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推动产业链发展8篇

时间:2024-03-18 18:27: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推动产业链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动产业链发展

篇1

刘建成的变化只是蓬莱市葡萄产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级葡萄标准化示范区,“蓬莱初步形成了贯通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生态旅游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目前,蓬莱葡萄种植基地16万亩,葡萄酒年产量14万吨,葡萄酒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年均递增24.3%,税收3.1亿元,年均递增23.2%。”蓬莱市副市长慕庆和说。

1 标准化种植让葡萄“起死回生”

蓬莱地处北纬37°,土壤、光照和温度都非常适合葡萄生长,是国际公认的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和中国优质酿酒葡萄产地之一。但是,在实施农业标准化之前,这里的果农因不懂科学种植,没有标准化生产体系,种出的葡萄达不到酿酒质量标准,龙头企业不“收”,只能“成筐成筐地贱卖”。“当时整个产业受到严重打击,葡萄种植也趋于下降势态。”蓬莱市质监局局长宋胜达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蓬莱市有关部门反复深入调查研究,并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根据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标准,先后制定了《无公害酿酒葡萄》、《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蓬莱酿酒葡萄》、《葡萄苗木嫁接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建立起完善的葡萄种植标准体系。对酿酒葡萄的品种选择、苗木培育、栽培模式、施肥浇水等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为了产出高品质酿酒葡萄,蓬莱还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葡萄标准化示范区领导小组,聘请20多名专家成立葡萄标准化种植专家委员会。

“现在,标准化种植已经深入人心。最明显的变化是果农以前以产量为标准,葡萄亩产达到4000千克,现在通过标准化种植,以质量为标准,亩产控制在500~1500千克。限产之后,农民收入不降反增,1千克葡萄收入增加了1.2元钱。”当地葡萄种植专家许维尧介绍说。

目前,蓬莱葡萄标准化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并建立了国内最大的“酿酒葡萄品种种植资源圃”和填补国际空白的“酿酒葡萄品种砧穗嫁接组合实验圃”。

2 标准化生产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

标准化种植成功后,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但如果只是分散的农户种植方式,就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和规模化效益。

“我们通过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帮助龙头企业建立运行标准体系,示范带动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慕庆和说。在示范区,蓬莱创新葡萄基地生产模式,实行统一供应苗木、化肥和农药、统一宣贯标准、统一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工作流程,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让土地、劳动力、农民生产生活与葡萄酒生产企业紧密结合,土地成为企业“第一车间”,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这一创新模式被相关专家称为“蓬莱模式”。

刘家沟镇葡萄种植大户王长伟便是一位从“蓬莱模式”获益的农民。王长伟家原来承包了4亩土地,后来他折价入股加入了南王山谷葡萄生产合作社,每年每亩土地能分得股金红利500元。同时,他又从合作社那里租种了10亩葡萄园,进行标准化生产,每亩“工资”收入1800元,如今1年每亩地能收入2900多元,比种植粮食作物收益高出5倍左右。

慕庆和算了1笔账:该模式推行以来,当地亩均效益由过去300多元增加到2900~3300元,种植户年人均纯收入由过去4000元增加到目前的8000元。

3 标准化管控让葡萄酒企业转型升级

“道路右手边的这个葡萄酒庄园,庄园的葡萄酒曾多次获国际大奖。大家再看马路左前方的葡萄酒庄园,所产葡萄酒为个性化专属定制……”行驶在烟台到蓬莱的滨海观光大道,导游小姐甜美的声音不时传来。道路两侧是延绵的葡萄种植区,隐匿于葡萄园里的各色酒庄,当地人把它称为“18千米葡萄长廊”。

“自2001年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来,蓬莱市葡萄酒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蓬莱产区酒庄酒在2011年国际葡萄酒烈酒品评赛上获奖数占国内60%。”慕庆和的介绍里透着身为当地人的自豪。

为了酿出高品质葡萄酒,蓬莱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发力高端葡萄酒产业。蓬莱先后邀请国内11名葡萄酒行业资深专家“联合会诊”,根据产区定位,制定了《蓬莱产区控制葡萄酒》地方标准,从标准层面对葡萄酒生产进行规定、规范,对葡萄酒予以科学分类、分级,构建起7项标准体系。

“我们投入400多万元扩建葡萄酒检测中心实验室,提高葡萄酒质量安全保证能力和风险监控能力。制定了《葡萄及葡萄酒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管理规范》,建立起从葡萄种植、生产酿造、窖藏灌装到销售服务的质量管理链条和溯源体系。”慕庆和说。

这一系列的举措让蓬莱产区跻身世界顶级葡萄酒产区“贵族俱乐部”。目前,蓬莱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区,集聚了30多个高端酒庄,发展优质酿酒葡萄近10万亩,生产高档酒庄酒近2万吨,产品出口美国、日本、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农业标准化向第三产业延伸

有人说葡萄酒是“第2种国际语言”,具有非常高的文化融合力。蓬莱在葡萄一二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整合葡萄资源和旅游资源,推动农业标准化向第3产业葡萄酒特色旅游产业延伸,引导酒庄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了标准化的联动发展。

“我们投资300多万元,聘请深圳城市规划设计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对全市35万亩适合葡萄种植的区域进行了集中规划,全力打造18千米葡萄观光产业带和南王山谷、邱山山谷、猎王谷的‘一带三谷’产业格局。”慕庆和说。

在亚洲最大的南王山谷君顶酒庄,游客不但能观葡萄酒堡,品葡萄美酒,还能享受到标准化的酒庄服务。宋胜达告诉记者,蓬莱市积极指导企业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推动蓬莱市的旅游标准化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2

一:南阳楹联文化产业的现状:1、楹联文化现状。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历史上有许多名联佳对出自南阳。2000年10月,南阳被命名为“河南楹联第一市”。去年10月,又被中国楹联协会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桂冠,为南阳“文化名市”增添了一个新的文化品牌。2、春联市场情况。目前,南阳的春联主要靠外地输入,主要靠个体商贩从外地进货,这种经营方式占南阳春联消费市场80%的份额,而新华书店的正规经营仅占不到5%的市场份额,剩余15%的空间属于书写品。另外,我市春联市场上还存在着大量非法印制的盗版产品,许多春联没有标明出版社和印制厂家。

