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战略环境概述8篇

时间:2024-03-18 18:27: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战略环境概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战略环境概述

篇1

论文关键词:战略发展,行业分析,商务中心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上海阿波罗大厦有限公司概述.

..............................................9

1.1公司发展历程..........................................................9

1.2公司现状..............................................................4

1.3公司面临问题与挑战....................................................7

第二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8

2.1宏观环境分析..........................................................8

2.1.1经济环境...........................................................8

2.1.2政治环境...........................................................9

2.1.3技术环境...........................................................9

2.1.4社会、文化、人口与地理环境........................................10

2.2商务中心行业环境分析.................................................10

2.2.1商务中心的定义....................................................10

2.2.2商务中心行业的技术特徵............................................11

2.2.3商务中心行业的经济和生命周期......................................17

2.2.4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23

2.3市场竞争对手分析.....................................................28

2.3.1雷格斯(Regus)...................................................28

第三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0

3.1产品与技术分析.......................................................30

3.1.1产品线............................................................30

3.1.2新点开发能力......................................................32

3.1.3产品开发能力......................................................32

3.1.4服务质量控制能力..................................................33

3.2市场与运营分析.......................................................33

3.2.1细分市场分析......................................................33

3.2.2市场研发能力......................................................33

3.2.3运营管理能力......................................................34

3.2.4商业模式..........................................................34

3.3公司财务分析.........................................................34

3.4公司文化与人力资源分析...............................................35

3.4.1公司文化..........................................................35

3.4.2人力资源概况......................................................36

3.4.3组织管理问题......................................................37

第四章

公司SWOT分析

...........................................................38

4.1公司的机会与威胁.....................................................38

4.1.1潜在机会(O)分析.................................................38

4.1.2潜在威胁(T)分析.................................................38

4.2公司的优势与劣势.....................................................39

4.2.1公司优势(S)分析.................................................39

4.2.2公司劣势(W)分析.................................................39

4.3SWOT矩阵.............................................................40

4.3.1公司SWOT矩阵......................................................40

第五章

公司战略实施措施.

.......................................................43

5.1确定战略.............................................................43

5.2优化组织结构.........................................................45

5.3加强开发延伸性产品...................................................47

5.4强化人力资源管理.....................................................48

5.5积极收购与兼并.......................................................51

结束语..........................................................................52

篇2

论文关键词:战略发展,行业分析,商务中心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上海阿波罗大厦有限公司概述. ..............................................9

