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1 14:40: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视觉传播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网络传播;视觉传达设计;色彩
中图分类号:G22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68-01
从本质上说,视觉传达设计有着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相关设计将一些特定的视觉信息来准确且快速地传递给大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平面设计中的大多数内容,如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等。同时,由于视觉传导设计始终围绕着视觉信息来展开的,故又可被称为“信息处理艺术”。
一、视觉传达设计内涵
所谓“视觉传导设计”,指的就是充分利用视觉符号以实现各种信息的传递的一种设计,其中,设计者是其信息的发送者,而传达对象则是该信息的接受者。在西方,“平面设计”这一词市场被用于该领域中,亦或是被称为“信息设计”,而在我国,该词是近年来才逐渐被发展起来的一个专业学术名词。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以视觉符号传导信息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设计形式,其具有较好的传播性与艺术实际应用性。一直以来,它的发展就同媒介间存在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在早期,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以绘画、建筑与雕塑等为主,而伴随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其表现形成变得更加丰富与多样。而现如今因网络的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张,受其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也相应地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然而,不管怎么变化,媒介形式的改变并不会从本质上影响到其表现的手段,即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将一直以图像与形象为主,进而在依据相应具体的意图来传达出比较符合含义的可视性的图像。
二、网络传播视阈下视觉传达设计
在网络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类型与形式住主要包括了图片、多媒体文件与flas等,它们不仅是蕴含着特定含义的信息库,而且是网络传播背景下赋予视听一定冲击力的一种新型符号,特别是以后两者的效果更为明显。多媒体作为信心数字化发展中的一个专用概念,其主要是基于数字技术,并集合了视频、音频信息,实现了动与静有机结合的一种电子信息形式,而flash技术则进一步摆脱了HTML语言功能局限与编程障碍的一种既简单形象又功能全面的一种网页动画设计工具,可将音乐、声效与动画同那些富有新意的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给予人高品质的视觉动态效果,它一般采用了矢量图形与流式的播放技术。同位图图形不同,矢量图形可任意缩放其尺寸而不会对图形质量产生影响,且流式播放技术的运用也可使动画在播放中实现下载,以相对缓解网页浏览者的焦虑等待心理。一般来说,网络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文字。文字在网络的传播过程中,不再局限于传导信息意义,而更多地表现为更加有效的艺术传达,在这里,文字的功能已经被提升至形式上的启迪与宣传,引领着人们的审美时尚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文字作为网络传播中的核心,其也是视觉传导中最为直接的一个表达方式。
第二,图片。在网络传播中,图片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且其给予人的视觉冲击力几乎比文字强了85%,且图片还能辅助文字,帮助浏览者更好理解文字,从而使得网页布局变得更加立体与真实。同时,图片还能更加具体形象地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表达出来,从而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文字叙述变得更加具有诉求性。故可以说,图片作为网络下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种构成要素,以其独特性成为了吸引浏览者视觉的一个重要的素材,并发挥着诗诗句传达与导读两大效果。
第三,色彩。对于网络视觉传达设计,虽然文字与图片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但给予人强烈视觉冲击的还要数色彩,色彩可以说是影响人视觉感受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以鲜艳的原色作为基调,再辅之以色块与线条组合,以此来强调形式感。
如“万方数字知识服务平台”就是一种典型的数据服务网站,该网站将“万方数据”放于最显眼的位置,并辅之以鲜艳的色彩来进行突出;同时以蓝色作为整个网页的标准色彩,以突出整体统一效果,且各个标题选项中辅以形象图片以形象说明,从整体上实现了吸引浏览者与信息传达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传播背景下,设计者必须充分运用文字、色彩与图片来设计出更多形象生动的网页,从而在给予人们视觉上享受的同时,达到信息传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伟,张启亮.视觉传达设计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2,(3):94.
[2]肖莉丽.VI设计延展性研究--以网络传播载体为例[J].魅力中国,2013,(25):393-393.