二:发展我市楹联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1、发展楹联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市人口众多,楹联市场很大,但没有一家上规模的春联印制厂家,与我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称号不相符。但反过来说,目前这种状况,说明了我们发展楹联文化产业的空间很大。2、发展楹联文化产业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我市有着悠久的楹联文化传统,从府衙到县衙,从武侯祠到医圣祠,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城市社区、广大农村、楹联随处可见。庆贺新春、婚丧嫁娶、起房造屋都需要它的点缀,人们喜爱楹联,使用楹联,消费、欣赏、品位楹联,可以说楹联文化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或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金字招牌和在历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熏陶下越来越壮大的楹联创业队伍,又有数以万计的楹联作品积累,都为我们发展楹联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3、发展楹联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机遇。弘扬楹联文化,大力发展楹联文化产业,正是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文化品位、增添文化内涵的良好途径,也是市委、市政府近两年将在文化事业发展上要认真做好的10件实事之一。“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创建,领导的重视,社会的关注,为楹联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1.“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是发展我市楹联产业的必由之路。市委、市政府提出“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楹联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这是对我市楹联文化充分调研、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科学决策,也是我市楹联文化形成产业的必由之路。要形成产业,就要有市场,有市场就要有竞争,有竞争就要按市场规律来办事。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多一些行政推动,多一些扶持是必要的。但要做大做强产业,使之走出南阳,辐射周边,叫响全国就要靠市场运作。楹联产业的发展可以按三步来设想:第一步,用三年的时间,依靠地方行政推动的力量,挖掘好本市的市场潜力,培育好我市的楹联市场主体,健全楹联营销网络。第二步,鼓励我市有规模的楹联经营企业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市场拓展上下功夫,使南阳楹联真正成为远近闻名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形成辐射周边省市的格局。第三步,通过五至七年的努力,形成在全国范围内能叫得响的品牌,实现“让全国各地都来南阳买楹联”的设想。

2.建设楹联一条街和楹联长廊是发展我市楹联产业的标志性工程。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别在白河公园和卧龙路建设“楹联长廊”和“楹联一条街”,作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标志性工程。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也是我市楹联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工程,建好这个标志性工程,对推动楹联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透过这项工程,体现了我市楹联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篇3

当前,信息通信技术进步日新月异,随着电信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以及互联网技术和光纤技术的快速发展,宽带通信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信息通信业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电话用户1亿户左右,每年完成通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目前我国的电话用户总数达8.59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44亿。各种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很快,宽带通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我国1.44亿上网人数中,宽带用户达9700万,占67.4%。宽带通信业务日益丰富,电子商务、宽带娱乐、IPTV、宽带奥运、远程教育等应用不断涌现。包括宽带通信业务在内的非话音业务收入占电信业务总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2006年达到26%。同时,与宽带有关的研究、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果。目前,宽带通信已成为促进我国信息通信业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前,信息通信技术进步日新月异,随着电信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以及互联网技术和光纤技术的快速发展,宽带通信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宽带通信技术、标准、应用、下一代网等一系列问题,积极推动宽带通信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把握宽带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宽带通信发展。当前,电信技术业务移动化、宽带化、IP化及多媒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信息通信业也正在加快推进向信息服务业转型。发展宽带通信,是推进行业转型,加快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宽带通信发展的重要性,在抓好传统业务发展的同时,密切跟踪宽带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宽带通信发展。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在规划、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指导和支持的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宽带通信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宽带内容开发,不断完善产业链。宽带通信主要是提供数据业务,内容的开发和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在河南,网通利用覆盖全省的宽带通信网,通过“宽带+机顶盒+电视”的组网模式,建设了农村的远程教育系统,内容包括农业科技培训、农产品市场信息、影视文化娱乐等,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在上海、黑龙江等地,通信部门也利用宽带网,向用户提供IPTV业务。今后,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业务,积极推动宽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要把构建和完善产业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形成包括基础电信、增值电信、设备制造、内容提供、应用服务等在内的更为紧密的产业链,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价值链;价值链的构建;县域农业

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在产业层面上的运用,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其形成可以有效地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的转移和增值。作为农业集中的县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小觑。实践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浪潮下,构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结构,对提高农业竞争力有极大帮助。

一、产业价值链理论

(一)产业价值链

随着产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迂回生产带来的资本增值,使单个经济单元专注于自身更具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的设计、生产、经营或管理的某个环节,促使处于不同环节的经济单元而以某种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由供给和需求关系联结的通道,最后到达市场和消费者,由此形成以某种效用系统为核心而联结的产业链。

产业价值链把价值链的思想应用到产业层次上,通过将产业链中各企业划分成一些相互分离的活动组织起来,提供一种将产业链价值的整合起来的系统方法,打通各企业的封闭情况,形成一个畅通的、统一协调的价值链系统。

(二)农业产业价值链

产业价值链间的联系同时包括产业间的物质联系和组织联系。前一方面包括种子的生产,作物的大田生产和畜牧业生产,以及农副产品的收购、加工、储藏、运输、批发、零售,最后到消费;后一方面包括种子公司、农户和专业协会、加工运销企业、批发商和零售商、配送中心等各种经济实体和组织机构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

农业产业价值链是将农业生产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通过系统的方法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将上下游各环节整合成链,组成动态的、虚拟的网络,以减少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成本和时间,在农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实现最合理的增值。

(三)构建县域农业产业价值链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地方经济中的关键一环,而农业又是其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发展要取得本质性的改变,要挖掘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量,带来价值增值。同时,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规则的分布于县域及农村地区,制约了县域整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将这些中小企业整合起来,形成共同的利益机制,通过将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增值环节,在不同环节之间,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实现互补,通过良好的组织协作,使整个产业链的综合功能增强,实现农业产业的良好发展,带来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多发展机会。

二、构建农业产业价值链的要素

要构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形成产业中价值不断转移和创造的通道,其基本构成要素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核心效用