1.1公司发展历程..........................................................9

1.2公司现状..............................................................4

1.3公司面临问题与挑战....................................................7

第二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8

2.1宏观环境分析..........................................................8

2.1.1经济环境...........................................................8

2.1.2政治环境...........................................................9

2.1.3技术环境...........................................................9

2.1.4社会、文化、人口与地理环境........................................10

2.2商务中心行业环境分析.................................................10

2.2.1商务中心的定义....................................................10

2.2.2商务中心行业的技术特徵............................................11

2.2.3商务中心行业的经济和生命周期......................................17

2.2.4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23

2.3市场竞争对手分析.....................................................28

2.3.1雷格斯(Regus)...................................................28

第三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0

3.1产品与技术分析.......................................................30

3.1.1产品线............................................................30

3.1.2新点开发能力......................................................32

3.1.3产品开发能力......................................................32

3.1.4服务质量控制能力..................................................33

3.2市场与运营分析.......................................................33

3.2.1细分市场分析......................................................33

3.2.2市场研发能力......................................................33

3.2.3运营管理能力......................................................34

3.2.4商业模式..........................................................34

3.3公司财务分析.........................................................34

3.4公司文化与人力资源分析...............................................35

3.4.1公司文化..........................................................35

3.4.2人力资源概况......................................................36

3.4.3组织管理问题......................................................37

第四章

公司SWOT分析 ...........................................................38

4.1公司的机会与威胁.....................................................38

4.1.1潜在机会(O)分析.................................................38

4.1.2潜在威胁(T)分析.................................................38

4.2公司的优势与劣势.....................................................39

4.2.1公司优势(S)分析.................................................39

4.2.2公司劣势(W)分析.................................................39

4.3SWOT矩阵.............................................................40

4.3.1公司SWOT矩阵......................................................40

第五章

公司战略实施措施. .......................................................43

5.1确定战略.............................................................43

5.2优化组织结构.........................................................45

5.3加强开发延伸性产品...................................................47

5.4强化人力资源管理.....................................................48

5.5积极收购与兼并.......................................................51

结束语..........................................................................52

篇3

Abstract: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in an important era of the transition and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The intense change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makes strategic management crucial to enterprises living and developing in long-term. Based on the overview of enterprise strategy for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paper proposed enterprise strategic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关键词:企业战略;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Key words: enterprise strategy;problems;effective way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09-01

1企业战略概述

1.1 企业战略定义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商业竞争的兴起,战略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杰克・特劳特根据军事中“选择决战地点”的概念提出了定位观念,用以界定企业经营要创造的外部成果,企业内部运营规划相应成为“如何驱动军队抵达”去创建定位,并强调定位对企业竞争的重要性。随后,迈克尔・波特基于产业的视角对企业竞争战略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差异化、成本领先和业务聚焦是企业赢得竞争的有效途径。

1.2 企业战略的主要特点①目标导向。战略通常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战略是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一个战略,只有在具体的目标前提下讨论和实践才真正具有意义。②长期效应。战略面向未来,把握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聚焦于企业的远见和长期目标,并给出实现远见与长期目标的行动序列和管理举措。③资源承诺。战略是一种为承诺所支持的态势和境界。战略决策往往牵扯到大规模的、不可逆转的、不可撤出的资源投入作为对所选战略方向的承诺。

1.3 企业战略的基本准则①独特性。战略的生命线是其独特性。一个企业独有的,难以被对手模仿的特点与资质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是战略的可靠基础。②合法性。当一个企业在拓展其独特性的边界之时,它也要考虑所谓社会合法性问题,需要被对手、公众、政府、社区,和整个社会所容忍和接纳。③原本性。战略在商业竞争中的最终目的是赢,是为消费者创造卓越的价值。从顾客的实际需求出发是原本性准则的核心要义。战略灵感的源泉应该来自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对手的作为。

2企业战略存在的问题

2.1 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肤浅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经历了从生产导向到推销导向、营销导向、直至战略管理几个阶段。由于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市场环境的稳定性,企业更加注重以生产、销售为重点的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缺乏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谋划意识。

2.2 静态地制订企业战略企业是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开放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要获得长期、稳定和高速度的发展,战略管理者必须随时监视和扫描内外部环境的振荡变化,分析机会与威胁的存在方式和影响程度,以便制订新的战略或及时对企业现行战略进行调整。

2.3 对竞争环境的判断失误不少公司错误地认识和判断了竞争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尽管他们中有不少曾占据行业领先地位,但他们忽视或误解了竞争环境中变化的征兆,最后导致自身的竞争优势受到侵蚀。

2.4 受制于组织结构在传统的公司组织中,不同部门间分工明确,承担不同的职能和责任。而在公司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组织结构上的这种条块分割,要跨越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而营建有效的协调整合体系主导核心流程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要突破此类困境,则需要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彻底地变革,营造新颖的无边界的组织形态。

2.5 忽视战略管理小组的作用中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处于政企不分的状态,尽管经历十几年的改革,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仍然存在。国有企业高层经营者九成由上级主管任命,企业经营者对主管部门负责,并套以行政级别,高层经营者对企业的日常经营事务具有主要的管理权和决策权,而且企业缺乏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致使高层经营者大权在握,领导班子旁如虚设。而在中国的私营企业中,集权式经验型管理更是私营企业的主要管理方式。

