很大。不少教师都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开始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重视课程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常说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指的就是通过教师雨学生之间进行一段教学互动后,学生从整体上有进步,主要表现在:从不懂到懂,从不喜欢到喜欢,从少知到多知等。高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需要历史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详细了解,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挖掘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潜能,通过调控课堂氛围,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谈,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历史但是对历史课兴趣缺缺,主要原因不仅是教材问题,还有教师本身的教学因素,为此,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新课标中提到,优秀的高中历史课程是具有人文性、情感性和历史性。本文笔者借此机会,结合学习历史新课标的体会、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展开简单分析。
一、正确的分析和使用历史教材
教材作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教学中介,也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意义。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结合当前热点问题与历史事实认真分析历史教材,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历史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总结教材的重点、难点,以便在课堂上可以顺利的组织好教学工作。
另外,除了使用教材,还可以适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入辅助的影视资料。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历史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著名历史任务的伟大事迹、曲折细腻的历史情节,可以潜移默化的收到熏陶。但是,教师要特别注意,认真筛选和改造影视资料,使其符合高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影视的生活化、活动化,使历史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和激发高中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历史教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探索历史课堂,也会乐于参与。这样的话,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会越高。在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提高高中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首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可以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描绘来设计课题引入,以感人肺腑和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气势磅礴的历史场面,将历史魅力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效果,为学生创作一个历史的环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好奇心理,每堂课循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每次上历史课都能保持新鲜感。还有,再引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时候,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这样会使学生觉得历史课的枯燥,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历史演讲、历史辩论等方式,主题内容围绕历史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乐趣中记忆知识。在课堂教学的结尾环节,历史教师既要总结本章节的内容,还要为下节课的开始留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为下节历史课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交教材,将教材知识作为历史学习的标准,要求学生对历史史实死记硬背,这无形当中阻碍了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标中提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提倡教师要用教材教学生知识,而不是教教材。历史课程不同于其他科目,它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客观性主要指的是史实的真实性,这种历史史实也不是绝对的,很有可能个别史实是谬误的。主观性主要指的是历史人物对历史结论的主管评论,主要体现在教材编写者对历史的陈述和解读,这个会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时代性。历史的这种特性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并需要质疑。首先,教师自身就要具备尊重历史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历史教材,还要时刻关注史学动态,广泛查阅历史资料,敢于对心存疑问的地方探究考察。既做好历史知识的传递者,又要做好历史的研究者和考察者。其次,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让学生在质疑的时候,要从主观、客观方面全面分析,争取做到正确认识历史真貌。
四、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入新历史观,既有利于高中生在考试中的发挥,又可以使高中历史教学保持明显的时代感。另外,新课标中提出,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前,由于受高考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和学生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所以,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胡军哲. 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激活学生思维――《》一课教学内容分析[J].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1(04)
[2] 祝旭东. 提升教学质量的现实途径:用足用好教材――人民版必修1“”备课思路[J].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1(01)
一、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科研内容及其变化趋势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逐步实施,加快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进程。历史教学科研内容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上,兼顾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中学历史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堂安排科学化、教学内容突出化、教学质量高效化都保证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在内容的安排上重点突出了全球化史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整合教材内容,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以高三一轮复习为例
1.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握教学目标,认真备课。以人教版历史教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例,新课标要求学生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主要史实,并认识其历史意义。通过解读课标,来安排学生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史实和历史意义。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减少了板书时间,也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内容,还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2. 新课程背景下打造高三一轮复习课堂的教学方式。高三一轮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大,所占的教学时间也最多。为此,要求教师在进行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新课标(同时要参照江苏历史考纲要求),引领学生展开对高中历史的复习工作。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标出重难点,通过复习“旧知识”掌握“新内容”,是一轮复习的两个重点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复习体系,对散乱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三、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历史;反思;对策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来源于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的高中历史课堂整体效率有待提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知识的学习,还要完成思维的创新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现状反思
(一)制度的不完善。高考问题是学生、学校以及家长在高中阶段关注的最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高考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制度,以分数论英雄。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倡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创新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大量的招生,需要以升学率来吸引家长与学生的注意力,而升学率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成绩。所以学校会对成绩有尤其重视。相对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历史课太不显眼。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大都课时较少,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量很大,光是讲完课本知识都已经竭尽全力了,如何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创新思维的锻炼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改进。历史课程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过去进行反思,让他们深刻的知晓“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道理,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能有远大的理想及积极的态度。目前许多教师将历史课程当做语文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大量的教科书内容,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历史教学始终要坚持的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是非常不明智的。