产业价值链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围绕某种核心效用的,即以某一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提供能满足消费者和社会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企业的集合。其价值活动包括:一是为具有从产品设想到最终市场的产业链所提供的基本价值活动,包括从设计、生产、经营或管理等涉及以某种效用系统为核心而进行的产品设想、开发设计、原材料和零配件获得、技术应用、产品实体的加工制造或服务的实质性提供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而必须进行的营销等经营和财务、人事管理等活动;二是为产业链上基本价值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各种辅助价值活动,如人才培训、金融、信息、中介及法律咨询等活动。

(二)节点

构成产业价值链的节点,包括参与构建产业价值链并具有某种独特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的每个企业,它们可能处于同一产业,也可能处于不同产业之中。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创造和传递通道,企业通过价值通道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节点间的逻辑和结构关系

由于完成核心效用所应用的技术、流程以及节点企业规模及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的不同,因此,在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和价值整合中,节点间形成了由这些因素所决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关系。决定了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不断寻求更恰当的位置,进而决定产业价值链的形态和价值增值方式。

(四)价值运行机制

任何产业价值链都应具有能够促使价值链条不断运行的内在机制,包括充分的信息交换、投入要素的自由组合和变动、各节点在各环节提供能被市场识别的价值、核心效用在市场上持续有效等。

三、东明县农业产业价值链的构建

(一)东明县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典型的平原地区。近些年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从农业产业的生产水平、加工水平、市场规范程度等方面来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东明县的农业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的农产品品牌,大部分尚是初级产品或初加工,规模小、范围小、产品附加值不高,缺少地区特色。企业单纯的自组织生产,企业间的缺少合作,分工不明显,产业价值链条尚未构建起来。

(二)构建东明县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具体措施

1、利用地区特色,发挥核心效应。县域产业主要基于县域要素资源而发展,其农业产业价值链应该选择能够发挥本地区农业产业固有优势,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品或环节来提高竞争力,突出产业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等方面上的特色[2]。

东明县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应深度开发和提升农业产业,避免只停留在“土特产”的层次上。不断做大做强,使产业特色不断增值。首先,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分解和整合,逐渐拉长农业产业链。打造更加专业化的企业,使在产业链上某环节建立了竞争优势的企业分离出来,使特色品的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具有某种优势的企业重新整合,构成新的价值链,在原来特色产品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产品或效用。

2、合理组织节点,构建动态网络。产业价值链上中下游的企业和组织是建立在密切协作基础上的。如今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更在于是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产业价值链各节点上的组织成员,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增值,也要考虑整个价值链的增值。只有将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各环节进行整合,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网络,才能真正做到降低各环节的运作成本,使网络的每一个过程实现最合理的增值。

由于东明县个体经济思想的根深蒂固,在发展过程中有利有弊,发展初期,个体经济有利于扩大农民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到后期,个体经济毕竟发展空间有限,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现存的企业大多是各自为营,缺乏沟通,不利于产业价值链的网络联盟。以后要更多的关注个体经济的合理发展,限制农产品加工不规范的现象。关注有发展潜力的农业大户,促进已有企业的分工合作,使涉农企业和农民的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构建合理的合作联盟。

3、不断优化整合,实现价值创新。由于区域和产业环境的不断变化,避免不了带来有可能打破产业价值链动态平衡的因素。例如,需求市场的变化导致核心效用的拓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技术环境的变迁导致链外企业不断加入,形成价值链上新的环节和节点,使价值链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不断优化;节点企业对经济的追逐而进行的创新,导致企业可以在产业链之间位置的调整等等。

产业价值链正是在产业链的结构下遵循价值的发现和再创造过程,通过统一规划,将之前缺乏联系的相关企业整合起来,理顺各价值链之间关系,协调各企业的价值活动,不断地对产业链价值系统进行设计和再设计,使价值链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同时作为节点的企业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链,打通企业之间的价值壁垒,保持信息畅通,不断优化创新。

4、畅通信息渠道,提供技术保障。农业产业价值链的管理,要以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保障,使信息具有及时性与可预见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引导供应和需求达到平衡。只有保持必要的信息畅通,才能使价值链上的成员协调一致。

篇5

一、江苏省产业链演变特征

1.产业形态从产业分立向产业链演进,但产业关联度依然偏低。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产业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封闭式点发展阶段。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上下游关系,没有形成产业链。(2)单维度、链条式发展阶段。即初步形成了上下游各环节的链条式、单维度发展态势。(3)多维度、立体化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但是,在产业链形成过程中,产业关联度不够高,产业间彼此支撑能力不强,尤其是生产业的服务能力与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不相匹配,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低需求”与生产业的“低供给”处于“低效均衡”态。

2.产业布局从空间分散向产业集群演进,但产业集中度不高。90年代以前,江苏省产业空间布局比较分散,产业集约集中发展态势尚未形成,随之带来了规模不经济、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一系列问题。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快速生成和发展。但是,从产业集中发展来看,仍属于低层次的“小企业群生型”模式,即主要以横向分工(同质产品+专业市场)与简单生产链纵向分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形式,呈现出产业结构同质化、企业规模偏小化,分工协作人格化特征。

3.产业体系从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演进,但产业运行效率不高。经过30年的发展,江苏产业体系正在由改革开放前的低技术、低知识、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高技术、高知识、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演进,产业规模也从“一元驱动”向“三元共举”新态势发展。但是,产业链创新与升级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显著不同,发达国家走的是以原始性创新或集成创新为主的创新组合道路,即高质态的产业链创新与升级道路,而江苏走的是以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为主的创新组合道路,即低质态的产业链创新与升级道路。与此同时,江苏产业运行效率不高,产业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突出。

4.产业链从参与国内分工向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演进,但仍处于产业链低端。江苏产业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单纯依靠全球产业链嵌入和耦合的推动作用形成的。根据全球产业链体系微笑曲线图,在价值链上居优势地位的是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国际跨国公司,汲取了产业链中绝大部分附加价值。而江苏省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企业大多处于加工组装等产业链低端环节,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来自于模仿、来料加工和OEM,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江苏制造业对外技术的依赖度高达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2.9%,而发达国家这两项数分别为2%和40%的水平。