3解决企业战略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3.1 全面深入理解当代最新的战略理论和方法中国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时间较短,企业管理特别是战略管理基础薄弱,要迅速赶上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西方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并非易事。缩短两者之间的差距,关键在于紧随国际管理发展趋势,全面深入了解当代最新的战略理论和方法,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概念的表面含义、方法的简单操作程序或几个战略词汇的理解上。探寻战略理论中隐含的深层次的知识,有助于增强企业综合运用战略的能力甚至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

3.2 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谋划。战略制定必须分析环境,环境对战略的制定、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企业的诸多外部环境都可以概念化为一系列利益相关者,所谓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拥有利益或参与企业管理的人和企业。

3.3 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竞争信息系统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竞争信息系统,保证相关信息在组织内部的畅通无阻,并使其能得到妥善的处置应对,能为经营战略的正确制定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平台。需要培育一种对环境变化敏感的公司文化。在竞争环境分析时,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竞争空间,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竞争者,还要充分考虑到潜在的和新的竞争者。

3.4 界定企业战略氛围界定战略氛围,找出战略涉及的关键对象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然后设计相对应的组织结构。在同一组织内和不同组织间实现协调和整合。只有通过树立明确的目标,有效地沟通,并利用跨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才能突破背离,使组织的各个部门协调运转。

3.5 借鉴国外企业经验借鉴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使中国“国内竞争国际化”,中国企业不出国门就能与国际性公司进行竞争和较量。跨国公司多为发展成熟的大公司,具有诸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尤其是跨国公司能对大规模的公司体系进行有条不紊的管理,其特殊经验和手段值得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社会责任;本质;绩效;衡量指标

1、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研究

1.1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演变

1.1.1国外研究演变概述

1916年,克拉克(Clark,J.Maurice)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大家对于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相当熟悉,不需要到1916年还来重新讨论,但是迄今,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

20世纪30年代,哈弗大学法学院教授多德(Dodd)认为“公司经营着的应有态度是树立自己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伦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及以后,大量研究者转向从多种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从社会责任战略和实施过程的进一步研究衍生出企业社会回应概念,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对社会主动回应的行为,并发展了社会绩效及其模型,从公共视角提出社会责任的决定是一个公共参与的过程。

1975年Sethi 指出社会责任是将企业行为提升到与当前流行的社会规范、价值和目标一致的层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社会表现概念,意图提供社会责任管理框架,并试图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全面衡量。

1.1.2国内研究演变概述

2003年陈宏辉和贾生华将社会责任本质定义为企业对复杂契约系统的回应,这组契约系统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企业必须对其经营所在的社会系统的要求作出回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005年张文魁认为我国企业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完成了企业社会责任。

2009年李心合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系列经济契约和社会契约的集合体,社会契约反映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公共利益关系,以规定社会责任和效用为主要内容,该契约内容也许会含糊不清,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履行社会契约规定的内容。

2011年花双莲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内部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企业对非所有者身份的全部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响应。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现阶段下企业社会责任本质就是企业为实现其最终经营目标即生存和发展的目标而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所承担的的义务。

1.2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不同观点

1.2.1国外的不同观点概述

1979年卡罗尔(Carrol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慈善责任)。1985年Ullman 认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是“一堆寻找理论的数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寻找理论的数据”。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1991年阿奇·卡罗尔(Arehie Carrol)认为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明方向,针对每一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可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范围。

2001年兰托斯(Lantos)将其分为伦理型、利他型和战略型三个层面,伦理型对应卡罗尔提出的前三种,利他型和战略型是对慈善责任的进一步细分。

2003年Schwartz&Carroll将其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三个领域。

2007年迪马·加玛莉(Dima Jamali)将其分为强制型和自愿型两大类,分别对应于兰托斯的伦理型责任和拉罗尔的慈善责任。

1.2.2国内的不同观点概述

2003年国内学者陈志昂和陆伟将其划分为法规层面、标准层面、战略和道义层面。

2004年陈宏辉和贾生华认为满足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需求就是履行不同层面的社会责任。

2006年王竹泉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并根据是否有权或实际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象就是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签订的契约。