作者简介:
刘佳琦(1983-),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助教,硕士,视觉传达设计与聋人视觉艺术教育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 视觉语言 视觉传达设计
前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迎来了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时代。新媒体以新兴的数字传播技术为核心,其传播的速度、数量,乃至信息传播的模式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新媒体传播下的视觉表现形式因其技术发展及传播特征改变而变化,视觉语言作为受众感知最为直接和迅速的元素,对新媒体传播中的视觉语言研究是极其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及视觉语言的研究有利于实现更有效的视觉信息传播,促进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图1)。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按期技术发展划分,可分为三类:一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如数字报纸、杂志等;二是因网络提高的便利条件而诞生的,如各大网络门户网站等;三是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影像、触摸媒体等。新媒体在技术、传播方式、表现形态、视觉语言的呈现上均较以往有所改变和突破。由于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得到更大的扩展,如交互娱乐设计、网络结构与界面设计、多媒体设计、应用软件及数字设备显示界面设计等,设计形式从单视角的二维空间扩展到多视角的三维空间,甚至四维空间,使得视觉语言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优越性。
二、视觉语言的感知
视觉语言是视觉交流的一种语言形式,“视觉语言”一词自德国包豪斯时期以来便开始在设计学院及美术界小范围内使用。在艺术和设计界,人们通常认为视觉语言是“将视觉元素按照信息语义的要求,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此文中所涉及的视觉语言主要指基于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字、图像与色彩。通过视觉语言符号,设计师可将欲传达的功能、价值和意义,以及人的思维与情感等这些不可视的信息转换为文字、图形、图像、色彩等可视的传达要素,再通过视觉元素内在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视觉语言将信息释放出来。特别是在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下,视觉语言的意欲表达可依托于高科技,传达艺术主张的方式变得更为新颖。
视觉语言的感知即人对视觉语言的思维解析,进而形成知觉,获取感受。了解视觉语言的感知过程,可便于我们更好地对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语言做出诠释。格式塔心理学[1]通过对人的视知觉进行实验,提出了一系列知觉组织的法则。如果说作为传统视觉传达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基础是建立在三维时空观念上的静态前提下的视觉元素的平面构成的话,那么在新媒介条件下的动态设计的形式基础则是建立在四维观念上的动态构成。格式塔心理学为视觉语言的设计者提出了类似于后现代学说中的解构理念,摒弃以往的确定的结构,去创造留有想象空间的不闭合的形,以刺激不同的受众,让其在形中融合自由的创意,并从中获得闭合的、创造性的体验。这样的建构方式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设计者不仅要将自己的立意融人作品中,还要把握受众可能的闭合思路,如果能有意引导其想象路径,使之领悟作品的精髓,或体验作品带来的,作品才有可能获得认同。
三、新媒体传播特征对视觉语言的影响
因新媒体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其传播特征也较传统媒体传播有很大的不同,传播特征的转变也导致了相应视觉语言的新特点、新表现形式。
(一)互动性传播方式(图2)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可互动的,此处的双向,一方面指传统的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者;另一方面指受众可立即对信息作出反馈动作。如数字互动媒体中的触屏技术,受众可直接点击界面信息进行反馈交流。
(二)个性化传播行为
随着微博、博客等网站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者,随时随地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个性化的视觉效果呈现,视觉形式的可供选择空间加大,其视觉语言既表明受众个体鲜明个性,又令其体会到信息以影响他人的。
(三)移动性接受方式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此类新媒体传播中的视觉语言也相应表现出简明性、易操作性。
(四)交融性呈现形式
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其视觉呈现形式及组合方式也因此而丰富多样。
四、视觉语言在新媒体传播下的表现形式
首先,视觉语言依附于高科技的新媒体,其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数字化的信息更加易于传送,速度加快且准确性提高;数字化信息更易于查询和存储,这使视觉语言可以从多元化多角度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多种视觉元素配合在一起,依赖于技术赋予动态的表达方式,受众接收的感官刺激也因此加强,也因此有更多条件来理解作品内涵。
由于这些优势,视觉语言在新媒体传播下的表现形式如下:
(一)动态表现为主导
相对于在传统媒体中视觉语言被限定在二维空间内,视觉语言在新媒体传播下实现了由静到动,将固定化的图形、图像、色彩实现动态的转变,从单一视角转变为多维度呈现。
设计师可以从无限的时空中去表现从宏观到微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时间轴、动态轴上发挥创意。视觉语言的动态性使其具备了用故事情节发展的形式将概念生动表达的能力,在这种语境之下,受众身临其境,更便于联系和记忆,其中视觉语言的叙事能力、可联想性及可记忆性成为了动态设计中的要点,要求视觉语言的可读性及可识别性加强,可在海量信息内短时间打动受众心灵。如新媒体视觉语言中的文字表现,可塑造为由静至动及在运动轨迹过程中产生的识读体验,但是文字在屏幕的识别率、可读性、速度、韵律及运动轨迹等,都是新媒体所须考虑的。
(二)合作性加强
关键词:手机电视;传播特性;视觉
1 手机电视的发展概况
手机电视是通过移动通信或数字广播网络,以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上观看电视的服务。手机电视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基于地面广播的实现方式、基于卫星广播的实现方式和基于移动网络的实现方式。
从2003年起,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的运营商推出手机电视业务,中国自2004年以来,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推出了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的手机电视业务。
手机电视具有直观性、便携性和交互性,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用户只要携带手机,在节目信号能够覆盖到的地方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电视。手机电视的便携性使得手机用户不用在电视机前就可以观看到最新的视讯信息,还可以让已经播出过的电视节目在网络中保留一段时间,可以随时点播观看,给予用户极大的选择权利。
手机屏幕空间有限,因此手机电视的内容一般时间都较短内容都较简单,像2005年首部用胶片拍摄的手机电视连续剧《约定》一共5集,每集只有5分钟。随着手机电视剧的推出,手机电影也随之发展起来,这是用电影胶片拍摄完成,它的出现为电影的拍摄理念和拍摄手法提供了新的平台。手机电视还可以直播电视节目,无论是在公交车上或是上班休息期间用户都可以利用手机电视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2 手机电视对传统传媒的冲击