二、产业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短链”、“断链”现象存在。“断链”是指产业链的内在运行由于某种特定原因被中断,或者产业链被人为分解,使产业链内在的时空顺序异常中止,产业链条上下游距离过大,缺乏若干必要产业环节,产业链的附加价值、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流动不能实现良性循环,导致产业链在特定地区范围内表现为若干孤立的环节。“短链”是指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的距离较短,产业中间环节较少。产业链延伸度越长和延展范围越宽,产业关联就越密集,资源配置效率也就越高,市场空间就越宽泛,产业链上的企业扩张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目前江苏产业链之间的合作主要局限在业务、技术层面,很难突破政策屏障深入到资本层面,其核心产业部门吸聚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前向、后向联系产业和旁侧联系产业都不多,而且联系不紧密。

2.产业链多链并行,产业链藕合程度较低。产业链耦合是以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产业之间的联动态和过程,不仅关注各产业运动在时间和功能上的衔接,同时也关注其在动态变化中运行方向上的一致。江苏的多条产业链之间几乎是各自为阵,衔接不紧密,协同度不高,有些产业链之间甚至存在不相容性。如电子信息产业和医药卫生业,建筑建材业和纺织服装业之间相关度和耦合度极低。

3.产业链关健环在区外,区际交流少。近年来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比重上升,但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不够,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引进,不仅传统产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偏少,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也很突出。同时,高新技术的扩散性弱,利用外资结合省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不够明显。拥有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4.产业链区域趋同现象严重,主导产业链带动力不够明显。江苏省产业趋同化现象十分普遍,区域间、区域内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了大量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和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产业链转型的方向

1.从“粗放型”向“生态型”产业链转型。生态产业链是在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实现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运作模式,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以有效地实现多个企业的共生耦合,促进全球经济模式由线性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变。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的价值利用更加充分,同样的资源为多个产业所利用,或者被多次利用,物质循环带来生产迂回,资源的多重开发导致资源的使用价值细分,产业链出现多次交叉。利用上游产业(企业)的废弃物作为下游产业(企业)的生产原材料,把原本线形的生产过程“循环”起来,从而达到减少环境负担、获取经济利益双重效果。

2.从传统产业链向模块化产业链转型。模块化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独立自律的分系统,各分系统就是具有特定功能价值的模块,按照分系统的要求进行生产,再组合、还原为总系统,模块化是现代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产品内部分解生产制造的新合作范式。江苏省要充分利用模块化,带动设计、生产、服务与组织的模块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从“企业品牌型”向“区域品牌”型产业链转型。区域品牌是品牌区域化的结果,从而形成优势产业聚集。区域品牌的主体是一个区域性的集体主体,它的利益主体具有广泛性,处在该区域内特定行业的所有企业都可享用并从中受益。

4.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产业链转变。创新驱动产业链是指没有污染、或污染少,项目新颖却能带来高附加值和经济效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对外技术依存性低的产业。产业链涵盖了研发、制造、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产业转型应重点突破研究开发、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构建创新型产业链体系。

四、产业链转型的实现途径

产业链的成功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人才、投入等一系列配套转型措施的同时进行。

1.政府转型推动产业链转型。政府转型是产业链转型的关键。政府转型的主要方向是结合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为产业链转型营造良好的环境。(1)强化产业政策对产业链转型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实行与产业政策相互配套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制。(2)加强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为产业网络联系提供优良的硬件支撑。(3)帮助产业链网络中的企业在标准化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4)鼓励行业协会、商业协会建设,协助网络内企业快速、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5)扶持和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集团。

2.企业转型推动产业链转型。(1)企业战略转型,突出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建设。(2)依靠质量、服务、技术、创新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3)实施产品功能化和多样化,质量高级化和出口多边化。即产品结构解决附加值问题,(4)密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3.对外开放转型推动产业链转型。对外开放转型是加快江苏产业链转型的重要条件。要重点引导外国直接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如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部门。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人才转型推动产业链转型。人才转型是加快江苏产业链转型的重要支撑。要把人才转型摆在推动产业转型的核心地位。适应产业转型,需要一大批懂技术研发、项目运营、资本运作、外经外贸、企业管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需要一大批具有科技创新、技术转化、产品研发能力的科技研发人才;需要一大批技术应用娴熟、技能工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需要一批懂市场和品牌管理的高级营销人才。

篇6

关键词:产业链 产业链整合 升级模型

资源型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国家经济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伴随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现今是我国资源型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型增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实现资源型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把握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制定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对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整体地认识产业发展的过程,掌握产业发展的规律,对于我国当前资源型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产业维分析

通过对产业链概念的描述,可以得出产业链各部门之间存在一种技术经济关联关系,且其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和空间分布关系而形成的关联度形态。其本质是反映产业链中存在内在关联度的企业群结构。这种关联度在产业链中主要表现了六大维:价值维、供需维、知识维、企业维、集群维、产品维,如图1所示。

价值维:指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销售的价值增值过程,其增值过程可以分为基本增值过程(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销售等)和辅助增值过程(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管理等),但每个过程中的增值环节对价值维的影响程度各异,关键要看其所处环节的位置。而在通常情况下产业链上的价值是分布不均的且非静态的,因为产业链内不同的组成关系也会影响到价值链的分布,通常情况下处于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将获得较高的价值空间。

供需维:产业链是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间的相互关联程度,这种关联程度便是彼此间的供需关系,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输送原材料和信息,而下游企业和上游企业间存在大量的信息、物质交换。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更加紧密,除了通过产品进行供需外,还逐步延伸到产权,市场契约等形式推动供需维的发展。

知识维: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伴随其发展,知识管理从各方面兴起,产业链的研究也逐步走向知识层面,因为知识资源的广阔度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其与产业紧密结合(产业的发展推动知识的前进,知识的前进将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企业维:产业链中企业生命体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企业链条。伴随产业的发展,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日益紧密,分工的好坏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企业链维度逐步被拉上产业链发展的研究层面。