2011年花双莲将其分为份内和自愿两个层面,份内社会责任是企业依据交易契约或社会契约及法律规范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应尽的基本责任;自愿责任是超越份内的资源社会责任,它属于卡罗尔的“慈善责任”、迪马·加玛莉的“自愿型”部分,直接对应于兰托斯的“利他型”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针对企业的内外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内部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政府、竞争者、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衡量指标

2.1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衡量指标

1998年Stanwich 在Carroll提出的CSP(企业社会绩效)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认为企业社会绩效的多维度包括企业慈善(用捐赠反映)、高层管理人员(用薪酬和奖金来衡量)、员工(用董事会和企业中女性和少数民族人数来体现)、自然环境(用有害物质排放量来表现)及股东(用企业的获利能力来说明)。

此外,还有SA8000、DJSI(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KLD指数(被利益相关者理论权威Wood & Jones认为是研究设计最好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澳大利亚的崇德(Reputex)

2.2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衡量指标概述

2009年杜炜、穆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与企业财务指标的勾稽关系,用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针对的对象有股东(3个指标)、债权人(3个指标)、员工(5个指标)、经营者(3个指标)、消费者(3个指标)、商业合作伙伴(4个指标)、政府(4个指标)、社区(4个指标)、环境(9个指标)。

2010年姚立根、王华东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构建了13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一级指标有经营责任、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谐责任。

2011年王凤华设计了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责任指标(4个)、法律责任指标(3个)、伦理责任指标(3个)、慈善责任指标(3个)。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根据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等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自身特点的不同,针对不同的企业应有相对不同的具体衡量指标,但衡量对象都是上述所述的对象,具体指标根据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结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理解不清,定义多种多样的情况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概述提出本文认同的对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理解,认清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社会责任衡量指标的研究成果,指出其衡量指标根据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以后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打下基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JP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20-130

[2]花双莲.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论文,

[3]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J].经济与管理,2003,(11):60-61

篇5

关键词:园林管理;绿化;生态战略功能

1 园林管理的战略功能概述

园林对于城市的战略功能尤为突出。城市园林能够给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有效的园林管理象征着居民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代表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园林管理也因此成为了城市现代化、生态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园林管理的战略功能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园林管理能够保护环境,重塑环境,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当前建设“美丽社会”成为了各个区域发展的新理念,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美丽城市”的建设也因此离不开园林管理。可持续发展观也要求以保护自然、促进生态持续发展为基础,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园林管理对于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的城市来说可谓是责任重大。它能对生态中原有的成分加强保护,还能模拟自然进行人为设计以修复遭到破坏的部分,园林这种再创造式管理同样能够增加自然资源,增强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平。当前城市的园林管理多是自然环境的重塑,这种重塑同样能够塑造自然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利用,这关系着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园林管理关乎区域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双重战略功能。物质文明建设上,优质的园林管理能够为居民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园林在产生服务效益的同时可以改善居民的精神层面状态。所以说园林能够综合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和水平,增加区域的和谐程度。此外园林管理还有益于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园林管理具有优化及重塑环境的功能,它还可以丰富区域文化内涵,推进区域建设及管理行业的发展。丰富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有助于陶冶居民情操、提高道德素养,还有助于区域在继承和弘扬文化基础上形成区域的特色文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增强区域的文化底蕴,极大的推动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

区域的园林管理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生态效益;能够美化环境,丰富居民的娱乐生活;园林区域还能以区域优势为居民提供避灾场所,从而增加了城市的安全效益;此外园林区域还能为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增加景点,从而创造经济效益。园林管理事业的战略功能是多重的,是不可替代的。

2 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概述

因为是政府拨款建设的工程,园林建设及管理中存在成本预算过高、质量把关不严、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园林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新建、轻管理。园林建设完成之后维护不到位,例如园林植被的同步修剪不到位等。

