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8篇

时间:2024-03-21 14:40: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1

“6+2”基本原则 酒店企业管理 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戴士弘先生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6+2),其中的“6”是指:(1)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任务载体;(4)能力实训;(5)学生主体;(6)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原则中的“2”是指:(1)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内容、外语内容)必须要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2)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必须要注意“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6+2”基本原则可以代表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中可操作、可展示、可核查的内容,解决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本文以“酒店企业管理”课程为例展示“6+2”基本原则在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和地位

“酒店企业管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酒店日常管理的工作过程与实践为基础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酒店管理综合能力,符合酒店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任职岗位群的要求。

2.课程对应的岗位

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康体中心、人事部、营销部等部门的服务与中低层管理人员

3.工作任务

制订酒店管理的目标与计划,酒店员工招聘与考核,酒店服务质量管理,酒店运行成本的控制。

4.先修与后续课课程

先修课程是:酒店服务礼仪、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会议服务与管理;后续课程是:顶岗实习、毕业论文。

二、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能能开展酒店基层管理工作:(1)能根据酒店服务内容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业务服务流程;(2)能编写酒店管理执行计划,能组织落实计划;(3)会从事酒店员工招聘工作;(4)能制订酒店培训方案并能培训酒店服务员;(5)能制订和设计酒店岗位薪酬;(6)能制订酒店服务质量标准;(7)能制订和实施酒店餐饮采购制度和设计仓储管理流程;(8)能策划酒店节能环保和降低物耗的管理方案。

2.知识目标

与能力目标相对应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酒店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知识:(1)掌握酒店管理服务业务的主要内容;(2)掌握酒店基层管理活动的职能;(3)掌握酒店管理目标与计划的构成;(4)掌握酒店组织的部门的构成与职能;(5)掌握酒店人力资源与管理的基本原理;(6)掌握保证酒店服务质量的管理方法;(7)掌握控制酒店成本的管理技术。

3.素质目标

本课程的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1)形成酒店基层管理者的现代管理服务理念;(2)养成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3)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4)自学能力;(5)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6)前沿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交流中心的日常管理为综合贯穿项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学院交流中心半工半读,将学生分配到交流中心的各个部门,下课后即到各部门上班。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围绕交流中心的日常管理活动来开展,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以课程涉及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以5个具体的子项目为载体,以项目所包含的12个训练任务为驱动,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课程考核设计同样强调形成性考核,体现综合应用能力。

1.形成性考核(占70%)

(1)平时成绩(占形成性考核的20%) 包括考勤(5%)、学习态度(5%)、课堂提问(10%)。

(2)项目成绩(占形成性考核的80%)

具体分值见表2。

2.终结性考核(占30%)

采取笔试(开卷)方式进行,运用所掌握的酒店管理的知识,写一份改进本部门工作的设想。

五、结语

基于“6+2”基本原则的高职“酒店企业管理”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以仿真及全真的酒店企业管理工作(项目)为载体,以项目所包含的任务为驱动,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交互性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酒店管理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2]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随着我国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正在向信息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方向发展,这一切都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与利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加强档案的资源建设、实施现代化管理、推进档案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已经尤为今后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1、严把档案收集关。和缓档案馆应把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接收入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奠定基础。在接收档案前,有关部门要下发通知,明确接收档案的范围、内容、标准及要求,及时修订和完善各种档案的整理细则、保管期限等,以确保馆藏档案更加丰富、具有特色。同时,要扩大档案征集范围,主动向社会征集有价值的档案,对个人所有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可采取代存、寄存、征购等办法进行监管,对保存在纠偏馆、博物馆和图书馆中具有文物价值的档案资料,可采取复制和建立目录及编制简介等形式,达到丰富馆藏,为利用者服务的目的。

2、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馆藏数量的多少一直是档案馆馆藏丰富与否的重要标志。从近年来馆藏建设的实践看,各级档案馆应该不断丰富和优化馆藏,正确处理好馆藏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使馆藏建设从片面追求数量转变为两者兼顾。