集群维:集群维指的是产业链在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特性,从当前的产业链发展可以看出,当一个产业处于发达期时产业链在空间内都表现出一种集群现象,通过研究产业的集群度,将有助于产业的整体升级。

产品维:产品维指的是从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的加工过程,而产业链上的每个企业都必须完善其产品的品质,使其顺利实行上下游相关企业的供需环节,因为产业链从其功能上也可看成上下游企业产品功能不断加强的过程。

资源型产业链升级探索

产业链的升级是一个动态协作的过程,其发展的核心是如何提高产业链条各个节点的收益,表现为产业收缩和延伸,进入21世纪,由于知识的发展引发技术的腾飞使得产业的升级成为产业发展的常态,尤其是资源型的产业。

(一)产业链升级定义

关于产业升级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一般认为现有产业的技术基础有根本性的提高,使产业发生转型(如由资本密集型产业转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半转型的变化,称为产业升级,或者某一产业中存在不同的技术层次,如果高技术层次部分显著增长、大量取代中低技术层次,也称为产业升级。因此,综合而言,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产业效率的提高。

(二)产业升级的动因

产业链升级的定义在很多书上都有定义,但至今没有确切的的涵义,对产业链的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产业链升级,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分析资源型企业的产业链可以得出推动其资源型产业链发展的促动性因素:资源要素、知识要素、管理要素、产业要素具体如图2。

资源要素:资源属于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资源的供应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对资源型产业来说,其产业内的相关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高,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产业整合解决其发展道路的瓶颈。

知识要素:在资源型产业中,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其成本多寡,成本的多寡关键在于技术的推进,而技术发展的推动因素是知识的支撑。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运用和把握。

管制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产业的发展(资源型),政府可以通过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关政策限制和促进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要素:反映的是上下游产业的扩散和产业之间的支撑,良好且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会促发产业链之间产业的整合和发展,以资源型产业为例,其技术的发展可以扩展到整个产业进而促使相关产业从中获取利益。

(三)资源型产业升级

资源型产业链描述的是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企业网络结构,纵观分析产业链的发展可以得出,资源型产业链的升级分为垂直一体化模式(企业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横向一体化模式(同类企业兼并或联合)、斜向一体化模式(与本产业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模式(产业收缩或延伸,甚至产生新的产业链)。并通过这四种模式的发展改变原有资源型产业链的链维,进而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

1.纵向一体化模式。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就是对产业链纵向形态上的战略性资源进行整理、协同、综合、系统化、集成和融合,形成对战略性资源和能力的有效控制,培育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针对资源型产业链纵向整合可以通过主导企业延伸业务、控制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主导环节来改变六大链维达到产业升级,可以利用资本控制和渗透、技术控制以及契约约束等实现。主要包括:投资自建、兼并收购、联合投资、战略联盟等形式,对于资源型产业链,其发展的关键环节往往是上游的资源供给环节,为了提高企业对原料供给的控制力和整合力度,处于生产环节的主导企业应该向上延伸整合,以保证资源供给的稳定,不受制于人,同时,为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资源型产业可以通过知识的创新改变技术使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提高产品加工深度,获得更多的附加值。纵向一体化还可以通过改变上下游企业间的契约关系使资源型产业更加集中,达到集群效应,推动产业的升级(详见图3)。

2.横向一体化模式。横向一体化战略也叫水平一体化战略, 实质是资本在同一产业和部门内的集中,目的是实现扩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巩固市场地位。因为资源型产业链各环节的特点和具备的优势各不相同,其发展速度和对产业链的影响也不相同,但是资源型产业链的强大归根结底还是其每个环节内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加强资源产业链环节的横向整合,提高每个环节的竞争力和效率是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主导环节而言,它们的发展壮大能够增强对产业链的领导力和控制力,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带动产业链整体的发展运行。通过横向一体化改变并行企业的契约关系使资源型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的渗透强化彼此间产品的加工能力,并使其向产业集群发展,加强资源型企业集群度。

3.产业融合一体化模式。产业融合一体化是利用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种模式的融合来达到资源型产业升级的目的,是现今产业升级必须考虑的一种,它集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优势来达到产业整体升级。

4.斜向一体化模式。毫无疑问,上述三种模式是当今产业升级的主打模式,但随着产业的发展,与资源型产业紧密相关的企业也将不可避免的对产业的整体发展造成影响,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斜向一体化模式无疑可以解决这种困境。斜向一体化模式指的是与本产业链联系紧密的相关企业进行一体化的模式,目的在于加强相关企业的合作,获取应用的竞争力,如资源型企业可以根据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组建自己的物流企业,因为在资源型企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资源型企业急需一个现代、高效率的资源物流进行配套支撑,减少资源和产品供应问题,但问题是现今资源型企业的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低等与资源型产业发展的脚步严重脱节,作为资源型企业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建设,力争使其成为资源型企业的三大业务体系之一,推动资源型产业升级。

综合分析产业升级的模式和其对产业链维的影响我们可以总结如表1所示。

资源型产业链升级模型

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资源型产业与国外相比仍处于相对的劣势,资源短缺是其中一大要素,因而资源型产业的竞争也异常的激烈。企业可以通过产业升级,挖掘内外协同因素,推动产业整体发展,综合前文所述,可以归集产业升级的整体框架为:6+4+4战略模式,6代表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六大维度;4代表影响产业升级的四大必要但非充分因素;4代表产业升级四大整合模式。但重点是通过四大整合模式来改变六大链维来达到资源型产业的整体升级。

本文在现有产业链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创新并结合资源型产业链发展动态,提出了资源型产业链升级框架,以期望对资源型产业的升级优化提供应有的理论指导。但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产业链的链维概括的不够丰富和完善,且全文都是定性的分析,缺乏一定量的定量分析,未来的研究方向需在供需链维和价值链维的分布上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以期达到全方位的探讨价值链升级模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 4+ 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2.曹群,姜振寰.产业链的内涵及特征分析[J].商业研究,2008(11)