园林生产管理定额机制管理不到位,管理工作工作数量无相关规定,而且各项作业操作流程规定缺失,导致一些维护性操作不规范。各项作业质量无参照标准而且质量验收流程缺失。

此外园林设计方面也有问题,园林设计时栽种的植被数量少,植被品种单一,以致园林内部无法形成全面的植物生态群落及生物链系统;园林设计中不注重绿化面积与硬化铺装面积的比例,使得园林建设完工后绿化面积较小,影响其绿化功能。此外园林中人工成分过多,人工景点设置过多,以致园林设计不合园林绿化规格。

3 加强园林管理的措施

园林管理具有范围广,内容多样的特点,主要包括行道绿化带管理、社区绿化管理、公园绿地管理等,就园林管理的问题现状,因地制宜逐步加强园林管理。

首先健全园林管理机制与质量标准规范。就园林管理中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园林管理相关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操作规程规范、设置管理技术标准,并且要督促园林管理实践中严格按照园林管理相关规定。

第二,园林管理要加强管理方法的培训。园林作为公共活动区域,每一位居民都应该对园林管理发扬主人翁精神,尤其是园林工作人员要坚持工作责任心。园林管理培训中要着重技术培训,如植被栽种技术、施肥、除草技术等。定时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园林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

第三,加强质量监督并确立奖惩制度。根据园林规模进行工作人员分配,并成立专门的技术团队不定时的进行抽查监督,检查小队要技术水平高且工作认真负责,能够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建立奖罚制度,对于园林工作负责、管理工作到位的工作人员定时予以奖励;对任务完成质量差的员工进行批评并严重时予以罚款。合理的奖惩制度能起到有效的督促功效。

第四,不断推进园林管理方式的创新工作。如病虫害防治技术、苗木培育技术等,与科研保持同步,推进园林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增加科技投入,使园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篇6

关键词:SWOT;发展战略

一、SWOT分析法概述

SWOT是研究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基本方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克里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所谓SWOT分析法,就是指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的发展战略的方法。SWOT是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SWOT分析的目标在于找出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SWOT分析法为企业提供了四种可以选择的战略: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

二、对HW公司的SWOT分析

(一)HW公司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分析(O/T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的要素非常多,为了研究的方便及体现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对HW公司外部环境的分析主要从经济形势及区域特点、政府法律特点、供应商特点、造纸业产品及市场特点和造纸业发展特点等五个方面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二)基于机会与威胁交叉分析的经营方针

一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中高档产品的比重,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二是积极研发和引进新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采用关键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四是积极利用公司现有的循环经济系统,扩大发展规模,提高系统利用率,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三)基于经营方针的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分析(S/W分析)

以下就根据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经营方针对HW公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四)基于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的管理方针

一是围绕绿色发展立企,立足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建企,完善人力建设,弘扬企业文化;三是强化营销管理固企,加强品牌建设,巩固营销渠道;四是实现技术创新强企,着力技术创新,争做行业标兵。

(五)HW公司SWOT矩阵分析

基于以上对HW公司的机会、威胁的分析,以及优势和劣势的分析,以下将各因素综合起来,从而得出HW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战略,如表3所示。

综上分析,企业目前的优势和机会占主导地位,根据前述SWOT分析理论,企业应采取SO战略,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

三、结论

篇7

关键词:环境绩效 平衡计分卡 评价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资源与环境的代价,如资源枯竭、大气水污染严重、企业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制度,但这并未从根本上遏制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从国内外环境管理的实践来看,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更加迫切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中。而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既是环境最大的受益者,又是环境问题的“肇事者”,对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加快从经济人到社会人进而到生态人的角色转变。所以,企业有必要在战略与经营决策层面加入环境因素,并对其绩效进行评价,以促进自身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积极性,致使企业没能系统、全面地从各个层面对其环境绩效进行评价,而仅仅停留在对单项指标的考核。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性强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对促使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绩效的界定

环境绩效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但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未对环境绩效的定义形成一种统一的意见,更没有形成公认的准则。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绩效进行了界定。