随着多媒体、跨媒体以及三网融合等传播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传统电视媒体的家庭收视方式,更强调信息、接收的即时性、互动性与多样性。手机电视作为一种电信行业与广电行业融合的新媒体,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大量资本的介入。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由于其全新的平台资源以及独特的融合特性,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化趋势仍将加速。手机电视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统运营模式,具备潜在消费市场大、信息传播迅速、传播方式新颖以及传播内容多样化等优势,影响大众传播的内容布局,也将逐步改变大众的文化生活方式。
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电视媒体在拥有丰富资源的前提下,与新媒体化竞争一为合作,借用新媒体极佳的传播平台对自身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与再利用,同时以自身的资源、受众基础以及品牌效应助力新媒体的发展,不失为一种双赢的选择。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电视,其双向互动性、及时接收性以及便携性等传播优势与体育电视节目如体育赛事的及时性、悬念性、不可重复性以及刺激性相得益彰,其结合是既是出自于双方的需求,也是大势所趋。
3 手机电视的视觉传播特点
手机电视的视觉传播属于整个视觉传播的大范畴,视觉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受众的视觉文化素养的提高。视觉素养是一种素质,即人类通过自身的观看,以及结合其他的感觉经验,逐渐发展出来的一种视觉能力。视觉素养的第一个层次是对影像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图像和影像的制作技术的认知过程,特别是数字化时代的影像技术和过程,应当有基本的掌握。在今天,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虚拟现实的技术己达到空前的高度,这就更需要了解这一技术的本质。了解虚拟技术,知道其如何产生,就不易被其利用和欺骗。视觉素养的第二个层次是对影像知识的养成,知道影像如何构成,影像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包括其隐喻功能、象征功能等。学会辨别其中的意识形态企图,对我们的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视觉文化素养,也就是要有视觉理性,不能只停留在视觉刺激上。
手机电视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手机电视既可以是单向传播,也可以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手机的使用者在共享与传递信息时,无疑构成了具有广泛性与丰富性的受众群体集合。社会信息不再沿着某种单一的方向流动,而是在立体的网状结构中向多个方向流动。手机电视正是基于这一传播样态在多源流与多渠道之间将信息作出交互式传播。
手机电视传播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它可以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任何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这种具有立体效应的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所报道的对象,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手机电视真正成为大众化媒体的催化剂是3G,3G不仅是一种高新技术,而且是一个新兴产业。随着3G时代的即将来临手机将可以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手机电视及相关产业的潜力也将随之得到显现。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观看电视的最佳距离应是其对角线的4-5倍,如一台29英寸(对角线长度)彩电,其对角线是74厘米,观看的最佳距离在3米左右,其视角为300:74=4:1;手机电视的3英寸的液晶屏,其对角线是7.6厘米,当观看距离为30厘米时,其视角比为30:7.6=4:1,和在一般距离上观看大屏幕电视的视角比也不相上下,因此,近距离地观看小屏幕上的视频图像,其效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4 结论
在当今视觉传播为主导形式的社会背景下,对手机电视传播中的视觉传播进行了研究。指出手机电视视觉传播语言形式的视知觉特性。论述了文字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在手机电视传播中的视觉艺术特征。论证了手机电视视觉传播语言的空间特质及其与真实感的关系。论证了手机电视视觉传播语言的时间特质以及手机电视视觉传播语言的时间与空间关系。指出手机电视视觉传播语言的视觉特征。总结出手机电视视觉传播语言应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赵平喜.论中外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J].新闻界,2008(6)
[2]谢盼.国外手机电视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
[3]沈春雷.手机电视的节目形态探讨[J].当代传播,2008.(1)
[4]焦洁.我国电视体育节目的特征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1.(1)
视觉符号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
图像运用的怎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平面广告的视觉传达效率以及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平面广告来说,其最为基本的目的就是要达意,其中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使用文字,但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往往会使用图文并茂的视觉符号方式,其作用就是要将视觉传达的效果最大化,对于人的审美来说,都是喜欢看色彩比较丰富以及外形比较漂亮的事物,在对平面广告进行设计的时候才会对视觉符号加以关注。
好的视觉符号会对平面广告自身的视觉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这样的一种影响往往是十分直接的,能够对文字起到良好的补充和说明的作用,另外还能够通过自身所独有的视觉感受力对消费者自身带来较大的吸引力,达到自身的宣传目的。
1.形成强大的心理攻势
在当前社会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程度往往会超越以往的任何时代,同时加上当前技术的发达,有了专门进行设计的专业性群体,人们自身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升,作为商业性的广告,其自身所起到的作用比较明显,在进行平面广告设计的死后能够通过自身所独有的视觉符号冲击力,带给消费者一定的购买欲望。
2.通过意义化处理吸引消费者
对于图形创意来说,其是广告平面物像的关键手段,进行传达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平面广告中的视觉图像进行一些非常规化的处理,借助借贷、夸张以及联想等多种方式,将一些常规性质的视觉符号进行意义化的处理,留给手中一定的思考空间,继而能够取得良好的视觉传播效果。
这样的一些平面广告往往会给人更多的思考,也往往需要受众参与到其中,一同完成这样一种视觉符号的传达效果,这样的一种参与机会,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消费者对于设计作品的兴趣和购买欲望。
视觉符号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传播原则
1.精炼简单
对于视觉符号来说,其是平面广告设计过程中较长使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是所平面设计过程中使用的视觉符号越多就越好,对于广告来说,其自身往往有比较强的目的性,有时候视觉符号越多往往会起到画蛇添足的影响。因此应当注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运用视觉符号应当对其进行精简化的处理,使得广告自身最为基础的视觉传达意图不受到影响,使得消费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由于当前社会的发展节奏比较快,如果视觉符号太多就会使得消费者自短时间内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就会使得平面广告设计中运用视觉符号的初衷难以得到实现。