篇7

[关键词] 电子竞技 电子竞技产业 发展模式

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毅力,以及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与电子竞技运动发达国家的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商业模式还不清晰,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产业价值有待开发。因此,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和国外电子竞技运动产业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一、国内外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国际电子竞技运动产业的发展现状

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在韩国、日本、美国、法国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并且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大电子竞技运动赛事分别是美国的CPL(电子竞技职业联盟)、韩国的WCG(世界电子竞技大赛)以及法国的ESWC(电子竞技世界杯)。特别是CPL和WCG被称为电子竞技赛事中的“世界杯”和“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近百个之多。世界上电子竞技运动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主要是韩国和美国。

韩国是电子竞技运动开展比较普及和竞技水平较高的国家。电子竞技运动一直受到了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WCG就是由韩国政府直接主导推动举办的赛事。电子竞技已经成为韩国3大体育竞技(足球、围棋、电子竞技)之一,电子竞技堪称“国技”。强大的财力和政府推动力,使WCG在短短时间内发展起来,韩国的电子产品也随着比赛,随着WCG渗透到参赛的各国去,WCG甚至被称为电子竞技运动的“奥运会”。

美国跟韩国完全不同,CPL是完全独立的机构,在制定标准和发展业绩方面,效率比以前WCG提高了很多,不受任何部门的控制。CPL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运营的模式吸引了软件厂商、赞助商和媒体围绕在它的周围,它的专业性非常高,持续性非常强。但是由于美国政府整个政策不是很明确,从支持力度上也很弱,所以形成了谁都可以做的特点。

总的来看,欧美和韩国都已经纷纷形成了各具规模的电子竞技产业。世界性的电子竞技比赛正在日渐成熟,赛程赛规也正在制度化和正规化。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大力支持发展电子竞技运动,计算机硬件厂商更是对赛事投入很大。与此同时,三大赛事CPL、WCG和ESWC逐渐项大型多元化娱乐活动过渡。

2.我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的发展现状

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国则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同样受到青少年的广泛喜爱,增长的速度极快。和世界上成熟的比赛相比,中国的电子竞技赛事目前还处于不甚理想的组织状态当中。虽然玩家数量增长迅速,但电子竞技运动竞技整体水平较低,尽管中国选手在包括WCG上一度取得了成绩,但是国内的电子竞技距离产业化、职业化高度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尽管随着CEG(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会)联赛的举行,中国的电子竞技将逐步迈向正规化,但是目前的电子竞技仅仅还是个行业,而不是产业,这点和韩国相比,劣势十分明显。

二、影响我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目前,国内专业从事电子竞技的公司寥寥可数,规模较大的仅有ESWC中国、ESAI、IGL和浩方等4家。2004年电子竞技的总产值至少不会少于8000万元,虽然这个数字看上去十分惊人,但与韩国电子竞技年产值40亿美元相比却相差甚远。而CCTV5电子竞技节目的停播,也阐明了官方对待这一新兴行业的态度。也不得不重新思考阻碍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1.传统观念的障碍

国外的电子竞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出现了相关的组织机构和职业队伍,定期举办类似足球联赛一样的电子竞技大赛,不少比赛已经跨越国界,形成了自己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优秀的职业竞技手就像球星和影星一样受人追捧和拥戴。而在中国,如果有谁说自己的理想是打游戏比赛,多半会遭到周围人的冷眼和嘲笑,电子竞技则被很多人视为不务正业。目前的中国选手几乎全部处于业余爱好阶段,可以说真正的职业化模式还没出现。

2.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障碍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职业化模式?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参照韩国的电子竞技市场现状。目前韩国共有518家游戏开发公司与发行商,几大游戏电视台Ongamenet和MBC等常年举办各种赛事,KTF、LG等许多韩国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俱乐部和战队,而Intel、AMD、三星等赞助商则是比赛的强劲后盾。除了著名的WCG外,大大小小的赛事一年有几十场,奖金丰厚,许多欧美的职业选手为了参加赛事甚至定居在韩国。在韩国,游戏明星和影视明星、足球明星具有同样的号召力、受到普遍的尊敬,其收入水平和体育明星一样。

3.无国家正式标准的障碍

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严重制约了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国的顺利开展。没有标准就没有比赛和竞争,电子竞技作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发展初期就应该规范,首先就应该从标准做起。从运动员技术等级到教练员、裁判员等级,甚至比赛场所,都应做到有章可循。只有国家制定出一套包括赛事举办、转会条例等等完善的行业准则,电子竞技在中国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职业化。

4.各层次管理规范的障碍

从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到运动员的培养、选拔和训练,都存在着管理障碍。俱乐部的管理障碍主要是因为参与电子竞技赞助与经营的企业数量不多、经验不足。运动员的培养、选拔和训练的障碍主要原因是硬件设施的统一、训练场地的标准化、培训手段的科学化等等。

5.无职业化训练的障碍

影响职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没有过硬的培训基地和线下训练竞技平台。中国的电子竞技大量人群还集中于网上对战平台上,对战平台也曾被认为是电子竞技盈利的重要来源,但这并非事实的全部。网上对战平台目前采取完全免费的形式,并且打算永久免费。如果要通过对战平台收费,就要涉及到游戏制作方等第三方利益,也就是版权费用。而目前由于中国电子竞技比赛本身的盈利非常少,游戏制作和企业一般不会收取版权费用,只要取得赛事许可就可以办比赛了。连锁网吧被认为是理想的职业化俱乐部训练基地和竞技平台,但是网吧产业的低迷和网吧业主的认识不足,无法使网吧产业和电子竞技产业紧密结合。中国缺乏大规模的标准的线下平台,因此也给网吧产业参与电子竞技产业留下了上升空间。