3、走“特色”发展之路。档案部门要了解需求,贴进经济,走向社会,对散存在社会上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进行广泛征集。同时,也应充实认识到馆藏建设的“特色”,在特色上下力气、做文章,分析本地区的历史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自然区域特色等,突出抓好支柱产业、重点项目、龙头项目、名优产品、名人、名胜、名产等特色档案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专门档案的征集,进一步丰富馆藏,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打造精品。

二、加强档案现代化管理

1、档案资源信息化。在信息时代,档案资源信息化是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即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2、档案保护现代化。传统意义上档案保护现代化主要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设备等现代化以及档案载体保管保护水平的现代化。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广泛应用,出现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如机读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新型载体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在形成介质、利用方式、存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以新型档案载体为对象的档案保护现代化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不仅要研究有效保护和保管档案载货的方式、方法,还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护档案信息内容的案例性、真实性与完整性。

3、管理手段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包括理论手段和技术手段,即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一。首先,档案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通过借鉴和利用当代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档案科学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与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发展,最终形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其次,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要不断将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引入档案管理中,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自动化。

4、档案管理标准化。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规范,使技术应用和分工协作有统一的科学准则和依据,保证各项档案工作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在档案管理中取得最佳的效益。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如各种档案数据的交换、档案信息的传递、档案资源的共享、网络平台的链接等,都需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来实现,必须通过制定和建立种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

三、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档案法律观念。只有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和缓领导、档案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档案法制观念,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反必究。一要认真学习《档案法》及有关规定,掌握其内容和具体要求。二要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档案法制建设水平。三要依法治档,强化档案法律的权威,维护档案法律的尊严。四要加大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遵守《档案法》及相关法规的自觉性。

篇3

闵涛

随着我国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正在向信息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方向发展,这一切都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与利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加强档案的资源建设、实施现代化管理、推进档案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已经尤为今后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1、严把档案收集关。和缓档案馆应把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接收入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奠定基础。在接收档案前,有关部门要下发通知,明确接收档案的范围、内容、标准及要求,及时修订和完善各种档案的整理细则、保管期限等,以确保馆藏档案更加丰富、具有特色。同时,要扩大档案征集范围,主动向社会征集有价值的档案,对个人所有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可采取代存、寄存、征购等办法进行监管,对保存在纠偏馆、博物馆和图书馆中具有文物价值的档案资料,可采取复制和建立目录及编制简介等形式,达到丰富馆藏,为利用者服务的目的。

2、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馆藏数量的多少一直是档案馆馆藏丰富与否的重要标志。从近年来馆藏建设的实践看,各级档案馆应该不断丰富和优化馆藏,正确处理好馆藏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使馆藏建设从片面追求数量转变为两者兼顾。

3、走“特色”发展之路。档案部门要了解需求,贴进经济,走向社会,对散存在社会上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进行广泛征集。同时,也应充实认识到馆藏建设的“特色”,在特色上下力气、做文章,分析本地区的历史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自然区域特色等,突出抓好支柱产业、重点项目、龙头项目、名优产品、名人、名胜、名产等特色档案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专门档案的征集,进一步丰富馆藏,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打造精品。

二、加强档案现代化管理

1、档案资源信息化。在信息时代,档案资源信息化是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

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即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2、档案保护现代化。传统意义上档案保护现代化主要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设备等现代化以及档案载体保管保护水平的现代化。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广泛应用,出现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如机读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新型载体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在形成介质、利用方式、存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以新型档案载体为对象的档案保护现代化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不仅要研究有效保护和保管档案载货的方式、方法,还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护档案信息内容的案例性、真实性与完整性。

3、管理手段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包括理论手段和技术手段,即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以及 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一。首先,档案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通过借鉴和利用当代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档案科学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与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发展,最终形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其次,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要不断将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引入档案管理中,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自动化。

4、档案管理标准化。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规范,使技术应用和分工协作有统一的科学准则和依据,保证各项档案工作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在档案管理中取得最佳的效益。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如各种档案数据的交换、档案信息的传递、档案资源的共享、网络平台的链接等,都需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来实现,必须通过制定和建立种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

三、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档案法律观念。只有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和缓领导、档案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档案法制观念,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反必究。一要认真学习《档案法》及有关规定,掌握其内容和具体要求。二要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档案法制建设水平。三要依法治档,强化档案法律的权威,维护档案法律的尊严。四要加大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遵守《档案法》及相关法规的自觉性。