2.讲求视觉修饰
在进行平面广告设计的时候,要进行相应的视觉修饰,这是广告设计中应当具有的组成部分,在对广告的受众加以定位之后,要对平面广告设计中所用到的视觉符号进行修饰以及美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一种唯美和耐看以及持久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得消费者自身对事物的审美得到提升,能够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继而能够更好的达到一种广告宣传的目的。
3.注重视觉符号心理诉求
对于广告来说,不管是使用怎样的方式和途径,其所进行的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所以说,平面广告的设计者和相应的广告主之间应当对消费者自身的需求加以分析和把握,使得平面广告中的视觉符号对消费者的消费预期达到一种最优的状态,这样就需要相关的平面广告设计者应当对视觉符号自身的心理诉求有深刻的意识和理解。
平面广告设计中视觉符号传播的途径
1.运用视觉符号进行视觉造势
对于平面广告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进行宣传,运用视觉符号进行造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强传播的效果,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视觉冲击力层面来说,就是要使用有强烈对比感的图片或者是色彩等一系列视觉符号元素来进行造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死后,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视觉符号所起到的作用十分巨大,需要通过造势,使得平面广告设计能够在对商品进行介绍的时候达到一种先声夺人的传播效果。
2.通过视觉符号创意进行视觉传播
广告是一种艺术,这样就需要相关的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使用他人所没有使用的但是却能够唤起受众兴趣和注意力的视觉元素进行设计,这样就要求相关的平面广告设计师应当有一定的能力透过表面看到本质,对事物内在的联系有良好的把握,在思维上能够有所跳跃,继而达到一种良好的视觉传播效果。
3.通过运用时尚元素进行传播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吸引消费者自身的注意力以及兴趣是进行视觉传达的一种基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告设计自身的质量,决定着广告能不能引起手中的注意力和兴趣。时尚元素在当前社会受到一定的认可,这也是消费者自身的需求所需,通过这样一些时尚性的视觉元素的运用,能够将消费者自身的注意力激发出来。
对于平面广告设计来书,其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视觉表达艺术,具有比较强的艺术性以及时尚型,也正因此所设计出来的产品应当是对时代文化的体现,以及对社会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所以说,这样就要求平面广告设计者应当具有较好的文化和艺术素质,要有灵活的头脑以及较高的创新意识,能够透过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进行不同作品设计的过程中获得提升,能够产生一定的创作灵感,只有这样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平面广告作品。
结束语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高铁站的选址、设计、建设与城市区域的科学合理布局、市民出行以及城市的形象建构息息相关。本文对作为城市名片和门户的现代高铁车站进行多角度研究分析,探究其外在视觉形象之下的城市文化传播,对城市的发展及形象建构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城市规划;高铁站;视觉文化;城市形象建构
本文试从视觉文化传播角度分析现代化大型铁路枢纽站对城市文化及城市规划理念的传播。大众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对视觉所见之物更为敏感。“从本质上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1]现代社会中,观看与被观看的互动行为处处存在,人们处于被视觉文化所包围的巨大空间中。“我们与祖辈不同,是生活在一个人造的世界里。自然已经被文化所取代,这里是指城市及大众宣传工具的拥塞”[2]现代化大型铁路枢纽站不同于传统火车站,后者更注重其实际功用:满足列车接发和旅客乘降。而现代化的新型客运站在满足其实用功能时,也注重车站与当地城市规划的结合,将站房的造型设计融入到城市视觉文化中。火车站这幅“图景”恰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缩影,人们从与车站的一系列互动中领略彰显于车站实体中的城市文化。“当代文化不但体现出高度视觉化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普遍视觉化,这就是意味着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而深层的‘殖民’。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视像本身,而是‘世界被把握为图像’”[3]。所以,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时代,火车站(高铁站)已不仅是满足出行的交通工具,更是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地标和视觉文化缩影。
一、现代化铁路枢纽站建筑外形设计所体现的城市视觉文化
“现代化铁路枢纽站的主要特征是集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交、长途汽车等为一体的交通综合体,它特殊的功能性和地标性决定了其和城市各要素息息相通,面对我国铁路运营体系的‘大提速’时代,除了满足铁路枢纽设计本身的复杂功能之外,城市和市民对它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4]现代化的高铁车站在建筑外观视觉设计上已趋向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使车站视觉独具城市个性,诠释地域特色。如西安北站的外观形象融合了汉唐元素,站房外观以西安大明宫含元殿造型为蓝本,颇具古风古韵,符合西安市十三朝古都的城市形象,其外观造型是对这座城市整体风格浓缩的视觉表达。中国各大现代化交通枢纽站也都在建筑外观上注重对城市的视觉文化表达,如郑州东站的建筑造型融合了后母戊大方鼎和莲鹤方壶等于河南出土的珍贵文物造型,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鼎的外观,被称为“城市之门”。这样的造型同样符合郑州作为一座古都的身份,城市“鼎立中原”的发展宏图也在车站视觉文化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城市规划中的现代化铁路枢纽站布局
现代化大型铁路枢纽在规划选址上注重与城市整体规划的配合,车站往往选址在城市未来发展新的中心区域,成为未来城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物,为未来城市新区的繁荣带来更多客流的集散。在城市日益发展和扩张的语境下,高铁站往往扮演着领头雁的角色。以西安北站为例,西安市的城市发展整体呈向北方向纵深蔓延的格局。城市行政中心北迁,将大型铁路枢纽站建在城市的北部中心,顺应城市发展方向。西安北站的位置处于西安市中轴线最北端的中心位置,这样的建站选址格局凸显出城市铁路枢纽站对城市发展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一般将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我国在城市建筑尤其是古代建筑中对中轴线尤为强调,在中轴线上布局的建筑往往是一座城市处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建筑,例如北京的故宫就处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中心位置。西安市中轴线贯穿城市南北,在其上有许多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城墙北门、钟楼、城墙南门等。如今,将大型铁路枢纽建在城市最北端的中轴线上,是对古都中轴线功能的时空延伸。西安北站是西安市北端的起点,旅客作为观看者对西安城市文化的凝视将把西安北站作为起始。因此,从城市规划发展角度看,新的大型铁路枢纽的建设担当了城市未来向新的城市区域谋求发展的任务。另一方面,对于大城市而言,新的大型铁路枢纽的建设会分担城市原有区域的压力。交通是左右城市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现代化大型铁路枢纽站在城市新区的拔地而起,会带动该区域的发展,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区。铁路枢纽站作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在其周围会形成商业,住宅,行政等新的功能区域组合。高铁站的修建会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将在站点周边形成新的城市人口中心,甚至形成大批新兴的中小城市,促进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带动城市区域与外界人员、物资交流。