三、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结构要素理论考究与模式构建

从国内外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和产业化进展情况来看,电子竞技的产业链由软件商、赞助商、专业组织和媒体这4大块组成,其中电子竞技比赛和电子竞技运动员是形成产业链的两大核心要素,其竞技水平高低与市场化水平高低是职业化标准的体现。电子竞技产业模式和产业链要围绕比赛和运动员这两个核心形成,最终让电子竞技产业链中的各个元素都从中获益,使运动员、专业组织、赞助商、媒体和厂商一起发展。中国网络游戏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因为它的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从网吧到游戏的商,到软件开发商,甚至到电信运营商,都有相当可观的利润,所以各方都有积极性,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在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覆盖面很广:政府管理层、软件业、硬件、通信、媒体、比赛组织、俱乐部等等。但是中国的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都要包含软件商、赞助商、专业组织和媒体这4大块,其中必须以电子竞技比赛和电子竞技运动员为形成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的两大核心要素。

1.政府与专业组织的支持

中国的电子竞技运动需要统一赛事的标准、出台权威的制度,国家与相关专业组织的支持对电子竞技的发展,对电子竞技在中国得到良性的循环,这是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形成的龙头。国家对电子竞技的投入体现了对电子竞技产业的理解和支持,正规的管理机构、统一的比赛规则等有序的赛事体系,就意味着有序的市场开发,意味着与国际的接轨,意味着有组织的梯次训练体制。

2.电子竞技运动赛事赞助商

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的形成离不开企业等赞助商的支持。电子竞技运动赛事赞助商的投入回报会体现在规模效益上面,政策上的支持也避免了赞助商的投资风险,当然也要完善赞助机制保护赞助商的利益。

3.媒体正面宣传效应

媒体对电子竞技的正面宣传、支持,将给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带来新的希望。从媒体的角度来说,迅速发展的庞大的受众群体、持续性的正规赛事,便于媒体长期投入。媒体的正面宣传是当前培育中国电子竞技市场的关键,媒体的参与是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经营不可或缺的市场合作伙伴。有了媒体的宣传,赛事才能广为人知,于是观看赛事和广告的市场需求增加,使赛事的无形资产增值,市场与媒体互惠互利。

4.软件商

作为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来讲,还面临一个电子竞技产品的开发问题。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子竞技产品几乎是国外的软件,中国人要发展自己的电子竞技,发展自己的游戏产业,中国人必须有自己的游戏。因此,开发以中华文化为内涵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竞技产品是中国软件开发商的重要任务。同时,对软硬件厂商来说,有了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以后,会鼓励国内的软件厂商开发中国自己的品牌。

总之,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以及相关产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在市场开发,宣传推广,赛事赞助,赛区经营,比赛场馆(线上和线下)等各方面携手同进,并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电子竞技软件的国产化,必将对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电子竞技联赛,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格局,促进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普及与产业化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将电子竞技运动产业的各个环节的利益的增长同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整个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2]李宗浩王健李柏: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脉络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3

篇8

【关键词】 自主创新 高端制造业 系统集成 国际合作

党的十报告和国家“十二五规划”都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国家战略,坚持自主创新战略,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已成为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现现代化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创造性的探索以高端制造业拉动我国产业整体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模式,已成为当前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高端制造业中比较典型的汽车工业、高速铁路和民用飞机产业的发展现状为重点,比较分析,查找差距,总结原因,给出建议。

1 国内大型高端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取了初步的成果,为我们探索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1.1 汽车工业的艰难前行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汽车产量和销量迅猛增长,已开始进入“汽车生产大国”行列,产量由世界的第八位成长为超过美国的世界第一位。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汽车市场供销两旺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局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竞争力差,使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受制于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只能是汽车的生产大国而不是汽车制造大国。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我国汽车企业也和其他很多行业的制造业一样,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三十多年的“市场换技术”也没有改变为国际跨国汽车公司打工的角色。

综合汽车工业的发展路径,可看出中国企业汽车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引进不成功、系统集成能力不足和没有形成自主品牌三方面。

第一、核心技术引进不成功。中国汽车企业一开始就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口号,通过合资来提升并获得核心技术,然而,由于欧美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对国内企业进行了严格的技术封锁,引进的技术和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跨国公司在中国实际处于垄断地位等因素,以“市场换技术”的设想进展缓慢。例如,在中美达成的协议条款中,取消了国产比例和技术转让的要求,并规定不得限制进口部件总成装车。与大众合资,外方也进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中方改一个国产化零件的试验都必须拿到德国去做。

第二、产品系统集成能力不足。产品系统集成是集成多种技术设计出新产品的能力,是汽车技术结构的首要环节,产品系统集成能力是汽车产业技术基础和性能保障,具有强大的产品系统开发集成能力是汽车产业实现自主发展的关键。中国企业在合资模式下的技术学习基本不发生在产品开发层次,而仅发生在产品制造环节。

第三、缺乏自主品牌。合资企业作为中国轿车生产的主要力量予以保护和扶持,给我国自主品牌带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我国民营汽车企业在竞争的夹缝中起步,虽然在高增长的汽车市场中占得了一点市场,但苦于技术研发的难度、资金的短缺、政策的挤压,只能在竞争相对宽松、技术壁垒不强的低端市场上以价格优势竞争。在自主品牌企业阵营中,生产规模达到20万辆左右的只有奇瑞、天津一汽和吉利三家企业。

1.2 高速铁路的快速崛起

中国的高速铁路走出了一条与汽车产业不太一样的道路。不到6年,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中国高铁走出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模式”。中国铁路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方针,大力推进高速列车技术自主创新,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分析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联合组织,实现自主创新。我国高铁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界限,由科技部、铁道部等部门携手组织全国的科技资源,共同搭建高铁及列车技术自主创新平台。铁路部门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构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第二、注重系统集成和产业链发展。高速铁路不仅是高新技术的集成,而且有着特有一条长长的产业链,紧密带动机械、冶金、建筑、橡胶、合成材料、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这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材料和信息产业的研发和高铁沿线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我国高铁诸多重大项目的技术引进与国产化工作在一条产业链上同步展开,高铁的核心技术与主要配套技术的各个难点被产业链上的企业逐一攻克。高铁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保证了关键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后续开发能力。

第三、技术转让,创建自主品牌。35家机车车辆厂和各地铁路局是一家,由铁道路统一组织谈判,统一向企业下单,任何一个国际巨头要跻身中国市场,必须技术全面转让,必须本土化生产,必须打造中国品牌,必须价格合理。