2、强化监督职能和力度,健全档案行政执法程序。要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履行职责,严格执法,依法管理档案。要建立法制监督队伍,对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进行执法监督检查,真正做到依法治档,实现档案事业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档案业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要严肃查处违法案件,表彰奖励先进。

篇4

关键词:企业施工;现场管理;市场经营;规范性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实施土建工程项目的现场集中反映了建筑产品的价值、企业施工的水平、项目施工的流程,是实现所有可利用价值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加强对企业施工现场的管理,做到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施工现场管理是指对企业负责承建的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人员分配与任务分配,并进行实时的有效监控,已达到完成工程项目的目的,它是企业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做到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的整体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目标,从而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管理者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该建筑产品完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加强对企业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能力的培养,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优化企业的各项制度,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同时,企业施工现场的秩序有无,人员是否分配合理,工作效率是否高效等都集中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最好体现。由此可见,狠抓企业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促进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企业内部良性循环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若干基本原则

1.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则

注重企业施工成本的计算和市场需求的关注,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往往企业会忽视了这些基本原则,而把目标放在只抓施工进度和建筑质量上,这都完善现场管理的制度是极为不利的。任何项目的完成都应该建立在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的前提下,这就要求管理者做到准确测量、精确估价,精打细算,力求以最少的输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杜绝浪费和支出的不合理现象。

2.坚持施工过程的科学性原则

具有科学性的施工过程既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投入,又能做到施工管理过程的科学有效,真正符合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流程,做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员工的智慧和能力,才能称作是科学合理的施工过程。

3.保证施工现场的规范性原则

保证施工现场的作业规范性是按时完成建筑任务的必要前提,也是基本的现场管理原则之一。只有在统一的标准下,企业施工人员才能遵照统一的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用规范性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避免了施工人员的主观随意性。在这样的前提下,管理人员才能有计划地实施管理任务,合理安排人员配置,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的企业经济效益。

二、就施工企业管理的现状提出的相应措施

1.注重人的发展,形成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企业施工现场的管理,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就对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注重人的发展,形成一套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是摆在管理人员面前的难题。复杂的施工现场,杂乱的工作种类,困难的人员分配等都是企业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最短的工期内达到最佳的建筑效果,这就要求现场管理人员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做到时时监督,不放松任何检查,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专长,配合上级的现场管理,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承建任务。另外,对员工思想道德的建设任务也是现场管理工作者的任务之一。

2.形成以班组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企业现场的管理组织形式对优化人员的分配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以班组为中心的分配方式无疑是比较有利的。在现场施工的范围内建立班组,让员工各得其责,既实现了员工的使用价值,又保证了管理人员的时时监控。通过班组的形式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保证按时完成建筑任务、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保障。因为班组是施工现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抓住班组的建设就是抓住了管理的核心,因此,形成有效的组织管理形式是完善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3.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投入

企业的施工质量是企业存活于市场经济下的必要前提,它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在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投入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企业的施工质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价廉质优的产品无疑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建筑企业同样如此,如何达到这一双赢的局面,是施工企业经营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成本的高投入只会影响企业的有序发展,甚至遏制它的发展进程,难以继续开拓市场,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收益。

4.明确市场需求,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在市场的需求下开展生产任务,是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必然要求。同时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也能帮助企业缩短施工周期,优化施工流程,提高经济效益。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降低物资消耗和成本投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监控,激发员工团队合作的意识,这些都是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方案。如何做到对其合理处置,最大程度地实现施工目的,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结语