三、现代化铁路枢纽站建筑内外设施的视觉文化传播
(一)车站外部设施的视觉文化表达。
现代化的大型铁路枢纽建设遵从人文主义理念,车站的建设符合人性化要求。从视觉文化角度可以窥见城市现代化铁路枢纽站不同于传统车站建设的观念转向。我国目前的大型铁路枢纽站实行机场化建设多采用“上进下出”的进出站模式,车站站房前建有高架桥,乘客乘坐车辆可以直达车站的候车大厅门前。候车大厅门前上方往往有较大遮阳棚覆盖,形似机场候机大厅门口。站房外部是宽阔的车站广场,广场上有较多绿化植物,起到了美观的装饰作用。广场相较传统车站扩大使得乘客目光所及不再是拥挤的人群。绿化植物和设置更多垃圾箱使旅客所处的环境更为整洁。无疑,体现于现代化铁路车站的词汇总是“大”、“阔”、“空”、“敞”等,使我们不难窥见新型铁路车站相较于传统火车站在整体视觉文化语境中的转变。
(二)车站内部设施的视觉文化传播。
现代化大型铁路车站不同于传统车站候车大厅的设计。传统候车大厅往往分隔有许多不同的候车室,候车厅显得密闭甚至混乱。而现代化的车站候车大厅呈现出一片开敞的巨大候车空间,大空间候车区域会使旅客感受到更强的开放性和人性化,空间大使空气流通性更好,视野更为开阔。在这个大空间中排列有大量供旅客休息的座椅,多采用皮质软座,使旅客在候车的过程中更为舒适。候车区域上方的大厅屋顶较大区域都采用玻璃材质,使空间有更好的采光性,同时可以节省更多电能,体现出现代环保节约理念。车站候车大厅依据站台数目设置多个进站通道,进站口依次分立两侧,不同于传统车站候车进站口,可以避免进站拥挤。进站口的电子指示牌显示每个进站口对应的车次信息。现代化高铁车站与传统铁路车站的很大一点不同还在于变“等候式”为“通过式”,即高铁实行公交式运营模式,旅客不必提前很多时间前来候车,多样的人性化设计使得旅客在最大程度实现公交式候车,随到随走,更加便捷。候车大厅的进站口也采用了机器检票,避免了传统车站人工检票的低效率及不必要的麻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高效和人性化进站。以上进站模式的设置强化了乘客的主体性,无需像传统车站那样,乘客等待检票员的指挥通过数目较少的指定检票口,而可以根据车次信息到对应进站口通过机器进行自主检票。高铁武汉站从候车大厅的设计上更能瞥见公交化候车的高铁模式。进入武汉站候车大厅,便能从前方的空间看到下层的站台,看到列车进出站,这样极具视觉化的设计体现出高铁车站不同于传统车站的诸多理念的转变:站台和候车区域更为一体化,乘客在候车厅便能看到站台的状况。武汉站候车厅的站台层上方还修建了两座观光天桥,旅客可以站在天桥上俯瞰脚下进出的列车,这样的设计使传统的车站候车厅和站台区域的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彰显了旅客在车站中的主动性,也是视觉文化语境中观看者权力的体现。武汉站候车大厅的开敞设计使观看者权力蔓延,不同于传统车站候车厅的设计:乘客在看不到站台及列车的情况下等待检票的时刻。而在武汉站独特候车厅的设计中,观看者的权力得以在开敞的空间中加大,乘客不必在枯燥的候车过程中等待检票,而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感官愉悦。现代化大型铁路枢纽站的文字视觉表达值得研究。无论是候车厅、站台层还是出站层的指示牌都较传统车站有较大转变。这些区域的电子指示牌多用绿色,从视觉上给人醒目而又亲切的感觉。同时文字采用中英双语标识,方便境外旅客接受信息。候车厅、站台层和出站层的指示牌数目众多,广泛分布,除了因为车站体量大,更是基于人性化理念为旅客及时并清晰地标示信息。车站站台层的设计是一大亮点,不同于传统车站。传统车站采用“有站台柱雨棚”的设计方式,即支撑雨棚的立柱直接立于站台之上,而现代化的高铁车站多采用“无站台柱雨棚”的设计方式,站台柱不占用站台空间,立于铁轨与铁轨之间的空地上,使站台的面积可以更多的用于旅客行走。现代化高铁车站站台为大型岛式站台,地级市及以上高铁车站大都采用12米宽的站台设计,宽度较传统车站站台大很多,加上“无站台柱雨棚”的设计方式,使站台从视觉角度呈现出更为宽阔开敞的状态,站台雨棚面积较大,列车进站如同开进了一个大屋子之中,站台上候车的乘客也无需忍受风吹雨淋。岛式站台的设计方式不同于传统车站:传统车站的一个站台的标识为某号站台,包括两侧的两股道;现代化的一座大型岛式站台则标识为两个站台,每一侧股道即为一个站台。这样的设计可以更清晰的标识站台序号,使乘客乘车的站台信息更为清晰明了。同时,站台高度较传统车站高出许多,使站台与高铁车厢底部等高,乘客进入车厢只需轻轻迈步,无需使用车厢铁梯。现代化大型铁路枢纽多与地铁连接,所以车站在设计上更多利用了纵深空间资源,采用多层设计,包括地面之上的站台层、高架候车层和地面之下的地铁换乘层和地铁乘车层。使乘客无需出站便可轻松换乘其他交通工具。同时,各个空间之间的连接处也都分布有电子指示牌清晰地指示前往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A].海德格尔选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6.
[2]休斯.新艺术的震撼[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9.
[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影视素养;青少年;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3-0066-03
1前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6.12亿,使用率为73.9%。伴随读图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与影视的接触越来越多,影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国家和政府将艺术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影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视素养教育与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特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呈现方式历史性变迁来越明显,文字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边缘,而图像逐渐走向舞台的中央。视觉文化传播是影像媒介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形态。
在视觉文化时展过程中,电影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从传播内容的生产来看,电影创作由于制作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实现起来难度较高,因此是一种集体参与的创作,尤其是电影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电影的制作难度和周期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从传播内容的消费上来看,电影是在电影院场域下进行的“白日梦”,电视在家庭中回归了现实,互联时代传播有了现实却失去真实,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把媒体和现实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影视素养教育能够促进视觉文化传播的发展影视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大量优秀的行业人才,也增强了青少年自身的能力。受众的影视素养是指受众对影视作品的认识、解读、分析的能力。较好的影视素养指的是不仅要读懂影视剧中人物的故事,更需要理解故事背后的社会价值。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对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促进视觉文化传播时代,拓展了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领域。传统的影视素养教育是“教会看电影”“教会看电视”,而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视素养教育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和电视,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对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种微视频、短视频、直播等视觉文化形式的选择、评价、使用和实践制作,都是当下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3影视素养教育是视觉文化建设和传播的基础