著名英国会计学家R.H.Gray(1993)基于信息披露的角度对环境绩效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企业的环境绩效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企业的环境政策(Police)、企业环境计划与框架(Plans and Structure)、发生的环境活动(Activity)、涉及的财务事项(Financial)、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Sustainable Management)。Klassen和McLaughlin(1996)根据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关系对环境绩效进行了界定,他们提出,环境绩效应是企业在环境及环境问题方面所涉及的财务业绩和在提升环境状况方面所获取成效的总称。(2001)从有关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视角出发,将环境绩效定义为:企业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等所取得的业绩。Charles J.Corbet(2002)基于对企业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考虑,认为企业的环境绩效是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即一个企业在将环境影响降低至最小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他将环境绩效界定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销售活动中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二是企业在制度、文化等方面所体现的环保意识。郑季良、邹平也从此角度出发将环境绩效定义为:企业在治理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将环境绩效界定为: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基于其环境愿景,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污染控制治理、资源利用与节约、环保科研、环保教育培训等方面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成果以及与此同时所取得的财务业绩。

二、平衡计分卡的概述及其引入环境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一)平衡计分卡的概述

1996年,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Robert S.K.)和复兴方案战略集团总裁诺顿(David P.N.)在对12家业绩领先企业研究的基础上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文章《平衡计分卡――业绩衡量与驱动创新的新方法》,该文首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不久该模型就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推崇,并被评为“过去8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理念之一”。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以因果链分析为手段的综合评价系统,它将涉及企业表面现象与深层实质、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内部环境与外部状况等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并将它们划分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及学习成长四个方面,并针对各个方面设计出具体目标及评价指标,利用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来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到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再到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的过程。它成功地将企业的业绩考核上升到了组织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实施战略的有力工具。

(二)平衡计分卡引入环境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都针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了一些标准,比如,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BCSD)在2000年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有关环境绩效评价的指导性纲要文件――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也在2006年10月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指标协议。但现行的这些标准都存在一些缺陷:评价指标通常更加侧重于使用财务指标对企业生产环节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然而,这种业绩评价方法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即评价结果的片面性,这种评价方法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不能对企业各个层面涉及环境事项的绩效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而平衡计分卡恰能弥补这一点,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中,可以从整体战略角度出发,把环境因素纳入不同层次的经营决策中,进行一个全面、动态、持续的绩效评价,利用指标之间相互驱动将企业在经营成果、生产运营、学习成长、相关者利益等关键领域的业绩改善综合起来对企业整体环境绩效进行考查,以此来促进企业进行短期和长期的管控,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通过设计一套系统而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实现对某种事物绩效的考核评价。在当今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环境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的“生态梦”。鉴于平衡计分卡是一套先进的战略管理工具,其可以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结构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之间、企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寻求“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绩效考核与战略实施。所以,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嵌入到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以此来构建评价体系,实现企业对环境绩效的全面评价。

(一)构建思路

企业在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时,应根据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系统进行设计。首先,设定企业的环境愿景,它是保证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其次,将企业的环境愿景纳入企业战略当中,以展示企业提高环境绩效的决心,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以后为之努力的方向。再次,将企业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它是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起点,决定了评价的方向和基本框架,应包括环境财务、利益相关者、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方面的具体目标。然后,根据企业具体的环境绩效目标设置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企业,进而对企业的环境愿景进行调整,再重复上述步骤,循环往复,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二)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及可行性,我们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既应考虑到环境绩效自身的特点,也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确保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合理及评价结果准确的必要基础,所以指标的设计首先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于指标的意义必须明确,能被企业各级员工、领导所理解认同;对于数据的统计方法应科学合理,数据的分析应该标准规范,以避免产生错误和歧义,否则,评价出的结果就会失去意义。

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保证企业能够顺利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前提,因此,指标的设计应考虑指标数据的易得性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即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是否具有相对易于获取的统计记录,还要考虑这些可靠的数据能够使评价程序顺利运行。