篇5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现代管理模式

1现代管理模式

现代管理是指在现代化社会大环境下,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科学理论,对管理活动、规律与所用方法实施深入的研究。现代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就管理理念而言,现代管理实质上是一个充分结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等内容的全新管理模式。就管理思想而言,它确立了短期与未来发展目标,优化市场观念和时间观念,注重对竞争观念及效益观念的培养,突出了人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就管理组织而言,它遵循“统一指挥、集权分权相互结合、全员参与管理”等基本原则,注重管理活动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就管理方法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它常用的管理方法主要有:目标管理、线性规划、统筹管理、优化比选与价值工程等,注重决策活动对于保证管理效果的重要意义。就管理手段而言,它支持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注重信息处理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根据上述基本定义,现代管理在当前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管理中十分适用。由于管理活动具备一定自然属性,所以在对具体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多种现有的成熟理论。另外,管理活动还存在一定社会属性,在对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时,要充分考虑政府影响力等方面的内容。对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而言,想要实现现代管理目标,需重视以下要点内容:(1)根据工程建设管理需求,构建相应的管理系统;(2)想要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首先要对阶段性目标进行明确,然后再按照关联性及层次性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形成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参与管理,确保系统能够使用外部环境需求;(3)依据现代管理基本原理,实行工程建设能级管理。

2现代管理技术

2.1预测管理技术

(1)定性预测。定性预测是指依靠那些由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根据已掌握资料与工程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走向进行定性预测和判断,为管理的实行与改善提供理论基础。(2)时间序列预测。时间序列预测是指根据具体的观察结果,按照相应的时间顺序通过排列得出一个数字序列,同时对这一序列进行推移,最终获取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预测数值。(3)回归分析。对于回归分析而言,它是一种将统计计算作为的预测方法,通过对回归分析的应用,能找寻出数据变化的内在规律。(4)复杂系统预测。一般而言,复杂系统预测主要是从数量与性质对系统未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就目前来看,这种预测方法主要包含两种形式,分别为探索性预测与规范性预测。

2.2决策管理技术

决策管理是指在所有方案必须条件都达到已知状态的基础上,且一种方案只对应一种结果,最后根据方案结果的优劣程度对方案进行判断和决策。

2.3计划实施管理技术

(1)全面计划管理。依靠计划对系统中的所有部门、人员进行协调和组织,确保管理活动的合理性与实效性,以此构成系统总任务。(2)实施技术与计划核对。实施技术与计划核对指的是以任务进度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它可以对一个十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多个分项,给出相应的网络图,寻求关键路线及时差,进而完成各项资源的有效控制与协调,确保任务能够如期完成。这种管理技术还可被称为网络计划或计划协调。

2.4计划控制管理技术

(1)目标管理技术。该管理技术是指对系统的所有活动进行综合化的全过程管理,目标管理也可以理解成目标控制,是现阶段管理活动最为常见和基础的控制方法。(2)最优化控制技术。该管理技术是指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运行最佳系统状态。

2.5经济方法

(1)高速公路工程统一由相应的业务部门实行审定与批复预算,在预算结束以后再进行包干落实。(2)公路工程主管部门对重点的工程项目,如国道省干线等,严格按照预算进行全额拨款;工程完成建设以后,对项目的预算执行、支出与决策等情况进行审计。(3)厘清施工企业经营亏损和上级资金投入不足的分割界限,并以此为依据对施工方经营能力进行客观评价。(4)科学实行奖罚政策,借助经济杠杆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可采取设立先进组织等奖项调动各部门参与管理积极性。

3结束语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和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有直接的联系,高速公路建设还关系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因此,为保证高速公路建设质量,需正确认识其未来发展方向,在满足当前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政策的引导,科学使用现代管理,确保高速公路建设顺利完成,发挥大幅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晓文,陈振,谢雄标.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模糊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4,10(6):54-56.

[2]谭绍富,刘珍.卓越绩效经营管理模式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运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51-55.

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集群协同管理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要实现企业集群的协同效应,首先必须对企业集群的协同运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协同管理机制。协同管理机制指的是企业集群的成员企业之间采取什么方法或形式进行沟通与协同、在竞争与合作的协同博弈中如何决策、如何运作、如何进行风险分担、利益分配,从而实现集群内各企业利益的协同效应。

1协同管理的概念

按照协同学的思想,协同的实质在于强调事物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它强调整合、协作的一致性或和谐性,以及在某种模式的支配下事物或系统产生不同于原来状态的质变过程。

综合协同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可以对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做出以下解释:企业集群在协同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对整个企业集群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有效地整合集群中各种资源、环节之间的协作关系,使系统产生整体作用大于各要素作用力之和的增值效应的所有过程和活动的综合。