(三)教材内容政治色彩浓厚。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多种多样,需要学生对此有全面的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是锻炼学生思维及综合素质的高效方式。但是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其中存在很多思想灌输内容,这对学生的未来思维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对策
(一)贯彻落实“人本”思想。“人本思想”的核心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具体需求为基准实施教学工作。并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自主自发的完成历史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要贯彻落实“人本”思想,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课堂上要相互尊重,在课堂下还可以互为好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己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设计、选择课堂内容。无差别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注重对其的差异性培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尊重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完成自身的基础引导工作。并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历史教育来说是影响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因素,且是对课堂的有效性评判的基本依据。新课改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历史教学工作中也要贯彻落实该项政策法规,不仅仅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在解读新课标思想时,认为当前知识的传授已经不重要了,这是错误的。知识是学生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只有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的途中产生疑惑后,在寻求疑惑的解答方法是才能达成对学生思维及能力的锻炼。
(三)科学利用教材。我国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范围广,需要顾及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此时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利用教材,将教学内容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本身要对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通过自身对教材的不同解读方式,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确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例如在讲解《理性与自由的启蒙》与《在民的政治启蒙》是,由于这两节内容有许多的相通性,教师可以将其联合开展教学工作,加深学生对启蒙运动的整体印象,使学生对启蒙运动有清晰的概念,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当前科技的发展十分讯速,我们历史教学工作也要对科技进行合理的利用。例如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面历史,直观的感受到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来说,多媒体技术起到的作用是教材不能比拟的。例如,在讲解相关内容时,教材上只有图片与数字,这不能让学生有清楚的概念,明白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资料,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到的实况,感受到这份屈辱,铭记耻辱,奋发图强。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要正确认识历史课程的作用,让历史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还要注意创新,与学生同等的发展自身创新思维,使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的更加深入、更加高效。并同时完成对历史课程本身问题的思考,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兴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A,2011(11)
[2] 刘黎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关键词: 新课标历史教学思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也势必与时俱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教育部在2000年修改原有教学大纲之后,又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2001年9月,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我国38个地区实施,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我省的历史课教学即于2004年正式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标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内容标准,综观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强调专题性,打破了以往以中国史、世界史为分野的学科“本位”体系,按照内容性质划分为三大模块,分别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进行连续性的整体论述,这样有利于形成学习模块,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
(二)以问题为中心,三大学习模块以相应的核心问题为主题,总分为25个学习专题,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也可互为补充,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三)改变了过去以政治史为主的结构,明显加大了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体系中,受过去革命史观的影响,政治史一直是历史话语的主体。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认知历史日益成为主流,加强经济史、社会史等内容正合时宜。从宏观上来说,以专题史来提领国别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由分散到整体的前进趋向,对于学生树立系统的历史观大有裨益。
从这些改进中可以看出:新课标是对传统的颠覆,而这样的颠覆又是必须的。当今社会我们称之为“信息社会”,讲的是“知识经济”,其实就一句话:谁能解读信息,一切就掌握在他手里。国家亦是如此,那这个“谁”又是指什么呢?人才。人才从哪儿来呢?靠教育。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上下五千年,全凭老师一人说”、“吃老本,炒冷饭”等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面对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一切就集中到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成熟为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协调发展,提倡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由此,一场打破传统的运动展开了,新课标即是这一新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新课标下一线教师要做些什么
新课改、新课标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改革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有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我们还是可以从传统的几方面着手。
(一)备学生
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都是有差异的,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在上每次课程之前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从而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个教学流程和决定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能力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备知识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得有一桶水。”而历史课程的特点又使得这个桶得是“特大号”的,尤其是在新课标引领下,历史教师要将更多较为客观的历史事实摆在学生面前,表叙应尽量完整,对历史事实的评价也应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如果有完全相反的史实或评论,不妨也讲给学生,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去思索、去评判,从而使学生得到许多启发和教育。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一是要对专业著作尤其是许多伟人的著作多阅读,必要时,对一些伟人关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的评论,要记录下来,在课堂的适当时候用上;二是要博览群书,历史本身包含一切,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涉猎;三是要多留意时政信息,因为现在所发生的往往都与过去有关联,对比、联系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再有很强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浓厚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则完全能胜任任何要求下的历史教学。
(三)备方法
新课标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能力、情感等的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必须变。怎么变才能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呢?这是关键,最引人关注,也让人最为困惑。笔者觉得先要找准出发点――学生是主体,他要“学”;对于教师,叶圣陶老先生早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然后再谈怎么办,有一种从国外引进的称为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受到教育学者的普遍欢迎,其中的“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更适于历史教学,并能突出强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不要因此而将传统方法一锅端,比如“讲授法”在对概念、制度的讲解中仍有它的优势,网络化教学的确很受学生欢迎,绝不可为“变”而“变”。最后要注意的是阶段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行非常重要。提问、作业、摘记包括测试等都要及时给予评价,多给与学生精神的褒奖,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踊跃投稿,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这份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更有劲头。
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一次对“学习”的重新认识,教师更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从而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将新的历史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这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与改革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