3.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使评价体系内容全面的有力保证,若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的关联性过强则会导致评价结果反映的信息存在重叠,致使评价结果不客观全面,为此,在设置指标时应尽量降低其相关性,选择独立性较强的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全面性。

4.综合性原则。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涉及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社会等多个领域,相应地,其便有多个子系统构成。因此,必须对它们的结构层次及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做到主子系统相互协调统一,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

(三)评价指标的设计

鉴于平衡计分卡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本文在对平衡计分卡某些维度稍加修改的基础上围绕这四个维度进行指标设计,分别为环境财务维度、利益相关者维度、内部流程维度以及学习成长维度。

1.环境财务绩效指标。环境财务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所获取的收益,主要包括环境投入、环境费用、环境收益。环境投入主要是指企业对企业以及周围环境已有污染治理的投入;环境费用主要指企业的排污费、污染物处置费、污染物超标排放缴纳的罚款等;环境收益主要包括因环境保护获得的税收优惠和奖励补助。

2.利益相关者绩效指标。利益相关者(主要指政府和周围社区)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提高周围社区环境状况、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作为,主要包括对周围社区环境的绿化、环保捐款、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管控能力。对周围社区环境绿化是指企业主动对其厂地周围环境进行的美化;环保捐款是指企业对民间环保组织、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以及政府环保事业等提供的无偿赞助;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管控能力是指企业对发生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控制能力。

3.内部流程绩效指标。内部流程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生产方面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绿色采购、环保设备使用、资源利用能力。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保材料的购买;环保设备使用主要指企业为了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使用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设备;资源利用能力主要指企业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以及对生产投入资源的利用率。

4.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环保科研和环保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主要包括环保技术工艺研发、环保产品研发和环保教育培训。环保技术工艺研发主要指企业为研究开发环保技术和工艺而在科研方面所做的努力;环保产品研发主要指企业在研发环保产品方面所进行的科研投入;环保教育培训主要指为了防止和减少环保事故,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而对员工进行的环保教育培训。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评价指标设计确定后,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本文尝试建立了如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环境绩效管理。

四、结语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中,使企业将环境战略转化为业绩衡量指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行业不同,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就可能有所不同,如何选择合适的指标准确衡量企业环境绩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企业应在深刻分析自身情况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X

参考文献:

1.侯睿,赵静.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嵌入性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24).

2.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虹,刘晓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天津经济,2008,(09).

4.杨娜.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2,(10).

5.曹颖.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05).

6.蒋欣.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D].厦门:厦门大学,2009.

7.刘德银.企业环境绩效综合评价探讨[J].经济论坛,2007,(01).

8.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论文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水资源综合规划层次分析法郑州市

论文摘要:从战略层次上对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以规划水平年2010年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aj{p)对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进行多方案比较:方案一(回用型);方案二(节水型);方案三(增量型);得出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依据国民 经济 发展 规划和流域综合利用规划, 科学 合理地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对有关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将战略环境评价介入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规划实施对环境长远的、潜在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或规划调整建议,消除或降低因规划缺陷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研究区概况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是全省 政治 、经济、文化和 交通 中心,总面积7446.3km2,总人口715.99万;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24.6%,淮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75.4%;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29.6inln,年平均气温14℃左右。133229.Com

郑州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河南省的1/2,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郑州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郑州市全面启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

2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内涵

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enviromnentalassessment,简称sea)是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的原则与方法在战略层次,包括政策、计划和规划上的应用,是eia从项目层次向战略层次的延伸和扩展。通过对一项具体战略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应用于决策中,消除或降低因战略缺陷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产生。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属于规划层次上的战略环境评价,是对该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据此对规划编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否定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破坏的内容,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环境的危害。

3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的工作程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9个步骤(图1)。

战略环境评价在规划方案编制的初期即介入,通过对规划方案的分析和初步筛选、确定评价内容和范围与编写环境评价大纲、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指标的确立、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减免措施制定等主要环节,得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制定跟踪监测与后评价计划;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及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设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社会经济调查分析与评价、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评价、水利工程影响分析与评价等5个评价专题;在战略环境评价工作中充分注重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和公众参与作用的发挥。