协同管理有助于整个集群系统的稳定和有序,能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放大系统的功能,并创造出由自发协同而产生的集群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目的性。协同管理追求的最终目标是“1+1>2”的协同效应,即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聚合放大和功能倍增,而实现这一目标则要求集群内企业按照一定的协同方式相互作用、协调、同步,产生主宰系统发展的参序量,从而支配集群向有序方向发展,提高集群的效率。

(2)整体性。虽然企业集群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并不存在产权关系,但从协同管理内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实现协同管理要对各个集群内企业进行整合,并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管理方法、手段促使集群内各企业发挥适当的作用,相互合作和协调而实现一致和互补。

(3)非线性。协同管理要实现协同效应,集群内各企业之间要有较强的相互联系,它不是单个企业的简单加和,而是通过各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发挥整体功能的结果。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复杂的,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性和交叉的因果性。

2中小企业集群协同管理的基本原则

根据协同管理的目标,中小企业集群协同管理主要遵循以下5项基本原则:(1)集群利益最大化原则:集群的协同管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或时间段内使集群内少数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和影响,但是应该坚持将集群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求减少损失的办法。(2)多赢原则:理论上来说,协同管理对集群内的所有企业都是有利的,对于个别成员暂时受损的局部利益从长远看应能得到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3)互补原则:集群内企业具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在协同过程中,集群内单个企业以外部优势来弥补自己的劣势,从而达到整体的最优,即优势互补。

3中小企业集群协同管理的决策机制

随着企业集群协作领域的拓宽和协作程度的深化,企业集群逐渐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种利益攸关和冲突并存的情况下,任何集群内企业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该项决策对集群和其他企业的影响。只有以整体利益最优化为目标,坚持长期合作战略,产业集群才能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中小企业集群企业大多规模和实力相当,一般不存在核心主导企业,而集群中的单个企业也不可能就涉及集群整体利益的决策问题做出强势的决定,只能采用协同的群体决策机制。此外,在当前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信息更新迅猛的情况下,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知识、经验已经不足以使其快速、准确地做出应对各种问题的决策,这也需要通过群体决策的方式来弥补。

从理论上说,完美的集群决策方案是不存在的,集群只能通过集合各单位的意见和方案做出一个相对最优的决策,做出决策是一个复杂、不断反复直到成员最终达成一致或妥协的动态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发现和分析问题;确定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依据目标制定方案评价准则;对个体方案进行汇总、分析、比较,对意见一致性进行分析,将个体偏好集结为群体偏好;进行综合评价和方案选择,如果不满足某种评价准则就重新进入上一步;实施方案,并加以监督和及时的反馈。

篇7

一、“新网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优化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强化服务功能、惠农便农利农为目的,以改造、整合、提升、优化供销合作社现有网络资源和传统经营业务为重点,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在全市加快构建机制健全、管理规范、功能完善、有序和谐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二)主要目标:自2011年到2015年,在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培育壮大2-3个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销售额超亿元的连锁经营骨干企业,改造、建设12个规范的经营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配送中心,160个营业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级超市,发展2000个营业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店(农家店)或村级综合服务社,覆盖全市9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一县两中心、一乡二超市、一村一店,构建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四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形成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行政村为网络终端,配置合理、城乡互动、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三)基本原则: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形式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服务功能综合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连结城乡、供销并举、综合经营、系列服务”的优势,大力发展“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实现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二是改造与新建并重、以改造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完善经营设施、整合重组资源、优化网络布局、实现网络对接,走低成本、高效益的联合发展路子。“新网工程”要与商务部门组织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搞好衔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合力,共同发展。三是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按经济规律、市场机制办事与政府推动、政策扶持相结合,加快供销合作社开放办社步伐,推动“新网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新网工程”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培育一批连锁经营龙头企业。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突出经营主业,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把产权制度改革与培育大中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结合起来,通过产权重组、企业并购、投资融资、开放办社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优化社有资本配置和产权结构,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带动力强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带动“新网工程”建设。

(二)规划建设四大流通服务网络。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根据当地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结合“新网工程”建设要求和连锁网点布局,通过自建、联建等方式,加快规划建设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四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