影视的教育功能在当今的中国大众文化中,影视以其强大的媒介功能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对受众的道德修养、价值塑造、审美情趣都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影视具有教育功能的同时,同样具有娱乐功能,其教育性和娱乐性是对立统一的。曾经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影视的教育功能被提到过高的位置,这种对教育意义的过度追求违反了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原则;而当今更多的影视作品又被过于娱乐化,对其教育性产生遮蔽。
影视素养与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系影视作品对青少年情操的陶冶、审美能力的提升、人格健全的培养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真善美。如《天使爱美丽》中豁达乐观的艾米丽,因为戴安娜王妃的去世,开始了她一系列搞笑的助人计划。影片的主题是通过幼小的艾米丽博爱之心,给予别人以爱,主人公所展示出来的人格魅力教会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
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影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对影视作品的审美就是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视作品丰富的主题展示,让学生能够在鉴赏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發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例如:2012年上映的美国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综合了音乐音效、3D画面制作、色彩美学的应用、自然美学的诠释、拍摄构图镜头艺术等审美元素;影片《至爱梵高》用一封信作为切入点,利用倒叙的手法讲述梵高的艺术人生,作品展现美学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走近了知名画家的生活。通过鉴赏这些作品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力,在美术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4影视素养的要素及教育实践路径
影视素养和影视素养教育在影视文化传播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受众和影视之间的基本联系不仅包括认知、解读、分析和欣赏,还应包括创作的过程。针对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这一特定的群体对象,还要对这个概念的价值取向进行补充。影视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进对影视的了解,学会批判性地接触和创作影视内容;二是通过对影视的接触和围绕影视开展的相关行为与活动,从而做到自我发展和提升。
对于青少年而言,对影视作品的批判性接触和创作是影视素养教育的起点,自我价值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影视素养两个重要的构成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批判性地对影视作品进行接触和创作,才能在认知过程中达到自我价值的提升。
影视素养教育既有美育的功能,又有德育的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要得到自我的发展。由于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成熟,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都需要进行关注和塑造,因此,可以说中小学是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需求是旺盛的。开展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从国家和政府层面讲,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从行业层面讲,可以储备高质量优秀人才,培育具有一定影视素养的受众,促进行业的繁荣发展;从学校层面讲,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把影视素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手段;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艺考等方式进入专业学院学习深造。
影视素养的要素和影视素养教育的要素美国媒介素养专家詹姆斯·波特提出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审美领域和道德领域。结合影视媒介的特点、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背景以及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影视素养的要素可以归纳为知识、技能以及道德等几个方面。
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视素养的培育要坚持目标导向。影视素养教育包括递进和循环的四个要素:一是了解影视知识;二是对影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辨识和鉴赏;三是具有一定的影视创作和传播的技能;四是利用影视自我发展。
影视素养教育的四个要素层层递进、相辅相成。自我提升和发展之后,对掌握影视知识、欣赏辨识能力以及传播创作的水平都有所促进和提升,进入下一个循环。
青少年影视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实践路径是学校开展影视素养教育的指导手册。结合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特征,基于相关理论及目标需求,本研究提出中小学影视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框架,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影视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开展影视素养教育需要有政策和机制作为基础支撑和保障,包括政府的导向、行業的需求、社会的参与、学校的实施等机制;需要在相关理论体系的支撑下开展,需要实施过程性和目标性的评估加以校正,需要坚持目标导向。
5青少年影视素养培育实践案例
J学校是一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基础教育形态。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校园和教学设施,并配备年轻优秀的教师,以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活跃的创新思维、鲜明的个性特长、自主的交往能力、独立的人格魅力、博雅的素养品质”为育人目标,开展影视素养教育拥有很好的硬件保障和理念引领。
J学校影视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J学校在影视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上,牢牢把握视觉文化传播这一时代背景,把影视素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视素养教育推动素质教育、打造校园文化、构建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重点从该校影视素养教育路径中的基础层的建设进行探查。坚持基础先行,开展学校影视素养教育“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建设一批场馆——创设多维立体保障的教育环境、打造一批教师——打造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开发一批课程——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搭建一批平台——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平台、生成一批资源——开发适合学生使用的影视资源。