4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

战略环境评价方法是指在sea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具体步骤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以及模拟模型等,这些共同构成了sea的方法体系。

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t/t140--2003)的推荐方法j,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不同评价环节的特点,本文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项目环境评价中采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类是在经济部门、规划研究中使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费用一效益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等。在评价过程中,选取其中的两种或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某一环节的综合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各环节采用的评价方法见表1。

4.1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协调水资源、水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评价指标的筛选一般不宜过细、过多,应着重评价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区域性影响的因子。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区域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水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珍稀物种)、土地资源、环境卫生与健康等。

4.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应以评价区 自然 特征和现有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开发活动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目标来建立。郑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现有水利工程标准低,防洪和供水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山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与盐渍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力度不够。

综合考虑上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战略环境评价的总目标,设立相应的环境评价主题,合理确立各评价主题的环境保护目标,并将环境保护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层(a层)。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最终目的。

准则层。是衡量总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包含两个中间层:主题层(b层)和状态层(c层)。b层是描述系统层的主体结构,由5个环境评价主题构成。c层是描述各主题层应达到的最佳状态,由13个环境保护目标构成,见表2第2列。

指标层(d层)。是描述各状态层属性指标及评价的基础,包含22个评价指标,见表2第3列。

5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比较

以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年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多方案比较。

5.1规划方案概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二是提高污水处理率,增加污水回用量;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节水措施。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可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规划水平年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概述如下:

a.方案一(回用型)。以增加污水回用量为主,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区外调水量和节水措施次之;

b.方案二(节水型)。以强化节水措施为主,适当增加污水回用量、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

c.方案三(增量型)。以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为主,辅以节水措施和增加污水回用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的主要 经济 技术指标见表3。

5.2层次分析法(ahp)及多方案比较

5.2.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5_。该方法能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评价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各要素按隶属关系分解成若干层次,并按照上一层的准则对其下属层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利用数学方法求解各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与各要素参数值一并作为综合分析的依据。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定性与定量指标两部分组成。其中,定量指标以规划方案中可量化的指标为基础,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污废水排放率等;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分法进行量化,如与社会经济 发展 的协调程度、是否导致生态结构与功能变化等。通过分析规划涉及区域的环境特征,确定各层次的权重。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结合该研究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改善的现状,经济社会的权重略大于水资源,分别为28%、26%;考虑到水环境污染较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以及规划对本区域 自然 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重要敏感对象的影响程度,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权重值均定为18%;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土地“三化”以及有效灌溉面积等方面,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土地资源权重定为l0%。结合ai-ip模型中各指标的具体情况,各指标参数的权重由区域环境特点及在相关因子中的地位决定,参数分值采用l0分制,以“l0,8,6,4,2”的等级分值依此代表影响程度的从大到小。各规划方案总得分由各分值乘以相应权重求和获得,分值越高,表示对总体环境的正面影响越大,负面影响越小。各规划方案最终环境影响得分可通过下式求得:

式中:e为某一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最终得分;n为评价指标的类别数,(n=5);wa为i类别指标a层权重值;为i类~jjlj指标层权重值;wc为i类别指标c层权重值;wo为类nj指标d层(本身)权重值;e,为i类~jljj指标的专家评分值;m为i类别的评价指标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ahp 计算 结果见表2。

5.2.2多方案比较分析

由ahp综合得分表明,如果本次规划不实施(即零方案),规划涉及的区域环境影响综合得分为一,从各项指标分析,区域水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将继续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方案一的综合得分为694,说明在对水环境起到显著改善的同时,由于过于依赖污水回用,污水处理投资压力较大,污水回用量有限,社会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方案三的综合得分为564,说明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由于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方案二的综合得分为782,说明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全民节水意识的提高,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各方案中得分最高,是本规划的推荐方案。

6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