(三)建立健全农副产品市场购销体系。供销合作社要在农产品集中地兴办专业市场,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完善仓储运输、质量检测、信息服务、加工增值、冷藏物流等功能,健全农副产品市场体系。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经纪人,培育一批管理规范、产品特色突出的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抚育一批品牌化农副产品,促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农副产品市场和连锁超市等网络的有效对接,尽快建立起集生产、加工、销售、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副产品市场购销体系,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

(四)完善提升终端网络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在农村网点多、覆盖面广的优势,结合全市开展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按照“形象新、环境美、功能全、服务优”的标准,不断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社、社区服务中心功能,使供销合作社的基层网络逐渐成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日用消费品供应、农副产品购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载体,满足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五)着力健全网络管理运行机制。按照现代流通标准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加强对社属直营店、加盟店的管理,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商品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服务标准。创建和培育自己的连锁企业品牌,建立规范的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快商品配送体系建设,引进现代管理方式,加快信息化技术应用步伐,建立健全“新网工程”的管理运行机制,增强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的整体竞争力。

三、落实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新网工程”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流通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对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扩大农村消费,规范农村市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市供销合作社要履行好对此项工作的指导、检查、管理和督导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政府要把“新网工程”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专人负责,统筹安排,精心部署,帮助解决“新网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篇8

[关键词]人本原理 管理原则 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理念,它强调的是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学作用,进而强调要围绕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行管理活动,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人本管理强调人的核心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领域的管理哲学和管理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本原理也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院校是个特定的社会组织,受国家和社会的委托,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以及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的正确认识与科学态度,人是学校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者是人,受教育者也是人,学校一切活动都是由人而展开的,也是为人而开展的。因此,学校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人本原理是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首先,院校是一个集体,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论是院校还是任何团体,人本管理的内涵应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情感为纽带,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团结、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促进他们素质、身心、能力、知识等方面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第二,处理好领导、部署主导的关系,在自觉自愿实现自主管理,创设和谐愉快、健康向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互动的教育管理氛围;第三,尊重每一个人,为他们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使具有各种差异的个体得到整体提高。

一、院校管理教育中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

1.人本原则

人是第一资源,因此,一切管理都应该以做好师生的工作,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为根本。挖掘潜能、积极进取,创造一个使教师、学生热心工作,心情愉快,关系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使个人价值得到发挥,这就是人本管理。

2.激励原则

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仅仅满足物质需求是不够的。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性的源泉是需要得到满足。因此,院校管理中不仅要满足大家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大家的精神需要,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这是激励原则的根本含义。

3.目标原则

现代管理心理学强调,目标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趋向目标,目标完成满足需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掌握了这一规律,管理者就应对下属,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掘人的潜能

4.民主原则

主要特点之一是自主性,即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作用,实行“群体决策”,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判断误差,综合大家的知识、信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案,有利于找到满意的决策方案,从而更好地承担任务,通过集体决策,充分发扬民主,就能使确立的目标为大家接受,井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尽心尽力地工作。

二、工作中贯彻人本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需要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大家的需求结构,尽可能地满足其合理需要,因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积极性的源泉,个体需要产生以后,井不一定都产生动机,但是人的需要是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其中有优势需要和非优势需要之分,而只有优势需要的满足才会转变为行为推动力。因此,要努力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就必须能满足大家的优势需要当然,人的需要,有正当的需要,也有不正当的需要管理者对部署正当的需要尽可能去满足,对不正当的需要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

2.实行民主,树立主人翁意识

管理的对象,是管理的主体,要保持同志式的合作关系,正确认识被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主人翁的地位。有重大决策,有权审议管理措施,有权监督领导,可以提出建议或批评意见。因此,建立民主管理体制,应广泛征求意见,有计划的执行实行民主检查,充分吸收反馈意见,对其执行的结果进行集中总结,从而充分利用大家群策群力地把单位管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3.要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合理组合,量才而用

对教师的管理的根本任务是选好人、用好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要充分去了解,要能敏锐地发现人才,井做到才尽其用,避免大才小用或小材大用的失误。

4.协调好关系,处理矛盾,创造团队意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