J学校影视素养教育实践措施J学校影视素养的教育实践措施,主要是学校对影视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在影视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学生参与的全员导向,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实践导向,在资源选择上注重价值导向。这几点或可供参考借鉴,概括起来就是强化影视素养教育工作、学生参与的全员导向、课程实施的实践导向、资源选择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传播学;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有着一定年代的综合学科,其兴起的时间是上个世纪60年代,而传播学是一门与各个学科都有着一定联系的学科,其渐渐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就离不开传播学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其视觉符号多是一些线条、光影等要素,其本身不具备任何的意义,但如果通过一定的组织将其表达出来,例如画成一幅画就能传达出传达者想要表传达的信息。而这恰恰就是传播学中的理论。在传播学的角度中最直观的交流符号就是图像、图形。因此,笔者就传播学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传播学与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其基本的含义主要包括:其是通过视觉通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其实一种双向性质的信息传播行为方式、其信息载体是设计图像、其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交流。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说,其设计就是通过将图形、色彩、文字、材质等元素进行组合,从而达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而传播又是世界的普遍现象,所有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本身的传播。视觉传达擅长将一些文字难以表达的情感通过一些要素的组成更形象的传达给收信方。
2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存在的传播要素
2.1传达者
传达者其本质就是在传播活动中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传播者,传达者根据设计中对各种信息进行挑选,然后向传播对象传达有价值的信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其传达者的构成比较复杂,由客户、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组成。在这当中,设计师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与修改,所以设计师又是传达活动的执行者。
2.2传播内容
传达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就是传播内容。其中,传播内容可以不是语言符号,也可以不是实物,在传播的过程中对这些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在视觉传播活动中,因为其视觉符号是一种特定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因此,设计师需要将这些所接受到的信息具体化形象化传播给客户。
2.3传播媒介
视觉传达设计的桥梁就是媒介,通过媒介的传播才能更好的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者。当然,不同的媒介其属性也不相同。
2.4受传者
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传达者必然也有受传者,也称之为传达对象,也就是在视觉设计中接受视觉信息的人。其可能是群体,也可以使个人。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有受传者接受认可传达者所传达的内容,才能算是完成了整个传播过程。
3如何有效利用传播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
现如今,视觉传达设计中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想在众多的竞争中抓住群众的眼球,则必修要在信息传播中表现出与众不同,从而使得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能得到有效而准确的传播。而笔者就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
3.1创意的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的创意是否新奇且形象具体是受众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连传播的内容都不够新颖不能让接受对象满意,那传播则很难完成。因此,视觉作品的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独具匠心的创意才会使得受众者产生兴趣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师是传播的主导者,所以,设计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用异于常人的想法实现信息的传播。
3.2针对性的进行创意的修改
社会各个层次有着不一样的群体,同样的也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思考。因此,设计师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受众者给予不同的创意,创造其所喜欢的视觉形式。例如,针对儿童的视觉设计,其创意就不该是生涩难懂的,而应该是浅显易懂的、符合儿童好奇心的,具有浪漫色彩的,这样就能吸引儿童的目光。所以,在视觉传达的设计中应该针对性的进行创意,从其受众者、信息类别、媒介与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不同的创意设计。
3.3有效的对传播媒介进行整合应用
现如今是一个多媒介共存的社会,因为各媒介之间的原理都是想通的,而媒介的整合就是利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信息更有效的传播。这种整合能使得媒介的优势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而视觉传达设计中也离不开媒介的传播。例如,近年来走在街上就能看见各种电子屏,其上面精美的广告,使得大家对其辨识度、认可度都很高。这种新型的广告媒介就是视觉传达设计有效传播的方式。
3.4加强对受众者的研究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师与受众者都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设计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受众者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而受众者在得到设计师给予的设计内容时也希望自己得到的是自己满意的设计。因此,受众是视觉传播过程中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设计师应加强与受众者的沟通,从而使得设计作品具有受众者想要的效果,以达到相互的一致性。
4结语
总之,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视觉传达的设计需要传播学理论。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其若想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视觉传达设计中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实现更好的传播。
作者:丁鼎 单位:热带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屏.论视觉传达设计信息的传播与接受[J].西北美术,2000,2(3):26一28
[2]周旭.信息传播、信息认知与视觉设计艺术[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06):528一530