通过以上三步,逐渐形成了从创建品牌到拉动产业链,再到自主创新的模式,进而实现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崛起。

1.3 民用飞机的方兴未艾

大飞机素有“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美誉,整个研制过程需要耗时十年以上,却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产业拉动和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却是一波三折。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走过的三十几年证明了: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1970年8月,国家启动“708工程”,即“运十”飞机,是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制造的大型客机。不过“运十“飞机仅装配了两架就匆匆谢幕。1992年,与麦道公司签订了合作生产40架MD90飞机协议,1996年,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收购后,MD90飞机停产,中国只生产交付了2架飞机。由于没有大型航空工程项目引导,依靠“运十”、MD系列飞机项目成长起来的民机设计、制造专业人才大量流失。2000年以后,中国大量购买波音、空客飞机,继续执行“以市场换技术”战略,2008年,空客在天津建立总装厂。但是空客天津总装公司仅局限于总装,核心技术设计依然在欧洲进行。

2002年4月,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启动,面向全球招标配套,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有单一投资的道路,2008年11月,ARJ21新支线飞机在上海首飞。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大飞机被确定为“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7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听取了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关于大型飞机工作汇报后,原则上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尽快开展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反复和波折后,中国终于重新下定决心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向研发民族品牌的大型客机迈进。2008年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正式启动了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研制。C9型客机采用国际通行的“主制造商―供应商”,进行全球招标,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目前C919已转入工程发展阶段,预计2015年首飞,2017年交付用户,目前累计订单400架。

中国民机发展历史充分说明,必须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品牌,增强系统集成能力,同时充分开展国际合作,才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整体产业链发展。

2 国内大型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通过对汽车产业、高速铁路和民用飞机等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其发展的内在原因,可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必须坚持自主品牌的基础性地位。各种战略的困境都充分都说明,只有我们掌握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基础性地位,才能不断发展产业,引领行业。

第二,必须坚持自主品牌、系统集成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模式。自主品牌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是关键。在坚持自主品牌、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充分开展国际合作,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就能充分吸引国际著名供应商的参与,从而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将国际先进的技术将扎根于自主创新的品牌中,不断提高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程度。

第三,坚持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必须站在全产业链的角度。仅从单处出发的自主创新或引进技术,无法引领产业的发展,必须将视野放在全产业链的高度。创立自主品牌是产业链源头的原始创新,实施系统集成是全产业链中关键部位的集成创新,而开展国际合作则是带动全产业链中下游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全产业链自主创新战略就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攻破自主品牌的核心关键,重点突出,各个击破,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实现高端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若干建议

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强大支撑。通过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总结和思考,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需要对重点的高端制造产业进行整体规划,按照“自主品牌引领、系统集成创新、充分国际合作”的路线,打造国际一流产品,逐步提高重点产业的国产化率,进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3.1 重视自主品牌建设,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品牌引领是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基础。自主品牌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它有三个主要衡量因素:市场保有量、生产研发的历史及其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企业自主品牌首先应强调自主,产权强调自我拥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决策,同时能对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自主支配和决策。

对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产业,如果缺乏自主品牌,则不仅长期处于产业链下游,处于给其他企业代工的境地,而且将导致整个产业的衰弱。例如,汽车产业,由于没有形成自主品牌,长期被跨国公司占领,没有形成国内成熟的产业链。而高铁、大型客机则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打造自主品牌的战略,逐渐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并对整个产业链形成了拉动效应。

3.2 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打造国际一流产品

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是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系统集成能力主要依靠集成创新,它和基础工业能力一并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两个方面,不同的是系统集成能力突出反映了关键核心技术对产业的拉动效应。

美国波音公司就是典型的“系统集成”公司,和波音公司类似,国际很多著名企业,像苹果公司、三星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都是“系统集成”创新的典型案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要力争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位置,必须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产品。

3.3 加强国际合作,注重利用先进技术和国际市场

开展国际合作是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开办合资公司、“以市场换技术”等战略仅是较低层面的国际合作,而在打造自主品牌、增强系统集成能力之后的国际合作将是较高层面的国际合作,可以起到拉动整个产业链的效果。国际合作主要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充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欧美发达国家在技术领域还依然占据领先地位,国内企业必须在打造自主品牌的基础上,增强系统集成能力,以庞大的国内市场做依托,吸引国际部件制造商参与合作,促成国际供应商与国内供应商深度合作,并通过政府与市场两种途径,逐步学习、引进并掌握先进技术。作为主制造商要将国际供应商看做合作伙伴,“风险共担、利润共享”,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掌握技术进步的主动权。

二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成为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将是必然选择,也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象征。未来几十年,中央企业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打造国际一流的企业。

3.4 逐步实现国产化、拉动整体产业链发展

逐步实现国产化,拉动产业链发展是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最终目标,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逐步实现国产化。逐步实现国产化关键在主制造商,要高度重视主制造商的作用,促成国内企业与国外部件制造商的合资合作,推动国内企业尽快学习取得国际经验、标准、规范,承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国内部件企业作为供应商,逐步提高国产化率。

二是拉动产业链发展。高速铁路、大型客机等产业是高技术的集合,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宽,产业带动面大,技术扩散作用明显等特点,对于大量基础学科有着很强的拉动作用。要发挥主制造商的作用,积极拉动产业链发展,使中国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整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1]邹璇.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

[2]王文寅,张叶峰.科技、资本、劳动的贡献率比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30:45―47.

[3]杨宇,邓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的变化[J].财经问题研究,2012,8:23―25.

[4]张景安.科技部政策与体制改革司.实现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11:1―3.

[5]张晓辉.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

[6]陈怡玲.世界汽车自主创新发展模式印发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3:9―11.

[7]邵慰,李怀.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4:22―25.

[8]曹方.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高铁进行时[J].上海信息化,2011,1:23―25.

[9]孙国瑞.中国高铁的发展应注重专利制度的运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8:12―14.

[10]孙章.加强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14:5―8.

推荐期刊