关键词:视觉文化 旅游文化 旅游资源 旅游动机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06-01
一、视觉文化概述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传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视觉文化的概念。视觉文化是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视觉文化的基本含义在于视觉因素,特别是影像因素,这些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学者尼古拉・米尔佐夫曾说“要用视觉文化瓦解和挑战着任何想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化的企图”。视觉文化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2.视觉文化的特点。视觉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就是形象。因此,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非视像性的物体视像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视觉文化不依赖图像,而是依赖对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视像化解开了事物与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形象成为自身。
3.视觉文化研究的拓展。“视觉文化研究”是近几年在西方学术界颇受关注的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揭示了人类文化行为尤其是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的辩证法。“视觉文化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针对“视觉”或“视觉文化”的研究,而是一种针对“视觉性”的文化研究。
“吃”、“看”都是人类的日常行为,但在人类思想史中,吃被认为是与生理需要的满足联系在一起,与吃相关联的味觉总是处于一种受贬抑的低级地位;看是与人的认知活动联系在一起,与看相关联的视觉则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可用于真理性认识的高级器官,从而形成了一种视觉在场的形而上学,一种可称之为“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这一传统建立了一套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一套用以建构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规制的运作准则,形成了一个视觉性的实践与生产系。
对于视觉文化的研究,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于视觉文化传播的研究――视觉文化传播媒介是视觉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视觉文化的物化。德波认为视觉文化“不是形象的一般的积累,而是以形象传播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实际上是对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态的深刻理解。而对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我们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
不同学科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视觉文化在艺术学家、社会学家、文艺美学家、哲学家等等的视野中都有着各自领域的认知,正如尼古拉・米尔左夫所言:“视觉文化研究的成败可能有赖于它从跨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要面向未来,而不是把后视镜般的人类文化学方法作为传统,亦步亦趋。”
二、视觉文化与旅游地
1.旅游地概述与旅游吸引力。迄今,学术界和实业界认为:旅游地指旅游资源分布集中,具有一定的旅游经济结构和规模,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从旅游的构景物质基础出发,依照其旅游功能和对当地的经济生活与建设方向的影响,可将旅游地划分为:风景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民族风情旅游地等等。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旅游的客体,也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而任何一个旅游地进行开发时都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加以考虑。
2.旅游文化。由于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有很大的分歧,导致了对“旅游文化”的不同认识和解释,它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停留在探讨的阶段。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旅游文化的表述,大致有三种类型,笔者就其中一种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情趣)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旅游媒介(旅游业的文化意识和素质)三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旅游者处于旅游文化的中心位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殊的欣赏取向、审美情绪、心理状态及其文字、形象的记载、构成了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3.旅游地视觉文化的作用。旅游文化内涵具有无形性,只有将旅游资源丰富无形的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化产品或某一形象加以外化,以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视觉文化形式使其丰富无形的内涵外显出来,才能够更加具有旅游吸引力。
视觉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或者说是商业化的伴生物,而视觉文化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商品,旅游地的视觉文化使用价值首先体现在使游客的感官和精神得到一定的满足,引起旅游动机。消费社会是视觉文化传播的温床,它召唤人们进入这种文化,享受它的愉悦。而作为经济产业之一的旅游业,有着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及消费文化,其生命力在于旅游资源可否对消费者产生旅游吸引力,形成旅游动机,从而进行旅游消费。视觉文化传播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它不但是当代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也在旅游地旅游资源宣传和吸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结语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的主流必将是影像信息或视觉信息,旅游动机是维持和推动旅游者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实质动力。因此,旅游地对旅游资源、旅游文化良好的形象设计,从而通过视觉文化传播传递给消费者,对于激发消费者的旅游动机、消费动机,对于旅游地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美]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A].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廖军.视觉文化思维[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4.张国洪.中国旅游文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邓爱民,刘代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6.李天元.旅游概论[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